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_第1页
中国现代文学_第2页
中国现代文学_第3页
中国现代文学_第4页
中国现代文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第1页/共315页

文学的主张一般和历史一样,当代人不写当代史评价的观点与主张受到当代政治的影响,会产生种种的位移而导致不能科学实事求是的进行讨论和评价。在特定的时间段出现什么事件、有什么人、有什么文学现象与流派。对于那些过去的文学事件和人物及作品,贬低与抬高都不符合文学的本性,科学公正符合时代的发展历程,不应具有当代功利及不利于中华民族和社会时代的东西,更不可该有抹黑的评价观点,以达到某些不可告人的私利。文学是社会的公众的,不是个人的。如果要是个人的,那就不会拿出来,既然要拿出来,那就是要试图给人看,试图影响人,因此既然是拿出来的东西,就不能说这是个人的私人品鉴,文学从来都是小众的观点,那是有钱有闲阶级和精英分子的论调——上智与下愚不移。文学从来都是有目的的,她不会像某些提倡纯文学的人说的是向内延展探究,是单纯的心灵剖析展示,是个人世界的外在显露,是小众的。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属于上层建筑和精神文化领域,不是可以随人信手涂鸦的,她是社会的,是用来影响人和世界的,否则,也不会有人如此费心费力来为她做各种各样的解说。对于评价的代差和色差,必须看是什么样的内核,在引导和试图影响,不能看得他说的很热闹,实质上很要命。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2页/共315页“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朱熹注:“感发意志。”就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见得失”,就是说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此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的政治的得失;“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就是说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变是说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传统的文学观念、文学社会责任、时代使命感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3页/共315页

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追赶世界的脚步

人类社会发展,停摆和前进:从集体的人(氏族公社)到王和奴隶,原始公有制(氏族公社)私有制奴隶制(城邦国家)。从罗马王城到罗马教廷,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人文人权爱有平等民主博爱,资产阶级站到世界的高点。中国作为世界存在的一个部分,当世界前进了,你却没有同步,那个结果自然就是被甩和追赶。明朝的辉煌和没落,清朝的自大和衰亡,不能与生产力同步发展的生产关系必然要受到生产力的冲击和调整,不能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也会被不断前进的意识形态冲击。最后也必然会赶上新的发展,文学属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是时代和世界的必然产物,因之也必须要和世界同步。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4页/共315页第一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大清帝国以失败结束了战争,从此大清帝国进入了风雨飘摇的多事之秋,几乎半个世纪过去,1898年,中国的历史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生死存亡已经实实在在放在了东方大帝国的所有人的面前。在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上,中国的有识之士从多年来的准备,从国家上层开始进行一场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运动。中国文学和这个时代同步开始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现代化努力。社会现实: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在帝国主义炮舰政策下的变化鸦片战争、清日战争后,一盘散沙、东亚病夫、昏睡的狮子促发事件:胶州湾事件,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进程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文学是时代的产物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5月2日,由康有为、梁启超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上书被清政府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康有为等人以“变法图强”为号召,在北京、上海等地发行报纸,宣传维新思想。严复、谭嗣同等人也在其他地方宣传维新思想。之后,光绪帝起用康有为等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从1840年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始,中国就开始陷入不断被迫签订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屈辱中,直到20世纪四十年代,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条约掠去的战争赔款和其它款项达白银1000亿两。丧失约3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相当于北京、天津、吉林、辽宁、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陕西、宁夏等23个省(市、区)总面积之和。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5页/共315页

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追赶世界的脚步

“中国现代文学”以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文学”是一个时间节点概念。

“现代文学”同时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从性质思想理念创作手法文本样式等诸方面与传统意义上的古代文学不同的现代化。

这样的“文学的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节点,还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相映照并且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文学的现代化”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同时,作为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文学也与传统文学存在着深刻的血肉联系。

“文学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6页/共315页

◆知识分子要求变革社会,这就必然要触动文化,带来文化机制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文学。其影响表现在:

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

现代出版事业得到发展

现代社会分工使自由的文学撰稿队伍出现◆以上影响引起了文学接受机制的变化:

自由论述取代朝廷策论

小说由听变成阅读

文学接受队伍扩大——推动了文学自身的变革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7页/共315页(一)中国现代文学具有现代性(modernism)的文学“所谓‘现代文学’,既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新文学的概念及使用情况。“文学的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是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文学的现代化”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文学的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8页/共315页(二)中国现代文学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1、中国现代文学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学

