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易错知识全套解析150例_第1页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全套解析150例_第2页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全套解析150例_第3页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全套解析150例_第4页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全套解析150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全套解析150例一、中国古代史

1、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禹建立奴隶制的国家机器,误以为其标志是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文明社会的重要表征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政权。而国家政权的主干部分是国家机器。因此禹建立奴隶制的国家机器如监狱、军队、官僚机构等等,才是文明社会开始的标志。

2、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结果,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误以为奴隶制的残酷表明它是一种倒退。衡量历史现象的出现进步与否,标准有多种,但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标准应是能否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伦理道德观念。

3、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是讨伐暴政的斗争,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具有正义性和进步性,误以为是剥削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争斗都不值得肯定。剥削阶级内部的矛盾,同样也有是非曲直,进步落后、正义非正义之分,并不能简单地以文革时期的一句“狗咬狗”来评说。

4、东周实际上是一个历史时期,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误以为它还是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春秋时的周王,其权威和地位与西周时相比大相径庭,已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而战国时,周王的地位甚至已不如一个普通的诸侯王。因此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都远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状态。

5、“春秋无义战”是针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目的的非正义性而作出的价值判断,误以为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根本就没有客观进步性。春秋争霸使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顺应了国家统一的趋势;为赢得争霸战争的胜利,诸侯国国君争相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争霸战争还促进了华夏族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接触,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6、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动荡、政局大混乱是显著特征,误以为这一时期社会就没有任何发展和进步。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荡、政局混乱现象相伴,这一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同样轰轰烈烈,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思想文化的活跃、繁荣,科技的领先和进步更是不争的事实。

7、秦统一中国的主要障碍是东方六国,但误以为统一的全过程就是灭六国,而忽视了南征越族和北击匈奴也是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环节。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从多民族这一角度看,南征和北击行动自然应在统一进程之内。

8、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确立于秦朝,误以为其起源也在秦朝。事实上,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变法过程中,就纷纷在地方上设立郡县。这表明,战国时期区域性的中央集权制当时就已经出现。

9、汉代的治国思想历经演变,误以为其治国思想自始至终是儒家的一统天下。西汉一朝,对思想领域的政策经历由汉初的宽松放任到西汉中期加强控制的演变,其治国思想也经历了由多元到一元的演变。汉初的治国思想,是道家黄老、儒家“仁政”兼采并用,以道家的“无为”为主。直到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才取得了统治地位。

10、汉、唐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误以为真的是从百姓的根本利益出发。休养生息政策实行的背景往往是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之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往往是当时的统治者无法回避的选择,因为老百姓确实太穷,根本没什么“油水”可榨。当然,谁也不能据此就否定休养生息政策的历史进步性。

11、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和西域地区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重要条件,误以为张骞通西域就已经开通了丝绸之路。丝路的开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丝绸之路干路的终点在欧洲的大秦,支路的终点在南亚和中亚。而张骞的行踪的终点就在西域各国。丝路的开通和发展都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

12、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误以为三国代替东汉是历史的倒退。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前,尽管东汉王朝名义上还存在,但其统治实际上已经瓦解,而且军阀割据混战也早就使得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政权名存实亡。

13、隋朝因暴政短暂而亡,据此误以为隋朝在历史上毫无建树。实际上隋朝在政治上结束了国家自东汉末年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在政治制度方面多有建树,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与前代相比也有长足进步。

14、科举制因士族衰落而兴起,误以为士族势力在科举制创立后便从此消失。实际上,科举制的创立仅仅是使士族势力进一步受到削弱,士族的败亡远在唐末农民战争之后。

15、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误以为其作用仅仅是加强了皇权。唐太宗之后,三省六部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相互牵制,提高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和行政效率,这是唐代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完善的主要表现。宋、明、清等朝皇权较之与唐朝的集中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君权的空前强化却使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走向了反面。

16、贞观之治名垂千古,主要是由于国家政局稳定、阶级矛盾缓和、社会人际关系和谐和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误以为此时的唐朝社会经济已出现繁荣。实际上贞观年间唐朝的社会经济远未到繁荣的程度,还仅仅是刚刚恢复。贞观之治说到底就是“清明之治”。

17、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误以为其是与汉、隋、唐、元、明、清等并称的大一统王朝。将宋与唐、元、明、清四朝并称,其实是汉族正统观念在起作用。因为,在北宋政权存续期间,在与唐朝版图相当的地域范围内,与北宋并列的政权先后还有契丹(辽)、西夏、吐蕃、大理、金等等。

