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范文川派盆景_第1页
工作范文川派盆景_第2页
工作范文川派盆景_第3页
工作范文川派盆景_第4页
工作范文川派盆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作范文川派盆景第1页/共68页独特的巴山蜀水,经过漫长的历史流程,孕育出了独特的巴蜀文化。据《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记载:“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蜀之为国,肇于人皇。”广汉的三星堆,也足以证明巴蜀文化的悠久历史。第2页/共68页川派盆景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在造型上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前一个简是简单,后一个“简是简练。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样,根据“树姿近画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类,后来经过模仿老树的姿态和变化,不断总结出了表现这种姿态和变化的技法规律,通过历代盆景艺术家的创造和完善,最后归纳为10种身法和3式、5型。第3页/共68页盆景艺术大师陈思甫在他的专著《盆景桩头幡扎技艺》一书中写道:“若以规律类平枝式桩头论,成都和川西地区的主干弯曲、校桠下倾的造型,乃是仿照岷山高寒之地长期被积雪压抑的松柏的低矮老态,雪融化后,树梢直立,枝桠由垂转平或略带倾斜状。”第4页/共68页故尔平枝式规格型型桩头,枝盘渐至盘端往下斜而平整,或枝盘基部下倾、盘身略下斜而平整。第5页/共68页这说明规律类来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是对大自然的艺术概括与艺术加工,并且进而如古典诗歌的“格律化”一样,使之集中展示传统美学中的基本原则:对称美、平衡美、韵律美,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有统一,活泼而有序,庄重而灵动。“它摆脱了自然现象对盆景艺术的盲目控制,以清醒的理性、充沛的情感统驭着它的反映对象。它一方面再现大自然,另一方面又主动地表现人对自然的审美理想。在艺术形式上,它以严谨的格律作为基本的结构原则,它是盆景中的‘格律诗’。”第6页/共68页正因为规律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所以,自然类随之慢慢淡化”,只保留了极少数的悬岩式,现在保存完好的老龄树桩盆景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见证。清朝末期,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成都青羊宫举办花会(已延续至今),各地的花农和盆艺者都把自己制作成型的各类树桩盆景送到花会上展销,此时的树桩盆景已完全采用三式五型的造型技法。第7页/共68页规律类桩头川派规则式的桩景按其传统的蟠扎技艺造型,有一定的格律,名目繁多,不胜枚举。它们的主干和侧枝自幼用棕丝按不同格式作各种角度、各个方向的弯曲,注重立体空间的构图,难度较大。第8页/共68页干形

