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经济的表象叙述及其社会本质,经济社会学论文_第1页
民族经济的表象叙述及其社会本质,经济社会学论文_第2页
民族经济的表象叙述及其社会本质,经济社会学论文_第3页
民族经济的表象叙述及其社会本质,经济社会学论文_第4页
民族经济的表象叙述及其社会本质,经济社会学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族经济的表象叙述及其社会本质,经济社会学论文内容摘要:长久以来主流社会之于民族经济发展问题的想象通常嵌合在与世隔绝的主体构成、独特的社会呈现方式以及低度发展的地方经济等社会表象的叙述当中。尽管这种想象不乏某些现实根据,但民族经济所蕴含的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却在相当程度上被遮蔽了。作为一种基于特殊的资源禀赋和差异化的文化传统建构起来的构造化物资供给系统,民族经济兼具民族性和经济性的双重特点,其不仅仅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依存关系的物化表述,更传达了民族群体对自我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某种认知。本文关键词语:民族经济;表象叙述;社会本质;在传统的民族社会里,由于经济与社会的深度嵌合,低度发展的民族经济往往湮没在异彩纷呈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当中,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主流话语之于民族经济封闭落后的社会想象。(1)1与世隔绝的主体构成、独特的社会呈现方式以及低度发展的地方经济等,亦由此被视为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表征。而在各种带有猎奇色彩的想象里,所谓的民族经济似乎意味着某种具有特殊发展规律的经济表现形式,是一种附着于民族文化之上、同时又游离于主流社会生活之外的存在物。(2)2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当代交通、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人群、技术、金融、信息等互相流动和浸透,一个具有全新意义的全球性互动体系逐步构成,而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亦因之发生了深入变革。(3)3在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背景之下,与世隔绝的民族至少在理论上已经不复存在,民族经济的主体性由此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模糊化倾向,而地方经济发展的独特性也在日趋淡化,现现代以来关于民族经济发展研究的一些宏大理论,也开场面临愈来愈严重的解释窘境。(4)4因而,透过茂盛芜杂的民族经济问题的表象叙述,厘清民族经济的内涵和社会本质,重新审视民族经济发展之于民族群体社会生活的实存意义,就显得尤为必要。一、社会存在中的民族与经济近当代以来,关于民族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阐释大多建立在对民族的想象和理解之上。或许能够这样讲,有什么样的民族想象,就会有什么样的关于民族经济的叙述。实际上,近年来学术界在有关民族经济发展问题上产生的一些分歧,通常也与诸家对民族概念及其内涵在理解上的某些偏差有关。(5)5在现现代西方社会的学术语境中,民族(nation)通常被视为政治单位,在某些程度上意味着一种领土及子民两相结合的整体。(6)6一些西方学者,如安东尼史密斯(AnthonySmith)以为民族是一种在感悟到的祖籍之地上寓居,拥有共同的神话、分享的历史和与众不同的公共文化,所有成员拥有共同的法律与习惯的人类共同体。为了成为民族并被成认,这些共同体有时需要发展某种公共文化,并试图追求相当程度的自决。(1)7假如讲史密斯对民族与国家之间关系的阐述多少还持有某种审慎态度的话,那么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J.Hobsbawm)对此问题的看法则似乎更为直接且激进,他甚至以为政治单位与民族单位是对等的。(2)8在霍布斯鲍姆看来,若想探究近两个世纪以来的全球历史,就不能无视民族以及衍生民族的种种概念。(3)8他同时指出民族并非天生的、一成不变的社会实体,而是一种相当晚近的人类发明。(4)8当然,他的发明之讲主要源于欧洲社会的地方性经历体验,其之于非西方社会的适用性问题至今仍有争议。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对民族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遭到斯大林关于民族问题的权威阐述的深入影响。斯大林以为民族是在历史上构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如今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5)9斯大林对于民族的此一定义是鉴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所提出来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政治上的考量,(6)10然而一些中国学者在套用民族的这种定义之时,并没有全面了解或者意识到斯大林提出这种定义时所处在的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也缺乏对国际社会之于这样一个有着明显政治实体意涵的概念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导致了某些学术认知上的偏差。为了纠正这种定义可能产生的歧义性,同时考虑到中国乃至世界上各民族构成和发展的现实状况,在2005年召开的民族工作会议上,中国的民族工作者重新对民族进行了诠释,以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构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讲,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而有的民族在构成和发展的经过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7)11毋庸置疑,这种关于民族内涵的阐述更接近于社会事实,表示清楚中国对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的认识和把握到达了一个新的境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要指向。(8)12经济作为一种社会事实存在,是每一个民族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积极面对的基础性问题。人类群体的生存和繁衍,必须首先解决好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只要在这些基本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人们才有可能更好地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这是在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之下发现的一个简单事实。(9)13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或许是多种多样的,而社会生活的内涵往往可以能极其丰富,但无论怎样都改变不了此一简单事实的客观存在。