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篇_第1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篇_第2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篇_第3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篇_第4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草原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3.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接受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2.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教学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达出来。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前准备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堂古人语演唱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课前交流:你见过草原吗?请见过草原的同学描述一下草原的风景,说一说在草原上的感受。1

2.让我们来到草原,看看草原的风光。出示草原风光图片,播放凤凰传奇的歌曲《我从草原来(设计意图用音乐和图片导入的新颖方式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扫除阅读障碍。2.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语文学科的性质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题导入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印象,促使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课文的氛围之中)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并板书:草原人情美(沿着作者的思路,紧紧抓住课文中景色美、人情美两大部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感情,是设计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最简洁有效的理解课文的方法)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1.作者简介:舒庆(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予笔名老舍族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骆驼祥子》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2.用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要求学生一边听老师范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画2

面。(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再现出来)3.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草原风景美)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学生汇报,教师重点指导:(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①理“一碧千里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词语的意思②“茫茫”就是模糊不清,结合图画,让学生说说“并不茫茫”的意思。(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①体会用词的准确想一想“清鲜换“清新“明朗”换晴朗”好不好,为什么?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朗”的用法。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清鲜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③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①拿出一张中国画,向学生演示讲解“绿色渲染线勾勒②图片展示,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①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②这句话是从哪一方面来写的?(感受)③不同的心情会对周围环境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从学生的感悟入手,通过抓重点词语切入朗读体会,想象情景切入朗读体3

会,联系生活实际切入朗读体会,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凸显语文特点的有效途径】(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①骏马和大牛会回味吗,这是什么写法?(当然不会,这是联想的写法)②作者为什么会想到骏马和大牛是在回味草原的乐趣呢?(这是作者描写的技巧,借牛马来表达自己的感受)5.读读背背①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再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②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四、作业1.熟读课文。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1.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光图片。3.引导学生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二、走进草原,感受“辽阔美”“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1)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2)重点理解“洒脱①你能想出可以用什么词语替换“洒脱”吗?(潇洒从容放松……)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③感“洒脱有红灯绿灯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只有一路翠色4

欲流,尽收眼底和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④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通过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感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既体会了草原的景色美,又习得了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达的,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生动优美,揣摩语言所传递的美好情感,从而受到感染、熏陶)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人情美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相关句子。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远客)②“一群马男女老少”说明了什么?(来迎接的人很多)③“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说明了什么?(来得真快)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二是比喻热情)④“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来迎接的人群为什么立刻拨转马头,而不是在这里交谈一会儿?(想早一些把客人请进蒙古包)⑤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3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4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5

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②理解“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5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里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以叫它天涯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落下了,仍然谈兴正浓。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四、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到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2.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丁香结【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2.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3.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作文。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感受作者豁达的胸怀。【学习重难点】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3.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结”的能力。【课时安排】两课时6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松柏喻指长青。试着再举出几例。今天我们来学习《丁香结看作者赋予了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二、作者介绍: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等,中篇小说《三生石三、词语:缀窥单薄

幽雅遮掩

浑浊照耀

笨拙花蕾

愁怨

断断续续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2)颜色:紫色、白色;(3)气味:淡淡的优雅的甜香。从感观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画出关键词,总结归纳)——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2.朗读课文4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知识链接:品读《梨花考象征意义(纯情)3.作者多年赏花,为何今年突然明白丁香结的内涵?雨后赏花的触动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4.作者对丁香结持什么态度?从容、豁达、积极古人对丁香结也有自己的感悟,品读李商隐的《代赠》和李璟的《摊破浣溪7

沙体会古人对丁香结的理解。代赠[唐]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问)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此处丁香结有何寓意?摊破浣溪沙[五代]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1春恨锁重楼”中“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句作答)(2恨”传达出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此处丁香结有何内涵?——青鸟不传云外信没有故人音信的相思之愁郁结不散的相思之愁同样是丁香结,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古人更多的是借丁香结抒发愁怨之情,而作者笔下的丁香结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正如作者所说,人生中的问题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让我们学习作者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去直面人生中的不顺心的事,这样你的生活也会变得有滋有味。五、作业设计必做:背诵李商隐的《代赠》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选做:阅读《语文读本》中的《野草第二课时一、作业检测:1.检查背诵2.李商隐的“同向春风各自愁”中的“愁”体现在哪些景物上?——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8

李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中的“愁”连绵不断,哪句诗能体现出来?——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探”将丁香拟人化,使无意识的丁香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丁香花可爱的情态。2.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题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丁香的美丽、高洁、愁怨在雨中形神毕现。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3.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照耀”一词写出了花白如雪,似有光辉晕出。写出了花对作者心灵的鼓舞和慰藉,启发了作者的文思,使她浮想联翩,思如泉涌。4.“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代替“丁香有什么好处?避免重复,使行文富于变化。修辞手法上:积雪是借喻(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特征来代替事物本身)三、作业设计体会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选择一种你熟悉的花写一个小片段100字左右。友情提示:选择自己真正观察过的,例如:紫藤萝、荷花、迎春花、梨9

