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三处描写春天景色的优美语句,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精妙。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弯下腰来,习惯地问”、“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快步走到”等语言、动作的具体描写,感受竺可桢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体会文章以“第一朵杏花”为题的表达意图。3.学习作者详细描写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弯下腰来,习惯地问”、“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快步走到”等语言、动作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竺可桢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体会文章以“第一朵杏花”为题的表达意图。难点: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精妙,学习作者详细描写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三、前置学习活动学生:思考课后4、5题,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准备课件。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一)赏读积累,导入新课1.赏读积累。(1)温暖的春悄然而至,竺可桢爷爷家旁边的杏树也开出第一朵花向我们报告春的消息。出示: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自己读一读,读后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预设1:第1句中的“泛”字让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粉红的花海。(是啊!一个“泛”字把这春天的美景写活了,读读这句话。)预设2:(第2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第2句采用了排比的写法,连续的四个动词,让人感觉春风就像是一个魔术师,他走到哪儿,哪儿就带来一片生机。预设3:(第3句采用了什么写法?哪个字体现了这种写法?)第3句中的“捧”字太妙了,杏树就像一只手一样,把一朵朵杏花小心地捧出来,让我们欣赏它的美。小结:是啊!作者的一字一句都给我们展现了春天的美,用词的准确与精妙让我们看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齐读,读出句中的美。)2.导入新课:这三个句子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杏花)在研究气候的科学家竺可桢爷爷眼里,这春天里的第一朵杏花美不美对他来说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和杏花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杏花是在什么时候开放的?文章为何要写第一朵杏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二)整体感知,感受人物形象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能用几句话说一说吗?(指生说)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5):竺爷爷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爷爷通过长期精确观察,掌握邮气候变化规律。3.这篇课文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爷爷几次看杏花?(两次)4.再次默读课文1-15小节,竺爷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认真研究、精确观察)5.课文的最后一小节写了竺爷爷的一番话,最能体现竺爷爷的这种研究精神。默读16小节,在这一小节中你觉得哪些词语写出了竺爷爷对科学研究的态度?(指生交流)引导理解“精确”:你理解“精确”吗?词典上是怎样说的?和“准确”有什么区别?(齐读16小节)(三)细细品读,体会细节描写1.作者通过怎样的描写把竺爷爷的这种长年精确观察的精神表现出来的呢?默读课文,细细思考,把你认为能够表现人物这一精神的语句标画出来,简单写写自己的理解。2.分角色朗读“第一次看杏花”的部分,感受精神,学习写法。(1)小组分角色朗读,再现情境。(2)展示朗读,看能不能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指名评价,提出建议。(3)再展示朗读,引导学生关注竺爷爷看杏花和别人看杏花有什么不同?(4)引导学生留意竺爷爷看杏花时的动作、语言。预设:动作:联系“从外面回来、便走近”“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引导学生体会竺可桢对杏花的关注程度。抓住“弯下腰”体会竺爷爷的和蔼可亲(板书:弯下腰)。抓住“习惯地问”引导学生明白竺爷爷经常问,他非常关心这件事,感受他对科学研究的坚持不懈、严谨认真。(板书:习惯地问)语言:读读竺爷爷一再追问的几个问题,他究竟想知道什么?(第一朵杏花是哪一天开的。)(5)再指名分角色读,注意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引导其他同学留意作者对竺爷爷语言、动作的描写。(6)小结:学习这部分课文,通过分角色朗读,细细品味竺爷爷的语言、动作,仿佛竺爷爷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看到一位和蔼可亲、严谨认真的竺爷爷。3.自主学习“第二次看杏花”的部分,感受精神,学习写法(1)出示自学主导,进行自主学习课件出示: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7至15小节,注意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2.默读7至15小节,思考:今年看杏花与去年看杏花有什么不同?竺爷爷今年的表现和去年有什么不同?从中又体会到什么呢?3.小组内交流:读读有关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想法。(2)全班汇报交流①小组展示分角色朗读,集体评议,你认为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不同语气?让学生结合具体句子谈一谈。出示:“什么事情啊?”“竺爷爷,杏树开花啦!”“什么时候?”“刚才。”“是第一朵吗?”“是。”这段精彩的对话,没有写出两人的神态、表情,你能不能联系上下文,给这部分对话加上合适的提示语?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啊?”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树开花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②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并汇报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③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④指名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预设: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3)引导出示: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预设:①抓住“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等词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兴奋、重视等情感表达的作用。②“顷刻间”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像年轻了几十岁”的?为什么不说“像年轻了十几岁”呢?通过对比感受竺爷爷的高兴心情。(板书: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3\*GB3③“兴冲冲地快步走到”(板书:兴冲冲地快步)表现出老人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后激动得快到了什么程度?(跑)像年轻了几十岁的年轻人一样快步走到前院,从中你又有何感受呢?④“郑重”是什么意思?(严肃认真)为什么他会郑重地记下?从“郑重地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出什么?(竺爷爷对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4)再来读读15小节,注意作者对竺爷爷的描写,把他此时的心情表现出来。环节三、总结——聚焦人物,读写训练(四)聚焦人物,升华认识1.竺爷爷平时只研究杏花吗?指名说,师补充相关资料。出示:3月12日,北海冰融。3月29日,山桃始花。4月4日,杏树始花。4月15日,紫丁香始花。4月20日,燕始见。……——摘自竺可桢《大自然日记》2.竺爷爷就是凭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凭着这样的执着,通过几十年的观察,从千枝万树中发现长出的第一片绿叶;从喧闹的城市中听出第一声蛙鸣,透过密如蛛网的电线中看到第一只飞燕;从春风中辨认出第一丝柳絮。这么多的“第一”,那是因为——引读竺可桢爷爷说的话。课件出示:“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3.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呢?(“第一”是一个精确的数字,没有常年的观察是难以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这恰好与竺可桢爷爷的精确观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相一致。课题就是这种精神的象征。)(五)仿写训练这篇课文很简单,一读就懂,但是写得很详细,尤其是人物的语言、动作,把人物的心情特点、精神都藏在里面表现出来。你能学着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吗?(任选一题,当堂完成)课件出示:话题1:考试成绩马上气昂昂,同学们议论纷纷,期待老师的到来。话题2:也可以通过一件小事,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表现某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六、板书设计2.第一朵杏花弯下腰(和蔼可亲)习惯地问、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兴冲冲地快步走到(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第一朵杏花》评测练习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绽开()走出()()地追问()地记下()的杏花()的规律二、选词填空。精确的确准确正确1、国产手表走时(),值得信赖。2、他的解题思路非常清晰,答案完全()。3、发射航天飞机要求很高,各项数据一定要()。4、第一朵杏花()是在清明节开的。三、小脑瓜,会思考。1、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竺爷爷的兴奋与激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写出几个与“顷刻间”意思相近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使人想到了成语(),我们还知道形容时间短的成语有:()。

