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212页【全国百强校】江西省名校(临川一中、南昌二中)2019届高三5月联合考文综-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在甲骨文中,“德”字左边是表示路口或行动的符号,下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上有条垂直线,意为行动要正,目不斜视。下图西周铭文的“德”字多了一个心字底,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易经》中“君子进德修业”的“德”指道德、品行。德字的嬗变可用于研究A.绘画艺术的起源B.官府垄断教育的状况C.儒家思想的渊源D.秦朝统一文字的原因【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兴起于春秋末年,其核心之一是“仁”,主张“仁者爱人”,C选项正确;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A选项排除;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那时,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不能进入校门,这种官学合一的现象,被称为“学在官府”。与题意不符合,B选项排除;西周早于秦朝存在,时间不符合,D选项排除;2.对于秦始皇“焚书”事件,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为“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而东汉王充在《论衡·书解》中则记述为“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据此可知A.两种记述因差异过大均不足为信B.历史记述会因依据不同而相异C.各种历史记述都需通过考古实证D.时间性决定历史记述的真实度【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对秦始皇的“焚书”事件西汉司马迁和东汉王充有不同的看法,西汉司马迁从焚烧儒家经典的角度评述“焚书”事件,而东汉王充从只焚烧儒家经典没有涉及其他领域书籍的角度评述“焚书”事件,因此历史记述会因依据不同而相异,故B选项正确;材料中两种说法是以不同的角度评价焚书坑儒事件,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角度评价,与各种历史记述都需通过考古实证无关,故C错误;D选项“时间性决定历史记述的真实度”说法有误,故D选项错误。3.唐太宗时期,26位宰相中有三人是科举出身;高宗一朝41位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已增至13人;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大多出身进士。这反映唐朝(
)A.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B.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C.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 D.科举成为做官便捷途径【答案】C【解析】据材料“唐太宗时期,26位宰相中有三人是科举出身;高宗一朝41位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已增至13人;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大多出身进士。”可知,从唐太宗时期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宰相中科举出身的人越来越多,且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大多出身进士,这说明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加强,C正确;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官员的来源问题,没有强调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A错误;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官员的来源问题,没有涉及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B错误;据所学可知,科举制作为选官制度体现了公正、客观的原则,但参加科举制十年寒窗苦读并非易事,D说法错误。4.明清时期出现“典卖现在之产,稀图未然之益,合什伯小分为一大股”的典卖地产投资工商业的现象。而山东人刘滋世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结果起家致富,20年后,“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材料说明A.商人购田阻碍扩大再生产B.出现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C.土地经营市场化现象开始出现D.政府已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由明清时期典卖地产投资工商业和刘滋世经商致富,20年后又投资土地“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可得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地权与资本互相转化现象,B项正确;材料并非意在强调再生产的资金不足,A项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土地经营“开始”市场化的结论,C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执行重农抑商政策,D项不符合史实。5.1872年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说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位外交官的陈述A.代表了西方人对中国发展的态度B.