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突破 专题03 唯物史观(解析版)_第1页
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突破 专题03 唯物史观(解析版)_第2页
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突破 专题03 唯物史观(解析版)_第3页
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突破 专题03 唯物史观(解析版)_第4页
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突破 专题03 唯物史观(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6专题03唯物史观一、什么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根据和基本方法。包含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基本特点是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认为社会必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联系历史条件来观察和分析问题;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强调实事求是。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二、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同步(落后或先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有阻碍作用。【例1】(2020海南卷第3题)表1唐诗(摘录)诗人诗句出处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全唐诗》杜甫“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刘禹锡“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由表1可见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命题意图】本题以“唐诗”为切入点,在试题分析过程中体现了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题干中“唐诗”属于社会意识,唐诗的内容分别体现了农民、渔者、淘沙客的辛苦劳作,说明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来源(社会意识取决于社会存在),故选D项。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第一、对生产力的认识和理解: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科学技术。劳动对象是诸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或物质条件,其中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最主要的标志。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智能和知识、智力的人。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往往引起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重大变化,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此,在分析某一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时,就应该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科学技术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归纳总结。【例2】(2021北京卷12题)18世纪,英国地方科学社团大量出现,月光社是典型代表。该社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鼓励相互合作解决技术和商业问题。成员必须为商人或专业人士,如瓦特、“英国陶瓷之父”韦奇伍德。成员还创办工厂,参观者众多,连国王都慕名而来。当时英国地方科学社团的活动①预示着电气时代的到来②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兴起③有利于将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④有助于形成重视科技的社会氛围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命题意图】本题考察科学是物化的知识力量,是直接的生产力,重视科学,重视知识有利于将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有助于形成重视科技的社会氛围,本题考察学生能否运用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创造性动力的方法,故选B项。第二、对生产关系观点的认识和理解: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一定的物质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是构成生产关系的三个基本因素。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的因素,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如按照生产关系的三要素理解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而且还直接占有奴隶;奴隶主役使奴隶集体劳动;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第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表现为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就会推动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有革命和改革两条途径。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了封建生产关系;商鞍变法使封建生产关系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有量变和质变两种形态。量变型,即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如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质变型,即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如日本的明治维新。【例3】(2020山东卷第13题)表2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表2方式时间手播(%)马拉播种机(%)拖拉机牵引播种机(%)1928年74.425.40.21932年51.728.320.0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题干中的拖拉机数量代表的是苏联工业化的成果,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的比例代表的是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结果,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二者的数据都在提高,可得出工业化(生产力发展)和农业集体化(生产关系调整)同时并举的结论,故选B项。【例4】(2021山东卷第13题)表2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表2时间拖拉机数量(万台)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1928年2.71.71932年14.861.51937年56.193.0A.优先发展重工业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命题意图】本题同属于山东卷,和上一年的考查方向一致,依旧考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第一、对经济基础的理解和认识:经济基础是指同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是有区别的,生产关系是一定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物质关系的总和,而经济基础是指各种关系之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如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关系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经济基础则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又是相联系的。经济基础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构成经济基础的基本因素也就是生产关系的三个基本因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因素,也是经济基础中最基本的因素。经济基础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如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战国仍有奴隶制残余,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清已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占统治地位,故改变不了其封建性质。第二、对上层建筑的理解和认识: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即思想上层建筑),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即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观点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如秦始皇在法家思想影响下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上层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的思想,观点。