对于一个民族群体而言,没有衣食住行之类经济活动内容的社会生活,几乎是无法想象的。在这里意义上,经济(economy)无疑是一个详细的民族群体活着的最重要的表述方式之一。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社会生活内容,经济直接关乎人类(个体或者家庭)的生计。在原初意义上,经济这种源自古希腊语中οiοοs的社会事象,意指庄园主的家庭财产管理。最早从学术上讨论此一问题的色诺芬(Xenophon)在其所着的(经济论〕(Oeconomicus)一书中,借用苏格拉底之口讨论了家庭财产的管理问题。(10)14在他的视域中,所谓的经济就是指家庭财产的生产与管理。或许能够这样讲,这是一种对经济的狭义理解。相对而言,包括古代士大夫在内的众多中国学人,对经济问题的认识似乎愈加宏观一些。尽管在经济发展的方式方式方法上有着诸多不同的表述,但经邦济世富国裕民之类的社会理想,无疑是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对经济的社会功能的基本界定和共同等待。实际上,在人类历史上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以国民财富增长为主要表述方式的经济问题,被以为是人类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甚至是全部的内容。正是基于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系统性研究,亚当斯密(AdamSmith)的学讲奠定了当代经济学研究的基础。这位享誉世界的当代经济学之父对经济发展问题的讨论,更多地基于对人类本性的认识之上,进而使得他眼中的经济具有更丰富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气息。遗憾的是,作为后来者的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及其追随者所建立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逐步偏离了这个方向。对计量模型科学性的迷恋,使原初经济所蕴含的鲜活的社会生活内容,在现代主流经济学的量化分析当中被极大地遮蔽了。所幸的是,这种对于经济本质的深入误解在卡尔博兰尼(KarlPolanyi)等人的努力之下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纠正。博兰尼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上最为重要的理论奉献之一就是重新阐释了经济的含义。他以为经济这一术语包含两重含义,即所谓的实在含义(substantivemeaning)和形式含义(formalmeaning)。经济的实在含义源自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一社会事实:人为生存而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交换,并以此作为知足本身物质需要。经济的形式含义则源自手段目的关系的逻辑特性,指的是在不充分手段的不同使用中进行选择的一系列规则,这种规则较为明显地具体表现出在节省的(economical)节约的(economizing)之类的词语当中。(1)15博兰尼坚信只要基于经济的实在含义,我们才能对古往今来人类社会所经历过的各种经济体进行愈加全面的考察,而我们对于经济本质的理解才能变得愈加深入。为了民族群体的自然生存,人们需要连续不断地进行财物与服务的供应。在乔治多尔顿(GeorgeDalton)看来,这是经济之所以存在的首要原因。然而,只要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群和组织有了一种构造化的生活方式之后,社会才有可能构成稳定的经济。(2)16如此讲来,经济就不可避免地蕴藏着物资供求关系之外的众多社会生活内容,而假如我们的研究仅仅局限于社会表层所显现的物质资料的流动现象,就难以洞悉它的本质。经济意味着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交换与代谢,但从人类社会活动的本质上来看,经济实际上就是人类群体之间的交换关系。在这里意义上我们或许能够这样讲,经济首先发生在民族之间,而经济分析在本质上就是民族的。(3)17只要基于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从整体上对经济所附着的社会系统进行考察,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民族经济之于社会成员的实存意义。二、民族经济发展的表象叙述社会存在中的民族经济,总是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为一定的民族群体为了生存和繁衍的需要而构成的具有民族特点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方式,以及由此所结成的扑朔迷离的社会关系。固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民族经济的表述方式不尽一致,但一般以为民族经济是在1945年以后用来指称一些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即那些摆脱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枷锁并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的经济,同时也指称多民族国家内的少数民族经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各民族人民的经济生活,包括少数民族人口的经济状况、家庭经济生活特点和生活习惯等。(4)18事实上,社会主流话语之于民族经济发展问题的叙述,主要围绕长期生活在经济欠发达状态之中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问题而展开。差异化的主体构成、封闭的他者世界、嵌合于社会之中的经济存在方式以及相对滞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共同建构了民族经济的某种刻板印象,同时也提供了改变这种落后相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社会行动的合理性根据。多元化、差异化的主体构成或许是民族经济最为显性的社会存在方式。民族经济是一种以民族为载体而得以呈现的经济存在方式。民族经济主体的多元性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性,既直接地具体表现出为少数民族与社会主流群体之间生活方式的不同,也意味着少数民族在生计选择上的某些内在性差异。由于主体构成上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民族经济通常会遭到较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这种经济存在方式的运行逻辑,往往与主流经济学研究当中一些经过西方世界的地方性知识建构起来的经济理论大相径庭。作为一种社会事项的表象叙述,民族经济同时具体表现出出民族和经济的两重属性。从民族的角度来看,民族经济作为自成一体的社会存在,有着自个的特殊构造和本质属性而以经济的角度视之,民族经济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同样具有某些自个的特殊构造和本质属性。(1)19只不过,民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及其本身内在的某些不确定性,往往使得在这里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关于民族经济问题的各种表述蕴含着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方式相比拟,其主体更为多元、形式更为多样、内涵也更为丰富。