可佐证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起步C.反映了他对中国逐渐崛起的担忧D.肯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答案】B【解析】由材料“1872年”和“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反映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起步,故选B;洋务企业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排除D;近代西方并不愿意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对中国逐渐崛起的担忧,排除C。故选B。6.在《新青年》与《东方杂志》的论争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远在中国之上”;杜亚泉则认为,中国文化虽不完美,但基本精神没有错,若能补以西方文化优点,便可成为救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真理。据此可知,两者论争中的共同点是A.认为中国文化出现认同危机B.对西方文明有比较全面的了解C.重新定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D.主张调和中西文化面临的冲突【答案】C【解析】材料中“认为‘西洋文明远在中国之上’”表明,陈独秀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如西方文化,材料中“中国文化虽不完美,但基本精神没有错,若能补以西方文化优点,便可成为救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真理”表明,杜亚泉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二人都主张要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故答案为C项,A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人对西方文明了解的状况,排除;D项,主张调和中西文化面临的冲突的表述与陈独秀的观点不符,排除。7.下表为1942年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表。据此可知企业类别国企%民企%企业类别国企%民企%水电8911木材/建筑496冶炼9010化学7525机械制造7327饮食2377电器制造8911纺织4951A.日本侵华导致中国后方轻工业衰退B.抗战时期后方工业结构趋于合理化C.国家资本服务于长期抗战的需要D.抗战时期私营企业遭到空前打击【答案】C【解析】1942年国企与私企比较表格中呈现的信息是,在与国防相关的重工业中,国企占了绝对优势,私人企业在生活和轻工业占的比例相对就多一些,结合当时国内外环境可知这一状况适应了“战时”要求C项正确。本题材料信息中得不到轻工业的“衰退”A项错误;这种重工业为主的结构更适合战争形势B项错误;私营企业少是近代中国国情特别是日本的侵略造成的,D项不符合本题比较的意图。8.1984年,中央提出延长土地承包期,一般在15年以上,同时允许承包土地的有偿转让。这一举措A.促进和稳定了联产承包责任制B.鼓励农民投资土地以加速土地流转C.利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1984年,中央提出延长土地承包期,一般在15年以上,同时允许承包土地的有偿转让”出自《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表明这一举措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故答案为A项。BC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现于21世纪初,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排除。9.关于案件当事人的权力,《罗马法》规定:法律赋予被告以抗辩的权力,抗辩也可以源于大法官的职权;针对被告的抗辩,法律又赋予原告答辩的权利,同时赋予被告再答辩的权利,以对抗原告的答辩等。规定旨在A.坚持当事双方权利平等B.最大限度查清事实真相C.保证案件审理程序合法D.促成原告被告实现和解【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法律赋予被告以抗辩的权力”“法律又赋预原告答辩的权利,同时赋予被告再答辩的权利,以对抗原告的答辩等”可以看出被告和原告具有相等的权利,故A正确。材料体现了当事人的权利,B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保证案件审理程序合法的说法过于绝对,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原告与被告实现和解,D错误。10.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天赋人权”思想和“三权分立”原则……但英美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出现了行政权扩张、立法权式微和司法权的政治化,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代议制民主下权力运行机制的调整B.立法和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监督形同虚设C.“首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D.“皇帝般的总统”是指美国保留部分封建残余【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权分立”、“代议制”、“多党制”是西方民主制度的主要特色,但在各个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事实上,西方政治制度纷繁复杂,形态各异,没有任何两个国家的制度是完全一样,这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调整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而做出调整的必然结果,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天赋人权’思想和‘三权分立’原则”可知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不是形同虚设,故B选项错误;西方近现代民主制都是间接民主,而不是直接民主,故C选项错误;美国政治没有保留皇帝,因此“皇帝般的总统”不是指美国保留部分封建残余,故D选项表述错误。