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独断论一种新的知识辩护_第1页
新独断论一种新的知识辩护_第2页
新独断论一种新的知识辩护_第3页
新独断论一种新的知识辩护_第4页
新独断论一种新的知识辩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独断论一种新的知识辩护

B15A0439-8041(2012)10-0053-09“新独断论”(newdogmatism)是一种知识论①。它认为,知觉经验对知觉知识的获得来说是充分的。其中,知觉知识指基于知觉经验的知识。例如,通过看,我知道草席上有一只猫。如果我们不反对经验论的基本信条(关于世界的知识最终来源于经验),那么就必须承认,知觉知识是最基本的知识,对其他知识的完整理解只有了解它后才有可能。新独断论试图对知觉知识给出说明。这是一项需要付出努力的基层工作,但并不是所有努力都是成功的。我将表明,普赖尔(JamesPryor)的新独断论(以下简称PND)是有问题的。不过,问题并非不可解决。在麦克道尔(JohnMcDowell)的“析取论”(disjunctivism)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独断论(以下简称MND)可以解决PND的问题。MND蕴涵了两组分知识论(知识是得到辩护的信念,而不是传统上所说的得到辩护的真信念)。两组分知识论为解决知识论的难问题带来了新希望,是一个有前途的理论。一、经验辩护问题一个没有什么争议的论点是,单纯的相信构不成知识,因为它的真得不到任何保证。信念只有在满足了某种认知标准后才有资格称得上知识。所以,知识论关注满足了标准的信念。这样的信念,我们说它是得到了“辩护”(justified)的信念。按照这样的理解,辩护是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论的重要任务就是弄清楚信念是如何得到辩护的。很显然,信念可以从其他信念那里获得辩护。例如,我相信我妻子在家里了,是因为我相信家里的灯亮着。可问题是,我们不能一直这样追溯下去,因为那样会产生无穷倒退。实际上,我们根本不会无限追溯,因为当辩护被追溯到信念的基本来源时,我们将不再援引信念。假如有人问我,为什么相信家里的灯亮着,我会直截了当地说,我看见家里的灯亮着。这种情况下,至少从字面上看,我是在用知觉经验辩护知觉信念。很多知识论者认为,知识论应该容纳这样的日常会话,也就是说,知识论应该承认,有些信念可以从经验那里获得辩护。此种辩护被称为经验辩护,得到经验辩护的信念被称为基础信念。引入基础信念的好处是双重的:既符合常识,又可以中止信念辩护的无穷倒退。由于经验不是信念,它本身无需辩护,所以辩护到了经验这里就自然停止了。可问题并未因经验辩护的引入而消失。一个重要而又令人困惑的问题是,非信念状态的知觉经验如何能向知觉信念传达一个它所不具有的东西(即辩护)?一些人,例如塞拉斯(WilfridSellars)和戴维森(DonaldDavidson),认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强行坚持的话,就会陷入“所予的神话”。②另一些人,例如普赖尔和麦克道尔,认为知觉经验与知觉信念一样具有命题内容,因而可以辩护知觉信念。对于他们来说,问题只是在于,知觉经验对知觉信念的辩护是不是充分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某个知觉信念是否可以单独地从某个知觉经验那里获得辩护?在20世纪前,几乎没有人给予肯定回答。理由似乎很明显:经验是可错的,我们不能在没有事先确定知觉经验是否可靠的情况下,就用它来辩护知觉信念。但另一方面,假如我们承认经验辩护是不充分的,那么,信念辩护的问题就仍然没有得到说明,除非我们能说明,我们何以能够事先确定知觉经验的可靠性。