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失真”现象研究_第1页
小学生习作“失真”现象研究_第2页
小学生习作“失真”现象研究_第3页
小学生习作“失真”现象研究_第4页
小学生习作“失真”现象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生习作“失真”现象研究习作是小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其语文素养、更是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对201多名小学生习作现状的调查发现,在小学生的习作中,“假、空、套”的失真现象严重。本文针对小学生习作“失真”现象作了相关研究,探讨出现“失真”现象的原因,并寻求基本的解决策略。引论一、问题的提出小学生的写作是在教学情境下进行初步的、简单的表达活动,是一种基础性的写作练习,旨在培养小学生基本的文字表达和交流能力,并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201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然而事与愿违,现在小学生将“作文”理解为一项具体的任务,这项任务还有很多要求要达到,不可以偏题,字数要达到老师的规定,语句要通顺,要优美,立意要高。学生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他们千方百计地去靠近题目,于是出现了套话;他们绞尽脑汁地编造故事,于是出现了假话;他们竭力去引用“神圣”“崇高”的字眼,于是出现了空话。小学生习作存在假话、空话、套话的现象与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有关小学生习作失真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相对比较少。关注小学生习作失真现象的存在,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并探究减少“失真”现象的途径,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完善小学生习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有助于培养小学生求真、务实等品质。二、研究的相关概念的界定1.小学生习作《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在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指出,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二、三学段称为“习作”,到第四学段(初中)才称为“写作”。因此,本文所要研究的“小学生习作”指的就是第二、三学段的习作,即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学生的写的作文。2.失真《现代汉语词典》对“失真”的解释为:跟原来的有出入(指声音、形象或语言内容等)。简而言之,“失真”就是失去了真,违背了真,跟真实的情况不一致。而“习作失真”即在习作中不真实,不真诚,不诚实的写作。习作失真的具体表现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习作素材失真:无中生有地编造事件、情节。为了使习作生动感人,曲折跌宕,不惜捏造事实,虚构情节,作不以自己的生活实践为基础,而是为了迎合别人,闭门造“文”,习作中假话连篇。习作情感失真:习作中情感矫情、造作,缺乏真诚的感情流露。为了所谓的先抑后扬、一波三折,违反常情,违背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空话连篇,情感之流于表层。“面对一件事、一个人、一处境,本来毫无感觉,心如止水,也可以感情澎湃,达到花溅泪,鸟惊心的地步”。习作立意失真:为了显示自己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刻意拔高立意,把不属于自己真实的思想体会加诸在习作中,谈一些自己也搞不懂的大道理,装腔作势,套话连篇,以赢得高分以及老师的赞赏。习作素材的失真与习作情感、立意的失真往往是紧密相连的。素材的失真往往会引起情感、立意的失真。试想一个虚构的事件如何让学生产生真实的感情,真实的思想体会呢?于是就只能继续虚构情感,虚构立意。另一方面,情感、立意的失真也会引起素材的失真。学生有时会为了某一情感的抒发,某一立意的实现,而去虚构素材。比如有学生为了体现对解放军叔叔的敬佩,对伟大祖国的热爱,虚构自己假期去北京游玩,早起去天安门看升旗,被那庄严的升旗仪式震撼了,油然而生对祖国的热爱,但事实上却根本没去过北京。3.“失真”与“想像”的区别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学假话、空话、套话”,但同时它鼓励、“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事物”。这两个要求之间并不存在矛盾,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失真”与“想像”的区别。所谓想像,就是以我们在记忆中所保存的回忆为材料,通过分析与综合的加工作用,创造出来未曾知觉过的甚至是未曾存在过的事物的形象的过程。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想像”与“失真”全然不同,它依旧是需要以已有材料为基础,不能脱离材料,脱离实际凭空捏造。此外,我们还应区分纪实作文与想像作文,在纪实作文时我们提倡写自己想说的话,在想像作文中,我们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写想像中的事物。一、研究方法针对本课题,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一)调查研究法在第二小学见习的三周时间里,我对第二小学三、四、五、六年级12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1份,实际回收196份,有效卷196份,回收率为98%,具体发放回收情况见表1。