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综合复习模拟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1页
期末综合复习模拟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2页
期末综合复习模拟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3页
期末综合复习模拟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4页
期末综合复习模拟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2-11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PAGE1*22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PAGE1*2-11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PAGE1*22页共=SECTIONPAGES2*24页期末综合复习模拟训练下学期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有观点认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 B.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C.国际政统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 D.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权力真空2.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书中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这种现象说明A.日本得到西欧国家的强有力支持 B.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C.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已经丧失 D.日本开始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3.列宁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布尔什维克党的任务是“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列宁发表这一言论的背景是A.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全部结束B.俄国遭受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C.七月流血事件使人民群众觉醒D.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已经形成4.在雅典城邦,获得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台的必由之路。公元前5世纪中期,著名将军客蒙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以获取政治上的支持。这表明(

)A.贵族对村民有庇护义务 B.公民责任意识衰落C.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 D.理性精神逐渐消解5.《后汉书》《晋书》记载,甘英历尽险难抵达安息西界,临海欲渡,安息西界船人对甘英说:“海水广大,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这一史料可用来佐证(

)A.汉朝试图与大秦建立官方往来B.汉朝与罗马帝国已有直接的交往C.西汉与罗马帝国缺乏文化交流D.缺乏冒险精神是出访失败的主因6.花刺子密是阿拉伯杰出数学家,他第一个使用包括“0"在内的数码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记数法。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阿拉伯人发明了这套数码 B.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C.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 D.阿拉伯人传播了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7.下图为佛兰德尔地理学家格哈杜斯·墨卡托绘制的世界地图。该图的绘制时间应不早于(

)A.10世纪 B.12世纪 C.14世纪 D.16世纪8.瑞士宗教改革家慈温利认为:“每个人都要依靠内在的启示对圣经的意义作出自我解释,任何人为的东西都不能充当个人与圣道之间的中介……获救是灵魂的体验,不在于理性思辨和语言表达。”这一主张(

)A.颠覆了人与上帝间的传统关系 B.强调灵魂获救靠自己信仰C.促使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D.保留了中世纪天主教残余9.由表1可知,英国棉纺织业(

)表11805~1846年英国棉纺织品总产出及出口和国内消费所占的比例年份棉纺织品总值(百万镑)出口棉纺织品国内消费棉纺织品价值(百万镑)比重(%)价值(百万镑)比重(%)1805~1807年18.912.566.16.433.91811~1813年28.317.461.510.938.51824~1826年33.117.452.615.747.41834~1836年44.622.450.222.249.81844~1846年46.725.855.220.944.8A.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B.销售总值不断增长 C.机器生产已实现普及 D.手工劳动效率提高10.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殖民者在非洲的殖民活动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很少拥有大区域殖民地,大约只侵占了10%左石右的非洲土地,然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们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出现这一变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A.殖民者对拥有非洲资源十分向往 B.欧洲殖民大国间的民族主义竞争C.欧洲列强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D.欧洲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1.下表为20世纪60年代前后非洲国家坦桑尼亚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主题统计(部分)表,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64年前的主题1964年后的主题①英联邦与热带非洲②现代欧洲与英国和热带非洲③英帝国与英联邦①非洲历史——从公元前1800年前到现在②东非之外的非洲历史——从公元前1800年到现在A.历史研究理论的丰富发展 B.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C.二战后英国对殖民的反思 D.构建国家认同的需要12.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列宁曾对布尔什维克党党员说:“1918~1919年我们处于极端贫困的境地,当时没有人去考虑为期一年的储备或分配问题……往后只好‘等着瞧’。”据此可知,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牺牲了苏俄国内农民利益 B.得益于工农联盟得以巩固C.出于赢得战争胜利的需要 D.违背了苏俄经济发展规律13.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 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14.某学者提出,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予以形象地展示。据此可以认识到A.科技发展消除了国家界限 B.世界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C.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全貌 D.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15.近年来,由G8到G20,新兴经济体不断推进与发达国家就国际金融和经济持续发展进行讨论和研究,金砖五国机制日渐常态化、实质化,日本、德国、印度、巴西组成“争常四国”联盟试图推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这些现象表明了A.发达国家丧失经济主导地位 B.世界权力版图正在逐渐改变C.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D.世界各国发展利益均衡分配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二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力,也没有遗传抵抗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还有白喉、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瘟疫、肺结核和黄热病。欧亚大陆的病菌在大量消灭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的土著居民方面也起了关键作用。这些民族包括太平洋诸岛居民、澳大利亚土著居民、非洲南部的科伊桑民族。——摘编自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交流相比,“哥伦布交换”有什么特点?(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11世纪到12世纪,在西欧各地的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第二类城市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材料二