可如何说明这一点呢?洛克的回答是,虽然单个的经验不能提供充分的知识辩护,但多个经验可以。例如,虽然我不能仅凭当下的视觉经验确定一个物体是球形的,但我还可以去触摸它。多个经验的相互印证,特别是它们之间的一致性与有序性,可以有力地说明经验总体上是可靠的。③不过,洛克的回答并不能让人满意。既然所有经验都是有待确认的,那么诉诸另外的经验来确认经验的可靠性就是一个坏循环。休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无奈地承认,经验论是不完备的。康德试图用先验论来拯救经验论。先验论将经验如何给信念传达来自世界的合理性限制的问题,转化成世界如何按主体的认知结构显现出来的问题。这等于取消了经验辩护。显然,这样做的正当性取决于先验论本身的正当性。而先验论的正当性恰恰是非常可疑的。由于经验的领域也就是科学的领域,所以,断言有一个超越经验的先验领域也就相当于断言存在一个超出科学之外的领域。这让人很难接受。鉴于传统知识论的问题,当代知识论在很大程度上采取了“外在主义”(externalism)进路。外在主义认为,一些外在于认知者视角的要素也可以辩护信念。“可靠主义”(reliabilism)是典型的外在主义。根据可靠主义,一个信念是否得到辩护,在于它是否由可靠过程产生。过程的可靠性是客观的,即使认知者不知道某个认知过程是可靠的,他也可借由它获得知识。这为经验辩护问题提供了一个外在主义的解决方案:经验在辩护信念时其可靠性需要得到确认,不过,确认是外在的,无需认知者知晓。通过取消意识层面的确认,经验辩护的循环问题也随之取消。但问题没这么简单。外在主义甚至无法真正兑现经验的可靠性在意识层面的确认是可取消的承诺,因为认知者完全可以反过来根据他所获得的知觉知识确定知觉过程的可靠性。说明如下:假设我具有可靠的颜色视力,但我并不知道这一点。根据可靠主义,我可以运用视力获得这张桌子是红色的知识。另外,假设我知道这张桌子是红色的信念是由我的视力产生的。有了这两点,我就可以推知,我此次的颜色经验是准确的。重复这样的推理,我就可以知道,我的颜色经验在多数情况下是准确的,因而我的颜色视力是可靠的。沃格尔(JonathanVogel)形象地将这种证明方式称为“自举”(bootstrap)。④承认经验可以自举是难以接受的,因为知觉知识是知觉过程的结果,用它反过来证明知觉过程的可靠性是循环的。通过自举的方式获得的知识,正如柯恩(StewartCohen)所说,来得太简单了,它表明我们的知识论出了问题(柯恩称其为简易知识问题)。⑤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经验辩护的问题上存在着一种难以缓解的张力。一方面,知觉知识的直接性以及信念辩护的可能性要求经验辩护的充分性。但另一方面,经验的可错性又让我们对经验辩护的充分性产生怀疑:经验至少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确认后才能辩护信念。这让我们很是困惑:知觉经验到底能不能单独地辩护知觉信念?二、普赖尔的新独断论新独断论对经验辩护问题给出了一个直截了当但相当惊人的回答:知觉经验可以单独地辩护知觉信念。迄今为止,最为精致的版本是普赖尔提出的,即前面所说的PND。PND有三个核心论点⑥:(1)经验辩护的直接性原则:“当你的知觉向你呈现出情况像是p时,你对相信p具有一种不预设或不依赖于你对其他任何事情的辩护的辩护,你可以在论证中(即使是扩充性论证)引用它。具有这种对于相信p的辩护,你只需具有表征情况像是p的经验就可以了,而无需进一步的觉知(awareness)、反思(reflection)或背景信念。”(2)经验辩护的可击败性原则:“我们对自己的关于环境的信念的辩护是可击败的(defeasible)——我们的认知状态总有可能得到提高,以至于不再支持那些信念。”