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的智力素养研究_第1页
中学语文教师的智力素养研究_第2页
中学语文教师的智力素养研究_第3页
中学语文教师的智力素养研究_第4页
中学语文教师的智力素养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语文教师的智力素养研究智力素养是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是教育的内在必然要求。但大多数人,其中不乏教育工作者,常常把它看成是对教育的一种赞美,很少有人去检查我们的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智力素养。然而,教育是一项大的智力工程,教师只有具备了智力素养,才能够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为了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潜能。本文将从语文教师智力素养的现状出发,来阐明智力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并从教学观察力,教学注意力,教学记忆力,教学想象力,以及教学思维力几个方面入手,探讨智力素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目录绪论……………1一、智力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11.智力的内涵……………12.教师智力素养的重要性………………2二、语文教师智力素养的现状…………………21.语文教师的分类………22.中学语文教学现状……………………3三、语文教师智力素养的分析与运用…………31.教学观察力……………32.教学注意力……………53.教学记忆力……………64.教学想象力……………75.教学思维力……………8结论……………10绪论目前,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中学语文教学如何迎接新挑战,是众多语文教学工作者及研究者的特别特别关注的问题。国内许多专家就如何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师文化素养进行了较为深刻地研究探讨。一般认为,作为一名好的语文老师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素养:一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教育的理念和信念;三是教育的智慧,包括批判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教学机智等。教育对智力有着内在的和必然的需求。智力素养是一名出色中学语文教师的必须素养之一,它对于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大多数人,其中不乏教育工作者,一般会对这一结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者把它看成是对教育的一种赞美,很少有人去检查我们的教育是否充满智力因素。就研究现状来看,教师智力素养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因此,还具有很深的研究的价值与空间。本文将从语文教师智力素养的现状出发,来阐明智力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并从教学观察力,教学注意力,教学记忆力,教学想象力,以及教学思维力几个方面入手,探讨智力素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目前,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在谈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未来教育;而教师则是未来教育的启动者,肩负着为新世纪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谁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教师?不同的教育学家持有不同的看法。不管持何种看法,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教师在教育中占主导地位。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活动的组织、学生求知的启发、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启发、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评定、思想品德的培养等等一切教育活动,哪样离开了教师,都无从进行。国务院也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二十九条,关于加强骨干教师建设中提到:“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等教师培训计划,培养一大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作用、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和一大批教育名师。”一、智力的内涵及其重要性1.智力的内涵荀子说过:“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1]意思就是,人生来就具有用以认识事物的东西(即感觉器官的结构和机能),叫做“知”。但仅有这种“知”,还不一定会有真正的智力,必须“知”与外界事物相接触、相吻合,并能真实的反映事物的规律时,才能发展成为真正的智力。在人们的常识中,智力指个体的聪明程度。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切磋,对智力的概念取得了这样的共识,即在认识世界,掌握知识、技能,运用他们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造和创造世界的一切活动中,能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促使它们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也就是智力。它的结构因素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用简明的话来说,智力就是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心理学关于智力构成阐述,我们可以将教师的教育智力分为:教学观察力、教学注意力、教学记忆力、教学想象力、教学思维力。2.教师智力素养的重要性教育对智力有着内在的和必然的需求。但大多数人,其中不乏教育工作者,一般会对这一结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者把它看成是对教育的一种赞美,很少有人去检查我们的教育是否充满智力因素。其实,教育是一项大的智力工程。教师的智力是教育能力与教育艺术的合金。教育能力与教育艺术的和谐统一、相辅相成才构成教育智力。惟有智慧启迪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拥有什么,他才能教给学生什么。教师只是拥有知识,他就只能传授学生知识,这种教师只能被称为“教书匠”,他培养的学生也只是像“孔乙己”似的“秀才”。因为学生从老师哪儿学到的只是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把知识很好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一旦教师拥有了智力素养,情况就不同了,他能够发展学生智力,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激发,这样的教师才是合格的称职的教师。二、语文教师智力素养的现状1.语文教师的分类著名语文教育学家魏书生先生说:“同样是课堂,有的老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视为乐园。同样一篇文章,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换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索然寡味,忽而闭目养神,忽而惊觉欠伸,上课简直成了受罪。