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代官制_第1页
中国古代历代官制_第2页
中国古代历代官制_第3页
中国古代历代官制_第4页
中国古代历代官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历代官制第1页/共92页奴隶社会:《周礼》所谓“体国经野,设官分职”。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完备的封建职官制度。(出现)阶级(形成)国家(形成)政权(构建)官制第2页/共92页历代官制一、秦汉及以前朝代官制二、魏晋南北朝官制三、隋唐官制四、宋辽金元官制五、明清官制第3页/共92页一、秦汉及以前朝代官制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两汉第4页/共92页(一)夏朝夏王(自称“帝”)中央:相、卿士、卜、祝、史、师地方:侯、伯朝廷:“六卿”《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孔安国曰:“天子六军,其将皆命卿也。”《尚书·甘誓》: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乃召六卿。”车正:主管造车的官《左传·定公元年》记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庖正:主管膳食的官《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少康为夏王前,曾做诸侯有仍氏的牧正,后来又逃到有虞氏那里做庖正。牧正:主管畜牧的官司法官员、瞽(乐官)、啬夫……第5页/共92页夏禹、夏桀第6页/共92页(二)商朝内廷官:宰、臣(主要处理商王的私人事务,包括其私人领地、以及王官内部的管理等)宰《史记·殷本纪》记载,殷高宗武丁,“三年不言,政事决于冢宰”。臣(农耕、内廷供奉、祭祀、警卫、管理商王私人军队……)外廷官:尹、卜、作册(处理国家事务的官员)尹(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卜(负责占卜之事)作册(与后世的史相当,负责记录的官吏)武官:亚服(统帅军队,有亚,多亚,大亚之分)射(统帅弓箭手)犬(负责商王的田猎)戍(要地驻屯军长官)等第7页/共92页第一代国君商汤第8页/共92页宰相伊尹第9页/共92页(三)西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天子的顾问)“卿士寮”卿士(最高政务官,总理行政、军事、外事)司徒(掌土地和农人)、司空(掌百工职事)、司马(掌军赋军政)、司士(掌版籍爵禄)、司寇(掌刑罚)、大行人等“太史寮”太史(掌历法记事)、内史、御史、太卜(掌占卜)、乐师等宰或太宰(总揽朝政),其下有膳夫、缀衣、太仆、趋马等。负责王宫警卫的称师氏,卫士称虎贲,近侍称小臣,宦者称寺人。第10页/共92页第11页/共92页周武王第12页/共92页(四)春秋时期执政(总领国政)、司徒(治民官)、司马(治军官)、司寇(掌刑狱)、司空(掌土地及建筑)史官:太史、内史乐官:太师祭祀之官:太祝外交官:行人第13页/共92页(五)战国时期相(或丞相):中原最高行政长官将(或将军):最高军事长官御史(管理文书及记事)、司寇、内史(掌国家租税、钱谷与财政收支)、少府……楚国别具一格:国君:王中原诸侯国国君:公、侯、伯、子、男行政长官:令尹军事长官:司马(战国时改为柱国)监狱长官:司败第14页/共92页楚国令尹春申君

第15页/共92页范蠡(lǐ)第16页/共92页(六)秦朝“三公”:丞相(掌理全国政务)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兼秘书,相当于副丞相)“九卿”:奉常(掌祭祀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卫尉(掌警卫)、太仆(掌车马)、廷尉(掌刑罚)、典客(掌少数民族及对外事务)、宗正(掌皇族事物)、治粟内史(掌财政)、少府(掌税收)地方官职:主要行政区:郡(长官:郡守)第17页/共92页第18页/共92页秦始皇第19页/共92页商鞅第20页/共92页武将蒙恬第21页/共92页兵马俑第22页/共92页(七)两汉太师、太傅、太保(“三公”之上,大官荣誉头衔,并非实职)汉武帝时期:太尉→太司马西汉末:丞相→大司徒御史大夫→大司空“九卿”:奉常改太常郎中令改光禄勋廷尉改大理典客改大鸿胪治粟内史改大司农增设官职:将作大匠(负责修建宫室宗庙)水衡都尉(负责管理山林园囿)詹事(负责太子事物)执金吾(负责京师治安)等。郎官: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太中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谏大夫、博士……第23页/共92页汉武帝第24页/共92页汉朝日南尉丞官员印章第25页/共92页汉代出土玉官员跪像第26页/共92页二、魏晋南北朝官制曹魏、吴蜀、晋代、南北朝第27页/共92页曹魏:丞相司徒,中书监及中书令(皇帝的秘书长),御史台(掌监察)吴蜀:仍设宰相晋代:“八公”:太宰、太师、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三省”:尚书省(最高政务机关)中书省(掌典文书)门下省(尽规献纳,纠正阙违)南北朝:与两晋大致相同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大臣和地方官的重要僚属:主簿(相当于办公室主任)参军(秘书或参谋)等第28页/共92页宰相们第29页/共92页魏晋南北朝官服第30页/共92页三、隋唐官制

