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第二编 自然环境_第1页
复第二编 自然环境_第2页
复第二编 自然环境_第3页
复第二编 自然环境_第4页
复第二编 自然环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编自然环境第一章地质地貌第一节山阜黑山是医巫闾山脉与松辽平原的过地带,多低山,丘陵,也有部分平原洼地,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境内有大、小山峰340余座,按其海拔高度现摘记如下:钦差山:在花泊山西南,钦差沟西端。传说早年山中风景优美,不知何代的张钦差,喜此山中环境怡人,曾居于此,故名。钦差山有主峰三座,自东北向西南,绵亘数里.最高峰为381米,山势陡峭.产黄芩、桔梗、远志等药材。早年有黄羊、野猪出没。山上又产天然杨树,是现在稀有的树种。南老山:亦称兰陵山,在北老山西南故有“南"“北”的分称。主峰在钦差沟背后,高373米,山前有明代镇静堡。主峰西南有果树园,北坡有油松林。山产黄芩、远志、防风、地芋等药材。北老山:又名北陵山,位白厂门北2.5千米。原属阜新县境,1950年划入黑山.山高327米,孤峰。北面山腰有明代边墙,西面坡有龙王庙,是黑山、阜新两县的分界点,庙两侧有山泉,常年流水,经冬不冻。此山土层较厚,东南两坡是梯田,1965年建果园一处.山产远志、山枣等药材。据传山石含赤铁。黑山子:在薛屯乡后黑山屯北,前看有三峰,形如笔架;后看九峰环聚,宛如莲花.故又有九朵莲花峰的别称。山高247米。山石光滑,不易攀登,每年端午节前后,山景妍丽,绿草芊绵,野花到处可见。山产绵石,可作碑石、门枕、石槽等。大钢山:在白厂门镇东北,二台子屯西南2千米。山高206米,山顶有古代峰火台一座,系用青砖砌筑。台的砖层计110层,至今耸然矗立,但已不很完整。此峰火台为明中叶所建.此山土层较厚,南、东两坡是果树园,北、西两坡有松林。花泊山:距白厂门5千米,位于钦差沟北端。此山在春夏之际,野花满山,万紫千红,有如花海,故名花泊山。因山北即阜新县境,故又名分界山。山高200余米,诸峰并立,山多怪石险岩.山腰有一古洞,名香柏洞。传说不知何代的方士李香柏曾居于此。洞内有小水池,贮水不多,但多人饮之而不竭。山中有蝎、蜈蚣等毒虫,故又有五毒山之称.小河山:位于芳山镇西北5千米。有4峰,主峰海拔156米。东沙河西支流从西山脚下经过,故称小河山。山西有方塘一座,山上建有高灌站.头台子山:在李屯乡境内,头台屯东北.因山近头台屯而得名。山高150米。北坡有清代边墙遗址。山上天然荆条丛生。东、南两坡有果树园。双山子:位于新立屯镇东南.山有两峰,南北相峙,故称双山.峰高143米,山南有石砌古井一口,其深莫测,视之不见其底,投石不闻其声。建国前曾是新立屯大资本家立德堂的茔地和游乐场所。山产红棉石,体轻、质坚、色红、无光面,适于建筑使用。太平山:在八道壕西北,后红槽村西侧,群山起伏,绵延五、六里。相传,昔年山中有一村,名太平村,故得名太平山.又传山上曾有一座古寺,名圣水寺,今已无存,只见有残砖败瓦.山高140米,土多石少。有果树园和刺槐树。其余海拔在80米~140米之间的山峰还有300多座.第二节水文黑山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间为过渡性平原。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略呈波状起伏,最高点为白厂门镇的饮差山,主峰海拔381米。最低是四家子镇马圈子村,海拔为7。9米,地面平均比降为1/1750。根据地理区划、自然形成了丘陵、平原、洼地三种地域。西北部为蚀剥性低山丘陵,海拔50米~100米,地面起伏大,岗地、坡地相间,平原洼地并存。丘陵地表均有不同程度的侵蚀沟谷分布各地,面积514。49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2.8%;中部为各河冲击平原,海拔20米~50米之间,地势平坦开阔,间有漫岗和孤立的小山,面积达1030.7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45.6%;东南部为绕阳河、东沙河的冲击平原,海拔7.9米~20米之间,面积714.52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1.6%。由于地势高平不等,形成了旱涝不一,西北部干旱居多,东南部雨大易涝。河流与水系境内河流均属辽河下游右岸支流的绕阳河水系。原有大、小河流21条,其中13条发源阜新、新民、北镇境内。其主要河流如下:绕阳河又名鹞鹰河、锥子河,古称珠子河,发源于阜新县扎兰营子乡查尔山北坡少等皋。海拔592.1米,流经阜新、彰武、新民、沿黑山、新民两县边境南流至龙家窝棚,复入新民境内,经大红旗(原白旗堡),穿越京沈铁路、南流黑山、辽中、新民三县边境大片沼泽地,经姜屯镇东北的莲花泡,南流至台安县甄家窝棚,复转向东南,流至盘山县新生农场八分场,注入双台子河入渤海。该河全长290千米,流域面积10。438平方千米,本县境内长52.5千米,流域面积1046.77平方千米,平均坡降约20/50。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50毫米~550毫米,多年平均迳流域量为2.9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砂量135万立方米.境内左侧有袁海亮、贺家、第十、第十一四条排干。右侧有东沙河、羊肠河两大支流和蔡岗子、龙家、车屯、绕姜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10条大型排干。东沙河原名沙河,上游称八道河。原为独立水系,流入县境内莽涨湖后南流入盘山境内。绕阳河与东沙河综合治理后,将其纳入绕阳河水系成为绕阳河的一大支流。该河发源于阜新县查哈尔山南麓,海拔479.9米,流域面积2040平方千米。其中境内844平方千米,河流全长149千米,境内长70千米,平均坡降约3%。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多年平均经流量0.87亿立方米。该河从县北新立屯镇西北入境,流经六合、无梁殿、胡家、四间房、沿四家子、大虎山两镇边界南流至李家农场南与绕阳河汇流,沿河两岸,土质肥沃,盛产粮棉.该河左右两侧有11条支流(左侧5条、右侧6条)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时令河,有的是人工排干,雨季产流,河水汹涌,秋冬干涸,季节性明显。详见表2—1、2-2。表2-1黑山县境内东沙河左侧支流河情况支流河名称自然状况靠山河源于阜新县东南大北营子,南流至新立屯荒地村西北入境。流至靠山屯、大豆屯、于六合屯入东沙河.八宝海河原名二道河子,发源于阜新县东南得等营子。于县北英城子乡宋家村北入境,南行经五台子、唐沟于六合屯村南入东沙河,境内流长12.7千米。1979年开挖正规河道,两岸筑堤,成排水干渠.金沙河原称稍户营子河,源出于阜新县南的稍户营子、宗家荒一带,于县北英城子乡邢坨子村东与村西两流入境,其西流于邢坨子村北入东沙河,境内流长29千米。俸仕河该河上游原系自然河河道,下游为伪满洲国时开挖的人工河道。源于小东农场大黑山分场,流经无梁殿镇东,于原二道乡茶棚村北入东沙河。境内流长14。6千米.1974年和1983年经过两度扩建,成为排水干渠。大道沟子系1942年伪满时开挖的人工河道。源于半拉门镇的半西村,于原二道乡二道西村南汇入东沙河,成为俸仕河支干沟,流长9千米。表2-2黑山县境内东沙河右侧支流河情况支流河名称自然状况王庄河源于阜新县东南薄歹营子,于新立屯乡王庄村西南入境,东流至小黄台村南入东沙河,流长6.5千米.大羊乃坨河又名马家沟河。源出于芳山镇北四台子山亦称贵子山,海拔221.7米。东流经四台子、下四家子转东南穿越大郑铁路,流经牛蹄洼、左受火石岭子、下洼子水,又东流入老官水库,再南流过盛屯西受朱屯水和蔡沟水,至杏山东北右受大毛屯水,绕杏山东麓而南,于小段家之西至北甸子右受芳山镇河,左受马家洼子水,又南经前黑山子,南流至胡家镇穿谢家桥入东沙河,全长34千米。老河身河又称龙湾河,亦称东沙河西直流.源出于阜新县东南部青龙山西北的韩家窝棚,海拔736.7米,东南流22千米,于芳山镇靠边村北入境.经王屯东左受小河山水,又南经老河身东穿大郑铁路,至韭菜畦子南右受庙岗子水,转东北经杏坨子东入龙湾水库。再南流经公敖、大谢屯、元山子、小谢家、穿胡家东桥入东沙河。境内流长75千米。赵屯河源于阜新县东南,于原李屯乡赵屯村西入境。南经李屯,于韭菜畦子村南入老河身河,境内流长9千米。老边河又称龙湾河,亦称东沙河西直流.源出于阜新县东南部青龙山西北的韩家窝棚,海拔736.7米,东南流22千米,于芳山镇靠边村北入境。经王屯东左受小河山水,又南经老河身东穿大郑铁路,至韭菜畦子南右受庙岗子水,转东北经杏坨子东入龙湾水库.