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书籍推荐_第1页
法学书籍推荐_第2页
法学书籍推荐_第3页
法学书籍推荐_第4页
法学书籍推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推荐的读书单目录TOC\o"1—3"\h\z\uHYPERLINK\l”_Toc281132835"一、法学入门类 2_Toc281132837”2.刘星:《西窗法语》,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_Toc281132839”4。[日]星野英一:《民法劝学》,张立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5HYPERLINK\l”_Toc281132840"5.冯象 :《政法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HYPERLINK\l”_Toc281132841”6。朱伟一:《走过法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8HYPERLINK\l”_Toc281132842"7。朱伟一 :《敬畏法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8月版 98.苏力:《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三联书店 11HYPERLINK\l”_Toc281132844”9。冯象 :《木腿正义――关于法律与文学》中山大学出版社 15_Toc281132846”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HYPERLINK\l”_Toc281132847”2.[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第二版),顾培东、禄正平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版 174。[日]大村敦志:《民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85。王泽鉴系列民法教科书 197.苏力:《道路通向城市》,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6_Toc281132853”9。许章润 :《说法、话法、立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HYPERLINK\l”_Toc281132854”10.[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0HYPERLINK\l”_Toc281132855"11.[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 3013。[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1HYPERLINK\l”_Toc281132858”三、相关学科类 31_Toc281132860”2。龙应台、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33_Toc281132864"6.孙立平系列作品 35_Toc281132866"8。薛涌:《美国史如何培养精英的》,新星出版社 43HYPERLINK\l”_Toc281132867"9。王怡:《不服从的江湖》,上海三联书店 43HYPERLINK\l”_Toc281132868"10。王怡:《满载鹅的火车--我看电影》 43的视角,来审视法学的学习,以“至简、实用、可读”的原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法学学科的特性、法律人的思维、职业理想,剑法律人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指导、论文的写作等,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引导法学院新生迈入法律之门,顺利“登章入室"。这是作者的一部精心之作。作者简介郑永流,湖北麻城人,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刘星:《西窗法语》,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内容简介西窗法雨》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对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材料进行点拨评说,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时时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作者简介刘星,北京人。曾为解放军侦察兵,后为建筑设计描图员。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在美国法学院做过访问学者。现为中山大学法学教授,中山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出版法学著作多部,发表论文若干,并在《南方周末》、《法制日报》、《文汇报》等报刊辟有法学随笔专栏。3。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1日版内容简介《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订版)大致分成三编.第一编主要是关注一些社会和法律的热点问题,诸如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婚姻法修改、刑事诉讼法修改、送法下乡、科技与法律以及司法审查和制度形成的问题。当然都只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试图从一个角度切人进行学理的然而可能对社会实践有影响的讨论。第二编的文字是对于法学自身的反思.最后一编的五篇是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作者简介苏力(朱苏力),祖籍江苏东台,1955年4月出生于安徽。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著作包括:《法治及其本土资源》(1996年)、《阅读秩序》(1999年)、《道路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治》(2004年)、《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学》(2004年)等。