表1问卷发放回收情况年级问卷份数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发放问卷45704045回收问卷44684044除此之外,我对第二小学各个学段的部分老师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从教师的角度对小学生习作失真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二)案例法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我又在第二小学的三、四、五、六年级观摩、记录了4节写作课,同时参与评阅学生的习作,了解小学生习作失真的真实情况,抓住典型的习作示例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失真”问题存在的症结和产生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探究避免习作出现“失真”问题的策略。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综合对学生的观察、谈话、问卷所获得的信息,我将统计结果分析如下:(一)大部分小学生的习作存在失真现象表2小学生习作中“假、空、套”情况调查表学段情况从来没有偶尔有经常有中段35.71%64.28%0.00%高段4.76%80.9514.28%总计22.45%71.43%6.12%通过表2,可以看到在参与调查的196名学生中,只有22.45%的学生表示从未在习作中写过假话、空话、套话,而剩余的77.55%的学生承认在习作中有写过假话、空话、套话,其中偶尔的占71.43%,经常的占6.12%。也就是说,超过四分之三以上的小学生的习作中存在“假、空、套”现象,可见在当前小学生的习作中,失真现象非常严重。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我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到的情况,某些学生在做问卷的时候,出于某些思想顾虑(比如不想被我、被周围同学知道他在习作中造假),往往会选择一些比较保守或者趋向性好的选项,所以真实的小学生习作失真现象可能比我调查到的还要更严重一些。(二)小学生的习作失真现象随着学段升高,愈趋严重图1小学生习作中“假、空、套”情况调查图通过图1,可以直观地看到,习作中偶尔写假话、空话、套话的人最多,远远高于选择其他两个选项的人,且随着学段的升高,其比例越来越大,到六年级甚至超过了80%。“从来没有”的次之,主要存在小学中段,但随着学段升高,其比例越来越少,直至为零。而“经常有”的人虽然最少,但随着学段升高,它的比例也逐步升高。在小学中段,学生习作中还不曾存在经常写假话、空话、套话的现象;而从五年级开始它的比例开始逐步攀升,到六年级已接近20%.。小学生的习作失真现象随着学段升高,愈趋严重,这样的趋势令人担忧。习作失真问题亟待解决。(三)小学生习作中出现失真现象原因多样化表3小学生习作失真动机具体调查表A得高分B经历有限,无话可写C老师布置的题目不好D老师允许E其他原因总计数值百分比数值百分比数值百分比数值百分比数值百分比三年级1245.45%1036.36%00.00%518.18%00.00%27四年级2147.06%1329.41%817.65%35.88%00.00%45中段3346.42%2332.14%810.71%810.71%00.00%72五年级1644.44%1438.88%411.11%00.00%25.55%36六年级2863.63%715.91%613.64%00.00%36.81%44高段4453.57%2126.19%109.52%00.00%55.95%80总计7750.66%4428.95%1811.84%85.26%53.29%152图2小学生习作失真动机总体调查图以上的调查数据主要来源于对在习作中偶尔写“假话、空话、套话”和经常写“假话、空话、套话”的152位学生的调查。调查发现,在这152位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的学生习作失真原因选A: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分数,情节生动,语句优美,立意高的习作老师才喜欢,才能得高分。高段选择这个原因的比例大于中段选择该选项的比例。位于第二的选项是B:经历有限,觉得无话可写,只能编造。选择C选项,觉得老师布置的题目不好,无法引起自身情感体验,于是作文只能造假的同学占了11.84%。有5.26%表示作文造假是因为老师允许。虽然这个比例主要集中在中段,但是通过我对老师的访谈,发现高段老师也是默许,甚至支持学生写作文时编造情节,拔高立意。还有3.29%的同学选择E选项:其他原因,主要集中在小学高段。在跟学生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其他原因有包括不想让老师、同学了解自己的事,不敢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可能就涉及到家庭因素。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习作失真情况的出现,原因多样化,且越到高段原因越复杂。(四)小学生习作指导中以“先导后写”为主表4小学生习作指导方式调查表指导方式先导后写再评价先写后评价不做指导评价其他情况具体数值1404844具体比例71.42%24.48%2.04%2.04%由表4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二小学的习作指导中,主要采用先导后写再评价,即老师出题后给学生分析如何写,有时候还会读范文,然后再由学生进行习作练习,最后老师进行评价修改,占了被调查总数的71.42%。居第二位的是“先写后评价”的习作指导方式,即老师出题,学生按自己所理解的随意写,写完老师评价,占24.48%。教师不做指导评价,不管不顾的方式占2.04%,其他情况占2.04%。以上这些数据表明,小学生习作指导中以“先导后写”为主。(五)小学生习作评价中“内容真实”未被重视表5小学生习作评价指向调查表学段情况内容真实题材生动语言优美结构完整中段12286040高段16162440总计28448480在调查中,当被问及“你觉得老师评价你的作文时看重什么(多选)”时,“得票数”靠前的为“语言优美”,“结构完整”。在小学中段,老师比较看重“语言优美”,到了高段则较为看重“结构完整”。“题材生动”位居第三。而“内容真实”无论是在中段还是高段,都未曾引起教师太多的重视。在196位学生中,只有28位同学勾选了“内容真实”这一选项,可见小学生习作评价中“内容真实”未被重视。三、归因与探讨上述的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小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失真现象非常严重,失真动机看起来又相当复杂。