再南流经公敖、大谢屯、元山子、小谢家、穿胡家东桥入东沙河.境内流长75千米。庞家河源头于原胜利乡西北的尖山子,海拔207.8米.东流至康屯南,经罗烧锅东右受绕道沟水,至井家洼子右受左家沟、边壕、李烧锅水、过小小公路和京哈公路后,经黑山镇东,绕南湖流经黄家壕、望山堡,穿过大郑、京沈铁路后,经庞家窝棚、羊圈子、腰路子流入北镇县境内,黑山境内流长27.8千米。羊肠河源出于阜新县国华乡二道岭子南沟与大岭的北坡,海拔580米,流域面积624平方千米,境内368平方千米,流长98千米,县内长35千米。流域内年降雨量550毫米~570毫米。平均坡降6‰,多年平均迳流量0.42亿立方米。该河由白厂门镇二台村西北入境,流经头台、罗台、小新屯、大夏窝棚、冮台、司屯、于段家乡刘家村南过京沈铁路入北镇县境内,成为两县的界河。该河右岸有4条支流河,详见表2—3。表2—3黑山县境内羊肠河右岸支流河情况支流河名称自然状况八道壕河发源于境内八道壕镇西的半仙屯丘陵区。南流代屯、三家子、于原胜利乡兰泥泡西入羊肠河.流长12千米。石家沟河发源于白厂门镇石家沟村南沟,流经三道沟、拉拉屯、于原胜利乡兰泥泡北入羊肠河,流长10千米.白厂门河又名大安河,源出于阜新县苇子沟及白厂门镇兰陵山下,左会牵马岭水,南流下洼子会石家沟河,南流入羊肠河,境内流长13千米。牵马岭河源于北镇县北,牵马岭山北,为黑山、北镇两县之界水。东流经三台子村南,于阎家村南左会白厂门河.小柳河与泡沼小柳河是柳河下游一余津。源于新民县西南的杏坨子,南流至辽中、黑山两县边界,沿石庙子、茨榆坨、高家前长沟南入台安县境。县内流长26千米,流域面积104平方千米,河道比降1/3000,流域内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该河河道窄小弯曲,堤防标准低,历年大雨大涝,小雨小涝,农作物收成无几,沿河各村成为本县有名的“穷八村".新中国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曾对此涝区多次治理。1967年在综合治理绕柳涝区时,于北金家村,将小柳河上游截断,至袁海亮开挖一大型排水干渠,引小柳河水入绕阳河,其下游成黑山、辽中两县之边界排水干沟,南流至贺家排干入绕阳河.沼泽除上述四条主要河流外,沿河还有下列几处沼泽区:莲花沟位于县城东30千米姜屯镇土城子村东,绕阳河左侧。南北长8千米,东西宽2千米~3千米不等,水深3米,集水面积尚有53。33万平方米。据黑山县志记载,此泡长8千米,宽2千米~2.5千米,深丈许,面积约64平方千米,每当夏季,荷叶田田,芰荷香远,欧鸟喜游,渔舟唱晚,裙履如云,到此小憩,以畅观此接天映日之景.另据锦州市志记述:“此泡昔时每逢盛夏,莲花盛开,花香扑面,时有渔船往来其中,赏花环水者络绎不绝。"北宋七年(1125后)许亢中《奉使金国行程录》亦说:“此处环绕放望皆荷花、水多鱼”,清光绪年间莲花泡附近有人家200多户,不种土地,专以打鱼为生,每逢集日,鱼虾上市不下五千千克……。新中国建国初期,该泡仍是盛产鱼蟹,中部荷花尚存,可供人游赏。1963年以后,一排干改道,从青岗子河网经郑屯流入该泡,上游涝区又相继开挖三条支干沟汇入一排干,每逢大雨,泥沙淤塞,加之无外水补给而干涸。干渠南已辟为耕地,渠北尚有百余平方千米水面,但莲花鱼蟹已荡然无存。泡内草炭资源丰富,可作肥料,每到冬季,沿岸群众掀冰挖土,车拉人担,运土垫地,已成为当地冬季主要农事活动。1983年姜屯镇为发展淡水养鱼,利用渠北之水面,挖成百平方千米养鱼池,打深井六眼,池旁洼地开垦成水田,池中又新栽植的荷花,每年捕鱼可达5000千克,移植之荷花,重现昔日娇艳,濒临枯竭的莲花泡重现生机。绕阳河苇塘位于莲花泡上游,绕阳河镇周屯村南,西临姜屯镇,东、北与辽中,新民毗连,南抵新兴镇方甸子,绕阳河流经其中,面积44平方千米。这一地区实系绕阳河的古河道和滞洪区,洪水泛滥时一片汪洋,滞留大量洪水,有剥削洪峰的作用。塘内芦苇茂密,鱼虾繁衍甚丰,塘底草炭可作肥料,丰水年产苇可达万吨。从1979年以后,连续干旱,使苇塘面积严重萎缩,但四周茅草丰盛,成为牲畜饲草的补给资源。近些年,由于干旱,大部分苇塘改为水田。泉眼北泡子该水泡位于新立屯镇泉眼村北,四周丘陵环绕,东起五台子,西抵冯家西山,北接冯家,南至高新铁路,面积约5平方千米。八宝海河穿越其中,丰水期水深1米~2米,塘内芦苇丛生。1958年新立屯乡曾将此泡修成水库,发展水田。自从该河上游阜新县建成八宝海水库之后,除汛期外,水源枯竭,塘内芦苇逐年减少。1980年治理八宝海河时,新开成正规河道,两岸筑堤,切断了外水补给,今沿河两侧已拓为耕地。第三节自然植被自然植被是出现在一地区的植物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组成植被的单元是植物群落,某一地区植被可以由单一群落或几个群落组成.植被是基因库,保存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并为人类提供重要的、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植被包括原生植被、次生植被和潜在植被。黑山县的植被属华北区系,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辽河中下游平原一年一熟旱田、水田和医巫闾山低山丘陵油松、栋林、荆条灌丛地区。根据黑山县具体情况,划分以下小区:针阔混交林小区主要分布在西北低山丘陵,原生林已不存在,大部分是人工林和少许的次生林.树种有蒙古祚和油松,林下灌木有胡枝子、榛子、山楂、荆条等。在侵蚀沟旁还有酸枣,林下草本有玉竹、大叶铁线莲、羊胡苔、东风菜等.果树以苹果梨、锦丰梨、秋子梨为多.漫岗灌木林小区主要分布在黑山中部漫岗区,有荆条、紫穗槐、蒙古祚和各种果树。草本植物有菁蒿、白毛萎陵菜、野巨麦、苔草、狗尾草等,农作物有棉花、花生、高梁、玉米、谷子、大豆等。平原禾草草甸小区分布在沿河两岸,植被多为杨、柳林,非耕地上生有红毛公、狗尾草等。农作物有高梁、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经济作物有少许棉花、花生等.低洼沼泽小区主要分布在黑山县东南部的姜屯、绕阳河等乡镇。小区多为沼泽,水生植物有水葱、菖莆、眼子菜、慈菇、泽泻、鸡头米、金鱼藻、菱和莲花等.黑山县境内荒山、丘陵和河流两岸适宜植树造林,森林面积由少到多逐渐增加.截止2005年末,全县有林木和其它植被面积564平方千米。现有林业用地面积达460平方千米,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20.4%;其中现有林地面积353平方千米,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6.8%;现有四旁植树75万株,森林覆盖率为15。64%;现有林木蓄积量155万立方米,天然灌木、草场及人工灌木、草坪面积211平方千米,植被覆盖率达25%。第四节气候气候概述(1986年~2005年)黑山地处中纬度,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春季干旱少雨,夏季湿度大,降水集中,秋季少雨降温快,冬季严寒干冷。主要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冰雹、大风、雷电、雪灾、霜冻、寒潮等均有发生,尤其以干旱、大风和雷电为频繁。黑山县年平均降水量为571.3毫米,5月至9月483.8毫米,占年降雨量的84.7%。年日照时数为2597.4小时。年平均气温8。3℃,极端最高气温41.6℃(2000年7月13日),极端最低气温-31.3℃(2001年1月15日),无霜期160~170天,80%保证率为157天。春季(3月~5月)风力大,降水少,回暖快,空气干燥,蒸发量大,易干旱。平均气温9.1℃,终霜期为4月22日左右,最晚是5月13日,平均降水量85.6毫米。夏季(6月~8月)高温多湿,雨量集中。夏季6月至8月平均降雨量372。3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65%左右。一般年份都有1~2场暴雨,多集中在7月中旬和8月上旬,是内涝的主要原因。平均气温为22。9℃,最高气温可达37。5℃,雷电灾害大多发生在该季节。秋季(9月~11月)多晴爽天气,温度、降雨量骤减.9月至11月降雨量一般为105。2毫米,平均气温9.2℃。初霜10月3日前后,最早9月18日。冬季(12月~2月)雨雪稀少,寒冷干燥,多北风。平均气温7。8℃,极端最低气温可达-31.3℃,12月至次年2月降水量为8。1毫米。综上所述,黑山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四季划分春、夏、秋、冬称为四季。