阉割理论的建构与重释:从弗洛伊德到弗朗索瓦兹·多尔多_第1页
阉割理论的建构与重释:从弗洛伊德到弗朗索瓦兹·多尔多_第2页
阉割理论的建构与重释:从弗洛伊德到弗朗索瓦兹·多尔多_第3页
阉割理论的建构与重释:从弗洛伊德到弗朗索瓦兹·多尔多_第4页
阉割理论的建构与重释:从弗洛伊德到弗朗索瓦兹·多尔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理工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汇编阉割理论的建构与重释:从弗洛伊德到弗朗索瓦兹·多尔多摘要阉割情结是弗洛伊德理论大厦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它围绕着阉割的幻想,为童年的困惑提供了答案。阉割情结的概念是从俄狄浦斯情结[的阐述发展而来的。精神分析以恋母情结,又称阉割理论,为神经症理论的核心。对这个概念的讨论随着精神分析本身的发展而扩展。结构主义者拉康构建了俄狄浦斯情结,并将其从人类的自然领域放到文化领域,对精神分析进行了非医学的治疗。他强调说,这种情结阻碍了自然寻求满足的方式,并在愿望和规则之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弗朗索瓦·多尔多在弗洛伊德与拉康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成性象征阉割理论,认为人类进入文明是一个循序渐进、由许多次阉割制作而抵达的结果,同时还让我们更深地理解阉割的本质,即它其实是一种礼物交换的实现放弃一些具体的、直接的、不人性的、被人类文明所禁止的欲望,而进入人类允许的、被象征化的、人性的欲望中。本文立足于阉割理论的发展历程,从不同维度来解读阉割理论。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梳理了弗洛伊德发现恋母情结的过程和他的阉割理论;第二章是拉康发展阉割理论时的符号性阉割镜像理论;第三章解读和分析了多尔多对阉割理论的重新诠释——生成性象征阉割理论。最后,在第四章中,笔者从综合维度对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比较,研究并分析从弗洛伊德到多尔多时期间阉割理论提出的意义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深远影响。关键词:阉割理论;生成性象征阉割理论;符号性阉割镜像理论;俄狄浦斯情结

AbstractCastrationcomplexisoneofthekeyproblemsinFreud'stheoreticaledifice,whichrevolvesaroundthefantasyofcastrationandprovidesananswertochildhoodconfusion.TheconceptofcastrationcomplexdevelopedfromtheelaborationofOedipuscomplex.PsychoanalysistakesOedipuscomplex,alsoknownascastrationtheory,asthecoreofneurosistheory.Thediscussionofthisconceptexpandswiththedevelopmentofpsychoanalysisitself.Lacan,astructuralist,constructedOedipuscomplexandputitintotheculturalfieldfromthenaturalfieldofhumanbeings,andgavenon-medicaltreatmenttopsychoanalysis.Heemphasizedthatthiscomplexhinderedthewaynaturesoughtsatisfactionandformedaninseparableconnectionbetweenwishesandrules.OnthebasisofFreudandLacan,FrançoisDoldoputforwardthetheoryofgenerativesymboliccastration,holdingthathumanenteringcivilizationistheresultofmanycastrationproductionsstepbystep,andatthesametime,letushaveadeeperunderstandingoftheessenceofcastration,thatis,itisactuallyagiftexchange,givingupsomeconcrete,direct,inhumanandforbiddendesiresofhumancivilization,andenteringthepermitted,symbolizedandhumandesires.Basedonthedevelopmentofcastrationtheory,thispaperinterpretscastrationtheoryfromdifferentdimensions.Thefulltextisdividedintofourchapters.ThefirstchaptercombsFreud'sprocessofdiscoveringOedipuscomplexandhiscastrationtheory;ThesecondchapterisLacan'ssymboliccastrationmirrortheorywhendevelopingcastrationtheory;ThethirdchapterinterpretsandanalyzesDoldo'sreinterpretationofcastrationtheory-generativesymboliccastrationtheory.Finally,inthefourthchapter,theauthorfurtherunderstandsandcomparesthetheoryfromthecomprehensivedimension,studiesandanalyzesthesignificanceofcastrationtheoryfromFreudtoDoleanditsfar-reachinginfluenceontherealsociety.Keywords:castrationtheory;generativesymboliccastrationtheory;symboliccastrationmirrortheory;electra.