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故事新编类小说阅读专训_第1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故事新编类小说阅读专训_第2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故事新编类小说阅读专训_第3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故事新编类小说阅读专训_第4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故事新编类小说阅读专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故事新编类小说阅读专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来了个家伙叫田叔

郑俊甫

田叔一踏上鲁国的土地,我就明白父皇的用意了。但我没有在意,谁

都不能阻挡我一颗向往自由的心。

那天,侍臣小声问我:"大王,孔庙还拆吗?"哦,忘了告诉你们,

我喜欢建筑,没事就自己动手设计,然后兴兴土木,把图纸上的线条变成

美轮美奂的房子。孔庙就在我的宫殿隔

壁,占卜师唾星飞溅,信誓旦旦,说是一片风水宝地。那就拆喽,盖

成我刚刚设计的作品。

一群儒生跪在宫门前,又是罢学绝食,又是痛哭流涕,觉着我冒犯了

圣人。笑话!我是鲁国的封王,普鲁国之天下,莫非王土,何况一个死去

了多年的教书先生。

侍臣见我旧事重提,赶紧提醒说:"这次不是儒生的事,儒生的事早

就被前相国平息了。这次,是费用,国库眼见就要空了。"这帮蠢材,以

前又不是没有空过。鲁国食邑万户,多征点儿税不就行了?实在不行,打

些白条,都先欠着。

侍臣有点儿着急,咳嗽了一声,提高了音量:"大王,征税的事归相

国管,现在田叔是相国,很多人都跑到他那儿告状去了。"

告就告呗。父皇派来的相国,也是我的臣民,能翻起多大的浪来?

没想到,第二天午时,我的午膳还没有用完,侍臣神色张皇地跑进来,

"大王,不好了,宫门外乌泱泱全是人,把大门都快堵死了。"

"谁这么大胆?"我吼了一嗓子。堵宫门,这是不要脑袋了呀!

"是田叔。"侍臣应道。

"他想造反?"我拍了下桌子,顿时杯盘狼藉。

"那倒不是。”侍臣定了定神,慌忙解释,”听说是一百多个小百姓

闹到相府,指责大王增加税赋的事情。田叔把这些闹事的家伙都给抓了,

张贴告示说,为首的二十人,每人答打五十大板,其余的人各打手心二十。

现在就要在宫门外行刑呢。"

诗!这倒是件有趣的事情。看来,田叔也算识趣,知道鲁国谁是主人。

那就去瞧瞧吧,父皇派来的能人,戏一准唱得别样精彩。

我更了衣,率着一众好热闹的妃子,登上了宫殿的城墙。宫门外,熙

熙攘攘,一百多号平头百姓,被举着棍棒的兵士团团围着,像是一群待宰

的羔羊。侍臣眼尖,一下就发现了一人群中的田叔,他激动地跳着脚:"大

王快看,田叔在训那帮不懂事儿的家伙呢。“我也斜了侍臣一眼,田叔那

么大嗓门,我能不知道他在训话吗?

田叔举着马鞭,对低眉顺眼瑟瑟发抖的百姓发着怒火:“你们这帮刁

民,大王不就是多收了你们几次税吗?不就是给你们打了几张白条吗?那

又怎样?大王是你们的君主,你们的一切都是王的。损失了一点儿饭钱,

居然就敢到处毁谤君主,该当何罪!"接下来就是劈里啪啦的棍棒和野猪

般的哀嚎,招引的围观民众密密麻麻,呼声震天。

老实说,开始我对田叔还是抱有好感的。虽说在宫门外行刑过分了些,

但是杀鸡儆猴,总得有个轰动效应的场所,这事我懂。可如是者三,我终

于坐不住了。那只被儆的猴子,不会是我吧?这个田叔,弄一出活广告,

是要让我在鲁国臭大街呀!

我召来田叔,二话不说,吩咐人从内库中取出钱来,让他偿还那些挨

打或者即将挨打的百姓。

田叔摇头,田叔说:"大王自己征收来的,让臣去偿还,这是让大王

落个坏名声而成就臣下。臣万万不敢!"

