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三化学教案(6篇)初三化学教案篇一
【学习目标】
1、熟悉水的组成,会分析水的电解试验。
2、理解并区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重点难点】
1、水的电解试验
2、区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使用说明】
1、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本第三单元课题1,努力识记概念,然后合起课本,独立完成学案(展现时要求脱稿)
2、自学完后进展试验,试验过程中将试验局部完成
3、将预习中消失的问题和学案中消失的问题用红笔标注,以备集中争论解决水是地球上最普遍、最常见的物质之一,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需要水,各种生物体内都含有水,你能你说出水的那些物理性质?水是纯洁物还是混合物?是有一种元素组成的吗?
【自学指导】
一、结合课本P46-47答复以下问题
1、水的电解试验:
试验现象①通电后,两极上都有_________;
②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____,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___,体积比大约是____。反响的文字表达式
产物检验①正极上产生的气体能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是_____;
②负极上产生的气体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
试验结论①水是由______和_______元素组成的;②化学变化前后________不变。
2、思索与争论:
(1)试验前在水中加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什么?
(2)试验开头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请分析可能的缘由?
3、学问链接:
氢气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的气体,密度_______。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____火焰,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混有肯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点燃氢气前必需_____________,试管口___,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靠近火焰,移开拇指,发出____________说明氢气不纯,声音_____表示氢气较纯。
初三化学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比拟,了解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抱负原料。
2.通过探究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育学生的创新力量。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通过比拟,归纳试验室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4.争论沟通,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型:新授课(学生试验探究活动课)
教学方法:分组试验法、试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我们前面探究了氧气的试验室制法,今日我们来探究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请同学们把昨天发的探究方案拿出来。
同学沟通“探究方案”上的参考信息。
1.探究试验室制二氧化碳的抱负原料
2.探究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探究方案”中各组试验操作时详细的装置:(可用自荐仪器,也可选用桌上给定的某些仪器。注:学生事先不知道桌上给定有哪些详细仪器。)
每组桌上均有的仪器:玻璃导管、橡皮管、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每组桌上供应的不同仪器分别为:
第一组:烧杯、过滤漏斗
其次组:烧杯、破试管、铜丝、单孔橡皮塞
第三组:U型管、单孔橡皮塞、铁架台(带铁夹)、橡皮塞
第四组:平底烧瓶、单孔橡皮塞
第五组:锥形瓶、双孔橡皮塞、分液漏斗
第六组:试管,单口橡皮赛、铁架台(带铁夹)
第七组:锥形瓶、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
第八组:锥形瓶.单孔橡皮塞、注射器
第九组:带支管的烧瓶、橡皮塞
第十组:锥形瓶、单孔橡皮塞
3.试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践操作──制备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4.验证气体是二氧化碳。
同学沟通展现本组试验装置,争论试验成败缘由,并总结归纳试验最正确装置。
比拟试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归纳试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同学与小组评价自己所设计和开展试验的状况,与同学合作进一步完善所设计的试验。写出试验探究报告。
附:“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和实践”报告
宜昌市九中班组组长组内成员探究时间
一、探究时参考信息
1.碳酸钠(Na2CO3)和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等碳酸盐均能与稀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等酸反响生成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性质信息:(从生活阅历和已有事实推想)
(1)把燃烧的木条放入二氧化碳中,木条,说明。
(2)翻开汽水瓶盖可观看到,这个事实说明二氧化碳在水里的溶解性: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响。
(3)向石灰水中吹气,现象为,说明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C(OH)2]反响。
3.铜与稀盐酸(HCl)、稀硫酸(H2SO4)等酸不反响。
4.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L,空气密度为1.293g/L。
二、探究内客
1.探究试验室制二氧化碳的抱负原料:(重点比拟反响速度快慢)
可供选择的原料有: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碳酸钙粉末(CaCO3)、碳酸钠粉末(Na2CO3)、稀盐酸(有效成分HCl)、稀硫酸(有效成分H2SO4)。可供选择的仪器有:点滴板(或自制点滴板或试管)、胶头滴管、药匙。
步骤(可以用图式表示):
观看记录:
结论:
2.探究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从以下给定的仪器(也可以从其他未给出的仪器)中选择适当仪器,以小组为单位,你们能设计几组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画出它们的简图。并比拟几组装置的优缺点,沟通这样设计的理由。
设计的几组装置为:(可用装置图表示)
(2)用自制仪器或代用品或其他仪器设计的装置:
(3)试验操作时实际采纳的装置:
3.试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践操作──制备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1)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
(2)验满方法:
4.证气体是二氧化碳的操作:
现象为:
5同学沟通展现本组试验装置,争论试验成败缘由,并总结归纳试验最正确装置。
6.比拟试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归纳试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初三化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⒈学问与技能:
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知道石油炼制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⑵了解化学反响中的能量变化,熟悉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熟悉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化石燃料的不行再生性,熟悉合理开采和节省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及留意环保问题。
教学重难点
⒈煤、石油、自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播放生活中的图片,设问:
1、家庭中炒菜、做饭、洗浴等使用什么燃料?
