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召唤》导学案_第1页
《废墟的召唤》导学案_第2页
《废墟的召唤》导学案_第3页
《废墟的召唤》导学案_第4页
《废墟的召唤》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废墟的召唤》导学案第1页共8页

《废墟的召唤》导学案

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幽美。

3.能说出和理解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4.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凿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1、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幽美。

2、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继续学习作批注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时把对原文内容或表达方面的理解、体会、评判、质疑、勘误、引申开去的看法,由此及彼的联想和对原文疑难、关键之处的解释、阐发写在原文书页的相关位置。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1、永远的伤口,屈辱的历史(背景)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掩盖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噬了。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

1

第2页共8页

2、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宗璞,当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主要作品有《红豆》、《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小说散文选》、《小香结》,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第一部《南渡记》、《东藏记》。其中《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她的父亲是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自言:“我自己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二曰‘雅’。〞《废墟的召唤》是写于1979年的散文力作,充分表达了她的真挚情感和语言美感。她凭吊这片废墟的时候有着自己的特有的感受和沉重的思考。1979年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角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时代正召唤着改革和振兴。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79年,当时十年动乱终止不久。“文革〞如一场梦魇,醒来之后仍旧无法抹去记忆中的伤痛,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末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那样地震憾过中国乃至世界,无数热血青年卷进了这场本身就交织着正确与错误,严肃与荒诞,美好与丑恶的运动中这场浩劫湮没了无数年轻人知识报国的梦想,青年人想尽责任却尽不了。大家刚刚从文革中经历过来,思想的禁锢和艺术的枷锁依旧捆绑着人们,社会政治环境,时而宽松时而紧张,让我们觉得随时都会倒退到文革的时代。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

4、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远瀛()观甲胄()充塞()碣()石嗫嚅()迤逦()、窸窣()..........雕镂()中止()怅然()惊讶()热忱().....

5、词语识记

嗫嚅: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迤逦:曲折连绵。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2

第3页共8页

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明白,由错误而正确。

大方昂扬:形容情绪、语调冲动昂扬并充满正气。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凭吊:对着遗迹追念旧事。

1、题目“废墟的召唤〞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怎样一个废墟?

2、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是怎样的心情?

3、“废墟〞召唤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复)

4、我和年轻人有哪些对话?我们的对话是真实发生的还是想象的?理解这些对话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5、结合的写作背景,谈谈对“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这句话的体会?

6、“那‘怎样’不就是内容吗?〞一句中的“怎样〞指的是什么?

3

第4页共8页

其次课时

1、在文章后半部分,为什么写了一个富有责任感而又满腹疑虑年轻人,并两次写了这个年轻人“介于冷和苦之间〞的笑?

2、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出怎样的景,就传递出怎样的情。比较几处景物描写的异同,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1、“顺着近年失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只剩下冬日的残冷。……〞

2、“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3、“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擦过枯树林,转瞬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4、“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1、“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闲静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4

第5页共8页

2、“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仍旧发出‘留——留——’的声音。我突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3、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彩,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4、“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为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辩论:除了圆明园外,世上还有哪些废墟?你觉得世上的废墟有没有必要都修复起来?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凭吊?那其衡量的标准又该如何呢?

一、填空题

1.宗璞,当代__(性别)作家。原名___,作品有小说____、_____等,其中作品____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_____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___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框外____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___,一派____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

3.__如酒,__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想起春日的___,这铺天的___需要多少个藤萝___啊。

二、选择题

4.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轮廓(kuò)海藻(zhǎo)废墟(x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