甚,想想也是。凭什么我出钱,他落好呀?于是,我亲自出面,把多

收的税赋尽数偿还给百姓。

没了钱,画再多的图纸也没了用。我索性放弃盖房子的嗜好,转而开

始打猎。锦衣貂裘,宝马良弓,倾城随寡人,千骑卷平冈。挺好。

唯一让人郁闷的是,每次打猎,田叔都要跟随进入狩猎的苑囿。来就

来吧,这么些随从,也不多他一个。可田叔从不打猎,也许这家伙根本就

不会骑射,也说不定。那也没关系,苑囿有的是馆舍,装饰华丽,有酒有

肉,你休息便是。他不,他非要走出馆舍,坐在苑囿大路边,露天地里等

着。仲夏时节,烈日当空,钻进馆舍都能把人热出一身臭汗,田叔这是想

做甚?

我一次次派人,想请田叔回去休息。毕竟年龄也不小了,中了暑,出

了意外,我跟父皇也不好交代。田叔不肯,每次还都回得振振有词:"我

们大王暴露在苑囿中,风吹日晒,风餐露宿。作为臣子,怎能独自到馆舍

中苟安呢?"

这个,我是不是又错啦?错不错暂且不提,为了不再听到田叔酸溜溜

的滥调,我决定,猎也不打了。

从此相安无事。

几年后,田叔在鲁国国相的任上死去。为表心意,也为了彰显我的爱

才之心,我送去一百斤黄金给他作祭礼。没想到,田叔的小儿子田仁坚辞

不受。他说:"臣不能因为一百斤黄金损害了先父的名声。"

话说得恭恭敬敬,又不卑不亢。好像我这个当王的,是个多大的小人。

哼!

——选自《山西文学》

文本二:

郑俊甫的小说虽然本自生活的真实,却是最有艺术想象力的。精确的

语言使得情节在艺术想象中优美地飞舞,结尾回味意义多重,一幅完整的

动态画面如在眼前,人物则栩栩如生地站立起来,给读者带来强大的内心

冲击力。他的历史小说把探索的触角伸向历史的烟尘,以穿越的方式,化

身历史夹缝里那一个个人物,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酸甜苦辣。在那些一

波三折的细节里,展现历史人物性格色彩的丰富性。

——杨晓敏《牧野大地的文学劲旅》

L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伙”是对人轻蔑或戏谑的称呼,但从文本一全文看,"家伙",

表现了"我"对田叔不满而又敬服的复杂情感。

B.小说以"我"的第一人称视角来叙事,但"我"对小说的核心人物

田叔起陪衬作用,突出田叔忠君爱民的美德。

C.作为相国,田叔的言行直接影响并改变了鲁王,使其勤于国政;作

为父亲,他的品格对儿子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D.文本一最后的"哼"言简意赅,既表达出"我"内心的不满和无可

奈何,又照应了开头"我"狂放不羁的个性。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将田叔与前相国进行对比,表现出其竭尽忠诚、直言劝谏的

为官之道。

B.文本一善于运用抑扬手法,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而又

张弛有度。

C.文本一很好地体现了文本二中所说的"穿越"的特征,具有故事新

编的意味。

D.文本一融历史的真实和艺术想象力为一体,主题明确突出,富有艺

术感染力。

3.请结合文本二,简析文本一中鲁王"性格色彩的丰富性"。(4分)

4.请简要分析文本一中田叔劝谏鲁王的智慧。(6分)

【答案

1.(3)C("使其勤于国政"于文无据。)

2.(3分)A("直言劝谏”错。)

3.(4分)①性情乖张,恣意妄为:不顾儒生反对,坚持拆掉孔庙;不

管百姓死活,任意加征税赋;②良知尚存,知错能改:能够从田叔的言行

中发现问题,及时停止自己的不理智行为。(每个要点2分;其他答案,

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4.(6分)①懂得迂回,不正面冲突:故意在宫门外惩戒百姓,让鲁王

知晓加征的税赋是百姓的活命钱;②成就他人,不越俎代庖:让鲁王亲自

退还加征的税赋,为鲁王树立威信;③用苦肉计,不刻意说教:以高龄冒

酷暑,陪同鲁王打猎,让鲁王自己不忍心,不再狩猎。(每个要点2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漆园吏游梁

