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省潍坊市考研政治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1页
【2022年】山东省潍坊市考研政治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2页
【2022年】山东省潍坊市考研政治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3页
【2022年】山东省潍坊市考研政治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4页
【2022年】山东省潍坊市考研政治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山东省潍坊市考研政治预测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多选题(10题)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优势,主要体现在

A.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B.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

C.有利于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D.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是()

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人的剥削关系

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C.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D.都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

3.

4.为了统治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A.控制中国政府B.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C.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D.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5.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下列属于静止的有

A.处于量变过程中的事物

B.处于质变过程中的事物

C.空间位置永恒不变的事物

D.相对一定的参考系来说,没有发生位移的事物

6.“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寓意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C.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性,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D.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7.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地位和作用有()

A.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

B.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C.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D.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8.知识产权是指创造智力成果的完成人或工商业标志的所有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的总称。以下属于知识产权的有

A.著作权、专利权B.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C.商业秘密权、商标权D.植物新品种权

9.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维护祖国统一C.反对民族分裂D.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多民族共同繁荣

10.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的重要作用是

A.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反映人民意愿

B.保障人民权益、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C.坚持党的领导、实行一党执政

D.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1.单项选择题(10题)11.古人有两句诗:“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A.事物都是运动的,无静止可言B.事物都是静止的,无运动可言C.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D.运动和静止都是人的内心体验

12.1947年,台湾省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当局的暴政举行了()。

A.一二一运动B.二二八起义C.五二○运动D.黑旗军起义

13.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就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可以防止科学发展受到阻碍C.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D.必然归结为相对主义

14.外国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中国政府发号施令是在()。

A.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后

B.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

C.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签订后

D.中法战争《中法和约》签订后

15.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

A.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

B.坚持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C.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D.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

16.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和核心是

A.港、澳、台享有高度自治权

B.中国坚持社会主义

C.国家的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D.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17.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

A.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武装斗争

B.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C.工农运动、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D.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18.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最关键的途径是()

A.加快基层政治体制改革B.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C.提高农产品价格,实行劫富济贫D.引导农民走打工路

19.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是指

A.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B.资产或资本的产权归属问题C.资产或资本的流通方式D.资产或资本的生产方式

20.1929年,毛泽东主持制定的提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的土地法是()。

A.《井冈山土地法》B.《兴国土地法》C.《中国土地法大纲》D.《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三、3.分析题(3题)2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历史唯物论关于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

22.新三民主义学说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很久以前,有一群以卖艺为生的乐舞伎儿要去他国谋生。途中经过婆罗新山,此山素以传说有食人罗刹恶鬼出没而闻名。夜幕降临,众伎儿虽然个个心惊胆颤,但也只好在山中过夜。为了避寒,也为了壮胆,伎儿们生起一大堆篝火,伴火而卧。跋涉了一天的伎儿们渐渐地睡了。只有一个伎儿身感风寒,浑身发冷难以入睡,便将平日扮演恶鬼罗刹的戏服裹在了身上,面向篝火,缩坐着烤火。夜半时分,一个同伴从睡梦中醒来,朦胧中突然看到篝火边坐着位“罗刹”,顿时大惊失色,不及仔细辨别审视,—下,就跳将起来,惊叫着撒腿便跑。这一来,惊醒了所有的伎儿,都惊恐万状地四散奔逃。而那位身着罗刹戏服的伎儿见同伴们掠呼罗刹来了,也害怕地跟着大家寻路逃跑。众伎儿慌乱中发现“罗刹”紧跟在他们后面,倍增惶恐,以为罗刹非要追杀他们不可了,于是更加惊慌失措。天色渐明后,他们才看清,那个所谓的罗刹恶魔不过是一个穿着戏服的同伴。

请回答:

(1)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分析“为什么众伎儿会如此恐慌”。

(2)这则故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有何启示。

四、5.简答题(2题)24.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25.经济基础是如何决定上层建筑的?