目录摘要 =1\*ROMANIABSTRACT =2\*ROMANII引言 11研究综述 21.1问题的提出 2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1国外研究现状 21.2.2国内研究现状 21.3研究目的 31.4研究意义 31.4.1理论意义 31.4.2现实意义 31.5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41.5.1研究方法 41.5.2研究资料来源 52弗洛伊德的阉割理论 52.1俄狄浦斯情结的发现 52.2阉割理论的个案研究 62.3阉割理论的提出 72.4阉割理论的存在阶段 73拉康的符号性阉割理论 93.1拉康阉割理论的影响因素 93.2拉康符号性阉割理论的内容 93.2.1拉康符号性阉割理论的两种运作 94弗朗索瓦兹.多尔多的生成性象征阉割理论 134.1多尔多阉割理论的内容 134.2多尔多阉割理论的阶段 144.2.1脐带阉割 144.2.2口舌阉割 144.2.3肛门阉割 144.2.4镜像阶段 144.2.5原初阉割 144.2.6俄狄浦斯阉割 144.3生成性象征阉割理论的解释与应用 164.4阉割理论的建构与重释 165结束语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18引言在精神分析流派中,弗洛伊德无疑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灵魂人物,他提出了许多在心理学史上留下重要影响的理论,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和体系都十分的博大精深,其中的阉割理论就颇为引起学者们的争议,阉割理论不仅从生物个体方面解释了无意识对精神生活的影响,而且从文化意义上很好地呈现了人类的欲望与规则的关系。作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理解精神分析的基础。在弗洛伊德之后,拉康和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分别对阉割理论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可以看见在近年来研究弗朗索瓦兹的生成性象征阉割理论的论文增多,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研究,即父子之间的互动一直是理论和临床中的重要问题,但是却很少有学者去研究并完整的去阐述阉割理论的发展过程。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对弗洛伊德和拉康以及多尔多个人的理论研究,并未去将阉割理论的发展脉络做一个好好地整理与分析。从这个层面来看,根据国内学者们阉割理论发展过程研究的缺失,以及导师对我的启发,让我有了想完整的去分析和比较迄今为止阉割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未来前景。1研究综述1.1问题的提出国内对阉割理论的连续性研究稀少,仅对其中单个学者的理论进行分析和阐述,在这个情况下,我希望能将阉割理论的发展脉络梳理清晰,认知到三者的阉割理论之间的联系与异同,再将阉割理论结合到中国背景来讨论,汲取其中对儿童心理的深入研究的经验,使之能应用到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上,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阉割理论的研究的历史从作为精神分析创始人的西格蒙弗洛伊德开始,弗洛伊德说,如果你们要作为精神分析家工作,你们至少必须具有三个概念[7],其中一个就是俄狄浦斯情结另外两个是无意识和转移'而开始。法国著名分析家雅克拉康也认为,神经症者是那些没有完成阉割的人,他们缺乏强大的象征性父亲的在场。因此,阉割情结和俄狄浦斯情结一直被认为神经症症状的缘起,其理论也就成了精神分析工作中的轴心[3]。弗洛伊德认为在此之前孩子是无忧无虑,他们享受母亲的慈爱和温暖而毫无痛苦。后来发展起来的儿童精神分析却告诉我们,俄狄浦斯期之前的孩子也是充满着忧虑的,生活是充满着各种矛盾的[4]。也有人认为这个阶段母亲除了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之外,还扮演起了规则者的作用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由此提出了在口腔期、肛门期时候就会出现阉割的说法,也就是给予“象征性生成阉割”禁止孩子做“吸血鬼”,禁止孩子的“同类相食”的欲望,禁止孩子“无法无天”的活动如谋杀活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孩子走向语言、进入象征性社会,这就是弗朗索瓦兹多尔多,—一位天才`的儿童精神分析家[7]所提出的新理论。从这个理论来看,不仅仅父亲的作用被分成了两部分生物性的父亲作为规则者的父亲,母亲也被分成两部分生物的母亲和作为规则者的母亲。这样的解释不仅仅促使人们关注俄狄浦斯情结的重要性,也把目光更多指向了前俄狄浦斯情结阶段充满焦虑的主体精神生活[7]。多尔多提出的这个视角给精神分析,尤其是在儿童精神分析层面的临床实践研究给予了极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在这种转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作为一个这时脱颖而出的优秀理论,弗朗索瓦兹多尔多的象征性生成阉割理论较完备地阐述了前俄狄浦斯情结的、关于阉割实质的探讨的理论。