郭沫若

庄周自从他夫人死后,率性把漆园吏的徽职丢掉,他的门徒们也就逐

渐地风流云散了。

他回到宋国来,寄居在一所陋巷里面,把剩下的余钱去买了些个麻来

打草鞋过活。他一面打草鞋,一面却在冥想着宇宙间消长盈虚的道理。

"芭麻的种子播在田地间,受着温暖的阳光护摄,受着清和的春风吹

煦,无端地抽出了青春的苗条。苗条枯萎了,筋骨成了麻,我如今在把它

打成草鞋。我这打成的草鞋,被人践踏穿了的时候,又要委弃在不知道什

么地方的污潴里了。……

"人的一生不就是这样的吗?青葱自乐的时代没有多时,成了可供人

利用的器皿,也没有什么荣幸。"

他一面冥想,一面打他的草鞋,因此他的工程也进行得很慢。一双草

鞋三天也打不成,五天也打不就。

卖得好的时候,可以卖个一两双,卖得不好的时候,只有原样而去、

原样而回。

有一次,接连几天一双草鞋也卖不出,他是饿得不能忍耐了。他记起

有一位旧友在管河堤的事情,他便挨着饿,提了几双草鞋想去向他第两升

小米。

他好容易才走到了河边,他觉得不象他自己在走,好象有股风吹送一

团野火在路上蔓延。那时候他实在是一团火,一团饥火好象把他身上穿的

一件破布衣裳,把他手上提的草鞋都要燃毁了的一样。火看看快要熄了,

被风一吹又渐渐燃炽起来,他好容易才燃到了河边。在河水里面照了照自

己的面孔。

——"啊,你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周夫子吗?我几乎不认识你

了。你的颈子怎瘦得那么细长,就好象白鹤的颈子一样?你的面孔怎变得

那么黄熟,就好象臃肿的南瓜?啊,假如你真是南瓜的时候呵!"

正当他在照影自嘲的时候,他听见有得得的马蹄声走来。他抬头一看,

才看出就是那位做河堤监督的朋友。

他看见他的朋友,就好象炉火遇着油煤一样,热烈烈地便去接着:

——"啊啊,朋友,你来得真是恰好!我有好几天没吃馒头了。我这

里有几双草鞋作抵押,请你贵几升小米给我煮粥吃罢!"

——"啊啊,朋友,你来得却是不凑巧。我这个月还没有领薪水呢!"

河堤监督毫不踌蹦地回答。

庄周只听了他这一句话掉头便跑,一直跑到听不见马蹄声的时候,他

才稍微息了一息脚。但是等他息了一忽之后,他饿得来连动也不能动弹了。

他便无意识地把手里提的草鞋来乱嚼,足足嚼尽了一只。但也奇怪,他觉

得好象享用了太牢一样。

——"啊啊,我真感谢你这真宰!真是道在屎溺,道在瓦警,而且道

在麻屑了。”

麻屑嚼多了,虽然可以勉强充饥,但是有时总想要点有血有肉的鲜味。

有血有肉的鲜味!

他一面想,一面早把一个铁针来敲成钩,把麻条来续成线,想去钓几

只鱼儿。

——"蚯蚓呀,罪过,可怜你不该有能够引诱鱼儿上钩的质。因为你

有用,所以你才被人利用了。"

小河边上的田野中偃着一个蠲髅,他把那蠲髅翻开,又才发现了几条

蚯蚓。

他把蚯蚓穿在针上,把麻线投在水里的时候,他看见鱼儿一对对地衔

尾接首在在水里面优游。直到这时候才回想起了他死去了的夫人。才为她

挥洒了几行清泪。

夫人在生的时候,他待她真是太淡漠了,他总以为是受了她的拖累。

因为有了她,所以不得不过些不洁的生活;因为有了她,才去做了一场小

官;因为有了她,才教了几个无聊的弟子。但是,如今呢?他只对着孤影

嚼麻屑了。

——"啊啊,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呀!"

他一连叫了几声,把钓缗投在河中,跑去抱起那个蠲髅。

——"啊啊,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呀!"

