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峡镇白水村供水管网改造施工图设计说明-附属工程_第1页
巫峡镇白水村供水管网改造施工图设计说明-附属工程_第2页
巫峡镇白水村供水管网改造施工图设计说明-附属工程_第3页
巫峡镇白水村供水管网改造施工图设计说明-附属工程_第4页
巫峡镇白水村供水管网改造施工图设计说明-附属工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巫山县巫峡镇白水村供水管网改造初步设计说明—附属工程FC-001/10巫山县巫峡镇白水村供水管网改造施工图设计说明—附属工程1.工程简述巫山县巫峡镇白水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项目位于巫山县巫峡镇,业主为重庆市巫山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受业主委托我司对该项目附属工程-平场设计及围墙设计。本次设计项目包括3个地块的平场设计;所有平场范围总面积4163平方米。经计算,本次AW=6995.748方,AT=766.347方,考虑1.175松散系数,需要弃方8220方(压实)。最终土石方调配由业主统一进行。外弃清表土方量为8081.5m3(按清表厚度0.5m计算),清表土可用于绿化填土调配至其它地块。2.设计依据◆建设方给定的平场设计任务书及双方签订的设计合同。◆建设方提供的1:1000地形图。◆该项目所在片区最新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版)◆《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1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199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其它相关标准、规范;3.场地现状及规划分析本次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地块与周边相邻道路的有机衔接。场地整体高差较大,主要为山头及沟壑组成,地形标高238.82米,最低处位于现状道路范围。4.工程地质条件4.1自然地理拟建给水管网项目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镇白水村,距离巫山县城中心约7.7km,交通方便,交通便利,如图4.1所示。图4.1项目所在位置图4.2气象与水文巫山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区,受东南季风影响,且县境北部有高山屏障,因此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春季多低温阴雨和寒潮;夏季长,气温高,降水丰富常有暴雨;秋季气温下降快,多阴雨;冬季短,气候温和少雨。此外工作区垂向气候分带明显,境内气候要素水平差异小而垂直差异大,由于境内地貌复杂,高差悬殊,又深受东南暖湿季风影响,气候随海拔增高而出现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垂直递变。因此,气候类型多样。巫山县多年月平均气温及降雨量见表2-1。多年平均气温18.4℃,月平均最低气温7.1℃;月平均最高气温29.2℃,极端最低气温~6.9℃(1997年1月30日);极端最高气温41.8℃(1959年8月23日)。多年平均降雨量1049.3mm,年最大降雨量1356mm,月最大降雨量445.9mm(1979年9月),日最大降雨384mm(2014年8月31日)。年内降雨分布不均,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8.8%。表2-1巫山县多年月平均气温及降雨量一览表月份123456789101112全年气温(℃)7.18.813.318.522.526.129.129.224.219.113.58.918.9降雨量(mm)7.719.156.193.8160.7134.0153.1123.9150.386.848.218.21049.3区内地表水系均属长江水系。长江为区内地表水系的主干,属过境河,境内流程57km,方向近东西向,沿主构造线方向发育,接受二、三级水系的补给。全县除大宁河外,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支流有8条,分别是官渡河、抱龙河、大溪河、小溪河、马渡河、洋溪河、三溪河、福田河等。除主要支流外,境内尚有小溪54条,全县水域面积91.4km2,占幅员总面积的3.09%,水系一般呈树枝状,局部呈羽状或格子状。东侧边界为大宁河,为场地附近的主要水体;三峡库区建成后,汛期(6月中旬~9月底)水库限制水位为145m(吴淞高程),以便洪水来临时拦蓄洪水。若遇上洪水,坝前水位达到147.2m(吴淞高程)(5年一遇),20年、100年坝前水位分别为157.5m(吴淞高程)、166.7m(吴淞高程)。洪峰过后,水库水位又迅速降低到防洪限制水位145m(吴淞高程)左右。三峡水库坝前水位在145m(吴淞高程)~175m(吴淞高程)~145m(吴淞高程)之间波动,水库水位变幅为30m。