它是弗朗索瓦兹多尔多这么多年深入研究儿童临床工作之后的宝贵精髓,于儿童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中诞生,是继弗洛伊德的阉割理论、拉康的符号性阉割理论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阉割理论,是对于前二者理论的进一步充实和发展。阉割理论相关的书籍研究与很多像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图腾与禁忌》;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法)撰写的《拉康传》;弗朗索瓦兹·多尔多(法)《儿童的利益:学会尊重孩子》、《孩子出生以后》,劳伦斯.达科特的《百分百多尔多》等几十本书籍。1.2.2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许多学者都翻译了弗洛伊德等人的书,弗洛伊德的译作是最多的,拉康其次,但是多尔多却远少于前二位心理学家。国内弗洛伊德的译本有《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84)、《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高觉敷泽,商务印弓馆,北京,1987)、《梦的解析》(孙名之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精神分析纲要》(刘福堂译,安徽文艺出版社,合肥,1987)等;拉康在国内的译本有雅克·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主体在实现精神分析时的空话与实话》,石岩译,见霍大同,谷建岭主编:《精神分析研究第3辑》,2017、《镜像阶段:精神分析经验中揭示的“我”的功能构型》,吴琼译,见《视觉文化的奇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关于他者的非混合结构(节译)》,户晓辉译,见《新疆艺术》1996(1)、《向玛格丽特·杜拉致敬——关于洛尔·瓦·斯泰因的迷狂》,王道乾译,见《上海文学》1993(6)、《镜像期》,穆枫译,见《文艺研究》1992(2);国内书籍对多尔多的介绍却很少,对法国精神分析的研究也大多建立在于拉康的思想理论上去讨论。对多尔多的译著也只有《儿童的利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孩子真的生病了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等几本书,也有对多尔多的思想进行梳理的国外著作的译本《百分百多尔多》(漓江出版社,2015)等数量稀少的书籍。国内研究的文献中,硕士论文有、陶杏华于2005年发表的《弗朗索瓦兹·多尔多的象征性生成阉割理论》、罗伦于2007年发表的《解读弗朗索瓦兹·多尔多的身体形象理论》、陈劲骁于2015年发表的《法国精神分析之母》,期刊论文有陈劲骁于2016年发表的《阉割理论的重释:生成性象征阉割》。1.3研究目的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中,有两个理论是奠基性的理论,那就是阉割理论和俄狄浦斯情结,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阉割情结和俄狄浦斯情结被历年来的心理学家们认为是神经症症状的缘起,作为精神分析工作中的轴心,研究比重很高。综合研究此理论的发展历程能帮助我们能更好的做出对儿童精神分析的理论指导意义。针对于阐述分析性发展的各个阶段中父母行为会给儿童精神上造成的影响,然后应用在现实生活中。1.4研究的意义1.4.1理论指导意义能够了解到阉割理论的起源,其发展的规律,到最后成型的理论结果,分析阉割理论在心理学史上所做出的贡献,将阉割理论能够更加通俗化的普及到更多的人。且对与儿童精神分析的临床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能帮助人们实现当处于在和幼年期的儿童逐渐分离的过程中时,能够尽量减少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1.4.2现实意义国内研究阉割理论的文献较少,研究这一方面使之能够更为普及的使大众了解到这一方面的内容,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应用到研究出来的理论。在我看来,精神分析领域博大精深,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与知识太多太多,其精髓也不是我这样一个入门者可领会的。因此本篇论文只是一个最初的尝试,对阉割理论的历史发展作一个粗浅的梳理。同时也有自己的一点想法,希望能稍稍引起国内同行工作者尤其是心理学界学者的注意,吸引更多的人才来研究这一方面,最后能够促进中国儿童心理临床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希望国内学识渊博的学者们能够多多从这个角度去研究儿童的心理与行为,探究出俄狄浦斯理论,或者说阉割理论在中国的土地上的一个建构与重释,然后根据中国的社会环境,民俗文化来探讨出适合中国儿童临床医学的一个系统。1.5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1.5.1研究方法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有两个,一者是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二者是比较分析法,利用对照比较的方式,对一个事物的前后过程或多个具有某种联系的确定相同与相异之处的分析方法。在这两个研究方法的帮助下,我将对阉割理论的建构与重释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发展历程的阐述。1.5.2研究资料来源本文资料来源于国内学者翻译的弗洛伊德、拉康以及多尔多对于阉割理论的相关著作以及国内学者对他们所提出的阉割理论的解读。