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画高”教学实证研究_第1页
“三角形画高”教学实证研究_第2页
“三角形画高”教学实证研究_第3页
“三角形画高”教学实证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角形画高”教学实证研究摘要:三角形画高是小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小学生理解其它几何关系的重要基础。研究着重于探寻小学生画高存在的问题和根源,并加以梳理和归纳。三份问卷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逻辑性,从一点一线到一点多线、从非基本图形到基本图形、从现状研究到对比研究,归纳出学生画高的盲点,同时探寻出突破画高难点的有效方法,从而确立教学的有效起点,还渗透了对应思想、转化思想等。关键词:三角形画高;问卷调查;教材分析;实证研究三角形的基本度量性质之一是: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积的一半。这条性质涉及到三角形的底和高,而对小学生来说,识高、画高是学习三角形面积的必由之路[1'o《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1版)》对包括画高在内的几何作图有着明确要求一一“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2]。小学生在三角形的识高、画高方面存在的困难是什么?给三角形画高时会出现哪些错误?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深层次的原因?有没有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突破画高难点呢?基于这些问题的思考而开展研究。—、教材分析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师、生为之教、学的具体路径。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同一内容的处理也是各具特色,这里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北师版)与人民教育出版社[3](以下简称:人教版)的两版教材为例。北师版给出了从“说一说”到“认一认”,再到“画一画”的梯度学习路径。人教版将认识高放在“三角形的特性”第一课时里学习。从教材编排来看,北师版聚焦高的内涵,是在概念指导下的多种图形感知,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形、梯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高的

画法。人教版则是在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三角形的高,引导学生掌握锐角、直角以及钝角三角形长边上的高的画法。二、学生认知调查问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问卷一:关于垂线;问卷二:关于图形的高;问卷三:新方法画高。调查对象来自宁波市北仑区华山小学四年级一个班(43人)、五年级三个班(共125人)的学生。(一) 调查研究总的目的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概念、点线关系、有效作高等。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包括:作高错误率最高的是哪几种图形?如何避免?“基本图形”与“非基本图形”在画高方面有何异同?基本图形是指底边在下方且处于水平状态的图形。领悟数学思想。包括:高与底的相互对应,画高与画垂线之间的转化等。(二) 问卷内容及相关分析卷1:你能分别过下面的点,画出相应直线的垂线吗?目的:(1)了解学生对垂线的理解以及画垂线方法的掌握程度。(2)变换点线方位(包括“点在线上”和“点在线外”),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易错点。2.统计结果如下:班级总人数全部正确(人)有错误(人)错误率4054337614.0%5024233921.4%5044134717.1%5054234819.0%

3.典型问题如下:①不垂直 ②未标直角符号3.典型问题如下:分析结论:“点在线上”很少出错,“点在线外”容易出错。错因:一是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后在移动中出现偏差;二是先对准已知点,然后移动或转动三角尺时未顾及边与线的重合。卷2:你能分别过下面的A点,画出直线1的垂线吗?你能分别画出下面图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吗?目的:(1)在“一点两线”和“一点三线”中,了解学生对点线关系的把握。(2)两题中的图形在结构上一脉相承,让学生感受规则平面图形高的本质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并促进学生领会底与高的相互对应。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第一题和第二题分开讨论。第一题:2.统计结果如下:班级总人数全部正确(人)有错误(人)错误率40543202353.5%50242261638.1%50441212048.8%50542271433.3%

典型错误如下:①顾点不顾线②顾线不顾点③不垂直访谈错因:(1)线条多,受干扰,一点三线比一点两线的错误明显更多。(2)认为高总是“自上而下”画出来的。(3)尺子摆放错误,无法完成“顾点”又“顾线”。第二题:统计结果如下: ①对不准顶点②底边识别错误班级总人数全部正确(人)有错误(人)错误率①对不准顶点②底边识别错误40543172660.5%5024237511.9%504413749.8%505423849.5%3.典型问题如下:③借助平行线画高4.分析结论:(1)四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过三角形画高,错误率远高于五年级。(2)顶点与底边不对应尤为突出,这与学生的空间思维、对概念的理解、以及工具使用的方法都有关系。三、卷1、卷2研究总结(一)小学生“画高”难在哪?对高的概念理解不到位。具体表现:顶点与底边不能兼顾、借助平行线画高、读不懂题意、受多线条干扰、非基本图形画高错误率明显高于基本图形、将高画成直线等。技能不娴熟。具体表现:高与底不垂直,画高时转动纸片或扭动身体,三角尺摆放错误等。活动经验不足。具体表现:不标直角符号,画垂线时“点在线外”容易出错,顾点不顾线、顾线不顾点等。(二)教师教学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注重“高”的概念解读。现行教材给出的定义基本类似于“从一个顶点向对边引出的垂直线段就是高”,这样的定义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惑,因为学生眼里的“对边”是一条线段,无法满足“可延长”,所以钝角三角形的外高就无法画出。那么,如何处理呢?先看以下两个定义:“高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所在直线引的垂线段或垂线。”(《数学大辞典》,王元)“三角形一个顶点到它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平面几何新路》,张景中)在这两个定义中,都给出了“对边所在直线”的说法,学生理解了这一点之后,便可接受和使用辅助线。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实际情况,适时补充“所在直线”。注重与“高”相关概念的解读。顶点、对边、直线、垂直、垂线段、垂足、斜线等都是与高相关的概念。例如顶点、对边与直线,是引发高的前概念;垂直、垂线段、垂足是高的内隐特征与外在表征的统一;而斜线则是理解高的很好的对比概念。明确高与底的对应特征。三角形的高与底是相互对应的。明白这个道理是有效区分垂直高度(高垂直于底)与铅直高度(高垂直于水平线)的关键。学生出现总是“竖着”来画高,是受到铅直高度的负迁移。四、对比研究卷3:你能分别画出下面图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吗?2.班级4055025045053.1.目的:卷1.目的:卷3中的图形与卷2第二题一致,区别在于指定的底边被延长,对应的顶点被加粗,帮助学生排除干扰,突出点线关系,突破难点,形成方法,强化画高技能。如下展望:第一,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层次的数学活动,回到师生共长的“起点”处[4],使学生充分理解高的概念,让动手操作与空间思维在起点处交融。第二,能潜移默化地渗透数学思想,如对应思想、转化思想等。第三,利用“底边延长、顶点加粗”的方统计结果如下:总人全部正确有错误错误率4337614.0%424112.4%414012.4%424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