4。[日]星野英一:《民法劝学》,张立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简介:本书与其说是对民法的逻辑构造作法学性的说明,不如说是要从更多的角度,例如历史的、社会的、思想的等方面去审视民法,把民法作为社会的存在,全面地、立体地加以展示。虽然说本书是相当于民法的所谓总论或者序论的部分,但作这种尝试,与前述我在民法各论上所著《民法——财产法》、《家庭法》一样,在日本恐怕都是没有先例的。本书是星野英一先生从事法学专门人才培育50年之后撰写的大众民法学教育著作。先生认为“在法、法律方面,专家的统治也不是一种好的现象”,试图还民法学于“民法的施行者”,以建立起民法的坚实社会基础。本书以法学为核心,涉及语言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认识论等广泛领域的知识,读者无论从哪个部分读起,都能感知活生生社会中民法精神的存在,体验和把握法的思维。作者简介:星野先生生于1926年7月8日,本籍地神奈川县.195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法律学科;1956—1958年在法国巴黎大学法学部留学、研究;1962年获得法学博士(东京大学)学位;1954—1964年任东京大学法学部副教授;1964年—1987年任东京大学法学部教授;1987-1992年任千叶大学经学部教授;1992—1997年任广播大学教养学部教授;1996年以来任日本学士院会员(终身)。其间,历任日本私法学会理事长、金融法学会理事长、法制审议会民法部会长及其他多个审议会委员;现任日本学士院会员、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名誉教授、巴黎第二大学名誉博士。主要著作:《借地借家法》、《民法概论》、《民法讲义总论》、《民法论集》、《民事判例研究》、《民法的焦点1总论》、《民法-财产法》、《家庭法》、《法学入门》、民法的另一种学习方法》、《法学者的心》。5。冯象 :《政法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本书是对中国法律问题的思考.作者为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冯象。《政法笔记》是冯象在《读书》开的专栏文字,以英美中古文学博士的笔意,言说国内法治领域的大小故事,真正称得上“惊艳”二字。从孔夫子名誉权、鲁迅肖像权、婚前财产公证、取名用生僻字、性贿赂、人体写真到版权、美国大选……涉及到知识产权的方方面面,就文章而言,都称得上汉语法学随笔写作的巅峰之作。这些随笔也彻底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普法观念”,通过学者言说本身去影响一种现实的语境,以期普法之目地。冯象,上海人。少年负笈云南边疆,从兄弟民族受“再教育”凡九年成材,获北大英美文学硕士,哈佛中古文学博士(Ph.D),耶鲁法律博士(J.D)。现定居美国,从事知识产权与竞争资讯等领域的法律业务,业余写作.著/译有:《贝奥武甫:古英语史诗》(北京三联,1992),《中国知识产权》(英文,Sweet&Maxwell,1997,增订版2003),《木腿正义》(中山大学,1999),《玻璃岛》(北京三联,2003),《政法笔记》(江苏人民,2004),《尘土亚当》(待出)及法学评论、小说诗歌若干。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师资介绍:冯象梅汝璈法学讲席教授研究方向:法律与宗教(圣经学)、法律与伦理(职业伦理)、法律与文学(法理、社会批判)、知识产权与竞争资讯(民商法)学历:耶鲁大学法律博士(J.D。)哈佛大学中古文学博士(Ph。D。)北京大学英美语言文学硕士昆明师范学院英美语言文学学士国外学习、参加活动情况:《贝奥武甫:古英语史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中国知识产权》(Sweet&Maxwell,1997;增订版2003年)《木腿正义》(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增订版)《玻璃岛—-亚瑟与我三千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政法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创世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摩西五经》(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06年)《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智慧书》(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08年)6。朱伟一:《走过法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内容介绍朱伟一律师,生于苏州,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分别获美国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和法学博士学位,并获得美国纽约州律师资格.朱伟一律师曾在南京大学、外交部条约法律司、纽约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维也纳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美国美迈斯律师事务所、北京浩天律师事务所任教或任职。朱伟一律师先后出版《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美国经典案例解析》、《美国公司法案例解析》等著作。本书是作者在美国期间记下的一些趣闻和想法。7.朱伟一 :《敬畏法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8月版内容介绍1701年,一位在中国住过的法国人谈到中国人,称之为“一个只怕皇帝,只爱钱财,对一切有关永恒的主题都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民族.”果真是这样吗?“野僧偶向花前定,满树狂风满树花。"满树狂风满树花-—我们今天的状态也大致如此吧.一切在变,变化之快又有点乱。据说法律可以规范无序。试问,我们愿意遵守法律吗?我们有敬畏法律的传统吗?如果没有这种传统,我们今天可以从头做起吗?朱伟一,生于苏州,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分别获美国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和法学博士学位,并获得美国纽约州律师资格。