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1页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2页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3页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4页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3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影子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2.认识到什么是光源。3.通过影子游戏,验证光和影子的关系。4.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5.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影子的形成条件。难点:怎样使影子发生变化。三、教学用具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手电筒、橡皮、白纸等。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四、相关资源【知识探究】探究影子的形成条件。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课件展示,展示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太阳光下伴你走,一到黑处就分手。【提问】小朋友们,有谁知道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吗?【预设】影子。【总结】很好,这个谜底就是影子。【提问】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影子呢?【预设】自己的影子,树的影子……..【过渡】有哪位同学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影子,解开影子的秘密。【新知讲解】知识点一:找影子【展示】展示影子。【讲述】这些影子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影子。有动物的影子、阳光下树的影子,还有月光下人的影子。【提问】既然影子随处可见,那有谁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呢?【学生活动】学生随机回答。【过渡】这些都是我们猜想的结果,学习科学不仅要大胆猜想,更重要的是动手实验,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影子是怎样形成的。知识点二:影子产生的条件【展示】展示实验器材。【讲述】这是我们需要的工具,手电筒、纸屏、橡皮、细线。【组织活动】现在同学们分组活动,三个同学一组,按照课件要求进行实验,然后记录。【讲述】当我们打开手电筒的照射橡皮的时候,我们发现橡皮的影子会投在纸屏上。【组织活动】请同学们关闭手电筒,观察纸屏上是否还有影子。【预设】没有。【总结】这说明产生影子的条件之一是要有光源。【提问】那么什么是光源呢?【总结】我们把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打开的电灯、燃烧着的蜡烛等都是光源。【组织活动】现在请同学们拿走橡皮,再打开手电筒,观察纸屏。【提问】同学们还能观察到影子吗?【预设】不能。【总结】好,那说明影子的产生条件之一是不透明的物体。到现在为止我们总结出了产生影子的条件是光源和不透明的物体。【过渡】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早上和中午的影子长短是不一样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知识点三:使影子发生变化【展示】这是我们需要的工具,手电筒、纸屏、铅笔、橡皮泥。【组织活动】现在请同学们把橡皮固定在纸屏上,然后把铅笔立在橡皮上,然后打开手电筒照射铅笔,观察纸屏。【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预设】铅笔的影子。【组织活动】好,现在请同学们抬高手电筒的位置,观察影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预设】影子变小。【总结】好,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打开手电筒照射铅笔后,铅笔的影子会投在纸屏上,而且手电筒的光离铅笔越远,投在纸屏上的影子就越小。手电筒的光离铅笔的距离越近,投在纸屏上的影子就越大。知识点四:影子对我们的影响【展示】展示皮影戏。【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这是什么呢?【预设】皮影戏。【讲述】皮影戏就是利用影子,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屏幕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江讲着故事。【提问】还有谁能说一说影子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总结】日晷,激光准直等。【拓展】请同学们回家玩一玩手影游戏吧。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产生影子的条件是光源和不透明的物体,要想使影子的大小改变,需要改变光源离障碍物的距离,知道了影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七、板书设计1影子2太阳和影子一、教学目标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探究的问题,能根据假设设计探究实验,并能利用实验结果解释假设,能利用图形表示自己研究的结果。2.了解太阳在空中位置的变化与温度、时间的关系,知道同一物体在阳光下影子长短和方向变化的规律。3.能运用太阳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辨别方向。4.能利用太阳的位置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太阳运动与影子变化的规律。难点: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与温度、时间变化的关系。三、教学用具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实验记录单、手电筒、铅笔、不透明的白纸等。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四、相关资源【知识探究】影子的方向与太阳方向的关系。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课件展示,展示影子的形成条件。【提问】小朋友们,有谁还记得影子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吗?【预设】光源、障碍物。【展示】树的影子。【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幅图,思考同一时刻的影子有什么特点?【预设】朝同一个方向。【过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早晨和晚上我们观察到的红旗的影子是不是同一个方向呢?这和太阳的位置有关系吗?我们一起进入这节课的学习吧!【新知讲解】知识点一: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讲述】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知道了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太阳就是光源,所以在晴天我们会看到我们的影子。【提问】有谁知道一天当中,太阳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呢?【预设】早上东方升起,慢慢的移动到南方,最后从西方落下。【展示】展示一天五个时段中太阳的变化。【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不同时段太阳的位置不同,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提问】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我们的影子一天当中长短是有变化的,早上和晚上变得细长,而中午的时候会变短,这是为什么呢?【讲述】同学们可以课下利用卷尺、固定物体或铅笔、橡皮等进行实验,记录物体的影子、长短和太阳方向的关系,然后填一下记录表。【提示】同学们最好隔半小时或1小时就观察记录一次。而且还要连续多观察几天,看是否有规律。【过渡】这节课我们利用手电筒、铅笔、卡纸等模拟物体影子方向和长短随太阳方向变化的规律。【组织活动】请同学们按照课件要求进行实验,并填写表格。【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是相反的。【讲述】刚才我们是利用手电筒模拟的太阳光,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早上面向太阳的时候我们的影子在正西方;这个时候的影子比较长;中午我们面对太阳的时候,太阳在正南方,我们的影子在正北方;这个时候影子比较短;同样傍晚我们面对太阳的时候,太阳在正西方,我们的影子就在正东方,这个时候影子比较长。【总结】1.阳光下任何不透明的物体都有影子,影子都在物体背着太阳的一面;2.在同一时刻,任何直立的物体的影子方向都是相同的。3.早晨,太阳在东,影子指向西,影子长;正午,太阳在南,影子指向正北,影子最短;傍晚,太阳在西,影子指向东,影子长。【拓展】一个月中,每隔几天,在同一时刻观察同一固定物体的影子的方向和长度有什么变化。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任何不透明的物体都影子,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影子的长短随着太阳的高度变化而变化,早晚最长,中午最短。七、板书设计2太阳和影子早上中午晚上影子长度的变化:长——短——长影子方向的变化:西——北——东3日晷一、教学目标1.认识日晷,了解日晷的计时原理。2.学会设计、制作日晷,并用它计时。3.让学生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根据计时原理制作日晷模型。难点:根据计时原理制作日晷模型。三、教学用具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实验记录单、卡纸、铅笔、剪刀、胶棒、双面胶等。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四、相关资源【活动设计】【知识解析】日晷。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课件展示,出示古人。【提问】小朋友们,有谁知道,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代人如何确定时间呢?