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铜矿床分类及空间分布、成矿期划分浅析_第1页
毕业论文-铜矿床分类及空间分布、成矿期划分浅析_第2页
毕业论文-铜矿床分类及空间分布、成矿期划分浅析_第3页
毕业论文-铜矿床分类及空间分布、成矿期划分浅析_第4页
毕业论文-铜矿床分类及空间分布、成矿期划分浅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铜矿床分类及空间分布、成矿期划分浅析摘要大型、特大型和超大型矿床,由于它们不言而喻的经济效益而为各国经济地质学家所重视。就铜矿来说,按其含矿岩系分类可以分为斑岩型铜矿、海相沉积岩型铜矿、矽卡岩型铜矿、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型铜矿、海相火山岩型铜矿五类。在我国的空间分布上,分为北部成矿带、东部成矿带,西南部成矿带,其中西南部地区已是现阶段我国铜矿勘察的前沿地带,西藏已成为我国铜矿资源最丰富的省份。而在成矿期次上,分为六个主要期次。世界已开发和有经济价值的矿床中,550kt以上规模的矿床占总储量的为92.41%,而其中5.5Mt以上规模的矿床占总储量的66.37%,我国已知大型以上规模铜矿床计31个,占全国总储量的66.67%,其中大型25个占33.41%,特大型4个占16.16%,超大型6个占17.1%。关键词:铜矿床,分类,储量,分布,典型矿床特征第1章大型铜矿类型1.1铜矿床分类历史铜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虽然不高,但其富集能力较强,在各种地质作用中均显得十分活跃,因而在各种成矿作用中都有铜矿床形成。所以,铜矿床有各种各样的类型。不同成因的矿床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工业意义上也有很大差别。就是同一成因的矿床,由于其成矿的地质条件不同,矿床特征及其工业意义也不尽相同。这就迫使人们对矿床进行工业分类,以便为正确的工业评价及合理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1955年马加克扬编写的《金属矿床》一书中,则主要按矿床成因及矿石建造进行分类。1977年美国人鲍文等发表了《铜矿地质及铜的经济评价》一书中,他们按与铜矿床有关的岩石组合把铜矿分成四类:1.深成的:包括产在超镁铁质及镁铁质杂岩,碳酸岩与斑岩杂岩中的铜矿床,高温交代矽卡岩型铜矿。2.热液的:包括热液矿脉,交代矿床和角砾岩筒型矿床。3.火山成因的:包括层控块状金属硫化物及在凝灰岩与集块岩中的浸染硫化物。4.沉积的:包括产于陆相红层与钙质砂质岩中的矿床。这个分类过于笼统,同一成因在不同地质条件下所形成的矿床其特征和工业意义可能相差很远。不利于指导对具体矿床进行评价。按照HarrisD.P.铜矿床的类型分为7种类型,即斑岩型、砂页岩型、黄铁矿型、铜镍硫化物型、铜——铀型、脉型和自然铜型;或斑岩型、砂页岩型、黄铁矿型(火山沉积型)、铜镍硫化物型、矽卡岩型、脉型和自然铜型等。我国丁文江、朱熙人、孟宪民、宋叔合、谢家荣、郭文魁等等老一辈地质学家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21]将铜矿床按成因分为10种类型:岩浆熔离型、矽卡岩型、斑岩型、热液型、海相火山岩型(黄铁矿型)、陆相火山岩型、海相杂色岩系型、陆相杂色岩系型、海相黑色岩系型、变质岩型。本文介绍将铜矿床按容矿岩系分为五种类型的分类:斑岩型铜矿海相沉积岩型铜矿矽卡岩型铜矿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型海相火山岩型铜矿1.1.1斑岩型铜矿床斑岩型矿床是铜矿床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在许多国家铜的储量和产量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我国自五十年代以来,已在许多省份和自治区找到了斑岩型铜矿床,其中有点已经进入世界大型矿床的行列。所以斑岩铜矿也是我国的主要的铜矿床之一。与斑岩伴生是这类矿床的重要特征,然而也有的矿床伴生的岩石并非斑岩,但这些矿床和产在斑岩里的矿床特征是一致的。从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工业特征看,它们与产在斑岩中的矿床属于同一种类型。矿体可以产在斑岩的围岩中,也可以与非斑状结构的岩石伴生,但其基本特征相同,故称之为斑岩铜矿。概括来讲,斑岩型铜矿就是指在成因上与一些弱酸性斑岩类等小型侵入体有关的巨大的低品位的细脉浸染型铜矿床。中国大型斑岩铜矿产出大地构造环境可分大陆边缘(包括陆内古板边)和岛弧(古岛弧)环境。根据时空条件又可划分为造山晚期、造山期后和克拉通活化环境成矿。大型斑岩铜矿不论与板块俯冲消减带的关系密切与否,都与区域性深大断裂有关,而这种深大断裂带均产生在两个较大的正负构造单元发生大幅度相对运动的位置,并常见于深大断裂的横向断裂上或陆相火山断陷盆地边。所谓陆内活化实际上就是陆内古板边的活化[2]。斑岩铜矿的矿床规模巨大,铜的储量一般都有几百万吨,有的则达几千万吨。与品位很富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和层状矿床相比,斑岩型铜矿的储量远远超过这些矿床,但其品位却低很多。一般含铜为0.4%-0.8%。现在斑岩铜矿的开采品位一般为0.4%左右,当矿石中伴有组分可以综合利用时,特别是含钼或金较高时,还可以降低。有的矿床由于含钼较高,铜的品位仅为0.1%-0.2%.这类矿床矿化主要呈细脉浸染型状大面积分布,一般埋藏浅。斑岩铜矿中常伴生多种有用组分,常常可以综合利用。其中辉钼矿是最普遍,最重要的伴生矿物。现在已知的斑岩型铜矿床主要分布在晚古生代和中生-新生代的火山岩带中。这些火山岩主要是一套钙碱性岩类。