无产阶级并不是一开始就把现代文学置于自己的领导之下,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经历了从思想上指导到工作上帮助,再到组织上的统帅这一逐步加强的过程。(1)从思想上指导,中共在1921年诞生,但新文学一开始就接受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陈独秀、李大钊等在新文化运动中努力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影响着文学的发展。(2)从工作上帮助。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重视工农运动的同时,一些从事宣传工作和青年运动的党员如邓中夏、瞿秋白、蒋光赤等开始关注新文学的发展,并在苏联文学的影响下,提出共产党人对新文学的要求,开始提倡革命文学。(3)组织上的统帅。从第二个十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从组织上领导现代文学的发展。1928年起,提倡“革命文学”,1930年,成立“左联”。到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无产阶级彻底实现了组织上的领导。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9页/共315页2、中国现代文学是人民大众的文学从现代文学的整个发展过程而言,不论是服务对象、描写对象、文艺队伍的组成,还是文艺思潮的演变,都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是人民大众的文学。(1)服务对象:中国现代文学不是为贵族、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服务的,而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包括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士兵、知识分子服务的。(2)描写对象: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士兵、知识分子都是其描写对象。(3)文艺队伍的组成:在第一个十年,主要是由具有先进思想(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如鲁迅、胡适、徐志摩等人。第二个十年以后,来自下层的知识分子增加了,如萧军、叶紫、赵树理等人。(4)文艺思潮的演变:人的文学,“为人生派”、“为艺术派”、革命文学、抗战文学,解放区文学等。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10页/共315页第二节文学观念的变革

◆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晚清开始)的观念变革,首先归功于梁启超。◆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正统的文学地位。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汉族,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11页/共315页◆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小说与“新民”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他的文学观念服从于“新民”,有意或无意的夸大了它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地位。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12页/共315页◆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以诗文为正统,体现出以古人约束今人的特点。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就是要打破这种格局。诗界革命:黄遵宪—“我手写我口”文界革命:裘廷梁—“崇白话而废文言”小说界革命:梁启超-“新民自新小说始”戏剧观念的更新:重视其开启民智作用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13页/共315页◆文体观念革命背后有着相应的“言文合一”的语言观念变革的意愿诉求。◆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他最早提出“纯文学”概念及超功利文学观。境界论。◆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提出现代性文学观念的,还有鲁迅、周作人。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14页/共315页第三节文学创作实绩

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1898—1917),各类文体的成绩不均。在文学史上,对现代化具有实际意义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一、散文◆梁启超是本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他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报章体”。◆本时期重要的还有革命派散文,如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秋瑾等人的创作。◆辛亥革命后的散文家有章士钊。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15页/共315页

二、话剧

◆“戏剧改良”走了两条不同的探索道路:◆一是旧剧改良,将时代政治热情与外来的审美要素注入京剧,对程式讲究的戏曲进行改良;

◆一是文明戏——在话剧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三、小说

◆本时期小说的发展道路则是曲折的、多元素的,形式上是逐渐改良,内容是严肃与游戏并存。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16页/共315页

(一)清末小说

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政治小说

李伯元、吴沃尧等人的谴责小说(二)民初小说

民初小说的主流是鸳鸯蝴蝶派,最有影响的是被誉为“五虎将”的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1913)。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17页/共315页

◆总之,晚清文学曾一度繁荣,也曾充满了革新的朝气,但因为这种革新缺乏强大的社会基础,并且维新派人士只是把文学作为自己的宣传工具,不重视文学艺术自身的特性,在政治热情消退之后,文学又向着旧的封建传统回转。中国需要一个更加彻底的文学革命运动。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18页/共315页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发生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域外小说的大量翻译)。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19页/共315页◆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动力和背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一次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清算,必须同时去除那些作为封建载道工具的旧文学和文言文,于是,他们极力推动一场旨在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20页/共315页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

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震动了文坛;同年2月,陈独秀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进一步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文学革命开始后,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批判旧文学

一是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文学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21页/共315页

文学革命的重大实绩:◆白话文全面推广。◆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最主要的)。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22页/共315页第二节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文学革命既是文学发展自身孕育的结果,是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的产物,而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外因。◆没有中国社会变革的内因,就不会有文学革命;同样,没有外来文艺思潮影响的外因,也不会有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要彻底否定旧文学,但是到底如何建设新文学呢?文学革命的先驱者对此进行过积极讨论,也提出过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这些意见又大都是借鉴过外国文艺运动或文学创作的经验。

◆文学革命的发动者们还通过作品翻译来介绍外国文艺思潮,向闭塞的中国文坛吹进新鲜的现代气息。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实际上构成了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23页/共315页第三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受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群,又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并形成文学流派。

一、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文学◆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语丝社:鲁迅评之“任意而谈,无所顾忌…”◆湖畔诗社:以写爱情诗闻名◆新月社:欧美留学生的文艺沙龙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24页/共315页

二、文学流派◆小说方面:乡土小说流派;“自叙传”小说流派;◆诗歌方面:自由诗;新格律诗派;象征诗派;◆散文方面:以议论为主的杂文;以记叙、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的“美文”;◆戏剧文学方面:社会写实剧;抒情浪漫剧;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25页/共315页第四节20年代文学论争

◆20年代的文学论争主要体现在新文学的意识、语言与封建的旧的文学传统之间的分歧与斗争:

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的论争

与“学衡派”的论争

与“甲寅派”的论争

◆新文学阵营在与各种复古思潮进行斗争的同时,自身也在发生着分化和斗争。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26页/共315页第五节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五四文学经历的三个阶段◆1917年至1920年,新文学的萌芽、草创期。◆1921年至1926年,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

1926年至1927年,创作出现相对的沉寂,主要原因是新文学作家投身革命,置身于北伐战争。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27页/共315页

二、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理性精神的张扬◆感伤的精神标记◆个性化的追求◆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三、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