在民族学的传统想象当中,民族经济(少数民族经济)(2)20的生存空间通常是封闭的、与世隔绝的。边缘化的他者世界似乎是民族经济生存和发展的沃土。由于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交往较少,当地人的经济活动往往也局限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狭小社会空间当中。这种经济与地方社会发展自成一体的想象,使民族经济与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经济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被视为同一物。如此,我们或许就不难理解一些学者之于民族经济的多义性表述:民族经济(从民族角度出发或带有某种民族特点的经济)、少数民族经济(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群体的社会生产与经济生活)、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少数民族寓居地区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经济生活)。(3)19尽管施正一曾经反复强调,民族经济并非民族与经济两种社会现象或概念的简单拼合与相加,而是各民族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的基础上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然而广义民族学理论视域内的民族经济、少数民族经济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三者的外延实际上被以为是能够重叠的。很显然,对民族经济的这种粗线条的界定,固然能够为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某些更具操作性的理论指导,但并非完全契合民族社会的现实。由于封闭的他者世界只存在于当代人对原始民族的臆想当中。经济与社会的深度嵌合,建构了民族经济发展的特殊轨迹。经济发展方式与文化表现形式之间互为表里的复杂关系,使得民族经济往往悬殊于普通意义上的经济表现方式。正如博兰尼所言,在非市场经济社会中经济总是嵌合在社会之中的。这不单是讲在社会经济发展经过中,各种经济与社会因素总是扑朔迷离地交织在一起,而是讲在形式各异的社会生活方式当中,实际上潜藏着某些具有特殊意味的物质分配功能。(4)21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深度嵌合是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表征。民族经济在运行的经过中,往往由于其与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间的密切关系而表现出众多非经济性特点。在这里意义上,经济活动的非经济呈现尤其是与民族文化之间一衣带水的复杂关系乃是民族经济区别于其他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之一。因而,当代社会对民族经济问题的关注,与其讲是出于对经济的考量,毋宁讲主要是源于对文化多样性存在的社会期许。实际上,民族经济问题的感召力,通常并不是来自民族经济本身。对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好奇之心,似乎才是引发民族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原动力之所在。一个吊诡的社会事实或许就是,尽管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已日益明显,而当代意义上的民族经济也与主流社会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诸如采集狩猎、刀耕火种等在文明社会里早已消失的生计方式,库拉之类的物品交换风俗,独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民族服饰,夸富宴等各种非理性的仪式性消费等,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表征。从某种意义上讲主流社会所津津乐道的一些民族经济现象,只不过是民族文化的副产品或者衍生之物。由此,民族经济就不只是普通意义上的经济存在方式,它同时也是一种有着复杂社会意蕴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是民族群体传统生活方式在地方社会的特殊呈现。茂盛芜杂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总是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单一化的产业构造、缓慢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及低度彷徨的物质生活水平以极其诡异的方式密切地联络在一起,进而为民族经济作为一种欠发达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存在提供某些经济上的根据。由于历史与现实的众多原因,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当地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相对简陋。现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运行方式的改良,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有了某些改善,但经济体量小、增长速度慢、民众收入水平不高等仍然是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尽管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群体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水平往往参差不齐,但民族经济的欠发达状态却是一种显而易见的社会事实。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发育还不成熟的市场体系,资金投入、技术应用、生产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缺乏,少数民族人口在知识水平、劳动技能上的某些欠缺等,被以为是掣肘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除此之外,一些少数民族受限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而对市场经济的某些不适应,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少数民族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加强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扶持民族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改善少数民族人口的生产生活状况,也就成为一些社会改造计划的重要目的。三、民族经济的社会本质在其表象上,民族经济或能够以为是存在于一定民族群体社会生活当中的特殊的经济表现方式,但就其社会性质而言,民族经济乃是一种基于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差异化的文化传统建构起来的构造化的物资供给系统。