11.如表《1913—1928年沙俄、苏联经济数据表》,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类别数据年份1913年1920年1925年1928年工业总产值(亿卢布)102.5114.177.39158钢(十万吨)42019186.8425.1粮食(百万吨)144.452.5113.3123.3A.社会制度的转型推进经济迅速发展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探索推动苏联经济复苏C.苏俄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D.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苏联经济全面提升【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1920年”相比,促使“1928年”沙俄、苏联的工业总产值、钢的产值和粮食产量明显增多,接近和超过“1913年”的主要原因是苏俄推行了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苏联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转型,A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除;根据所学可知,苏俄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和孤立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在1921年已经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排除C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1928年苏联进行“五年计划”时期逐步建立起来的,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12.某版本高中历史课本的单元内容如下,此单元最适合的标题是第33课现代化在英国的启动……166第34课现代化在欧洲的扩展……171第35课现代化在北美、东亚的扩展……177第36课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与改革……182第37课苏联现代化道路的探索……187第38课发展中的新兴大国……193A.现代化的世界进程B.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C.世界的多极化趋势D.现代化的不同模式【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内容关键信息“现代化在英国”、“现代化在欧洲”、“现代化在北美、东亚”等,本题考查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根据题干内容信息,题干的主题即是世界的现代化,可以直接判断出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与题干内容无关,属于无关选项,排除BC;D项表述是对题干内容的曲解和误读,没有准确提炼出题干内容的核心信息。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二、材料分析题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7、18世纪的欧洲,酒馆成为最初的公共领域。酒馆是模仿贵族的社交方式而来的,同时也保持了平民化的特征,为市民敞开了更广阔的公共交往空间。许多雇主可以在酒馆雇到工人。莎士比亚经常来酒馆边喝酒边写剧本,他的很多剧目也是首先在酒馆上演并传播的。英国历史上著名的辉格党企图推翻查理二世的阴谋就是在一家酒馆里策划的,酒馆在17世纪末18世纪早期已经成为英国正在出现的政党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酒馆里资产阶级对政治事务的讨论和批评在范围更广的公众中得到传播,使公众可以对国家及其事务进行监督,每个人都认为他和一切公共事物有着利害关系,有权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意见,公共领域成为宪政的基础。——摘编自《十八世纪英国城市公共性研究》等材料二
明清以后,四川茶馆遍及城乡。晚清至民国,茶馆成为成都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设施。茶馆是人们消闲、打盹儿的自由天地和评书、杂耍的表演场所,也是说买卖的民间交易所,还是讲道理、断公道的民间公堂。人们在场馆谈论时政传播消息以及摆龙门阵,不分生人、熟人,不管是体面官绅,还是下里巴人,萍水相逢,围坐闲谈。民国三十几年,社会不稳,茶馆忌谈政治,墙上往往贴有“莫谈国事”的警语。1950年后,由于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以及新的意识形态的确立,再加上政府通过登记、税收、规章等方式加以限制,成都茶馆逐渐衰落。——摘编自贾玉英《成都茶馆经济与茶馆文化述评》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酒馆对当时社会所起的作用。(2)据材料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酒馆文化与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成都茶馆文化的主要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角度分析其原因。(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后成都茶馆衰落的原因。【答案】(1)作用:为人们休闲娱乐与交流提供了社交场所;成为政治活动的公共空间;是市民劳动力雇佣市场;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场所;是资产阶级进行宪政活动的基地。(2)不同之处:在政治上的影响不同。