我国古代海陆对外交通贸易的兴衰_第1页
我国古代海陆对外交通贸易的兴衰_第2页
我国古代海陆对外交通贸易的兴衰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古代海陆对外交通贸易的兴衰中国古代在对外贸易中,其海陆交通大体经历下面四个阶段:一、两汉时期:陆路为主两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的第一次封建经济的繁荣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的起步和开端,其重要标志就是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的陆路“丝绸之路”,其东西起点是中国长安(西安)和欧洲的大秦(古罗马帝国)。虽然汉武帝之后,也开辟了与南洋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但是“陆路丝绸之路”始终占主导地位,其主要原因是:(1)当时中国经济重心在北方,关中地区是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2)当时我国的造船、航海技术相对落后,从陆路前往西方相对方便一些;(3)西域都护府设置、班超在西域的经营、汉长城的西部延伸扩建,这些措施有效地防御了匈奴的威胁,为陆路交通的安全畅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这样就使这条陆路“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可称为古代的“亚欧大陆桥”,世界几大文明汇聚在此,中国的丝、茶成为欧洲贵族的奢侈品,中国的四大应用技术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术经“丝绸之路”西传,印度的佛教也经“丝绸之路”传人中国。“丝绸之路”已成为中国迈向世界的标志。二、隋唐时期:海陆并重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海陆交通的发达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当时,我国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交通发达,陆路仍以长安为中心,向东可到达今天的朝鲜,向西经陆路“丝绸之路”,通过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到达非洲许多国家。海路方面,从登州(山东蓬莱)、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为什么会形成“海陆并重”,这种格局呢?①唐朝我国政治统一、国力极盛、经济繁荣,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②唐朝统治者采取了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开明政策,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在广州设舶使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成为我国最早的海关;③唐朝的制度先进,科技文化居世界领先,成为各国想往的国度。长安、广州成为国际性大都市;④唐朝中国造船业的发展。洪州(江西、南昌)、扬州是著名的造船中心,当时中国能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通过渡斯湾时必须换小船,有“海上霸王”之称。唐朝海陆交通发达,极大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同时也使盛唐声威远扬海外。三、南宋时期:东南海路贸易发达,西北陆路交通衰落宋元时期,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战争频繁,特别是“绍兴和议”之后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使我国海陆交通发生了重大变化——西北陆路衰落,东南海路发达,其客观的原因是:①北方战乱。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和相互征战,使我国与中亚、西域的联系受阻,南宋只有通过海路去发展对外贸易;②政治中心的东移。由于人口高度集中,长期战乱,使关中地区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极度恶化,特别是唐末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使长安、洛阳附近州县几成废墟,经济地位江河日下,已失去其做为政治经济中心的条件,南宋把都城由东京(开封)迁往,临安(杭州),最终完成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东移的进程,长安失去了“陆路丝绸之路”中心地位,导致汉代以来以陆路为主的西北“丝绸之路”从此衰败下去;③经济重心的南移。自东晋南朝以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伴随着中原战乱所造成的“北民南迁”的移民浪潮,对江南劳动力的补充和先进农耕技术的传人,至南宋已经完成,江南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社会产品的增多,为大力发展海上交通贸易奠定了物质基础;④南宋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巨大发展。据考古挖掘出土的南宋海航,其结构坚固,载重量可在200吨以上,并且具有较强的抗风能力,特别是指南针的广泛应用,为远洋航海提供了可靠的导航保障。主观上讲是南宋政府采取了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一方面,政府在广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商税,并把它作为政府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在一些大的港口设有供外商居住的蕃坊,泉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南宋海路贸易和交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东南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同时,也减轻了农民户赋税负担,成为南宋能偏安江南与金对峙的重要原因。四、明清(鸦片战争前)海路对外交通贸易的衰落明清(鸦片战争前)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虽然在明成祖永乐年间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达到中国远洋航海事业的顶峰,但从此以后中国海路对外交通贸易很快衰落下去,到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只剩下广州一口通商了。这是什么原因呢?①郑和下西洋其性质和目的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宣扬国威;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赔本的买卖),缺乏经济利益(利润)的推动力,造成重大的损耗和财政负担,劳民伤财,缺乏生命力,后继无人;②明朝中后期因东南沿海私商贸易发达(走私贸易)和“倭寇”勾结而形成的“倭患”,严重损害了政府的财税收入,明政府采取了“海禁”政策,罢市舶,严力限制私商贸易;③满人入关后,为了防止国内东南沿海汉人抗清武装力量与西方殖民势力的勾结,威胁满清王朝的统治,由“禁海”发展到“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④根本原因还是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占主导的封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明清统治者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内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