这种供给系统构成于一定的地域空间之中,并与民族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在传统的社会生活中,每一个现实存在中的民族通常都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地域,其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由此,民族经济不仅离不开它的主体民族,也离不开其所处的地方社会。民族群体传统的经济生活与民族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高度契合的社会现实,使二者在相当多的情况之下被视同一物,进而极大地遮蔽了民族经济的社会本质。假如讲,在人口流动并不频繁,且在地方之间、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还相对较少的社会场景当中,这种遮蔽还不是特别明显的话,那么在民族交往沟通交融不断增进、不同民族群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日益凸显的社会,民族经济作为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生活方式与民族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本质区别则是显而易见的,而文化差异性在民族经济发展中的特殊意义也因而得到进一步的彰显。民族经济构成于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是民族群体为了更好地适应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构成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从其构成和发展的历程上看,民族经济其实是民族群体适应环境以谋求生存繁衍的一种方式和途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不同地域空间、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群体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往往是不一样的。这种能力上的差异,不仅影响了民族群体的物质生活状况,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社会组织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而赋予了民族经济极其丰富但同时又极难把握的社会内涵。正如马克斯韦伯(MarxWeber)曾经指出的那样,心理与体质上所存在着的某些差异,使不同的民族群体对经济与社会条件的适应能力是不一样的。由此,一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特质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1)22不过,作为一种能动性的社会动物,人类群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从来都不是完全被动的,而这种适应也不仅仅限于他们寓居的地理环境和本身所在的共同体内部。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对环境的适应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性的。固然不同的民族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一致,但在本质上,这些适应方式都是民族群体为了生存和繁衍而构成的对自然界、社会以及他者的依存关系。这样,民族经济的社会本质就不单是由经济本身的狭隘定义所能涵括的。一些苏联民族学家以为寓居环境、社会发展状况以及传统文化特点,深入地影响着民族群体的经济发展方式,并由此构成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类型。(1)23经济文化类型理论有其局限性,但对于我们理解民族经济的社会本质无疑是有所裨益的。它至少提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民族经济绝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经济,而是一种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复合体。这种复合体既表现出某种经济性的特征,同时也嵌合了众多非经济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由于非经济因素的嵌入,民族经济才获得了其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并成为民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非经济因素的嵌入在丰富民族经济的社会内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它的经济色彩,进而使民族经济的本质属性容易被一些外显的表现方式所遮蔽。透过复杂的社会表象,我们或许能够看到作为社会文化建构之物的民族经济,不仅仅是民族群体适应环境的自然结果,同时也是在与他者的经济交换和文化互动关系中逐步构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于民族社会的经济生活而言,非经济因素的嵌入似乎是一种毋庸置疑的社会事实,而由此所带来的社会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传统意义上的民族经济往往呈现为不同程度的欠发达状态以及自成一体的生存格局,进而引发人们关于民族经济发展封闭滞后的众多社会想象。然而,欠发达的民族经济其实并不封闭。若以当代经济学的理论视野观之,民族经济难免存在某些欠发达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自我封闭之物。无论是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所记载的迦太基的腓尼基人同直布罗陀海峡对岸的非洲黑人之间的默契交易,还是18世纪繁盛的贸易港交易,抑或是中国古代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茶马互市,都生动地阐释了民族经济所蕴含的互动性特点。施坚雅的研究细致地描绘了民族群体之间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上的依存关系。他以为农民所生活的世界并不局限于村庄,也包括其所在的基层市场区域。(2)24在这里意义上,与其讲民族经济是一个封闭世界的衍生物,毋宁讲它是在与他者的交往中和在民族文化的互动关系中逐步建构起来的。民族经济既是人与自然界、社会和别人的一种交换关系,其构成与发展就不可能游离于当地人的社会生活之外,而需要在与其他民族群体的经济交往与文化沟通中获得发展的动力源泉。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表现形式,民族经济构成于一定的历史时空、一定的人类群体的社会生活当中,它不仅仅是民族群体适应环境、谋求生存的结果,同时也传达了这些民族群体对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认知。民族经济不仅使内涵丰富的社会生活经历体验得以沉淀,更是民族群体谋求生存、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由于遭到历史与现实条件的限制,民族经济的发展方式和水平虽然带有某些所谓的封闭性滞后性特点,但这种经济发展的封闭和滞后状态往往又与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传统社会生活方式相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具体表现出了这些民族群体的历史记忆、生活情趣和价值追求。