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密26种群和群落
BSI解
高考考点考查内容三年高考探源考查频率
1.通过实例分析影响种群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
密度的各种因素,学会采★★★☆
调查方法
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
2017新课标III•5
查种群密度;
2017新课标I,1
2.掌握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群落的结构及种间关系2017江苏卷•5★★★★☆
的因素;
2017江苏卷•24
3.利用曲线、图形等理解
2017新课标H•31
种间关系的特点;
2017天津卷•7
4.理解群落演替的影响因
群落的演替★★★★☆
素,特别是人类活动对群
落演替的影响
对点解审
考点1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含义
尹安二“同种”和“全部”
两个_
1-即:同一物种的全部个体
组住L'时间”和“空间”
两个M1+_
1-即: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
「物种具体存在的单位
方更位——繁殖单位
—进化单位
2.种群的数量特征
口老年个体数
□成年个体数
m幼年个体数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
响种群密度的。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一增加,
年龄组成《稳定型:出生率七死亡率一不变'种群密度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一减小.
增长快-
(4)性别比例,第生6一相对稳定,种群密度
.?增长慢.
3.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与判断
(1)种群年龄组成类型的判断技巧
各年龄幼年个体〉老年个体一增长型
分析f阶段个幼年个体打老年个体f稳定型
体比例幼年个体〈老年个体一衰退型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
调查对象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物
确定调作对象
捕获*井标记
确定调查对象日点取
随Y-样法(数量为Ni)
宏观选取样川方法
J/捕获
调查程序I?~r等距取重捕、:十数船
回样法
▼
计算种群密度
计算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平纪
/NN?\
〈M
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
①随机取样
亡
注意事项②样方大小适中
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响
【易错警示】
种群密度调查中2个易混点
(1)样方法的计数原则
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
边上的个体。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如下图(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
表示应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2)利用标志重捕法得到的种群密度会偏大的原因是:
①在实际情况下,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被重捕的机会会降低。
②动物具有很强的活动性,有时会引起标记物的脱落。
典题调研
调研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答案】D
【解析】种群的性别比例是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的比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
正确3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
理利用生物资源,B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
素,C正确;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
能预测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D错误。
调研2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乔木丰富度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
B.财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蛎虫的种群密度
C.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在植物生长密集处取样
D.调查蝗虫幼虫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答案】D
【解析】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应该调查植物的种类总数,不能取平均值,A错误;鲂虫活动
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随机取
样,C错误;取样方法可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D正确。
考点2群落的结构及种间关系
一、群落的空间结构
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
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垂直结构
(1)植物的垂直结构
①具体表现:植物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
②影响因素: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如图
所示)。
垂
宜
结
构
环境因素生态困索海洋中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
高
强
层
光
垂
高
照
宜
应
对
低
弱
度
强
结
层
度
构
层
环境因素生态因素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
(2)动物的垂直结构:主要原因是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盐碱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
不同的生物种群。
4.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
1.生物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i4
±t立叁个t
数
丙
数量坐标图*2会
时商
数戊时尚
甲乙XxXi
时高
丁
常见形式:
营养关系图
0©谈GXD
数量匕两种生物对宿主有害,对两种生物生存能数量上呈现出
同时增加,同时寄生生物有利,力不同,如图丙“先增加者先减
特点
减少,呈现出如果分开,则寄所示;两种生物少,后增加者后
“同生共死”的生生物难以独立生存能力相同,减少”的不同步
同步性变化生存,而宿主会则如图丁所示性变化
生活得更好
地衣,大豆与根牛与羊,农作物狼与兔,青蛙与
举例蛔虫与人
瘤菌与杂草昆虫
2.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
(1)“同升同降”一互利共生,如图甲
।一升।।竞争।---»一方灭绝---竞争,如图丙
I—-IW生I—>两方皆在—寄生,如图乙
(3)隆Jr蜃Jf升降紧相随f捕食,如图戊
典题调研
调研1某山坡25年前因发生火灾而焚毁所有树木等植被,今年研究人员调查了该区域的几种主要树种不
同年龄级的株数,结果如下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对种
赤杨栋树松树杜鹃
树龄
1〜202102
3〜421502
5〜651203
7〜881051
9〜1012773
11〜12204113
13〜14252134
15〜16190101
17〜1814053
19〜209032
21〜224021
A.山坡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
B.山坡最早出现的树木是栋树,在25年间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C.最先受到环境制约而停滞增长的是松树,种群密度最大的树是赤杨
D.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物种丰富度逐渐变高
【答案】C
【解析】山坡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
错误;由表格分析可知栋树的最大树龄为13〜14年,栋树是山坡最晚出现的树木,B错误;松树没有
5〜6年以下树龄的个体存在,故其最先停滞增长,由表格数据分析种群密度最大的树是赤杨,C正
确;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调研2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图甲、图乙、图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
利共生关系;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图丙中实验初期,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
较少,故种内互助和竞争并存,随着种群X个体数量的增加,其种内斗争加剧。
考点3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五大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
2.群落演替的三个阶段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
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斗争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
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捕食、竞争等,共同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
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
3.群落演替的类型
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
起点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
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条件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时间经历时间长经历时间短
速度缓慢较快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
实例裸岩、沙丘和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生的演替
4.群落演替的方向与终点
(1)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
演替方向
能预见的或可测的
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群
稳定性
落稳定性越来越高
(2)群落演替终点:大都处于顶极群落状态。顶极群落主要是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如在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热带雨林;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北方针叶
林;在中温中湿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温带草原;在低温低湿条件下,顶极群落是苔原;在极端
缺水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沙漠。
5.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
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