勘察期间水位160.8m黄海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76m)。管网设计高程177.58~722.61m,库区水位对拟建场地影响较小,勘察区未见其他地表水体。4.3地形、地貌本项目区属剥蚀低山岸坡地貌斜坡地形,总体地势西高东低。据调查,勘察区内最高点位于场地西侧二荒坪给水点MN段管线终点处,高程723.6m左右,最低点位于场地东侧IJ段管线终点处,高程178.58m,相对高程差545.02m,地形坡角约10~30°。4.4岩层分层据钻探揭示及地表地质调查,场地上覆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素填土、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下伏地层为三叠系中统巴东组(T2b)泥灰岩。现按由上至下的顺序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素填土:杂色,稍湿,松散~稍密,主要成分由粉质粘土和泥灰岩碎块石组成,碎块石粒径一般4~350mm,含量约40~50%,泥灰岩碎块石呈强风化状,敲击易碎,由前期道路施工和场地平场开挖堆填而成,回填时间约3~5年。钻探揭露厚度为0.80m(ZK1)~3.0m(ZK46)。2、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褐色,可塑状,手搓有砂感,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主要分布于原始地形为沟谷、斜坡地带。本次勘察揭露厚度1.1m(ZK14)~3.3m(ZK68)。3、三叠系中统巴东组(T2b)泥灰岩:灰色、黄褐色,薄-中厚层构造,泥质结构,以方解石为主,泥质胶结;强风化层岩芯破碎,岩芯呈碎块状,岩质软,敲击易碎;中等风化层岩芯较破碎~较完整,岩芯呈块状、柱状,岩芯较新鲜,岩质较软,偶见溶孔、溶蚀线发育,为场地主要下伏基岩,钻探揭露厚度为4.70m(ZK68)~10.70m(ZK7),本次钻探未揭穿。4.5基岩面及基岩风化特征4.5.1基岩面特征拟建场地范围内经钻孔揭露及地面调查,场地基岩面与地形地势基本一致,基岩面埋深为1.30m(ZK27)~3.30m(ZK68)。相邻钻孔间基岩面倾角一般约在1~30°不等。4.5.2基岩风化特征根据钻探获取岩芯的实际情况,将场地内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和中等风化带。1.强风化带岩体强风化岩层破碎,岩芯多呈碎块状,少量短柱状,岩石不新鲜,质软,敲击易碎。厚2.00(ZK12)~3.70m(ZK60)。2.中等风化带岩体中等风化层岩芯较破碎~较完整,岩芯呈块状、柱状,岩石新鲜,质较软。4.6地质构造据区域地质资料查得,结合现场基岩出露部位进行调查和实测,拟建场地构造上位于巫山向斜南东翼,如图4.6所示,岩层呈单斜状产出,岩层产状为330°∠27°,层面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场地岩体中发育以下两组裂隙:裂隙LX1:产状162°~187°∠50~70°,优势产状为174°∠58°,裂间距0.50~1.00m,延伸长1.50~2.00m,局部呈张开状,张开宽5~10mm,裂面较平整,局部粘土充填,表面少量充水,结合程度很差,为软弱结构面。裂隙LX2:产状250°~275°∠74~83°,优势产状为261°∠78°,裂隙间距0.30~1.00m,延伸长0.50~2.00m,裂面较平整,多呈闭合状,局部呈张开状,宽1~5mm,表面少量充水,结合程度很差,为软弱结构面。拟建场地位置巫山向斜拟建场地位置巫山向斜图4.6勘察区域地质构造纲要图场地未见断层通过,未见断裂破碎带分布,岩层分布稳定,未见次级褶皱分布,地质构造简单。4.7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本工程场地原始地貌为低山地貌,勘察区内未见地表水体;场地内地下水分布于丘间的沟谷土层中,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填土松散~稍密,为相对透水层,粉质粘土为不透水层,下伏基岩泥灰岩为相对隔水层。根据重庆地区经验及现场调查情况,填土中的渗透系数建议值取5×10-2(cm/s),粉质粘土中的渗透系数建议值取2×10-5(cm/s)。场地地下水按赋存介质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岩溶水。各类地下水特征如下:(1)松散岩类孔隙水:该类地下水赋存于素填土层孔隙中,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以蒸发和向低洼处紊流的方式排泄。水量因季节和赋存的位置不同而变化。该类地下水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场地西高东低,雨季时,地表水向低处排泄,地表暂时性径流排泄条件较好,该类地下水贫乏。