包括安山岩、粗安岩、英安岩、流纹岩等。有的地区也有玄武岩。在火山岩带中,常常有同成分的侵入岩产生,它们即侵入火山岩中,也侵入于基底地层中。在岩浆侵入活动的晚期,常常形成一系列斑岩型小型侵入体。斑岩型铜矿就常常与这些斑岩类小型侵入体有关。矿体有的产在斑岩体中,有的产在其围岩中,更多的是沿接触带在岩体和围岩中均有分布。这些斑岩类岩石主要是石英闪长斑岩、二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等。其中以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最普遍。也有一些矿床,与矿化有关的侵入体不具有斑状结构,但亦为岩浆活动晚期形成的小型侵入体。所以,斑岩的存在并不是斑岩型铜矿形成的必须条件,它只是代表了岩浆活动晚期的侵入相。所以,岩浆活动晚期形成的弱酸性小型侵入体是斑岩型铜矿产生的岩浆岩条件。与斑岩铜矿有关的岩石中还有一些角砾岩,这些角砾岩常含矿。斑岩铜矿的矿体形态比较复杂,可以分为四类:柱状矿体、筒状矿体、似层状矿体、带状矿体。矿物成分比较简单,主要的矿石就是黄铜矿,其次有斑铜矿、辉铜矿、少数铜蓝。有些矿床中还有黝铜矿、砷黝铜矿、硫砷铜矿-脆硫锑铜矿等。伴生矿物中最重要的是辉钼矿,分布最广泛的是黄铁矿。有时有磁黄铁矿,磁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此外,还有金、银和钨、铋等矿物伴生。在矿体深部和内部,常以钼为主,往外和往上为铜钼伴生,再往外和往上则以铜为主。以后则铅、锌、金、银明显增高。斑岩型铜矿由于埋藏浅,常常遭受风化作用,在潜水面以上形成氧化带,在潜水面以下产生硫化物次生富集带,往下逐渐变成原生矿体。这样都在垂直方向上就形成了明显的分带现象,这种氧化和次生富集作用对斑岩型铜矿非常重要。斑岩铜矿常与其它类型矿床伴生,这点对寻找斑岩铜矿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斑岩铜矿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成矿域,以铜矿峪铜矿为代表,容矿岩为地槽回返过程中的中酸性火山一次火山岩,成矿时代为早元古代中条期(1932—1791Ma[3]);中国北部古亚洲成矿域,以多宝山铜矿(海西期,283Ma[3])和乌山铜矿(燕山期,138Ma)为代表,此外还有甘肃白山堂铜矿(海西期)等环太平洋成矿域及其外带,以德兴(燕山期,163Ma[4]),和台湾奇美(喜山期,18Ma[4])为代表,此外,还有城门山、封山洞、铜山口、沙溪、大宝山(花岗闪长斑岩与次英安斑岩中的细脉浸染状和网脉状矿体)、小西南岔、七宝山、通化、小寺沟等铜矿中国西南部特提斯成矿域,以西藏玉龙(喜山期,37.9-55.0Ma[3])和滇西雪鸡坪铜矿(印支期,214-230Ma[3])为代表。世界斑岩铜矿主要产于中—新生代环太平洋带、古特提斯带和古生代中亚—蒙古带,因为上述3带是聚合板块集中分布地区。中国西藏正是中新生代聚合板块最集中的地区。在西藏境内分布着金沙江聚合带、怒江-班公错聚合带和雅鲁藏布江聚合带,上述3带反映了古特提斯洋盆和新特提斯洋盆闭合的历史以及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相碰撞的历史。故在此特别提出西藏斑岩铜矿分布,包括1)玉龙矿带,系指从夏日多到芒康的280km长范围;2)冈底斯矿带,目前发现的矿床(矿化)东从甲马西到东嘎,大约东西长400km,南北宽近50km,受冈底斯花岗质岩浆弧的一系列南北向拉张断裂控制。3)班公错矿带[22]。1.1.2矽卡岩型铜矿床矽卡岩型铜矿床,又称接触交代型铜矿床,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与碳酸盐岩石的接触带中。接触交代型铜矿床在世界上不是一种主要的铜矿床类型,但在我国则是重要的铜矿床类。由于其规模一般比较小,矿体形态比较复杂,在国外这类铜矿床在铜的总储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中国矽卡岩铜矿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成矿域及其外带,以长江中下游(成矿时代170—110Ma[2])、个旧燕山期和石录燕山期为代表,此外,鲁东、辽东台隆和燕山坳陷带还有一些中小型矽卡岩型铜矿;特提斯成矿域,以玉龙喜山期和滇中红山中生为代表。矽卡岩铜矿常与斑岩铜矿同时产在一个矿床内,如城门山、封山洞、玉龙等。矽卡岩型矿床矿石品位高,一般含铜1—1.5%,有的可达百分之几,我国某矿床铜品位在4%以上。这类矿床矿石中常含多种有用组分,铁是普遍的伴生金属,还常含有Au、Ag、Co、Bi、Mo、Pb、Zn、S、Se、Te等,通常可以综合利用。矿体常成群出现,形态复杂,单个矿体规模大小不一,矿床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但矿石铜品位较富。铜矿石成分复杂,矿石矿物常由钙铁、钙镁等矽卡岩矿物和铜铁的硫化物、氧化物组成,伴生铅锌等硫化物。矿石有益组分除Cu外共生、伴生Fe、S、Mo、Au、Pb、Zn、Ag、Co、W、Sn等。矿石元素组合Cu—Fe、Cu—Mo、Cu—Au、Cu—Pb—Zn—(Ag)、CuW、Cu—W—(Sn)、Cu—Fe—(Co)等。这类矿床近矿围岩蚀变明显地为钙铁硅酸盐接触交代蚀变和高中温热液蚀变。与铜矿化有关的矽卡岩是透辉石(次透辉石)矽卡岩,金云母一透辉石矽卡岩和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等。如果仅有早期接触变质作用而其后的含水热液蚀变不发育,则铜矿化不好。这类矿床我国的矿体主要产在侵入岩体与碳酸盐类岩石接触带的矽卡岩中,有的产在侵入体内的碳酸盐岩石捕掳体周围的矽卡岩中,也有的沿碳酸盐岩层中间的矽卡岩交代,形成层状或似层状矿体。