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论文_第1页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论文_第2页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论文_第3页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论文_第4页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论文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论文近年来我们国家对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悟研究成果有限。今天学习啦我要与大家共享的是: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相关论文。详细内容如下,欢迎参考:内容摘要:随着旅游开发的进一步深化和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给目的地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日益明显,逐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使之成为旅游学研究的热门问题。本文关键词语: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理论,研究方法;简评与瞻望。论文正文: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迅猛发展,旅游给目的地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因而,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开场成为西方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一、国外相关研究。近年来,国外对旅游的社会影响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果,通过文献检索,共检索到167篇文献,研究角度主要涉及旅游综合影响、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悟及旅游影响的测度和方法等方面。在旅游对社会的影响上,Qieqi(1978)等人在美国Virgin岛所做的研究表明,当地的社会和家庭构造并没有由于旅游业而产生多大的变化。Liu和Xierdun等人于1987年在土耳其所做的一项跨国研究亦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Luomance在1978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美国特拉化州的居民抱怨旅游导致了他们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逐步缩短了,旅游使传统形式的社交活动越来越少了。Bisitezaruo(1989)在对奥地利一个乡村的研究中就指出:旅游并没有使休闲游憩设施的实用性得以增加。这一结论与大多数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结果正好相反。与此同时,米尔曼和皮扎姆(1988)也在他们对佛罗里达中部的一个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当地居民不能理解旅游对提高道德、诚实、礼貌、行为态度、人们互相间的信任等有何种奉献。与旅游相伴而生的很多其他的社会文化问题是与旅游开发强度相关联的,太多旅游者涌入目的地增加了人们生活的密集度,也增加了旅游者与当地人共用设施的拥挤度。[1]过分拥挤降低了旅游经历的价值,也给当地人造成了额外的压力。著名的以色列旅游学者Cohen(1978)提出: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旅游的负面影响上是过分了,对于此问题应考虑到旅游对目的地整个社会的综合奉献。显而易见,对于很多落后地区,旅游能够改善当地基础设施,促进居民生活水安然平静生活质量的提高。大量来自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带来的文化冲击着接待地的传统伦理观念,使社会和家庭的凝聚力减弱、环境和生态遭到毁坏,动摇着整个接待地的社会基础。因而,相对来讲,国外对旅游消极的社会影响方面的研究更为重视,也较多一些。二、国内相关研究。相比拟而言,在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这一领域里,国内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国外。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起步于1970年代末,在三十余年的时间里,旅游学术研究显得非常薄弱。尤其,旅游给目的地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更是如此。同时,由于旅游影响研究从起步之初就并非建构在对旅游业发展高屋建瓴式的前瞻性防备研究上,而是一种由于问题的暴露而不得已进行的检讨和探因式的后补性研究,因此旅游影响研究一直滞后于旅游学研究的其他领域。[2]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对旅游的认识不断深化,很多有识之士认识到:旅游经济不是旅游的领头学科,仅仅仅是旅游研究的一个分支。国内的旅游社会影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1991年南开大学的刘振礼教授在河北野三坡进行了有关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效应调查研究,得出了旅游的社会影响以有利方面占主导地位,尤其以经济方面最为突出的结论,研究结果发表于1992年〔旅游学刊〕的第3期上,这是国内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关于旅游社会影响的学术论文。但是,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十余年间国内公开发表关于旅游社会问题的文章一共仅有20余篇。近十年间较有代表性的旅游社会影响研究有申葆嘉(1992)的论旅游接待地的社会压力问题,戴凡和保继刚(1996)的旅游社会效应研究以大理古城居民学英语为例,郑何敏(1996)的旅游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赵刘平(1998)的再论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王宪礼、朴正吉(1999)等的长白山生物保护区旅游的社会效应分析,王雪华(1999)的论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李建欣(1999)的国外旅游社会学管窥,刘纬华、肖洪根(1999)的对西方旅游对社会学研究中新迪尔凯姆学讲的分析,2001年和2002年肖洪根的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上、下)等。从统计的论文能够看出,国内旅游社会效应以有利方面占主导地位,但是旅游对传统文化、居民生活压力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有着一定的负面作用。三、理论构建及研究方法。1.国外相关理论引介。国外关于居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悟的理论成果颇丰,主要有旅游发展阶段理论(G.V.Doxey,1975)、旅游生命周期理论(R.W.Bulter,1980)、社会交换理论(J.AP,1992)、社会表现理论(RL.Pearance,1996)、游玩理论、补偿理论、冲突理论(Bystrzanouski,1989)、分配理论(Pearce,1989)等。西方学者在大量的实证研究中运用这些理论来阐释居民的旅游影响感悟,国内研究也是以此为理论基础的,一些学者在翻译和引介这些理论方面作出了努力。肖洪根对国内外旅游文化研究进行评述,以及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动态进行文献综述和理论归纳。宗晓莲对西方旅游人类学的理论、观点、流派及发展的介绍。张晓萍翻译了〔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一书。彭兆荣的〔旅游人类学〕一书对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内容、理论、方法等进行梳理与评述,并提出不少独到见解。刘赵平具体引介了社会交换理论,并将其理论化的概念模型在其对野三坡旅游研究中加以应用。社会交换理论是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看成是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的社会学理论,它以为人类的一切行为互动都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的知足。应天煜较全面阐述了社会心理学范畴的社会表征理论在旅游学的应用,以为居民对旅游影响感悟;与直接经历、社会互动和媒介三种形式,并倡导运用此方法对居民群体进行划分,以获得不同居民支持并有助于旅游发展。2.国内学者的理论创见。国内居民对旅游影响感悟研究起步较晚,大量的研究是建立在西方的理论之上并试图对其作出验证与回应,理论创见不多。李有根以为应将居民群体感悟旅游关系的社会知觉,这种知觉具有选择性、恒长性、理解性和动态性等特征,研究中应注意居民的积极反映和消极反响,以及二者转变的条件。刘赵平划分了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三个基本层次,总结了三种理论:发展阶段理论、涵化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王妙应用比拟文化理论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进行分析,以为是主客之间的文化差距产生了示范效应。3.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采用的主要方法有:系统分析法、游客属性法、时空比照法、发展阶段法目的地生命周期模型、旅游影响尺度的量化模型TIS模型等。四、简评与瞻望。近年来我们国家对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悟研究成果有限。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外相关成果的介绍、模拟与回应,缺乏系统的研究理论方法和学术著作。个案研究点也相对狭窄,尚有很多尚未涉足的地区,如少数民族旅游地。十分是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悟研究有待深化与加强。首先,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的同时,应在实践中充分验证其对我们国家旅游地居民的适用性。因国内外旅游发展形态、特征等不尽一样,吸收国外理论并使其本土化,对于研究结果的真实性非常重要。其次,旅游所引发的社会文化影响扑朔迷离,其中涉及文化、艺术、民俗、信仰、道德等众多方面。研究居民对社会文化影响感悟必然要运用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应注重不同学科理论方法的穿插适用,丰富研究视角。再次,拓展旅游地研究区域及类型,如乡村旅游地、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地、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