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式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28页/共315页◆在文学观念上

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观念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向。◆在文学内容上

体现着现代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洋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在语言和形式上摒除文言文,用白话写作,广泛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促使文学语言和形式更适于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发展相联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在文学世界化与民族化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实现文学的现代化,从而揭开了现代文学光辉的第一页。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29页/共315页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第一节

鲁迅创作道路

◆鲁迅一生经历的七个阶段:

少年时期(1881——1898)

南京求学时期(1898——1902)

日本求学时期(1902——1909)

杭州、绍兴任教时期(1909—1912)

北京工作时期(1912—1926)

厦门、广州任教时期(1926年8月—1927年9月)

上海定居时期(1927年9月—1936年10月19日)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名鲁迅(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30页/共315页鲁迅不同时期照片

(分别于1903、1925、1933年所摄)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31页/共315页

二、思想发展

◆1918年以前称作早期——思想沉淀期。◆1918年至1927年称作前期——鲁迅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立人”(培育人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性)和改造国民性。

◆1927年至1936年称作后期——“鲁迅的最后十年”。他三个阶段一以贯之的是“立人”和“改造国民性”思想。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32页/共315页

早期

既接受西方启蒙主义、理性主义思想,又受西方现代主义、非理性主义思想影响。

◆前期这一时期,鲁迅的思想基础仍然是以他所理解的进化论为基础,但其思想呈现相当的复杂性,伴以个体精神体验浓重的“轮回”感。

◆后期定居上海,展开了最后十年更加光辉的战斗生涯。经过大革命的血与火的考验,鲁迅的思想进入了包含阶级论在内的更丰厚、复杂的状态,这十年间他思想左倾,以杂文创作为主,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33页/共315页第二节《狂人日记》《阿Q正传》

一、《狂人日记》

写于1918年4月,发表在《新青年》1918年5月第四卷5号。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收入《呐喊》集。(一)背景及创作宗旨(二)结构及内容(13篇不连贯的无年月日记)

(三)狂人形象

◆《狂人日记》的主题是“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鲁迅语)。这个主题主要是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的。小说通过十三则日记记录了狂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一切,运用第一人称独语自白的叙述方式,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斗士的“迫害狂”形象。一方面,狂人是一个真实的迫害狂患者,另一方面,狂人的精神品格,又具有时代的先觉者、勇猛的反封建斗士和清醒的启蒙主义者的特征。

◆狂人是现实性与象征性完美结合的独特艺术形象。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34页/共315页

(四)作品的思想意义(五)艺术特色◆“格式的特别”◆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艺术手法的结合

偶合:医学对文学的影响弗洛依得心理学在文学中的影响◆表现的深切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35页/共315页诗词是中国文学长久以来的骄傲,历史上桑间濮上的谣咏,文会燕集中的歌吟,都是新鲜生动、荡人情思的。隔着百年乃至千年的时光,失却了读者与作品的直接交流,她的生气愈来愈微弱,影响也就越来越衰减。等到变成人人敬而远之的“古典”,她的天生丽质和勃勃生气已经被时间织就的蛛网遮盖住了。每个时代的读者,理解自己时代的作品,除特殊情况外,大都不存在什么困难。而时代相隔,理解起来似乎就有些滞碍。时代距离愈远,理解起来困难也就愈大。理解的隔膜源自于生活的隔膜。这样一来就需要我们去做一些消除蛛网的工作,这也就是古典现代化的工作,翻译解读是最直接和简单的,真正的理解他们那就需要多读书,在和古人的语言对话中,去知道他们的时代他们的思维和情感,也就知道那些鲜活的荡人情思魂魄的情绪和形象。但是现代文学离我们不远,甚至还有那个时代的人还活在我们中间,但是,我们却和他们的作品有了隔膜。这个隔膜不是他们刻意留下的,而是我们今天的某些人故意制造出来的。因为他们不想让我们知道那些鲜活的东西,是用生命和热血书写在理想旗帜的牺牲和奉献。建安风骨,建安七子,建安时代这个世界被某些人搅得混乱了,以至于我们看不清他们浑水摸鱼的目的。红楼梦上有一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我们现在追求的后现代主义后情感主义,那就是真作假时假也真,他们不需要作品和作品人物的真情实意,要的就是假的虚的非真实的。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36页/共315页

二、《阿Q正传》◆《阿Q正传》在鲁迅小说创作中独特的重要地位◆主题、情节、结构及内容◆主人公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阿Q是一个极端贫苦、不觉悟的农民◆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基本性格特征阿Q的精神胜利法经历了六个阶段,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妄自尊大◆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欺人阿Q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对革命的向往与追求,包含着复杂的、消极落后的因素◆阿Q形象的意义。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37页/共315页

◆《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它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悲喜交融的表现手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成功地运用了讽刺幽默的手法◆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人物语言个性化。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大词小用、庄词谐用、成语活用、文言巧用、反语妙用等修辞手法。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38页/共315页鲁迅作品插图《狂人日记》《药》12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39页/共315页鲁迅作品插图(二)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40页/共315页第三节《呐喊》、《彷徨》