(3)经验辩护的充分性原则:“你通过仅仅具有情况像是p的经验而获得的辩护有时足以给你情况是p的知识。”先看直接性原则。普赖尔承认,直接性原则隐含了一个预设。这个预设便是“意向论”(intentionalism)。概括地说,意向论是这样一种观点:知觉经验是意向状态,它指向世界,将世界表征成某种样子。知觉经验将世界表征得所是的样子就是它的表征内容。表征内容具有语义特征,因而是命题的。⑦因此,在意向论看来,知觉经验是有命题内容的。这与传统观点大相径庭。传统观点,包括英国经验论与感觉材料理论,认为知觉经验是原初的所予,并不具有命题内容。在当代,意向论获得了大量支持。⑧意向论解释了知觉经验何以能够辩护知觉信念:知觉经验通过向知觉信念移交命题内容的方式发挥辩护作用。在意向论的基础上,直接性原则进一步断言,知觉经验可以不依赖于任何进一步的辩护而辩护知觉信念。普赖尔称这样的辩护为“直接辩护”。⑨相反,假如我们对某个信念的辩护依赖于对其他东西的辩护,那它就是间接辩护。直接辩护不同于认知上的独立性。一个信念,如果认知者无需持有任何其他信念就可以持有它,那么它就是认知上独立的。得到直接辩护的信念不必具有这样的独立性。认知者对信念p的持有也许依赖于一系列背景信念,但这并不表示他对信念p的辩护就依赖于他对那些背景信念的辩护。毕竟,持有与辩护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这个区分很重要,它可让新独断论免于“观察渗透理论”论题的反驳。⑩再看可击败性原则。可击败性原则告诉我们,知觉经验所提供的辩护是初步的(primafacie),它有可能被新的证据击败。起击败作用的证据有许多,例如支持非p的证据,能够将看起来情况是p“解释掉”(explainsaway)的证据。然而,在没有击败者的情况下,知觉经验却具有默认的辩护效力。可击败性原则为在知识论上区分像真实知觉那样的好情形与缸中脑(11)那样的坏情形提供了可能:虽然两种情形中经验都可以提供初步辩护,但坏情形中的辩护是可击败的。充分性原则断言,知觉经验有时足以让我们获得知觉知识。这当然是合乎常识的。比如说,有人问我:“你怎么知道草席上有一只猫?”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看见的。”当我给出这样的回答后,对方一般会满意,因为他觉得这样的回答足够了。普赖尔认为,上述三个原则都是易于接受的,因而并未给出严格的论证。(12)不过,普赖尔论证了,由上述三个原则组成的新独断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温和的反怀疑论方案”。(13)这个方案虽然不能像“雄心勃勃的反怀疑论方案”那样,在怀疑论者允许我们使用的前提范围内,证明我们可以得到辩护地相信外部世界的一些事情,但它却向我们表明了,我们何以能够知道怀疑论假设的否命题(如我不是缸中脑)。(14)这足以保证知觉知识的可能性。普赖尔争论说,像PND这样一个既成功又符合直觉的理论,如果我们找不到要求我们弃之不顾的反对意见,那么就应该接受它。这可以看作是普赖尔对PND所做的间接辩护。问题是,我们真的找不到有效的反对意见吗?并非如此。正如普赖尔所承认的,PND蕴涵了可错主义。可错主义认为,我们可以在可击败的辩护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普赖尔认为这是可接受的。的确,很多当代知识论者都承认可错主义。(15)但是,PND所蕴涵的可错主义会给它带来麻烦,它会导致内塔(RamNeta)所说的“可击败性悖论”。(16)这个悖论表现为,四个单个地看都是可接受的陈述合起来却是不相容的:(1)在时刻t1,我知道p。(2)在将来的某个时刻t2,我有可能获得好的证据,表明我在t1时刻不知道p。(3)假如我在t2时刻获得了那样的证据,那么我在t2时刻就不知道我在t1时刻所知道的那个p。