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_第1页
医学微生物学_第2页
医学微生物学_第3页
医学微生物学_第4页
医学微生物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_总结(免费)技巧归纳

医学微生物学

绪论

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

倍才能观测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遇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状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状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别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别病原菌能被分开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试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开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细菌学

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测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其次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别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医学微生物学_总结(免费)技巧归纳

3.

4.G-菌的外膜{脂蛋白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脂多糖}

脂多糖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加强机体非特异性抗争力,并有

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

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像。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抗争低渗环境。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呗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

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层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

细菌L型的诱发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溶葡萄球菌素,胆汁,抗体,补体等。

溶菌酶: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B-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

整的肽聚糖,在一般渗透压环境中科导致细菌死亡。

细菌

L

G+菌细胞壁缺损形成的原生体,在普通培养基中很简单胀裂死亡,必需保存在高渗环境中。7.细胞膜:细胞膜的主要功能:ⅰ物质转运ⅱ呼吸和分泌ⅲ生物合成ⅳ参与细菌分裂

8.细胞质:①核糖体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和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均能干扰其蛋白质合成,从而杀死

细菌,但对人体核糖体无害。

②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

③胞制颗粒贮藏有营养物质。异染颗粒(也成迂回体,嗜碱性强,用甲基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9.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⑴.荚膜:包绕在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

厚度≧0.2微米边界明显的称为荚膜或大荚膜;厚度﹤0.2微米的为微荚膜。若粘液物质疏松地附着于菌细胞表面,边界不明显且易被洗脱者成为粘液层。

大多数细菌的荚膜为多糖,多糖分子组成和构型的多样化使其结构极为繁杂,成为血清学分型的基础。荚膜对一般碱性染料亲和力低,不易着色。

荚膜的功能:Ⅰ抗吞噬作用;Ⅱ粘附作用;Ⅲ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⑵.鞭毛:包括: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鞭毛由基础小体、钩状体、丝状体三部分组成。

鞭毛的功能:使细菌能在液体中自由游动,速度迅速。细菌的运动有化学趋向性,常向营养物质处前进,而逃离有害物质。⑶.菌毛:必需用电子显微镜观测

①普通菌毛

②性菌毛:仅见于少数G-菌。

⑷.芽胞:细菌的休眠形式,营养缺乏特别是C、N、P元素不足时,细菌生长繁殖减速,启动芽胞形成的基因。

医学微生物学_总结(免费)技巧归纳

细菌的芽胞由内向外依次是:核心、内膜、芽胞壁、皮质、外膜、芽胞壳和押宝外衣。

芽胞具有完整的核质、酶系统和合成菌体组分的结构,能保存细菌的全部生命必需物质,芽胞形成后细菌即失去繁殖能力。一个细菌只形成一个芽胞,一个芽胞也只能生成一个菌体。

细菌的芽胞对热力、枯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强大的抗争力。此外,当芽胞成为繁殖体后,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

其次章细菌的生理

第一节细菌的理化性质1.细菌的化学组成

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肪、核酸2.细菌的物理性状

①.光学性质;②.表面积;细菌的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③.带电现象;④.半透性:细菌的细胞膜和细胞壁都有半透性,有利于吸收营养和排除代谢产物;⑤.渗透压:细菌所处一般环境相对低渗。

其次节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一、细菌的营养类型

1、自养菌:化能自养菌、光能自养菌2、异养菌:腐生菌、寄生菌

所有的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寄生菌。二、细菌的营养物质1、水2、碳源

3、氮源:作为菌体成分的原料

4、无机盐:常用元素(P,S,K,Na,Mg,Ga.Fe)微量元素(Zn,Cu,Mn,钴)

各类无机盐的公用:①、构成有机化合物,成为菌体的成分;②、作为酶的组成成分,维持酶的活性;③、参与能量的储存和转运;④、调理菌体内外渗透压;⑤、某些元素与细菌的生长繁殖和致病作用密切相关。

5、生长因子:生长因子是指,某些细菌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需由外界供给的物质。三、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1.被动扩散:

2.主动转运系统:Ⅰ、依靠于周浆间隙结合蛋白的转运系统;Ⅱ、化学渗透趋势转运系统;Ⅲ、基团转移四、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1、营养物质2、氢离子浓度(pH)3、温度

4、气体:①专性需氧菌: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以分子氧为受氢体,仅能在有氧环境下生长②微需氧菌:在低氧压生长最好

③兼性厌氧菌:兼有需氧系统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在有氧或无氧环境均能生长,但以有氧环境生长较好