课堂效果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的功底和教育思想的差异。”[2]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我们试将中学语文教师分为四类:第一类,能深入浅出,很深奥的道理,他能讲得浅而易懂,很受学生欢迎,这是最好的老师;第二类是深入深出,这样的老师很有学问,但缺乏好的教学方法,不能把很深的问题讲得浅而易懂,学生学习起来就费点劲,这也是很好老师;第三类是浅入浅出,这样的老师本身学问不深,但却实事求是,把自己懂得的东西讲出来,这也基本保证质量,也还算是个好老师;最糟糕得是第四种老师,本身并无多大学问,却装腔作势,把本来很浅近得道理讲得玄而又玄,让人听不懂。2.中学语文教学现状虽然世上第四种老师不多,但当今中学教学中确有这种浅入深出的问题,把简单的问题讲得很复杂,这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比较突出的。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甚是复杂:要认识字词句的结构语法,要分析每段的段落大意,又要概括全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又要……说不清的要求,把学生的脑子搅得晕头转向。结果却是,很多中学生连最简单的文章也不会写,可谓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其实,语文教学中的许多文章都是文艺作品,是作者在此情此景有感而发的,有些内容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有些思想感情的感受是揭示不清楚的,只能细细地去品味它,不能描述它。“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硬要概括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只能是画蛇添足,起不到真正理解文章的作用。而且,即使能够概括,也不必有统一的结论,只能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像上面的四类老师中的第一类,确实是好老师,可称名师;而后三类,为什么不能成为最好的老师或是好老师呢?其中他们共同的一点就是,他们都缺少了作为优秀教师的一大素养——智力素养。在当今素质教育时代,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实的专业知识素养、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教育理念和信念、新的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智力素养。三、语文教师智力素养分析与运用1.教学观察力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参与的知觉活动。[3]它是形成智力的起点,是智力的“眼睛”。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首先要通过观察了解事物,有所感知,并通过思维、想象、记忆,才能求得对客观事物正确的认识。教学观察力是指,教师在思维的积极参与下,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语文教师所具备的观察力,主要表现在观察自然现象、社会生活、语文现象、学生心理和指导学生观察等几个方面。语文教师的观察力,应当具有敏锐、全面、深入和客观的特点。需从学生的细微表现中,洞察到他们的知识、智力和个性的发展等情况,以及通过学生的神态、语言、动作、作业等方面获得反馈信息,及时掌握学习情况,了解教学效果。敏锐的观察力是作好语文教师的先决条件。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曾说:“对于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内心活动最细致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4]也就是说,一个教师如果对学生的这些表现熟视无睹,就很难成为良师。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学生眼神的变化和他们的表情,从那儿听到无声的语言。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对象——中学生,是一个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好奇,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却又喜欢遐想的年龄群体。因此,在上课时他们的注意力不知不觉就会分散。这时,教师就得特别留意了。如果有的学生上课时十分安静,但他的眼神凝视着某一点,这就多半是思想开小差了。教师可结合所讲内容提个问题,或让同学起来读一下课文,同时提醒他要注意听课。教师提出问题后,就要注意学生的表情:如果学生坦然的看着老师微笑,这就表明他能回答好这个问题;如果有的学生故意避开老师的目光,那很有可能他回答不了;如果发现有的学生双眉紧锁,眼神呆滞,面部表现出困惑不解的表情时,那一定是听不懂了。所以教师在讲课时,也可以从学生的表情和眼神中去寻找他们对这些内容是否理解的反应。在对他们平时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课堂上深入细致地观察,教师就可以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在批改作业时,语文教师更要好好调动自己的敏锐的观察力。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一些进步和退步可能会很细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非常的细心。不应仅仅关注学生当次作业的完成情况,而且要善于把学生的作业进行前后对比,发现其中的细微变化,从而找出学生是进步还是后退了,并有针对性的给予及时的评点。一旦发现学生的进步,特别是后进生,哪怕是很细微的,都要毫不吝啬地给予恰当的表扬与鼓励,并表达出自己对他更高的期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自己。这样一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将感受到莫大的支持与关爱,激发其不断学习的斗志。我们不是常听到一些卓有成就的人说,“是某某老师的一句话改变了我一生”吗?可见,教师的关怀与鼓励,对一个学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力。如果教师的观察力差,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等情况,这样就不能及时制止学生不良学习行为的发生,或针对他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具有良好的观察力的教师,不仅能善于观察学生,也能善于观察自己和评价自己,以便取长补短,教学相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语文与生活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参与的知觉活动,那么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作好观察准备,掌握观察方法,理解观察对象、并及时作好观察总结。例如,在教完《台阶》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布置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父亲,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父亲的文章,并及时作好作文的评点,看谁的文章最能体现父亲的个性特征,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2.教学注意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5]因而,没有注意力,智力就失去方向性、稳定性和持久性。教学注意力主要表现在教师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作文、自修、科研中的心理指向与集中的能力,以及运用注意规律培养学生注意力的能力。