隋、唐第31页/共92页“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不关事,纯属荣誉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参议国家大事,无实权)“五省”: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内侍省“三台”:御史台(设御史大夫一,御史中丞二,御史若干)都水台(掌水利、水运,主官为都水使者)谒者台(掌通政)“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以上主官都为卿)、国子寺(掌学校,主官为祭酒)、将作寺(主官为大将)(一)隋朝第32页/共92页第33页/共92页文官俑第34页/共92页隋朝归附的官僚马三宝第35页/共92页隋朝宦官第36页/共92页上朝图第37页/共92页隋朝官服第38页/共92页宰相:唐代称右相、凤阁令、紫微令等。三省六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吏部:掌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户部:掌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礼部:掌礼仪、祭祀、科举、学校兵部:掌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刑部:掌全国司法行政工部:掌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每部设尚书(部长)一人,侍郎(副部长)二人每部之下设四司,每司设郎中(司长)一人,员外郎(副司长)一人,主事(处长)若干(二)唐朝第39页/共92页“五监”:国子监(学校教育)少府监(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将作监(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军器监(军器制造、保管、发放)都水监(河渠、津梁、堤堰)新设:殿中省(管理皇帝日常生活)主官:殿中监翰林院(代皇帝起草文件,无实权)翰林学士地方长官:观察使(监察区使者)节度使(军事、行政、督察)第40页/共92页翰林学士第41页/共92页翰林学士官服第42页/共92页唐朝官服第43页/共92页第44页/共92页女官第45页/共92页四、宋辽金元官制

宋、辽、金、元第46页/共92页宰相:同平章事(首相)参知政事(副首相)中书省(掌政权)枢密使(掌兵权)主官:枢密使翰林院:殿阁学士(观文殿学士、龙图阁学士、天章阁学士)官员职务:官、职、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代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地方长官:知县(朝廷派朝官主持某县事)知州(州的行政长官称权主持某州军事)。(一)宋代第47页/共92页宰相王安石第48页/共92页第49页/共92页第50页/共92页包拯头衔: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事第51页/共92页北宋皇祐五年“大驾卤簿中道图第52页/共92页辽代官制分为北面、南面两大系统。主要官职:于越(位于百官之上,类似于公师,但无具体掌职)南北宰相府,设北府左右宰相,南府左右宰相,佐理军国大政。北枢密院使(掌管契丹军政)南枢密院使(掌管契丹民政)还有南北大王院南北宣徽院等。南面官称为汉官,统治汉人。制度多仿照唐宋。辽以后,谏官名存实亡,或名实俱亡。(二)辽代第53页/共92页金代官制初期多用女真族名号。长官:勃极烈宰相:国讫(意为“贵”)勃极烈军事统领官:忽鲁(总帅)勃极烈乙室、阿买、吴迭……(三)金代第54页/共92页女真族第55页/共92页元代官制,在入主中原之后始臻完备。元代进一步扩充翰林院,监修国史。丞相例由蒙古人承担。(四)元代第56页/共92页中央政权下设三公、中书省、六部、枢密院、御史台、大宗正府、宣政院、太禧宗禋院和储政院地方政权下设行中书省(职同中央中书省)、宣慰使司(职同中央宣政院)、诸路万户府、诸路总管府、散府、诸州、诸县和诸军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往往以太子充任)县上有州,州上有道,道上有行中书省。行中书省为中央中书省派出的机构,权力很大。这样,元代的地方官制就形成省、道、州、县四级制。第57页/共92页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

第58页/共92页五、明清官制明、清第59页/共92页第60页/共92页(一)明代明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和丞相设大学士(皇帝顾问,办文墨)明成祖时:内阁:内阁大学士官位并不高,权势也还少。仁宗以后:内阁:专任批答文章,草拟诏令,品位提高,权势随之增大,甚至超过宰相,号为“辅臣”。首席大学士称“元辅”、“首辅”。明初改元代“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仍称“省”),长官为布政使,掌民政和财政。第61页/共92页地方政权为省、府(或直隶州)、县(或散州)三级制。“三司”:提刑按察使司(掌一省之刑狱)、都指挥使司(掌一省之军事)、承宣布政使司。府或直隶州:长官(知府或知州);县或散州:长官(知县或知州)巡按:中央派监察御史巡察各地者巡抚:中央派京官巡抚地方者总督翰林院(词林)外朝官署(制诰、著作、修史、图籍等职)第62页/共92页宰相张居正第63页/共92页宰相于谦第64页/共92页海瑞第65页/共92页第66页/共92页第67页/共92页第68页/共92页第69页/共92页第70页/共92页(二)清代议政五大臣(大政决策机构)军机处(秉承皇帝意旨处理军国要务、官员任免和重要奏疏)都察院:长官: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清初置文馆,处文学侍从之臣,称为文馆大学士。“三院”:内国史院(掌记注皇帝起居、诏令,收藏御制文字)内秘书院(掌撰拟对外文书及敕谕、祭文等)内弘文院(掌注释古今政事得失,为皇帝进讲,为皇子侍讲)理藩院:负责少数民族事物,类似元代的宣政院府、州、县制,与明代略同。第71页/共92页明清皆有:三公(太保太傅太师)和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合成宫保(荣誉称号,用以封赠大臣)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之上不再设尚书省和尚书令,左右仆射。御史台都察院(宪台)通政使(正三品)、副使(正四品):负责内外奏疏封驳之事。第72页/共92页军机处第73页/共92页第74页/共92页第75页/共92页第76页/共92页第77页/共92页第78页/共92页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衰弱。中国古代官职逐渐走向成熟以及没落。总结第79页/共92页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第80页/共92页任职授官任授(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贾鲁传》)除(余除又丞相兼枢密使)拜(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第81页/共92页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辟(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赠(用于追封已故者)点(用于口语)第82页/共92页提升职务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升(升台都事。《元史贾鲁传》)进(用于较高职务)加(本官之上加更高官衔)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越级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第83页/共92页降级免职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行解职)致仕(带职退休)左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序》)第84页/共92页调动职务移调(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徙(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迁(一般指提升,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量移补(补充空缺官职)第85页/共92页兼职领(以本官兼较低他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摄(暂时兼代比本官更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如: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某官衔,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署(代理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暂时守护印信)第86页/共92页官职品级第87页/共92页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第88页/共92页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