【预设】利用太阳。【过渡】古代人除了利用太阳来确定时刻外,还利用太阳制造了日晷,用来计算时间,那么日晷是如何制作的呢?它怎样来计算时间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知讲解】知识点一:认识日晷【讲述】日晷是古代人计时的一种工具。【展示】展示日晷的图片。【提问】请你仔细观察日晷,日晷的晷面和晷针有什么特别之处?日晷怎样表示时刻呢?【讲述】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知识点一:制作日晷模型【过渡】那同学们想不想做个日晷模型呢?【预设】想。【展示】展示制作日晷需要的材料。【讲述】老师这里为同学们准备好了制作日晷需要的材料。【提问】制作日晷之前,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怎样画日晷的刻度?怎样确定日晷的固定位置?怎样提高日晷的准确性。【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总结】好,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制作日晷的具体步骤。【展示】展示日晷的制作步骤。【组织活动】请同学们按照步骤制作一个日晷,并到操场上去验证。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日晷由晷针和晷面组成,晷针垂直于晷面,晷面倾斜,晷针上端指向北天极,下端指向南天极,我们可以利用日晷来计量时刻。七、板书设计3日晷组成:晷针和晷面晷针指北晷面倾斜晷针垂直于晷面4怎样加快溶解一、教学目标1.知道加快溶解的基本方法。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并用自己最擅长的方法交流和表达探究的过程和结果。3.通过科学探究养成尊重证据、细致观察的习惯。4.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难点:感受对比实验的重要性,在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三、教学用具为学生准备:相同质量的细盐、粗盐、烧杯、温水、热水、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四、相关资源【教学实验】溶解快与慢的研究.mp4.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提问】妈妈做饭时往汤里加食盐时,往往会搅一搅,为什么这么做呢?【预设】加快溶解。【过渡】回答的很好,搅拌可以加快溶解,那我们如何快速得到一杯糖水呢?这一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新知讲解】知识点一:说一说我们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呢?【总结】我们可以用热水溶解、搅拌或用研钵研磨等加速溶解。【过渡】刚才我们提到了搅拌、加热或研碎都能加快溶解,那么我们如何证明搅拌能加快溶解呢?知识点二:怎样使食盐在水中加快溶解【讲述】我们将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首先我们来进行第一个实验,搅拌能加速溶解。【展示】展示实验所需材料和工具。食盐、杯子2个、水、搅拌棒、药匙。【实验步骤】1.准备两份相同质量的食盐;2.同时倒入两个盛有同样温度、同样多水的烧杯中;3.搅拌其中一个烧杯,另一个烧杯始终不搅拌;4.观察哪个烧杯中的食盐溶解得快;5.将结果记录下来。(3)观察记录实验目的检验搅拌能否加速溶解相同条件不同条件实验结论【点拨】搅拌能加快溶解。【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刚才我们推测还有哪些方法能加快溶解呢?【总结】加热或温度高的水也能加快溶解。【展示】展示实验所需的工具与材料。食盐、2个杯子、冷水、热水、药匙。【实验操作】1.准备两份相同质量的食盐;2.分别加到同样多的热水和冷水中;3.静置不动,观察并比较食盐溶解的快慢;4.将结果记录下来。【展示】展示表格,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实验填写实验表格。实验目的检验温度对溶解速率的影响不同条件相同条件实验结论【结论】温度越高,溶解越快。【过渡】通过前两个实验我们知道了搅拌和升高温度都能加速溶解,现在我们来验证颗粒大小对溶解速率的影响。【展示】展示实验器材。两份质量相同的一份粗盐和一份精盐、烧杯、玻璃棒、钥匙。【实验步骤】1.准备两份相同质量的食盐,一份是精盐,一份是粗盐;2.分别加到同样多的热水中。3.分别用玻璃棒搅拌。4.观察并比较食盐溶解的快慢。5.将结果记录下来。【展示】展示表格,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实验填写实验表格。实验目的检验将物体研碎是否加快溶解不同条件相同条件实验结论【结论】将物体研磨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过渡】我们刚才利用的都是对比实验验证我们的想法,那么什么是对比实验呢?【讲述】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注意】在设计对比实验的时候,有几点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要求有且只有一个变量不同,也就是两组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这才能够判断这个不同的条件是不是影响因素。【总结】现在我们通过一个演示实验来总结水温、搅拌及将物体颗粒研磨碎对物质溶解速率的影响。【展示】播放视频【教学实验】溶解快与慢的研究.mp4。插入【教学实验】溶解快与慢的研究.mp4。【讲述】请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加快溶解的方法。老师这里展示的只是几种,请同学们课下接着查找。【展示】展示实例。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加快物质溶解的三种基本方法以及快速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科学探究中,通过问题、猜想、实验和证实等几个环节,探索温度、搅拌和研碎等分别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养成细致观察、互相合作的良好习惯,认识到科学改善人们的生活。七、板书设计4加快溶解用热水加快溶解搅拌研碎

5谁在水中溶解得多一、教学目标1.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2.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对比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4.乐于运用多种物质探究它们分别在水中的溶解情况。5.意识到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广泛性。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用对比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三、教学用具为学生准备:材料准备:食盐、小苏打、烧杯、玻璃棒等。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四、相关资源【教学实验】100mL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mp4。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情景再现】两个小朋友在实验室里开展食盐溶解的实验,他们正在搅拌杯中的食盐,发现一杯水,加入一勺盐,盐溶解,如果继续加盐,盐会一直溶解下去吗?那么这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呢?如果我将食盐换成小苏打,它们溶解在水中的量一样吗?【过渡】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一问题。学习《5谁在水中溶解得多》,关于溶解的秘密还有很多,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新知讲解】知识点一:向一杯水中加食盐,食盐能一直溶解吗?【提问】刚才我们提到了一个问题,如果向一杯水中不断加入食盐,食盐会一直溶解下去吗?那么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到底有多大呢?【讲述】我们来看看100mL的水中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吧。【展示】播放视频【教学实验】100mL水能溶解多少食盐.mp4。插入【教学实验】100mL水能溶解多少食盐.mp4。【过渡】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了100mL水中溶解的食盐的数量是一定的,那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按照刚才的实验进行探究呢?【预设】想。【展示】展示实验器材。【组织活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实验,自己进行探究。探究之前有几点是需要注意的。【提示】先将食盐分成若干份,每次加一份,搅拌,等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也可以用小勺取盐,用塑料尺子把勺子里的盐刮干净,一平勺一平勺的加入食盐,等第一平勺完全溶解后,再接着加入第二勺。知识点二:谁能溶解得更多【过渡】刚才我们还提到一个问题,一杯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量会相同吗?关于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说一说你的猜想。【预设】猜想1: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会相同。猜想2: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比小苏打溶解的量大。猜想3:在一定量的水中,白砂糖比小苏打溶解的量大。【讲述】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吧。这是实验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展示】展示实验所需工具和材料。【组织讨论】在实验之前有几点是需要同学们思考讨论的。【讨论】(1)确定多少水量合适?(2)加入第一份盐(小苏打)后可以立刻加入第二、三份盐(小苏打)吗?(3)什么现象代表水不能再溶解盐(小苏打)了?可以停止加盐(小苏打)了。(4)还要注意些什么?(例如:每一份盐都要保障尽可能的相同的量)【展示器材】烧杯、食盐、白砂糖、玻璃棒、水、勺子。【实验步骤】(1)在2个烧杯中各加入50毫升水。(2)分别加入一份质量为3克的盐(小苏打),然后搅拌。 (3)待盐(小苏打)完全溶解后才能再加一份,直至不再溶解为止。杯底有颗粒,停止加食盐,停止实验。(4)计算出投放盐(小苏打)的总量。【提示】①计算总量时,最后没有完全溶解的那一份盐(小苏打)不算。