根据以上数据,结合小学写作教学的理论、实际以及当前的社会环境,我将小学生出现习作失真现象的原因归纳如下:(一)社会原因1.社会大环境中负面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现代社会高速发展,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大众传媒多样化,我们的社会正以一种相当复杂的面貌出现在在小学生面前。对于模仿能力、接受能力极强的小学生来说,社会上假冒伪劣之风,学术上的造假事件,媒体中的官话套话,大人们的世故、圆滑,在一定程度上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另外,社会大环境中“儿歌的成人化、消费的成人化、装束的成人化、交往的成人化、语言思维的成人化,使儿童的生态遭遇严重的戕害”。成人化趋向使我们的学生过早地告别了属于自己年龄的童心、童真,童趣,紧追成人的脚步,一个个学做“小大人”。在习作方面的表现就是很多“聪明”的学生慢慢地学会如何去揣摩老师的喜好,从老师对作文的指导评价中,知道自己写什么样的作文会讨老师喜欢,按着老师的喜好去说话,去习作。这也就是为什么学段越高,小学生习作出现失真现象越严重。整个社会大环境中的种种因素,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小学生,继而对学生的习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2.应试教育引致的功利主义在习作中的影响语文本是一门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作文教学更是充满着人本主义。叶圣陶老先生一直强调“做人和作文的统一”、“作文即做人”,朱自清先生也说,作文“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但这些教育理念在应试教育这个教育大环境下却一直很难落到实处。虽然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提“素质教育”,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也取消了,但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应试教育实际的影响力依旧存在。在学校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考什么就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练的写应试作文的情况。应试作文可以追溯到明清盛行的八股取士制度,对当时的“考生”来说,写作活动首先是作为他们应试赴考、擢升仕途、牟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而出现,他们既要考虑如何代圣贤立言,又要严格遵守法定的文章写法,当时的文言写作已远离现实而流于形式,“经世致用”的写作观念受到很大的冲击。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从另一方面反应了社会的功利主义。在这种功利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学校、老师、家长、学生自己心中都有明确的价值衡量标准,作文考试要达到的分数远比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标准更具有指挥意义。于是小学生的习作渐渐脱离了他们的真实生活,真实的生活体验,丢失了他们真实的思想、感情,而朝着高分目标迈进。(二)教师原因在小学生的习作中,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是小学生习作的引导者,同时也是小学生作文的读者,小学生的习作出现“失真”问题与教师有莫大的关联。在应试教育的阴霾下,教师对习作的认识、指导常常是以其自身的“教”为中心,缺乏对习作主体——学生足够的认知与关注,忽略了学生独立的体会,感受,导致学生习作中产生“失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小学生习作行为的认识失当对小学生习作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其总目标中是这样表述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习作的要求并不高,可是落实到教师的习作指导中,却是另一番景致。教师常常用培养未来小作家的态度来实施习作教学,把“小学生习作”同“文学创作”混为一谈。在小学生习作失真动机的具体调查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有5.26%习作存在失真是因为“老师说可以这样写的”。而在教师的访谈中当谈及这个问题时,部分老师毫不避讳地告诉我,她们允许、默许甚至提倡、鼓励孩子虚构事件、情节,理由是“那些作家写的作品大多也都是虚构出来的”。教师对小学生习作认识的失当,使他们的习作教学理念发生偏差,从而导致了失真现象的增加。2.对小学生的习作命题失当从对几位老师的访谈中,我了解到命题作文依旧是当下小学生的主要习作方式。但如果教师缺乏对学生足够的认知与关注,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兴趣的,出的题目难以使学生回忆起自己的生活体验,难以引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就极其容易导致学生习作失真。正如我们在“小学生习作失真动机具体调查表中”所直观看到的,在152位习作存在失真的学生中,有11.84%的学生表示自己习作失真主要是因为老师布置的题目不好。通过翻阅学生的作文本,我将教师的习作命题失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命题背离或者超越学生生活,又或者离当下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比如战争、苦难。这样的命题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无所适从,但他们不能不写,最后就只能靠编造,最终导致的主要是习作素材失真,并伴随着习作情感、立意失真。这一类的命题失当已随着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而慢慢少起来了。第二类是命题单调,无新鲜感,如《我的妈妈》、《XXX老师二三事》、《一个我最敬爱的人》等等。这类枯燥的命题,一而再,再而三地写,使学生丧失了对习作的兴趣,反而生出厌倦之情。