④专性厌氧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5、渗透压:五、细菌的生长繁殖①、个体的生长繁殖

②、群体的生长繁殖:1、迟钝期;2、对数期;3、稳定期;4、衰亡期

医学微生物学_总结(免费)技巧归纳

第三节细菌的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一、细菌的能量代谢

细菌能量代谢活动中主要涉及ATP形式的化学能。细菌的有机物分解或无机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通过底物的磷酸化或氧化磷酸化合成ATP。生物体能量代谢的基本生化反应是生物氧化,其方式包括:加氧、脱氢和托电子反应,细菌则以脱氢或氢的传递更为常见。

发酵:以有机物为受氢体的生物氧化。呼吸:以无机物为受氢体的生物氧化。以分子氧为受氢体的是有氧呼吸,以其他无机物为受氢体的是厌氧呼吸。

病原菌合成细胞组分和获得能量的基质主要为糖类,通过糖的氧化或酵解释放能量,并以高能磷酸键的形式(ATP/ADP)储存能量。1、EMP途径,又称糖酵解。大多数细菌共有的基本代谢途径,有些专性厌氧菌产能的唯一途径。2、磷酸戊糖途径,又称一磷酸己糖途径。为生物合成提供前提和还原能。3、需氧呼吸,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进行需氧反应。4、厌氧呼吸,专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都能进行厌氧呼吸。二、细菌的代谢产物

㈠、分解代谢产物和细菌的生化反应㈡、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上的意义

1.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致源即其细

胞壁的脂多糖。

2.毒素及侵袭性酶:①、外毒素:多数G+菌和少数G-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菌体外的蛋白质;②、内毒素: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外毒素毒性强于内毒素。

③、侵袭性酶:某些细菌产生的,能损伤机体组织,促使菌体的侵袭和扩散,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3.色素:

4.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抗生素大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5.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细菌素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6.维生素:

第三节细菌的人工培养一、培养基1.基础培养基2.增菌培养基3.选择培养基4.鉴别培养基5.厌氧培养基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㈠液体培养基㈡固体培养基

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基团。1.光滑型菌落2.粗糙型菌落3.粘液型菌落㈢半固体培养基三、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

1.医学:①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②细菌学的研究③生物制品的制备2.工农业生产3.基因工程

医学微生物学_总结(免费)技巧归纳

第3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试验室生物安全

第一节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1.灭菌:杀灭生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2.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3.防腐:防止或抑制皮肤表面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4.无菌:无菌即不存在活菌,多是灭菌的结果。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5.清洁: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

其次节消毒灭菌的方法一、物理消毒灭菌法㈠、热力灭菌法

①干热灭菌法:一般细菌繁殖体在枯燥状态下,80-100℃经1小时可被杀死,芽胞则需要更高温度才能被杀死。包括:燃烧、烧灼、干烤、红外线

②湿热灭菌法:最常用,在一致温度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效果更好,由于:ⅰ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变性;ⅱ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

大;ⅲ湿热的蒸汽有潜热效应存在。

包括:巴氏消毒法(加热至61.1-62.8℃30分钟,71.7℃经15-30秒)、煮沸法、滚动蒸汽消毒法、间歇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

菌法。

㈡、辐射杀菌法:

①紫外线:波长240—300n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其中以265—266nm最强。②电离辐射

③微波:波长为1—1000mm的电磁波,不能穿透金属表面。微波主要靠热效应发挥作用,且必需在有一定含水量条件下才能显示出来。㈢、滤过杀菌法㈣、枯燥杀菌法㈤、低温杀菌法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原理:⑴、促进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⑵、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⑶、损伤细菌的细胞膜而影响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和生理活动。

第四节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㈠、微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对消毒灭菌的敏感性高低排序大致如下:真菌、细菌繁殖体、有包膜病毒、无包膜病毒、分枝杆菌、细菌芽胞。㈡、微生物的物理状态㈢、微生物的数量

㈣、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及作用时间

㈤、温度:消毒剂的杀菌作用速度随温宿升高而加快。㈥、酸碱度㈦、有机物

第五节病原微生物试验室生物安全一、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1、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十分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2、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严重疾病,比较简单直接或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间传播的微生物。

3、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疾病,但一般状况下对人、动物或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试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4、寻常状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医学微生物学_总结(免费)技巧归纳

二、病原微生物试验室的分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

第一节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1.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的药物,抗生素是指对特意微生物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的微生物产物。一、抗菌药物的种类㈠.按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