18、两宋政权的“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其集权措施的弊端,误以为仅仅是由于其社会矛盾的尖锐。其实,两宋的积贫积弱,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不久采取的集权措施中就已经埋下了祸根。

19、文天祥抗元和蒙古族统一中国均具有进步性,误以为二者同样具有进步性相互矛盾。同一历史过程,可以用不同的视角来进行审视。文天祥抗元,尽管势孤力单,但目的是阻止蒙古贵族对汉族人民的掠夺,显然具有正义性和进步性;而蒙古军队进军江南地区的行动,尽管凶暴残酷,但客观上顺应了统一的趋势,因而也具有客观进步性。

20、宋元文化高度繁荣,误以为隋唐文化已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顶峰。宋元科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全面繁荣,尤其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等传统科技的成熟和外传,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作用与隋唐相比毫不逊色。

21、明清皇权空前加强,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误以为它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表现。封建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其消极作用日益暴露,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进步。

22、戚继光、郑成功等在反对外族入侵斗争中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杰出历史人物才是民族英雄,误以为岳飞、文天祥等也是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词,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均是传颂千古的名篇佳作,鼓舞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但他们是在反对国内少数民族贵族掠夺中维护了汉族人民利益的杰出人物,尽管事迹感人、贡献巨大,但不可以称之为民族英雄。

23、明清时期封建经济仍在继续发展,误以为明清封建经济陷入停滞状态,甚至认为与隋唐、宋元相比,明清经济发生了倒退。实际上,明清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均不同程度地超过了前代。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已经萌发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遭到了封建制度的顽固遏制而得不到发展,明清经济未能实现转型,因此与西方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相比,中国经济日益落伍。

24、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的必然产物,误以为它仅仅是进步思想家个人努力的结果。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已是当时社会上的客观现实。明清社会形成中的早期资产阶级尽管当时远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但只要他们存在,必然就会有自己的代言人。因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必然的。不是黄宗羲等人,也会有其他人来充当这一角色。

25、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国家的统一得到较长时间巩固,误以为国家分裂的因素已经根本消除。其实只要具有分散性的封建经济还存在,中央集权一旦遭到削弱,分裂的因素就会潜滋暗长。近代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这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26、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重要表现,误以为它是封建社会仍在继续发展的表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表明,封建生产关系已开始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因此,它恰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27、八股取士使科举制度走进了死胡同,误以为它是科举制的新发展。八股取士确实是明朝为加强封建统治而对隋唐以来的科举制进行的进一步改造。然而,虽说它的形式更加完备,但由于命题依据的狭窄、答卷文体的死板,加上对考生思路的严加限制,使得科举制原有的生命力消失殆尽。

28、清朝时期军机处的设置使封建君主专制走向了极致,误以为是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封建政治文明的最主要的内容。但君主专制并不等同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国家权力垂直分布的结构形式。

29、理藩院是清朝主管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误以为它和元朝的宣政院的职能完全相同。宣政院是元朝中央的宗教管理机关,并兼管吐蕃地方行政事务;而理藩院并没有宗教管理权和地方行政权。

30、闭关政策的特点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误以为闭关政策下没有任何对外交往。事实上,明清时期中国的外贸等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交往活动并没有被完全禁绝,只是由于受到了封建政府的严格限制而大为减少,否则就难以解释为什么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对英正当贸易方面处于出超地位了。

二、中国近现代史

1、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误以为仅仅是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近代史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应该是两对,国内阶级矛盾和中外民族矛盾,其中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

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海关主权开始丧失,误以为是海关管理权开始丧失。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有关“协定关税”的条款,损害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这表明中国的海关主权开始丧失。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强迫清政府任命其国民担任中国的海关高级职员,才得以攫取中国的海关管理权。

3、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没有继承关系,误以为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鸦片战争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继承和发展。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战前闭关锁国状态下的中国工场手工业生存状态骤然恶化,纷纷破产。后来投资于新式工业的早期民族资本家,大多为官僚、地主、商人,而鲜有原先的手工业者。

4、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误以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鸦片战争后,尽管以英国为首的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由于中国自然经济本能而顽强的抵制,西方商品在中国的销量有限。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中外正当贸易中,西方国家才取得出超地位,中国才沦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5、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正义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误以为它具有历史进步性。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力量是农民知识分子,不代表当时的先进生产力。它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目的是建立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具有空想性的理想社会,违背了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具有历史进步性。