干形的格式大致有“滚龙抱柱”、“对拐”、“方拐”、“掉拐”、“三弯九倒拐”、“大弯垂枝”、“直身加冕”、“接弯掉拐”、“老妇梳妆”、“综合法”等十种;蟠枝方法又有平枝、滚枝、半平半滚之别,不同主干的造型与多种蟠枝方法交互运用,形式多样,树形雄伟端庄。有的桩景状若骑士回首,有“立马望荆州”之称。第9页/共68页掉拐(罗汉松)一弯、二拐、三出、四回、五镇顶。第10页/共68页第11页/共68页此造型,能给人以威武雄壮的感受,既可用各种“枝型”蟠枝盘,又可添配“带子”,变化多姿。通常主干有五个或六个弯子,习惯蟠成五个弯子:一弯、二拐、三出、四回、五镇顶。以罗汉松、刺柏、华山松、水杉、银杏、石榴、梅花、桃花、樱花、桂花、茶花、杜鹃花等为主。第12页/共68页第13页/共68页从主干基部开始,如对拐法形状蟠到顶端计九个弯子,有时分两次三次进行。再从回曲弯的侧面,自树干基部至顶端蟠成三个大弯子,为正面。观赏成型的三弯九倒拐法的树桩,从一面移向另一面,景观步步有变,颇现活力。罗汉松、水杉、垂丝海棠、紫薇、石榴等,以垂丝海棠为主,紫薇为次。第14页/共68页三弯九道拐(垂丝海棠)第15页/共68页对拐(正身拐):亦称正身拐,主干来回弯曲,通常只一主干,主干的弯拐是来回状。这种树桩从正面看可把树桩头主干的弯子全部看完,逐渐转至侧面,弯子逐渐变小,转至正侧面,不见树桩主干的弯子。第16页/共68页滚龙抱柱:简称滚龙法,亦称螺旋弯。第一、二弯和掉拐法相同,第三弯盘旋而上。第17页/共68页方拐:亦称“汉文”拐。主干来回弯,颇象对拐,只是弧形弯子蟠成缺一侧的方格型,近似“弓”字体态。第18页/共68页第19页/共68页大弯垂枝:亦称大拐垂条法。将主干蟠成一个大弯子,蟠好弯后,将大弯顶上的主干和整个弯子上的枝条全部除去,有时也在弯背侧留一枝条,蟠后面的足盘与足盘上部的枝盘,但此枝条蟠往下垂后,须能蟠成三盘、四盘,最少也能蟠三盘,否则,全部剪除,利用靠接法嫁接新枝条。第20页/共68页大弯垂枝第21页/共68页大弯垂枝第22页/共68页第23页/共68页接弯掉拐法:又称逗身掉拐法。将树干上端锯去,只留基部(30-60cm),等发出健壮的新枝条后进行蟠扎,选一粗壮枝条蟠作主干,用侧枝条蟠作前足盘。第24页/共68页第25页/共68页直身加冕第26页/共68页自然式迄今为止,四川的树桩皤扎,无论是何种形式,基本上都没有越出这一时期所形成并广泛采用的技法和造型规则。清末民初,成都和各县的著名皤扎艺人约60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有窦禹朋、陈洪顺、张彬如、陈玉山、戴开弟、戴崇光。龚音如、李洪泰、纪成久等。第27页/共68页到了本世纪40年代,自然类树桩盆景重新抬头,但在蟠扎技法上与规律类大致相同,除悬崖式外,一些自然类桩头的造型几乎是一种偶然的“机缘”。陈思甫的父亲陈玉山就是常用一些枝条残缺、不适合制作规律类盆景的树坯,顺势加工为自然类。其后李忠玉及邱开春、王明文等发展了自然类,逐渐成为今天川派树桩盆景的两大主要类型之一。

第28页/共68页

闹春(金钟花)第29页/共68页第30页/共68页第31页/共68页第32页/共68页第33页/共68页悬岩式第34页/共68页川派山水盆景,虽然远在两宋已见端倪,尤其是安岳县圆觉洞和大足县大佛湾摩岩造像中,飞天与传女手托的山万盆景,已与今天的浅水山水盆景十分相似,但因明、清盆景向树桩倾斜,直到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才由一批园艺家、画家。盆景“玩家”亲密合作,使之成熟。第35页/共68页四川民间有“盆树无根如插木”的谚语,故其桩景特别强调根部的处理,盆中树木多悬根露爪,注意盘根错节的造型。自然式的盆景常用竹子作素材,与石相配,别有情趣。

总的说来,川派盆景的艺术风格:树桩以古朴严谨,虬曲多姿为特色;山水盆景则以气势雄伟取胜,高、悬、陡、深,典型地表现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风貌。

第36页/共68页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川派树桩盆景一般选用金弹子、六月雪、罗汉松、银杏、紫薇、贴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社鹃等;山水盆景以砂片石、钟乳石、云母石、砂积石、龟纹石,以及新开发的品种为制作石材。第37页/共68页1923年12月生,四川成都人,汉族,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高级顾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高级园艺技师。