1.B-内酰胺类:均含有B-内酰胺环。①青霉素类:②头孢菌素类:③头霉素:

④单环B-内酰胺类:⑤碳青霉素烯类:⑥B-内酰胺酶抑制剂:

2.大环内酯类:红霉素、螺旋霉素3.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4、四环素类:5、氯霉素类:

6、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7、其他:

㈡.按生物来源分类

1、细菌:2、真菌:3、放线菌: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2、损伤细胞膜的功能3、影响蛋白质的合成4、抑制核酸的合成

其次节细菌的耐药机制

1、耐药性(抗药性):细菌对某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的相对抗争性。2、最小抑菌浓度(MIC):用来表示细菌对某药物的耐药性程度。3、敏感:有效药物治疗剂量在血清中浓度大于最小抑菌浓度

耐药:有效药物治疗剂量在血清中浓度小于最小抑菌浓度一、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㈠、固有耐药性: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自然不敏感。㈡、获得耐药性: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了耐药性表型。

其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作用方式为接合、转导或转化。

接合:细胞间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遗传物质如质粒或染色质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医学微生物学_总结(免费)技巧归纳

转导:以噬菌体及其含有的质粒DNA为媒介,介导供体菌耐药基因转移给受体菌内。转化:少数细菌可从周边环境中摄入裸DNA,并掺入到细菌染色体中。

影响细菌获得耐药性发生率的三个因素:药物使用的计量、细菌耐药的自发突变率、耐药基因的转移状况二、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㈠钝化酶的产生:1、B-内酰胺酶:2、氨基糖苷类钝化酶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㈡药物作用的靶位改变㈢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㈣主动外排机制㈤其他

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正常菌落与机遇致病菌

1、正常菌群: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对宿主无害的,某些还对人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

正常菌群对宿主的生理学作用:⑴、生物拮抗,其作用机制为:①受体竞争;

②产生有害代谢产物;③营养竞争

⑵、营养作用:参与宿主的物质代谢、营养物质转化和合成。⑶、免疫作用⑷、抗衰弱作用2、机遇致病菌

⑴正常菌群的寄生部位改变⑵宿主免疫功能低下

⑶菌群失调:常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即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生了另一种新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其次节细菌的致病作用

1.毒力:表示细菌致病性的强弱。

半数致死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试验动物死亡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半数感染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组织培养细胞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2、细菌的致病作用取决于:细菌的毒力、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侵入的途径一、细菌的毒力

㈠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1.黏附素2.荚膜

3.侵袭性物质:侵袭素、侵袭性酶4.细菌生物被摸㈡毒素

医学微生物学_总结(免费)技巧归纳

第四节感染的发生与发展一.感染的来源与传播

二.感染的类型㈠隐性感染㈡显性感染:

按病情缓急不同分:1、急性感染:发作突然,病情突然,一般为数日至数周。病愈后,致病菌消失。2、慢性感染:病程缓慢,一般为数月至数年。胞内菌往往引起慢性感染。按感染部位不同分:1、局部感染

2、全身感染:①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

②内毒素血症:G-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大量内毒素;病灶内G-菌死亡释放内毒素入

血。

③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宿主只在集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④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物质。

⑤脓毒血症:化脓性菌侵入血后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

性病灶。

㈢带菌状态: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段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第9章球菌

G+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G-球菌:奈瑟菌第一节葡萄球菌属一.金黄色葡萄球菌1、颜色和染色:无芽胞,无鞭毛

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培养营养要求不高。属内不同菌种可产生金黄色、白色、柠檬色等脂溶性色素并使菌落着色。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呈金黄色,于血琼脂平板上生长后在菌落周边还可见完全透明溶血环(B溶血)。3、生化反应:多数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产酸不产气。致病性菌株能分解甘露醇,产酸。

触酶(过氧化氢酶)阳性,可与链球菌相区分。

医学微生物学_总结(免费)技巧归纳

4、抗原:⑴葡萄球菌A蛋白(SPA):为完全抗原。⑵荚膜多糖:

⑶多糖抗原:具有群特异性,存在于细胞壁。

5、分类:⑴按DNA相关性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⑵按有无凝固酶(血浆凝固酶)分:凝固酶阳性菌、凝固酶阴性菌。6、抗争力:葡萄球菌对外界抗争力强。对碱性染料(龙胆紫)较敏感。

对青霉素、金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对链霉素中度敏感,对磺胺、氯霉素敏感性较差。易产生耐药性,特别对青霉素。