2、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使用什么燃料?
3、炼钢厂、热点厂等常使用什么燃料?
(配以多媒体播放煤、石油、自然气的形成过程)
边看边联系已有生活阅历,思索:
柴、煤、煤气。
汽油、柴油。
煤
阅读教材,观看录像,回答下列问题。
化石燃料:煤、石油、自然气等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简单变化而形成的。使学生联系生活,关怀生活从已有的阅历入手,引出新学问,强调在学习中要留意新、旧学问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知道燃料的种类、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用途。
学问拓展
1、煤是纯洁物还是混合物?
2、煤分解的产物有哪些?
3、煤分解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播放录像:煤的用途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学生争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混合物
2、焦碳、煤焦油、煤气
3、化学变化,由于反响前是碳,反响后生成新物质:焦碳、煤焦油、煤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1、石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吗?为什么不把石油直接用作燃料?
2、石油是纯洁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
3、石油是依据什么原理进展炼制的?
播放录像:石油的用途
/介绍石油的用途。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学生争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不行以,由于这样会铺张资源,不经济,不科学,应当综合利用。
2、混合物,由于其中含有多种成分。
3、依据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来分别,是物理变化。
让学生说出石油炼制的各产品与其用途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过渡
投影图片:海上采油和自然起在燃烧
引出自然气
让学生知道:自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
煤、石油、自然气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几亿年简单的变化而形成的,所以被称为化石燃料,它们是不行再生的。
1、人类大量开采,将使化石燃料最终被耗尽。
2、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化石燃料的不行再生性,因此肯定要合理开采和节省使用化石燃料。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省能源,开发新能源。
初三化学教案篇四
一、教学理念
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受根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会胜利的欢乐,并培育学生探究的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问和生活常识进展教学情景的创设,使得他们在熟识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开心的心情下去熟悉和感知化学学习的微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根底上得到进展。
二、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熟悉二氧化碳,把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试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试验中消失的现象进展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演示试验的现象,培育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试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育学生的试验设计力量。
(3)经过亲自动手试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响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展试验设计,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展试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加到学问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胜利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
2.二氧化碳与水反响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四、教学策略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屡次接触和了解过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因此教师在引入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进展总结和归纳,这样,除了可以培育学生的整理归纳力量以外,还可以避开重复与罗嗦。
2.教材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然后讲二氧化碳的性质,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把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在讲解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讨论》时就直接告知学生。而在课题3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为了使这一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师协作课本120页的习题4设计了一个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的性质进展试验设计。
3.对本课题的两个探究学习活动设计各有侧重:探究活动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把重点放在了试验的设计方面,目的是培育学生对有关问题设计和解决问题的力量,学生可以回到家里连续进展试验求证;探究活动2: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响,则更侧重了试验的实施过程和对有关现象的分析以及由此可得出的结论等,目的是为了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4.两个试验探究活动都铺设了奇妙的阶梯:对探究活动1采纳了先演示试验后给出提示的方法,对探究活动2则采纳了填写表格的形式,从而使得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当的开展。
五、教学预备
1.教师的预备:CAI多媒体课件、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500mL、350mL)2瓶或以上、阶梯蜡烛、火柴、小烧杯(装水)等。
2.学生分组试验的用品预备: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导气管(直角型的、直的)、橡胶导管、药匙、酒精灯、小木条、火柴、集气瓶(2个)、玻璃片(2片)、小烧杯、镊子、浸过石蕊试液的小花(每小组4朵)、稀盐酸、醋酸等。
3.学生预备:分好四人合作的学习小组并复习学过的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初三化学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使学生了解在试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根底上,研讨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
通过争论,把握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响原理;
通过试验探究,学会设计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力量目标
通过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力量;
通过小组合作,培育学生合作力量、表达力量;
通过探究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育学生试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进展观看力量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觉的乐趣;
在设计试验装置过程中,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实践力量,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把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试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着下学会选择,学会推断,从中真正表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试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试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晰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索究竟试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试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索,试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比照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试验室制气的原则。
学问讲解指导
留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试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局部学生清晰选择该方法的缘由和试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留意理论与试验的结合,避开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培育学生在试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试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正确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学问、化学根本试验及试验探究力量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学问的学习比拟简单,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根底上经过争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力量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的试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阅历,各项试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表达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索;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沟通、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关于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的教学建议
为了完成对学生探究力量的培育,设计2课时完成此节教学;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其中有两个探究:制备药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装置的探究(重点、慢)。
讲授过程指导
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可结合试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展边讲边试验。
留意运用争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适当与氧气、氮气的试验室制法进展比照;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制氢装置的区分与联系(均是固液反响不需加热制气);结合二氧化碳气的性质,讲解二氧化碳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课程完毕指导
复习试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装置及验满方法。
布置学生进展家庭试验,用醋酸和鸡蛋壳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留意计算和装置图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试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争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复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复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学生争论作为试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快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试验的需要;
3、操作简洁、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
【板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
【讲解】经过不断讨论改良,试验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响来制备二氧化碳。
【板书】一反响原理
1、试剂石灰石或大理石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响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可不行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两个外表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参加稀盐酸、一支试管中参加稀硫酸。(让学生观看到开头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随后参加硫酸的试管,反响速率越来越慢,最终停顿。)
【结论】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呢?反响条件反响物的状态等对试验装置有较大的影响。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响进展时不需要加热,依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反响装置呢?(必要时教师可以讲解制氧气、氢气的装置特点)
【板书】二、反响装置:
(学生答复、教师归纳)
【讲解】由于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试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响药品状态,反响条件类似,故可以采纳相像的装置来制取。用投影显示制氢气和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争论】
1、长颈漏斗是否可用一般漏斗代替?