备课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根据全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就是“备课要备学生”;要改变“以本为本”的教学观,不能单纯从教材出发,停留于对教材的钻研,必须研究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实际情况上;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思维障碍,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深广度,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的把这些因素放到备课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克服难点,从而,确保教学的内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都只能控制在15分钟左右。要向45分钟要效率,教师就必须运用巧妙的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1)眼神吸引学生要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不仅要观察好学生的眼睛,更要很好的运用自己的眼神来引发学生的注意。教师如何运用眼睛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呢?我们知道,不同的注视时间、注视方式、瞳孔的不同变化都包含和传递着不同的信息。频繁恰当的目光接触,能让学生敏锐的感觉到老师发出的教学信息,形成特定的教学气氛,强化注意,达到默契,让更多的学生感到“老师是对我说话”。如果老师只盯着某个角落,学生会以为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老师目光散乱、东张西望、会使学生莫名其妙,分散注意。随着讲述内容的变化,教师的目光应呈现出相应的情态,时而疑窦顿生、时而豁然开朗、时而阴云密布、时而晴空万里、时而愤怒、时而友善。(2)语言调动学生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文学作品,语文教师在使用普通话的基础上,一定要注意语言的文雅、风趣。优美的语言语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优美语言语调的感染下,学生的思维能随之调动起来,进而变形象思维为逻辑思维,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如果能配合上一些恰当的体态语,就更好了。一位语文老师,如果讲话平淡,又几乎没有任何体态语言,学生听起课来也会没精打采,整个语文课将会是死气沉沉。(3)板书影响学生板书是教师的第二门面。好的板书不仅比较精练的勾勒出所教课文的内容,同时又是吸引了学生注意力的一大手段。一手过硬的漂亮板书,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有好多学生都善于模仿老师的字形,字体,风格,好的板书会使教学效果与教师形象相得益彰。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基地”,好的板书,还会使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动机。有的教师在这方面不够重视,板书基本功欠佳,甚至在黑板上乱图乱画,天马行空。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感到老师思维混乱,胸无成竹,从而对老师失去信心,使精力从课堂上游离出去,影响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现在,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有了广泛的运用。有能力的教师也可以合理的运用这些先进的设备,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吸引学生的眼球。3.教学记忆力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教学记忆力是指在教学中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记”和“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规律培养学生记忆力的规律。[6]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过:“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7]我国宋代著名学者张载说得更明白:“不记则思不起。”[8]可见,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头脑中记住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因为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是人们进行思考和表达的依据。背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一篇文章,背熟以后,它的语汇、句式就可以化为读者自己的语言储备,一旦需要用的时候,就可以自然地倾泻于笔端,成章于口头。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把一些诗词名句随口背出,必定会引发学生无比的敬佩和羡慕,从而激发他们的背诵的兴趣。相反,那些记忆力很差,学生问其某些诗词或知识点都不能及时回答,甚至常常要说“回去查查,再告诉你”的老师,不仅会失去学生对其的信任,久而久之,更会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语文教师的记忆力不仅体现在背诵诗句上,还应体现在教学工作中。作为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与健康成长,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要能够把学生的过去的情况与现在的情况做很好的比较,发现学生的成长轨迹,找到进步与后退的原因,及时对症下药,就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与生活。许多中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会感觉笔下生涩,词汇贫乏,文理不通,原因主要在于读得太少,背得太少,头脑里没有储备下足够的文章。而且,学习中没有了记忆,势必如“猴子掰包谷”,学一点丢一点,最终所得甚微。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在“反对死记硬背”口号的影响下,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上,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十分有限,更谈不到熟读、背诵了。长此下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岂非一句空话?古有“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之说。可见一定量的朗读和背诵,对于理解文义都是大有益处的。当然,并不是说背诵就是拿着书本,不假思索地大声读,而是在理解基础上有技巧地记忆。学生积极的情绪反应是促进长期记忆的催化剂。人的任何认识活动,包括记忆,都是在一定的情绪背景下进行的,语文学习也不例外。如何让学生跳出单纯机械记忆的圈子,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中,让学习内容顺利地转化为巩固长久的知识记忆呢?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设计生动的教学情境:如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激情洋溢的讲解、饶有兴趣的练习、丰富多彩的语文游戏、开展各种语文知识竞赛等。语文课本中的大量作品包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很好的运用这些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这些生动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力地强化学生的形象记忆,使丰富的语言文字信息通过多种途径,较为顺利地进入学生的长期记忆中。4.