四季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天文学上以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1日前后)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中国古籍上多用立春(2月4日前后)、立夏(5月5日前后)、立秋(8月8日前后)与立冬(11月8日前后)作为四季的开始。气候统计上,因一般以1月份为最冷月,7月份为最热月,故以阳历3、4、5月份为春季,6、7、8月份为夏季,9、10、11月份为秋季,12、1、2月份为冬季。这种四季的分法,较适宜于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对于黑山县不完全适合。1934年中国学者张宝坤结合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提出了另一种分季方法。他以候(每五天为一候)平均气温稳定降低到10℃以下作为冬季开始,稳定上升到22℃以上作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气温从10℃以下稳定上升到10℃以上时,作为春季开始.从22℃以上稳定下降到22℃以下时,作为秋季开始。即: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10℃~22℃为春季,≥22℃为夏季,22℃~10℃为秋季。这种分季方法,可以更确切地适合各地的具体气候和农业,故运用得较多。按此划分四季,黑山县的四季初步划分应该是:夏季6月22日至8月30日;冬季10月16日至次年4月12日;春季4月13日至6月21日;秋季9月1日至10月15日。降水概况(1986年~2005年)黑山县年平均降水量为571。3毫米,主要集中在6月至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4.7%。其中,7月份雨量最多,为159。4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7.9%。黑山县降水量大体上分布趋于平均,但受地形、地貌影响,年降水量有一定差异;东南部低洼区乡镇降雨量多于中部平原乡镇5%;中部平原乡镇比西部山区乡镇略多3%~4%。1986年至2005年的20年中,年降水量最多的为1994年,降水量达到1058.6毫米。年降水量最少的年份为1999年,年降水量只有267.6毫米。近20年当中,黑山县各时段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是成正比的.冬季降水日数少,降水量小;夏季降水日数多,降水量大。全年总降水日数70天.冬季最少为4.8天,占年降水日数的6.8%;夏季最多为38。2天,占年降水日数的53.7%;春秋雨季接近,分别为16。4天和15.5天,占全年的23。1%和21。8%天。日降水量≥50。0mm的暴雨日数,年平均为1.5天;日降水量≥100.0mm的大暴雨日数,年平均为0.5天;日降水量≥10。0mm的暴雪日数,年平均为0.5天;年降暴雪日数最多的为1994年,出现7次;年降暴雨日数最少的为1989年、1999年、2000年、2005年为0次。四季降水量的总和为年降水量。在四季降水量中,夏季6月至8月份降水量平均值为372。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5%;春季3月至5月和秋季9月至11月降水量平均值为85.6毫米和105。2毫米,各占年降水量的15%和18%;冬季降水量不多。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降水量平均值为8。1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4%,是一年中最干燥的季节。物候黑山农民在长期的农事活动中,总结出以物候预告农事的经验,在民间广泛流传着《二十四节气歌》。其歌词如下: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快铲地,夏至不著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署买刀镰,白露奔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渐天长,小寒忙买办,大寒贺新年。黑山县农村还流传许多物候谚语:“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红牛遍地走”(红牛即为红色小昆虫);“三月三,苣荬菜乱钻天”;“桃树开花,要种棉花”;“二月清明麦在头,三月清明麦在后”;“四月十八,苣荬菜下锅炸(煮)”;“五月半,高梁没瓦罐”;“六月六,见谷秀”;“白露见高梁攒”等.黑山县北部多为丘陵区,南部为低洼地带,南北气温略有差异。据黑山气象站计测,其温差约0.2℃~0.5℃。北部春播期较早,南部略迟,约相差7日左右,现将黑山县气象站自然物候观测记录,列表(表2—4、2—5、2-6)如下:表2—4黑山县主要作物播种期及生长期生长期作物期日生长期作物期日播种期出苗期孕穗开花期抽穗抽雄叶絮期成熟期(停止生长)高梁4月25日5月6日7月13日7月22日9月5日玉米4月22日5月4日7月5日7月19日8月30日棉花4月29日5月16日7月14日9月15日9月30日表2-5黑山县杨柳及苦荬菜生育期生育生育期日期作物芽开放期展叶始期开花始期果实、种子成熟期落叶始期旱柳4月7日4月21日4月23日5月21日10月25日小叶杨4月8日4月23日4月21日5月21日10月23日苦荬菜4月16日4月25日6月5日表2-6黑山县蛙雁(燕)始绝见(鸣)日期称名期日目项称名期日目项始见(鸣)日期绝见(鸣)日期豆雁3月28日9月18日青蛙4月30日10月3日家燕4月30日10月3日第五节自然灾害黑山县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指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干旱、洪涝、暴雨、冰雹、大风、春寒、倒春寒、霜冻、雷暴等。分布规律干旱根据一年出现的时段不同,分为春旱、伏旱和秋吊三种情况:春旱(3月~5月)十春九旱,是黑山县的气候特点。据1986年至2005年20年统计,黑山县有春旱14年,占70%;重春旱10年,占50%。伏旱(7月中旬~8月中旬)就是群众说的“掐脖旱”。据统计1986年至2005年20年中,黑山县发生伏旱8年,占40%;重伏旱5年,占25%。秋旱(秋吊)(8月中旬~9月上旬)对晚熟作物影响大。据统计,1986年至2005年20年中,全县共发生秋旱9年,占45%;重秋旱5年,占25%。洪涝由于地形的差异,涝年,洼区水分供大于求。根据发生不同时间,分为夏涝和秋涝。夏涝7月中旬至8月上旬,作物生长季降水量过多,造成涝灾.据统计,指标A值〉30%为夏涝;≥100%为重夏涝。1986年至2005年20年中,发生夏涝6年,占30%;重夏涝3次,占15%。秋涝(8月中旬~9月上旬)同夏涝一样,得出秋涝指标A值>50%,为秋涝;≥100%,为重秋涝。1986年至2005年,发生4次,占20%;重秋涝1次,占5%。暴雨暴雨是大而急的雨.气象部门一般把24小时内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的雨叫暴雨。暴雨能引起山洪暴发,河水泛滥,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据1986年至2005年统计,黑山共出现暴雨33次,平均每年出现1.5次.冰雹冰雹是黑山北部山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1986年至2005年共出现冰雹12次,几乎三年二遇;重冰雹4次,为5年一次。全县每年4月至10月为降雹季节;5月至6月和9月为降雹集中期.黑山北、西北为多雹区,西南和东部为次雹区,南部为少雹区.经调查黑山冰雹多发生于黑山、阜新两县交界处,有三条路径.第一条起源于新立屯北青龙山一带,由新立屯的王屯至薛屯老官水库为分支,一支向英城子乡的骆山子,其主要经由薛屯的韩家,到东风又分两支:经薛屯、无梁殿的砬子山;经无梁殿、原二道乡的程家、励家的陈家,路径长31千米,宽约12千米。第二条发源于白厂门的南北老山之间,自西向东入境。其主要路线由白厂门向东北的二台、八道壕镇的后红、太和镇的翟屯、康屯、常兴镇的郭牛圈,路径长36千米,宽8千米。其中第二条路线径由白厂门向东南,伸展到拉拉屯、镇安乡营房村,长25千米;由营房分支:一支向段家乡的营盘、么台子等地;另一支移向大虎山的龙山、四家子镇的十七户、赵家窝棚出境。第三条发源于阜新的妈妈山和塔山之间,入境后向东南方向移动,在沼泽地加强,经邢坨子、小东酒花分场、后窝棚山、半拉门镇的大石狮、代民、东孟岗子,路径长25千米、宽5千米。入境的另一分支,经小东的五台子、英城子乡的长岭子、无梁殿的卡拉木、半拉门的靠山屯。