为了应付这些“无奈之作”,学生常常按一些现成的套路来写,这样写出来的习作很难说是学生的真话、真情。第三类是命题带有明显的价值倾向。这类命题失当在当下一元化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较为普遍,比如《团结》、《责任》、《文明伴我行》、《学会宽容》、《热爱祖国》等等。这类命题本身就规定了习作的内容与价值取向,学生的发挥余地小,极易导致学生习作情感失真。我们的学生生活阅历还比较少,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真实地感受到这类的价值情感,这样的命题作文他们除了说套话、空话、假话,还能写什么呢?3.对小学生的习作指导失当从对表4的数据分析,我们知道对小学生的习作指导主要采用“先导后写”的方式。在实习期间,我观摩了四年级的一节习作课,习作内容为根据一张被炮火轰炸过后的火车站的图片写作文,图片的主人公为一个小婴儿。习作指导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提纲:轰炸前,场景描写;轰炸时,人物描写;轰炸后,想像人物命运走向;最后抒发自己的感想,连需要用上的关联词、“有的人....有的人...."这样的句式都悉心对学生进行了“指导”。事后我看了学生的作文本,大都千篇一律,空洞无物,学生习作的最后都抒发了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但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其实并非说“先导后写”这种方式不好,关键得看教师怎么“导”。当下的习作指导总是过分讲究章法、技巧,教学生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开头结尾,如何先抑后扬、前后呼应,如何以小见大,如何提升文章立意。诚然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的习作更出彩,更符合当下考试的需求,但这却很容易限制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限制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只一味地向老师的喜好、考试的需要上去靠。每个学生都具有写作的禀赋和潜能,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学生并使其得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具体而言,在写作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环境,使学生的习作在完全没有压力和限制的条件下进行,使学生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思想得以充分地展露。“写作是一种直接的过程,可以促进和刺激而不能真正教给。”当下以应考为目地的习作指导,往往忽略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导致习作失真。4.对习作评价的失当教师是学生习作的重要读者,读者教师对学生这一次习作的评价往往会成为学生下一次习作的导向,不同的评价就有不同的导向。在“小学生习作评价指向调查表”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师的习作评价中,更多看重的是结构完整、语言优美,习作的真实性在老师的评价过程中并没有太被看重。教师的不看重,其结果就是导致学生的轻视甚至忽视。在几次习作下来,学生就能慢慢摸索出老师喜欢的习作风格,要情节曲折,材料生动,立意深刻的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赞许,于是聪明的孩子就按着这种风格开始编造,写“取悦作文”、“迎合作文”,失真就这样产生了。(三)学生原因1.生活体验不足作文是生活实践(观察事物)、思维(分析事物)和语言(用文字表达事物)的统一。可见习作的基础是生活实践,然而近年来,由于信息高速化发展,世界越来越小,生活越来越方便,足不出户就可以聊天、娱乐,于是我们的学生,小小年纪就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沉溺于看电视,放弃了外出锻炼身体、拓宽视野、与人交流、积累生活实践的机会。在上表3中对作文失真动机的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到,有28.95%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假话、空话、套话是因为“经历有限,无话可写”。当问及学生“你觉得写作文难在哪里”,有12.56%的学生回答“没东西可写”。诚然,这当中有一部分原因可能出自老师命题失当,难以引起他们的生活体验以及情感体验,但其自身缺乏充足的生活实践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生活实践自然没有真实的素材、真实的情感可写,于是碰到写作文就只能硬着头皮去胡编乱造。2.功利因素——为习作求高分社会的功利,教育制度的功利,教师教学的功利,使我们的学生也难免功利起来。正如上图2中所反应出来的现象,在小学生的习作中,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写假话、空话、套话是为了赢得一个高的分数,这也是小学生习作失真最大的动机原因。从表3我们可以看到,学段越高,受功利因素的影响越重,在小学中段,为了获得高分而作文失真的占46.42%,而到了高段则占了53.57%。小学生的习作本应是他们发乎心的需要,就像呼吸、喝水、吃饭一样发生的自然而然。然而出于功利原因,为了给自己的习作谋求一个高分以得到老师的赞许,家长的认可,学生不惜违背自己的生活实际,违背自己的心意,去胡编乱造,何其可悲。3.疏于观察、感受观察和感受是获得习作材料的重要途径,也是展开联想和想像的基础,是准确生动表达的前提。在调查中,有28.95%的学生表示在作文中写假话、空话、套话是因为“经历有限,无话可写”。有12.56%的学生觉得作文难在“没东西可写”。“没东西可写”也是我们常常可以听到的学生对写作文的抱怨。但这个“没东西可写”可以分成“真的没东西写”和“假的没东西写”两类。“真的没东西写”就是前面提到的学生缺少经历,而“假的没东西写”就是学生疏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去动物园春游,很多学生看动物的时候兴奋极了,回来问他“鸽子的脚是什么样的”、“天鹅怎么游水的”、“大象怎么吃东西的”等问题就回答不上来了。