与铜矿形成有关的侵入岩主要是一些中酸性岩石,如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岩、石英闪长岩等,其次也有花岗岩和闪长岩类,这些侵入岩体一般呈岩株状,规模不大。我国长江中下游是有名的矽卡岩型铁铜矿带。在这个带内有一系列矽卡岩型铜矿床分布。它们大部分与花岗闪长斑岩有关,而且许多花岗闪长斑岩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铜矿化,表现了斑岩型铜矿的某些特征。如江西城门山,有的矿区不仅花岗闪长斑岩本身具矿化,而且有爆破角砾岩和热液贯入角砾岩伴生,其中有些也形成工业矿体,如湖北丰山洞。所以长江中下游不仅铜矿丰富,而且类型繁多,是我国重要铜矿带之一。其找矿前景仍具有巨大的潜力。矽卡岩型铜矿的工业矿物是黄铜矿和斑铜矿。伴生矿物有:磁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辉钼矿、方铅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是主要的矽卡岩矿物。我国与矽卡岩型铜矿有关的侵入岩体,大多数为燕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浆侵入的围岩时代相当广泛,但南北方有些不同,北方各省矽卡岩型铜矿大部分产在震旦纪、寒武纪及中奥陶世、早泥盆世、中石炭世的碳酸盐岩石中与燕山期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及部分闪长岩的接触带中,其中以寒武-奥陶纪灰岩为主。南方各省的矿床则主要产在奥陶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的碳酸盐岩石与燕山期的花岗闪长岩和闪长玢岩的接触带中,其中以三叠纪的灰岩。白云质灰岩及二叠纪的灰岩为主,也有的产在侏罗-白垩纪的凝灰岩与花岗岩的接触带形成的硅质矽卡岩中。从岩性上看,含硅质和镁质的灰岩对矽卡岩有利。当岩体侵入到这些岩石中时,常形成含矿的矽卡岩,而且矿体规模较大,产状也比较稳定。由于岩体侵入的围岩成分不同,所以矽卡岩的矿物组分亦有差别,可分为钙质矽卡岩,镁质矽卡岩和硅质矽卡岩。铜矿的形成主要与钙质矽卡岩关系密切。矽卡岩的矿物组合常有分带现象。虽然这些分带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矿床中不完全一致,但是有些矿物的分布,明显的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如产在岩体内的矽卡岩矿物主要是一些硅铝酸盐类矿物,如长石、辉石、绿帘石等。产在正常接触带上的矽卡岩主要由石榴石、透辉石、绿帘石、阳气石、透闪石、符山石等组成,靠近大理岩的矽卡岩则常以硅灰石为主。铜矿化主要与绿帘石、透辉石、石榴石等组成的矽卡岩关系密切,有的矿区铜矿化作用也广泛的分布在硅灰石矽卡岩中。1.1.3海相沉积型铜矿床海相沉积型铜矿床是指铜矿体赋存于海相沉积(变质)岩中的层控铜矿床。世界上这类铜矿规模大,铜品位富,是仅次于斑岩型铜矿的主要铜矿类型,铜的储量占全部储量的30%。这类矿床的矿体产在一定时代的沉积岩相中,具有一定的层位。矿体呈层状或凸镜状,与含矿岩层呈整合关系,是典型的层控矿床。海相沉积(变质)岩型铜矿多发育在稳定大陆内部裂谷或类似张裂构造环境的早期阶段。该类型铜矿床一般在陆缘张裂火山弧环境下产出的火山——沉积复理石建造,页岩组合灰岩——白云岩组合;陆内裂谷或坳拉谷环境下产出的复理石建造,钙质粉砂岩——炭质页岩建造,砾岩组合,砂岩组合,灰岩——白云岩组合;活动的克拉通环境下产出的陆相红色碎屑岩建造,层控矽卡岩建造[6]。海相沉积铜矿床既可形成于海进环境,如赞比亚的铜矿床。也可形成于海退环境,如俄罗斯的哲兹卡兹甘矿床[5]。这类矿床形成于浅海环境,分布较广,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矿石中含铜较富,常有其他金属伴生,如铅、锌、银、铀等,金属铜储量常在几百万至1000×104t以上。这类矿床有一定层位,常形成巨大的矿带。如非洲的赞比亚-扎伊尔铜矿带,中欧的英国-荷兰-德国-波兰铜矿带,北美的美国蒙大拿州西部直到加拿大西南部的贝尔特铜矿带等。我国这类矿床也有多处分布,例如久负盛名的云南东川铜矿,现已证明是沉积形成的。其次有四川的会理铜矿、湖南的东江、九曲湾铜矿等以及山西、内蒙等省(区)的某些铜矿均属这个类型。含矿岩石主要有页岩、砂岩、砾岩、石灰岩、白云岩等。海相沉积(变质)岩型铜矿床其矿体主要呈层状整合地赋存于与红层伴生的灰色——浅灰黑泥砂质及碳酸盐岩层中,矿体延伸远而度变化稳定。有时由于后期构造——热液活动,也呈脉状产出或层状与脉状同时产出。矿石矿物具明显的分带现象。在横向或纵向上,硫化物的带状序列完整的为:无矿带(有细分散的赤铁矿,但无硫化物)——辉铜矿带——斑铜矿带——黄铜矿带——黄铁矿带,但一般发育不完善。有时在铜矿带与黄铁矿带之间出现方铅矿带和闪锌矿带。受变质型铜矿床成矿时代集中在两个高峰期:中元古代和泥盆纪至二叠纪。在中国该类大型铜矿成矿期只有中元古代[53]。相对于国外同类矿床我国这类铜矿的铜品位较低,规模也较小,但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铜矿类型。有个别矿床如云南大美厂(易门式)和鱼纳厂铜矿,成矿后经受了后期改造,但早期成矿以沉积为主,故仍归人海相沉积型铜矿。1.1.4海相火山-沉积岩型铜矿床海相火山-沉积岩型铜矿床,是指海底火山喷流出的含矿气液,在海底堆积或沉积而成的铜矿床。是世界上铜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我国重要铜矿床之一。海相火山-沉积岩型铜矿床有时位于火山口附近(近火山口相),有时则距火山口有一定距离(远火山口相)。该类型铜矿主要形成于优地槽早期地质发展阶段的蛇绿岩组细碧岩或偏碱性岩石英角斑岩或古裂谷偏碱性火山——沉积岩系中。该类矿床成矿时代以古元古代、早古生代为主,晚古生代次之。