②投放盐(小苏打)要小心,不要撒在桌面上。③实验结束后把浓盐水(苏打水)放好,留待下一个实验用。【活动】按照方案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能完全溶解的请打√,不能完全溶解的打×。食盐第1份第2份第3份第4份…总量能否完全溶解我的结论这杯水能溶解_____份食盐。小苏打第1份第2份第3份第4份…总量能否完全溶解我的结论这杯水能溶解_____份小苏打。【交流】汇报各组在50毫升水中溶解食盐或小苏打的总量。谁溶解得多一些?【讲述】通过上述实验可知,一杯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一杯水也只能溶解一定量的小苏打。【总结】在一定量的水中能溶解一定量食盐或小苏打,但食盐比小苏打溶解的量大。【分析】为什么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会不一样,会是什么原因造成呢?【总结】可能是做实验过程中,不小心把水洒出了一些,放入的每份盐(小苏打)不同等。但如果是非常精确的操作的话,相同水量和水温溶解食盐(小苏打)的量是不同的。【拓展】如果加热食盐水或小苏打水,还能继续溶解食盐或小苏打吗?【总结】还能继续溶解小苏打,请同学们课下探究原因。六、课堂小结通过实验证明了在一定量的水中能溶解一定量食盐或小苏打,但食盐比小苏打溶解的量大。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也是不同的。通过探究还知道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严谨。七、板书设计5谁在水中溶解得多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定量的水中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50mL水中溶解食盐的量大于小苏打6.《把它们分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把它们分离》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合与分离》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根据学生提出如何分离混合物的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让学生亲历分离混合物的探究活动, 了解生活中人们按需要用各种方法分离混合物。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生活中的问题“米中混进了沙子,怎样将它们分离呢?”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木屑、铁屑、小盘子、沙子、白糖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教材安排了两个分离混合物的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分离铁屑和木屑。 目的是启发学生根据木屑和铁屑的不同特征、性能, 发现分离木屑和铁屑的不同方法。 第二个探究活动是分离沙子和白糖。 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白糖在水中能够溶解, 沙子在水中能够沉淀,分离出沙子;然后利用加热蒸发掉糖水中的水分的方法分离出白糖;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 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离混合物体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思维能力。本课设计是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体验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逐步掌握不同混合物用不同的方法分离。 学生们了解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指导和影响,并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分离物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简单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但不能根据混合物自身的特点选择多种分离方法。三年级的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深厚的学习兴趣,对未知事物有很强的探究欲望,在老师引导下能自行完成探究活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2.混合物是可以分离的,不同的混合物有不同的分离方法。3.根据混合物的的性质不同,选择多种方法分离混合物。科学探究目标:1.知道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 如分离沙和糖、铁屑和木屑等。2.在教师引导下,根据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选择多种方法分离混合物。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在生活中独立进行分离混合物的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指导和影响。【重 难 点】根据分离物质的本质特征选用分离的方法。【器材准备】学生准备:木屑、铁屑、沙子、白糖、磁铁、小盘子教师准备:烧杯、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蒸发皿、玻璃棒、火柴等,或者准备:长柄汤勺、纱布、蜡烛、火柴、课件、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提出猜测,趣味导入1.出示木屑和铁屑的混合物袋, 让学生猜测里面的物品是什么?并用自己各种方法感知它们的特点。二、探究活动(一)活动一:分离铁屑和木屑实验。1.[PPT3 出示]木屑和铁屑图片。学生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特点?2.[PPT4出示]学生根据木屑和铁屑的特点讨论交流自己分离的方法。3.[PPT5出示]磁铁吸铁屑的图片,让学生根据磁铁的性质分离木屑和铁屑混合物更快捷。(二)活动二:分离沙子和白糖实验。1.[PPT6出示]如何把沙子和白糖进行分离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说出自己的看法。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把它们分离。2.[PPT7出示]共同梳理分离的方法。3.[PPT8出示]实验(1)将沙子和白糖的混合物,倒入盛水的烧杯中,先静置一段时间,仔细观察;(2)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待白糖完全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再把糖水缓慢倒入另一个烧杯中,分离出沙子。3.[PPT9出示]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用加热方法可以把白糖从糖水中分离出来。4.[PPT10出示]认识酒精灯。5.[PPT11出示]蒸发水分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时的注意事项:正确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6.[PPT12出示]加热时使用蒸发皿时的注意事项。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PPT13 出示]提出问题:老师在家做米饭时,发现大米里混有沙子,怎样把大米和沙子分离? 2.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说出分离沙子和大米的方法和步骤。四、拓展活动1.[PPT14 出示]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五、梳理总结1.[PPT15 出示] 这节课我们收获了哪些科学知识?【板书设计】14把它们分离木屑和铁屑:1、用磁铁吸 2、加水 3、用风吹沙子和白糖:1、溶 解 2 、过滤 3 、蒸 发7玻璃一、教学目标1.知道普通玻璃有透明、易碎的特点。2.知道不同的玻璃透明程度不一样。3.了解玻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设计探究玻璃特点的实验方案。5.能选择恰当的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探究。6.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玻璃表现出探究的兴趣。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观察能活动认识玻璃和玻璃的性能,知道玻璃等透明材料的用途。难点:通过观察能活动认识玻璃和玻璃的性能,知道玻璃等透明材料的用途。三、教学用具学生准备:留心生活中哪里用到了玻璃、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透明度不同的三种玻璃、教学课件。四、相关资源【教学图片】各种玻璃制品的图片。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讲述】玻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材料,实验室用的烧杯、试管是用玻璃制成的,家里来客人时我们用来泡茶的杯子也可以用玻璃制成;还用我们私家车的挡风玻璃、还有我们家里安装的玻璃等等。【提问】透过玻璃窗,夜晚能看到星星,白天能享受阳光,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是利用了玻璃的什么特点呢?【预设】透明。【过渡】回答的很好,那玻璃还有什么其他的特点?用于制造汽车的玻璃和用于制造实验室仪器的玻璃种类是一样的吗?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玻璃。【新知讲解】知识点一:玻璃具有哪些特点【展示】展示玻璃杯破碎和鱼缸的图片。【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玻璃都有哪些特点呢?【预设】透明、易碎。【过渡】那玻璃是否具有透明、易碎的特点呢?我们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想法呢?【展示】展示工具与材料。【过渡】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探究所用的工具和材料。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和材料验证玻璃的特点。【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师生交流】现在请每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来说说你们小组的想法吧。