3、春风吹()了柳梢,吹()了小草,吹()河水,吹()了杏树的花苞。句子中“吹”后面表颜色的词:(),表动作的词是()。仿照上面的句子填空。春风吹()了天空,吹()了桃花,吹()了青蛙,吹()了燕子。4、读读,比比。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阳光下的杏树,开出来第一朵盛开的杏花。“捧”换成“开”行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读对话,想想他们的神情与动作,并选择提示语。肯定急切激动自豪奇怪兴奋将信将疑孩子()地喊:“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啊?”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了!”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孩子()地说:“是。”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竺可桢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的是()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这类字眼,也不能用()和()代替观察。”在竺爷爷的科学字典里,不能用的词语有()、()、()、()。他追求的是()。从中我体会到了竺爷爷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课例名称《第一朵杏花》观察对象观察项是否有无注教师预备是否通过预习、摸底等为学新知识打基础?是目标是否明确、恰当?是内容重点、难点是否聚焦?是资源是否丰富?是方法是否有直观性?体验性?启发性?互动性?独立探索性?是学法有无引导学生记笔记、划重点、说要领、做小结、做对比等?是手段PPT或板书是否清晰体现内容结构或思路?是过程是否有序、生成的问题处理是否得当?是行为是否亲和、规范?是学生注意是否关注、集中?是参与是否积极主动?有兴趣?是合作同学之间是否相互配合?是思维是否活跃?是否有灵活性或求异性?是差异学生间差异是否有所兼顾?是综合理念教师的理念是否先进?(以学为本、能力为重)是氛围课堂氛围是否融洽轻松?有无独立思和做的时空?是评价有无检查目标是否达成?疑难是否得到解决?有结课有无复习、梳理所学或布置作业?有事件有无关键事件发生?有无突发事件发生?无学科是否体现学科特点?是其他改进建议学习作者详细描写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第一朵杏花》课堂观察记录表《第一朵杏花》效果分析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根据中年段大纲要求,词句段的教学是中年段教学重点。在本段教学中,有以下关键词:吹皱、吹醒、吹绿、吹鼓。如何使学生在美读过程中学习词语,并懂得词语使用的准确和传神呢?我们也看到有老师在教学此段时进行了大量讲解,如:“皱”字用得多好啊!“吹皱”就是……的意思。姑且不论这种方法是否得体。在设计本段词语教学时,考虑到本段不是本课教学重点,且想尝试使用教师评价促进词语教学形象化的方法弱化生硬地讲解,于是便有了刚才的片段。教师通过3次评价语将词语“吹皱”、“吹醒”、“吹绿”、“吹鼓”形象化,同时辅以可视画面(柳枝变绿、杏花绽放),使整个过程不着痕迹且富于变化。学得扎实,自然用得灵巧。在随后的语言拓展中,学生充满想象、童真、童稚般的语言自然流泻出来。听、说、读、写,是教师在教学中精心培养学生所具有的四种能力,又是教师培养这四种能力经常采用的手段、方法。合理组织、和谐操作听说读写的方法,能够丰富学生个性化阅读形式。听而怡心,再创形象;读而动情,抑扬顿挫。案例中,教学第6段时,我请学生读段落、听评价。在一次次朗读中、又一次次评价中,学生读得生动、听得入情。说而明理,组织语言;写而达意,字从文畅。案例在进行第二次对话教学时,请同学先填写词语,再说说选词的缘由。学生用心体验、填写准确表达情感的词语,最后说出在填词时的真实想法。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学得有成效。角色体验,为学生展现个性化阅读魅力提供了条件。案例中,学生顺利地与“第一朵杏花”进行角色置换,通过表演朗读第13自然段,感受“第一朵杏花”的美丽和珍贵。我清晰地意识到: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听到孩子们的声音,尤其是不一样的声音。也许就是这与众不同的声音孕育着一颗颗创新的种子,焕发出个性的光彩与魅力。看来教师应做课堂的“催化剂”,及时激活学生的思维潜力,积极激励学生的个性创造。而角色置换,正是给了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究;给了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支配;给了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也给了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尽展个性的魅力!以上只是我对本人这节课的粗浅看法,不到之处还望大家指正。谢谢!