黑山县的冰雹多发源于山区,黑山的西北部为多雹区,沿河谷、公路自西向东移动,逐渐减弱。大风黑山县由于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全年各月均有大风出现,给农作物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威胁。大风的划分大风通常指,瞬时风速≥17.0m/s,相当于8级风。另外,风速≥10。0m/s,相当于6级风的标准。黑山县大风地域分布由于黑山县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域差异,本县大风分布规律是:洼区多于平原;平原多于山区。大风出现的特点据1986年至2005年统计分析:6级大风,平均每年41。5次;8级以上大风,每年9次;7级以上大风,平均每年25次.最大风速风向多为西南大风,冬季西北大风。夏季常伴有雷雨和冰雹出现,瞬时的大风,时间短,破坏力大。春寒、倒春寒由于低温,使农作物受害为冷害。按危害时段,分为春寒和倒春寒。春寒,是指整个播种期气温低,节气已到,气温回暖慢,推迟播种期,使已播作物不能正常出苗,造成坏种或苗弱不全。倒春寒,指前期暖,后期冷,是春季的一种反常现象.倒春寒对农作物苗期危害严重。春寒标准4月下旬平均气温与历年同期相比是负值;稳定的10℃的界线温度比历年晚5天以上。倒春寒标准4月中旬至5月末,后一旬≤前一旬0.5℃,即为倒春寒。春寒、倒春寒出现的气候情况1986年至2005年中,发生春寒10次,占25%,四年一遇。雷暴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表现为闪电兼雷鸣,常伴有大风和阵雨,有时也伴有冰雹。雷电能使建筑物、构筑物毁坏和起火;能引燃,引爆易燃、易爆物品;能对电力、通信、电脑等电器设备、线路,造成巨大破坏.还能造成人员伤亡。黑山平均每年雷暴发生28次,雷暴每年从3月~11月都有发生.发生最多月份6月至8月,平均6次~7次.霜冻是指日平均气温在0℃以下,夜间温度在短时间内下降到足以使作物遇到伤害或死的低温。霜冻的指标是:在春季地面气温最低≤0℃,秋季气温最低≤2℃时,为轻霜;最低≤0℃为严霜。两者间隔日数分别为轻霜155天,严霜165天。自然灾害水灾1991年7月28日、29日黑山境内连续降雨,特别是29日零时以后,遭受5个小时的特大暴风雨袭击。县内各地降雨100毫米~179毫米,平地形成泾流。绕阳河、东沙河、羊肠河流域,由于彰武、阜新、新民等外洪侵害,河水猛涨.绕阳河由10个流量增加到420每秒立方米;东沙河由8个流量增加到240每秒立方米;羊肠河由原5个流量增加到140每秒立方米。尤其是绕阳河下游台安套堤严重阻水,致使外洪和境内十大排水干渠及二道河、庞家河积水长时间不能下泄.台大公路、小小公路交通中断,部分居宅、企业、商店进水,大部分农田过水被淹,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全县农田过水面积483.29平方千米,成灾面积384平方千米。粮豆总减产约7850万千克,农业直接经济损失6388.4万元.工业、财贸系统因水害造成56个单位停产、停业,111个单位仓库、场地进水,总计造成直接损失993万元。1994年7月12日,辽西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至13日,黑山平均降雨100毫米,相当于5年一遇标准,最大点励家降雨量140毫米。同年8月6日早6时至7日早4时,历时22个小时,黑山县境内是有历史记载以来的罕见的特大暴雨。全县平均降雨量280毫米,超过300年一遇标准。全县有9个乡镇降雨量超过300毫米,这9个乡镇是:八道壕乡、八道壕镇、李屯乡、司屯乡、芳山镇、常兴镇、姜屯镇、励家镇、绕阳河镇.8月9日,全县又普降大暴雨,降雨量超过150毫米,降雨使境内友邻、龙湾两座中型水库库容急剧增加并溢洪。三条主要河流(绕阳河、东沙河、羊肠河)严重飞滩,流量超过防汛流量百倍以上,国道102线以南耕地全部被淹,172个村屯进水,普遍水深1米以上,最深达2米。1994年8月16日,受15号台风影响,波及全县又普降暴雨,平均降雨量70毫米以上,并遭到6级~7级大风袭击,庄稼大面积倒伏,受灾程度又有增加.这场灾害十分严重,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66。6平方千米,其中绝收面积306。6平方千米。全县果树、养殖业遭受不同程度损失,全县倒塌房屋9530间,院墙32万米,造成3000多户约1。5万人吃住困难.公路冲坏348处,总长121。4千米,造成鞍羊线、小小线、胡台线、胡新线多处交通中断.通讯线路倒杆409根,32820延长米。桥涵冲毁331座。水利工程、城镇基础设施及县乡企事业单位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这场洪涝灾害给全县造成的经济损失达9。32亿元。县委、县政府及时领导全县人民投入抗洪救灾战斗,省市各级领导及兄弟县给予了殷切的关怀和有力支持。在部队官兵的无私援助下,黑山县在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中无1人伤亡,取得了抗洪救灾工作的最后胜利.1995年7月25日至28日,全县经历了两次大的降雨,平均降雨量达235毫米,最多达375毫米,内涝严重,过水面积276.6平方千米,积水面积98。66平方千米,绝收面积28。66平方千米,倒塌房屋274间,倒墙9770延长米,外洪威胁十分严重。县委、县政府分析汛情,结合全县实际,确定了防汛工作重点,即:一城区(县城),二水库(龙湾、友邻),三三条河(东沙河、绕阳河、羊肠河)。县五大班子领导及县直各部门领导分片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领导包重点地段和重点户,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一体化、人人有岗位,人人有责任,全方位投入到抗洪战斗中去。8月6日,县委召开各部委局和乡镇领导参加的“党员干部献工薪救灾民”活动动员会,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迅速行动,截止8月10日,全县共有16200多名党员干部和非党同志捐款,金额达21.2万元。旱灾1999年自春以来,一直干旱,7月以后又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持续高温、干旱、少雨天气,全县农作物面积,除水浇地外干旱受灾面积达953.24平方千米,其中绝产100平方千米,最严重的胜利、白厂门、芳山镇、太和等乡镇绝产面积均达6.66平方千米以上.直到八月中旬才下透雨.旱情出现后,县委、县政府领导积极发动群众,采取一切措施,制定了“两个充分利用"和“五个侧重的抗旱自救具体办法”,使灾情得到了有效遏制,把旱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风灾1986年7月14日晚6时至6时12分,境内新兴乡遭受特大龙卷风袭击,中心风力10级~12级,大风同时伴特大雷暴,10分钟内降水22毫米。这场龙卷风造成较大灾害,折毁直径10厘米~30厘米树木1800多棵,折断高压输电线路560米,低压线路4000米,广播线路4800米,线杆全部倾斜,其中三棵高压钢筋水泥线杆被折毁,倒伏玉米200万平方米,其中十分之一左右植株折断,掀翻损坏民房屋顶21间,130户人家庭院蔬菜被毁坏.据统计,直接经济损失达5万多元。同年9月5日晚7时20分至8时55分左右,境内又遭风灾袭击,南部较重,受灾地区最大风力达10级以上,有1000多棵直径20厘米以上的树木被刮倒、折断,9根电柱被刮倒,80多间民房遭到损坏,部分乡镇企业的财产也受到损失。1999年7月中旬,一场龙卷风袭击了小东地区的大部分乡村,顷刻间,农民上千平方千米良田遭到破坏,损失惨重,许多生长几十年的大树连根拔起。同年9月8日午后5时,一场龙卷风挟暴雨袭击黑山城,龙卷风过后,高杆作物大面积倒伏,一些蔬菜大棚被催毁,许多树木被折断。雹灾1986年6月3日午后3点10分至5点15分,境内部分地区遭受了建国以来罕见的雹灾。受灾地区降水量在17毫米~60毫米之间,冰雹直径5毫米~30毫米不等,最大重量100克,地面覆盖厚度最高达10厘米,降雹同时伴雷雨大风。受灾地区为新兴、司屯、大兴、镇安、胜利、八道壕、大虎山、黑山、姜屯、半拉门等10个乡镇中的76个村屯。总面积达171。08平方千米,受灾最重作物是棉花、蔬菜和晚播大豆.植物生长点大部分被破坏。新兴乡的后尖、宋家等村和黑山镇园田队的蔬菜全部被摧毁。1991年7月26日凌晨,境内普遍遭雷雨袭击,局部地区遭受雹灾.2时30分胜利乡境内发生风雹灾害,冰雹大约持续10分钟,许多作物遭受不同程度损害,玉米、高粱叶被打成条状,少数被打折,棉花果枝被打断,高杆作物部分倒伏。