朱伟一律师曾在南京大学、外交部条约法律司、纽约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维也纳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美国美迈斯律师事务所、北京浩天律师事务所任教或任职。《南周》对先生的评价是:“朱伟一的随笔像炉边闲话、朋友聊天,文笔幽默,轻松,好东扯西拉。但通篇文章看完了,发现他原来有一种调子在里面.这调子是一种风格,更是某种思想观念上隐约现的主旋律。读多了以后,就能认出他的风格.现在,只要是朱伟一的文章,不看署名也能认出来”。“内容浸透拖了骨髓的动人,语言浸透了骨髓的动人,结构浸透了骨髓的动人。把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今天的主流社会群的人来了一番叙述抒情,令人唏嘘,坐立不安!思想的明晰、开阔,态度的凄婉,对语言的继承达到了极高的完美。难得一见的散文矣”。已出版的作品如下:《走过法律》、《敬畏法律》、《另面法律——情节与情结》、《证券法的两种实践》、《美国经典案例解析》、《美国公司法判例解析》、《美国证券法判例解析》、《守望理性与浪漫》、《智慧来自不同的声音》、《金融制胜》、《金融大败局》、《听风听雨》8。苏力:《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三联书店本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法律与文学为研究对象,集中讨论了制度的历史变迁问题;通过对《窦娥冤》的理解,指出窦娥的悲剧主要在于科学技术之不足而带来的信息缺乏,分析了古代审判制度的缺陷,“司法”行政合一,以及裁判者缺乏审判的技术和能力;仔细探讨了中国传统戏剧的一些艺术表现形式,试图探讨戏剧和德主邢辅的制度兼容和相互补强.附录的文字也都与法律与文学有关,或许会对读者理解和了解一些与法律与文学研究相关的其他信息。目录序致谢导论在中国思考法律与文学现状和回顾意义难题论域意义再探讨材料、进路和方法本书的结构第一编历史变迁第一章复仇与法律问题、学术背景与材料报复和复仇从报复到复仇,文明的发展残酷性的升级,群体问题制度化的复仇,一种精制的文化复仇制度的弱点和衰落复仇的消亡?复仇与刑法附录:赵氏孤儿第二章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悲剧何在?梁祝二人的年龄早婚与包办婚姻包办婚姻中的财富问题悲剧因素之一:自然与社会悲剧因素之二:常规与例外悲剧之三:何时改变制度?结语第二编“司法”制度第三章窦娥的悲剧悲剧是如何发生的?谁的话更可信?证据问题证据问题的背后超自然证据和鬼魂的意义小结第四章制度角色和制度能力裁判者的双重制度角色司法独立的论证制度角色:官员和胥吏的能力审判作为专门的技术知识“官人清似水,外郎自如面”第五章清官与司法的人治模式两种清官智慧的限度勤政的限度“司法”的人治模式严格责任制的有效性—-一个理论分析小结附录:《元曲选》中另外九出包公戏梗概第三编法律“文化”第六章德主刑辅的政法制度道德的世界意识形态作为治理制度“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例证:道德对戏剧素材的重塑道德主义进路的批判附录:中、西法学语境中的“法律道德性”第七章戏剧空间与正义观之塑造中国戏剧的叙事传统戏剧的艺术空间之构建想起了《哈姆雷特》另一种《窦娥冤》小结第四编方法问题第八章这是一篇史学论文?问题文学与历史想象、理论与历史诗史互证?第九章自然法、家庭伦理和女权主义?三种解读什么样的自然?——情境化的解读最高的伦理?——历史变迁的解读为什么“女性”?——社会分工的解读“中国的”解读?儒家的思路及其原生意义结语附录附录1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爷的悲剧附录2从文学艺术作品来研究法律与社会?附录3孪生兄弟的不同命运参考文献索引9。冯象 :《木腿正义――关于法律与文学》 中山大学出版社本书共收录作者以前的31篇文章,其中上编16篇谈法律,属于带有学术性的法律杂文;下编15篇谈文学,学术性较强,也包括一些访谈文章。法律与文学、法律与社会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作者凭借其深厚的法学与文学功底,结合法律和文学个案,立足社会现实,以其一贯犀利的笔锋为我们展示了法学、文学、法律与文学不一样的图景。一如作者此前的著作,书中同样配有30多幅西洋名画的插图,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二、法学进阶类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内容简介本书内容以交叉学科为背景,从浅近的社会法律问题入手,集中讨论了中国当代法律和法学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例如: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专业化、市场与法律的替代问题,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论等。其学术背景涉及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阐释学、语言哲学等。以力求从平易中展现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创造性地把交叉学科的知识引入到中国的法学研究中来,并融合进中国法学。2.[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第二版),顾培东、禄正平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版内容简介《大陆法系》(第2版)专为业余读者而非法学专业人士而撰写。其对象为:希望了解西欧和拉西美洲法律制度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同英美法律制度之间区别的一般读者;了解欧洲和拉丁美洲文化中法律概况的业余法学爱好者以及对于学习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国际关系学以及法学等课程而要求课外读物的学生。尚未研习外国法和比较法但却因工作和其他需要想弥补此方面不足的法律职业者,也可从《大陆法系》(第2版)受益。作者简介约翰·亨利·梅利曼,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斯韦策荣休讲座教授及艺术系荣休教授.纽约大学法律科学博士及法学硕士,圣母大学法律博士。1953年起任教于斯坦福大学法学院,1960年起任教授,1971年起任讲座教授。1980年起兼任斯坦大学艺术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法学及艺术与法律。