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革_第1页
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革_第2页
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革_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革_第4页
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革

G41:A1672-4038(2011)01-0056-04网络思维是指包括网络技术本身和以之为基础的网络空间行为、网络文化中表现出来的运行特征和思维模式,其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具有重大的启发作用。研究网络思维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促进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有助于研究网络文化影响下的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教育内容: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网络思维是中心性与无中心性的统一。一方面,网络是有中心的。从技术角度看,网络有服务器和技术中心;从国家对网络的管理看,有负责网络管理的机构全面监控网络信息的法律和道德、技术问题;从国际范围看,网络的主动权是属于网络技术先进国家的,他们在技术空间具有网络霸权,凭技术手段就可以监控绝大部分网络空间。另一方面,网络又是无中心的。从现实生活看,网民的网络地位是平等的。网络交往是一种“人人都是主体、人人都是中心、人人都是上帝”的状态,也就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模式,人们可以跨越时空、身份、地域、历史、年龄翱翔于网络空间。网络思维中心性和无中心性相统一的特征启发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一元灌输模式,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主导的多元教育模式。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相互渗透、中西全方位交流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在国内经历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的形势下,主流思潮与非主流思潮、传统思想和现代理念、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草根文化和精英文化并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历史的变迁、中西的交流时空交错形成了多元又略显繁杂的社会思潮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原则。一方面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在新形势下,必须引导人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领会学习者、坚定信仰者和积极践行者,这样才能保证社会正常有序科学地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允许不同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存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人们不同的文化需求、政治诉求,关注受教育群体的层次性,在差异中求和谐,在多元中有主导。“在当前的社会思潮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疏导兼容非对抗性的非主流社会思潮,抵御对抗性的非主流社会思潮。”①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引导之下,坚持多元并存、和谐共生的方针,才能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二、教育时空:历时教育与实时教育网络具有超时空性、历时性,它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古今中外的知识信息汇集成一个巨大的信息库。从信息传播的意义上看,网络是历史知识的一个复制、浓缩、重构、再现。我们在网络上可以和往圣先贤对话,可以和当今大家交流,可以和未来世界交汇。网络还具有实时性,它与现实同步。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即时地了解现实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可以在世界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特别是电子邮件、MSN、BBS、QQ、博客、微博、视频聊天等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编自导、自我展现的信息交流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要拓展教育时空,实现历时教育与实时教育的统一。历时教育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一个持续的过程,一个教育双方相互接触、感受、认同、交融的历史过程;实时教育侧重于教育者即时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趋势,及时反馈信息,即时调整策略。构建实时教育情境、坚持实时教育的理念可以兼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意愿,实现“全时制教育”、“无限课堂”,极大限度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三、教育理念:尊重隐私与开放包容网络是隐私性与开放性、包容性的统一。一方面,网络具有隐私性,每个人的网络空间活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如设置密码、清理痕迹、隐身、私聊等手段,通过道德途径和法律途径,保护个人的隐私。另一方面,网络具有开放包容性。“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②开放是互联网的基本技术理念和核心特征,网络最大限度地包容了网民的差异,不同政治、法律、文化、道德价值观、信仰宗教的主体都可以自由交流、自由发表意见。网络的信息开放性使不可计数的信息汇集成一个海量的信息场,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知识。网络的开放包容性也使“天下无秘密”,使这个世界成为“透明的世界”。开放连接着共享,促成了合作、自助助他、双赢多赢等积极的网络行为,也推动着现实道德的进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隐私。尊重他人的隐私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普遍要求,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胡锦涛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具有“隐私意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不适合在公开场合进行的教育活动,就要改为私密空间。尊重隐私可以使教育对象有一种满足感、安全感,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有开放性、包容性。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原来单一封闭教育的一种反思。作为一个系统体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要具有开放性,树立一种“无处不思政”的教育理念。最近胡锦涛主席提出了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本文认为,包容性增长也包含了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待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得失,包容个别时期、个别领域出现的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坚持思想的“包容性进步”,它要求教育者视野要开阔、心胸要开放豁达、具有宽容情怀。四、教育方法: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网络具有限制性与非限制性相统一的特征。网络的发展受到几个方面的限制:一是硬件的限制,二是软件的限制,三是社会法律和道德的限制,四是基于国际关系和技术竞争的限制。网络技术天生有自由和反控制的特点,一定意义上网络只有技术上的控制。