(2)岩溶水:主要赋存在泥灰岩构造裂隙、溶蚀裂隙和溶孔洞中,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沿着裂隙向低处排泄,由于场内泥灰岩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较发育,贯通性差,富水性较差,该类地下水贫乏。本次勘察各钻孔终孔后,均将钻孔内的残留液提干,经过24小时后观测,各钻孔中未见稳定水位;综上所述,场地地下水贫乏。场地局部填土较厚,有利于地下水汇集,在雨季大气降水渗漏入素填土中,场地内将存在上层滞水,即临时性潜水,旱季和雨后数日水量减少。(3)场地水和土的腐蚀性判定根据现场调查访问,结合工程经验,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附录G判定,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据调查及钻探揭示,勘察区内未发现有泥炭、泥炭质土和含有大量有机质土,场地内人工填土填料主要为就近开挖弃土,填料未受到污染,场地及近邻无污染源;根据当地建筑经验判定,地下水和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地基土对钢结构有微腐蚀性。4.8不良地质现象根据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及钻探资料,场地范围区未见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也未见断层破碎带及下卧软弱夹层,未发现下伏有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埋藏物。根据钻探揭露,局部见溶裂和溶孔等不良地质现象,岩溶不发育,岩溶发育程度判定见本章(九)节。勘察区场地现状稳定。4.9场区自然状态稳定性评价4.9.1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15图A1)和《中国地震动峰值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15图B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本管道工程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场地类别的划分应按照覆盖层厚度和场地土等效剪切波速进行划分。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按下式计算:vse=do/tt=v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do———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的较小值;t———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d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厚度(m);vs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剪切波速(m/s);n———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拟建管道区的覆盖层为素填土层、粉质粘土层。根据重庆市地方经验:人工素填土为软弱土,υs可取130m/s;粉质粘土为中软土,υs可取180m/s;基岩为稳定的软质岩石,其剪切波速800≥υs>500m/s。建议施工时对填土进行压实处理后,实测场地土层剪切波速并校核勘察时的地震效应评价。场地及周边不存在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地震时不会产生滑坡、崩塌等情况;场地属6度地震烈度区,可不考虑液化和震陷问题,场地岩土地震稳定。4.9.2相邻建(构)筑物影响评价拟建场地位于巫峡镇白水村,局部段管网周边住户密集,居民住房为1~4F,砖混结构,基础形式为浅基础。施工时应注意周边房屋的保护,严谨土石方大开挖,以免扰动周边房屋基础。沿已建道路铺设的管线段,管道施工时需破坏道路,施工完整后,应对破坏的道路进行修护。拟建管道施工对周边建构筑物影响较大。4.9.3场地及地基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根据工程地质调查和钻探显示,拟建场地区未发现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也未见断层破碎带及软弱夹层,未发现下伏有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埋藏物。场区基岩分布连续、稳定,构造裂隙较发育,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场地区现状稳定,适宜拟定管线的修建。4.10结论及建议4.10.1结论1、本次勘察已查明改扩建给水管道场地地形地貌、岩土层性状分布等地质环境条件,对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评价,提供了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达到了直接详细勘察的预期目的。