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的电容 说课稿_第1页
电容器的电容 说课稿_第2页
电容器的电容 说课稿_第3页
电容器的电容 说课稿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4《电容器的电容》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李建国,来自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容器的电容》,选自新教材必修三第十章第4节。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介绍我的说课: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首先我以课标为指导进行单元分析,教材前三节研究了带电粒子和电场两大内容,课标的要求是教学要始终围绕能量这一一级主题来展开研究。对于第四节介绍的电容器,学生对它非常陌生,所以课标的要求是:在观察生活实例的基础上,了解电容器的结构,充放电过程。同时要关注电容器的应用性。基于课标,我对本章内容进行了结构化分析,本章介绍的带电粒子和电场有着密切的联系,电容器体现了电场具有电场能。而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与偏转则是以上内容的综合分析。通过章首语,我们发现: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化学也可以能转化为动能,那么粒子能获得很高的动能,学生便可通过类比,推测出电场也具有能量。另外,现实中要研究微观粒子的结构时,需要用到高速粒子,而电场便可以实现人们这一需求,这也向我们指明了本章内容的应用性。鉴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单元学习目标。教材尤其重视对科学思维的培养,比如本单元就充分利用了类比的思想,就像数学家波利亚所言“类比是一个伟大的引路人”。为了完成单元学习目标,我制定了单元挑战性任务,任务的背景是: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报告显示,68%的疾病是与空气污染有关,而空气污染是诱发白血病的主要因素,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是灰尘,这样的环境不是我们想要的。而我们的愿景是像王维古诗里描述的那样,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鉴于以上背景和愿景,我制定的单元挑战性任务是:制作静电除尘器。为了降低难度,我把它分解为多个子任务,以任务为驱动,贯穿整个教学,比如本节的子任务就是:自制电容器,体会充放电过程。良好的教学,首先要了解学情,学生对电荷的移动、比值定义法有了解,高二的学生也能进行有质量的探究活动和分析总结。但对于电容器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展示应用电容器生活实例,便于学生对电容器形成感性认识。对于本节,我确定了如下课时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全面发展。本节的重点是电容器的充放电原理及其概念的建立。难点就是理解充放电原理以及分析电荷量Q与电势差U的关系。本节课的任务主线如下:任务一、创设情境,建立概念。任务二、探究电容器如何充电。任务三、探究电容器如何放电。任务四、解释生活现象。任务五、探究电荷量Q与电势差U的关系。具体如下:首先采用情景教学法,活动一:用自制莱顿瓶,让学生体验触电的感觉,体会电容器的储能作用,并且活跃课堂气氛。活动二:学生操作手机,对比手机照明亮度和拍照闪光亮度,学生可以体验到拍照闪光亮度明显高于照明亮度。引出电容器,体会电容器能够瞬间释放大电流这一应用性的特征。这样的应用性还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其他场景,比如电蚊拍可以利用电容器瞬间放出大电流从而电死蚊虫,利用电容器可以提升汽车的启动动力,通过生活各领域的实例,学生便可明确研究对象——电容器。简短介绍关于电容器的故事,马森布罗克的一次偶然发现:一个瓶子居然可以容纳电荷,在当时震惊了整个欧洲,而后便有了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体会电容器的创新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为了建立电容器的概念,我并没有直接把概念告诉学生,而是遵循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学”理念,让学生亲手撕开电容器,对比多个拆开后的电容器,了解其构造,找出共性,得出概念,并培养自主建模能力。知道了电容器,学生便想了解它是如何充电?任务二:探究电容器如何充电。根据启发式教学法,我首先设计了一个小问题:S不接通,电压表为何没有示数?来引导学生从微观电荷的定向移动角度思考,为后续的充放电提供先行知识。有了刚才的分析,学生便能够从电荷由高电势定向移动到低电势的角度理解充电过程,但还是没能直观的感受到充电。为此,我将让学生对电容器充电,然后利用电容器对钟表进行供电,这样学生便可从视觉上感受到电容器确实在充电。通过动态图,学生可以发现,随着极板间电荷的不断聚集,充电的结果就是极板间形成了电势差。换个角度来说就是极板间储存了能量。有了刚才的分析,学生便可完成任务三:探究电容器如何放电,正是由于极板间存在的电势差,所以导线连接两极板后就形成了放电电流。如果从能量的角度来看,那就是电场能转化为了其他形式的能。基于观察和分析,学生可以推断出充放电的过程,但是还没有建立更加直观的充放电印象。为此,我把原电路的电流表和电压表替换成电流传感器和电压传感器,通过组装实验得到电势差U和电流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通过图像,学生可以发现电容器可以瞬间释放出大电流,于是便能够解释为何刚开始有被电击的感觉,也能够解释闪光灯光线强的原因,以及电蚊拍能电死蚊虫是因为超过了蚊虫的承受电流。刚才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电容器是一个储存能量的元件,但这只是一个浅显的定性认识。这时我将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实验,在电压不断增大的同时,电流的数值不为零,则说明电容器在一直充电,反映了电荷量在不断增加,顺势引出电荷量Q和电势差U之间有怎样的定量关系呢?此时,我将引导学生去欣赏教材提供的这个实验,抛出问题,本实验有何巧妙的的设计,他展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当然,我们也会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反思。学生可以发现,这个实验装置得到的数值都是特殊值,不具有一般性。虽然还没有得出准确答案,但本实验设计和探究库仑力的实验设计一样,都具有培养学生思维的价值。随后,我制定了如下演示实验,利用滑动变阻器得到多组数据来分析电荷量Q与电势差U的关系,当然,Q的数值计算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引导学生思考在X-t图像中计算位移时利用的思维来分析。基于证据,学生便可得到Q与U的比值,是一个定值,那么透过结果本身,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结果背后所隐含的意义。在这里,我将采用类比的科学思维,水容量与高度的比值代表横截面积,比值越大,代表横截面积越大,则反映了容器容水能力越强,那么学生便可理解Q和U的比值越大,则反映的是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越强,设计意图是渗透类比的科学思维。至此,任务达成,学生建立了电容的概念,了解了定义式以及它的物理意义。那么对于常用电容器这部分知识,我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最后在课下给学生留一个作业:动手制作电容器,体会充电和放电。学生在课下会选择不同的材质去制作电容器,在制作的过程中重温知识的生成。同时,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得到电容的大小不同,于是自然而然的去探究影响电容的因素,为下节课的教学做铺垫。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感觉在以下几个方面应当在往后的教学中坚持下去:1、依托实际问题去做单元挑战性任务。2、在真实的活动中探究自然,获得认知。3、既让学生思维上理解的,也让视觉中看到。4、抓住微小的细节进行科学探究。5、运用类比的科学思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