“我刚刚从英格兰回来。在那个国家,伟大的成就(我或许该说是难以置信的成就)已经取得。英国的经验成功证明了被灌输同样精神、抱定同样目标的个人联起手来一同工作会造就何等伟业。但是,这幅图景还有另一面:商品实际生产者(那些真正的工人,而不是坐在办公桌后面的人)的处境,并不值得羡慕,尽管他看上去可能薪水高。成千上万的英国工厂工人没有一个拥有哪怕一小片土地。他们不能享受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但我们可以)。即使这些美存在于英格兰,它们也会被从成千上万的烟囱里冒出的烟雾给遮蔽。”——摘编自韩德森《费希尔和他的工业英格兰日记(1814—1851)》(1)结合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的特征。综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发展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提炼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世纪至18世纪,西欧对外贸易空前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三角航程构筑起大西洋经济体系,形成了“大西洋世界”。在大西洋沿岸各国和地区间,欧洲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美洲提供原材料和农产品,而非洲提供劳动力。通过这样一个巨大的商路网,商品有规律地流动着,大西洋周边地区的距离越来越近。到18世纪中叶,曾经繁荣的地中海周围的城市呈现出衰败与萧条的景象,而巴黎、阿姆斯特丹与伦敦一改1500年时的旧貌,焕然一新。——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