葡萄球菌中毒性最强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致病物质⑴酶

凝固酶:鉴定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要指标,包括游离凝血酶和结合凝血酶。其致病机理:①阻碍吞噬细胞的吞噬和细胞内消化作用。②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

③引起周边纤维蛋白沉积和凝固使感染易于局限化和形成血栓。

耐热核酸酶:由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耐热,能较强的降解DNA和RNA。耐热核酸酶是测定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纤维蛋白溶酶(葡激酶):激活纤维蛋白酶原使之成为纤维蛋白酶,导致血浆纤维蛋白的溶解,有利于病菌的扩散。透明质酸(扩散因子):降解结缔组织的透明质酸。脂酶:分解脂肪。触酶:分解过氧化氢。⑵毒素

葡萄球菌溶素:破坏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溶解,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主要为a溶素。

杀白细胞素(PV):分快(F)慢(S)两种组分,两者必需协同才能有作用。攻击中性粒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加强侵袭力。

肠毒素:一组热稳定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抗争胃液中的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刺激呕吐中枢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病症的急性胃肠炎,即食物中毒。葡

萄球菌肠毒素属于超抗原,即不经过抗原递呈细胞的处理能非特异性刺激T细胞增值并释放过量细胞因子致病。

表皮剥脱毒素(表皮溶解毒素):有两个血清型,A型耐热,B型不耐热。引起表皮脱落性皮炎。毒素休克综合症毒素-1:引起多器官。多系统的功能紊乱,超抗原作用。⑶细胞表面结构蛋白

荚膜、肽聚糖、磷酸壁、蛋白A2、所致疾病

⑴侵袭性疾病:以脓肿形式为主的化脓性炎症。①皮肤化脓性炎症:浓汁金黄而粘稠,病灶界限明白,多为局限性。⑵毒素性疾病:由外毒素引起的中毒性疾病。①食物中毒;②烫伤样皮肤综合症;③毒性休克综合症(TSS)。㈢免疫性

人类对葡萄球菌有一定的自然免疫力。㈣微生物检查法

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定依据:①能产生金黄色色素;②有溶血性;③凝固酶试验阳性;④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⑤能分解甘露醇产酸。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

CNS为G+菌,最常见的是表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

①泌尿系统感染:②细菌性内膜炎:③败血症:

④术后及植入医用器械引起的感染:

医学微生物学_总结(免费)技巧归纳

其次节链球菌属

链球菌属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A群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1、分类按溶血现象

2.对人致病的链球菌90%左右属A群,且对人致病的A群链球菌多浮现乙型溶血。3.需氧、兼性厌氧链球菌对人有致病性。一、A群链球菌

A群链球菌主要有化脓性链球菌或B-溶血性链球菌,是人类常见的感染细菌,也是链球菌中对人类致病作用最强的细菌。1、培养特性:多数菌株兼性厌氧。营养要求较高,多数菌株周边易形成较宽的透明溶血环。2、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链球菌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可用来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链球菌不产生触酶。3、抗原:多糖抗原(C抗原)表面抗原(蛋白质抗原)核蛋白抗原(P抗原)

4、抗争力:一般链球菌均可在

60℃被杀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1.致病物质

⑴细胞壁成分:①黏附素:包括脂磷壁酸和

F蛋白

②M蛋白:A群链球菌主要的致病因子。含M蛋白的链球菌具有抗吞噬和抗争吞噬细胞内杀菌作用的能力。③肽聚糖:A群链球菌的肽聚糖具有致热、溶解血小板、提高血管通透性、诱发试验性关节炎等作用。⑵外毒素:①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猩红热毒素):由携带溶原性噬菌体的A群链球菌产生,具有超抗原作用。②链球菌溶素:有溶解红细胞、破坏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⑶侵袭性酶类:①透明质酸酶

②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

③链道酶(DNA酶):主要有A,C,G群链球菌产生。2.所致疾病⑴化脓性感染:⑵中毒性感染:⑶变态反应性疾病:链球菌型别多,各型间无交织免疫力,故常可反复感染。二、肺炎链球菌(肺炎球菌)

肺炎链球菌常旅居于正常人的鼻腔中,多数不致病或致病力弱,仅有少数致病力。是细菌性大叶肺炎、脑膜炎、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菌。属G+球菌,营养要求较高,兼性厌氧。在血平板上的菌落细小、形成草绿色a溶血环。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产酸不产气。可靠的鉴别法是胆汁溶菌试验。