不是没看见,而是视而不见,或者眼睛看见了,却没有放在心上。疏于对生活的观察、感受,那即使经历的生活内容再丰富,也无法通过习作来表达,碰到习作课就脑子一片空白,只能胡编乱造,或套用别人的经历、感受。四、对策探究社会太大,而我们的学生又太小,虽然学校都有围墙,但并不能阻隔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要消除社会的负面因素、功利因素对学生习作的影响绝非一朝一夕就可达成的易事。综合前面的原因分析,我个人认为要减少甚至消除小学生习作“失真”的现象,关键在于教师。我们的教师一方面要将社会的有利因素引向学生的习作,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转变习作教学观念,采用灵活、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觉、自愿地用自己独特的笔触描绘他们眼中、心中丰富多彩的世界,具体对策如下:(一)理念上明确小学生习作“真实”的重要首先在观念上,教师要对小学生习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小学生的习作有别于作家文人的艺术创作,习作主体是学生,因此习作必须要突出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以求真立诚为出发点,除想像作文外,教师不该默许、提倡学生写虚构文。小学生的习作应以“真实”为前提,真实是习作的生命,是创造性和个性的源泉。其次,教师要明确小学生习作教学的目的。习作教学的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小作家,而是要让学生通过习作培养写作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初步的表达,并且在习作中让他们涵养性情,启迪智慧,培养美感。那种在习作中一套,内心又是另一套的习作活动将扭曲学生的人格、品性,使习作成为一种扭曲灵魂的机械操作。因此,我们的习作教学要特别重视真实事件的描述,真实情感的抒发,而这也正符合叶圣陶先生很早以前说过的:“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二)实践中明确小学生习作“真实”的重要1.习作出题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在调查中,当问及学生“你最喜欢的习作方式是什么时”,196位学生中有96位学生选择了自主命题,56位学生选择了周记、日记形式,32位学生选择了命题作文,28位学生主要选择看图作文(主要集中在中三年级)。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各种习作方式的喜好,但由于考试等因素,老师采用命题作文的方式让学生习作恐怕难以避免。虽然人数不多,但仍有32位学生表示喜欢命题作文,当问及原因时,孩子们告诉我,因为老师出的题目使他们有话可写。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出题得当,学生也是不反感命题作文的。要让命题作文不使学生反感,这就需要教师出的作文题目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出题要切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避免出一些偏题、怪题。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教师要蹲下来走近学生的生活,看看他们平时玩的是些什么,熟悉的是什么,感兴趣的是什么,命题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调动他们的习作积极性,写他们想写的事物,抒他们想表达的情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可以多出一些关注学生个人体验的有趣的命题,如《第一次挣钱》、《第一次洗碗》、《我们怎样堆一个雪人》、《我是如何使xxx生气》、《与兄弟(姐妹)的一次争吵》、《有一次我是怎样出丑的》等等。正如叶圣陶说的:“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的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另一方面,出题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心理、认知发展规律。不同阶段,学的个性、心理、认知发展有所不同。低年级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这个阶段是学生想象活动的敏感期,可以让学生模仿已有故事续写童话,或者发挥想象写看图作文。中段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同时,他们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抽象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一阶段是学生观察的敏感期,命题可以趋向于出一些观察作文,写观察日记和参观访问等也易于被学生接受。到了小学高段,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转变为抽象概念思维,抽象概念进入敏感期,因此这一阶段的作文命题可以趋向于出一些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忽视这些规律而随意出题,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极易导致学生看到题目,脑袋一片空白,搔头挠肋,不知从何下笔,最后写出来的习作往往空洞无物,拼凑而成。一个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作文题目,才可以点燃学生的习作热情,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说真话、抒真情。2.在习作指导上下功夫(1)在课堂上指导习作——变技巧传授为素材、情感的启迪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的教学,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然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