学位论文以及期刊论文等资料主要来自于知网、万方等网络平台。2弗洛伊德的阉割理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被称为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阉割理论出现在其后期的心理学研究中,弗洛伊德通过对乱伦恐惧、情感矛盾等许多特征的研究,声称自己发现了三大真理[4]:“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4]”。这里要探讨的就是他此时所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所衍生出的阉割理论。2.1俄狄浦斯情结的发现弗洛伊德在19世纪初期时理论都建立在生理学和化学上。通常认为精神分析的开端是1895年弗洛伊德出版的《瘾症研究》,而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发现,又与弗洛伊德从事癔症研究密切相关的。瘾症研究得以使弗洛伊德对于神经症的病因学观点发生转变。他开始放弃暗示疗法,而依靠病人的自由联想的流动。这种方法就是后来的释梦。释梦使他对自己的分析及随之而来的婴儿性欲的发现和俄狄浦斯情结成为了可能。到1987年,弗洛伊德从他的自我分析中发现了俄狄浦斯情结,认识到婴儿性欲是一个正常的普遍的事实。在弗洛伊德的解释中,将俄狄浦斯情结用来表达为孩子对父母的爱恨情仇,同时也为儿童性欲为神经症核心的理论做出了解释,更是以此情结诠释了作为人格形成的基础。恋母情结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1910年弗洛伊德的《爱情生活的心理学贡献》中。2.2阉割理论的个案研究弗洛伊德在发表了《性学三论》后,于1909年发表了《一个五岁男孩的恐惧症》一书,书中报告了一例患恐惧症的五岁男孩的性发展过程及他的俄狄浦斯情结。在精神分析临床个案中,弗洛伊德用这个经典精神分析个案给我们证明了这种假设,这个孩子名叫汉斯,之前一直发展良好,而到了四岁半左右的时候,他突然出现了恐惧症,最初表现的是与母亲分离的焦虑,随后是害怕马,然后慢慢地,害怕扩展到了与马相关的东西上面,如怕卡车,再扩展到马的摔倒和马的咬人,扩展到有某种特定特征的马,扩展到装载很多货物的卡车上面。另外还可以看到他也怕灯笼裤、大便等等。所有这些都凝结在“马”这个情结上。随着分析的进行,马的意义便逐渐显示出来了,原来马代表着父亲,是父亲的象征物,他把父亲当成了争夺母亲的竞争对手,因为在这个时期他萌生的性欲望的对象是指向母亲的。因此,一方面,他爱父亲,另一方面,他又希望父亲死去。个案中他希望马跌倒、流血、死去,因此产生了焦虑和恐惧[7]。另外,弗洛伊德还从在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中找到同样的证据,俄狄浦斯王在无意中杀害了其父亲,占有了其母亲[7]。从这个故事上面来说,我们就可以看到是无意识中的元素:恨父亲和占有母亲,这代表了两者之间具有相同的结构元素[7]。从这上面看来,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经过阉割情结和俄狄浦斯情结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个体。2.3阉割理论的提出在俄狄浦斯情结提出后,从《一个五岁男孩的恐惧症》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弗洛伊德提出了阉割情结,也叫“阉割欲”。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术语。指男孩害怕失去生殖器官,女孩幻想拥有男孩生殖器官被阉割,从而留下挥之不去的恐惧。弗洛伊德将男性恋物癖归因于童年时代阉割焦虑造成的创伤。根据他的理论,当孩子的性心理发展经历口欲期、肛欲期和阴茎期时,男孩会进入一个把性欲固定在母亲身上的时期,这种时期称为恋母情结。与之相伴的是杀父吃母的念头。一方面,他害怕被父亲报复,害怕伤害自己的阴茎;另一方面,他观察到女性没有阴茎,并发现阉割的证据,这使男孩感到阉割焦虑,即由于他的母亲和其他女性被阉割,他的阴茎也处于危险之中。那么为了去缓解这种焦虑,男生会在母亲和其他女性身上寻找阴茎替代品,以证明母亲没有被阉割,也可能保留阴茎。对于女生来说,阉割情结的出现标志着恋母情结的出现。这时女孩会因为对阴茎的嫉妒而开始抱怨母亲,认为母亲没有赋予她的阴茎,也就是夺走了这个象征,然后就会对母亲产生厌恶。这种厌恶会使她的性欲从母亲转向父亲。然而,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最后孩子们都会在这种内心的认同之下,会促使他们尽可能的在父亲身上去吸取经验,将父亲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身上,最终导致他们超我的发展,性欲转向更能被社会接受的方面。弗洛伊德说,我们不可能不经过阉割情结以及俄狄浦斯情结,我们只有经过它们才能真正进入社会,我们的人格才能最终建立起来[7]。2.4阉割理论的存在阶段婴幼儿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一个主要理论之一。他把人的动力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分别如下:(1)口欲阶段(0—1岁左右)。这一时期婴儿的主要活动为口腔的活动,快感来源为唇、口、吸吮、吃、吃手指,长牙后,快感来自咬牙、咬东西。(2)肛欲阶段(1—3岁左右)。这一时期婴儿要接受排泄大小便方面的训练。主要为肌紧张的控制,快感表现为忍受和排便。(3)性器欲阶段(3—6岁左右)。这一时期儿童能分辨两性了,产生对异性双亲的爱恋和对同性双亲的忌妒。俄狄浦斯情节就产生于这一阶段。(4)潜伏期阶段(6—12左右)。这一时期儿童性欲倾向受到压抑,快感来源主要是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在此阶段,性心理比较平静。(5)青春期阶段(12—18岁左右)。