教学想象力想象,是一种最宝贵、最有价值的创造性因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创造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9]教学想象力是指教学中运用已有的表象去创造新形象的能力,以及运用想象规律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语文教师应当兼具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品质,有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首先要对文中所记叙的事物和描绘的人物形象进行再造想象,获得鲜明的印象、亲切的体验,然后才能借助外部语言,通过绘声绘色地朗读,形象生动的讲述,引导学生随着老师的描述,张开想象的翅膀,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跃然于纸上的形象跃然于脑中,从而更好地体会课文的内容及其深厚的意蕴。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谓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那么针对这样一首短作,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地领会作品深远凝重、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呢?首先,教师必须对这首元曲的艺术特征有深刻的了解。这首元曲之所以是“小令之最佳者”,首先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它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寄寓视觉景象之中。第一:九种事物之前以各自特征的修饰语,既显现出深秋时节枯黄、昏暗的暮色画面和清新、秀丽的田园图景,又可以通过想象,拓展读者的思维空间。第二: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小令中景物的时空关系被切断,它们之间似无必然逻辑联系,然而细细诵读,在视觉感受上既有平视、远眺,又有仰视、近观,使之自然相联,突出了画面的立体性,有了像与像之间的空白,使读者的想象更加自由、更加活跃。那么,针对作品的艺术特色,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教读之前,可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画一幅“乡村暮色”;然后与课文比较,辨析它们的异同,体会对生活的理解。课堂教学时,紧扣景物“枯、老、昏、古、瘦”的特点,暗示、陪衬、烘托“断肠”一词,使学生深刻领会游子的羁旅之苦,感受思归、思家、思安、思亲之情。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学生依据这首小令,再绘《秋思》图,并唤起联想,展开想象,联系生活,把《秋思》叙述出来。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铸炼语言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而且还可以有序的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古诗词的教学注重进入意境,而调动学生以想象为中心的心智活动,是感知诗词意境的客体。当学生开启了想象思维之门,他们头脑中就能再现诗词中的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构成的图景,体验诗词中的主体和客体的融合,提高对古典诗词的解读、鉴赏能力。可见,语文教师在阅读文章、钻研教材、设计教学、分析课文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为此,语文教师要在平常的工作、学习中加强想象力的丰富性、敏捷性、开阔性、创造性的修养。5.教学思维力思维,是智力的中枢。创造性思维是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10]语文学科归根结底是思维学科,语文训练说到底也是发展思维力为核心的智力训练。因而,语文教师的思维力,特别是创造性的思维力,是语文教师最难求,也是关键的素养之一。从深度与广度上讲,一般的思维能力,对于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思维品质上有高出于常人的地方,这才可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智能。语文的知识是包罗万象的,那么语文教师不管在想问题、谈问题,还是在教学设计时,常常需要有政治的、心理学的和哲学的深度,他对一切生活现象,包括社会的、自然的、语言的和艺术的现象等等,都要能够从比一般学生远为深刻的角度去加以观察和分析,从而得出发人深省的结论。然而,就在中学语文课堂提问中,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尴尬情景:老师提问=学生默哀三分钟。这种貌似幽默的场景让人感到沉重,如此情景长期存在,学生的思维就会呆滞,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程,更不要说发展创造性的思维了。那么,问题的根结在哪呢?主要原因就在于老师提问的思维上了,因为太过随意性,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导致了学生的“默哀”。首先,很多设问用词不够明确,不符和学生的思维模式,学生找不到思考方向。例如这样一个问题:你了解作者什么?“什么”这个词就太过于泛化了,会使学生的思维散漫而无边际,不好用什么样的知识储备来做回答。假如在设问后列出一个角度:“请同学们谈谈你了解的作者,如生活、思想、创作……”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可驾驭的角度去归纳,也不至于无话可说了。其次,设问没有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关键的环节,很多老师习惯从“零起点”开始提问,给学生搭台阶、铺道路。这个想法当然没错,但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一步一步地分解来看。如果问题前奏太长,对学生思考能力来说,过于浅易,学生耐力不够,等进入思维力适度的环节,学生兴趣没了,耐力也不够了,以至后劲不足,问题也不想回答了。因而,教师在提问时,就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模式来精心设计提问方式,切忌不能沿自己心中的答案去设计问题。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转变一下角色,多想想假如自己是学生,会怎么回答;再根据问答过程中的“障碍”来调整问题的问法,几番修改后,找到好的提问方式与角度。仅仅使学生能积极思考,回答好课堂问题还是不够的。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一个核心、两个重点”,即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每一位老师都要积极地开发课程资源。从内容上讲,就是要拓宽和加深,把课本内容很好的与现实生活的实际,与学生的实际想联系,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国家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从方式上讲就是要激活,把单一的接受教学模式转变为问题、情景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平台。新课程要求的是师生互动、主动探究、共同发展。因此,处理语文教材时,中学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思维兴奋点,利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入主动参与、主动求知,自主学习状态,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例如,教《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一文时,教师在布置预习时,可以首先让每个学生根据课文对院子、房子、通道和印刷所的关系的说明,绘制一张地下印刷所的垂直剖面示意图。这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