通过本次勘察,场区未见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拟建场地整体稳定,适宜管道建设。2、拟建场地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镇白水村,上覆土层主要为第四系人工素填土和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其中局部填土层厚度变化大,经人工回填,上覆人工填土回填时间约3~5年,密实度为松散~稍密。据现场调查及工程地质经验,场地内的地表水、地下水与土对建筑材料具微腐蚀性。4.10.2建议1、拟建给水管道区应采用压实填土作为基础持力层,压实系数建议≥0.95。压实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粉质粘土、基岩可直接作为基础持力层。2、管道埋置后须回填,回填填料及压实程度等应满足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3、管道采用明挖施工,应采用坡率法对临时基坑边坡进行开挖,临时基坑均为土质边坡,高度约1m,建议土层段1:1.0放坡开挖,采取分段施工、简易支护措施以保施工安全和开挖过程中的稳定。4、施工阶段应注意场地排水和对相邻施工工程的影响。5、施工中应加强施工验槽工作,如有异常情况,请及时通知我公司地质人员,会同设计人员处理。5.平场设计原则及思路5.1设计原则1)严格执行《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2)尽量遵行该片区的控制性规划文件;3)尽可能在确保地块最佳使用条件的前提下,优化挖填组合,减少挖方工程量,节省土地整治的土石方工程造价;4)尽量趋缓各地块的场地坡度,合理考虑坡向组合,在满足各地块排水规划的前提下,优化地块的使用条件,减轻入驻企业二次平场、边坡挡防、排水管沟等基建工程的后期投资;5.2设计思路1)根据自然分水岭,充分利用地形,并结合周边既有道路的排水系统以确定地块横纵坡方向。2)根据现场构筑物,管理用房及水池调整地块平场设计高程,在满足地块开口条件和实际用地最大化的同时作好与周边道路和建筑的衔接。3)结合地形和路网,本次项目平场区域共3个地块平场。6.平场设计地块计算时,先对业主提供的现状1:1000电子地形图进行离散,采取带三维标高的离散点,然后确定每个地块设计的基点标高及坡度坡向,汇制土方网格,网格为10mX10m,软件采用鸿业土方计算设计8.1进行计算。经计算,平场后,场本次AW=6995.748方,AT=766.347方。7.实施时序场地平整实施顺序应按地块高程从高到低进行施工,在实施过程中应保证场地内排水通畅,雨水应排除场地外,挖方边坡设置临时截水沟等排水设施。8.土方调配1)挖填需求尽可能就近调配平衡;2)填方路基、场地填方边坡部分,应选调合格填料;3)各地块首先满足各地块内部挖填平衡的需求,其次按综合考虑土石方运距最短并结合场地转运临时道路通行条件等施工条件进行统筹调配。4)场地挖余方量由业主统一进行土方调配。5)由于计算土石方挖填平衡时所采用的综合松散系数为经验值,本段最终的土石方余方外运或者欠方补充等挖填平衡作业,应以建设单位现场统筹调度为准。9.院坝设计院坝结构为5cm碎石垫层+12cmC30混凝土面层。1.基层分为承载(行车道)与非承载(非行车道),承载负荷标准按支路等级计算执行,即设计荷载为汽车-15级,验算荷载为挂车-80;非承载标准按人群荷载规定计算;2.基层压实度不应小于93%(重击实标准),回弹模量不应小于80MP;3.土基压实度不应小于90%(重击实标准),回弹模量不应小于20MP;4.双坡路拱中间采用圆曲线接顺,单坡坡向地势的排水方向;5.填方路段基础处理按《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95)要求处理。10.围墙、种植池、挡土墙部分设计1.砖砌体的强度等级不小于MU10,水泥砂浆强度等级不小于M5;现制混凝土构件不低于C20混凝土,预制混凝土构件不低于C20混凝土;2.墙体长度超过18米时应设变形缝:设双柱,缝宽30mm,内填沥青木丝板,两端沥青胶泥封堵.遇地形复杂或土基受力不均时,需设降沉缝;本说明与详图有冲突时,以详图为准;3.树池内径如小于池内设计乔木土球直径,需先种树后砌树池,以免无法裁种设计规格的乔木,而造成返工。11.施工注意事项1)一般要求(适用于地块及道路路基一般性土方施工)(1)施工单位进场施工前,应先清除种植土腐殖土,并作好施工期间的临时排水措施,合理安排排水线路。(2)场地填方应分层填筑,填料粒径要求控制在最大粒径不超过30cm。场地平整,标高允许偏差范围(+100mm,-200mm),长度宽度允许偏差范围(+400mm,-100mm)。填土厚度每层不超过50cm。在接近场地设计高程2m范围内填土厚度每次不超过40cm。地块内压实度不小于90%,道路路基部分压实度见下表,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验收规范。挖填方边坡坡面及其分台轮廓线等应整理顺直。路基范围内压实度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