一回想起他夫人死时,他想起那时唯一的一个吊孝者来了,唯一的知

己惠施。

一想起他的惠施,他恨不得立刻就飞去和他见面。于是,庄周提起那

个蠲髅,便一个人飘飘然往大梁走去。

——"一位提着一个蠲髅的疯子!"

——"一位不吃面包,只嚼麻屑的骗子!"

庄周走一路,便引起一路惊怪的风声。风声愈张愈大,人还没有走到

大梁,风声早走到惠施的耳朵里了。

"哼,奇怪,老庄这一来,是想夺我的宰相了!管他是真是假,总要

先事提防。"

可怜饥渴着友情,饥渴着人的滋味的庄周,一面嚼麻屑,一面走长路,

人还没有走到大梁,惠施早搜拿了他三天三夜了。他才抵大梁城,便被人

逮捕着,把他送到惠施的面前。

庄周一见惠施,便说不出来的欢喜。但是惠施向着他,骂道:

——"老庄呀!你真是太丑!你要来夺我的宰相,你正大光明地来就

是了,何必要做出那种妖异惑俗的行径!"

——"啊,惠施!你这说的话,才是‘孤驹未尝有母‘啦!"

——"你别要尽那样假装疯蒙!国法是国法,友情是友情。我已经捉

拿了你三天三夜了!”

——"唉!”庄周到此才长叹了一声,他接着说道,"惠施!你听我

向你说一段趣话罢。南方有一种奇鸟名叫‘鹤雏’,它吃的是竹实,饮的

是清泉,宿的是梧桐古树。它有一次从南海飞到北海,它是想着北海的冰

天雪地何等清洁的。它在路上遇着一只含着死老鼠的酶鹃,它因为都是同

类便招呼了骋鹃一下。骋鹃鼓着两个鹅蛋大的眼睛,抬起头向上怒吼:’哼,

你是要来夺我的死老鼠啦!’一一啊,朋友,你知道这死老鼠是什么?"

惠施被庄周抢白了一场,面上虽是发烧,却立刻倒堆一脸的笑容来向

庄周赔罪:

——"朋友,我们打是心疼骂是爱呢,请你别误会罢。”

庄周默默不作一声,只是飘然走出大门。他举起手中的蠲髅向白云流

荡着的青天掷去:

——"唉,人的滋味就是这么样!人的滋味就是这么样!"

1923年6月22日

(有删改)

链接:据郁达夫的回忆:"当时,我和他(指郭沫若)穷极无聊,寄

住在上海滩上,度比乞儿还不如的生活。忽然有一个人,因为疑沫若去夺

他的编辑的饭碗,就促使了许多的人出来,在他的机关月报和一个官僚新

闻上,大放攻击之辞。沫若把这时的感情,不好全部发泄出来,所以只好

到历史上去找了一个庄子和惠施来代他说话。""因为创作的动机是由现

实人生得到的实感,所以写来容易动人,也容易成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周打草鞋时的哲思认真而巧妙,从中可以看到庄周丰富的内心世

界,也渗透着作者在当时环境下的乐观主义思绪。

B.庄周求助管河堤的旧友,但吃了闭门羹:他历尽磨难寻找到当宰相

的旧友,却遭到速捕,凸显了人情淡薄,现实残酷。

c.惠施知道自己宰相之位无恙时说“朋友,我们打是心疼骂是爱呢,

请你别误会罢",细致传神地描绘出惠施惭愧后悔之情。

D.小说中的庄周是个不谙世事、书生气十足的反动知识分子,迂腐古

板,老实懦弱,思想单纯,头脑简单,结果一再碰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一问一答的形式,推动了情节的进展,"庄子”的独白则是

借人物语言给抒情达意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

B."啊啊,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呀!"重复两

次,有诗的节奏感和意蕴,有效加强了感情色彩和行文力度。

C.小说的语言流畅、华美、抒情味重、哲理性强,生动的比喻,铺陈

的排比,如泉喷涌,流贯全篇,是一出能触动人的灵魂的悲剧。

D.这篇历史小说直抒胸臆、直白易懂,"笔调太直",作者在文中直

接表述了自己的写作意图,也因此而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小说将庄周在颠沛流离中起伏不定、跌宕多姿的心路历程生动地描