3。[美]艾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李静冰、姚新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是一部民法方面,主要是西欧大陆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法律制度方面的著作。在这本比较法方面的论著,目的是找到那些使民法卓尔不凡的存在和发展的缘由.主要内容包括:民法法系的含义、罗马法的体效应、民法的形成理性、法典化前的判例法、法律理念的渗透、法学阶梯等。4.[日]大村敦志:《民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在日本被公认为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民法总论”。作者为当今日本民法学界的中坚人物之一。本书在作者发表纪念日本民法典百年演讲的基础上完成的。作者回溯历史上各个阶段发展的脉络,总结各个 时期各个学派对现世影响,引进西方法学流派在日本的作用和弊端,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作者言简意赅,不偏不倚,对学术的反思无疑会给我国民法典的取舍和学者的研究裨益非浅.大村敦志(1958年6月14日—)日本民法学者。东京大学大学院法学政治学研究科教授。千叶县出生。以契约法,消费者法,家族法研究为中心。曾留学法国,擅长法语。5。王泽鉴系列民法教科书包括:《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民法总则》、《民法物权1:通则•所有权》、《民法物权2:用益物权•占有》、《债法原理(一)基本理论•债之发生》、《债法原理(二)不当得利》、《侵权行为法(1)》6.[美]唐纳德•布莱克:《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王泽鉴先生一九三八年六月二日生,台湾台北人。前中华民国司法院大法官,成功高中毕业,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系学士、硕士。在台湾大学法律研究所学习期间,以第一名考取台湾公费留学,后赴德国海德堡大学深造,半年后转学至慕尼黑大学,师承德国著名法学家卡尔·拉伦茨(KarlLarenz)教授研究民法及法学方法论,于1968年获该校法学博士学位。随后任教于台湾大学法律系,讲授民法总则、民法债编、民法物权、比较民法等课程。王泽鉴先生专攻民法,其民法专长系台湾之权威。其于任教期间曾担任台湾大学法律学系教授、系主任、法律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法学会理事长、行政院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委员等职,曾担任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访问教授,并在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政经学院,澳洲墨尔本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其在台湾大学服务期间,育人无数。1994年起任司法院大法官,2003年卸任。现任台湾大学法律学院暨马汉宝法学讲座教授。王泽鉴教授著作等身,其中《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八册堪称经典,在台湾法学界向有“天龙八部”之称,为法律系学生必备民法教材。其余各书亦十分有可观之处,主要包括“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民法总则"、“债之发生”、“不当得利"、“侵权行为"、“民法物权(通则及所有权)”、“民法物权(占有)"等,亦广为各校法律系教师指定为教材。其自Larenz引进之“请求权基础”(Anspruchsgrundlage)思考解题模式,已成为台湾民法学界之主流。然王泽鉴于著作中经常表现出不拘泥于法律之技术性规定、重视价值权衡及判断之精神,经常引述“法之极,恶之极”,勉励学生勿成为仅知法条技术操作之法匠‧虽王师生性谦和不喜招摇,然其学说于海峡两岸均广受推崇,称之为海峡两岸当代民法第一人,谅不为过。7。苏力:《道路通向城市》,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8。[美]波斯纳:《法律与文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波斯纳,1939年元月11日出生在纽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1959年以最优生毕业于耶鲁大学英文系,1962年以全年级第一名毕业于哈佛法学院。在法学院期间,他担任过《哈佛法学评论》主编(president)。他没有拿过Ph.D,但他曾获得过包括耶鲁、乔治城等国内外大学的荣誉法学博士。1968年,他加入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成为副教授;次年,他来到了芝加哥大学,担任教授;1973年一部《法律经济学分析》,给整个法律界带来了一场“革命”(《纽约书评》语);1978年以后又成为法学院讲座教授。9。许章润:《说法、话法、立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本书为《说法活法立法》的增订版。此次重予编订,删却旧章三则,增收新刊八篇,合二十一篇,概分为上、中、下三部.统括全书,中心在天意、人意与法意的交贯缠绵中,经由探讨中国社会与人生所表达的生活方式,追索其中所蕴藏的活的规则,即自然之法,从追索中国人自家的“立法”,讨一个“说法",进而得一个“活法”。“说法”者,中国人以中国语言,以中国人的人生和人心为背景,对于自家法制与法意的精审阐释,一种现时代条件下的法律意义体系;“活法”者,即经此努力,各方因素配合,逐渐臻达之美好、合理而惬意之人世生活与人间秩序.本书适合法学研究者和法科学生阅读,对于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政府法律官员等法律实务家,以及关心法学的其他学科人士,亦有参考价值.作者简介许章润,安徽庐江人。少年无知,幻想当画家,经载涂鸦,晨钟暮鼓,三试不第,自诩美院落榜生。从此自卑,表现出来便是自傲。转习法律,以图糊口,先后就西南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和墨尔本大学,获法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清代大学法学院。