英国酒馆文化积极传播民主思想,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而中国茶馆文化不谈论国家政事,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影响小。原因: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高压政治;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形成以自身利益为重的社会氛围;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民智未开,国人缺乏参与政治的意识。(3)原因:社会主义改造,茶馆所有权发生变化;政治运动(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新的意识形态的确立,社会风气的转变;政府的限制。【解析】(1)作用:根据“为市民敞开了更广阔的公共交往空间”得出为人们休闲娱乐与交流提供了社交场所;根据“馆是模仿贵族的社交方式而来的,同时也保持了平民化的特征,为市民敞开了更广阔的公共交往空间”得出成为政治活动的公共空间;根据“许多雇主可以在酒馆雇到工人”得出是市民劳动力雇佣市场;根据“莎士比亚经常来酒馆边喝酒边写剧本,他的很多剧目也是首先在酒馆上演并传播的”得出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场所;根据“酒馆在17世纪末18世纪早期已经成为英国正在出现的政党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得出是资产阶级进行宪政活动的基地。(2)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可得出在政治上的影响不同。根据“酒馆里资产阶级对政治事务的讨论和批评在范围更广的公众中得到传播,使公众可以对国家及其事务进行监督”得出英国酒馆文化积极传播民主思想,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根据“茶馆忌谈政治,墙上往往贴有‘莫谈国事’的警语”得出中国茶馆文化不谈论国家政事,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影响小。原因:根据所学晚清至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分别从政府的高压政治、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文化专制政策和国人缺乏参与政治的意识等角度分析总结。(3)原因:根据“由于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得出社会主义改造,茶馆所有权发生变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根据“新的意识形态的确立”得出新的意识形态的确立,社会风气的转变;根据“政府通过登记、税收、规章等方式加以限制”得出政府的限制。1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桑哥,畏兀儿人,深得元世祖信任,官至尚书右丞相。在职期间,西藏阿里地区的驿站做出了改革措施,打压了驿站出现的一切不良现象。原先支应藏北驿站的人户都是从卫地的几个万户府中征调的,支差的人畜物资都是从数百里甚至上千里的地调配,驿站的人力物力都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加以条件艰苦、站户逃亡,驿站交通常常受阻。桑哥把驿站交给蒙古军统一管理,保障驿站畅通。驿站所在之地奇寒难忍,蒙藏来往使臣、商客,沿途得不到乌拉供应,需得自己照料。于是“按照众人的请求,大臣桑哥命令军队留驻藏北,拔出一部分人负责驿站事务。”桑哥规定每个人员的任务,尽量做到各司其职,人尽其用。一定程度上打压驿站人员贪赃枉法的现象,让驿站发挥其本应有的作用。桑哥规定驿站所需费用由乌斯藏各万户供应,乌斯藏地方各个万户,以达果为单位,将马匹、驮畜、乳畜、肉羊、供给驿站的青稞、帐篷、马鞍、坐垫等物品统统交由蒙古人掌管。——摘编自肖婧《浅析元朝宰相桑哥之驿站改革》(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桑哥驿站制度改革的措施。(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桑哥驿站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答案】(1)驿站交给蒙古军统一管理;从军队专门拨出一部分人负责驿站事务;明确职责和义务;驿站所需费用由乌斯藏各万户供应。(2)保障了驿站的畅通,促进了蒙藏之间的联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一定程度上打压了驿站人员贪赃枉法的现象,缓解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桑哥把驿站交给蒙古军统一管理”、“哥命令军队留驻藏北,专门拨出一部分人负责驿站事务”、“并且明确了每个人员的任务,尽量做到各司其职”、“驿站所需费用由乌斯藏各万户供应”即可归纳措施是驿站交给蒙古军统一管理;从军队专门拨出一部分人负责驿站事务;明确职责和义务;驿站所需费用由乌斯藏各万户供应。(2)影响:根据材料“保障了驿站的畅通”、“驿站所在之地奇寒难忍,蒙藏来往使臣、商客,沿途得不到供应”、“一定程度上打压了驿站人员贪赃枉法的现象,让驿站发挥其本应有的作用”、“驿站所需费用由乌斯藏各万户供应”可归纳出影响是保障了驿站的畅通,促进了蒙藏之间的联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一定程度上打压了驿站人员贪赃枉法的现象,缓解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15.【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没有形成彻底的和平解决方案,而是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时的状况一样混乱。对抗德国和日本的主要同盟国在很多场合会面,希望找到一个能避免凡尔赛错误的和平解决方案。同盟国讨论的主要成果是在建立联合国方面达成了一致。像国际联盟一样,联合国为谈判和争论提供场所,但它也成了致力于解决农业、劳工和其他世界问题的更专门化的国际机构。虽然联合国在维持和平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但这一组织在各种各样的国际政治和救援行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还召开关于童工、妇女地位和环境保护等问题的意义重大的会议。