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课件_第1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课件_第2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课件_第3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课件_第4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课件第18课时文化经典(哲理思辨材料感悟)

典例导练1[20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①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表明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②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的角度;也可从强调将个人命运融于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从儒、墨兼用,各取所长,有助于维护人的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等,联系现实谈看法。(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解析】经典研读是新课改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时期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而理性的回归。实行新课改以来,试验地区都把文化经典的研读作为重要的选修内容。这道题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两家很重要的思想派别,一是儒家,一是墨家。首先,对这两家思想派别的核心思想要有一个基本了解。其次,要辩证地分析。材料一我们在语文读本《齐桓晋文之事》(人教大纲版必修第五册)一课中学过。【参考译文】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女,推广开也去爱抚人家的儿女。看待别人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0分)《论语》中有两处“和”的论述,一是孔子弟子有若说的,一为子曰。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②“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1)这两个选段在谈到“和”时,有什么不同?(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选段①是将“和”与“礼”一起谈论的,并将“和”上升到治国之道(或答为“先王之道”)(2分)。选段②是将“和”置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分中来谈论的,既讲究和谐也明辨了差异。(3分)(2)请你根据材料中关于“和”的理解,阐述“和”在充满竞争的现实社会人际交往中的作用。(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和”是人际关系的黏合剂,能消融工作中的强烈冲突,使人享受到竞争背后的丝丝温馨。示例二: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一味的毫无原则的“和”实际上是一种妥协,这种“和”能消解人的斗志,不利于个人和群体的进步与发展。示例三: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既要追求发展,也要讲究和谐,但对君子可以讲和谐,而对小人就不能毫无原则的讲和谐。【解析】注意题干中“竞争社会”“人际交往”等提示语,答案中没有体现这个要求的,扣1分。除上述角度,还可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均可得分。【参考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为最宝贵;先王之治道,以‘礼’区分为最美好。但无论大事小事,都按礼制来办,则很难行得通。若为和而和,而不用礼仪去节制,也是很难行得通的。”孔子说:“君子讲遵循道的基础上的和谐,而不是盲目地随从,小人讲求无原则的盲目随人与附和而不是和谐。”

文化经典研读主要考查考生对论著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运用。即给出一段文字,要求考生概括出其中蕴含的经典文化思想并探究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试题的视角比较独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语境意义解读到当下意义的引申,从信息输入(阅读)到见解输出(概括)。阅读要注意两点:①重在理解含意,把握哲理;②注重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儒家的“君子观”,道家的“无为”,理学家的“天理人欲”,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是应该关注的重点。

点拨提升(一)疏通文意,读懂原文。古代文化经典,在阅读时首先要扫除语言障碍,要借助注释和原有的文言文知识来疏通词句。一般说来,文化经典的词句相对较难,我们不必逐字逐句理解,只需整体理解,而对试题中需要我们翻译的句子,则要细细推敲,不能马虎。读懂原文,是为理解内容、评析观点打下基础。(二)明晓事理,弄清比喻。文化经典在写法上大多采用了一些说理方法,而以比喻为多。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还需深入领会,弄懂比喻的内容,特别是一些整体的比喻。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加以积累,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考试时结合内容就能对号入座。(三)熟悉人物,明辨思想。文化经典的考查,一般需要我们指出选文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有时还需要对此作出评价。因此平时我们就必须熟悉作者的主要学说和观点。只有对他们的主要思想有了明晰的认识,才能在高考时准确辨析。(四)联系现实,思考人生。注意传统文化精髓对现实和人生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经典阅读的四大误区(一)读不懂文字的“字面义”致误弄懂文字的“字面义”是理解文本内容的“第一关”,很多考生文言翻译能力偏低,无法较准确地把握关键词句的“字面义”而过不好这“第一关”而致误。

易错提示(二)对文本内涵的“失度”引申致误从文化经典“微言”引申出的“大义”理解要“适度”,理解得“过”和“不及”都是对文本内涵的损害。很多考生也深知这一道理,但由于他们长期受大而空的“套话式的”甚至是“政治口号式的”文本教学的毒害,没养成在文本“细读”基础上对文本作实事求是引申的阅读习惯,所以就很轻易认同命题者专门针对他们如此阅读心理缺陷而设置的对文本内涵的“失度”理解。(三)断章取义,浮想联翩致误任何文本都是浑然的统一体,理解其中的内容必须时刻顾及“上下文”,如果断章取义,势必谬以千里。有些考生弃置这一阅读常识,理解文本时,不管三七二十一,沿着一定的思维定势,浮想联翩而致误。(四)张冠李戴致误晚于《论语》出现的《孟子》和《庄子》常针对孔子的言行立论,而且孔子、孟子、庄子也常不期而然地就同一论题各抒己见。因此,在理解观点时有些考生混淆彼此,张冠李戴而致误。一、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题目。(10分)甲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乙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新题精练1.孔子的“德政”有着丰富的内涵,说说乙段文字体现了怎样的德政原则。(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持德政的取信于民原则(1分)和节用爱民原则。(1分)【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主要内容。提取文段中的关键词再整合即可。2.就以上两段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本原则,(2分)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2分)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1分)但有忽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作用之嫌。(3分)【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评价。首先要把握三则论述的大意。三则论述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德政”的治国理念。第一则运用比喻的手法阐述了德政的重要性,第二则具体阐述了措施,第三则阐述了一些基本原则。其次,对孔子“德政”治国思想的评价要辩证。【参考译文】(甲)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其他的星辰便会自行在周围旋转运行。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乙)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地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讲求信用,而不欺愚百姓;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正确地使用官吏,役使老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10分)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平陆的长官,即孔距心)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开除不开除他呢)?”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牧场)与刍(草料)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3.孟子以牧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孟子的真正意图何在?(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告诫孔距心身为平陆的长官,对百姓要有责任感。【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孟子起先以“持戟之士”失职为例,侧面指出孔距心为政的过错,孔距心借口开脱。孟子为进一步阐述观点,便借以牧羊作比,既批评了孔距心又说理形象生动。4.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孟子向王“诵”了什么?目的何在?(7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内容:孔距心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凶年饥岁,老百姓无法生存,却没有予以救济,后来以牧羊作比,孔距心及时醒悟。(3分)目的:让齐王明白无论是官员还是国君,都要有责任心,不要对百姓的生死不负责任、无动于衷。仁政爱民,是上至帝王,下至长官都应自觉履行的基本德行。(4分)【解析】此题考查对思想意图的理解。孟子向齐王讲述孔距心的例子,其实是侧面提醒齐王反思自己的为政。这层意思从文段中可直接看出。当然要更好地回答此道题,还需对孟子的政治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如孟子认为君主要以德治国,实行王道,也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等。【参考译文】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开除他呢?”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孟子说:)“那么你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荒年饥岁,你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孟子说:“假如现在有个人,接受了别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么必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如果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那个人呢,还是就站在那儿眼看着牛羊饿死呢?”孔距心说:“这是我的罪过。”往后的某一天,孟子朝见齐王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五个,能认识自己罪过的,只有孔距心。”(孟子)给齐王复述了一遍他与孔距心的谈话。齐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啊。”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10分)子适①卫,冉有仆②。子曰:“庶③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注】①适:到,往。②仆:驾车。③庶:众多,这里指人口多。5.我们学过的《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也讨论了“民(庶)加”问题,结合上述文段,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关于治国安民的基本思想。(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节选自《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答案】孔子和孟子认为,治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