这一时期,兴趣逐渐转向异性,幼年的性冲动复活,性生活继续着早期发展的途径进行着。在此阶段称谓“性器欲期”或“生殖欲期”。在此之前则称为“前生殖欲期”。弗洛伊德认为是俄底浦斯情结和阉割情结终结了在口欲期、肛欲期和性器期幼儿的多种变态的可能性并造就了一个个“成年的”人。弗洛伊德不仅认为,阉割情结和俄狄浦斯情结是个体人格建立,进入社会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还通过人类学的研究资料发现,它们还是人类得以进入文明的契机[7]。3雅克.拉康的符号性阉割理论雅克·拉康是法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其主张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解释弗洛伊德的理论,他把弗洛伊德的实在阉割的理论改写成了象征性阉割理论,使得实在的俄狄浦斯情结变成了抽象的俄狄浦斯情结。3.1拉康阉割理论的影响因素拉康受列维斯特劳斯的《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影响很深,这让他重新思考了俄狄浦斯情结的普遍性,不再是基于一种对乱伦的“自然”害怕,而是被理解为人类社会的无意识构造的法律的象征功能之存在[7]。这样,拉康找到了一种重新书写弗洛伊德的理论的方法。在这种改写中,无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走出了生物学的框架,而走进类似语言学的框架中俄狄浦斯情结脱离了自然的普遍性,而走进了象征的普遍性[7]。为了说明象征性阉割,1953年的演讲《神经症的个人神话》中,他首次使用了“父姓”这一表达,亦译“父亲的名义”[7]。拉康在1950年代开始提出其独具特色的俄狄浦斯情结概念。尽管它仍同弗洛伊德一样,把俄狄浦斯情结视为无意识中的核心情结;但拉康却从弗洛伊德的“老观念”中区分出若干新主张。在拉康的这些观点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论男性主体还是女性主体,它总是欲望着母亲,而父亲总是对手。这样,在拉康的理论中,男性主体以一种对女性主体的根本不对称方式体验俄狄浦斯情结。对拉康而言,俄狄浦斯情结是典型的三元型结构,这种三元结构同所有的二元关系相对。在俄狄浦斯情结中父亲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个第三要素将母子之间的二元关系转化为三元结构。因此,俄狄浦斯情结无外乎就是从想象性秩序向符号性秩序的过渡,“因此是被符号性关系所征服的”。经过一种复杂的、纠结的性别辩证而过渡到符号界这一事实,表明主体在不去面对性别差异问题的情况下便不能够进入符号性秩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拉康提出的符号性阉割理论受宗教性质的影响比较深,且他所处的宗教性质是和弗洛伊德所不同的。众所周知弗洛伊德处于传统犹太教的背景下,而犹太教有实在的割礼传统—男孩生下来八日后便要接受割礼,以成为上帝的选民。而拉康则是处于一种天主教背景下,其中有洗礼弥撒等等。比如说洗礼,“天主教规定,婴儿长一岁时就要领洗,认为领受洗礼可赦免入教者的一切罪孽,使其成为教徒”[7]。无论如何,他们不同意割礼——这样会导致终身的缺乏。“这样天主教的人拒绝行割礼,只是内心中施行这样的礼节。这样他们把一个欠缺刻印于内心,终身不能填补。正是这样,后来精神分析学家创造了新的概念—象征性阉割,用以代替真实的阉割”[7];这个分析家就是拉康。他把弗洛伊德的实在阉割的理论改写成了符号性阉割理论,使得实在的俄狄浦斯情结变成了抽象的俄狄浦斯情结[7]。拉康在列维斯特劳斯的《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影响下,重新思考了俄狄浦斯情结的普遍性,认为其是基于人类社会的无意识构造的法律的象征功能的存在。拉康认为,不能以自己本身来度过自己的一生,是主体在构成自己原形的那个原始的地方就这样形成了。拉康以这种方式投入结构主义的精神分析研究,从而改变了他最初的发生论的思想,他把俄狄浦斯结构化,而俄狄浦斯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它的普遍性,它摆脱了时空偶然性而保持独立。3.2拉康符号性阉割理论的内容拉康在《象征的宇宙》一文中指出,为了讨论俄狄浦斯情结,首先必须调查精神病患者,以便于移到一个更宽广的个体的范围中。就这样,拉康找到了一种重新书写弗洛伊德的理论的方法。在这种改写中,无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走出了生物学的框架,而走进类似语言学的框架中,俄狄浦斯情结脱离了自然的普遍性,而走进了象征的普遍性。弗洛伊德认为阉割情结与俄狄浦斯情结紧密相关,但它的角色对俄狄浦斯情结阶段的男孩和女孩而言,却并不一样。以男孩为例,阉割情结的关键在于使其离开俄狄浦斯情结,离开俄狄浦斯最后阶段的危机;因为男孩对阉割的恐惧(通常由一个威胁所唤醒)将使其宣布放弃其对母亲的欲望,而进入潜伏期。而对女孩而言,阉割情结的关键在于让其进入俄狄浦斯情结;这就是女孩子对母亲的愤恨,她理怨其阴茎被夺走,引起女孩去重新定位她力比多欲望的方向:离开母亲而转移到父亲身上。由于这种差异,俄狄浦斯情结中的女孩,相较于男孩而言,并不存在最后阶段的危机。3.2.1拉康符号性阉割理论的两种运作母亲阉割在俄狄浦斯情结的第一时间,“母亲被视为拥有两种性别,拥有石祖,是一个石祖型母亲”.而通过在第二时间中宣布乱伦禁忌,想象性父亲被视为夺走了我的石祖。拉康明确地指出,这不是阉割而是剥夺。然而,拉康自己常常交替使用这些术语,母亲的剥夺和母亲的阉割都在被使用。主体阉割在俄狄浦斯情结第二时间内到来的“母亲阉割/剥夺”,取消了“去拥有”这一行为(母亲并没有石祖)。在这个意义上:去讲阉割的准确含义,即是一种承担起想象性客体的符号性行为。俄狄浦斯情结第三时间的主体阁割,则否定掉了“去是这一行为”主体必须宣布放弃他为其母亲而成为石祖的尝试。在他宣布放弃“去成为母亲之欲望客体”的尝试中,主体也放弃了一种特定的,不论主体做多少尝试也永远无法重新获得的享乐;“阉割意味着那种享乐必须被拒绝,以便它能达成欲望之法的反向施展。”