【总结】小朋友们都很聪明,现在老师将同学们的想法整理了一下,我们可以用锤子敲击的方式验证玻璃易碎的特征;还可以透过玻璃看我们课本和周围的物体等方法验证玻璃是否具有透明的特征。请同学们按照步骤进行探究。【展示】展示探究步骤。1.将一片玻璃装入塑料袋内。2.用小木锤稍用力敲击塑料袋内玻璃。3.观察塑料内玻璃片的变化。【提示】注意安全。【学生活动】按照步骤探究。【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过渡】刚才我们利用小木锤敲击玻璃片的时候,我们发现玻璃片破碎了,这说明玻璃的特点之一是易碎,那现在我们一起来验证玻璃的透明特征。【组织活动】请同学们透过玻璃观察我们的科学课本和周围的物体。【提问】透过玻璃观察书本和周围的物体我们有什么发现?能不能看清楚呢?【预设】能看清楚。【讲述】透过玻璃能看清楚我们周围的物体,这说明玻璃具有的特点是透明。【总结】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我们验证了玻璃确实具有易碎和透明的特征。【过渡】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得出了玻璃具有透明的特点,那么请同学们接着思考,不同种类的玻璃透明程度一样吗?【预设】不同。【讲述】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不同种类的玻璃透明度不同,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块不同类型的玻璃,分别是普通玻璃、压花玻璃和磨砂玻璃。我们也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三种玻璃的透明程度。【提问】我们如何通过实验验证不同玻璃的透明程度呢?【总结】我们用不同的玻璃片,透过玻璃片看书上的字,以此来验证玻璃的透明程度是否一样。【学生活动】透过三块玻璃分别观察书上的字。【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呢?【预设】普通玻璃的透明度最好,其他两块玻璃透明程度一般。【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了解了厚度相同的玻璃,平板玻璃的透明程度最高;磨砂玻璃、压花玻璃的透明度不高。这说明玻璃的种类不同,特征就不同。【过渡】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玻璃的特征和不同玻璃的透明程度,那谁能说说玻璃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其他的用途呢?【预设】用于制作门玻璃、汽车挡风玻璃、玻璃栈道、鱼缸等等。【总结】玻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材料,它具有易碎的特点,所以在使用玻璃制品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拓展】请同学们按照老师课件展示的图例课下查找,生活中还有哪种材料具有透明的特点。【展示】展示塑料大棚和放大镜。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玻璃具有的特点是透明、易碎;不同类型的玻璃透明程度不同,普通玻璃的透明度最好。不同的玻璃具有不同的用途。七、板书设计7玻璃玻璃特点:透明、易碎。不同类型的玻璃透明度不同。

8纸一、教学目标1.知道不同的纸具有不同的特点。2.知道不同性能的纸的用途。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比较不同的纸的吸水能力的实验。4.能运用感官观察并描述纸的特点。5.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研究纸的性能,体会创新的乐趣。6.了解纸在生活中的应用,树立节约用纸的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比较认识纸的性能,知道不同的纸的用途。难点:通过比较认识纸的性能,知道不同的纸的用途。三、教学用具学生准备:搜集准备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纸和不同的纸制品。教师准备:相同长度、相同宽度的各种纸条、水槽、木板、教学课件等。四、相关资源【科学博览】热敏纸.mp4、【科学博览】宣纸有“纸寿千年”之誉的原因.pptx。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谜语,聚焦问题。四角方方,薄面白净。传播知识,它打先锋。【提问】哪位小朋友知道老师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呢?【预设】白纸。【讲述】小朋友们真聪明,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白纸,白纸在我们日常生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平常复印文件、打印文件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到白纸,绘画的时候也要用到白纸等等。【提问】除了白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纸呢?【预设】写字纸、餐巾纸、纸壳等。【过渡】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用到纸,你了解纸吗?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另一种常见的材料——纸。【新知讲解】知识点一:认识多种多样的纸【展示】展示几种不同的纸。【讲述】同学们老师这里收集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纸。分别是复印纸、牛皮纸、电光纸、瓦楞纸和餐巾纸。【提问】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型的纸呢?【预设】报纸、卫生纸、锡纸等。【讲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纸,除了我们展示的和同学们提到的,还有厨房用的吸油纸、作画用的画纸等等。知识点二:不同纸的性能【过渡】刚才我们提到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见到各种各样的纸,不同的纸具有不同的用途,那么你们思考过吗?不同的纸性能相同吗?我们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呢?【组织活动】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提问】我们要从哪几个方面对纸进行研究呢?【预设】结实程度、吸水能力。【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我们现在只需要从结实程度、透明程度、吸水程度三个方面研究纸的性能。【讲述】现在每个小组都分到了老师收集的五种纸,我们采用下面的方法进行研究。【展示】展示步骤:1.采用撕、拉等方式测试几种纸的结实程度。2.把几种纸分别对着光亮看一看。比较哪种纸的透明度好。【学生活动】按照要求进行活动,并记录。【讲述】刚才同学们探究了几种纸的结实程度和透明程度,现在我们来探究这几种纸的吸水程度。【组织讨论】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的实验方案。【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我们可以分别从五种纸中剪出长度、宽度相同的五张纸条,然后将它们固定浸入水中,观察水面上升的速度和高度。我们还可以小心地将有颜色的水滴在每种纸的中央滴一滴,观察哪种纸上的颜色扩散得最快或最慢。【组织活动】请同学们任意选一种方法进行检测。然后填写下面纸的性能表格。【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活动。【教师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总结】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不同纸的结实程度不同、透明程度不同、吸水能力不同。知识点三:不同纸的用途【讲述】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纸的性能不同,正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能,所以它们才有不同的用途。【展示】展示牛奶盒、纸杯和餐巾纸。【讲述】制作牛奶盒和纸杯、餐巾纸的材料要求无毒,而且制作牛奶盒和纸杯的材料还要具有一定的硬度,通常纸杯和牛奶盒要用瓦楞纸制作,具有防滑、防止烫伤的性能。餐巾纸要有很好的吸水性和吸油性,餐巾纸通常是由卫生用纸制成。【展示】展示牛皮纸袋和纸壳箱。【讲述】牛皮纸具有高强度和坚韧耐水的性能,因此常被用于制作包装袋。箱纸板又称麻纸板,是比较坚固的纸箱使用纸板,广泛用于装运书籍、百货用品等。【展示】展示宣纸和热敏纸。【讲述】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见到这两种纸,宣纸因为润墨性好,耐老化强,不易变色等特点,常被用于书画等;热敏纸因为具有特殊的性能常被用于超市收银等。现在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热敏纸的性能。【展示】展示【科学博览】热敏纸.mp4.插入【科学博览】热敏纸.mp4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纸具有不同的性能,不同类型的纸结实程度、透明程度、吸水程度都不同;不同纸的性能不同,因此它们的用途也不同。七、板书设计8纸不同纸的结实程度不同不同纸的透明程度不同不同纸的吸水能力不同不同类型的纸用途不同9多变的纸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物质是形成物体的基础。2.知道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物体是一个实物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3.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挤压、纸被撕成小片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4.在教师引导下,能设计实验,探究物体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是否发生改变。5.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物质变化的探究兴趣。6.培养主动与他人协作的精神,树立用科学的思想观察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根据物质变化总结出有些物体的形状与大小等发生了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难点:根据物质变化总结出有些物体的形状与大小等发生了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三、教学用具学生准备:纸张、皮筋、易拉罐、铁丝、剪刀等。