对理化因素抗争力较弱,对一般消毒剂敏感。1、致病物质

医学微生物学_总结(免费)技巧归纳

荚膜、脂磷壁酸、肺炎链球菌溶素O、神经氟酸酶2、所致疾病

人类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

感染红藕可建立较稳固的特异性免疫

第四节奈瑟菌属

奈瑟菌属是G-菌,专性需氧,能产生氧化酶和触酶,产酸不产气。

人类是奈瑟菌属的自然宿主,对人类致病的只有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一、脑膜炎奈瑟菌

1、形态染色肾形或豆形双球菌,在患者脑脊液中,多位于中性粒细胞中,形态典型。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较高,专性需氧,在5%二氧化碳下生长更佳3、生化反应大多数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

4、抗原结构和分类⑴荚膜多糖群特异性抗原:以C群致病力最强

⑵外膜蛋白型特异性抗原:根据细胞外膜蛋白组分的不同划分,A群外膜蛋白均一致⑶脂寡糖抗原:脑膜炎奈瑟菌的主要致病物质5、抗争力对理化因素抗争力弱,对枯燥、热力、消毒剂等敏感。

1、致病物质:⑴荚膜:抗吞噬作用⑵菌毛:⑶IgA1蛋白酶:⑷LOS:主要致病物质

2、所致疾病脑膜炎奈瑟菌是流脑的病原菌,人类是唯一易感宿主,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病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方式侵入人体鼻咽部。

以体液免疫为主。

6个月大的婴儿可通过母体获得抗体,产生自然被动免疫。二、淋病奈瑟菌(淋球菌)

引起人类泌尿生殖系统粘膜化脓性感染的病原菌,也是我国目前流行的发病率最高的性传播疾病,人体是其唯一宿主。

1、形态染色常呈双排列,浓汁标本中大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

2、培养特性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在巧克力血琼脂平板上适合。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3、抗原结构与分类⑴菌毛蛋白抗原:⑵脂寡糖抗原:

⑶外膜蛋白抗原:1、致病物质

⑴菌毛:有菌毛的细菌可粘附在人体尿道粘膜上,抗吞噬作用明显。⑵外膜蛋白:⑶脂寡糖:⑷IgA1蛋白酶:2、所致疾病

人类是淋病奈瑟菌的唯一宿主。人类无自然抗争力,且免疫不持久。

医学微生物学_总结(免费)技巧归纳

第10章肠杆菌科

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点:1、形态结构

中等大小的G-菌,大多有菌毛、鞭毛,少数有荚膜,没有芽胞。2、培养

兼性厌氧或无氧,营养要求不高3、生化反应

乳糖发酵试验可初步鉴别志贺菌、沙门菌等致病菌和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前二者不发酵乳糖。4、抗原结构

⑴O抗原:存在于细胞壁脂多糖(LPS)最外层,具有属特异性。⑵H抗原:菌体失去鞭毛后发生H-O变异。⑶荚膜抗原:具有型特异性。5、抗争力

对理化因素抗争力不强6、变异

最常见耐药性变异。第一节埃希菌属

埃希菌属供6种,临床上最常见、最重要的是大肠埃希菌。其主要表现在:

①大肠埃希菌是肠道中重要的正常菌群,并能为宿主提供一些具有营养作用的合成代谢物。②宿主免疫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道外组织器官后,即可成为机遇致病菌,引起肠道外感染。③有些血清型大肠埃希菌具有致病性,可引起人类肠胃炎。

④大肠埃希菌在环境、食品卫生学中常被用作粪便污染的卫生学指标。

兼性厌氧,发酵葡萄糖等多种糖类,产酸产气。IMViC试验结果:++--。能产生大肠菌素。

1、致病物质

①黏附素:使细菌紧贴泌尿道和肠道细菌上,避免因排尿时尿液的冲刷和肠道蠕动作用而被排除。②外毒素2、所致疾病

①肠道外感染大多大肠埃希菌在肠道内不致病

败血症:大肠埃希菌是从败血症病人中分开到的最常见的G-菌

新生儿脑膜炎:大肠埃希菌是小于1岁婴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致病因子泌尿道感染:②肠胃炎ETECEIECEPECEHECEAEC

其次节志贺菌属

志贺菌属是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俗称痢疾杆菌,人类是其主要宿主,灵长类动物也是其自然宿主。

