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心理学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_第1页
沟通心理学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_第2页
沟通心理学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_第3页
沟通心理学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_第4页
沟通心理学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一、行为模式研究(一)莱维特的沟通网络模式(正式)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Y式传递当前1页,总共32页。当前2页,总共32页。(二)戴维斯的人际交往模式(非正式)

单线型集束型偶然型流言型当前3页,总共32页。非正式沟通网络图当前4页,总共32页。当前5页,总共32页。(三)沟通方式研究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单向沟通、双向沟通与多向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四)沟通的符号类型研究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其他人工符号沟通当前6页,总共32页。二、人际关系结构类型的研究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当前7页,总共32页。三、人际关系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梅奥,1927-1932)(一)照明实验:人际关系比劳动条件更重要(二)福利实验:人际关系比福利条件更重要(三)群体实验:人际关系比物质利益更重要(四)态度实验:与管理者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比人为的措施更有力。当前8页,总共32页。发现1.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2.在决定工人工作效率因素中,工人为团体所接受的融洽性和安全感较之奖励性工资有更为重要的作用。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当前9页,总共32页。第二节西方的人际关系理论一、人际交往理论(一)人际关系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印刻理论、本能理论)(二)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米德、布鲁默)(三)场合交往论(康波、斯尼格)(四)自我呈现理论(戈夫曼)(五)社会交换论(霍曼斯)(六)认知平衡理论(海德)当前10页,总共32页。人际关系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印刻理论有机体在其生命早期的敏感阶段对最早看到的物体产生的依附现象被称为“印刻”。人的交往和人际关系的需要,是在最初的依恋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印刻而形成的依附行为,会对有机体产生持久、深刻的影响。当前11页,总共32页。当前12页,总共32页。本能理论

动物的依附、合群倾向和表现,为人际交往这一人类行为的形成奠定的生物学基础。

当前13页,总共32页。符号相互作用论基本观点(1)米德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元;(2)研究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3)米德提出了一个公式:即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4)米德认为人与人在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可以用模式图表示。局限性把整个社会关系和文化简单归结为符号,过分夸大了外部行为的影响力,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社会中人们复杂的交往关系简单化,有机械主义的倾向。当前14页,总共32页。自我呈现理论戈夫曼于1959年提出的属于社会相互作用理论的一种观点人际交往是交往者借助自己的言语行动向对方叙述有关自己的事情,即向他人表现自己认为人在交往中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和目的强调自我呈现是社会影响的一种手段M.斯奈德把自我呈现的概念扩展为“自我监察”,认为人们是通过自我监察来控制语言和非语言的自我呈现。自我呈现理论过于强调在交往中树立自我形象,以达到对他人行为的控制,而没有注意到许多人在交往过程中并不关注自己的形象,也不会企图对他人进行控制当前15页,总共32页。社会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埃默森人的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某一特定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他就会越多地表现这种行为;而某一行为付出的代价很大,获得的收益又不大的话,个性就不会继续从事这种行为,这就是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不仅是物质的交换,还包括赞许、荣誉、地位、声望等精神的以及心理财富的交换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前提是人乃理性动物,总是会趋利避害,以追求更大利益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对一个人的喜欢与否,是基于成本与利益所做的评价社会交换理论过于强调在交往中获得利益,得到报偿,忽视了个人在交往时表现出的无私和付出远大于报酬的代价当前16页,总共32页。认知平衡理论主要观点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建立关系是通过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形成的。通过封闭的三角形模型来解释。海德的结论是:如果三者关系在所有方面都是正面的,或者,如果两种关系是反面的,一种关系是正面的,那么,平衡状态就会存在。除此之外的所有其它组合都是不平衡的。

当前17页,总共32页。当前18页,总共32页。消除不平衡状态的办法是:

A、改变认知

B、增加新的认知C、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

D、改变行为

当前19页,总共32页。影响A、B之间关系的因素A对B的喜欢程度X对A的重要程度A、B因X而发生交互作用的程度A、B对X看法的分歧程度A对自己观点的确信程度当前20页,总共32页。PAC理论加拿大心理学家T.A.柏恩于1964年在《人间》书中提出人格结构分析理论(简称PAC理论)人的个性是由三种心理状态P、A、C构成: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儿童)。P:行为模式是命令式和慈爱式;A:以成熟的成年人思维和行为方式为特征,客观和理智;C:以自我中心、感情冲动为特征,行为模式是自然式和服从式。人际交往个性中的P、A、C比重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行为特征当前21页,总共32页。PAC心态

PAC心态是指传信者在发出信息时,都会有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换而言之,传信者所发出的信息,不仅仅是表达有关的具体内容;在接受者也是一样,不仅接受的是具体内容,而且也在接受信息时产生一种心态。太复杂、太理论化而缺乏操作性。当前22页,总共32页。二、人际特质理论(一)定义(二)代表人物:修茨(三)内容:三种需要:包容、控制、感情三种需要影响人际关系:包容需要强;包容需要强、感情需要强;控制需要、无包容及感情需要(四)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特质当前23页,总共32页。三、人际激励理论持续激发个体动机,使个体始终保持积极的兴奋状态。(一)需要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2.ERG理论:奥尔弗德3.成就激励理论:麦克利兰(二)归因理论(见第七章)(三)期望理论:弗洛姆(四)公平理论:亚当斯当前24页,总共32页。二、人际交往的社会需求理论马斯洛的人际关系理论

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当前25页,总共32页。自我实现尊重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前26页,总共32页。马斯洛的人际关系理论无论是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是通过社会交往实现的。生理需求:通过社会群体合作满足;安全需求:群体能够起到相互帮助、减轻和消除恐惧感的作用;爱和归属的需求:既是交往的结果,又是继续交往的动力;尊重需求:通过社会比较实现;自我实现需求:通过社会比较实现和社会评价体现。当前27页,总共32页。舒茨在《人际行为三维理论》:人际关系需求的三个向度:包容的需求、控制的需求、感情上的需求,同时呈现两种行为方式,即主动型人格特质和被动型人格特质当前28页,总共32页。社会公平理论费斯廷格认为:个体的能力体验、评价,直到人格特征的形成,均是通过与他人能力的比较而实现的,是一个“社会比较过程”当人们对自己的态度或意见的正确与否缺乏判断的标准时,往往会将周围人的态度、意见或行为动作作为暂时性的判断标准,以使自己的认识与周围人保持一致当前29页,总共32页。曾仕强的人际关系理论中国人一切靠人际关系。中西人际关系不同。西方主张平等,中国人强调合理的不平等。中国强调群体优于个体,西方强调个体先于群体。成功的人际关系民间流传已久的做人十要一表人才两套西装三杯酒量四圈麻将五方交友六出祁山七术打马八口吹牛九分努力十分忍耐当前30页,总共32页。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方法一、问题的提出(个人经验和先前研究)二、被试的选取(方便取样和代表性取样)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