——摘编自(美)皮特N.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1)根据材料,概括联合国建立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建立的影响。【答案】(1)背景:二战过程中,同盟国未能提提出彻底的和平解决方案;同盟国希望避免《凡尔赛和约》的弊端;同盟国继续保持战时合作关系,加强协商讨论;国际联盟名存实亡。(2)影响:打破了西方长期主导国际关系的格局;为国际谈判、争论和世界发展问题提供了场所平台与专业化机构,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未能真正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形成彻底的和平解决方案”“对抗德国和日本的主要同盟国在很多场合会面,真诚地希望建立一个能避免凡尔赛错误的和平解决方案、同盟国讨论的最主要结果是在建立联合国方面达成了一致”分析出没有彻底的和平解决方案、避免《凡尔赛和约》的弊端、加强协商讨论及国际联盟名存实亡等。(2)从“联合国为谈判和争论提供场所,但它也成了致力于解决农业、劳工和其他类似世界问题的更专门化的国际机构”分析出为国际谈判、争论和世界发展问题提供了场所平台;由“获然联合国在维持和平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但这一组织在各种各样的国际政治和救援行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分析出未能真正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另外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打破了西方长期主导国际关系的格局角度回答。1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家世业儒”。年少时即“悟古人用笔意”,广泛师法晋隋唐宋诸家,但又不蹈袭前人。他摒弃色彩,以单纯洗练、朴素自然的线条表现物体的形貌情态,表达简淡素朴的情感诉求,形成可与重彩、水墨画相并立的白描画法。李公麟“尤工人物,能分别状貌,尊卑贵贱,咸有区别”,其释道人物画更是以一种极为写实的形式,表达静谧超脱的弦外之音。宋人作画,注重“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李公麟以缜密的运思构图,苏轼赞其“妙想实与诗同出”。他晩年寄情绘画,耽习禅悦,所作《君臣故实图》、《九歌》等画缘感而作,暗含讽谏朝政之意。李公麟“从仕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山林”,其画作在当时被视为“天下绝艺”,后世画家也广受其影响。——摘编自王磊《李公麟白描艺术的独特审美价值》等(1)根据材料,概括李公麟艺术创作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公麟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答案】(1)特点:师法先人,兼容并包;独创写实逼真的白描画法;技法精湛,构思缜密;形意并重,以画作抒情、讽谏朝政。(2)原因:宋代文人画的兴起;理学的影响;三教合一;李公麟自身的人文众养和对绘画技法的不懈追求。【解析】(1)特点:从材料中的“悟古人用笔意”,“广泛师法晋隋唐宋诸家,但又不蹈袭前人”可知李公麟创作时对传统和其他流派的态度;由“与重彩、水墨画相并立的白描画法”、“续密的运思构图”等可得出他在艺术技法上的个性;由“妙想实与诗同出”,“暗含讽谏朝政之意”可推出他的绘画追求和胆识等。(2)原因:“北宋著名画家,“家世业儒””可知李公麟所处的时代及家庭教育对其价值观和个性成长的影响;“其释道人物画”、“尊卑贵戏”等可知当时文化和社会风气对他艺术成就的影响;除了时代的、教育的、文化的客观原因外,还应对个人的努力予以充分肯定。三、论述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周恩来总理担任总导演的大型音乐舞路史诗《东方红》,概括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这部史诗选择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业经济管理责任与工作协调合同
- 吉安市青原区两山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部分岗位任职要求调整的笔试备考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商业空间共享使用协议说明
- 农村合作社农村电子商务运营合同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前冲刺模拟题库提供答案解析及参考答案详解(轻巧夺冠)
- 新质生产力:汇聚发展澎湃合力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测试卷附有答案详解及参考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招生策划宣传方案模板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练习题(一)及参考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正式版)DB15∕T 2664-2022 《苜蓿草捆制作技术规程》
- 搅拌站原材料管理
- HIV初筛实验室工作制度
- T-CNAS 10-2020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
- 《危险货物港口作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知识培训
- 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化利用方式与路径
- 脑卒中的识别及预防与处理
- 和田玉知识培训课件下载
- 交互式游戏设计趋势-深度研究
- 2025年中国海洋功能性食品行业全景评估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铷行业市场规模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餐饮行业培训合作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