受灾较重的有白台子村、胜利村、县塘坊种畜场等,受灾面积1.88平方千米,葡萄树受损1000多株。同年9月5日晚7时20分至8时55分左右,境内遭受一场冰雹、飓风袭击。北部罗屯、六合、薛屯、芳山镇受灾为最重。较大的冰雹直径约6厘米,局部地区1小时内降水量达70毫米以上。中心区内高杆作物大部分被刮倒,叶子全部被打碎,籽粒被打落地。棉花、花生、大豆等作物被打成光杆。水果、蔬菜等均受严重毁坏。雹灾较重地区,鸟类被打光。南部地区冰雹小于北部.1992年6月30日晚10时20分左右,一场大雨夹着冰雹降临在境内北部地区,其中,新立屯、英城子、罗屯受灾最重,86.66平方千米耕地遭受雹灾、风灾,绝收面积10平方千米,受灾最重的作物是棉花、大豆和花生。7月1日,县委、县政府领导在视察部分受灾地区之后,下午5时召开紧急会议,听取受灾乡领导汇报,并部署了救灾工作。同年8月10日晚18时至20时,胡家、二道、无梁殿三个乡镇的22个村遭受冰雹、龙卷风和暴雨袭击.降雹持续20多分钟,部分棉花、大豆只剩茎杆,高梁、玉米、糜子大面积倒状,无完好叶片,刮倒、折断树木2000多株,直径40厘米~50厘米粗的大树连根拔起,房屋倒塌70多间,部分地段电杆折断,供电中断。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5平方千米,减产5成以上21平方千米,绝产8.86平方千米.其中,棉花减产5成以上3.77平方千米,绝产5平方千米;粮豆总计减产约1210万千克,减产皮棉60万千克,合计经济损失1250万元,加上房屋、树木、砖厂砖坯子及饮料厂饮料等直接经济损失达1310万元。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冒雨赶赴现场,查看灾情,慰问群众,组织救灾,研究制定减少灾害损失的措施。1999年6月24日下午3时16分至4时零6分,自黑山有气象记录以来,罕见的暴风雨夹着特大冰雹袭击大虎山地区,降雹时间长达50分钟左右,最大冰雹直径达80毫米,比鹅蛋还大,小的如鸡蛋般,在地上积半尺厚。灾害发生后20分钟,大虎山镇党委、政府领导分成两组,顶着冰雹、暴雨深入农田查看灾情,遭灾最严重的三台子、青苔泡、曹家、四家子、李家等7个村屯棉花、大豆、小麦、果树被打成光杆,大田庄稼叶子被打得稀烂,全区受灾面积4.5平方千米,造成损失3000万元左右,重灾区直接经济损失1900万元左右。据初定统计有数百名在田间追肥的农民被冰雹打伤,一个老汉被打得鼻青脸肿,数百户住宅的门窗玻璃被打碎。灾后,县委、县政府领导及农办、气象局、民政局等部门领导火速赶往灾区,镇党委、政府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查实,落实抗灾、救灾工作.25日早组织上百名机关干部,赶赴受灾村开展抗灾自救工作。虫灾1992年8月,第三代棉蛉虫在全国已成特大爆发年,高梁蚜虫也伴随发生,境内灾情十分严重。百株虫卵高达400多粒,分布在叶子的正、反面、叶柄、苞叶等各个部位,这次公害面积大,来势凶猛,危害严重,如不及时防治,将造成大面积减产乃至绝产。县里多次召开会议,提出紧急预防“虫口夺粮"的号召,实行五大班子领导包片,局级领导包乡的层层责任制,积极组织群众下田灭虫,采取人工防治与药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将虫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8月14日下午,县委、县政府在县邮电局二楼会议室召开有县五大班子领导参加的“彻底消灭虫灾,保证农业收成”的全县电话会议,各乡镇领导听取了会议精神,县长李克明对前一段灭虫工作做了总结,并部署了下步工作,县委书记郑治国又对灭虫工作做了强调.9月5日,县召开灭虫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县委、县政府表彰了励家镇等18个乡镇为先进集体一等奖,太和乡等13个乡镇为先进集体二等奖,沈秀玲等63名同志为先进个人。震灾1999年5月24日15时58分,在北纬41.7“,东经122。2“,即大虎山发生2.5级地震,有震感但无破坏性。同年6月3日1时46分,北纬41。6“,东经122。2“,即大虎山万家壕发生3.5级地震,有震感,无破坏.重大灾害典型选介——黑山1994年8月7日华北气旋特大暴雨影响时间、范围1994年8月5日20时至7日20时,辽河流域以西地区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出现特大暴雨。黑山全县平均降水达280毫米,超过三百年一遇标准。最大点降雨量达340毫米,达到千年一遇标准。这次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具有时间长、雨量大、范围广的特点.强降水使境内两座中型水库水位提高,库容急增,迅速达到溢洪水位。3条主要河流严重飞滩,流量猛涨,超过防汛流量百倍以上。国道102线以南耕地全部被淹,172个村屯进水,普遍水深1米以上,最深达2米.另外,8月9日又普降大暴雨,雨量超过150毫米,南部积水未撤,北部又有6个乡镇大部分农田被淹。8月16日又受台风波及,全县又普降暴雨,平均在70毫米以上,并遭到6级~7级大风袭击,庄稼大面积倒伏,灾害进一步加重。天气形势分析副热带高压呈块状,由于其南部台风西北上,副热带高压中心稳定在对马海峡,588十位势米线在朝鲜北部;5日08时亚洲中纬度地区为两脊一槽经向环流,东北区高压脊与副热带高压脊叠加形成东阻形势,蒙古低涡高空槽缓慢东移,落后10个经度的宽阔河套西部高空槽快速东移,6日8时南北两高空槽形成“丁字槽”结构;9413号台风4日下午前在福建沿海登陆迅速减弱继续向偏北方向移动,6日08时位于湖南,与河套地区低槽形成“北槽南台”辽宁暴雨形势;蒙古槽冷空气补充,河套槽维持发展在稳定的副热带锋区上东移,同时9413号台风低压和西北9414号台风共同通过西南急流向辽宁输送高能高湿气流。地面图上5日20时至6日08时华北地区冷锋与东移蒙古低压冷锋尾部结合,急流、台风水汽与锋前能量锋区迎合在黑山所在的辽宁西部、北部产生大暴雨;之后在河北南部形成华北气旋经入渤海海峡,台风水汽与华北气旋迎合黑山等辽西大部地区再次出现区域性强降水天气。罕见的水灾这次气象灾害十分严重,造成的损失巨大。据调查统计;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52.49平方千米。其中玉米379.05平方千米,高梁238.27平方千米,大豆59。38平方千米,水稻杂粮等40。14平方千米,花生41.78平方千米,棉花、甜菜、下茬菜等59.52平方千米,蔬菜棚室34.33平方千米。全县绝收面积达308。6平方千米。减产5成以上面积305。79平方千米。减收5成以下面积238。08平方千米。全县减产粮豆41763千克,减产花生1000万千克,果树受灾30万株,种植业经济损失5。54亿元.倒塌房屋4670户,9530间,院墙315900米,毁坏自来水及供水设备137处,造成1。5万人吃水困难。另外倒塌猪舍1.5个,鸡舍13000多个,牛羊舍3700个,淡水鱼塘冲毁50余个,养殖业经济损失1734万元。公路冲坏348处总长121.4千米。通讯线路倒杆409根,32820延长米。供电线路倒杆240根,14440延长米。桥涵冲毁331座(桥153座,涵洞178座)。沈山铁路段家刘家处被冲毁,造成铁路停运。水利工程、城镇基础设施冲毁也较严重.乡镇企业、县营企业和事业单位经济损失达2。5亿元。据不完统计,这场洪涝灾害给黑山造成总的经济损失达9.32亿元人民币.第二章自然资源第一节土地资源黑山县土地资源构成是农业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它农用地,合计1972.5平方千米;建设用地,包括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合计261.7平方千米;未利用地,包括未利用土地、其它土地,合计248.55平方千米。土地类型全县土地总面积2487平方千米,平原面积较大,处在羊肠河、东沙河、绕阳河流域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全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坡度在6度~15度之间,西北为丘陵,中部为平原漫岗,东南部为平洼。境内有大小孤立的小山48座.按地貌类型分,全县海拔20米以下平洼地面积841.92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33。9%;海拔20米~50米平原区1172。55平方千米(其中小东农场185。98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47.2%;海拔50米~100米丘陵漫岗地394。