如随着融入了儒家思想的封建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的日益完善,儒家思想日益成为封建时代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表现为它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表现为它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时,则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它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时,则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无产阶级专政取代资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取代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取代奴隶主阶级专政,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质变。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唐代出现了适应市民文化生活需要的“传奇”,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量变。从西汉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到“文景之治”的出现,反映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促进作用;隋朝的暴政破坏了社会经济发展,反映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阻碍作用。【例5】(2021山东卷第1题)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命题意图】一定时期的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意识形态为政治服务,文化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应相互适应。题干材料大意是:儒家学派注重礼乐,认为全国各地用相同的乐则会上下达到和谐,社会秩序稳定,可见儒家认为乐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墨家学派则认为乐与君子同听,就会荒废君子的听狱和治理国事,而与贱人同听,就会荒废贱人所作的事情,可见墨家是认为有乐是不利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反映了儒墨两家的政治立场不同,故选B项。【例6】(2021.湖南卷12题)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A.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B.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命题意图】伴随着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来罗马市民法中固有的债(主要是合同债)不得随意更改或者转移的观念,难以满足现实贸易需要,必须做出让步,所以债权的转移从债的更新制度逐渐分离出来,故本题选C项。4、阶级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表现形式。阶级是指在人剥削人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的集团。划分阶级的客观标准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关系所组成的不同经济地位,如奴隶主、地主、资本家等都是阶级社会里生产资料的占有者,都是剥削阶级。阶级斗争即对抗阶级间的斗争,如西周国人暴动、秦末农民战争、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等。第一、对阶级斗争的理解和认识:阶级斗争分为经济斗争、政治斗争与思想斗争三种形式。一是以争取和捍卫经济利益为直接目的的经济斗争,如芝加哥工人1886年的罢工斗争。二是用暴力手段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的政治斗争,如1871年巴黎公社的斗争,三是清除旧思想,传播新思想的思想斗争,如法国启蒙运动。第二、对阶级斗争历史作用的理解和认识:社会转型时期的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形态的质变。阶级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途径分革命和改革两类。无论是何种途径,都体现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推动作用。改革引起的社会质变如商鞅变法、明治维新等。革命引起的社会质变如法国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等。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内部的量变。如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历代农民战争虽然未能改变社会性质,但都促进了社会的量变。第三、阶级分析法的应用:阶级分析法的根本要求是要着重分析阶级社会中出现的历史现象肝反映的不同阶级利益和阶级实质。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实行的任何政策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其本阶级的统治;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是根本对立;同一阶级内部不同阶层的根本利益一致、具体利益不同,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阶级利益、阶级矛盾随着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而变化,如国共两党从1924年至1949年经历了“合作——分裂——合作——分裂”四阶段的关系演变,均受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影响。【例7】(2020·江苏卷第2题)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命题意图】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关系随之变革,小生产者崛起,提出适应本阶级的思想。根据材料“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可得出墨子强调百姓利益,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A错,材料只是提到古代圣王之所以得天下是因为注重老百姓的利益,并不是主张恢复前代礼乐制度;C错,材料只是主张统治者治理天下应该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并未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错,材料中的主张不能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且墨子主张“非攻”,反对不义战争。5、人民群众及其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第一、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决定作用的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任何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任何时期的科学文化活动都要以人民群众的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文化财富的源泉,如《齐民要术》就是贾思勰对劳动人民农耕和游牧生产经验的总结;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阶级社会里以阶级斗争的方式推动社会形态的质变。【例8】(2021.全国甲卷第33题)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当时在巴黎的俄国革命者拉甫罗夫说:这次革命“与其他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法国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成的事情”,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据此可知,巴黎公社A.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B.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C.体现工人政权鲜明特征D.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命题意图】本题考察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的方法解释特定的历史现象的能力。历史主体是人民群众,但是历史主体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是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制约。因为一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巴黎公社运动昙花一现,戛然而止。故本题选C项。第二、对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的理解:杰出人物是指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力量,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是历史活动的发起者,如孙中山由改良转为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杰出人物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策划者和指挥者,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离不开毛泽东杰出的组织与指挥才能。杰出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如隋文帝杨坚杰出的军事才能加速了隋统一全国的进程。总之,杰出人物是历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或指挥者,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第三,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即历史主义原则和阶级分析原则。