6、洋务运动客观上顺应了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进步潮流,误以为它违背了这一潮流。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和生产技术,客观上顺应了工业革命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不能因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就无视这一客观事实。

7、洋务派民用工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误以为洋务派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一样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洋务派军事工业纯属封建的清政府国有,其产品不面向市场销售,直接调拨给清军使用,不以盈利为目的,因而不带有资本主义性质。而洋务派民用工业有商人参股,以盈利为目的,产品面向市场销售,显然具备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8、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误以为只是由于敌强我弱。甲午战争时期,中日双方的军事力量差距并不十分悬殊,尤其在海军实力方面可以说是旗鼓相当。战争之所以以清政府的战败告终,其原因完全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9、甲午战争后三国干涉还辽的结果,实际上是由沙皇俄国控制了辽东半岛,误以为是中国收回了辽东主权。甲午战争后,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沙俄借口还辽有功,将包括辽东在内的东北广大地区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又利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进一步扩大自己在东北的势力。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日本击败俄国,日本从沙俄手中夺取了东北南部,才改变了沙俄独霸中国东北的局面。

10、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误以为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或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也有思想解放作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都没有突破封建正统思想的樊篱,尽管有历史进步作用,但未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而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1、光绪帝仍是个封建帝王,误以为他是个维新派的皇帝。光绪帝支持维新派变法,既有不想做亡国之君的一面,还有与慈禧争权的一面,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再者,百日维新的措施,基本上也没有突破洋务运动所达到的层面。因此他所代表的至多是开明地主的利益,而非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利益。

12、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保国会,误以为是兴中会或中国同盟会。兴中会建立虽早,但规模太小,仅是个秘密小团体,而同盟会的建立又在保国会之后。保国会制定了自己的章程,有自己的公认的领袖和较完备的组织系统,以走资本主义道路为最终奋斗目标,初步具备了近代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

13、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正义性,误以为其具有历史进步性。义和团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具有鲜明的爱国性和正义性;但其盲目排外,排斥包括先进生产力在内的西方文明,带有浓厚的愚昧落后色彩。

14、中国近代前期被迫与列强签订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1901年的《辛丑条约》,误以为是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尽管没有割地条款,但巨额赔款以及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严格控制清政府的规定,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显然,其危害比中日《马关条约》更为严重。

15、20世纪初民主革命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其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误以为是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清政府的反动与腐朽则是促使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因素。

16、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摧毁了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误以为是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辛亥革命后,共和制从形式上看虽说建立了起来,但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对中国人民来说却遥不可及。而君主专制在遭此致命一击后,倒是再也无法稳定地存在下去了。其最大功绩是什么,应该不难看出。

17、清帝被迫退位,主要是由于辛亥革命的打击瓦解了清王朝的统治,误以为主要是由于袁世凯的逼宫。没有辛亥革命瓦解清王朝的统治这个前提,借个胆子给袁世凯,他也不敢去“逼宫”。出卖维新派的“故事”,主角不就是“老袁”吗?

18、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误以为是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退让。资产阶级革命派之所以妥协、退让,虽有政治经验的不足、未认清袁世凯本来面目的一面,但究其根源,还在于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正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才使得它具有革命和妥协的双重特性。

19、1912-1919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忙于准备和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误以为主要是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大战后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走向萎缩,从反面说明这一问题。

20、前期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反封建斗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误以为它与辛亥革命无关。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同时,并未对封建正统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的批判。这使得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得以继续利用封建正统思想来禁锢人们的头脑,为其专制独裁和复辟活动张目。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不能容忍,才掀起了这场斗争。可见,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补了辛亥革命思想解放不彻底的课,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斗争的继续。

21、新文化运动之“新”,在其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误以为是由于运动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尤其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其指导思想与辛亥革命、甚至是戊戌变法都无本质差异,均以民权、平等和进化论学说为理论武器。要说区别,只能说是斗争的矛头所向。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的儒家道德,因而,对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说以沉重一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22、之所以说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主要在于参加运动的各阶层,特别是工人阶级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彻底的斗争精神和姿态,误以为其彻底性的依据是斗争的结果。一场短短数月的群众性运动,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因此其彻底性绝不可能是这一意义上的。