(3)25或许能够这样讲,这种极具后当代色彩的经济发展方式所蕴含的社会价值是不能用纯粹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指标之高低来衡量的。事实上,壮族人的以那(水田)为本、瑶族人吃了一山过一山这些浮如今社会表层的传统生计方式,其所传达的社会意涵绝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发展的层面之上。无论把民族经济视为一般意义上的区域经济,还是把它当成一种与世隔绝的传统民族学意义上的经济生活方式,在全球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的当今世界,都不能涵盖民族经济的特殊构造和本质属性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长远的发展历史和诸多民族的国家来讲尤其如此。只要充分理解和把握不同民族群体特殊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及传统价值观念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我们才能更好认识和了解民族经济的丰富内涵。民族经济的存在方式是多样化的,而不同民族群体的经济生活状态往往可以能各具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性既是民族经济最显性的特点,也是其最本质的特征。民族经济存在于民族群具体表现出实的社会生活当中,并以民族作为其主体,这种经济表现形式带有民族社会生活的深入印记。民族经济虽然不可避免地蕴含着众多经济成分,但从根本上讲,无论这些经济成分怎样复杂多样,它们都离不开一定民族群体的现实社会生活。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特性,才使民族经济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现象,进而获得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四、结束语民族经济既是一定的民族群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适应外部环境的自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民族社会生活的某些烙印,并因而成为地方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建构之物。这种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的经济表现形式,不仅具体表现出了民族群体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物化的依存关系,同时也是一定的民族群体为了生存和繁衍而与他者长期交往沟通交融的结果。尽管有着多样化的主体构成和极其丰富的社会表现形式,但这些外在的差异性、特殊性并不能掩盖民族经济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内在本质,并不否认其作为人类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事实。由于,无论民族经济的表现形式怎样特殊,也不管它的社会本质怎样难以捉摸,民族经济终究还是人的经济,需要遵循人类的社会生存逻辑。只要透过对民族经济的差异性、特殊性的全面考量,进而探寻人类经济行为的同一性、普遍性特征,我们才能愈加清楚明晰地窥视经济的本真面目,并深入体察经济对于人类群体生存和发展的实存意义。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秦汉以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逐步构成。(1)26在这个幅员辽阔、人口诸多的民族大家庭中,既有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也有生于斯、长于斯的农耕民族,还有以捕、猎为生的渔猎民族和以商贾为业、四海为家的民族群体。固然生计方式各异,但各民族群体在经济生活上的互通有无有着绵长的历史,相互之间的依存程度也比拟高。与此同时,由于受自然环境、生计方式以及其他社会原因的限制,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不尽一致,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方式相对单一、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这种社会发展状况的现实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沟通交融遭到影响。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是中国社会各民族群体所共同追求的目的,也是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立足民族聚居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民族文化特色,积极扶持少数民族群体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地方经济,逐步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亦由此成为现现代以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重要目的指向。1949年中国成立以后,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得到了的高度重视。旨在促进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民族优惠政策的施行,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少数民族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把经济发展摆在民族工作的首位的指导思想,在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得到了贯彻落实并获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民族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现代形式,既是各民族群体的民心之所向,也是对传统社会因故俗治民族政策的继承和超越,更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使然。注释1郑长德:(现代民族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2王文长:(民族视角的经济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第2-3页。3[美]阿尔君阿帕杜莱:(消散的当代性:全球化的文化维度〕,刘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第28页。4郑宇:(当下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态势与突显问题解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5马先标:(民族经济学的概念含义、义理性与学术责任〕,(当代经济讨论〕,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