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记录表等。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多幅折纸作品。【提问】哪位小朋友知道这些可爱的小动物都是由什么做成的呢?【预设】纸。【讲述】小朋友们真聪明,这些可爱的小动物都是由各种颜色的纸张折叠形成的,看到它们憨态可掬的样子,小朋友们是不是也想大显身手折一折呢?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究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多变的纸。看看纸都有哪些变化?【新知讲解】知识点一:做一做,观察纸发生了哪些变化【提问】小朋友们在家有没有玩过纸飞机的游戏?有谁知道怎样折叠一个纸飞机呢?【学生活动】根据生活经验,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问题。【讲述】刚才小朋友们回答的都很好,这节课我们也来制作一个纸飞机。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展示】展示材料。【组织活动】请同学们自己折叠一个纸飞机,叠完纸飞机后,你还可以采取折叠、粘、剪、把纸揉成团等,看看纸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活动】学生按照要求“玩”纸。【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提问】在折纸飞机或玩纸过程中,我们都对纸做了什么?【预设】折、叠、撕、剪、粘等。【提问】纸被折叠成纸飞机后、纸被撕扯后、被揉成团后,还是纸吗?构成纸的物质发生改变了吗?【预设】还是纸;没有。【总结】我们在玩纸的过程中,只是让纸的形状、大小等发生了改变,纸还是纸,构成纸的物质没有改变。知识点二:哪些物体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过渡】除了刚才提到的纸,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变化后,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变化呢?【学生活动】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展示】展示冰雪消融、冰天雪地、结霜和露水的图片。【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老师课件上展示的冰雪消融和冰天雪地图片,然后思考一下水在三态的变化中,构成水的物质变化了吗?【预设】没有。【提问】请同学们再仔细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变化后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预设】玻璃破碎、蜡烛融化。【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水的三态变化中,只是水的状态由液态变为气态、固态,或由固态变成液态、气态,在这个过程中构成水的物质还是水。玻璃破碎后还是玻璃,构成玻璃的物质并没有改变,同理蜡烛熔化成蜡油后,构成蜡烛的物质并没有改变。【展示】展示拉橡皮筋、易拉罐、弯曲铁丝等图片。【讲述】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几种物质的变化,然后填写表格。【展示】展示表格。【展示】展示木材变成椅子。【讲述】木材制成椅子后,构成木材的物质并没有改变,只是木材的形状、大小发生了改变。木材还是木材。【展示】展示岩石变小石子。【讲述】大的石头变成小石子后,构成石头的物质没有改变,只是石头的形状、大小发生了改变。石头还是石头。【展示】展示稻谷变成大米的图片。【讲述】将稻谷碾成大米的过程,构成大米的物质没有改变,还是大米。【过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实例,请同学们留意观察生活中的物体,仔细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变化后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拓展】大家都熟悉的面塑,在发生变化后只是形状、大小发生改变,构成面的物质没有改变,请同学们课后做一个有趣的面塑。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物质是形成物体的基础。物体在被拉、伸或挤压时只是形状、大小等发生改变,构成物质的物质本身保持不变。六、板书设计9多变的纸纸发生了的变化:折、叠、剪、揉纸的形状和大小发生了改变纸发生变化后构成纸的物质还是纸10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一、教学目标1.能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2.了解材料与我们生活的关系。3.在教师引导下,能根据材料的来源,将材料进行分类。4.能搜集有关新材料的资料。5.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6.能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7.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用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难点: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三、教学用具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天然材料、人造材料及新型材料的资料。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各种新材料的图片等。四、相关资源【知识探究】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玻璃和纸张。【讲述】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玻璃和各种纸都是常见的材料。还知道了用玻璃和纸可以制成很多的物品,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提问】那请同学们环顾四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呢?【预设】桌椅、教室、黑板、粉笔等。【讲述】小朋友们真聪明,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这些物体也都是由材料制成的。【过渡】物体是由材料组成的,材料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离不开材料。那么。生活中的这些材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是如何分类的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材料的分类。【新知讲解】知识点一:生活中的材料从哪里获取【展示】展示高楼大厦。【提问】建筑房子的时候要用到水泥、沙子、瓷砖、钢筋等材料。沙子可以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那么水泥呢?【预设】人工生产。【展示】展示木材、棉花、羊毛、人造革、玻璃、纸等物品。【提问】请同学们发动你们聪明的小脑袋想一想,这些材料都来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活动】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提问】如果老师让你们将这些材料分一分类,你们会按照什么标准将它们分类呢?【学生活动】学生分类后汇报。【总结】这些材料按照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棉花、沙子、羊毛、木材等取自大自然,经过简单加工就可以利用,属于天然材料;而不直接来自自然,而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者是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制造出来的。如水泥、人造革、玻璃等。【组织活动】各小组按照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给生活中的材料分类。【展示】展示表格。材料名称天然材料人造材料【总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材料,材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知识点二:材料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过渡】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又认识了更多的材料,知道了材料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它们和我们的生活又有哪些关系呢?【讲述】人类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由材料制成的物品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说说你有什么感想。【预设】钢筋混凝土的房屋比木屋结实,用金属建造的船比木船结实、美观。【提问】哪位小朋友能说一说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都有什么优点呢?【总结】天然材料:易于取材,成本较低;人造材料:结实、美观、用途广泛等等。【提问】通过刚才的交流,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预设】材料与我们密不可分,我们不但需要天然材料,还需要很多人造材料。知识点三:新型材料【讲述】生活中除了这些常见的材料,人们根据需求又发明制造了一些新型的人工合成材料,例如石墨烯、聚四氟乙烯等。【提问】你知道石墨烯有什么特点吗?它有什么用途呢?【展示】展示石墨烯的特点。【讲述】石墨烯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材料,它具有比纸薄、比钻石硬、比铜导电性好、比橡胶柔软等特征。【过渡】你还知道哪些新型材料,这些新型材料都有哪些用途。【组织活动】请你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向同学们进行介绍。【学生活动】学生按照课前收集的资料分组进行讨论。【总结】同学们做的都很好,现在老师这里也收集了几种新型材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展示】展示新型材料耐火纸、隐形飞机。【讲述】耐火纸具高柔韧性、可任意卷曲、不可燃烧,可耐1000℃以上高温,其表面呈柔和的乳白色、但手感上与普通纸无异,可以撕碎、折叠,可用强酸销毁。人们通过研究仿生学,并且应用了最新的技术和材料,终于让庞大的飞机也实现了隐形。隐形飞机的目的是让雷达无法侦察到飞机的存在。隐形飞机在现阶段能够尽量减少或者消除雷达接收到的有用信号。