前者强调实事求是,把他们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评价,不能把历史人物理想化、现代化,忽视他们的历史局限性,不能用今天的标准衡量和要求历史人物。后者指放在一定的阶级背景下评价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人物都有其阶级利益和愿望,他们的贡献和局限都是与其阶级属性结合在一起的。【例9】(2021年山东第6题)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命题意图】以“外国人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为切入点,体现了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也就是说上谕变法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也就是没能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而失败,故选D项。6、其它:如社会历史总趋势是发展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要用联系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历史问题,而不要孤立的看待历史,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看待一种历史现象一定要放在世界范围内去探究其原因影响;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等。【例10】(2021年山东卷第5题)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A.“西学东渐”的深入B.民族危机的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思想解放的推动【命题意图】以“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为切入点,体现了唯物史观“要用联系、发展的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历史问题,而不要孤立的看待历史”。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有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导致的,而从“维新”代替“洋务”则是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后,洋务运动未能解决民族危机的产物,革命取代改良则是改良未能挽救民族危机的结果,所以这些变化都是因为民族危机的加深,故选B项;“西学东渐”的深入是为解决民族危机提供了可能,并不属于变化的必要条件,排除A项;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当时民族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所以与其发展没有关系,排除C项;上述变化主要是由民族危机加深导致的,思想解放只是其可能性条件,排除D项。小结【高考真题演练】1.(2022·海南·1)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A.人们的审美观念B.经济发展水平C.集体劳作的形式D.传统文化习俗【解析】本题以“船型屋的建造”为切入点,在试题分析过程中体现了唯物史观“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基本观点。材料中以船型屋的建造技术代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故B项正确。2.(2020·山东·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解析】本题渗透唯物史观:生产关系调整生产力的反作用(促进或阻碍)。根据材料“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西汉政府推行“盐铁官营”政策,由官府直接组织食盐生产、运输和经营,打击了山东东部地区渔业盐业等工商业的优势,故选B项;西汉政府“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材料所述“山东东部地区商业低谷”无关,排除A项;西汉政府“开通了丝路贸易”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并非“山东东部地区开始步入商业低谷”的原因,排除C项;儒家义利观强调重义轻利,义以为上,以义克利等义利思想,涉及主体为义利关系,影响整个宏观的汉代经济,与材料所述“山东东部地区商业低谷”不符,排除D项。3.(2020·山东模考·4)明代后期,政府改革工匠服役制度,允许部分工匠纳银代役,纳银之后由官府以银雇工。这一举措A.提高了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力 B.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危机C.使白银成为法定货币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解析】本题渗透唯物史观:生产关系调整生产力的反作用(促进或阻碍)。纳银代役、以银雇工是适应商品经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所做出的调整,是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表现,选择D项。4.(2020·山东模考·6)19世纪中期开始,求进步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20世纪初,梁启超、张东荪等一批知识分子却明确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极度失望。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一战的刺激B.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C.新文化运动的洗礼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解析】本题渗透唯物史观:要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不要孤立的看待历史,看待历史现象放在世界范围内去探究。19世纪中期开始,求进步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但是一战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使中国人认识到列强的本质,选择A项。5.(2022·全国甲·8)上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材料信息“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中公有制商品的零售额下降,非公有制的占比大幅度提高,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史实,可知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中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就业形式多样,民众就业观念转变,引起零售额结构的变动,故选B项;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基本实现,排除A项;1978年后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减弱计划管理对经济的调控作用,排除C项;“完成”表述过于绝对,且我国经济结构在仍在升级调整的过程中,排除D项。6.(2021·全国甲卷·31)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解析】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出现了职工积极性大大增强的局面。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调整生产关系(实行经济责任制),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选择B项符合题意。1982年中国还是计划经济体制,还不到理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程度,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中国提出确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1993年,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7.(2022·全国甲·11)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由材料“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可知内燃机的使用改变了多人协作的大农场经营模式,大大提高个人化、小型化的家庭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故选A项;“导致”表述过于绝对,且第二次工业革命调整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兴起,失业人口并未大量增加,排除B项;由材料“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可知内燃机已成为农业生产机器的动力来源,排除C项;材料强调农业生产效率依赖于农业机器的发明创新,而非农业规模,排除D项。8.(2020·海南·18)1950年以后的20年里,大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持续的高增长率使经济定期波动的特点大为改观。西欧在1952年和1958年出现两次衰退,但每次衰退的程度都很轻,衰退后都继之以更高的增长率。这主要得益于A.“自由放任”政策推行B.“福利国家”的规模缩小C.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D.“新经济”增长模式出现【解析】二战后,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代”,故选C项;二战后,发达国家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排除A项;此时“福利国家”的规模扩大,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增长模式(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出现,时间不符,排除D项。9.(2021·海南·2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发展,工业文明冲击着内外交困的清王朝。请运用唯物史观并结合相关史实,论述:19世纪50~70年代,东西方世界发展的不同进程。(要求:史论结合;紧扣主题;逻辑严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