五、3.分析题(0题)26.结合材料3、4简述我国将如何迎接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的挑战。

六、单选题(0题)27.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

A.赎买B.统购统销C.公私合营D.合作化

参考答案

1.ABCD四个选项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优势的主要体现。ABCD均是正确选项。

2.ABC

3.ABC

4.ABCD

5.AD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静止存在的两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选项A属于根本性质暂时未变,选项D属于空间位置暂时未变。运动是绝对的,空间位置永恒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选项C本身错误。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D。

6.ACD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题干的意思是:即使再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这表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同时也表明“巧妇”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和具有相应的物质条件(即有米)。所以,正确选项是ACD。

7.AB【参考解析】:本题的AB选项充分说明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地位和作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因此,正确选项为AB。

8.ABCD四个选项均是知识产权包括的内容。ABCD四个选项均正确。

9.BCD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不选A的原因在于:“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可见,区域自治是主要办法,不是基本原则。故正确答案为BCD选项。

10.AB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它充分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使立法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11.C

12.B

13.B解析:本题是考查考生对相对性与相对主义的区别的辨认。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包括人类的知识都具有绝对性即永恒的发展变动性和相对性即暂时性、相对静止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割裂事物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就会犯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绝对主义是夸大事物的绝对性,否认其相对性;相对主义是夸大事物的相对性,否认事物的绝对性。所以题干中所讲的“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是符合辩证法的,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它可以防止科学停止不前,扫清科学发展道路上的任何障碍,将科学推向前进。所以相对性和相对主义不是一回事,考生在复习中一定要将二者严格区别开来。

14.C

15.D

16.C

17.B

18.B解析:备选答案中只有第二项是正确地说法,所以只能选它。

19.A解析:生产关系包括本质层次和运行层次两方面内容,本质层次是指经济制度,运行层次是指经济体制。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

20.B

21.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动植物等资源。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自然环境的好坏对于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有重要的影响。自然环境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人化自然”具有社会性。在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社会。人类一方面要按照内在的需要去改造自然。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生态失调”这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人均耕地少且荒漠化严重森林覆盖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动植物等资源。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自然环境的好坏对于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有重要的影响。自然环境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人化自然”,具有社会性。在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社会。人类一方面要按照内在的需要去改造自然。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生态失调”,这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人均耕地少且荒漠化严重,森林覆盖

22.错误。三民主义学说是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错误。三民主义学说是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23.(1)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众伎儿听到传说心中有“鬼”心里怕“鬼”一旦看到篝火边身穿罗刹戏服的同伴马上以为“鬼”来了。反过来如果众伎儿心中无“鬼”也不怕“鬼”那“罗刹”最多也就能吓唬他们一下而不至于使之惊慌失措损失惨重了。所以我们要重视内因的作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这样才能对外因作出正确的分析更好地利用外因的作用。(2)这则故事还启示我们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现象又有真相和假象之分。人们对事物现象和本质的认识分别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比较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全面、更正确、更可靠能更好地指导实践。而要获得理性认识必须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这则故事中的伎儿看到的是一种假象又没有进行“去伪存真”的加工单凭错误的感性认识去指导行动取得的当然是错误的结果了。所以我们要自觉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才能使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取得预期效果。(1)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众伎儿听到传说,心中有“鬼”,心里怕“鬼”,一旦看到篝火边身穿罗刹戏服的同伴,马上以为“鬼”来了。反过来,如果众伎儿心中无“鬼”,也不怕“鬼”,那“罗刹”最多也就能吓唬他们一下,而不至于使之惊慌失措,损失惨重了。所以,我们要重视内因的作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这样才能对外因作出正确的分析,更好地利用外因的作用。(2)这则故事还启示我们,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现象又有真相和假象之分。人们对事物现象和本质的认识分别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比较,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全面、更正确、更可靠,能更好地指导实践。而要获得理性认识,必须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这则故事中的伎儿,看到的是一种假象,又没有进行“去伪存真”的加工,单凭错误的感性认识去指导行动,取得的当然是错误的结果了。所以,我们要自觉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才能使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取得预期效果。

24.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者各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彼此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没有这种关系它们就不成其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其次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关系它是认识关系的基础。外部世界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变化着并不自然地满足人的需要。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体使之发生合乎于人的目的的变化。最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主体对客体的改造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在实践中如果按照客体的本性和规律去改造就能成功;违反客体的本性和规律去改造就会失败这就体现了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者各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彼此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没有这种关系,它们就不成其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其次,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关系,它是认识关系的基础。外部世界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变化着,并不自然地满足人的需要。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体,使之发生合乎于人的目的的变化。最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主体对客体的改造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在实践中,如果按照客体的本性和规律去改造,就能成功;违反客体的本性和规律去改造,就会失败,这就体现了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

2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内部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作用;而上层建筑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任何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当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某些局部变化时被其决定的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发生局部变化;而当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即旧经济基础被新经济基础代替时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然而在新的上层建筑代替旧的上层建筑的过程中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同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或消灭而立即变化或消灭的而是变化或消灭得有快有慢、有早有迟。这是由上层建筑各个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决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内部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作用;而上层建筑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任何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一定社会的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