【展示】展示冲锋衣和记忆合金。【讲述】用于制造冲锋衣的材料戈尔特斯是一种轻、薄、坚固和耐用的薄膜,它具有防水、透气和防风功能,突破一般防水面料不能透气的缺点,所以被誉为“世纪之布”。形状记忆合金具有形状记忆功能。先将钛镍合金天线制成抛物面,然后在低温下将天线揉成一团,放入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舱内。当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发射并进入正常运行轨道后,天线在舱外经太阳光照射温度升高,就会自动恢复原来的抛物面的形状。【提问】学习了这么多,那有谁知道为什么要用人造材料代替天然材料呢?【总结】现在传统材料已经很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传统的材料进行改造,出现了很多新型材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提问】各种材料给我们带来了便利,我们该怎样利用材料呢?【预设】合理利用、节约材料不浪费。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天然材料取自大自然,经过简单加工就可以利用;人造材料又称合成材料,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者是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制造出来的。天然材料和合成材料各有优缺点。七、板书设计10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天然材料: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特点:易于取材,成本较低人造材料:按照一定工序人为制造特点:结实美观、用途广泛

11植物的花教学目标1.能初步认识花的构造,认识花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2.观察、比较植物花的异同,了解植物的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两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解剖、观察花的构造。【教学难点】解剖桃花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家乡的田野里、山坡上最惹人注目的是什么景色?【学生】满山遍野的花。【教师】同学们观察地真仔细,我们的科学课就应该养成这种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师】是呀,这满山遍野的花多香、多漂亮呀!那么,对于植物的花你们想了解些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植物的花。二、讲授新课(一)观察植物的花【教师】课件出示几种不同的花,提出问题:这些不同的花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教师】自然界中的花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它们是否具有共同的特征呢?我们不妨来观察一下。【教师】课件出示桃花、梅花、木棉花、杜鹃花。说一说,这些花由哪些部分组成?(二)解剖一朵花【教师】在科学研究中,生物学家常常使用解剖的方法来了解植物体的组成部分。【教师】下面我们就以桃花为例进行研究。开始解剖之前,老师还要补充几点:1.解剖要求:(1)解剖时要按由外到里的顺序用镊子轻轻夹住每个部分的基部撕下各部分,解剖操作中要细心,不要损伤了被解剖部分。(2)要把撕下的各部分分行、分类放在白纸上摆好、摆齐。(3)用透明胶带子将各部分粘贴在白纸上,以免观察时不小心把它吹跑了。(4)用放大镜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5)将观察结果填在表格里。2.镊子的使用方法:用大拇指和食指控制镊子的松紧,要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而不是上部。注意安全,不要被镊子夹着手。(教师示范操作)3.出示桃花模型,根据桃花模型讲解花的构造(教师边解剖边讲解)花萼——由许多萼片组成,花开放前保护花的内部结构。花瓣——花开后靠美丽的颜色招引昆虫传粉,花瓣组成花冠,花萼和花冠合称花被。雄蕊——由花药(里面有花粉)和花丝(支持着花药)组成。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学生】小组动手解剖桃花。(建议使用资源:【活动设计】解剖桃花)【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解剖活动中,适时进行指导。【学生】汇报成果。(包括在解剖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通过解剖桃花发现了它的结构有哪些特点?)【教师】将各组的研究结果投影出来,同时加以补充说明。(三)比较不同植物的花【教师】你们都采集了多少种花?这些花你们都认识吗?它们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呢?【学生】交流讨论自己采集的花。【教师】花,真是太多了,有些花我们无法叫出它的名字。这么多的花,我们应该怎样给它们分类呢?【学生】按颜色分。【学生】按花瓣的数量分。【学生】按雄蕊的数量分。【教师】大家都想出了许多的分类方法,但是老师这里有一种最科学最简单的分类方法(出示课件:雌雄南瓜花。)【教师】大家认识这两朵花吗?是什么花?【学生】南瓜花。【教师】它们一模一样吗?【学生】不是一模一样。【教师】它们有什么区别?【学生】说出其不同之处。【教师】一株花由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花叫做完全花,例如我们刚才解剖的桃花、桃花就是完全花;而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或三部分的花,叫做不完全花,例如南瓜花。【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分辨一下,哪些是完全花,哪些是不完全花。(出示课件)【教师】补充说明:在不完全花中,只有雌蕊的花叫雌花;只有雄蕊的花叫雄花。(四)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植物传粉及人工授粉的相关知识。(建议使用资源:【知识解析】植物的传粉方式)12植物的果实教学目标1.知道果实的结构,掌握果实的共同特征。2.了解不同种子的特点,知道种子的传播方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果实的共同特征,种子的传播方式。【教学难点】果实的共同特征,种子的传播方式。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苹果、梨、青椒、葵花子、樱桃、苍耳。教师准备:1.水果刀。2.火龙果、桃、土豆、花生等图片。3.苍耳、蒲公英、喷瓜、豆荚、凤仙花等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一年一度的“果实大会”开幕了,许多植物都想报名参加,但参会会有参会要求:果实参加,不是果实的选手要退出会场,请你作为大会的工作人员对参会选手的参赛资格进行下筛选吧。【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关于果实,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者说你想知道什么?二、讲授新课(一)果实的特征【教师】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好吃的,我们来猜猜它们是不是果实。(课件苹果、梨等图片)【教师】剩下的这些是不是果实呢?学完之后再来揭晓答案。【教师】苹果、梨、青椒、葵花子都是果实,它们一定有相同的地方。你觉得共同点有哪些?怎么知道的?【教师】我们先观察它们的外观,看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小组内观察,然后小组代表汇报。【教师】除了都有皮,还有相同点吗?【教师】在外观上很难再找出相同的地方,我们就要把它们切开,观察内部。【学生】演示。【教师】这种切法在科学上叫纵切。还能怎么切?【学生】演示。【教师】这种切法叫横切。看一下实验要求:(1)切(纵切或横切)。(2)看(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观察)。(3)画(画出果实的结构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4)理(实验结束整理器材,将切开的果实放入空水槽中)。【学生】按照小组分工,操作解剖果实并观察记录。【学生】汇报:苹果的结构从外到内是皮、肉、核、籽;梨的结构从外到内是皮、肉、核、籽;青椒的结构从外到内是皮、肉、筋、籽;葵花子的结构从外到内是皮、籽。【教师】对比这四种果实的结构,它们都有什么?【教师】籽,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种子,剩下的部分都叫果皮。果皮就是皮吗?【教师】总结果实的共同特征:种子和果皮。【教师】判断是不是果实我们根据什么?来看看剩下的这些是不是果实?【学生】判断、讲解。【教师】果实中都有种子,种子有什么用呢?【教师】种子能繁殖后代。很多植物是人种的,还有一些植物生长在荒山野地里,它们是怎么传播种子的呢?(二)种子的传播【教师】观察樱桃,说说它的果实有什么特点?【学生】带着任务每人吃一颗樱桃。【教师】1看颜色形状等,2尝味道,3捏种子。说说樱桃的果实有什么特点?【学生】吃樱桃然后汇报。【教师】它长得这么漂亮,还有这么硬的种子,对它的种子传播有什么作用呢?【教师】总结:樱桃等果实吸引动物吃下去,种子被带到其他地方,通过粪便排出来。【教师】苍耳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挂到动物皮毛和人身上,它的果实有什么特点?刺是什么形状?我们看看在放大镜下苍耳子的刺。【教师】钩状的刺有什么作用呢?【教师】总结:苍耳子有钩状的硬刺。能挂住动物皮毛和人的衣服。苍耳依靠动物传播种子。【教师】再看看这三种的果实(喷瓜、凤仙花、豆荚),它们有什么特点?靠什么传播种子?为什么?【教师】总结:它们依靠自身弹力传播种子。【教师】蒲公英果实的特点是什么?靠什么传播种子?为什么?【教师】总结:它依靠风力传播种子。【教师】现在我们总结一下种子传播的方式:樱桃靠动物传播;苍耳靠人、动物传播;喷瓜、豌豆、凤仙花靠弹力传播;蒲公英靠风传播。【教师】大家还知道哪些种子传播的方式?【教师】刚才我们看的这四种果实长得一样吗?【教师】它们种子传播的方式一样吗?【教师】种子传播的方式与什么有关?【教师】小结:种子的传播方式与果实特点有关,不同特点的果实种子传播的方式不同。【教师】总结:果实的共同特征都有果皮和种子,种子的传播方式有风、动物、人、弹力等。(三)拓展应用,延伸知识品尝带来的果实,说出吃的是果实的哪个部分。13种子发芽了教学目标知道知道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营养等条件。了解种子的构造。能开展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能对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教学难点】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并掌握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刀、瓷盘、纱布、大豆、玉米、花生等种子等。