第38页/共68页陈思甫先生出生于花农世家,1936年,就开始花卉盆景技术钻研。1941年7月被选任成都市花果苗圃商业公会执行委员,直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盆景生产、理论研究、培养学生等工作。盆景艺术精湛、技术娴熟。他认为盆景艺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但不能脱离自然。因而在树木盆景造型时,讲究枝片与盆面应微垂而平,枝片上,枝条排列有序,如同阔叶树的叶脉样。枝条的弯度大小匀称,没有重叠,亮叶见枝,“现骨现肉”,形同岷山长年遭受霜欺雪压的老树,似苍松姿态,幽雅奇雄。

第39页/共68页著作有《成都市观赏植物名录》、《成都盆景》。以后又潜心进行盆景理论研究,总结了川派盆景的造型手法技巧,编写出版了《盆景桩头蟠扎技艺》一书。陈思甫先生还于1979年参加成都、上海、广州、苏州、扬州五城市编写《中国盆景艺术》一书的工作。

他的盆景作品《立马望荆州》神形兼备,庄重典雅;《锦狮》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寐思》意义悠长,耐人寻味……

1989年9月,他荣获国家建设部城建司、中国园林学会、中国花卉盆景协会授予的“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称号。第40页/共68页立马望荆州第41页/共68页四川成都市人,自195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园林绿化工作。他从花工到班长,到公园副主任,始终坚持为绿化事业的进步和盆景艺术的发展进行不懈的追求。1983年病逝后,当我国首次评审盆景大师时,追评李宗玉为盆景大师(当时全国仅评出十位大师)。第42页/共68页李宗玉为人忠诚、正直、勤奋,自幼上学不多,坚持自学,向书本学,向周围的同志学,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勇于实践,勤于探索。几十年来,还善于团结帮助他人,他培养的十多名徒弟,在园林绿化、盆景艺术中均成为骨干,有相当的造诣。他对园林绿化事业非常热爱,而且敢于直言。20世纪60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有人提出在公园种蔬菜,他讲:“如果公园都种上菜,人们不如去逛农田”,抵制了这种错误倾向。第43页/共68页李宗玉对成都盆景的复兴、创作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公园工作时,对散落在民间的盆景作了收集、清理,在园内建立了生产基地、盆景展出园,并潜心研创盆景技艺,经常与当时成都著名画家冯灌父交流心得,冯从画理上审视李的盆艺,李以盆艺结合画理使川派盆景从实践到盆艺理念得到升华,从而为川派盆景形成独特风格奠定了坚实基础。第44页/共68页1959年组织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绿化布置工作,使成都盆景深受首都人民喜爱。李忠玉在继承传统盆景技艺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和致力于自然式山水盆景、树桩盆景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创作了一批自然山水盆景,在各公园建造大型假山。树桩自然式盆景倡导蟠扎与修剪相结合,造型不拘一格,追求艺术的自然美,成为成都乃至四川自然式盆景发展的杰出代表。第45页/共68页第46页/共68页第47页/共68页第48页/共68页冯灌父

名骧,别号平园,1884年出生于今广汉万福镇。1912年考入北洋陆军讲武堂,毕业后,任热河都统署军士教导训练所教育长。1921—1949年,历任四川陆军第二军参议、云阳县知事、四川边防军第六混成旅行营参谋长、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少将参军、南溪和奉节两县储运处处长、长寿县税捐处长等职。

50—60年代,冯曾任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和省第二、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成都市政协一至五届委员、成都市美术社图画组组长等职,并为全国美术协会及西南美术协会会员。

第49页/共68页

冯灌父自幼酷爱书画,山水、人物、花鸟等国画作品皆精,张大千曾说:“烟云烘染,人物线条,自愧不如灌父。”冯工书法,尤善擘窠大字,如重庆“朝天门”横额。成都市政府、武候祠、杜甫草堂、江油李白纪念馆、眉山三苏祠、广汉市政协均收藏有冯的墨迹。北京人民大会堂落成后,冯应邀绘《天彭丹景》大型国画一轴,装饰于四川厅内。第50页/共68页第51页/共68页第52页/共68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