《呐喊》1923年出版。《彷徨》1926年出版。不论在思想意义的丰厚,还是艺术价值的崇高,它们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41页/共315页◆《呐喊》与《呐喊》中的作品:

《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呐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狂人》(日记)、《孔乙己》在《明天》吃《药》,《阿Q》(正传)在《故乡》讲《头发的故事》,《兔子和猫》为《一件小事》起了一场《风波》。《端午节》看《社戏》,唰的一道《白光》,原来是《鸭的喜剧》。◆《彷徨》与《彷徨》中的作品:《彷徨》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像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祝福》,《高老夫子》一手拿着《长明灯》,一手拿着《肥皂》,在街上《示众》。《兄弟》俩在闹《离婚》,终于成了《孤独者》在《伤逝》。《呐喊》与《彷徨》《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但因写作年代不同,受当时社会环境、时代风潮的影响,鲁迅这两部小说集的创作心境和运用的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也不尽相同。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42页/共315页

一、《呐喊》、《彷徨》内容侧重点的不同

《呐喊》写于五四革命运动高潮时期,除了表现出对封建主义强烈的战斗激情外,侧重描写农村题材,从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出“改造国民性”,即启发人民,首先是启发农民觉悟的主题,大部分作品表现出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同情和深刻的理解,揭示了农民希望革命的生活地位和他们主观上麻木愚昧、不觉悟的矛盾,提出了中国必须有一个广泛、彻底的思想革命的问题。

《彷徨》写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鲁迅一方面继续坚持对封建制度展开全面深刻地批判,另一方面着重探讨了知识分子的道路和命运问题,大部分篇章,从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这一独特角度出发,既写出了革命退潮时,封建势力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也深刻揭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精神危机,说明“不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造与解放,不可能有个人个性的解放”的真理,从而对五四新文学“个性解放”的主题作了全新的开掘。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43页/共315页

二、《呐喊》《彷徨》塑造的人物形象(一)权势者的形象

《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离婚》中的七大人等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属这一类,他们是有权有钱有势的“阔人”,是中国这场大的“人肉的筵宴”的享用者。(二)封建卫道士的形象

《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高老夫子等。这类人物的主要特征是对人对己的虚伪性。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44页/共315页(三)社会愚昧群体形象《示众》中的群体形象,《孔乙己》中嘲笑孔乙己的人,《祝福》中的柳妈、短工等,《长明灯》中的阔亭、灰四婶等,《药》中的茶客们。这些人的主要特点是愚昧。(四)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形象他们在中国封建传统的“人肉的筵宴”上是被“吃”者,他们无权、无势、无钱,政治、经济地位低下,处于社会的底层。这几类人物最基本的特点是在愚昧麻木中被吃掉:1、贫苦农民和小市民

2、中国传统妇女的悲剧典型3、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45页/共315页

(五)觉醒者的形象

“狂人”、《长明灯》中的“疯子”、夏瑜、《故乡》、《祝福》中的“我”、《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等——“新知识分子”。是自觉对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进行反抗的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

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上去上不去:命运从此各不一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知识分子的场与流飞黄腾达与沉沦堕落竹林七子的时代和今天的五毛美分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46页/共315页

三、《呐喊》《彷徨》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创建了20世纪小说的民族新形式◆鲁迅小说中的新人物、新题材、新主题、新视角是对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注重揭示人物深邃、丰富的内心世界,开现代心理小说创作的先河◆创造了现代文学语言的典范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47页/共315页第四节《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共收入鲁迅以神话、传说、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八篇,作于1922年至1935年,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故事新编》中的八篇小说可分为两类三组:

◆第一类独立成组,包括《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它们取材于神话和传说,写的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其情节带有明显的虚构性质,对文献资料的记载也有较大幅度的改造。是鲁迅自己的主观想象和感情的表现。女娲、羿、宴之敖等,都有夫子自况的情形。◆第二类五篇都是对真实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艺术表现。分为两组:《采薇》、《出关》、《起死》为一组,主要表现中国古代各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倾向和它们的代表人物的精神特征;《非攻》、《理水》为一组,表现中国古代拯世救民的政治家和科学家的奋斗精神。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48页/共315页

一、《故事新编》的思想内涵◆热情歌颂了勇于献身民众正义事业的古代英雄。◆批判和讽刺了老庄等人的复古倒退、清净无为、无是非观等错误思想。◆寓古于今的现实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二、《故事新编》的创作手法◆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相交融,把大量现实题材自然而巧妙地揉进历史题材中,打破了客观的时空关系,增强了历史题材小说的现实感,增强了小说的荒诞色彩和喜剧色彩。◆运用批判与讽刺相结合形成一种漫画式的笔调。◆人物形象多用速写式的笔法,没有精雕细刻,线条粗犷,但性格鲜明突出,内涵丰富饱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独特的小说结构。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49页/共315页

第三章20年代小说(二)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概述

一、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五四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里除旧布新的巨大力量,引出了一批“问题小说”,造成了一群“问题小说”家。此后,这些作家有各自的发展路途,其中的一部分成了“文学研究会”的中坚分子,显示出明显的“为人生”的写实小说的倾向。他们的主要功绩是建立了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50页/共315页