绘了出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历史小说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处在纪实与虚构之间,由历史、现实、

自我三种成分组合而成,请结合文本进行探讨。(6分)

【答案】

1.B(A项"乐观主义思绪”错,应是绝望情绪;C项"描绘出惠施

惭愧后悔之情”错,应是反应了从政者的伪诈、弄权;D项对庄周形象的

概括不正确)

2.D("直接表述了自己的写作意图,也因此而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

染力”错,并没有直接表述自己的写作意图,也不会因此而影响作品的艺

术感染力)

3.①先是清高、孤傲,鄙弃富贵。庄周丢掉微职,寄居陋巷,靠织草

鞋为生。因难以糊口向河堤监督贷粟却被拒,以麻屑充饥。但他仍不改其

道,坚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向世俗低头,卖身求荣,充当"供人

利用的器皿"。②接着是向现实妥协,低头。饱受着物质世界的压迫,庄

周产生了与现实妥协的念头,因而出走大梁,寻求“唯一的知己"惠施的

友谊。③最终摒弃幻想,绝望失意。游梁访惠施却被捕,庄子举起那只带

有"人的鲜味”的躅髅,"向白云流荡着的青天掷去",在现实的打击下

产生的人生幻灭感,使他彻底摒弃了对世俗残存的最后一丝幻想。(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4.①历史:小说取材于《庄子》中的寓言故事,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庄

子为原型,将庄子打草鞋等几个生活小故事串联在一起,这些生活小故事

基本符合历史的真实性。②现实:小说中的“庄子"被抽象成一类寓言化

了的角色,是当时无依无靠、郁郁不得志、四处碰壁的令人同情的底层知

识分子和思想家的形象。③自我:作者在"庄子"的形象塑造中投射了自

我的心绪,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生机、友谊的渴盼;在现实的打击下产

生的人生幻灭感受;志向高远却不为世人理解与接纳所产生的绝望、愤懑

的心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肋

徐懋庸

曹操的大军屯扎在斜谷界口,已经一个多月了。

在中军帐里,曹操心乱得很。这一天的下午,又开了军事会议。部下

的文武们,仍然有意见分歧,却没有提出一点新的理由。曹操左手托着前

额,很少说话,最后右手一摆,叫大家散会。

军事会议散了之后,啻操的心更烦乱了。环境很静.外面除了时而传入

一阵阵的习斗之声,万籁俱寂。头还是痛,脑筋却非常兴奋。他烦躁地在

帐中踱来踱去,不断地用右手叩着头皮。偶然间,他看到一个烛台上的转

烛快要烧尽了,正在上下地挣扎跳动。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

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

"唉!"他长叹了一声,“能够作出‘东临碣石’的那个时代一去不

复返了,能够作出‘月明星稀’的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他颓

然地躺到榻上去。

他回忆了一生的经历,他认为自己在五十六岁以前所做的事情,是没

有一件可以后悔的。他从小是有志气的人,想做一个英雄,但并不是那种

一味追求权势的英雄,他有治国安民的理想。虽然在战争中多次遭遇生命

的危险,但有"投死为国”的决心,整个的生活充满了生气……然而,随着

事业的成功,权势日益扩大,事情就起了变化。

他又想起当年跟他起兵的那一批干部,是多么可爰啊!他们不论文武,

也大抵不是单纯追求权势的人,都有治国安民的大志,想得出于国计民生

有效有利的主意,他们能够开诚布公,对自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建

议,有批评。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忿怒

起来,他想杀尽这些人。

"阿瞒,”曹操对着烛光下的影子自呼小名道,”你本是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他悲哀忿怒得想不下去了,倏地从榻上跳了起来。他觉得

在帐中待不下去了,想出去走走,吸些清凉的夜气,以清醒自己的头脑。

于是拿起一把钢斧,披上一件罩袍,连侍卫也不带,走出帐去。

全军已经休息了,大营昏暗静肃,但夏侯惇的帐中,却亮着灯光,许

多人影在晃动,似乎很忙乱。他就走了进去。

"啊,大王……"夏侯惇惊异地叫道。

"元让,你们在干什么?"