教师准备:放大镜、镊子、课件、记录表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有一首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农民伯伯种地也很有学问,那么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在春天播种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小结:种子种在土壤里,找到合适的环境它就会发芽生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新的课题:种子发芽了。二、讲授新课(一)活动一:观察植物种子的结构【教师】提问:种子里面到底有什么呢?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浸泡过的花生的种子,还有课前你们自己准备的蚕豆、大豆、玉米的种子,下面拿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研究。在观察之前,小组先讨论一下应该怎样观察研究。【学生】小组派代表汇报探究方法。(用放大镜仔细看,用小刀切开看里面的构造)【教师】对学生好的探究打算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且提示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教师】你打算通过什么方式来记录观察结果呢?【学生】可以画出来、可以写字。【教师】不强求统一,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学生】交流探究结果。代表汇报种子的内部构造有:种皮、胚芽、胚根、子叶。【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细致观察,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的结果,非常了不起。那么你再猜想一下种子发芽的是哪部分?【学生】说出猜想。【教师】到底是种子的哪部分发的芽呢?下面我们一起观看种子发芽的视频课件。(建议使用资源:【科学博览】种子发芽)【教师】小结:一个健康的种子发芽不仅因为里面有胚芽,它还依赖外部条件,它需要外部哪些条件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二)活动二: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你认为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可能与土壤有关,与水、温度、空气有关)【教师】平时我们都吃过豆芽,这是几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订实验方案,验证猜测。【教师】巡视指导。【教师】交流实验方案。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想研究什么问题,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学生】要改变的条件是水,不改变的条件是光照、温度。(种子发芽和水的关系)实验方案设计如下:一号种子放在有水的盘里,二号种子放在无水的干燥的浅盘中。要改变的条件是水,不改变的条件是温度和空气。(种子发芽和温度的关系)实验方案设计如下:同样用水泡好的种子,一号种子放在常温下,可以是教室里,可以是家里的厨房和客厅,二号种子放在温度低的地方中;可以在种子里面放入冰块,可以放在冰箱里等。要改变的条件是温度,不改变的条件是水和空气。(种子发芽与空气的关系)实验方案设计如下:同样用水泡好的种子,一号种子放在常态的环境中下,可以是教室里,可以是家里的厨房和客厅,二号种子放在真空中。【教师】小结:每个小组的同学团结合作,积极动脑,设计出了合理的实验方案来验证我们的猜测。我们要按照设计的方案去进行认真的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一个周后我们再来交流你的观察结果。如果种子发芽了,大家可以把一部分种植在土里,继续观察。(三)活动三:交流研究成果【教师】很多同学已经急不可待想知道我们观察的结果,很多同学把课前仔细观察的现象拍摄了下来,请同学们观看。【教师】看完后提问:说说种子发芽了需要什么条件?(水、空气、适宜的温度)【教师】经过种植植物的这个活动,你知道植物怎么繁殖后代吗?(突出种子繁殖)【教师】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农民伯伯为什么要在春天播种?(引导学生总结春天温度适宜,水分充足、空气湿润,适合种子发芽)

14植物的“分身术”教学目标1.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2.认识植物的繁殖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认识植物的繁殖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植物利用花、果实、种子繁殖后代,可是有些植物另有绝招,实际上有很多的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繁殖。二、讲授新课(一)猜想假设【教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下面的植物吗?知道下面的植物是怎样繁殖的吗?(出示秋海棠、甘薯、马铃薯、草莓、月季、大蒜的图片)(二)制定方案【教师】刚才我们通过资料知道了这些植物不是用种子来繁殖的,那是不是像我们所猜想的这样呢?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你们能用这些方法来培育一株植物吗?请各小组讨论设计你们的实验计划,并把实验计划填写完整。实验组名称计划实验时间计划实验对象记录人计划实验目的计划实验对象计划实验步骤【教师】提出有关问题:1.你们小组打算选择培育什么植物?你们的人员是怎样分工的?2.你们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繁殖它?(三)实施探究【教师】同学们制订了详细的实验计划,为了我们实验的规范与完整,老师搜集了一些植物用根、茎、叶繁殖后代的具体的操作过程和繁殖的方法,也许对你的实验有帮助。A:杨树扦插法繁殖把枝条扦插入湿润的土壤中,所以人们把它叫做扦插法。B:柳树压枝条繁殖用土把枝条压埋,所以人们把它叫做压条法。【学生】分组进行自主实验。(四)展示交流【教师】简单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学生】小组展示实验成果。【教师】汇报时注意以下事项:你们组是怎样进行繁殖的?采用了哪些繁殖的方法?其他组认为该小组的植物繁殖实验怎么样?有要补充的吗?【教师】请各小组相互评价栽培情况。【教师】刚才我们用自己的努力进行了这几种植物的繁殖,那到底实验的结果是哪个组会成功?哪个组会失败?需要大家课下继续关注自己繁殖的植物的情况,注意做好详细的观察记录,我想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植物也会生根、发芽、成长的,咱们就比一比看看哪一组的实验做得好。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浮和沉》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浮与沉》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一课。本课隶属于《课程标准》物质科学领域“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中1.2“观察常用材料的漂浮能力,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以及“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中5.1“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等都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中的内容。【教材分析】本节课以小船能浮在水面上为线索,探究浮力的特点,然后延伸到浮与沉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浮与沉是怎么回事。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生活中小船能浮在水面上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乒乓球、气球、木块、螺丝钉、皮筋等材料,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并通过实验得出浮力的感性认识,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接着研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让学生知道,不但浮在水面的物体(部分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而且浸入水中的物体(全部在水中)同样受到水的浮力。最后研究生活中浮力的应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实验探究活动后,激发学生通过制作浮沉子,继续探究浮力的好奇心。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科学课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已经对科学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而且,在生活中,对浮力的常识也有较多的认识,能够通过观察浮力某些特点,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但对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比较抽象,学生还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认知能力得以激发,从而对于浮力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水的浮力;2.了解浮力在生活的应用。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运用简单的材料进行验证;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沉浮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科学态度目标: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浮沉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主动参与,对于整个探究过程能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2.