(一)问题小说

五四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新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同时,启蒙运动造就了思考的一代。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变,“重新估价一切”的口号十分响亮。但否定旧的传统以后,对新的人生价值把握不准,人们有面临新的彷徨和怀疑,于是,探究人生和社会的“问题小说”便应而生,从而形成了亮相最早、声势最大的“问题小说”流派。其探究的核心问题是“人生究竟是什么”,与此相关的有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现实的黑暗等诸多问题。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51页/共315页

(二)乡土小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指出:“……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所谓“乡土文学”,就是作家真切地展示出一个地方的特殊生活风貌的小说。“一个地方”,主要指作家故乡的农村或小市镇。“特殊生活风貌”,或有农村或下市镇生活的衰败,或点缀着冷酷的野蛮的习俗,或在悲壮的背景上加上了美丽,且又时时在伤感的故乡风中隐现着乡愁。人物总有一种特异的性格和心理,环境又都特别渲染着异乡的风物和习俗。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52页/共315页◆乡土小说的基本特征◆最初实践“乡土小说”的作者,并不是始终扎根乡土的作家,而是流寓北京、上海等都市,受到现代生活和现代文明洗礼的青年。◆“乡土小说”作家在集中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题材的过程中,尤为注彼一时展示某一地区的山川风物和民风民俗,从而呈现出由具有地方色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景观交融而成的特点。◆“乡土小说”不是一般的叙述人物命运,而是把人物命运深深地镶嵌在特定的地方心理和乡土状貌的背景下,来展现其性格和遭遇,使人物和景物在独特的乡土氛围中糅为一体。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53页/共315页

二、浪漫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一)浪漫抒情小说

二十年代,以创造社作家为主干的“浪漫抒情小说”形成了一股创作潮流。其作品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作者不着意于通过人物的性格刻画,以某种思想意识教化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去打动读者。郭沫若把这种小说的美学追求称为“主情主义”,这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一全新的样式,也是对传统小说观念的一个新的发展。重要的作家有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54页/共315页

(二)浪漫抒情小说的美学特征

◆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

◆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写,侧重宣泄、表现作家的情绪、感受、心境、心态,以此作为结构小说的线索,因此这类小说又被称为“情绪小说”、“情调小说”。从而突破了传统小说以事件情节为结构的框架,实现了从“情节小说”向“情绪小说”的演变,显示了浪漫抒情小说根本的特征:散文化和诗化的倾向。

◆在创作方法上,这类小说以浪漫主义为主,同时又兼采某些现代主义技巧。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55页/共315页

第二节叶绍钧许地山冰心

一、叶绍钧(1894—1988)(一)生平及创作简介叶圣陶(1894.10.28~1988.2.16),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中国第一位童话作家。出版了中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他教育和发掘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编辑如巴金(1904年-2005年)、丁玲(1904年-1986年)、戴望舒(1905年-1950年)。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二)叶绍钧小说的艺术成就◆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结构多变、精于布局,讲究结尾饶有余味,是叶绍钧小说风格的又一方面。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56页/共315页

(三)《潘先生在难中》《潘先生在难中》完成于1924年11月,是叶绍钧早期小说的代表作,是描写灰色人生的很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标志着叶绍钧小说风格成熟的作品这一。

1、潘先生形象

◆作品以发生在南方某小市镇的军阀混战为背景,在由战争造成的动乱纷扰的生活画面上,绘声绘色地刻画了一个小市民习气颇重的小学校长潘先生的形象。他是个典型的灰色人物。小说描写知识分子灰色卑琐的人生,选择了一个特定的视角,“难中”,把潘先生置于军阀混战的“难中”,截取几个生活片断来加以刻画。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57页/共315页

潘先生的性格主要有四个方面:◆稍遇危险就惊慌得无所适从,稍得安宁又得意而忘乎所以,是潘先生性格的第一种表现。◆既想投机钻营,又要苟且偷生,往往犹豫不快,左顾右盼,是潘先生性格的第二种表现。◆胆小卑怯,被战争吓得六神无主,又貌似临危不惧,高谈坚决抗战的大道理,是潘先生性格的又一个方面。◆言不由衷,表里不一,随波逐流,趋炎附势,也是潘先生性格的一种表现。(小说结尾)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58页/共315页2、艺术特点◆用冷静、客观、写实、细致的笔触,进行细节刻画和心理描写,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把辛辣的讽刺融于冷静的描写之中,给小说蒙上了一层喜剧色彩。◆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行、心理表现人物性格,人物语言性格化,而且语言纯正、洗练。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59页/共315页