利用。如植物的垂直结构能显著提高光能的利用率,并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
物条件。
典题调研
调研1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生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答案】D
【解析】群落自然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A正确;群落的初
生演替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
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因此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B正确:群落的初
生演替起点没有土填条件,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C正确;生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有关,如群
落的垂直分层的出现与光照有关,D错误。
调研2下表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两种群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分析最准确的是
第一年第二年第五年第八年
甲种群456051201970
乙种群012043106600
A.甲种群因缺乏可遗传的有利变异而灭绝
B.乙种群发生了初生演替
C.乙种群在第八年达到《值
D.甲、乙种群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
【答案】A
【解析】甲种群数量最终减少为0,原因可能是缺乏可遗传的有利变异而灭绝,A正确;乙种群的种群
数量为0,但不是没有其他物种,不能说明群落发生初生演替,B错误;乙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因此并
不能说明在第八年达到《值,C错误;根据表格分析,甲种群数量减少,乙种群数量增加,说明二者之
间存在竞争关系,D错误。
强化集训
1.如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为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点时某种因素的
改变使环境容纳量由小变为由。下列导致其变为左的原因中,最不可能的是
t种群数量
A.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B.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C.气候条件发生了改变
D.该种群生物的营养级降低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该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由K增加到电,说明环境条件变得相对更适宜、更有利
于该种群生物生活。A项,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有利于该种群数量熠加3B项,由于苞是长期处于
相对稳定状态时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不会影响天的变化:C项,气候条件发生变
化,可能更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D项,该种群生物的营养级降低,获得的能量熠加,使该生物的环境
容纳量增加。
2.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据表完成了有关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
法,正确的是
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温度(℃)
甲10—0.128
乙10—0.15
丙—100.128
A.该实验遵循了单因子变量原则,只含有一个实验变量
B.计数操作时,应先往计数室滴满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后再镜检
C.3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不可能都经历了“J”型增长
D.该实验需要另设置对照实验
【答案】C
【解析】甲和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温度,甲和丙的实验变量是有无培养液,A错误;计数操作时,应先
盖上盖玻片,再往盖玻片边缘滴培养液,让其自行渗入,B错误;乙组温度低,丙组没有培养液,因此
种群初始阶段不可能经历“J”型增长,C正确;该实验自身前后形成对照,且甲与乙或甲与丙也可形
成对照,不需要再设置对照实验,D错误。
3.下面是某生态系统的三个图形,图1中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种
群
增
长
速
率
图1图2图3
A.图1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属于一个种群
B.调查图1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C.当丙刚迁入到这个生态系统的短期内,数量变化可能如图2中的曲线X
D.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b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G时刻,此时可
适当捕获
【答案】C
【解析】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所以尽管甲和乙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
级,但它们不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图1中的戊是生产者,调查其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B错
误;当丙刚迁入到这个生态系统的短期内,由于资源充足,缺少天敌,所以种群数量呈理增长,C
正确;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b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人时刻,此时
增长速率最大,D错误。
4.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B.群落中动物与植物均有分层现象,二者互不影响
C.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D.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答案】D
【解析】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不同种群间的关系,A错误;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是由植物的分层现象决
定的,B错误;种群的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C错误;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
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
食性有关,D正确。
5.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
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答案】A
【解析】甲地原有的植被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
发生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而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原来存在过的植被也被彻底消
灭,因此其发生的演替类型为初生演替;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由于气候条件适宜,仍可演替到森林
阶段;森林阶段植物的分层现象更明显,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
丰富度逐渐提高,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6.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
B.人类活动往往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群落的次生演替速度通常比初生演替快
D.在演替过程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答案】A
【解析】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不是种群的替代,A项错
误;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项正确;由于进行初生演替时的土填条件、生物
条件都比次生演替差,所以初生演替速度比次生演替慢,C项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熠多,生
物与环境的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D项正确。
7.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四个条件相同的
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三种蝌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蝌蚪的存活
率如图,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蝌料存活率/%
每池塘中搪食者数■/只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三种蝌蚪的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I).无捕食者的池塘中,甲蝌蚪数量呈“J”型增长
【答案】D
【解析】从柱状图中可知,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多,甲与丙数蚩下降,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与丙。在捕
食者为0时,甲与丙数量较多,乙较少,在捕食者较多时,甲与丙数量减少,乙相对较多,说明三种蝌
蚪的竟争关系可能受捕食者影响。无捕食者的池塘中,甲蝌蚪数量呈“S理增长。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
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的
趋势。
(2)根据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若出现段则表明人口出
现了负增长。
(3)曲线I和曲线n代表的种群进化速度较快的是。
(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丽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曲线II表示太湖中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
点后,增长速率为0。
(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__点后进
行,原因是O
【答案】(1)I
(2)IIcd
(3)曲线H
(4)f
(5)e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D曲线I表示“性曲线,曲线U表示*理曲线,e点(M2)熠长速率最大,f点(K值)增
长速率为0。马缨丹引种到夏威夷后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说明是增长,符
合图中曲线I。(2)自然环境下,世界人口的增长为“S理曲线,与图中曲线II符合;cd段表示种群的
数量下降,即人口出现了负增长。(3)“J理曲线表示的是理想条件,“S理曲线表示资源和空间有限的
条件。自然选择(环境条件)决定进化的方向,因此曲线U代表的种群进化速度快。(4)“S理曲线中,
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即f点。(5)e点时种群数量为M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