"在收拾行装哪!""为什么收拾行装?"曹操诧异地问。

"大王不是传令准备退兵了吗?"夏侯惇也诧异地问。

"谁说的?"曹操带着怒意了。

"禀大王,"夏侯惇惶恐地说,"傍晚我请示口令的时候,大王不是

说了‘鸡肋‘两个字么?我回来传达下去,杨主簿听了,来对我说,‘鸡肋

’是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的东西。他说大王传下此令,早晚必要退兵,

所以叫我预做准备。我就把要紧的东西先收拾一下……"

"胡说!"曹操勃然变色道,"又是杨修那小子造谣生事吗?可恶!

通知他明天来见我。"他紧握着钢斧,大踏步走回自己帐中去了。

杨修进了大帐,意外地看到高级文武官员都已齐集在那里,他原来以

为是魏王要同他单独谈话的。魏王尚未升帐,杨修向大家施了礼,大家只

冷冷地答了礼,他便坐下。他感到情况有点严重。但是他自恃家世的高贵,

才华的优越并且一向蒙魏王的赏识,而这次的过失也不算太大,只要随机

应变,总可以滑得过去的。因此,他故作镇静,而且还做出微露骄傲的样

子,他知道魏王是更不喜欢那种没有骨气的怯懦者的。

魏王升帐了。大家参拜已毕,肃然归座。杨修抬眼去望曹操,恰好曹

操炯炯的目光直逼着他。

"杨修,你为什么说要退兵了?"

"根据大王的口令。”

"我的什么口令?"

"夏侯将军昨晚传达大王的口令是‘鸡肋‘。臣以为,鸡肋是食之无

肉、弃之有味的东西,用兵的人发生了这样的心理,可知是要退却了。"

"呵呵。"曹操冷笑了一声,"你倒是一个猜谜的老手,又在猜谜了。"

"臣知罪了。在大王还没有下退兵的明令的时候,我就劝夏侯将军做退

兵的准备,这是我的错误。可是,大王的意思,臣想是猜得不错的。"

"嘿!众位,你们看他多么自以为是!"曹操对着大家说,“以人心

之复杂,谁敢说能够窥尽别人的底蕴呢?"他又对着杨修,"这回你却猜错

了!"

"啊大王……"

"这‘鸡肋’,我是指你和你一类的人的。"

"大王……”杨修委屈地叫了一声。

"你自以为了不起,很聪明,又仗着是杨家的儿子,袁氏的外甥,目

空一切。可是你,究竟有什么真才实学?你唯一的本领,不是只会猜谜么?

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本领?你想出过一条治国安民的良策没有?"

"唉……”杨修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现在的人们,大抵自恃聪明,但目的只在升官发财。方法呢,只凭

心意,去猜测别人的心意,不顾世间的实情。只在你我的心意中间用功夫,

怎么办得了事?哪里会有出路!''在座的文武,似乎都受了这一番话的打击,

脸色一红,哑口无言。

杨修见曹操运论到大家,便知机似的连忙说:"大王明谕,实开茅塞。

臣彻底认识错误了。臣承认对于大王,实在不过是鸡肋,今后要努力学习,

提高认识,不再弄那猜谜式的玩意儿了。"

"不!"曹操厉声说,"你还不是鸡肋,比鸡肋都不如。你是一条毒

虫!"

"大王……”杨修失色了。

"这样的人,是容不得的。我容忍他已经太久了,希望他改悔,总是

不改,这回竟对军国大事都捣起乱来了。”他用目光扫射了全场一遍,问

道,”对于他,众官有什么意见?"

"杨修罪重如山,大王明断。"全场异口同声地说了一句。

曹操对瘫痪着的杨修注视了一下,沉吟了一会,然后把右手一挥,喝

令刀斧手把杨修推出斩首,将首级挂于辕门之外。

(有删改)

L下列对小说柑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修的“自作聪明”来自对曹操心理性格的熟悉,也因为他有一贯

以来的优越感。

B.曹操年纪已大,精力不足,在个事会议上迟迟不能做出决断,这让

他产生挫败感。

C.曹操本来就希望杀掉身边不成器的下属,因而杨修的死在很大程度

上是机缘巧合。

D.由于杨修向来恃才傲物,与群臣关系冷淡,所以在关键时刻也无人

愿意替他说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善于使用对比乎法刻画人物,如曹操的今昔对比、夏侯惇和杨