(四)《倪焕之》简介

《倪焕之》是叶绍钧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优秀长篇之一。它写于1928年。1929年8月由开明书店初版印行。它的问世,标志着作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成熟。五四运动到来,大批倪焕之式的知识青年被卷入革命浪潮里。在革命者王乐山的影响下,作品主人公开始把视线从一个学校解脱出来,放眼“看社会大众”,投身于社会改造活动。“五卅”和大革命高激期间,倪焕之更进而参加了紧张的革命工作。由最初改良主义性质的“教育救国”到后来转向革命,倪焕之所经历的这一道路在当时进步青年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然而人物的这种转变毕竟只是初步的。他被时代浪潮推涌着前进,却还没有使自己化为浪潮中的一滴水,一旦革命形热逆转,也便容易干涸。在“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后,倪焕之并未象王乐山那样坚持英勇斗争,却是脆弱地感到“太变幻了”,竟至悲观失望,纵酒痛哭,怀着“什么时候会见到光明”的疑问和希望死去。主人公的这种结局,实际上正是对一切不能与群众真正结合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鞭打。茅盾说:“把一篇小说的时代安放在近十年的历史过程中的,不能不说这是第一部;而有意地要表示一个人——一个富有革命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怎样地受十年来时代壮潮所激荡,怎样地从乡镇到都市,从埋头教育到群众运动,从自由主义到集团主义,这《倪焕之》也不能不说是第一部。在这两点上,《倪焕之》是值得赞美的。”

小说艺术地再现了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时期十几年间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时代风貌,通过主人公倪焕之从个人奋斗到投身于群众运动,在人生道路上的探索,形象地批判了改良主义的“教育救国论”,着重展示了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60页/共315页

田野里白天的风景和情形,有诗人把它写成美妙的诗,有画家把它画成生动的画。到了夜间,诗人喝了酒,有些醉了;画家呢,正在抱着精致的乐器低低地唱:都没有工夫到田野里来。那么,还有谁把田野里夜间的风景和情形告诉人们呢?有,还有,就是稻草人。

基督教里的人说,人是上帝亲手造的。且不问这句话对不对,咱们可以套一句说,稻草人是农人亲手造的。他的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破竹篮子、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平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实也不能算拿,不过用线拴住扇柄,挂在手上罢了。他的骨架子长得很,脚底下还有一段,农人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里了。

稻草人非常尽责任。要是拿牛跟他比,牛比他懒怠多了,有时躺在地上,抬起头看天。要是拿狗跟他比,狗比他顽皮多了,有时到处乱跑,累得主人四处去找寻。他从来不嫌烦,像牛那样躺着看天;也从来不贪玩,像狗那样到处乱跑。他安安静静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的小雀,他们是来吃新结的稻穗的。他不吃饭,也不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这是当然的,田野里夜间的风景和情形,只有稻草人知道得最清楚,也知道得最多。他知道露水怎么样凝在草叶上,露水的味道怎么样香甜;他知道星星怎么样眨眼,月亮怎么样笑;他知道夜间的田野怎么样沉静,花草树木怎么样酣睡;他知道小虫们怎么样你找我、我找你,蝴蝶们怎么样恋爱,总之,夜间的一切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以下就讲讲稻草人在夜间遇见的几件事儿。为他的主人老妇人尽心尽力……小蛾在稻谷上生卵……为主人着急,却无能为力;为渔妇和生病的孩子伤心……;为鲫鱼悲伤……,为投河的妇人悲伤……伤心的稻草人倒在田里……没有心的稻草人伤心而死,有心的人呢?这个让人伤心的社会呢?这是一个充满幸福和温馨的社会吗?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61页/共315页二、许

山(1893—1941)许地山的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空山灵雨》

小说散文集《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危巢坠简》等。许地山是文研会中风格最为奇特的一位重要作家,被茅盾称之为“独树一帜”。他小说最引人注目的特点:◆首先是着意于异国(缅甸、印度、新加坡、马来亚)情调和地方风物的描绘。◆其次是带有浓厚的宗教氛围。◆还有就是在情节上,几乎都贯穿着一条爱情的线索。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62页/共315页◆人生的问题是什么?许地山的回答是:“生本不乐”。◆通过婚姻和家庭问题揭示人生苦难,是许地山前期(1927年以前)小说的主要内容。面对苦难的人生,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许地山通过创作表现了自身难以统一的复杂的思想矛盾:首先是献身精神和无力济世的矛盾。其次是顽强挣扎和乐天安命的矛盾。最后是执著人生与否定人生终极意义的矛盾。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63页/共315页

三、冰心(1900-1999)

◆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文学研究会成员。主要作品有短篇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楼花赞》。有《冰心全集》8卷。◆冰心最初的文学创作多为“问题小说”,她是以“问题小说”步入文坛,最早又以“问题小说”闻名。冰心早期的“问题小说”着力宣扬“爱的哲学”,一般认为,爱母亲、受儿童、爱自然,是冰心早期作品的三个基本主题。而1931年创作的《分》以后,则比较关注现实人生。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64页/共315页◆冰心“问题小说”的基本题材是“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目的是“为人生”,局限是“改良”。◆冰心“问题小说”的创作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9-1920年,这期间创作的小说按题材大体分为三类:◆表现对封建制度和封建家庭不满。◆表现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同情。◆批判封建军阀混战。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65页/共315页

第二阶段是1921—1924年,这期间冰心的“问题小说”集中在探讨“人生究竟是什么?支配人生的,是‘爱’呢,还是‘憎’?”冰心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试图回答问题,冰心的回答是:支配人生的,是“爱”而不是“憎”。

◆总之,冰心早期的“问题小说”提出了许多人生的问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所提出的问题不够尖锐,所写的矛盾冲突比较温和,刻画的正面人物都是“软脊骨的好人”(茅盾语),这些都影响了小说的思想深度。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66页/共315页

