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藏气法时主讲周杰
《内经选读》《灵枢·脉度》(自学内容)【篇名解释】
脉度:经脉的长度。手足六阴六阳与任、督、蹻二十八脉,都有一定的长度,其中足之六阳经最长,手之六阴经最短,合计总长十六丈二尺。【主要内容】1、记述了二十八脉的长度,总计为十六丈二尺。2、说明了经与络的区别。3、具体说明五脏和七窍在生理上的联系。4、概括说明邪气侵入阳经和阴经后的不同病理变化。5、从蹻脉的起止、循行,说明其和眼睛与睡眠的关系。【原文讲析】
308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为痈。【原文讲析】1、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
阅:经历,引申为相通。
上七窍:两目、两耳、鼻、口、舌。五脏所藏精气,通过所属经脉上通于七窍,濡养七窍,维持其正常功能。2、六府不和则留为痈:六腑功能失调,使营卫气血运行阻滞,郁而发热,热胜肉腐,而致痈疡。1、五脏与七窍的关系
五脏所藏精气,通过所属经脉上通于七窍,濡养七窍,维持其正常功能。五脏调和—诸窍和利五脏不和—七窍不通“五脏气争,九窍不通”《素问·生气通天论》
反映出以五脏为中心的中医整体观。肺气鼻——肺气和——知香臭心气舌——心气和——知五味肝气经脉相连目——肝气和——辨五色脾气口——脾气和——知五谷肾气耳——肾气和——闻五音【分析讨论】【分析讨论】2、临床意义五脏与七窍关系的理论,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即七窍有病可从五脏论治。作业《灵枢·脉度》中肺心肝脾肾与之相通的上窍?《灵枢·脉度》中五藏不和与六府不和对应的病变?《灵枢·邪客》(自学内容)【篇名解释】
邪客:邪气侵入人体。本篇论邪气侵入人体,在不同部位,能引起不同病证,及运用不同治法,达驱除外邪之目的。【主要内容】1、论述不眠因内脏受邪气干扰,致卫气行于阳而不能入于阴,阳盛而阴虚,治以半夏秫米汤。
2、取类比象论天人相应的观点。
3、根据经络循行,论述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的本经输穴位,以定补正泻邪的刺法。并指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不能容邪,容邪则伤神,神伤则死的生理特点。
4、论述八虚(两肘、两腋、两髀、两腘)可诊察五脏疾病,并阐明其原理,以八虚为真气所过,血络所游之处。【原文讲析】
309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分析讨论】1、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其脏坚固,邪弗能容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精神之所舍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分析讨论】1、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所以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因为心主血脉,全身脏腑组织,皆赖心血濡养;又心主神明,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自我调控能力由心所主。《内经》将神、魂、魄、意、志分属五脏,又统领于心。心为最高主宰,统摄精神,调节情志,使人主动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对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协调和保护作用。【分析讨论】2、心之包络代心受邪心有心包护卫其外,使外邪不能入侵,一旦邪气侵犯于心,首先伤及心包,心包代心受邪。若邪气伤害于心,使心神耗散,功能丧生,人即死亡。《灵枢·厥病》所说的真心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即是心受邪的病证。《内经》强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邪不能害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叶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就是对这一理论的发挥。作业“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的理论,对后世什么学派的发展有深远影响?本单元到此结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