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通过简单的实验知道浮力的存在;难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实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木块、螺丝钉、乒乓球、回形针、吹起的气球、橡皮、石块、橡皮筋、直尺、方形水槽、口服液瓶、饮料瓶。学生准备:笔、尺子、小木块、螺丝钉、乒乓球、回形针、吹起的气球、橡皮、石块、橡皮筋、水盆。【教学过程】视频导入,激趣质疑。播放潜水艇在水中自由沉浮的视频,引发疑问,引出课题:潜艇没有像鱼鳍一样灵活的划水器,那么它是通过什么手段来实现上下浮沉的呢?实验探究,亲历释疑。1.实验猜想:出示小木块、螺丝钉、塑料泡沫、回形针、吹起来的气球、橡皮、石块等材料,让学生猜想:这些材料中,哪些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能沉到水底呢?并且在《实验记录单》“我的猜想”部分相应的方框内打上“√”号。2.实验验证: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亲自动手做一做,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并且完善实验记录单,同时,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记录单(用“√”号标出来)物体名称我的猜想实验结果浮沉浮沉小木块螺丝钉回形针乒乓球吹起来的气球橡皮石块3.交流归纳:(1)交流实验结果,验证学生的猜想。(2)通过反复按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再次感受浮力的存在,明确浮力的概念。4.探究沉入水底的物体是否收到浮力(1)回顾实验,引导学生质疑: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沉到水底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学生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2)交流归纳。通过交流实验中的数据,从而得出结论:无论是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拓展应用(1)通过视频,让同学们知道浮力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搜集资料,自制浮沉子,并探究期中的原理。四、学习反馈1.下面这些物体,哪些是浮在水面上的呢?()①小木块②橡皮泥③泡沫塑料④硬币⑤小铁勺⑥竹筷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③⑥D.②③⑤2.沉下去的物体到水向上托它的力。()A.受B.不受16.《弹簧的学问》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弹簧的学问》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以玩蹦床时,蹦床发生了什么变化?拉橡皮筋时,手有什么感觉为线索,探究有弹性的物体的特点,从而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让学生设计弹性玩具,加深对弹性的认识。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师指导学生回忆玩蹦床时,蹦床有什么变化?导学生现场拉橡皮筋,仔细感受手上有什么感觉,初步感知带弹性物体的特点;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教材中选用的是生活中常见的带弹簧的物体,通过对带弹簧物体进行玩,初步得出带弹簧物体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撑杆跳高、橡皮筋扎头绳、摩托车减震器中,什么物体是弹性物体,谁对弹性物体施加了力,再接着分析这些弹性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产生弹力。接着出示弹簧秤图片,先同学好好观察,然后猜想弹簧秤弹性物体在哪里?然后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设计鸡蛋保护装置,是对弹性的进一步应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设计弹性玩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都玩过弹性玩具,对弹性有了一些认识,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并且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对于弹性学生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弹性的特点系统性的认识,还不是很全面,还需要教师进行指导,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以激发,而对弹性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够通过探究活动感知物体的弹性和弹力,认识到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改变,物体发生变形时会产生弹力。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结合生活经验,愿意去研究生活中有关弹性的现象,了解弹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2.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弹力的探究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弹力表现出探究兴趣。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知道弹性对人类的益处.【器材准备】学生准备:鸡蛋、棉花、泡沫等。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3出示]教师课件展示摩托车的减震器、弹簧玩具图片。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生:弹簧。师:总结并板书课题:(16.弹簧的学问)二、活动过程活动一:玩一玩,你有什么发现?1.[PPT4出示]展示拉力器、握力器、压簧。师:大家自由玩一玩。生自由玩。[PPT8出示]实验场景及思维导航。3.(学生演示实验)用力把拉簧拉开,用力握握力器,压压簧玩具4.教师出示思维导航:1、拉弹簧时,弹簧长度发生什么变化?手有什么感觉?松手后,弹簧有什么变化?2、压弹簧时,有什么发现?学生小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5.[PPT9出示]教师总结:弹簧被压缩或拉伸时,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像这样的力是弹力活动二: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弹力?1.[PPT11出示]撑杆跳高、扎头绳、摩托车减震器图片。师:它们哪里用到了弹力?学生小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PPT13出示]弹簧秤图片。师:弹簧秤哪里用到了弹力?生:弹簧秤里面有弹簧,它们有弹力。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弹力?生:蹦床等。活动三:设计一个鸡蛋保护装置。[PPT15出示]教师出示棉花、海绵、塑料泡沫、鸡蛋图片师:如何设计一个装置,让鸡蛋从高空落下摔不破。生小组内讨论交流。[PPT16出示]汇报实验方案。生:汇报实验方案。三、拓展活动制作一个弹力玩具[PPT17出示]分析如何增加弹力。将物体和如何增加弹力结合起来,制作弹力玩具。【板书设计】弹簧的学问弹簧被压缩或拉伸时,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像这样的力是弹力

17.《鞋底花纹的启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鞋底花纹的启示》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以推和拉游戏为线索,探究摩擦力特点,从而建立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实验,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关于摩擦力的问题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了问题“你观察过鞋底的花纹吗?这些花纹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课前观察,并思考“鞋底为什么要印各式各样的花纹?”并提示学生准备毛巾、木块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做推和拉的游戏,通过模拟实验让生切实感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再通过实验证明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结合实验解释什么中关于摩擦力的现象。第三部分拓展活动,了解雪天路面结冰时人们是怎样防滑的。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感知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学生分析】生活中,摩擦力是无处不在的,但摩擦力这个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陌生的。本课以学生鞋底花纹这一典型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围绕学生生活中经常经历的“用力搬运物体”、“运动物体会慢慢停止”等现象,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通过进行“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科学改变生活的意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认识摩擦力是直接作用在物体上阻碍物体运动的一种力,了解摩擦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对探究结果进行表达与交流。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摩擦力表现出探究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摩擦力表现出探究兴趣。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