花……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桥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教学重点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初读了解梗概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1、2:出示课题】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一)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咆哮、呻吟、祭奠”等。【课件3】10

生字:咆

废词语:势不可当

狞笑

拥戴

放肆跌跌撞撞

呻吟

搀扶

祭奠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二)谈话导入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三、初步理解课文1.默读课文。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课件4】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四、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问:你会感到害怕?)点拨语(可随机改变(1)第一句:像泼,像倒,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2)第二句:把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读出来。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五、拓展延伸想象一下拥我挤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是怎样的表现?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件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11

质。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1.听写词语课件7】咆哮

党员

流淌

呻吟

揪出

沙哑

废弃2.用上以上词语复述课文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二、感受危情,引生入境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2.交流:(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课件8】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板书:山洪——咆哮而来势不可当)(3)指导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3.过渡:12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座桥现在重要吗?重要!因为在当时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板书:人们——你拥我挤跌跌撞撞)4.出示【课件9】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1.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面对乱哄哄拥到木桥桥头的人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2.教师指导:(1)在老汉的指挥下,慌乱的村民们又是怎样过桥的?①学生理解“依次”的意思次”的意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非常有序。②引导学生排一下过桥的顺序示课件】村民──党员──老汉。3.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板书:老汉——忠于职责舍己为人)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1.出示:13

【课件11】探究: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你认为这座桥把什么与什么连接起来了?2.学生汇报。3.师生评价,教师指导:题目中的“桥”不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这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位忠于职责、舍己为人的老汉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一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呀!这座桥连接的是什么?(生与死、奉献与索取、党员与群众……)(板书:桥)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1学生读课文第7~22自然段找到关于老汉的描写看看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2.生相互交流。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感动的描写。(1)抓住老汉的语言描写。【出示课件1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语言描写有什么特点式简洁叹号连续出现三次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形势危急,而老汉的喊话像大山一样坚定,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语言描写。(2)老汉面临的“危”是什么?(恶劣的环境,人们慌乱的局面①到文中描述环境的恶劣的相关语句,学生谈体会。抓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②你又从哪里体会到了人们的慌乱呢?(抓住“跌跌撞撞、你拥我挤”等关键词来体会③指导朗读。师在凶猛无情地洪水面前死亡一步步逼近老汉镇定地喊话……生接读。14

师:在人们你拥我挤的慌乱情形下,老汉焦急而又坚定地喊道……生接读。④小结:环境的恶劣描写和人们的慌乱更加衬托出了老汉的临危不乱。(3)文中还有对老汉的语言描写吗?找出来读一读。(4)对于老汉这个人物的描写,除了语言,还有哪些方面?(对老汉的刻画,文中还有动作的描写。抓住动作──揪、神态──凶得像只豹子等有关语句朗读体会,体会老汉的不徇私情。因为小伙子是党员,小伙子同时也是老汉的儿子(5)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人物关系。师小结:我们读书,就要课文的前后内容连贯起来理解。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了出来结尾点明,但在前面已经让人感觉关系不一般。前面巧设了悬念,与结尾相照应起来。使得这一结尾让人感觉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六、课后练笔,延续感情1.学生朗读出示课件】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2.师:同学们,听,风在呜咽着;看,云也低垂着。满面泪痕的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了,获救的村民们都来了,站在残桥前大家思绪万千、轻轻低语。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会低语些什么?(学生写一段话)3.同学们,我看到你们的泪,也听到了村民们对村支书的怀念。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是老支书──这位清瘦的老汉,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呀!木桥虽然塌了,但相信老支书这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已经从那一刻起永远矗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4.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穷人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溅、熄”等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魁梧、勉强、蜷缩”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握课文主要内容。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15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教学难点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2.梳理文章记叙顺序,感知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这些课文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件1:课题】这篇小说是世界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它的介绍资料课件2】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卡列尼娜》等。接下来咱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1.出示初读要求课件3、4】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反馈初读情况。2.检查朗读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点评。16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1.谈话启发: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比较清晰,你们能不能事情的发展变化,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请默读梳理,形成文字。2.学生自学:(1)教师巡视,排疑解难,提示方法:先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2)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3.班级交流:根据需要,指名人交流,适度点评。【出示课件5】第一部分(1--2自然段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经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四、三读课文,初步扫描人物过渡谈话:我们了解了故事的大体内容,我们就可以认识有关的人物了。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桑娜渔夫五、引导读文,了解故事起因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温暖而舒适的小屋,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也可以看出女主人的勤劳。(板书:温暖而舒适勤劳)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17