62平方千米(含小东农场4。4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15。9%;海拔100米~300米低山76平方千米(含小东镇20万平方米),占土地总面积3.1%;海拔300米以上土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占土地总面积0。04%。土地资源特点黑山县土地资源因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反映不同的特点:耕地面积较大,地势平坦,土质肥厚,没有>15。的坡地。全县有耕地1440平方千米(2005年土地年报数据),占总土地面积的58.1%。耕地集中连片,但旱田面积较大,占耕地的94%。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开发了一部分水田和麦田,蔬菜面积更少,不到耕地的1%.土壤质地属蒙金土型和松体型,占65%以上,理化性能较好,适宜发展种植业,主产粮棉油。林地占有一定比例。主要分布在绕阳河流域的小东农场、绕阳河镇、半拉门镇、新兴镇和西北部的白厂门镇、芳山镇等丘陵区.全县林地面积275.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9。4%。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较大且集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共有222。4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8.4%。主要是5个老镇和农村居民点,独立的工矿用地有八道壕煤矿、县膨润土矿、黑山镇和镇安乡等膨润土矿。交通用地日益增长。全县交通用地为18.36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8。9%,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用地日益增长,为工农业生产和第三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基础。园地和牧草地占地较少。全县园地55.5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1。9%。牧草地面积有15.43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8%,主要分布在小东畜牧场,有人工草地14.92平方千米,占牧草地的97.6%,其余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新兴镇、四家子镇。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较大,有利于发展淡水养殖业。全县水域面积150.65平方千米(2005年土地年报数据),占总土地面积的6.1%,境内自东向西有绕阳河,由北向南有东沙河、羊肠河等三条主要河流。此外,还有一部分坑塘和沼泽地,有龙湾、友邻、老官、莲山、关家沟等水库,水资源比较丰富,为开发水田、麦田提供了方便条件.全县未利用土地面积248.55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11.8%,是土地利用的潜在资源.土地资源利用耕地1983年黑山县进行土地资源概查时,全县耕地面积为1416平方千米,人均耕地23.33平方千米(而统计在册面积为1102.55平方千米)。1987年成立土地管理局,对土地资源进行详查,1991年完成土地资源详查,详查时的耕地面积为1512.5平方千米(含小东农场100平方千米).到1995年末经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时,全县耕地面积为1451。19平方千米.(而县统计局在册面积耕地1144。55平方千米,其中水田19。33平方千米,旱田1125。22平方千米,人均耕地为1800平方米。)到2003年末全县耕地总量为1439.86平方千米,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相比,耕地增加35.22万平方米。2003年全县耕地减少主要原因是建设占用耕地9.22万平方米,其中独立工矿占用耕地6。9万平方米;居民点占用耕地1.9万平方米,其他占用耕地4200平方米;各级道路两侧的绿色通道共占用耕地113.75万平方米,种植果园17万平方米;经县林业部门验收的退耕还林面积达13。43平方千米,未经验收面积5.56平方千米。耕地增加主要原因是全年共开发整理荒地45.78万平方米,其中净增耕地35万平方米,除各类建设占用耕地9.22万平方米外,还增加耕地26万平方米。2005年末,全县耕地总量为1439。86平方千米,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相比,耕地增加30。81万平方米。耕地减少主要是建设占用耕地8。32万平方米,其中独立工矿占用耕地2。93万平方米;居民点占用耕地1.73万平方米;交通运输占用耕地6800平方米;公路用地2。98万平方米。耕地增加主要是开发整理荒地40万平方米,其中净增耕地40万平方米,除各类建设占用耕地8.32万平方米,还增加耕地30。81万平方米。园地与林地县境内园地主要是果园占地。1989年土地详查时,全县园地面积为24平方千米。1995年全县园地面积为46.66平方千米。2005年全县园地面积为55.5平方千米.境内荒山丘陵及河流两岸适宜植树造林.1985年全县林地面积为205.31平方千米(含四旁植树面积).1991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时,全县林地面积为207.31平方千米.1995年林地面积达到218。64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为9.7%。2002年林地面积达到219。31平方千米。2003年林地面积达到232。64平方千米。水域和牧草地境内共有水域面积206.65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形式为河流、水库、坑塘和沼泽水体。河流有三条,东部绕阳河,中部东沙河,西部羊肠河,河流流向均自北向南,河流水面及滩涂占地面积为58平方千米,境内有中小型水库3处,以龙湾水库库容最大为5350万立方米,水域占地71.32平方千米,老官水库占地57.86万平方米(据1991年土地详查数据)。1995年水域面积为220平方千米。2002年水域面积为224平方千米。境内牧草地面积少,仅有20平方千米,占全县总土地面积0。8%,主要分布在小东农场,有人工草地19。33平方千米,占草地面积98%。天然草场仅有47平方米(1991年数据)。1991年牧草地面积19.33平方千米。2002年牧草地面积19。73平方千米。2003年牧草地面积19。66平方千米。2005年牧草地面积14.92平方千米。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境内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共206.65平方千米,分为城镇、农村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为16平方千米,分布在黑山镇、八道壕镇、大虎山镇、新立屯镇及小东镇,其他建制镇地区(1991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字)。1995年为215。31平方千米。2002年为209.31平方千米。2005年为186.65平方千米。交通用地1991年境内交通用地面积为83.32平方千米,主要铁路有沈山、大郑、高新三条铁路线,占地12。66平方千米,辖区内有国有公路5条,占地6。66平方千米,还有乡镇占地63.33平方千米。199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后交通用地面积为90平方千米.2005年交通用地面积为90.65平方千米(含农村道路)。未利用土地1991年境内未利用土地面积为216.65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8.7%,其中荒草地132.65平方千米,占61%,盐碱地3.6平方千米,占1。7%,沼泽地19.33平方千米,占8.8%,沙地3.33平方千米,占1.5%,裸土地6平方千米,占2。9%,裸岩石砾土21。33平方千米,占9。