2、锥形瓶可否用其他仪器来代替?
3、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纳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学生争论、答复,然后教师试验演示、讲解)
【演示】用一般漏斗代替长颈漏斗,结果没有在集气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讲解】
1.由于一般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会从漏斗处逸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体封住,气体不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锥形瓶可以用广口瓶、大试管等玻璃仪器代替。
3.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纳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4.可以依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火焰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板书】三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已经收集满。
【板书】四、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
【讲解】上一节学过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如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还有其它一些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录像】各种二氧化碳型灭火器介绍
【演示】灭火器原理试验。
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有:
(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结】通过已学习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取,归纳出气体试验室制取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必需明确制取气体的挨次是:
1、了解试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药品及相应的化学反响方程式。
2、依据反响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响条件选择适宜的反响装置。
3、依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适宜的收集方法及验满方法。
初三化学教案分子篇六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物质的熟悉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头的。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肯定的熟悉。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集中、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缘由却很少接触。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水,作为第三章学习内容的学问承载物,它是自然界广泛存在,学生能常常感受的物质。与水有关的自然、试验现象为学生所熟识。在进展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洁、趣味的试验作为串联学问,带动讨论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识的水蒸发、天下雨、下冰雹、糖在水中“消逝”、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绽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学问,形成概念。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增加一个“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
由于这局部内容比拟抽象,处理不当会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详细的学问点、技能点和力量进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展情景化处理。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可分和不行分性等暴露的化学学问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围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所设置的有真实背景,纵向独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不解之谜》──水为什么会“跑”,《趣味试验》──“清水”映红桃花,讨论性课题《汽车加水也奔驰》等,来推动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绽开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
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熟识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学问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答复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界,从现实到试验室,从试验室到实际应用。学问、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学问体系、技能体系和力量体系,表达化学素养教学的建构观。
二、教案:
课题
分子和原子
授课人
学校
教
学
目
标
学问目标:
1、熟悉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根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洁的生活和试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看自然、试验、识图等方法猎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推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试验的形式,对有怀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展讨论,试验中留意观看和思索相结合;对试验观看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展表述和沟通
3、熟悉科学探究的根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进展目标:
1、保持和增加对化学现象的奇怪心和探究欲,进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育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索、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熟悉观。
重点
熟悉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熟悉微粒的特征。
培育对自然现象、试验现象的猜想、观看,分析、沟通、总结等探究力量。
难点
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
教学方法
试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仪器药品
仪器:锥形瓶、烧杯、注射器、集气瓶、量筒、烧杯、小型喷雾器、胶头滴管等。
药品:氨水、水、醋酸(酸醋)、酚酞、品红、方糖、酒精等。
其他教学用具:黄豆、芝麻、酚酞染过的小花、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设疑激思,发觉问题;
启发诱导,确立主题
人类在熟悉世界,利用物质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少怀疑,如:牛顿发觉苹果总是向下坠落,拉瓦锡发觉红磷燃烧后总有局部气体剩余。.。.。.。。正是科学家没有放过这每一个小小的怀疑,不断地思考和探求,以至于今日我们能更清晰、更透彻地熟悉世界。
小明和小丽和同学们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遇到《不解之谜》,我们怎么去面对困惑呢?
flash动画小明和小丽的《不解之谜》
1、“1+1=2”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等式?