我国主要为加里东期和华力西期,主要分布在我国北部和西部地区。元古宙主要分布在康滇地轴的大红山和拉拉厂地区,山西断隆的中条山,内蒙地轴北缘的白乃庙地区及扬子地台东南缘的西裘地区;早古生代主要分布在祁连褶皱系的白银地区和甘孜褶皱系东南缘的里伍地区;晚古生代主要分布在甘孜褶皱系北缘阿尼玛卿山德尔尼地区和阿尔泰的阿舍勒地区。单个矿床中的矿体可成群出现,但铜金属储量的90%以上的集中在1~2个矿体中。单个矿体规模大小悬殊。矿体总体上与围岩产状一致,顺层分布。如果是深变质的矿床,矿体形态可发生很大改变,其产状变得十分复杂。主要矿石矿物较简单,且各类矿石主要矿物成分大致相同,以黄铁矿、磁黄铁矿为主,其次有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以及闪锌矿、方铅矿、黝铜矿和磁铁矿等,但伴生矿物却往往很复杂。如白银厂矿床,已发现伴生矿物达百余种。矿石的主要化学组分也简单,但伴生组分则相当复杂。按元素组合主要可分为Cu—Zn—S组合;Cu—Pb—Zn—S组合;Cu—Zn组合;Cu—Co组合等。伴生组分在白银厂矿床中可回收利用的多达20多种,有Au、Ag、Se、Te、In、Ge、Cd、T1、Co、As、Bi、Sb、Hg、Sn、Nb、Ta、Pt、Pa、U等。围岩蚀变强烈,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和重晶石化等。位于康滇地轴西北段河口背斜南翼的四川会理拉拉铜矿床是此类矿床的代表。矿区地层主要是河口组Pt1h3和Pt1h4。Pt1h4可分四个岩性段,主要是角斑质——石英角斑质火山碎屑岩及熔岩(黑云母石英钠长片岩、自云石钠长变粒岩)。1.1.5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型矿床岩浆熔离型铜镍矿床硫化物矿床是含铜镍硫化物的基性——超基性岩浆,在深部或上侵后铜镍硫化物从岩浆中就地熔离聚集,形成的铜镍矿床。这类矿床也是我国较重要的铜矿床类型之一。该类型矿床主要产出在克拉通地区陆内裂谷(大规模的拉斑玄武岩类岩石沿裂谷或断裂分布)、陆内热点、陆边大断裂(矿床主要是经过深部熔离,以后再经过就地熔离,尤其是再经过矿浆贯入而形成。以我国金川铜(特大型)镍(超大型)矿为代表)、绿岩带和增生褶皱带地区褶皱带边大断裂、古板块缝合带环境。一般产出在有深大断裂带发育地区(如:超岩石圈断裂或古板块缝合带,岩石圈断裂或壳断裂)、位于深大断裂旁侧的次级断裂带,若是多方向断裂交接复合地段更有利。在我国,这一类型矿床主要分布在我国北部和西部地区,其大地构造环境既有地台,也有地槽。但探明储量则以分布在台区的占了绝大部分,地槽褶皱带内发现的矿点多,但探明的铜储量很少。成矿时代从元古宙延至晚古生代。在我国已发现和探明的这类矿床的规模相差很大,个别大的铜镍储量达几百万吨,多数矿床属小型。金属矿化随岩体性质不同而变化,元素组合有Ni—(Cu)、Cu—Ni—(Co、Ag、Pt)、Cu—Ni—(Co、Pt、Pd)等。围岩蚀变以蛇纹石化、绿泥石化、透闪石化、滑石碳酸盐化等为主。需要指出的是,青海德尔尼铜钴矿床,矿体赋存于基性——超基性岩中,对其成因有不同的认识,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该矿床属于含镍钴基性一超基性岩浆,经深部熔离分异后贯人而成。因此,作者暂把它归入本类型矿床。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金川、喀拉通克等地。在我国典型矿床有甘肃金川等。第2章、中国铜矿的空间分布特点世界三大铜矿成矿域(古亚洲成矿域、滨太平洋成矿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均通过我国,我国铜矿床在三大成矿域的空间分布特点可归纳为:2.1北部成矿带北部成矿域包括华北陆块——塔里木陆块及其以北的范围。该成矿域东部及东北部叠加了属于东部成矿域的中生代滨太平洋成矿作用。北部成矿域的铜矿成矿作用开始很早,太古宙陆核发展时期即形成了红透山海相火山气液型工业铜矿床。本成矿域的铜矿主要成矿时代为古生代和前寒武纪。主要铜矿类型为斑岩型、岩浆铜镍硫化物型、海相火山气液型,而以富产岩浆铜镍硫化物型矿床为特点。全国铜镍硫化物型铜储量均分布在本域内,而接触交代型和热液脉型不占重要地位。在本区内尚未发现陆相沉积型和陆相火山气液型具有较大规模的矿床。北部成矿域的铜矿产出主要受古亚洲构造——岩浆带和华北陆块——塔里木陆块的构造演化的控制。北部成矿域在新太古代基底还很薄时,铜就开始富集,形成了规模不大的红透山铜矿。进入元古宙活动带发展期和古生代古亚洲有限洋盆发展期,在洋脊、火山岛弧和陆缘火山裂谷等构造环境下发育了拉斑玄武岩系列或拉斑——钙碱性火山岩系列或双峰式细碧——角斑岩系列火山岩。与这些火山岩相伴产出的有特点不同的海相火山气液型铜矿,如落家河、白银厂、阿舍勒和红沟铜矿等。在古元古代——古生代时,本成矿域内的陆块与陆块间,陆块边缘以及陆块内部由于挤压或拉张作用,发育了一系列穿壳深断裂,导致基性——超基性岩浆的侵入。其中含矿的岩浆在深部或上侵后就地熔离或贯入而成矿,如金川、喀拉通克、黄山和赤柏松等铜镍矿床。中元古代时,本成矿域的华北陆块北缘和陆间,由于扩张作用,形成陆缘拗拉谷和陆间裂谷,沉积了陆源碎屑岩——泥岩——碳酸盐岩等的一套海相地层。在狼山群和中条群中,形成了霍各乞、炭窑口、胡家峪、蓖子沟和南和沟等海相沉积型铜矿。我国的北天山、准噶尔、北山到内蒙古的东部和大兴安岭北段属于巨大的古亚洲构造——花岗质岩浆带,从新元古代到古生代这一带内产出多旋回中酸性侵入岩,东部又叠加有中生代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与这些岩浆活动相伴随形成了多宝山、白乃庙和乌奴克多山等斑岩型铜矿和其他少量的与中酸性岩浆岩有关的接触交代型和热液铜矿床。2.2东部成矿带东部成矿域的范围大致相当于滨太平洋成矿域的中国部分,其中台湾省属于滨太平洋成矿域的内带,其余大部分属于外带。