9%,土坎13。33平方千米,占6.3%,其它16.66平方千米,占7.6%(1991年土地利用详查数字)。2003年未利用土地面积为203。11平方千米。2005年未利用土地面积为248.5平方千米。第二节水资源20年来,省、市、县各有关部门做了大量有关资源的勘察、监测、评价、科研等工作.其中:1984年完成的《黑山县水利区划》和市水资源研究会编写的《黑山县水资源分布图说明书》对黑山县地表、地下水资源量与水质作了全面系统的评价。本章主要依据该成果,结合2005年黑山县水资源的开采现状,对黑山县水资源量与水质及时空分布特点作一概述。降水量据县气象站1986年至2005年降水系列资料,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1毫米。其中:年最大降水量1994年为1018。5毫米,最小年降水量1999年为267.6毫米。不同保证率的降水量如下:P=50%时,降水量为565毫米;P=75%时,降水量为475毫米;P=95%时,降水量为375毫米;2005年黑山县年降水量559毫米,相应保证率为52%。地表水资源、地表水资源量根据《黑山县水利区划》提供的资料,全县多年平均地表迳流量13993.00万立米,2005年迳流量13685.27万立米.各流域不同保证率年迳流量见表2-7。黑山县各流域不同保证率年迳流量表表2-7单位:万立米河流名称流域面积(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地表迳流量(万立米)不同保证率年迳流量(万立米)P=50%P=75%P=95%绕阳河852.044409.003758.002165.00862.00东沙河1115.435816。004882.002841.001129.00羊肠河313。302330.001980.001171.00317.00庞家河205.721438.001223。00674.00209.00合计2486.4913993.0011841。00651.002517。00地表迳流主要特征迳流年内分配不均迳流受降水的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雪少,多数年份没有明显的春汛。夏季6月至9月份,由于降雨集中,水量明显增长,根据绕阳河王回窝堡站24年资料统计,6月至9月份迳流量占全年的84.7%,而枯水季节迳流量很小,特别在4月至5月份,农业用水时常常感到不足。迳流年际变化大受降水年际变化影响,迳流的年际变化也很大,据绕阳河王回窝堡站24年实测资料统计,最大年迳流量1964年为87840。00万立米,最小年迳流量1958年为3250.00万立米,最大为最小的27倍.地表水可供水量地表水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分配不均。各用水部门在年际及年内用水需求变化很大,加上地表水资源受开采能力限制,不能全部加以控制利用,所以可供水量只是资源量中的一部分.决定可供水量的基本条件:一是天然来水及其来水过程;二是需水量及需水过程;三是工程供水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互相制约。全县水利工程的地表供水工程,有5座水库.当保证率P=50%时可供水量2768.00万立米/年,当保证率P=75%时,可供水量为1408.00万立米/年.当保证率P=95%时,可供水量为854.00万立米/年。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综合补给量全县综合补给量为36952。98万立米,根据地形、地貌、地下水赋存条件,全县分为四个水文地质单元,即丘陵山区、坡洪积扇裙区,山间河谷区,冲积平原区.不同水文地质单位及各流域的地下水综合补给量见表2—8。黑山县地下水综合补给量表表2-8单位:万立米/年地质分区补给量流域丘陵山区坡洪积扇裙区山间河谷平原区冲积平原区合计绕阳河19293.9519293。95东沙河664.23389。93845.641102.3113002。11羊肠河216.48200.34904.501255.522576。84庞家河108.05158.081818.952080。08合计988.76748。351750.1433465.7336952.98地下水可利用量全县地下水可利用量为29804。28万立米/年,各水文地质单元及各流域地下水可利用量见表2-9。黑山县地下水可利用量表表2-9单位:万立米/年地质分区补给量流域丘陵山区坡洪积扇裙区山间河谷平原区冲积平原区合计绕阳河15520.3515520。35东沙河199。27116。98582。199109.8510008。23羊肠河64。9460。10622。661520.172267.87庞家河32.4247.431927.982007。83合计296.63224.511204。7928078.3529804.28水资源总量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2548.64万立米/年,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3993.00万立米/年,地下水综合补给量为36952.98万立米/年,重复量8397.34万立米/年。水资源人均占有量680.05立米,平方千米均占有量236.78立米.全县不同频率水资源总量见表2-10.黑山县不同频率水资源总量统计表表2-10单位:万立米/年名称频率名称多年平均P=50%P=75%P=95%地表水资源量13993。0011841。006851.002517.00地下水综合补给量33952.98重复资源量8397.34水资源总量42548.6440396。6435406.6431072。64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142120.31万立米/年。转化成地表水迳流量13993。00万立米/年,占总降水量9.85%;转化成地下迳流量为28555.64万立米/年,占总降水量20。09%;蒸发量99571.67万立米/年,占总降水量的70。06%.水位动态及水质现状地下水位动态现状全县自1988年起在平原区布设59眼地下水位观测孔,每年的4月26日和9月26日对地下水位动态进行统测。从1985年起在绕阳河、东沙河、羊肠河共布设4个断面,24眼观测孔进行长年观测。根据十几年地下水位观测资料,全县地下水流向,由北向南,沈山铁路以北水力坡降1.43/1000~0。66/1000,沈山铁路以南水力坡降0.66/1000~0。5/1000,地下水主要开采区段家乡的刘家、么台子、大营盘一带,水位动态呈补给—-开采-—补给型。由于工厂规模的扩大、城镇人口的增多,用水量不断提高,水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开采漏斗范围由1983年的30平方千米扩大到现在的60平方千米,漏斗中心水位埋深由1983年的5.5米下降到12米。其它地区地下水位比较稳定。地下水位埋深在2.0米~4.5米之间。地下水化学特征全县地下水由低山丘陵区到平原区经历了补给、迳流的运移过程,水与介质间进行各种化学作用,形成不同的水化学类型。自西北向东南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丘陵山区多为重酸钙或钙镁型水,平原则变为重炭酸氯化钙钠型水,沿河地带为重炭酸钙或钙钠型水.重向分带不明显,总的趋势是浅层水化学类型较多,深层水化学类型简单。矿化度深层水低于浅层水,均为低矿化的淡水。县内地下水主要水质问题是浅层水中氟离子含量高:一般2毫克/升~3毫克/升,在二道至四间房一带最高达3毫克/升~5毫克/升,深层水氟含量为0.5毫克/升~1。0毫克/升,是县内防氟改水的供水层。在冲积平原区另一个水质问题是地下水中铁、锰离子含量高,高出饮水标准4倍~10倍,而且深浅层中铁离子均超标,应采取人工除铁。水质污染全县2005年各厂矿企业排污量为581。03万立米,绕阳河、东沙河、庞家河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化工厂排污量22。80万立米,大虎山造纸厂排污量184.28万立米,废水排入庞家河后入绕阳河。特别是大虎山造纸厂废水为褐色,并有异味,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污染物有汞、六价铬、氟化物、酚等。取水量分类及用水量分类取水量分类按现有取水工程的分布、用途及管理使用情况,黑山县取水户可分为城镇自来水公司、厂矿企事业单位、农村灌溉、农村生活四类。2005年全县取水量分类见表2-11。2005年黑山县取水量分类表2-11单位:万立米取水量取水分类水源类型取水量取水分类取水量地下水城镇自来水公司610.00610.00厂矿企事业单位450.00450.00农村(灌溉)22512.0022512。00农村(生活)730。