法律、道德的限制具有滞后性,再加上网络的即时传输性,所以道德和法律的控制一定程度上讲是几近于无的,网络是一个天然的“无政府主义的领地”。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秩序、有中心、有主线、有目的、有规范的,这是显性教育的特点。显性教育一直是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模式,具有鲜明的思想导向功能,是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在公共场所开展的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例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讲座、党团员活动等。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④隐性教育强调引导受教育者间接地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内容渗透、隐藏到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中,树立“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隐性教育的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平等性和互动性,教育方式具有隐蔽性,教育内容具有渗透性,教育渠道具有间接性,教育载体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教育效果具有持久性和自我养成性。隐性教育在看似不经意的日常生活中进行,不知不觉地实现教育目的,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最高境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在显性教育中渗透隐性教育,隐性教育以显性教育贯穿的理念为指导,以无为心做有为事,做到“平常日用而不知”。五、教育向度:单向、双向与主体间性网络是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的统一。从硬件和软件来看,网络是一种逻辑系统,它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优化趋向的特征。从网络信息来看具有非逻辑性、感性色彩和庞杂性。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瞬息万变,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同台,主流与非主流并存,高雅与低俗同在,具有极大的飘浮性、不确定性和非理性色彩。网络还具有多向交互性的特点,因为网络的超文本非线性链接,网络交往是多向、即时、同步的。网络改变了传播主体—媒介—受众的传统传播方式,人人都是传播主体、中介和受众的角色,而且传播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重合交错了。网络技术和网络行为在思维方式上形成了线性思维(单向思维、逆向思维、双向思维)—发散思维—网状思维(模糊思维)的模式。模糊思维是思维主体处理模糊的、不断变化的和错综复杂联系中的各种因素时,以不确定的发展趋势和现实状态来整体把握客观事物而进行的全息式、无定式的思考。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完成向度的转变:单向灌输—主体的双向互动—同辈群体的自我教育。传统的单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是基于单向思维的模式,只注重发挥教育者的作用,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因而没有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双主体”的理念,把传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增强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坚持平等、民主的原则,把教育对象看成“活”的对象,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网络思维的非逻辑性和交互性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大启发,主体间性把现实交往中的多方人物都当作主体,而不把自我看成孤立的个体,在与对象的互动中实现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教育、共同发展。把主体间性的方法论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待他人要尊重、同情、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通过相互倾诉和倾听的对话,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把自己呈现给他人。”⑤同辈群体的自我教育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表现。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或同伴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并经常在一起互动的人所组成的一种群体。同辈群体之所以能够进行自我教育,是因为同辈交往可以满足交往主体的情感交流和归属感、安全感的需要,促进同辈群体间的相似社会经验和成长信息的交流,帮助同辈群体扮演未来和现在的社会角色,习得社会行为规范。六、教育载体: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网络是虚拟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一方面,网络世界是以文字、数字、图片、声音等形式出现的,具有鲜明的虚幻性,“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实”。正因为如此,性善与性恶、无限的欲求与有限的满足、天使与野兽、文明与野蛮、高雅与低俗、灵魂与肉体的背离都可以在网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符号的交往形成了虚拟社会交往所特有的规则和方式,它能够帮助人们实现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或此时此地不可能实现的欲望。另一方面,网络世界最终来源于现实生活,“技术哲学与技术社会学的最新研究表明,技术不是一种抽象的与价值无涉的工具。而是根植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技术的演进由群体利益、文化选择、价值取向和权力格局等社会价值因素决定。”⑥网络使人类拥有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拥有了两个载体:现实载体与虚拟载体。但是,人们有时分不清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分不清虚拟交往和现实交往,不能及时有效地在两个世界之间转换,由此产生了诸多思想和行为的问题。网络道德和现实道德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衍生的过程。网络根植于现实生活之中,与现实生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是现实世界的模拟,而且是现实世界的延续和现实世界本身。有人不能按照现实的交往法则进行虚拟交往,如随意攻击国家政府、散布他人隐私、黄赌毒、封建迷信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与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的东西,有人想在虚拟世界给它安家。另外,虚拟交往中的不良道德行为浸染了有些人的现实交往,如一些游戏、骂人、杀人的宣泄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于虚拟空间,这些行为不具有多少社会危害性,非常可怕的是在虚拟空间实现不了的不道德甚至犯罪行为想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计算不再只是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⑦在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来充实现代内容,同时要努力避免网络给现实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借鉴网络思维特征,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新的变革对于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收稿时间:2010-12-06注释:①王秀阁.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机制的建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