该成矿域的北部与北部成矿域(古亚洲成矿域)叠加。东部成矿域的铜矿类型则以斑岩型、接触交代型占绝对优势。斑岩型铜矿储量占本成矿域铜矿总储量的45%左右,接触交代型约占40%,其次为海相火山气液型和陆相火山气液型及少量热液脉型和陆相沉积型矿床。东部成矿域铜矿以产出接触交代型富铜矿床为特点,全国接触交代型铜矿绝大部分分布在本区。如长江中下游铜矿带和燕辽铜矿带等两个最主要的接触交代型铜矿带。东部成矿域铜矿的成矿作用主要受滨太平洋构造——岩浆带控制,同时也受西部和北部其他大地构造单元发展演化的影响。本域的成矿时代为华力西期——新生代,但主要为燕山期。只有本成矿域的台湾省因属滨太平洋成矿域内带,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新生代。东部成矿域是一个中新生代的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控制。其内带为台湾岛弧褶皱系,外带主要在大陆,大部重叠于我国东部较老的、但时代不同的构造单元之上,由若干个不同时代的地体组成,在不同地体之间通常发育着规模巨大的深断裂,以后又受太平洋板块构造活动的影响,产生一系列NE-NEE向构造。沿断裂带及交切部位,特别是在断层的上升盘或隆坳交接的隆起一侧,控制着钙碱性岩浆多期次的喷发和侵位。伴随这些中酸性岩浆活动,形成众多的成带分布的斑岩型和接触交代型铜矿床以及少量的陆相火山气液型铜矿或铜多金属矿床、热液脉状矿等,如长江中下游铜矿带,德兴铜矿带,华北陆块北缘(燕辽)铜矿带以及紫金山铜矿区、小西南岔铜矿床、莲花山铜银矿床和布敦花斑岩铜矿床等。2.3西南部成矿带西南部成矿域主要位于云南、西藏、四川西部、青海南部等地区,主要包括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相邻的扬子陆块西缘的大片地区。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区,本区铜矿勘察和研究工作程度均较低。随着地质工作的进展,铜矿在不断被发现。迄今为止,己发现的主要铜矿类型有斑岩型、海相沉积型、海相火山气液型、陆相沉积型以及接触交代型和铜镍硫化物型等,但以斑岩型、海相沉积型和海相火山气液型铜矿为主,其次为陆相沉积型。探明的接触交代型铜矿和铜镍硫化物型铜矿储量不多。本区铜矿成矿具两大特色,一是成矿时代以一老一新为主,一老为赋存于扬子陆块上的受变质海相火山——沉积型铜矿,成矿时代为元古宙和早古生代,如拉拉厂、大红山和里伍等矿床,和以东川铜矿为代表的海相沉积型铜矿,成矿时代也是元古宙。一新是以喜马拉雅期为主要成矿时代的斑岩型铜矿,含矿岩体侵位和成矿时代为老第三纪始新世至渐新世,如玉龙斑岩型铜矿带的多个大中型铜矿床;另一特色是海相沉积型和陆相沉积型铜矿储量都具有较大的规模。玉龙斑岩铜矿带属于西藏东部的三江褶皱系,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一部分。随着古特提斯洋的演化,从加里东期至喜马拉雅期均有构造——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的多旋回活动,伴随分布广泛的火山——侵入岩。燕山期至喜马拉雅期以中酸性侵入活动为主,大量浅成——超浅成小岩体成带分布,并形成了玉龙等一系列斑岩型铜(钼)矿床。在燕山期和燕山晚至喜马拉雅期,由于北有班公错——怒江边缘海洋壳,南有新特提斯洋壳先后向冈底斯地块相向俯冲作用,发生了大规模的岛弧型钙碱性岩浆活动,广泛分布在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的冈底斯山地区,成为青藏高原岩浆岩最为发育的地区,也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域形成斑岩型铜(钼)矿床最为有利地区。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西藏雅鲁藏布江驱龙铜矿床铜资源量已经超过1000万吨,成为我国最大的铜矿床。目前,西藏共发现了藏东的“玉龙铜成矿带”、拉萨至日喀则一带的“冈底斯东段铜成矿带”、阿里地区班公湖至那曲地区怒江源的“班公错——怒江铜成矿带”等三个规模巨大的铜成矿带。西藏朱诺铜矿提交铜资源量107万吨。表明,西藏铜矿资源储量已经超过江西省位居中国第一。另外,云南普朗铜矿累计探获铜资源量650万吨,且外围仍有巨大找矿潜力。全区包括普朗超大型矿床1处,红山、雪鸡坪大型矿床2处,春都、烂泥塘等中型矿床8处,该区将成为重要的铜资源基地,评价预测铜资源为1845万t,预计铜远景资源量可达1000万t以上,加快找矿进展将有望缓解国内铜资源短缺。从此次已探明的超大型铜矿矿床来看,云南铜资源总量将赶超江西,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西藏[24]。云南羊拉铜矿外围新发现斑岩型铜矿,找矿潜力乐观[23]。第3章中国铜矿床成矿期次划分成矿期系指在地质历史上矿床形成比较集中的时期,反映矿床在地质发展史中形成的时间规律。裴荣富指出,成矿年代学是认识金属成矿省演化的计时钟[9]。目前,矿产勘查和矿床研究愈来愈重视以成矿背景、成矿系统和成矿演化为基本内容的区域成矿学的研究其以构造一成岩一成矿动力学为主线,研究区域成矿的物质基础和时空结构,阐明区域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10]。科学地划分成矿期,研究矿床成矿期与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历史之间的关系,对认识矿床成因、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及为矿床预测、普查、区划提供科学依据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国1085个铜矿床的成矿期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作了详细研究。