修的对比等,夏侯惇的直率衬托出了杨修的精明。

B.小说节奏有张有弛,前半段较为舒缓,后半段则通过曹操和杨修的

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明显加快了节奏,扣人心弦。

C.小说整体语言明快晓达,又在几处借用、化用曹操相关的占诗文,

这种文白夹杂符合人物身份经历,并不显突兀。

D.小说以曹操斜谷屯兵的史实为依托展开想象,既与时代背景相连,

又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逻辑,因而具有艺术真实。

3.小说以"鸡肋”为题,具有丰富的含义,请结合文木加以分析。(4

分)

4.《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杨修之死”的叙述主要侧重于回顾杨

修以往引发曹操疑忌的儿件事,而本文则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了曹操巡营前

的心理描写,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1AB."精力不足,在军事会议上迟迟不能做出决断,这让他产生挫败

感"错误。从"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

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可知漕操并不是因为精力不足不能做出决

定而心烦,他心乱的原因在于年纪老迈、激情不再。C.”杨修的死在很大程

度上是机缘巧合"错误。杨修的死有其必然性,不能认为是机缘巧合。D."所

以在关键时刻也无人愿意替他说情"错误,从文本中并不能看出这层因果关

系。

2.AA."夏侯惇和杨修的对比"错误。夏侯惇听信了杨修的说法,准

备退兵,引发了曹操的不满,推动了后续情节的发展,这个人物形象的设

计并不在于和杨修构成对比。

3.①指曹操颁发的口令;

②体现了曹操既不满意自己丧失了往日的激情,又无法改变现状的无

奈;

③曹操不满身边如杨修等阿谀奉承的部下,怀念以前的下属,但又无

可奈何。

4.①展现曹操的内心世界,使曹操的形象从单纯的"多疑"变得更为

丰满立体。

②情节的发展更充分,曹操最后决定杀死杨修不仅仅因为杨修本人,

更是因为曹操在当时的困惑和焦虑。

③现实寓意增强,讽喻了社会中存在的不求务实,但求迎合上级甚至

阳奉阴违的现象,也展现了人在权势下的异化。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辩才禅师

沈祖菜

树林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角红墙,那正是巍峨的永欣寺。红的墙在

落日的光辉里闪着眩目的色彩,当它映入骑在马上的辩才禅师眼帘的时候,

他的心立刻跳动起来。

他像一个从战场上回来的兵士,在一种没有生还之望的心情中意外地

回到了故乡。他想到立刻就可以回到他住惯了的寺院,看见他心爱的东西

——那维系着他全部生命的一卷《兰亭》,他欢喜得要发狂了。

他想起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千方百计想骗取他的《兰亭》,自己

如何的不为威势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异宝的诱惑,始终不曾将《兰亭》

献出来。

秋渐渐地深了,萧条的气象笼罩了大地。辩才禅师近来总感到生活中

还缺少了一些什么东西,可以说,是缺少一个人一一一个能够了解《兰亭》、

同时也就是能够了解他珍爱《兰亭》的心情的人。他的弟子中,却没有一

个能够了解《兰亭》的,这一点,辩才禅师不能不认为是他生活中的遗憾。

有一天,那是一个寂静的黄昏,辩才禅师刚临摹过一通《兰亭》,慢

慢地踱出禅室,远远地望见有一个生客在院子前面徘徊着,似乎是来庙中

观览的。

"是什么地方的施主光降寒寺?"辩才禅师殷勤地问。

客人慢慢地走了进来,是一个三十几岁书生模样的人,高高的身材,

穿一件宽大的黄袍,头上戴着巾,巾下覆着一个略瘦而苍白的脸,他非常

合礼地作了一个揖,用清朗而沉着的声音回答辩才禅师的问话。

"弟子姓萧,是北方人,带了一些蚕种到南方做买卖;偶尔经过宝刹,

一些生动的壁画吸引了我,这伟大的艺术给了我最高的启示,使我留住了

辩才禅师很高兴地邀请来客进了禅室。他们下棋,弹琴,谈论文史,

立刻非常相得了。

有一天,姓萧的客人带来了一幅梁元帝《自画职贡图》给辩才禅师看,

画是那样精巧;辩才禅师一见,就深深地赞叹起来。于是姓萧的客人说:

"弟子最好书画,的确,好的画像好的字一样值得人称赞。”

"好的字吗?那不用说是二王了!"辩才禅师得意地叫起来。

"不瞒禅师说,弟子先世都传二王的楷书法,弟子也是从幼年就爱好

二王书法,用心揣摩过的;现在出门还随身带着几通王帖哩。”

整个下午,他们在详细欣赏和互相赞叹来客所携带的二王法帖中度过。

最后,辩才禅师看不过对方的过分夸张和骄傲,终于笑着说:

"这几通固然不错,但是还不能算怎样好;老僧有一幅真迹,倒很异

乎寻常呢!""是什么帖呢?"对方似乎不信地问。

"《兰亭》!"用轻快的调子毫不费力地说出这两个字,口角上挂着

得意的微笑。"经过了多少离乱,哪会有真迹存在;不过是响拓本罢了。”

对方轻蔑地笑了。

"什么话!智永禅师在世的时候,一直珍藏着,临死的时候,亲手交

付给我,哪会有错呢?"辩才禅师亲自从屋梁上取出《兰亭》,小心地打

开了放在客人面前,得意地说:

"请看吧!如何?"

客人取在手中,细细地看了一会儿,指了几处地方说:"你看!这笔

不得势,那笔也不得神!果然是响拓本呢!"

辩才禅师不答话,挥手将兰亭夺过来,感到从未受过的侮辱,脸涨得

通红,气呼呼地叫道:"你不懂!你完全不懂!你不许再和我提兰亭两个

字。"

对方并不生气,轻松地笑了!

"何必生气呢?弟子和禅师取笑的。弟子揣摩了二十年王帖,难道连

真伪都辨不出吗?这的确是稀见的神品,快取过来让我细细赏鉴一下吧!

人间的乐事,还有更胜于此的吗?"

”请原谅我的粗鲁吧!你可以细细地欣赏,要知道这机会并不是容易

的哩!"辩才禅师立刻转怒为喜,温和地说;同时又将《兰亭》笑嘻嘻地

递过去。

客人郑重地接了过来,细细地赏玩着,一面笑着对辩才禅师说:

"看到这样的神品,就像见了天人一样,真是神光四射,令人目眩神

迷;它将我们从这污浊的尘世带到了另一个美的世界,使我们忘记了一切!"

"你才是真正能懂得《兰亭》价值的人啊,同时也是最能了解我心情

的人啊!"辩才禅师快活得叫了起来,紧紧握着客人的手,他的眼中流出

欢喜的泪了!

从此以后,禅师和客人每天在一起鉴赏《兰亭》,也不再藏在梁上。

客人每天到永欣寺来,辩才禅师将他奉为上客,徒弟们也都和他相熟。每

逢禅师外出做佛事的时候,就留客人独自欣赏《兰亭》;等到禅师回寺之

后,两个人又兴高采烈地讨论起来。

那一天,辩才禅师正在灵记桥南严迁家里做佛事,忽然都督派人传唤

他,他不知道什么事,奇怪极了!后来又有差役来催促他,说是御史要见

他,叫他赶快就去。辩才禅师感到更糊涂了,就匆匆忙忙随着来人去见御

史。

辩才禅师一抬头,看见那御史就是他的姓萧的客人,不由得怔住了。

御史庄严地说:"我是奉旨来取《兰亭》的,现在《兰亭》已经取得,所

以请你来……”

辩才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立刻觉得有一个魔鬼伸出钢铁一般的指爪,

将他的心拉了出来,眼前一黑,天地立刻旋转起来,他一切都不知道了!

写于一九三五年(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辩才禅师渴望有人能够了解《兰亭》,渴望遇到“知音",这是他

最终被客人欺骗的重要原因。

B.辩才禅师与客人初次相遇时,客人的答话看似随意,实则巧妙,目

的是引起辩才禅师的兴趣。

C.客人被辩才禅师骂后却并不生气,反而“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