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1页
北京四中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2页
北京四中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3页
北京四中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4页
北京四中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四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良渚遗址考古中,发现了都邑、宫殿、祭坛、大型水利系统等遗址及随葬品不等的墓地;出土大量的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等文物。这揭示了良渚文化A制定了完整的礼乐制度 B已经有了文字可考的信史C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2《三字经》载:“夏传子,家天下,四百年,迁夏社。”材料中“子”指的是A尧 B舜 C禹 D启3商朝甲骨文记载了商王占ト的内容,它一般由序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具体内容见下表。由此表可知类别内容举例序辞叙述占卜的日期和人物武丁之时命辞记录所占ト的具体事情某次征战占辞记录兆文显示的占卜结果显示大吉验辞记录事后应验的情况得到应验①甲骨文为研究商朝的一手史料②商朝王权神秘色彩浓厚③甲骨文能够说明商朝历史细节④甲骨文实现了文化普及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4史料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史料说明,西周的分封对象主要是A姬姓王族B天子姻亲C开国功臣D先帝后裔5《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A禅让制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消亡C宗法制开始解体D分封制受到挑战6商鞅变法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D奖励军功,打击贵族7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据此可以判断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出现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8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方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方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终止。”秦始皇的做法有利于A扩大政治统治基础 B确保天下共主地位C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D防止官僚贪污腐败9下表是秦朝中央“三公”的职能及其他信息。表格中②处的官名应该是官名职掌印绶①常丞天子,助理万机金印紫绶②掌武事金印紫绶③掌副丞相、监察银印紫绶A丞相 B太尉 C将军 D御史大夫10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下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A①秦始皇长城B②灵渠C③郑国渠D④都江堰11《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虽三户,都城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张大楚国)”为号。这说明A楚国旧地对秦的统一缺乏认同感B秦并没有建立起全国郡县制管理D楚国旧地人民企图重新统一全国C秦的暴政不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1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丞相制与刺史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C皇帝制与分封制 D皇帝制与郡县制13对于汉代刺史制度,顾炎武曾指出:“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这种做法A根除了地方腐败现象 B有助于削弱相权C影响了地方行政效率 D有利于澄清吏治14汉武帝时形成固定的“察举”制度,出身贫寒、40多岁开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内升至宰相。公孙弘的经历说明汉武帝时期A“推恩令”的颁布 B儒家学说受到重视C“丝绸之路”开通 D边疆地区得到巩固15《史记》为我们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下列史实不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A党锢之祸 B武王伐纣 C陈胜吴广起义 D七国之乱16观察下图,这一鼎立局面开始于A公元2世纪早期B公元2世纪末期C公元3世纪早期D公元3世纪末期17西晋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动荡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东晋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即取消客籍户,“不论侨士”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可见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士族势力膨胀B控制人口扩大赋役D发展经济实现重心南移18下面两幅图共同反映的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北齐文士所坐的胡床A国家统一 B政权并立 C民族交融 D江南开发19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下列属于他的作品的是A《送子天王图》 B《洛神赋图》C《盛世滋生图》 D《清明上河图》20东晋庐山贾姓士人“博通六经,尤善《庄子》、《老子》”,后成为虔诚的佛教高僧慧远。出现这一现象的社会背景是A士族制度逐渐衰落 B社会舆论环境较为严酷C三教融合趋势加强 D佛教思想成为社会主流21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①都结束了分裂,完成了统一②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③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④都是因暴政而亡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2唐太宗从历史中认识到,周因“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持久;秦因“恣其奢淫,好行刑罚”,故而短暂。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②知人善任,虚怀纳谏③首创殿试,完善科举④迁都洛阳,移风易俗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3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为此,唐太宗采取了A开明的民族政策 B互惠的开放政策C公平的选官政策 D严密的监察政策24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_____当行驳正”。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是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中朝25“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诗中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制度最为相关的是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均田制 D科举制26“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27曲辕犁是当时最先进的耕具。耕犁基本定型于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曲辕犁曲辕犁结构图A秦朝 B汉朝 C西晋 D唐朝28“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评述的是A均田制 B两税法 C租调制 D租庸调制29下表为唐诗摘录,由下表可见诗人诗句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杜甫“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杜甫“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黄帝内经》②《齐民要术》③蔡伦改进造纸术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③②④D③②④①二、非选择题(31题12分,32题16分,33题12分,共40分。)31百家争鸣。(12分)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材料二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三战国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不断分化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此时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力图通过对人性的看法,提出一套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施政方案。——沈丽霞《先秦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具有这一特征的两位代表人物及其相关主张。(6分)32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16分)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材料二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下表有关科举制的相关内容。项目内容摘编考试科目隋代贡举科目大概有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四科。唐太宗之后,又有很大发展。唐武则天前后,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应举人资格唐代曾规定,“取士不问家世,“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或曾为官司科罚……不得申送入”。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并归纳二者的相同之处。(6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科举制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进步性。(10分)33民族交融与对外交往。(12分)材料一材料二唐时印度的熬糖法、东南亚的植棉和棉织技术的传入,印度的佛教艺术、西域乐舞的传入,使唐代文化更显得多彩多姿。而敦煌宝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更是对外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通过开放,唐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围各国:南被东南亚;西南至印度;东方则哺育着日本、朝鲜,加速其进入文明之邦的步伐;西方则通过伊朗而与希腊、罗马的文化相交流,既丰富了自己,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因而提高了当时在国际上的地位。唐代中国与各国频仍的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动人的篇章。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了大量文物典籍,并参加了唐招提寺的建筑,至今鉴真仍为日本人民所怀念。日本人念念不忘唐代中国文化的影响,津津乐道唐人、唐乐、唐诗和唐代书法等。——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的开放性》(1)分别指出材料一地图中A、B代表政权的名称。(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A政权在处理民族关系时采取的主要措施。(4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开放性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345678910CDAADBCCBA11121314151617181920ADDBACBCBC21222324252627282930BAACDDDBDC二、非选择题(31题12分、32题16分,33题12分,共40分)31(1)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新兴的士阶层崛起;私学的兴起等。(任答3点得6分)(2)孟子:主张性善论,提倡“仁政”。(3分,人物1分,主张2分,下同)荀子:主张性恶论,主张隆礼重法。(3分)32(1)西汉:察举制。(1分)魏晋:九品中正制。(1分)相同点:选拔依据都注重品德;(2分)选拔途径都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2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