这对于男孩和女孩而言同样适用。这种“对石祖关系的确立并未牵涉到性别的解剖学差异”。在一个更为根本的层面上,阉割或许并未涉及到一种想象性或实在性父亲进行干预的结果,而是涉及到在“主体诞生之前”已然存在于母亲之中的欠缺情形。这种欠缺在她自己的欲望中得以明证,于此,主体察觉到某种对想象性石祖的欲望。也就是说,在很早的(生命)阶段里主体就意识到母亲就是不完满的,不能在她自身中自恰,也不能通过她的孩子而被完全满足,她只有再欲望一些别的东西。这是主依第一次察觉到大彼者并非完满的,是有欠缺的。阉割的两种形式(母亲阉割和主休阉割)给主体提供了一个选择:去接受它,还是否认它。拉康指出,只有通过接受阉割,主体方能到达一个精神正常的程度。易言之,对阉割的承担有一种“正常化功效”。这种正常化功效在精神病理学和性别认同中得以被理解。4弗朗索瓦兹的生成象征性阉割理论弗朗索瓦兹·多尔多,法国家喻户晓的儿科医生,儿童教育家,儿童精神分析大师,在全世界都有巨大的影响。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教育医生"的多尔多或许是将儿童精神分析和儿童教育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一个人。作为一名儿童精神分析师,她并未将精神分析局限于诊疗室的躺椅之上,而是积极将精神分析理念应用于儿童教育实践之中。她与拉康共同建立了巴黎弗洛伊德学派,将精神分析推向了童年。在与拉康合作的40年里,他们为法国精神分析学带来了巨大的理论成就和丰富的临床技术。有别于拉康的是,她的理论主要来源于婴幼儿和儿童的临床治疗,多尔多并没有致力于将精神分析发展成为一个容纳不同学科的普遍哲学体系,而是选择了去深入研究她更擅长的部分: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精神分析理论应用到对她来说更有实用价值的儿童心理治疗中。4.1多尔多阉割理论的内容多尔多在整合和改造弗洛伊德的阉割理论、意淫发展理论和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的期间,提出了一种全新理论,那就是生成性符号阉割。她用这个理论用来描述儿童的欲望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以及儿童放弃原有快乐满足的促进影响。多尔多在阉割理论这个方向的研究不仅解决了前俄狄浦斯时期的阉割问题,还赋予了母亲规则给予者的角色,而这都归功于她在阉割理论的基础上去引入了语言和符号的维度,将之从另一方面完善了许多。在她的研究生涯中对俄狄浦斯情结接的研究上,多尔多认为,在“阉割”之前加上“生成性象征”这一形容词就赋予了该术语精神分析的意义[13]。她在拉康“象征”一词的基础上加入“生成性”的词缀,从而将阉割理论发展为生成性象征阉割理论[13]。与弗洛伊德和拉康都将阉割视为俄狄浦斯期的一次心理事件不同,多尔多认为生成性象征阉割是出现于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的普遍事件,并在此基础上将生成性象征阉割时期提前到前俄狄浦斯期。4.2多尔多阉割理论的阶段在多尔多看来,阉割时期主体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对应着一种特定的阉割形式,具体表现为脐带阉割、口舌阉割、肛门阉割、镜像阶段、原初阉割以及俄狄浦斯阉割。在主体的发展过程中,欲望的满足并不总是有利于成长。相反,为了使主体更好地进入更为复杂广阔的生活空间,对某些错误欲望的禁止有利于他寻找更现实、成熟的方式去处理这些欲望和潜意识冲动[13]。比如说,儿童在理智上被禁止了对母亲的性欲,这促使了儿童转而去和其他异性同伴交往。这种阉割是对个体生物本能冲动的去势,这样才能使他登陆进象征秩序中[13]。如此来说,个体就能够将冲动象征化,将欲望和文明化的法律整合到一起,从而为自身开辟一条更为宽广的享乐的道路。不再仅仅通过身体享乐这种唯一的方式去满足自身的冲动。她将生成性象征阉割命名为一种“禁止那些不被人类法则允许的欲望和企图的语言表达过程”。换言之,父母通过对儿童说出适当的话语,使其知晓世界的法则和秩序,从而切断其病态的欲望满足模式,帮助他进入象征域的社会关系生活中,学习以升华的形式表达自身欲望[13]。4.2.1脐带阉割脐带阉割是指在儿童出生时面临的第一次阉割,它发生于脐带被剪断、胎儿被迫与胎盘分离的那一刻,标志着主体生命的开端。这是一种基础性的阉割,能够让婴儿体会到新的感情模式,最根本的就是他关于自己的名字以及性别的关注,作为一个主体存在于世的确认和标记,婴儿会对提到他名字的言语及带有的情感做出反应,从这里看来,脐带阉割是被语言象征化的阉割。多尔多认为,将粘在婴儿身上的经血洗净象征着与过去生活告别,是另一种形式的脐带阉割。4.2.2口舌阉割口舌阉割是指在婴儿出生后3到9个月的断奶期时,随着身体构造和神经组织的发展,不再吸咬母亲的乳房,能够以一种新的方式进食——用勺子吃饭。这种嘴巴与母亲乳房的分离就是口唇阉割的具体表现。口唇阉割的生成性象征影响就是,它使儿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与母亲身体分离的独立性,并逐渐将儿童引入语言之中[17]。当儿童获得象征性语言之后,他能够将父母的声音内化进潜意识中,并通过语言的中介将直接的身体联系象征化,使其转化为与父母之间的更为牢固的内心情感联系。因此,当父母暂时离开时,他也能快速适应这种独处的状态,而不会再感到焦虑[17]。4.2.3肛门阉割肛门阉割(castrationanale)出现于儿童出生后第18到24个月间,是一种与排便有关的阉割。通过肛门阉割,儿童不仅能够通过控制括约肌来自主排便,还获得了清洁的能力[17]。在脐带阉割与口唇阉割中,主体无论与胎盘或乳房分离,其本质都是一种与母亲身体的分离。肛门阉割与前两者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与粪便的分离是主体与自己身体一部分的分离[17]。肛门阉割是一种主动的阉割行为,意味着儿童开始获得自主性,但在对于粪便的处理上,父母对儿童清洁的容忍度就常常决定着儿童日后是自由灵活地适应社会生活,还是循规蹈矩、尽责守分。