文学上的文本格式关于文本、文档文本、纯文本从词源上来说,它表示编织的东西。这与中国“文”的概念颇有类似之处。“文”六书为“象形”,取象人形,指纹身,指花纹。《说文解字叙》称:“仓颉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曰文。”“文者,物象之本。”物象均具纹路色彩,因以“文”来指称。《周易·系辞下》记伏羲氏“观鸟兽之文”,鸟兽身上的花纹彩羽。该书又载“物相杂故曰文”,物体的形状、线条色彩相互交错,这也是文。“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文解字》解释“文”为“错画也。”“本”,六书里为指事,据甲骨文字形本为树的根与末相对,末文树梢。首尾分解:木一,本字,由一木一横组成。一木泛指树木;一横指土地,这一横被木字之干(竖)向下穿越。意为:树木通过主干向地下奔放的规律。可与根组成根本。这个意义上根于本就是同位同一组合:名+名的联合词。草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药,抽象意义上的所有植物),无~之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末(头尾;始终)。根~(根源;彻底;本质上)。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诸子喻山水》;草的茎,树的干:草~植物。中心的,主要的:~部。~体。原来:~来。~领。自己这方面的:~国~身~位~分(fèn)。自己:本人。原来:本来。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病梅馆记》;抄本: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指南录〉后序》解构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67页/共315页◆冰心体

在现代小说领域里,冰心是继鲁迅之后,郁达夫之前,出现的出色的文体家。她的作品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冰心体”的文字风格。“冰心体”的文学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远。她以白话为主,杂糅古今中外,努力实践“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把率真的自我和童真的个性,自然地渗入流利、凝练的文字之中,呈现出诗情洋溢、含蓄不露的闺秀风范,从这一点看,“冰心体”是冰心文学创作的最大成就。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68页/共315页第三节郁达夫

一、郁达夫小说的基本思想

◆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强烈要求个性解放,人格独立,恋爱自由,反对旧传统、旧观念,向往一种新的生活,及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抒发的情绪是病态的、感伤的,揭示了一种时代病--忧郁症,表现了主人公的苦闷。◆鲜明地表达了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思◆大胆率直的性苦闷描写郁达夫(1896.12.7~1945.9.17)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他对文学创作的看法是“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等。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69页/共315页二、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点◆自我写实的手法◆感伤的抒情色彩◆结构散文化

三、《春风沉醉的晚上》◆内容、人物及主题◆艺术特色◆人物刻划细腻◆抒情浓郁,语言优美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70页/共315页

《春风沉醉的晚上》创作于1923年7月。当时,作者受到革命形势的影响,已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因此,他的目光也开始从先前较多地注视知识分子狭小的圈子,转移到更广大的劳动人民。在作品中,他开始有意识地表现下层劳动者,描绘他们的苦难,表现他们的抗争,歌颂他们的品德,揭示他们不幸遭遇的根源。作品中的“我”是一位生活无着的穷知识分子,为生活所迫,住进了贫民窟中一个窄小破旧的阁楼里。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个同样被生活压迫的烟厂女工。由于有着共同的生活处境,对现实有着强烈的不满,他们相识后很快从相互同情,发展到相互关怀、体贴。作品以黑暗污浊的大都市为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深刻的阶级矛盾,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展示了他们自发的反抗意识及纯洁美好的心灵;同时也表现出,在那样的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与穷苦工人之间是可以沟通的,并且歌颂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作品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色是结构严谨,整个故事发展写得完整自然。郁达夫早期小说有不重视情节,结构松散的特点,然而这篇作品的结构却异常精美。作者在情节安排上步步设伏,层层推进,前后勾连,适时解“扣”,而且这种安排又不露痕迹,十分自然。比如,由于房屋狭窄,陈二妹每次回来,“我”都要站起身来让路,这样,陈二妹自然感到很不过意,于是有了赠食物情节的出现;由于“我”神经衰弱,夜里出外散步,这就使陈二妹产生误会,故事由此生出波澜,推出了后来的“规劝”、“解释”等一连串的情节;当误会消除后,两人的友谊进一步发展,故事也由此推向了高潮。

郁达夫的作品有注重描写人物心理历程的特点。这篇作品在表现人物心理上更具有独到之处。作品多次直接袒露“我”的内心活动,把人物复杂微妙的精神世界再现了出来。比如作品写到陈二妹规劝“我”不要吸烟,尤其不要吸她所在的那家烟厂的烟时,作品这样描写“我”的心理:“我知道这是她为怨恨N工厂而滴的眼泪,但心里,怎么也不许这样的想,总要把它们当作因规劝而洒的。”这段人物心理的剖白,真实地表现出了作品中“我”因陈二妹的规劝而产生出来的复杂而又真切的内心世界。在作品的尾部,故事进入高潮,当陈二妹发现自己误会了“我”而坦诚地道歉时,作者又适时地描写了一段“我”的内心活动,从而将人物情感与理性的冲撞以及人物灵魂净化的心理历程,都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由于作品采用了这种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因而不仅使人物变得更加真实生动,而且也使作品具有了一种浓郁的抒情色彩。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71页/共315页