00730.00合计24302.0024302.00用水分类及用水量按用水方向可划分为城镇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农村生活四类.2005年全县用水量分类见表2—12.2005年黑山县取水量分类表2-12单位:万立米取水量取水分类水源类型取水量取水分类取水量地下水城镇生活511.00511.00工业生活549。00549。00农村灌溉22512.0022512.00农村生活730。00730.00合计24302.0024302.00第三节动植物资源动物资源黑山县地处辽宁中部偏西,是长白、华北和蒙新区的过渡地带。全域有多条大河流和沼泽湿地,还有多座低山、丘陵和林地,气候温和,植被类型多样,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丰富的食物来源。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兽类16种。其中有二级保护动物一种,三级保护动物5种。食肉目,犬科:狐狸(二级),貉、豹猫(山狸子、野猫)以上二种是三级;狼;食肉目,鼬科:黄鼬(黄皮子)、艾虎子、狗獾(以上三种是省三级保护动物);貂;啮齿目,鼬鼠科:大仓鼠(田鼠)、褐家鼠(大耗子)、小家鼠(小耗子)、东北鼬鼠(豆杵子)、麝鼠(水耗子);食虫目,刺猬科:普通刺猬;翼手目,蝙蝠科:蝙蝠;兔形目,兔科:东北兔。鸟类共72种。其中:省二级保护鸟类有7种:隼形目,鹰科:鵟(土豹)、雀鹰、燕隼、鹊鹞:鹤形目,鸨科:大鸨(大鵏);鸮形目,鸱鸮科:长耳(夜猫子)、短耳(小夜猫子).省三级保护动物有35种,其中有雁形目,鸭科:豆雁(大雁)、绿头鸭(绿头野鸭);鸡形目,鸹科:环颈鸡(野鸡)、鹌鹑、斑翅的山鹑(傻半斤);鸻形目,彩鹬科:彩鹬(地闷子);雀形目,太平鸟科:大太平鸟(十二黄)、小太平鸟(十二红);雀形目,雀科:赤胸鹀(白三道眉)、黄候鹀(黄眉春暖),栗斑腹鹀(黄三道眉)、小鹀(山老家)、铁爪鹀(铁雀子)、灰头鹀(青头鬼);雀形目,山雀科:沼泽山雀(小山雀);雀形目:鹟科:乌斑鸫(窜鸡)、红点刻、蓝点刻、暗柳莺(小瞎牛子)、黄眉柳莺(瞎牛叶子)、灰脚柳莺(小黄狗)、寿带(大尾巴莲);雀形目,卷尾科:里卷尾;雀形目,鶺鸽科:黄鶺鸽(跟牛郎)、白鶺鸽(喜鹊花)、树鹨(麦苏儿、麻兹牛);雀形目,鸦科:灰喜鹊;雀形目,燕科:家燕(拙燕)、金腰燕(巧燕);鹃形目、鹃科:大杜鹃(布谷鸟);鴷形目,啄木鸟科:绿啄木鸟(鹐刀木)、大斑啄木鸟(花鹐刀木);佛法僧目,戴胜科:戴胜(臭鸪鸪);雀形目,伯劳科:红尾伯劳(户不拉)、灰伯劳(寒雀儿户不拉);普通鸟类30种:雀形目,百灵科:方雀(麻厄灵)、小沙百灵(白叫天)、凤头百灵(凤头厄灵);鹳形目,鹭科:草鹭(长脖老等)、仓鹭(老等);鸊鷉目,鸊鷉科:小鸊鷉(水葫芦、王八鸭子);鸻形目,彩鹬科:矶鹬(水扎子);鸻形目,鸻科:金眶鸻(沙流子);雀形目、文鸟科:树麻雀(大老家、老家贼);雀形目,椋鸟科:灰椋鸟(麻雀子);雀形目,鹟科:蓝点缸、红候鹟(尖刀出血)、白眉鹟(驴粪球子)、黄腰柳莺(瞎牛子)、大苇莺(大黄狗);雀形目,鸦科:乌鸦、喜鹊;佛法僧目,翠鸟科:兰翠鸟(打鱼郎);雀形目,岩鹨科:棕眉山岩鹨(油葫芦);雀形目,雀科:栗鹀(红金钟)、黄雀、金翅鸟、白腰朱顶雀(苏雀)、朱雀(红麻料、青麻料)、北朱雀(罗卜丝、靠山红)、黄胸鹀(烙铁背)、黑头腊嘴、黑尾腊嘴(哨花子)、锡嘴雀;雀形目、黄鹂科:黑枕黄鹂;鱼类资源可分为人工移殖类和土著鱼类两种.人工移殖鱼类有5属,全是鲤科鱼,有青、草、鲢、鳙、鲂.土著鱼类有25属。其中鲤科鱼类15属,有鲤鲫、中华细鲫、川丁、麦穗儿、餐条、棒花、棒花一种、兴凯颌须鮈、兴凯刺鳑鮍、班条刺鳑鮍、中华鳑鮍、泥鳅、花鳅、红鳍鲌。虾虎科鱼类有3属,有吻虾虎、克丽虾虎、虾虎一种。塘鳢科鱼类2属,有鲈塘鳢、土布鱼.斗鱼科鱼类1属,为园尾斗鱼。鲶科鱼类有1属,为鲶鱼。鲍科鱼类有1属,为黄颡鱼。鳢科鱼类有1属,为乌鳢.鳉鱼科鱼类有1属,为青鳉鱼。另有龟鳖目,鳖科鱼类1种,为中华鳖(甲鱼、俗称王八);十足目,长臂虾科3种,沼虾(白虾)、草虾、河蟹(螃蟹)。水生浮游动物:从龙湾水库、友邻水库、老官水库、姜屯莲花湖和大虎山镇鱼场五个水域测得的结果是,浮游动物共有37属。其中原生动物4属;轮虫10属;枝角类14属;挠足类9属.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①轮虫:萼花臂尾轮虫、双尖钩状狭甲轮虫、高蹻轮虫、矩形臂尾轮虫、四角平甲轮虫、壶状臂尾轮虫;②枝角类:柯氏象鼻蚤、大眼窦氏蚤、直额裸腹蚤、刺爪低额蚤、隆线蚤、双刺伪仙达蚤、虱形大眼蚤、多刺秀体蚤、伪帽蚤和大型蚤。③挠足类:沟渠异足猛水蚤、如意真剑水蚤、大型中镖水蚤、近邻剑水蚤、广布中剑水蚤、绥芬跛足水蚤、多足变形虫等.蛙类:5种无尾目,瞻蜍科:中华大蟾蜍(癞蛤蟆)、花背蟾蜍(小癞蛤蟆);无尾目,雨蛙科:无斑雨蛙(绿蛤蟆狗);无尾目,蛙科:青蛙(田鸡),中国村蛙(蛤什蚂,省三级保护动物);蛇类:5种有鳞目,游蛇科:虎斑游蛇(野鸡脖子)、棕里锦蛇(里长虫,省三级保护动物)、红点锦蛇(水蛇)、白条锦蛇(麻蛇、香长虫);有鳞目,蜥蜴科:丽斑麻蜥(马蛇子);植物资源黑山境内有多条大小河流和沼泽地,从北到南有低山,有丘陵、有平原,地形比较复杂,气候温和,降水适中,为各种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木属、药属、花属、草属、菌属、食属130多种植物,遍布全县各地。另有水生浮游植物7个门类,170个属.分述如下:木属:杨、柳、榆、槐、桑、榛、荆、花曲柳、胡枝子、桃、李、杏、梨、山楂、苹果、枣等.药属:党参、玄参、荆芥、知母、黄柏、桔梗、百合、枣仁、郁李仁、紫花地丁、米口袋、泽兰、旅覆花、白头翁、萱草根、瞿麦、罗布麻、远志、赤芍、葶苈子、南沙参、白薇、白蔹、玉竹、黄精、防风、苍术、刘寄奴、卷柏、蒲黄、白藓皮、苦参、苍耳、透骨草、老鹳草、匾蓄、翻白草、山川柳、马勃、水红花子、紫草、草鸟、椿根皮、冬葵子、茜草、威灵仙、地榆、石韦、漏芦、薤白、酸浆、仙鹤草、狼毒、益母草、野菊花、黄苓、北柴胡、茵陈、瓦松、莶茸。花属:海棠、荷花、西香莲、鸡冠、步步登高、牵牛花、茉莉、月季、菊花、凤仙等。草属:莎草、洋草、芦苇、苍耳、蒲公英、艾蒿、水蒿、野苜蓿、马兰、三棱草、猫尾草、猪牙草、打碗花、碱草、蒲草、抓根草、蒺藜狗子、水稗草、茅草、刷帚头草、接轱鲁草、拉拉藤、洋铁叶、老鸹膀子、狗尾草、掐不齐、菁蒿、白毛尾陵草、野巨麦、苔草、红毛公、水葱、草蒲、眼子菜、掐慈茹、泽泻、鸡头米、金鱼藻、菱、苣荬菜、苦荬菜、芗荬菜、刺儿菜、茴菜、苋菜、剪子股、马舌菜、猪毛菜、车轱辘菜、水堇菜、鬼子姜。菌属:草蘑、柳蘑、油磨、野腿蘑、狗尿苔、马粪泡等.水生浮游植物7个门,170个属。其中:绿藻门59属、硅藻门57属、裸藻门13属、兰藻门17属、甲藻门11属、金藻门8属、黄藻门5属。优势种类有:小球藻、针杆藻、颗粒直键藻等.详见表2-13。表2-13黑山县浮游植物优势种类表序号水面名称季节水面名称秋季春季夏季1龙湾水库4800平方千米小球藻、针杆藻、舟形藻美丽鼓藻、单一藻、小球藻、模糊直链藻、针杆藻、颗粒直链藻、颤藻、微囊藻颗粒直链藻、模糊直链藻、微囊藻、血红裸藻2友邻水库2800平方千米小球藻、血红裸藻、巨尾裸藻、螨形鱼鳞藻、任氏衣藻小球藻、粗卵囊藻、星型库氏小环藻变形裸藻、小球藻3老官水库500平方千米小球藻、针杆藻、眼点素衣藻、中型脆杆藻小球藻、颗粒直链藻、针杆藻小球藻、针杆藻4莲花湖800平方千米针杆藻、月形藻微囊藻微囊藻、实球藻5大虎山镇渔场50平方千米美丽鼓藻、最小胶球藻、布氏羽纹藻美丽鼓藻、新月鼓藻、针杆藻针杆藻、美丽鼓藻、新月藻第四节矿藏黑山县地处辽河冲击平原西缘,各时期岩层及地质构造不发育,以建平群火成岩为主,附存有煤、膨润土、沸石、珍珠岩等。金属矿产资源贫乏,只有在县区西部白厂门地区为燕山期侵入岩,发现有金、银、铁等矿产资源,品位较低。中东部平原区,主要为第四系,附存有丰富的地下水.县域内的地质工作开展的比较早,先后由辽宁地质局、核工业总公司及煤炭、建材等四个系统五个地质队,从事地质堪察工作,开展了煤、膨润土、沸石、金、红柱石、黑耀岩等项地质探察工作。发现有各种矿藏资源26种,其中:能源矿藏2种,即煤和石油;金属矿藏5种,金、银、铁、锌、铝;非金属矿藏19种,即膨润土、沸石、石灰石、重晶石、明凡石、棉石、萤石、蛭石、遂石、玛瑙石、砂石、石英、石膏、白云岩、黑耀岩、玄武岩、耐火土、粘土、陶土等.黑山县境内能源矿藏,现已探明的主要有原煤和石油.其中煤除早期八道壕地下探明埋藏量6000万吨外,近期又在邻近八道壕的白厂门地区探明一个埋藏量1亿吨的煤田,开采量为7200万吨。据此专家根据黑山境内地质结构情况推断,全境内煤的埋藏量可达5亿吨左右。八道壕地区原煤大量开采始于1919年。1986年以后,除国营八道壕煤矿外,还有多个乡、村及个人经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