4.2.4镜像阶段镜像阶段是儿童第一次打破早期的原初自恋幻想,真正确立起主体性的关键阶段,也是从肛门阉割通往原初阉割的重要时期,它在多尔多的生成性象征阉割理论中占据一个特殊的位置。多尔多对镜像阶段的阐述直接来源于对拉康镜像理论的改造。拉康认为随着婴儿的视觉器官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进入了镜像阶段,在第一次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影像时认识到自身的整体同一性,能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能够自我控制的整体。拉康认为镜像阶段前婴儿的身体是一个未成熟的破碎状态,而多尔多认为婴儿的身体并不是破碎分散的,而是连续一致的[17]。拉康和多尔多在婴儿看到镜像后产生的影响的看法也不同,前者认为是欣喜,后者却认为是痛苦。多尔多认为,拉康所说的“欣喜”应该是指婴儿看到另一个婴儿神奇地出现时的兴奋之情。但是当婴儿意识到这并不是真人时,他就感到痛苦[17]。在多尔多看来,婴儿看到镜像的那一刻,也是他第一次看到自己身体真正的样子。他曾以为自己无比高大强壮、无所不能,却发现现实的自己远非如此。他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意象与其他人所见到的并不一致。理想的破灭使他震惊和痛苦,并因此形成一个“象征缺口”[17]。多尔多赞同拉康所说镜像阶段是儿童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但却不赞同它使得破碎的身体意象开始统一起来。她认为镜像阶段正是儿童开始打破原初自恋幻想的关键时刻。4.2.5原初阉割原初阉割有时也被称作非俄狄浦斯的生殖阉割,指的是儿童在30个月左右时发现男孩和女孩的性别差异,并对自己的性别进行认同的过程[17]。性征的差异是儿童在这一阶段探索的主要主题。儿童们开始对异性身上与自身不同的地方开始感到好奇,向父母询问原因。在父母的解答中了解到性别的差异,明白了每个人都只能有一个性别,开始对自身的性别产生一种认同,放弃掉原先对自身全能的幻想。原初阉割是人类生理局限所实现的一种必然的阉割。只有过了这一关的考验,才可能在以后步入更广阔的两性交往的社会关系中。这个阶段或许可以解释同性恋的现象。4.2.6俄狄浦斯阉割原初阉割使儿童了解到两性的差异并实现了对性别的自我认同。直接的生成性象征就是使儿童顺利进入到俄狄浦斯阶段。俄狄浦斯阉割是儿童在这一阶段要面临的主要挑战。多尔多赞同弗洛伊德将俄狄浦斯情结视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事件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在俄狄浦斯阶段,儿童的性意识达到高峰,力比多开始指向对他们有着爱抚和哺乳行为的母亲身上。这时候男孩女孩都开始对母亲产生依恋,但是不同的是,男孩因想独占母亲的爱而对父亲怀有敌意,在意识到父亲远比自己强大时,便开始产生阉割焦虑;女孩则是意识到自己缺少阴茎而开始抱怨没能给她阴茎的母亲,开始将对父亲产生阴茎妒羡。最后,对父亲和阳具的欲望因不可能实现而被压抑进潜意识中。多尔多则认为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结的解决没有那么简单,女孩因为缺少阴茎会对拥有阴茎的父亲产生更多的关注,甚至渴望从父亲那里得到一个儿童作为礼物[17]。女孩并不会过于仇视作为竞争者的母亲,相反,她会无意识地模仿拥有父亲爱的母亲的行为。举个例子,女孩会开始用母亲的化妆品打扮自己,或者将洋娃娃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她进行装扮,借此扮演着想象中的母亲的角色。这些游戏活动不仅让她的潜意识欲望获得了替代满足,还对她日后女性特质和女性角色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17]。多尔多认为,必须通过言语得到清晰说明来阻止乱伦禁忌。父母应该明确告知儿童,他们之间绝不可能发生性关系。这是社会的禁忌和人性的法则,普遍存在于所有的家庭之中。同样地,儿童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之间也不允许有性的接触。最终,乱伦禁忌使儿童转向认同自己的父亲,将父亲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内投于自身,其结果是促进了超我的发展[17]。随着超我的发展和意识到对母亲欲望的不可能实现,俄狄浦斯情结逐渐被克服,儿童的性欲就转向更为社会所接受的方面,并进入到人类文明社会之中[17]。4.3生成性象征阉割理论的解释与应用生成性象征阉割是一种在理智上会被阻止的行为过程,它的出现基于代表着内心开始抑制欲望和冲动,它们不能在主体的身体上获得直接满足,也无法通过其欲望乱伦的客体身体获得满足。每一次阉割都是对上一阶段被允许的欲望的禁止。例如,婴儿在最初没有长牙齿时吸咬母亲乳房的欲望是被允许的,但是当儿童已经长出牙齿并且能够使用固体食物时,在这之前的曾经被允许的吸吮母亲乳房的欲望就会被禁止。需明确的是,禁止的只是吸咬母亲乳房的欲望,而非所有的进食欲望[13]。因此,对欲望的禁止的重要节点是使主体意识到,我们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表达以及完成我们的冲动,并不是只能通过某种唯一的方式,还可以有着更多合理并且有价值的渠道去实现。阉割也是通过语言的象征性功能作用于主体,换言之,父母以言语或姿势等语言交流形式,与儿童建立一种爱的关系[13]。对于需要禁止的事物的说明一定要明确而简洁,并且能够采用适当的语言形式,比如说,例如,监护人员必须清晰地告知儿童:“你必须要按照规定的时间段里去进食,其他时间是不被允许的”这种阉割的过程对儿童来说是一个痛苦的时刻,孩子会产生快乐欲望被剥夺的挫折体验,但是通过对这个时间点的规划,他会觉得快乐不止于时刻都能吃到食物,而是还有其他有趣的事能够由他去完成,进而发现自己能够更接近于现实化的作息。于是,他开始学会从新的视角去重新定义和体验快乐。这些新的视角有助于他去发现创造性的力量,探索新的可能[13]。