《第一朵杏花》学情分析

精神,正是我们的学生目前缺乏并需要培养的科学精神。

我在这里讲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我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处理字词,理清课文脉络,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基于对单元教材的分析和学情分析,我设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积累文中三处描写春天景色的优美语句,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精妙。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弯下腰来,习惯地问”、“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快步走到”等语言、动作的具体描写,感受竺可桢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体会文章以“第一朵杏花”为题的表达意图。3.学习作者详细描写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

《第一朵杏花》教材分析:《第一朵杏花》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课文按时间的顺序先写竺可桢问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孩子答不上来。接着写第二年春天,孩子告诉竺可桢爷爷第一朵杏花开了,竺可桢爷爷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最后写竺可桢爷爷正是通过长年累月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两次对话是全文的主线索,虽极其简单,却是人物心灵的镜子,是阅读故事的眼睛。常言道:言为心声。细细揣摩文中对话,有助于领会人物内心世界,透视人物所思所想,传达人物所感所悟。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一朵杏花》课后反思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学会审题,比如课题《第一朵杏花》,要求学生将“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作比较,思考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反复思考,惟有思考才能作出以下判断:“一朵杏花”显系泛指,只要是杏花,任意挑出其中一朵来,都可以讲是“一朵杏花”,谁也否认。然而,“第一朵杏花”就不同了,不是随意挑出一朵杏花,便可以指称的,关键在于“第一朵”,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围绕“第一朵”展开的,人物、事件都紧紧关联着“第一朵”。我以为学好课文,审题是关键,平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不仅对学好课文铺路造桥,而且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审题基础。其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理解文中的语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一句子要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阳光明媚,红杏出墙,酿就了一派烂漫春色,作为老年人看了之后,一般会驻足欣赏,沉浸在美好的春光里。可是这一句写竺可桢爷爷却迥然有异于普通老年人,他不是简单地流连光景,而是“走近”,继而点算“数了数”,四朵杏花已经绽开,数字精确,并且发现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绽开,亦即有的盛开,有的刚开,这是什么原因?关键在于竺可桢爷爷是从事物候研究的,从下文可知,他关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错过了时机,只好询问孩子了。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在于对课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于表现竺可桢爷爷对周围植物变化多么留意,观察多么细致,对错过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又不无遗憾。本课教学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掌握如何理解句意的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也体现得较充分,尤其是短句的比较法“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相比较,产生了激烈的碰撞,碰撞中激发了对问题更深入的思考,也使“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的讲座更趋于清晰,教者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提出比较方法,有利于学生将来更频繁地使用比较法。但教者也发现教学教程中的不足之处:文中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虽然课文也读了,但对话部分朗读不够突出,教者并没有重点引领学生通过对话朗读去体会和感悟课文内容和作者对话部分的描写手法。教者认为:语文教学中,不仅注意到课文内容的重难点,其实,课文朗读也要注意到重难点,比如:美文诵读应教会学生抒情的语气朗读;诗歌诵读应教会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律感;对话朗读更应该教会学生读出不同身份、不同语气的那种感觉。学生只是为了读课文而读课文,这好比戏剧中跑龙套、走过场一样,印象不深,浅读辄止,而应该有的放矢,根据不同课文内容要求,训练学生朗读水平。否则,学生的朗读水平就很难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也如我们陈校所说:“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样的水……”是的,语文教学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而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水平也是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

《第一朵杏花》课标分析本篇文章是一篇物候学的小故事。叙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告诉学生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学会审题,比如课题《第一朵杏花》,要求学生将“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作比较,思考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反复思考,惟有思考才能作出以下判断:“一朵杏花”显系泛指,只要是杏花,任意挑出其中一朵来,都可以讲是“一朵杏花”,谁也否认。然而,“第一朵杏花”就不同了,不是随意挑出一朵杏花,便可以指称的,关键在于“第一朵”,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围绕“第一朵”展开的,人物、事件都紧紧关联着“第一朵”。我以为学好课文,审题是关键,平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不仅对学好课文铺路造桥,而且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审题基础。其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理解文中的语段也很重要。比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