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中国经济的崛起,美国经济重心的西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经济上融入亚洲,这些结构性变化所产生的巨大合力使世界经济走出大西洋时代,迈向太平洋时代。1989年成立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越来越红火,是太平洋时代正在来临的明显征兆。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就该组织的未来发展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多样性、开放性和互利性的原则。这些原则,被有亚太经合组织临时章程之称的《汉城宣言》采纳。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冲击与考验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间讨论和关注的议题,开始超出经济领域,向政治、安全、社会等领域推进。——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近代早期“大西洋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世界经济“迈向太平洋时代”进程中的主要作用。(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以来对亚太经济发展的贡献。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A【详解】由材料“大国群体体系”可知世界格局逐步呈现多极化趋势,故A项说法正确;材料主旨并非“和平与动荡”,排除B项;国际新秩序并没有建立,排除C项;“权力真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2.D【详解】20世纪80年代,日本随着经济实力增强,试图摆脱政治上依附于美国的状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D项正确;AB两项材料体现不出,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均排除。3.D【详解】“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是《四月提纲》中列宁对于俄国革命道路设想,当时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临时政府掌握大权,因此列宁提出和平夺权的观点,D正确。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反封建专制,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二月革命已经完成,A错误。B是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俄国国内局势,排除;七月流血是临时政府率先向苏维埃政府动武之后,C错误。4.C【详解】在雅典城邦,著名将军客蒙为获取政治上的支持,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容易造成社会精英利用手中的财富获得政治权利,影响民主政治的公平公正,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庇护村民是贵族的义务,排除A项;材料强调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无法体现公民责任意识衰落,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且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5.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由甘英“抵达安息西界,临海欲渡”可知,其目的地是欧洲的大秦,但“英闻之乃止”说明,甘英出使大秦无功而返,A项正确;在该活动前秦汉王朝与大秦缺乏官方的直接交往,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就是汉朝与罗马帝国的交流,排除C项;缺乏冒险精神与材料中的“历尽险难”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B【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0”在内的印度数码在数学家花刺子米第一个使用后,成为阿拉伯人的记数法,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广泛使用,说明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B项正确;阿拉伯人是这套数码的使用者不是“发明”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伊斯兰教的创立,排除C项;传播了“西方文化”与阿拉伯人的记数法“传入欧洲”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7.D【详解】根据图片可知,此图以欧洲为中心,并且出现了美洲,图形是圆的,应该是麦哲伦全球航行之后,而麦哲伦全球航行的时间是1519年到1522年,所以绘制时间不早于16世纪,D项正确;10世纪还没有发现美洲,排除A项;12世纪还没发现美洲,排除B项;14世纪也没有发现美洲排除C项。故选D项。8.B【详解】材料信息“任何人为的东西都不能充当个人与圣道之间的中介……获救是灵魂的体验”,说明人人都可以与上帝对话,无需中介,与上帝对话的方式就是信仰上帝,虔诚的信仰才是解救之道,B项正确;材料仍然强调信仰上帝,并未颠覆两者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结果,不能得出人人都解放,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不是天主教残余,而是强调宗教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9.B【详解】根据材料“棉纺织品总值”“出口棉纺织品”“国内消费棉纺织品”价值都呈现增长趋势,可以得出英国棉纺织业销售总值不断增长,B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而根据材料时间“1805-1846”年,可知当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只从材料得不出机器生产已实现普及,排除C项;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已经取代手工劳动,排除D项。故选B项。10.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被欧洲帝国主义势力瓜分殆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欧洲大国先后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主导其对外殖民活动的垄断资本具有极强的扩张性,对海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求不断扩大,这导致了材料所述列强几乎侵占整个非洲这一现象的出现,C项正确;殖民者对资源丰富的非洲十分向往,这在19世纪中叶之前就已存在,排除A项;“民族主义竞争”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欧洲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并不是它们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的根本原因,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D【详解】根据材料中20世纪60年代前后非洲国家坦桑尼亚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主题变化及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后的主题强调非洲历史,这是构建国家认同的需要,D项正确;教学大纲主题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构建国家认同的需要,“历史研究理论的丰富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世界多极化趋势,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非洲国家坦桑尼亚构建国家认同的需要,并不是英国对殖民的反思,排除C项。故选D项。12.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18——1919年,苏俄处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最主要的任务是打击国内外敌人,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为了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赢得战争胜利,巩固政权,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牺牲了苏俄国内农民利益,排除A项;工农联盟得以巩固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得战争胜利的意义,排除B项;根据材料“处于极端贫困的境地,当时没有人去考虑为期一年的储备或分配问题”可知当时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摆脱“极端贫困的境地”,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违背了苏俄经济发展规律,排除D项。故选C项。13.C【详解】1951年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政府面对黑人团体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指控,认为民权大会的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以此来反对民权大会的指控,美国政府对待种族问题的做法显然是受到了冷战意识的影响,C项正确;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项;美国历史上白人残酷对待黑人,民权大会的指控有事实依据,排除B项;战后美国政府关注到了种族平等问题,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4.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在空间和距离的隔阂越来越小,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不断增强,反映了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D项正确;科技发展有利于各国交往,但“消除了国家界限”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文化多样性,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体,排除C项。故选D项。15.B【详解】根据材料“……由G8到G20,新兴经济体不断推进与发达国家就国际金融和经济持续发展进行讨论和研究,金砖五国机制日渐常态化、实质化,日本、德国、印度、巴西组成“争常四国”联盟试图推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众多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新兴经济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传统的资本主义强国组织发了挑战,促使世界权力版图正在逐渐改变,故B项正确;发达国家在经济领域内仍居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的不光是经济新秩序,也在为构建政治新秩序努力,故C项错误;世界各国发展利益不均衡,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故D项错误。16.(1)地理范围大,开启了全球范围的交流;交流内容丰富,动植物、人种等多个方面;影响更加深远,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2)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高产作物的交流与广泛种植为世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食物保障;传染疾病的交流导致美洲等地土著居民的大量死亡;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详解】(1)特点:根据“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得出地理范围大,开启了全球范围的交流;根据“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得出交流内容丰富,动植物、人种等多个方面;根据“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得出影响更加深远,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2)影响:根据“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得出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根据“植物、粮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分析得出高产作物的交流与广泛种植为世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食物保障;根据“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得出传染疾病的交流导致美洲等地土著居民的大量死亡;联系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哥伦布交换”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17.(1)特征:商品经济发展;对外经济联系加强;出现了新的阶级和阶层;反封建斗争取得了成果。(任答3点即可)意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2)影响:第一,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变化:由手工工场发展成为机器大工厂;第二,生产规模扩大,由分散在手工工场到集中在大工厂,人数增多,规模扩大;第三,分工协作越来越细致,工人被集中在工厂流水线前,进行密切的分工协作;第四,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大批农民在圈地运动下丧失生产资料——土地,成为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廉价工人;第五,工人的生产生活条件、环境比较恶劣;第六,工业革命造成严重的社会环境污染;第七,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对立越来越严重。【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一中的“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等信息可以得出,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中的“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等信息可以得出,对外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根据材料一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等信息可以得出,在阶级关系上出现了新的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信息可以得出,反封建斗争取得了成果。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西欧城市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条件;为文艺复兴的兴起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奠定了经济基础;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和社会的进步,加速了封建势力的衰落。2)影响:根据材料二中的“被灌输同样精神、抱定同样目标的个人联起手来一同工作会造就何等伟业”信息可以得出,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变化,生产规模扩大,分工协作越来越细致;根据材料二中的“成千上万的英国工厂工人没有一个拥有哪怕一小片土地”信息可以得出,大批农民在圈地运动下丧失生产资料——土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根据材料二中的“他们不能享受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但我们可以)。即使这些美存在于英格兰,它们也会被从成千上万的烟囱里冒出的烟雾给遮蔽”信息可以得出,工人的生产生活条件、环境比较恶劣,工业革命造成严重的社会环境污染,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对立越来越严重。18.(1)特点:通过三角航程构建起大西洋经济体系;欧洲、美洲、非洲在经济体系中分工不同;西欧起着主导作用;大西洋沿岸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商路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2)主要作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组成方式适应了亚太地区发展要求,有利于共同促进本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大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间讨论和关注重大议题,有利于共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冲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