释心惊肉跳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全班齐读。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出示课件6】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6.指导朗读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音,每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第三层:焦急地祈求。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并做出评价。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这篇18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再让大家都说一说)2.随着故事的发展,文中的一个个情节也在感动着我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二部分(3—11自然段二、抓住重点,感悟桑娜品质1.这一部分中有哪些场景令你感动呢?请看阅读提示。【出示课件8】阅读提示: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2.学生汇报: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这件事很令人感动。3.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1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忑不安)(2)师过渡:这段话省略号特别多,从这五个省略号中,我们感受到桑娜的思绪混乱与不安,感受到了桑娜的内心矛盾。这就是忐忑不安。那谁能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出来呢?【出示课件9】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3)指名朗读(3—4人)注意读好省略号,并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桑娜善良)①同学们,你们从“嗯,揍我一顿也好到了什么?你能用“宁可……也”来说一说吗?②“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19

不可:非……不可)“非这样做不可”就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这样做)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如果不这样做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她真是太善良了书:善良)(4)小结:说得真好,善良的本能促使桑娜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宁可挨揍,也要抱回那两个孩子;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5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读出桑娜的美好品质谁能通过朗读把桑娜的善良读出来呢?(读好重点词)指名朗读2—3人)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6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后师小结: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勤劳善良(板书:乐于助人)三、细品对话,体会渔夫心灵1.提出学习要求: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第自然段至课文结尾处。思考:渔夫具有什么品质?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把有感受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2.小组成员互相交流。3.教师点拨、指导。(1桑娜的丈夫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渔夫很善良从哪里体会到的?把相关的课文读出来吧!(2)生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是个问题搔搔后脑勺说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3)问熬”是什么意思?(忍受,耐苦支持)能给“熬”换个词吗?(挨、忍你读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肯定想到了,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①这个决定是轻易做出来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20

【出示课件10】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但最终做出了决定。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②透过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既让我们看到了渔夫淳朴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受到他同样善良的品质书:神态、言行)4.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的心理变化,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心地善良,同时他也非常勤劳书:心地善良)四、总结全文,回顾写作方法1.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结尾写道瞧,他们在这里了你们想象一下,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怎样呢?(生说)再读读这个结尾,你觉得怎么样?2.学生总结: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托尔斯泰真不愧是伟大的作家!3.通过学习课文,你们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4.总结:我们在今后描写人物的时候,要学习本文中的一些写法,如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正侧面描写等,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5.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在柏林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沉的主旨,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2.感悟这篇微型小说中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重点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21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发现不同。过渡: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课文都是小说。在前两课,我们学习了《桥》和《穷人篇篇幅短小,一篇篇幅较长,但情节都扣人心弦。今天这篇小说大家应该已经提前看过了,大家能结合它给你的初步感觉来说说它和前两篇小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预设:学生就初步印象来谈,不要求详细、深入,可从篇幅、结尾或读后的感觉来谈。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课前六年级#导语,了解相关背景件出示相关资料)二战中的柏林1940年至1942年,柏林还是比较繁华的都市,偶尔会遭到零星轰炸。这归功于德国空军提供的保护伞。年后期至1944年,由于东线战场的恶化,大量的防空部队和战斗机联队被调到前线。加上盟军的空袭力度逐渐加大和丘吉尔的轰炸德国的大中城市打击民众士气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渐被打乱直至崩溃。年,苏联军队攻陷柏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文章,概括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时间没有小的时间点,只有大的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地点:一列火车车厢里。

主要人物:老兵、老妇人、两个小姑娘。事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列车上的小插曲。一位老妇人反复地数“一、二、三两个小姑娘的嘲笑,在老兵的叙述中,大家才知道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而老兵也即将奔赴战场。2.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尾再进行探讨。思考:小说既然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列车车厢里的故事,为什么题目叫《在柏22

林》呢?预设:在学生梳理了小说的要素,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后,对于标题的疑问可能已经浮上了心头。此时提出疑问,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随时关注,更有利于之后的探讨。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剖幽析微——寻找文章的反常之处。过渡学们在之前的比较中发现这篇文章的篇幅在本单元三篇小说中最短,要在这么有限的篇幅中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达深刻的主旨,便要创设一些深刻的情节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当最后揭开谜底时才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那么大家在学习这篇小说时,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反常之处。(1)学生细读课文,根据提示寻找反常之处常的情境、反常的人物(2)小组交流标示出来的句子。A.反常的情境。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反常之一:火车给人的感觉总是气势磅礴、速度飞快的,这里为什么用“缓慢”一词呢?反常之二:火车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也是一个公共场所,男女老幼汇聚才是正常的情形,而这列火车的车厢怎么尽是“妇女和孩子”呢?预设:这是作者构思精妙之处,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而这个悬念就像相声中的包袱,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教师这时可以卖个关子,或者也可以说是设个悬念,不要告诉学生答案,只需告诉学生答案要去文中找,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之中去寻找答案。B.反常的人物。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①老妇人重复数“一、二、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