3.1中国铜矿床成矿期划分原则本文采用以下原则拟定矿床成矿时代:(1)矿石矿物或成矿期蚀变矿物的同位素年龄(铅模式年龄除外)即为矿床成矿时代;(2)对于斑岩型、岩浆熔离型矿床,其赋矿岩体时代即为成矿时代(3)利用成矿地质特征之间的关系判别、推断矿床成矿时代;(4)对于同一成矿区具相同成矿作用的多个铜矿床,采用其中已知铜矿床的成矿时代作为其它矿床的成矿时代;(5)对于多来源、多成因、多期次的“复成矿床”,选用主成矿期作为其成矿时代。通过对全国1085个铜矿床的成矿时代进行划分及分析研究,参考地质构造演化历史、成矿作用、矿床类型等因素,将中国铜矿床划分为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三叠纪、侏罗一白垩纪、新生代六个成矿期。各成矿期形成的铜矿床数量和成矿比率统计见表3-1。表3-1各成矿期铜矿床数量统计表[20]成矿期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合计成矿比率%前寒武纪成矿期392813117115.76早古生代成矿期41137514.80晚古生代成矿期1132212716415.02三叠纪成矿期131043575.25侏罗-白垩纪成矿期11810549762157.23新生代成矿期14511211.94合计7601718461085100注:资料截止日期为2003年底3.2各成矿期古构造环境、矿床类型及矿床空间分布特征3.2.1前寒武纪成矿期(>600Ma)太古宙(>2600Ma)是中国最古老的大陆地壳发育时期,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塔里木地台均发育了不同规模的陆核。此期间,华北地台完成了第一次克拉通化。太古宙阜平时期(3000~2600Ma)晚期,在浑北陆核内的拗拉槽内,形成我国已知成矿时代最老的辽宁清原红透山海相火山气液型铜矿床。早元古代(2600~1850Ma)滹沱时期(2300~1850Ma),华北地区发生裂谷作用,形成了“S”型的五台一燕辽裂谷带。该裂谷带西南段山西中条山一带,海底钙碱性、偏碱性次火山喷出一沉积活动强烈,围绕构造控制的火山活动中心,形成海相沉积型铜(钴)矿床。如山西铜矿峪、胡家峪、蓖子沟(单粒锆石U—Pb法、离子探针质谱法,1900~1850Ma,胡维兴,1994)[16、17]和南和沟等铜矿床。北东端的吉南辽东地区形成赋存于二辉辉长岩体内的岩浆熔离铜镍矿床。如吉林赤柏松等铜镍矿床华南地区,康滇古陆核西部及其以西的西扬子海槽活动强烈,形成火山岩、火山碎屑和陆源沉积,并有超基性、基性和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与海相中基性火山活动有关的海相火山气液型铜矿床。如四川九龙李伍、会理拉拉厂、通安一红旗沟铜矿床,云南新平大红山铁铜矿床等。中元古代(1850~1000Ma)长城时期(1850~1400Ma),华北地台和塔里木地台边缘及内部发育了一系列的裂谷带。其中内蒙古西部狼山一渣尔泰山为具边缘克拉通拗拉谷性质的活动带,沉积了一套陆源碎屑岩一泥岩一碳酸盐岩等海相地层,形成海相沉积型铜矿。如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炭窑口、东升庙、霍各乞铁铜铅锌(硫)矿床;华北地台西南缘龙首山地壳拼接断裂带内,二辉橄榄岩呈不规则的岩墙侵入于太古宇混合岩和大理岩之间,形成岩浆熔离型铜与安镍矿床。如甘肃金川自家咀子铜镍硫化物矿床。蓟县纪时期(1400~1000Ma),扬子地台西缘川滇海槽内的小江断裂宁河—绿汁江断裂带之间,形成海相沉积型铜床。如云南东川汤丹、因民、易门三家厂、狮山铜矿床。值得注意的是,利用石英流体包裹体的40Ar—39Ar法测得的东川铜矿床成矿年龄为7l2±33Ma[13]。这可能与震旦纪扬子地台的西缘在固结不久的地台上发生了活化,有强烈的陆相火山活动,对原有海相沉积型铜床进行改造而致。3.2.2早古生代成矿期(600~400Ma)早古生代,全球铜矿成矿作用微弱,中国亦不例外。该期形成铜矿床数仅占总数的4.8%。寒武纪(600~510Ma),塔里木区和华北区为一统一的地台。祁连海槽转入洋壳俯冲体制,活动性增强。华北地块的西南缘逐步转化为海槽状态,成为北祁连海槽的一部分。奥陶纪(510~438Ma),塔里木一华北地台解体。祁连海槽的发育和活动增强,沿NWW深断裂带形成裂谷海槽,与NNE基底断裂联合控制着含矿火山喷发一沉积建造,具有大陆边缘活动性裂陷特征。最终形成与偏碱性基性一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或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关系密切的海相火山气液型铜多金属矿床如甘肃白银折腰山、小铁山、白银厂、火焰山铜多金属矿,青海门源红沟、浪力克铜多金属矿。志留纪(438~400Ma),海槽区构造一岩浆活动加剧,北山、兴蒙等海槽火山活动较强。祁连海槽、昆仑海槽、蒙吉海槽和北山海槽的南部构造一岩浆活动达到高潮,最终在志留纪末结束海槽阶段演化,转化为陆壳。该时期在华北地台北侧的海槽区的岛弧带中,形成了赋存于海相火山一沉积变质岩系中的斑岩铜矿床。如内蒙古四子王旗白乃庙铜金矿床、甘肃金塔白山堂锌铜矿床。在华北地台南缘与北秦岭海槽的对接带的北秦岭一桐柏山地区的细碧质凝灰岩中,形成海相火山气液型铜锌矿床。如河南南召水洞岭铜铅锌矿床[14]、榈柏大河(刘山崖)铜锌矿床[15]、陕西眉县铜峪铜锌矿床。3.2.3晚古生代成矿期(400~250Ma)晚古生代是位于塔里木一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中亚一蒙古一鄂霍次克古大洋构造演化最强烈时期,在我国形成了天山、阿尔泰、兴安岭等造山带。伴随着地质构造演化,晚古生代形成了一批重要的铜矿床,构成我国地史上一个较重要的铜矿成矿期(图3-1)[20]。