G-的短小杆菌,无芽胞,无鞭毛,无芽胞,有菌毛,营养要求不高

医学微生物学_总结(免费)技巧归纳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除宋内志贺菌个别迟钝发酵乳糖(一般3~4天)外,均不发酵乳糖。在SS等选择培养基上呈无色半透明菌落。动力阴性。

志贺菌有O和K两种抗原,O抗原是分类依据,借以将4群和40余血清型(包括亚型)。A群即痢疾志贺菌:B群即福氏志贺菌:C群即鲍氏志贺菌:D群即宋内志贺菌:

㈠致病物质

包括侵袭力和内毒素,有的尚能产生外毒素。㈡所致疾病

志贺菌引起细菌性痢疾。我国常见的主要是福氏志贺菌(B群)和宋内志贺菌(D群)。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志贺菌传染几乎只限于肠道,一般不侵入血液。

志贺菌感染有急性和慢性两种,典型的急性细菌性痢疾经过1~3天潜伏期后突然发病,常有发热、腹痛、水样腹泻,约一天左右,腹泻次数增多,并有水样腹泻转变为脓血黏液便,伴有里急后重,下腹疼痛等。

急性中毒性痢疾常见于小儿,常无明显消化道病症而表现为全身中毒病症。急性细菌性痢疾与10%~20%的病人可转变为慢性。

抗感染免疫主要是消化道粘膜表面的分泌性IgA,病后免疫期短暂。

第三节沙门杆菌

根据DNA同源性,分为肠道沙门菌和邦戈沙门菌。

沙门菌中少数血清型是人的病原菌,绝大多数宿主范围广泛,部分沙门菌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或败血症,动物感染大多无病症或为自限性胃肠炎。

1、G-菌,有鞭毛,除个别外周身都有鞭毛,一般无荚膜,均无芽胞。

2、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SS选择培养基上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的S型菌落。

不发酵乳糖或蔗糖,对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糖发酵,除伤寒沙门菌产酸不产气外,其他均产酸产气。

3、抗原主要有O和H两种,少数有表面抗原。功能上与大肠埃希菌K抗原类同,一般认为它与毒力有关,故称Vi抗原。4、抗争力:对理化因素抗争力较差。

沙门菌有较强的内毒素,并有一定的侵袭力,个别菌型尚能产生肠毒素。1、侵袭力:能侵袭小肠粘膜2、内毒素:3、肠毒素:所致疾病

传染源为人和带菌者,后者在沙门菌感染中的作用更为重要。1、肠热症:沙门菌是胞内寄生菌,

2、肠胃炎(食物中毒):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约占70%。3、败血症:

4、无病症带菌者:约有1%~5%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在病症消失后1年仍可在其粪便中检出有相应沙门菌,转变为无病症(健康)带菌者。

特异性细胞免疫是主要防卫机制。特异性体液抗体有辅助杀菌作用,胃肠炎的恢复与肠道局部生成的sIgA有关。

血清学诊断:肥达试验,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测定血清中是否有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

医学微生物学_总结(免费)技巧归纳

目前新一代疫苗为伤寒Vi荚膜多糖疫苗。肠热症目前使用的有效药物为环丙沙星。

第23章病毒的基本形状

第一节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其次节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一、病毒的结构

包膜:蛋白质、多糖、脂类

是某些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含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有包膜的病毒体称为包膜病毒,无包膜的称为袒露病毒。包膜的主要作用:维持病毒体结构的完整性。

核衣壳:1、核心:核酸

2、衣壳:包绕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衣壳具有抗原性,是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可保护病毒核酸免受环境中核酸酶或其他影响因素的破坏,并能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有以下类型:螺旋对称性,20面体对称性,复合对称性。二、病毒的化学组成和功能

1、病毒核酸:DNA或RNA,是主导病毒感染、增殖、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部分核酸偶感染性。2、病毒蛋白质:病毒的主要成分,约占病毒体总重量的70%,由病毒基因组编码,具有病毒的特异性。3、脂类和糖:脂质主要存在包膜中。

第三节病毒的增殖㈠复制周期

人和动物病毒周期依次包括吸附、传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等步骤。㈡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1、异常增殖⑴顿挫感染⑵缺陷病毒2、干扰现象

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病毒的致病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_总结(免费)技巧归纳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㈠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1、杀细胞效应:

2、稳定状态感染:不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引起的感染

⑴细胞融合:其结果是形成多核巨细胞或合胞体。

⑵细胞表面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抗原:病毒感染的细胞膜上常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新抗原。

3、包涵体形成:4、细胞凋亡:

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㈡病毒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