2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依据是工人阶级在斗争中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成为决定斗争最终结果的主力军,误以为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在运动后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确实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也确实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但它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真正结合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和觉悟,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先进而坚实可*的新的领导力量,这才是五四运动之所以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原因所在。

2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误以为中共主要是苏俄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帮助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无产阶级队伍的成长的必然产物,是夺取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必然要求。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仅仅是推动其破土而出的外在因素,最多是起了个“助产士”的作用。

25、中国共产党建党任务的完成是在1922年的中共二大上,误以为在一大上建党任务已全部完成。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但一大并没有解决建党工作的所有问题,比如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使命和在中国革命中的定位等重大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解决。而中共二大的召开,解决了这些问题。

26、国共第一次合作之所以能够实现,由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误以为只是由于孙中山、中共或共产国际的正确决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操纵中国各派军阀进行大规模混战,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的共同要求。孙中山、中共和共产国际顺应了这一历史要求,为解决这一矛盾找到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最佳途径——进行国共两党的合作,来共同担负这一历史重任。

2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式由当时国共两党之间的力量对比决定,误以为只是由于中共出于对领导国民党的孙中山先生的尊重。中共之所以接受两党“党内合作”的方式,固然有出于对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尊重的因素,但也是由于中共认清了自身斗争阅历、革命经验和革命力量不足的实际。而且,这也是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当时唯一能够接受的合作方式。

28、1924-1927年的中国国民党,性质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联盟的政党,也就是革命统一战线性质的政党,误以为它仍然是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尽管这一时期中国国民党的领导权主要仍掌握在民族资产阶级手中,但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普通劳动者的加入,已大大改变了国共合作前国民党党员的阶级构成,使之成为各革命阶级联合的、革命统一战线性质的政党。

29、国民大革命之“大”,主要是由于人民被空前广泛地动员了起来,积极参与了革命,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前所未有地打击。误以为只是由于革命规模的空前巨大。与近代前期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相比,大革命历时不算最长,波及的地域范围也不算最广。但工农群众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在革命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因而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势力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

30、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共的幼稚和不成熟,误以为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是大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中共的幼稚和不成熟,是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它才是根本原因。

31、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南昌起义,误以为是秋收起义。南昌起义虽然仍然保留了中共与国民党左派合作、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旗号和形式,但实质上已由中共独立领导,所以它才成为人民解放军的建军纪念日。

32、文家市决策是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关键,误以为其关键是中共“八七会议”。尽管“八七会议”已制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这一时期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仍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而毛泽东在浏阳文家市作出的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的决策,才真正使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走向了农村、并扎根农村,它才是这一时期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关键。

33、中共领导下第一支坚强有力的人民军队是井冈山会师后建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误以为是南昌起义部队。南昌起义部队尽管是由中共独立领导的,但南下广东途中遭遇敌人优势兵力的围追堵截,很快即被打散。而井冈山会师后建立起来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越战越勇、不断壮大,它才是中共领导下的第一支坚强有力的英雄的人民军队。

34、土地革命中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的是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误以为此时已建立起公有制。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土地革命总路线明确规定,土地革命的目标是“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与土地革命仍属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一致的。即使在建国以后的土地改革中,建立起来的也仍然是农民的小土地私有制,否则后来就不需要再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了。

35、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斗争,是枪杆子和笔杆子的完美结合的过程,误以为仅*枪杆子就杀开了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就作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精辟论断。但毛泽东领导开辟井冈山道路的斗争,是在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的理性思考中,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经历了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不断反复,才杀开了一条血路。火热的革命实践和冷静的理论思考,是开辟井冈山道路的两个重要途径。

36、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仍然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误以为其胜利与毛泽东根本无关。第四次反围剿开始时,毛泽东尽管已经被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剥夺了中央苏区党和红军的领导权,但领导红军进行反围剿斗争的周恩来、朱德仍采用了毛泽东的游击战术展开斗争,才得以打退了敌人优势兵力的进攻,取得反围剿的胜利。

37、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误以为毛泽东此后就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尽管遵义会议后毛泽东事实上已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但此时党的负责人是张闻天,直到1945年春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才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

38、参加长征的红军部队中,只有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走过了二万五千里,误以为所有参加长征的红军部队的行程均为二万五千里。习惯上把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统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但实际上参加长征的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团,只有红一方面军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其他红军部队的行程都不足这一里程。