5阉割理论的建构与重释弗洛伊德逐渐把阉割情结视作一种普遍现象,一种根植于根本性的“对女子气、女兮兮的拒斥”的人。它是每一个主体都不得不经历的,也代表着精神分析治疗无法去超越的那个最终界限。而拉康,关于“阉割”的讨论远多于“阉割情结”,在其早期著作中他没有过多地讨论阉割情结。对于后者,只是在他论述到家庭的文章中的一些片段中出现过,那时,拉康跟随着弗洛伊德,也认为阉割是首要的且是最重要的一种关于阴茎残损的幻象。拉康把这种幻象联系到起源于破碎身体形象的身体性肢解的一整套幻象上:伴随着镜像阶段的这种意象是暂时的(6到18个月);而这些凝聚身体性肢解的幻想来的很晚。直到1950年代中期,在拉康教学中“阉割情结”逐渐扮演了一个突出的角色。正是在这个研讨班中,拉康把阉割设定为“客体之欠缺”的三种形式之一,其他两种为挫怅和剥夺。与挫怅和剥夺不同,阉割被拉康定义为一个想象客体的符号性欠缺;阉割并未承担作为实在器官之阴茎的问题,而涉及到了想象性石祖。因此,拉康对阉割情结的论述,以外在于生物学或解剖学的维度上被提出:“它与任何生物性器官的减少完全不同”。跟弗洛伊德一样,拉康指出阉割情结随着整个俄狄浦斯情结的进展而变动。弗洛伊德认为该情结在男孩和女孩那里具有明确的差异性,然而拉康则认为在男孩和女孩那里,阉割情结都总表示着俄狄浦斯情结的最后时刻。拉康将俄狄浦斯情结划分为三个时间。在第一时间中,孩子察觉到母亲所欲望的东西超过了孩子自身——即想象性石祖―—进而尝试为了母亲去成为这个石祖。在第二时问中,想象性父亲介入,他颁布了乱伦禁忌,而剥夺了作为我(她>之客体的母亲;准确地讲,这并非阉割而是剥夺。阉割仅仅是在第三时间,也是俄狄浦斯的最后时刻才得以认识和觉悟,它代表着俄狄浦斯情结的“解体”。在那时,实在性父亲通过展示他真正地拥有石祖而进行干预,通过这个方式,孩子被强制去放弃成为石祖的尝试。拉康和弗洛伊德对阉割情结和俄狄浦斯情结的关系持有相同的观点,并一致认为二者密不可分。但他并不认为这两种情结在男生和女生身上有不同的表现。在他看来,阉割情结的出现的时候,意味着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俄狄浦斯情结都被克服了。这是因为阉割情结出现在父亲介入的“真实”[3]时刻,父亲的禁令让孩子放弃了对母亲的渴望,也就是克服了恋母情结。所以阉割情结的出现,意味着俄狄浦斯情结被克服了。换句话说,阉割情结和恋母情结的关系不受性别差异的影响。拉康对“父亲隐喻”和“父亲之名”的强调意味着阉割不再是一种生物性的去势行为,而是一种象征性的剥夺[13],其目的在于使儿童从想象的母子二元关系走向象征的“父亲-母亲-儿童”三元关系,从想象域进入到语言和符号构成的象征域之中,最终形成自己独立的主体性人格[13]。与弗洛伊德和拉康都将阉割视为俄狄浦斯期的一次心理事件不同,多尔多将生成性象征阉割提前到前俄狄浦斯期,并认为生成性象征阉割是出现于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的普遍事件。在主体的发展过程中,欲望的满足并不总是有利于他的成长。相反,为了使主体更好地进入更为复杂广阔的生活空间,对某些错误欲望的禁止有利于他寻找更现实、成熟的方式去处理这些欲望和潜意识冲动。例如,对母亲性欲的禁止使儿童转而去寻找与其他异性同伴的交往。这种阉割是对个体生物本能冲动的去势,这样才能使他登陆进象征秩序中。如此,个体就不再通过身体享乐这种唯一的方式去满足冲动,而能够将冲动象征化,将欲望和文明化的法律整合到一起,从而为自身开辟一条更为宽广的享乐的道路。多尔多将这种阉割带来的生成性象征的影响形象地称作“象征性果实”。她将生成性象征阉割命名为一种“禁止那些不被人类法则允许的欲望和企图的语言表达过程”。换言之,父母通过对儿童说出适当的话语,使其知晓世界的法则和秩序,从而切断其病态的欲望满足模式,帮助他进入象征域的社会关系生活中,学习以升华的形式表达自身欲望。生成性象征阉割是一种引入禁忌的过程,它的出现意味着欲望和冲动开始遭到抑制,它们不能在主体的身体上获得直接满足,也无法通过其欲望乱伦的客体身体获得满足[13]。每一次阉割都是对上一阶段被允许的欲望的禁止。例如,在生命初期吸咬母亲乳房的欲望是被允许的,而当儿童发展至下一阶段,长出牙齿并能够吃固体食物时,先前被允许的吸咬乳房的欲望就遭到禁止[13]。需明确的是,禁止的只是吸咬母亲乳房的欲望,而非所有的进食欲望。因此,对欲望的禁止并非否认一切冲动的表达,而是使主体意识到,冲动的表达并不是只能通过某种唯一的方式,它有着更多、更为现实的渠道。阉割也是通过语言的象征性功能作用于主体,换言之,父母以言语或姿势等语言交流形式,与儿童建立一种爱的关系。对禁忌的说明必须采用适当的语言形式,例如,监护人员必须清晰地告知儿童:“你已经能够吃东西了,所以从现在起,你不能再喝奶。”这种阉割的过程对儿童来说是一个痛苦的时刻,他会产生快乐欲望被剥夺的挫折体验,但通过情感性的言语交流,他就能够明白,被剥夺的只是部分快乐,被放弃的也只是部分客体,而这种放弃却能使他的欲望从此变得更为现实化。于是,他开始学会从新的视角去重新定义和体验快乐。这些新的视角有助于他去发现创造性的力量,探索新的可能结束语综合上述阉割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阉割理论从弗洛伊德的奠基,然后到拉康基于自身认知的符号性阉割理论的提出,再到弗朗索瓦兹的象征性阉割理论,阉割理论的研究已经实现了一个巨大的跃迁,它在现在的研究中,不仅仅是只限于对实在阴茎的切割的焦虑,而是已经大跨步的走出了弗洛伊德当年限定的那个理论框架,即而走向了前生殖期的、由母性所代表的规则的探索[7]。如果说弗洛伊德和拉康都是从阐述俄狄浦斯情结之余侧面讨论了母亲作为史前大彼者的作用的话[7],那多尔多则完全是正面的、全面地展开了母亲这个彼者是怎样在前俄狄浦斯情结阶段发挥作用的[7]。多尔多的理论研究让我们能够清晰具体地看到孩子被象征化的过程,同时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禁忌中的乱伦和谋杀的层层递进,并且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多尔多对阉割理论的重释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