一杯水+一块糖=?
2、夏日缘何飘“雪”?
炎炎夏日,突然风起云涌,雨点、冰粒从天而降……
3、水“跑”哪儿去了?
水蒸发、电解水后液态水无踪无影地“跑”了。
提出讨论主题
我们用奇怪的双眼去熟悉世界,却依旧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神秘,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试验去探求和发觉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隐秘吧。信任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忙我们揭开很多不解之谜。
进入情景
奇怪、怀疑,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觉值得讨论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发觉问题
水会“跑”会“结”?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缘由是什么?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隐蔽有无穷的神秘。
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内涵明晰,外延宽广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于思索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缘由的欲望。引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布满奇妙颜色的微观世界。布下的悬念为进一步讨论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可分性埋下了一条线索。
新课教学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读古诗,品自然,通过趣味试验切入学习: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照旧笑春风。
演示试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
设疑:一汪“清水”,习习“微风”吹开了“桃花”的笑脸?
激发:看来桃花并非只开在春风里。今日是桃花盛开日子,用你们才智头脑,灵活的双手,映红课堂这一片“桃花”。
供应试验用品:棉签、水、氨水、酚酞、品红等
引导试验验证假设,做好学生活动可能性猜测和应接预备
追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
激趣:氨有“无影脚”,“跑”到棉花上?
以上试验说明什么问题?
(播放氨分子在从水中向空气集中的微观过程)
得出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向同学展现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边听、边看、边疑:是“清水”?是“棉花”?
各人通过试验验证假设。活动可能性猜测:
*棉花沾水
*棉花沾酚酞
*沾有酚酞的棉球移近氨水
*棉花沾品红
*验证氨水使酚酞变红
动手试验、观看现象、思索问题、争论沟通,查找“清水”映红桃花答案
得出结论:氨水、酚酞等物质中有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这些粒子能运动。微粒聚拢在一起构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
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被新奇、生动的试验所吸引,获得情感的激发,顺当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
不拘一格,根据肯定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想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让他们充分回味试验,解惑释疑。该环节通过好玩的开放性试验和问题思索、争论、争辩到达思想的碰撞,激发新思维。通过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培育良好的微观想象力量和抽象思维力量。开放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到达目的,重在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加意识
活动与探究二:微粒的特征
问题思索: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观察?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推论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类比说明:人们常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比方事物或物质的如芝麻之小。可是在微观世界里芝麻的小却无法与分子比较的,芝麻由很多个细胞组成,细胞由很多个分子组成,分子还有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50万到100万分子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成长队,也只有一根头发的直径长。
学问迁移应用
问题争论
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为什么?
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照应:解开水为什么会“跑”的怀疑。
推论二: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投影试验内容:
一杯水+一块糖=?
100mL水+100mL酒精=200mL液体
正确吗?等式“1+1=2”会成立吗?
A组试验:
100mL水+100mL酒精
50mL一杯黄豆+50mL一杯芝麻
B组试验: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高锰酸钾(或品红),观看现象。
C组试验:
下面一个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上面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抽掉中间的玻璃片,观看现象。
的和50mL的水混合。
D组试验:
取一注射器,吸入肯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渐渐推入。
引导:通过我们观看到的试验现象,大家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发觉。建议: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展现你们的发觉和解释。
推论三: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气体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拟小。
学问迁移应用
问题思索:水温上升,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学问来解释?
新建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很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思索:物质为什么会自己移动?
运用新学问,解析常见的生活现象。
通过试验与讨论,熟悉了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不断运动,所以水会“跑”走。
分组试验、观看、沟通、解析,探究微粒间有间隔
从“50mL一杯黄豆+50mL一杯芝麻”试验中,芝麻钻到黄豆的真实情景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教育行业数字化营销与招生渠道融合创新报告
- 2025蓝色暑期造梦计划7月8月海洋手工表演游戏嘉年华活动方案
- 2020-2021学年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 DB45-T 2228.2-2020 公路养护预算编制办法及定额 第2部分:公路日常养护年度预算编制办法及指标
- 商标注册申请快速审查办法
- 请教几道题目及答案
- 如图的题目及答案
- 输血相关试题及答案
- 数学单数题目及答案
- 堂吉诃德题目及答案
- 青少年田径锦标赛反兴奋剂教育考试题
- Unit3TheworldofScience单词讲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必修第三册
-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数学试卷(官方含答案及解析)
- 专题 全等三角形压轴题(30题)(解析版)
- 《输血知识培训》课件
- 风电项目风机吊装专项施工方案
- 体能训练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课件:道岔的作用与分类讲解
- DB11T 489-2024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 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公墓管理员职业竞赛项目参考赛题库
- 村委会林地使用权证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