39、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的标志是华北事变,误以为是九一八事变或卢沟桥事变。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中,国内阶级矛盾的地位开始下降,而中日民族矛盾的地位开始上升。到华北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肆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则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也是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

40、瓦窑堡会议上确定的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误以为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方针。瓦窑堡会议是在华北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召开的。但此时蒋介石尚未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所以瓦窑堡会议后中共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政策,经历了由“反蒋抗日”、“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再由“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较长时间的调整过程,当时就提出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条件还远未成熟。

41、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布,误以为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此后,国共两党结束了大规模的内战,进入为合作抗日进行准备的阶段。而《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则标志着这一准备工作的结束,国共正式开始了近代史上的第二次合作。

42、抗战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政府军队消极抗战的含义是不主动收复失地、寻机歼敌,误以为是国民政府军队的将领和士兵不再英勇抗战。战略相持阶段开始后,从尊重历史的态度出发,国民政府爱国官兵浴血抗战的人与事并不少见,如被誉为“全国军人楷模”的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三次长沙会战和中国远征军的入缅作战,都可以说是气吞山河、彪炳史册。但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的抗战战略,是消极应战而不是积极求战,是满足于守住现有控制区域而不去主动反攻收复失地,这些都是其消极抗日心态的真实反映。

43、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维持八年之久,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帝国主义始终没有放弃灭亡中国的野心,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误以为只是由于中共方针政策的正确。长达八年的时间内,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中日民族矛盾始终处于最主要的地位,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集团的矛盾始终不得消解,这才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八年中始终得以维持的根本原因。

44、抗战结束后,内战的爆发具有必然性,误以为内战完全可以避免。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抗战结束后始终顽固坚持“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这势必使中国重新回复到抗战前的黑暗局面之中;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全中国人民的利益,要为中国人民尽可能争取一个光明的前途,争取民主是中共的基本要求。而此时的国共双方尽管不能说是势均力敌,但实力相差也不十分悬殊。而对中共来讲,民主是和平的先决条件。可见内战的爆发并非偶然。

45、解放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误以为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或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起全国性的人民政权,表明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基本结束,是民主革命即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标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则是反动的国民政府在祖国大陆统治垮台的标志。而西藏的和平解放,则是人民政权基本控制大陆全部领土的标志。

46、新中国建立后的首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政权,误以为是恢复经济或向社会主义过渡。建国之初,人民政权立足未稳,巩固政权、站稳脚跟,是首当其冲的任务。站稳脚跟后,才有可能去实现更为的远大目标。而恢复经济的工作从属于巩固政权这一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工作尽管说为后来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重要条件,但目的却不是为了在此时向社会主义过渡,仍然是为巩固人民政权来奠定经济基础。

47、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误以为凡是革命都要采用暴力并付出流血的代价。三大改造顺利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这种转变尽管是和平实现的,但带来的巨变却和以暴力、流血方式进行的革命一样深刻。可见,并不是所有的革命都要采用暴力并付出流血的代价。

48、三大改造的最大失误不在于后期速度过快、工作过粗,而在于过分强调公有制的高比例。当时的中国,客观上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因此,必须有不同层次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而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纯而又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水平一致的原则。

49、一五计划的工业建设成就的最大意义是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误以为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状态。事实上,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业整体落后的现状,但却为中国工业改变落后状态,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50、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的泛滥和蔓延,误以为是自然灾害或苏联的背信弃义。正如毛泽东在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所作总结的那样,三年经济困难出现的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而这“七分人祸”,主要就是指“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运动等“左”倾错误的泛滥和蔓延。

51、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人为制造阶级斗争,误以为仍是将阶级斗争扩大化。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是十分必要的,其错误在于党的领导人过高地估计了阶级斗争严重的程度,导致了阶级斗争的扩大化。而文化大革命则与1959年的“反右倾”运动相似,凭空制造了根本就不存在的阶级斗争,从而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灾难性后果。

52、“文革”理论和实践破产的标志是“九一三事件”,误以为是粉碎“四人帮”。“九一三事件”的发生,使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所依据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在现实面前碰了壁;这也表明了完全摆脱他认为已经变质变修的中共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放手由群众自发进行所谓“革命”的那一套政治实践是行不通的。而粉碎“四人帮”则是“文革”动乱最终结束的标志。

53、“文革”中党的指导思想方面的左倾错误被彻底纠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误以为是粉碎“四人帮”。粉碎“四人帮”使“文革”长达十年的全局性的政治动乱基本结束。但当时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