四、《沉沦》简介◆《沉沦》是郁达夫的成名作和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如果说鲁迅的《呐喊》《彷徨》是现实主义的创作高峰,那么,郁达夫的《沉沦》等小说则是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极致,它集中的体现了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72页/共315页

第四章20年代新诗(一)

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

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抗战爆发,中国新诗的发展大致经过了词曲化的新诗、自由诗、小诗、格律诗、象征诗、现代诗几个阶段。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73页/共315页

一、“尝试”中的初期白话新诗

◆初期白话诗人在艺术上的共同追求,或者说“具体的做法”,一是“白描”,二是“比喻”、“象征”。◆初期的白话诗就自然分为两类:一类是用白描手法如实摹写具体生活场景或自然景物,显示出客观写实的倾向。如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胡适的《人力车夫》等。另一类则通过托物寄兴,表现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与思索,如胡适的《鸽子》、《老鸦》,周作人的《小河》等。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74页/共315页◆初期白话诗人对中国诗歌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重大变革:一是以白话作诗,将中国诗歌从文言语体中解放出来;二是创立了自由诗体、无韵诗体和散文诗体,将中国诗歌从旧诗词的体式中解放出来。

“诗当然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

1957毛泽东给臧克家的信“那是针对当时的青少年说的。旧体诗有许多讲究,音韵、格律很不易学,又容易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如新诗那样自由。”“把诗分成新旧,是不科学的。”“就我的兴趣说,则偏爱格律诗……我不喜欢新诗,也不反对人家写新诗。豆腐炒青菜,各人心里爱嘛。”

1965和梅白在武汉谈话从创作第一首七古《送纵宇一郎》的1918年,到他“正编”中最后发表《贺新郎·挥手从兹去》、七律《吊罗荣桓》、《贺新郎·读史》三首诗词的1978年,前后刚好是60年的历史跨度。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75页/共315页二、“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1921年后,新诗的创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郭沫若《女神》的出版,使新诗艺术大放异彩。与《女神》同时或稍后,新诗作者不断涌现,新诗创作日趋繁荣。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小诗和情诗的创作潮流。小诗创作兴盛于1922年和1923年。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当时有不少人写小诗,而影响较大的作者是冰心和宗白华。冰心有短诗集《繁星》、《春水》;宗白华有小诗集《流云》。“湖畔诗人”稍后于湖畔诗人出现于诗坛的重要抒情诗人是冯至(1905—1993)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76页/共315页

三、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活跃在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前期的“新月诗派”(朱自清称之为格律诗派),以其系统的理论主张和鲜明的诗风,在现代新诗史上别立门户,对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月诗派”的源头是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在北京发起成立的“新月”诗社。四、“纯诗”概念的提出和早期象征诗歌五、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77页/共315页

第二节徐志摩闻一多

一、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徐志摩(1897—1931)是新月诗派的盟主和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四本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和《云游集》(1932)。◆徐志摩诗歌的思想情调经历了一个从有较多的现实内容转向更多的个人情怀,从揭露社会黑暗转向陶醉于“自我”隐秘的衰退过程。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78页/共315页◆以1927年为界,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分前后两期。◆前期(1921—1927)是浪漫期。这时期徐志摩充满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乐观进取,奋发向上。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第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第三、描写爱情体验。第四、歌咏大自然。◆后期诗作收在《猛虎集》和《云游集》中。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79页/共315页◆真挚地抒写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很大抒情诗,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突出的特点:第一、构思精巧,意象新颖。第二、辞藻华美,风格明丽。第三、章法整饬,灵活多样。第四、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诗歌的代表作,这首诗更为突出地显示了徐志摩诗作的意境美、音韵美和结构美。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80页/共315页徐志摩诗作《雪花的快乐》手迹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81页/共315页

二、闻一多及其诗歌创作◆闻一多,前期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他的新诗创作主要集中在1920—1927年间,诗集只有两部:《红烛》(1923)和《死水》(1928)。《红烛》收入他写于1920—1922年的诗歌59首(多写于留美期间),外加一组《红豆》,《死水》收入他写于1925—1927年的诗歌28首。◆1931年发表的长诗《奇迹》是其诗歌的封笔之作。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82页/共315页◆贯穿《红烛》和《死水》的诗魂,是闻一多浓烈、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思,以至被朱自清称誉为“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其诗歌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歌颂祖国、思恋祖国。第二、反帝反种族歧视。第三、对军阀统治下的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83页/共315页◆作为前期新与派的主将之一,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对新月派诗人(包括徐志摩)有着很大影响。其诗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死水》集以其新格律体的规范实践,成为闻一多对新诗发展的独特贡献。◆在现代白话新诗的发展史上,闻一多是继郭沫若之后又一位对新诗成熟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大诗人。

牛牛文库文档分享第84页/共315页

第五章20年代新诗(二)

第一节郭沫若创作道路

一、生平及创作

郭沫若的故乡在四川省乐山县的沙湾镇,有两条河从边上流过,一条是大渡河(又叫沫水),一条是雅河(又叫若水),郭沫若就用了故乡的两条河名作了自己的笔名。郭沫若(1892年~1978年)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