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e点后进行。
9.下图1是某弃耕的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典型物
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图;下图2是演替初期,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部分食物网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弃耕的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演替属于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
中的物种多样性逐渐。
(2)图1中各物种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在b-c段,物
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o
(3)图2中,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是,从碳循环角度考虑,碳在图2的食物网中以
____________形式传递。
(4)科学家对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获得下表所示数据。
从上个营养级流入的呼吸消耗的能量Lkj/
能量[kJ/(布•y)](m2•y)]
第I营养级501.1
第H营养级141.079.1
第III营养级15.913.2
第IV营养级0.90.5
则该生态系统从第n营养级到第ni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各营养级间的能
量流动特点是»
【答案】(1)次生增加
(2)随机取样物种②能耐受弱光,物种①不能耐受弱光(答案合理即可)
(3)捕食和竞争有机物
(4)11.28%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D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的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逐渐熠加和群落稳定性
的逐渐提高。(2)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随机取样是样方法成功的关键,题干信
息“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兑明因为光照强度的影响已经产生垂直分层,因此
I段,消失的物种①和趋于稳定的物种②都是因为受弱光的影响,前者不能忍受弱光,后者能够忍
受弱光。(3)从食物网的结构分析,青蛙以蜘蛛为食,则为捕食关系,二者又都以蝗虫为食,则为竞
争关系。(4)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该生
态系统从第H营养级到第III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141.0x100%=11.28%;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
向流动,逐级递减。
真题哂现
10.(2017新课标HI•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答案】B
【解析】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错误;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
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
数据较少,偶然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错误。
【名师点睛】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①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
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②取样原则及方法: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乔木100m\灌木16草本1m2;样方数量不宜太
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
□□□□□□□□□□
图1图2
11.(2017新课标1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
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
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0种群数量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D
【解析】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冢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J2水平,这时种群增
长速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丁超过初,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
畜种群数量降低到m,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故选D。
【名师点睛】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要求考生对种群数量变化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时间关系的变化曲
线是解题的关键,把种群数量看成是时间,问题就更容易解决了.
12.(2017江苏卷•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
正确的是
3
W
<-O
-
X
)
朝
施
培
S: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答案】B
【解析】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种内竞争弱,由于起始数量少,则生长缓慢,A错误;由于培养液
中营养物质有限,转速150r/min时,可预测种群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保持相对稳定,呈“S”型增
长,B正确;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应采取血细胞计数法,C错误;酵母菌的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
线粒体,D错误。
13.(2017江苏卷•2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BD
【解析】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若选择草多的地方,蜘蛛数量多,则结果偏高,
A错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于三北防护林,营养结构复杂,则其自我调节能力
强,B正确;这两只猛禽追逐,是为了争夺食物鼠,表现为竟争关系,C错误;不同高度均是喜鹊巢,
不属于群落,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样方法取样的关键,理
解种间关系的特点,理解群落垂直结构的含义。
14.(2017新课标II•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
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
还应考虑的因素是—。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地。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
间关系是。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答案】(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解析】(1)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2)药物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
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G)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
系是捕食。(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名师点睛】第二问为失分点,题目比较灵活,对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要求比较高。第四问考
查年龄结构的概念,注意平时学习过程对课本中基础知识的准确掌握。
15.(2017天津卷•7)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国家管网集团高校毕业生招聘考试参考试题(浓缩500题)及答案详解(全优)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西北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考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带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2026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笔试参考题库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精练)
- 2025国网甘肃省电力校园招聘(提前批)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国家管网集团山东分公司2026届秋季高校毕业生招聘考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带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2026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约450人)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东部原油储运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笔试参考题库(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精练)
- 2026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校园招聘(提前批)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及答案详解(基础+提升)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考试备考试题(浓缩500题)附参考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6国网广西电力公司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约450人)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网络安全测评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犟龟》课件 部编语文三年级上册
-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2.1地球的表面教学课件
- 变电站建设工程节能评估报告
-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大单元教学设计
- 2025年税务系统数字人事“两测”练习专业能力-纳税服务备考题库(含答案)
- 2025年医学结构化面试试题及答案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课件
- 教师师德建设个人档案模板
- 电池租赁合同标准模板
- 专精特新企业体检指标及标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体检指标及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