形成的矿床类型主要有:(1)岩浆熔离型。该类型矿床主要分布在下列地区:①额尔齐斯超岩石圈断裂以南富蕴一青河一带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中,如新疆富蕴喀拉通克铜镍矿床。②吐一哈盆地以南的觉罗塔格地区,如在黄山一康古尔塔格深断裂带中,形成新疆哈密黄山东、黄山西、黄山北、±墩、葫芦等数个铜镍矿床。③积石山地区,如阿尼玛卿裂谷带东段阿尼玛卿前缘大断裂北侧超基性岩带中,形成青海玛沁德尔尼铜钻矿床。④哀牢山南段,位于云南绿春与金平一带扬子陆块与哀牢山造山带之间,呈SN向延伸,如云南金平白马寨铜镍矿床。⑤张广才岭地区,形成于华北地台和天山一兴安构造交接带的陆块边缘深断裂中,如产于吉林磐石红旗岭1号、7号、11号岩体中的铜镍矿床。(2)海相火山气液型。主要分布于额尔齐斯断裂带以北的阿尔泰古生代边缘活动带中,为哈萨克斯坦矿山阿尔泰黄铁矿型多金属矿带向东延伸入我国的部分。如新疆哈巴河阿舍勒铜锌矿床,富蕴索尔库都克铜矿床。(3)斑岩型。该类型矿床主要分布于下列地区:①北天山地区哈萨克斯坦板块与塔里木板块对接带中的岛弧带,晚古生代火山活动伴随有中酸性浅成一超浅成岩体,形成如新疆精河莱历斯高尔、肯登高尔,哈密三岔口铜钼矿床,甘肃安西公婆泉(花岗闪长斑岩K—Ar法,336~341Ma)[16]铜矿床。②东天山地区。泥盆纪准噶尔洋盆向南俯冲消减于塔里木古大陆之下,铜成矿作用与活动陆缘火山岛弧区发生的火山一深成作用有关。如新疆哈密±屋、延东铜矿床(辉钼矿Re—Os等时线法,322±2Ma,芮宗瑶,2002)。③西准噶尔地区。在晚古生代弧后盆地拉张一稳定一闭合过程中,形成一套中基性火山一火山碎屑一陆源碎屑岩建造。如新疆托里包古图铜(钼)矿床。④大兴安岭多宝山一阿尔山地区。该区位于增生大陆边缘,并处在晚古生代NW向弧形断裂带中,构造一岩浆发生多期、多次活动,并伴随发生铜成矿作用。如黑龙江嫩江多宝山铜钼矿床(K—Ar法,283~292Ma,许文良,1994)。⑤北山地区东部。该区位于塔里木一中朝板块边缘,晚古生代中期北山地体裂陷扩张,发生强烈的火山一岩浆活动,为斑岩铜矿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如甘肃金塔白山堂(斜长花岗斑岩全岩Rb—sr等时线法,27士8Ma,聂凤军,2003)等铜(钼)矿床。3.2.4三叠纪成矿期(250~205Ma)三叠纪(250~208Ma),以秦岭~昆仑山为界的南海北陆古地理格局十分注目。在西秦岭海槽、巴彦喀拉海槽、滇南海槽的岛弧区或对接碰撞带附近,火山喷发一沉积作用或中酸性岩5浆侵入作用强烈,构造活动频繁,形成的矿床类型主要有:(1)海相火山气液型。如青海兴海铜峪沟,四川省的德格俄支柯硐中达、白玉呷村、赠科嘎衣穷,云南省的德钦羊拉、兰坪燕子硐等铜多金属矿床。(2)接触交代型。如云南中甸红山铜矿床,广西德保钦甲铜锡矿床。3.2.5侏罗一白垩纪成矿期(205~65Ma)侏罗一白垩纪是我国铜矿床最为重要的成矿期,已发现的铜矿床数占总数的57.23,且矿床规模较大,以斑岩型和接触交代型为主。这种成矿特点与该时期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图3-2)。侏罗一自垩纪,贺兰山一龙门山一横断山以东的整个中国东部地区进入欧亚大陆东南边缘演化阶段。伊泽奈崎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先后以Nww向、近EW向向欧亚大陆俯冲,使在三叠纪形成的统一的欧亚大陆东南边缘重新受到构造作用,在中国东部形成大兴安岭一太行山、长白山一辽东一胶东和东南沿海三条构造一岩浆岩带。其强度由东向西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形成的矿床类型主要有:(1)斑岩型。主要分布于:①长江中下游地区。从湖北大冶经江西九江、安徽铜陵到江苏镇江,沿长江延伸约500km,属扬子陆块北缘的下扬子坳褶带,呈一向南突出的弧形断裂坳陷带,北部是火山断陷盆地,南部是褶皱隆起区。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形成大量钙碱系列同熔型中偏酸性和中酸性中浅成侵入岩,其中一部分岩体发生铜矿化作用,形成斑岩型铜矿。如湖北大冶铜山口、丰山洞,江西九江城门山,安徽庐江沙溪铜泉山,江苏江宁安基山等铜矿床和铜钼矿床。其中有的与接触交代型铜矿床共生。②赣东北地区。沿江南地块东南缘与皖南台褶带的钱塘坳陷间的NE向赣东断裂带的江南地块一侧,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喷发一侵入交替活动,在德兴和婺源一带形成众多的浅成一超浅成中酸性含矿斑岩体。如江西德兴铜厂、富家坞朱砂红、银山等铜钼、铜多金属矿床。⑧浙闽粤沿海地区。沿丽水一海丰深断裂带东侧及上杭—云霄断裂带,燕山期岩浆活动以侵入与喷发交替进行。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其斑岩、隐爆角砾岩等中酸性岩浆岩的侵入,伴随形成以斑岩型为主的铜矿床。如福建上杭紫金山铜金矿床(矿石Rb-Sr法,99.6Ma,李长江等,199Z)。④燕辽地区。构造环境为华北地台北缘隆起带和燕辽中元古裂谷带交接部位的裂谷带一侧。如河北平泉小寺沟铜钼矿床等。⑤得尔布干一根河断裂西侧与海拉尔断裂东侧之间的海拉尔~根河地区。如内蒙古乌奴格吐山铜矿床(含矿二长花岗斑岩K—Ar法,138Ma,王之田等,1988)。⑥西南三江地区。如云南中甸雪鸡坪铜矿床。(2)接触交代型。主要分布于下列地区:①长江中下游地区。燕山期中酸性侵入体与上古生界和三叠系碳酸盐岩地层及少数与奥陶系灰岩接触,形成规模不等的接触交代型铜铁、铜金、铜铅、铜银硫矿床。主要集中于南部褶皱隆起区和隆起一断陷过渡区。铜矿床在花岗闪长斑岩岩株体上部出现大型的斑岩一接触交代型复合矿床。