早先主要用力于刑事法学,日久生厌,学术兴味渐在抽象的法律哲学探讨,而于比较法与宪政,则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特别讲究文字的雅致与精准,反感母语写不通却老早若干不甚相关的外文词汇。对于西方“文化洗脑”,忧心忡忡,作焦虑状,深感百年中国,法意阑珊,不得不然,一切无中生有.反感以“主义”定位,非要供用,则标榜文化保守主义、政治自己主义、学术宽容主义、生活温情主义.有政治意见,无党派.主办刊物一份,主编丛书两套,出版著作三、四种,译述五、六部,讲授课程七、八门.两鬃已有白发,遂集宋明人句,“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宽其程限,紧着功夫”,自勉复勉人。媒介东西的“冰人”既做不得,小学者便是归宿,于是心旷神怡。10。[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1。[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12。[美]博西格诺等著,邓子滨译:《法律之门》(第六版),华夏出版社本书是美国各大学法学院比较通用的一本法律教科书.也可以看作是一部英美法的微型百科全书.本书旨在展示美国的法律过程,不只通过描述,而且通过让读者置身于你来我往的争辩之中,而强调法律讲论的重要意义,则只在部分意义上是规则的一种功能。本书的资料安排意在让每一观点都能与其他观点相比对。每一文章和案例都提供了探索人的紧张关系的机会。正是以这种教学法,本书模拟了美国法律过程的实际运作,打开了进入法律和社会的大门.本书所提供的法律规则、原则和案例,都是社会科学、历史和文学等知识语境中的论辩和讨论素材.本书信奉的哲学是,法律判决应当经由询问而生成,而一个纠纷的所有方面都应当被检视,以便获取最广博、最特别的观点。不仅如此,本书的设计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效果:某一阅读材料中知识要点的解决都扩展了思想范畴,以便更好地研究其他阅读材料;正如法庭就某一案件的判决都潜在地扩大了未来的论证范围,因为该判决已经成为整体法律讲论的一部分.13。[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三、相关学科类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内容简介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当前的世界人,我们到处可以看见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这一套活动我将称之为生育制度.生育制度是个新名词,因之我得先说明一下这名词的意思。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等职。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胥黎奖章、美国大英百科全书奖、日本福冈市亚洲文化大奖、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奖项。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民族与社会》、《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等.2。龙应台、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内容简介《亲爱的安德烈》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作者简介龙应台(1952—),台湾高雄人,祖籍湖南衡山县,教授、作家、社会评论家、思想家。1974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1982年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并任台湾中央大学外文系副教授、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台北市文化局长等。现任香港大学传媒及新闻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台湾清华大学徐贤修讲座安德烈和龙应台教授。著有《野火集》、《野火集》(二十年纪念版),《孩子你慢慢来》(十年纪念版)、《龙应台评小说》《女子与小人》《在海德堡坠入情网》《看世纪末向你走来》《龙应台杂文精品》《这个动荡的世界》、《人在欧洲》、《写给台湾的信》、《美丽的权利》、《孩子你慢慢来》、《看世纪末向你走来》、《干杯吧,托玛斯曼》、《我的不安》《百年思索》《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亲爱的安德烈》等作品多种。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被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1985年以来,她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80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旅居瑞士,专心育儿。1988年迁居德国,开始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开台湾文学课程,并每年导演学生戏剧。1988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前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了十天.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解,颇受注目。自1995年起,龙应台在中国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心大陆的文化发展。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具有很大的影响。安德烈(1985—)龙应台的儿子,德国人。3.[法]福柯:《规训与惩罚》 ,三联书店2007年版《规训与惩罚》是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1926~1984)的代表作之一,于1975年问世.福柯称这部著作为“我的第一部著作”,这可以从“成熟之作”和“领衔之作"这双重意义来理解,但由此也可以看出福柯本人对这部著作的重视。本书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米歇尔·福柯,20世纪极富挑战性和反判性的法国思想家.青年时期就学于巴黎高等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