如湖北大冶铜绿山、鸡冠咀,安徽铜陵狮子山、冬瓜山、大团山、新桥,江西瑞昌武山、九江城门山(辉钼矿Re—Os等时线法,146Ma,吴良士,1997)等矿床。②燕辽地区。燕山运动以来,区内强烈的断块运动形成一系列规模不等的NE及NNE向断块隆起和断陷盆地,有一系列中浅一中深成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和隐爆角砾岩侵入。在与中新元古界及下寒武统碳酸盐岩接触时,形成接触交代型铜、铜铅和铜铁矿床。如河北承德寿王坟、涞源支家庄,辽宁桓仁县桓仁等铜矿床。③西南金沙江地区。铜矿床形成于金沙深断裂一理塘深断裂之间。如云南个旧卡房、老厂铜锡矿床,中甸县红山铜矿床。(3)陆相沉积型。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的中新生代陆相盆地中,受盆地中的深大断裂控制。①滇中、会理盆地。两盆地晚三叠世一早白垩世时形成于康滇大陆裂谷中,早期沉积了一套砂页岩和含煤建造,晚期沉积了红色碎屑岩与灰色含铜层互层及含膏盐层。盆地的基底和剥蚀区分布有元古宙细碧角斑岩和海相火山气液型铜矿、东江式海相沉积铜矿、晚古生代岩浆熔离型铜镍矿床,另外还有含铜背景很高的二叠纪玄武岩和昆阳群变质岩,具有十分丰富的铜源。在滇中盆地的绿汁江断裂、会理盆地的安宁河附近形成了陆相沉积型铜矿。如四川会理大铜厂、鹿厂,云南牟定郝家河、大姚六苴、凹地苴等铜矿床。②湖南衡阳盆地。盆地东南部临武一带有含铜较高的古生代地层和中生代含铜高的花岗岩类中酸性岩浆岩分布的剥蚀区,使盆地具有较丰富的铜源。沿盆地南缘湘江断裂带形成了如湖南衡南车江、常宁柏坊柚子塘等铜矿床。⑧湖南西部沅麻盆地。位于雷峰古陆北缘,盆地基底的板溪群、震旦系以及古生界中分布有含铜的高背景层和铜矿化,形成了如湖南麻阳九曲湾等铜矿床。(4)热液型。系由高、中、低温含矿流体形成的,与岩浆岩没有明显的空间联系,基本有含矿热液充填于构造裂隙中或交代有利围岩而形成的矿床。如吉林珲春市小西南岔,山东栖霞香夼、福山王家庄,安徽怀宁铜牛井(辉钼矿Re—Os等时线法,131Ma,周涛发,1996),江西东乡枫林,浙江建德岭后(全岩K—Ar法,122.02~115Ma,童明先,1996),广东曲江大宝山等铜及多金属矿床。3.2.6新生代成矿期(65Ma以来)晚白垩世以来,随着印度洋剧烈扩张,特提斯最后封闭,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沿雅鲁藏布带强烈碰撞,形成喜马拉雅造山带,使喜马拉雅旋回成为中国西部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最重要的构造一岩浆一成矿旋回。形成一部分与次火山岩有关的斑岩型及接触交代型铜矿床。斑岩型。主要分布于下列地区:①西藏东部的三江地区。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一部分,随着古特提斯洋的演化,从加里东期至喜马拉雅期均有构造—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的多旋回活动,伴随分布广泛的火山一侵入岩燕山期至喜马拉雅期以中酸性侵入活动为主,大量浅成一超浅成小岩体成带分布含矿岩体的侵位和成矿时代为老第三纪始新世至渐新世((52士2.8)~(33.2士1.3)Ma,马鸿文,1990)如西藏江达县玉龙、贡觉县多霞松多、察雅县马拉松多铜矿床。②雅鲁藏布江北岸。该区呈EW向分布,西起马泉河萨噶以西经昂仁、尼木,向东延至林芝一带,长达1000km以上。燕山一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形成以黑云母花岗岩、角闪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主的侵入体。在喜马拉雅期小斑岩体中形成斑岩型铜矿。如西藏尼木冲江、厅宫,墨竹工卡县甲马、驱龙(辉钼矿Re—Os等时线法,14.18士0.29Ma,侯增谦,2003;15.99士0.32Ma,李光明,2004)埔州,当雄拉屋等。接触交代型。主要产于金沙江地区。如四川省的德格甲他、盐源西范坪,云南省的丽江马工等铜矿床。陆相沉积一热液改造型。分布于兰坪一思茅盆地北部,经历了印支一燕山期的沉积一成矿期和喜马拉雅早期与热卤水活动有关的改造成矿期,后者为主成矿期。如云南省的兰坪营盘金满铜矿床(石英40Ar—39Ar等时线法,54.30士0.15Ma,刘家军,2003)[17],小格拉铜矿床。第4章总结我国铜矿床成矿作用集中在侏罗—自垩纪成矿期,其矿床数占总数的57.23%,其次为前寒武纪成矿期和晚古生代成矿期。这三个时期铜矿床数占全国总数的88.01%。分布上具显著区域性特征,东部地区以侏罗—白垩纪成矿期为主,北部和西北部以晚古生代成矿期为主,西南地区三叠纪、侏罗—白垩纪、新生代成矿期较显著。三叠纪成矿期以前,中国铜矿成矿带主要呈EW向延伸,成矿作用北强南弱。三叠纪成矿期以来,铜矿成矿带多呈近EW向、NE向展布,成矿作用南强北弱。这与我国的构造—岩浆演化特点相一致。矿床类型上,斑岩型铜矿床为我国最重要的矿床类型,自早古生代至新生代成矿期皆有分布,但主要形成于侏罗—白垩纪成矿期与新生代成矿期。接触交代型与热液型铜矿床集中形成于侏罗—自垩纪成矿期,且主要是富矿,其他时代很少。与基性—超基性岩关的岩浆熔离型铜镍矿床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成矿期,其次为早古生代成矿期。海相火山气液型和海相沉积型铜矿床主要形成于三叠纪成矿期以前。成矿环境上,斑岩型铜矿床主要形成于古岛弧区、陆陆碰撞区、中生代地台活化区;接触交代型与热液型铜矿床主要形成于中生代地台活化区;海相火山气液型铜矿床主要形成于大陆边缘活动带;岩浆熔离型铜镍矿床形成于地壳拼接带、陆块边缘带及裂谷带中的深大断裂带;海相沉积型铜矿床主要形成于裂谷带。从世界范围看,铜的成矿比率随地质时代变新而增高。世界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