(4)如果S知道p,并且S继续拥有关于p的全部证据,继续在那些证据的基础上相信p,那么S就不会仅仅因为获得新证据而失去知识p。获得新证据本身不可能让你变得更无知。上述陈述中,(1)和(2)分别为充分性原则和可击败性原则所蕴涵。(3)是(1)和(2)的推论。(4)的可接受性没那么明显。然而,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否认(4)会导致矛盾。S知道p意味着,S所拥有的关于p的全部证据对他知道p而言是充分的。否认(4)意味着,S可以在继续拥有关于p的全部证据的情况下,仅仅因为获得新证据就失去了知识p,而这恰恰表明,S先前所拥有的关于p的全部证据是不充分的。因此,(4)是难以否定的。可是,(4)和(3)却是矛盾的,把它们放在一起就会产生悖论。(17)三、析取论与新独断论可击败性悖论表明,PND是有问题的。问题就在于,PND既要坚持可击败性原则以容许经验的可错性,又要坚持充分性原则以保持新独断论的身份。前一个原则要求经验辩护与知觉知识保持一定的距离,后一个原则又要求它们之间能够无缝接合,这实在难以两全。除非放弃一方要求,否则冲突难免。对新独断论来说,充分性原则是不能放弃的,因为那样也就不成其为新独断论了。因此,出路只有一条,修改可击败性原则。可击败性原则承认,只要没有击败者,所有经验都可以辩护信念。即使我只是幻觉到草席上有一只猫,只要我的幻觉是如此地栩栩如生,以至于我不能发现它是幻觉,那么,我的幻觉经验就辩护了草席上有一只猫的知觉信念。由于经验被认为是通过转交内容的方式辩护信念的,因此,幻觉经验能够像真实知觉一样为知觉信念提供初步辩护,也就意味着它具有像真实知觉一样的内容。这初看起来似乎是不成问题的。毕竟,幻觉与真实知觉都向认知者呈现出了“情况像是p”。所以,它们传达给信念的就是“情况像是p”。普赖尔就是这么认为的。可是,如果知觉经验的内容一旦被限定为“情况像是p”,它何以能够辩护知觉信念也就不得而知了。“情况像是p”并不等于“情况就是p”,它总是相容于“情况像是p,但实际上非p”。因此,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经验辩护同样适用于缸中脑。这样一来,我们的认识论地位就岌岌可危,怀疑论者随时都可以向我们施压。于是PND遇到了传统知识论同样的问题,情况未有任何改善。以上分析表明,PND的可击败性原则是有问题的。问题就在于,它默认了在好情形与坏情形中,知觉经验都只有向知觉信念传达“情况像是p”。“情况像是p”构成了真实知觉与幻觉的共同要素,使得它们成为同种类型的经验。它们的不同仅仅是外在的,即它们与外部事物的联系方式的不同。马丁(MichaelMartin)称此想法为“共同种类假设”。相应地,那些预设了该假设的理论就为“共同种类理论”。(18)PND与传统知识论都属于共同种类理论。共同种类理论存在共同的问题,它们无法说明经验的有效性,因而注定不能解释知识何以是可能的。因为一旦我们承认,在好情形与坏情形中认知者享有的是同种类型的经验,那么自然而然地,我们就无法知道自己拥有的到底是哪种经验。毕竟,我们不能越过自己的经验去看它与外部事物的联系。如此一来,经验在何时传达了“情况就是p”也就不得而知了,从而,经验辩护的有效性也就不得而知了。哲学理论的问题往往出现在预设上。共同种类理论也是如此。它们所承诺的共同种类假设并非不证自明的先天命题,也不是得到证明的后验命题,而只不过是未加审视的直觉。这种直觉来自好情形与坏情形中经验现象上的不可分辨性。但是,现象上相同并不代表本体上就相同。比如,一张老虎的全息照片看起来与真老虎一模一样,它们现象上相同,但本体截然不同。这告诉我们,不能仅从经验现象上的相同推断出它们种类的相同。这正是析取论所想说的。析取论认为,尽管坏情形的经验与好情形的经验在现象上是不可分辨的,但它们在本性上却是不同的。在好情形中,我们感知到了世界中的事物,它构成了经验的一部分。如果没了那个事物,我们就不说那个经验是真实的。因此,好情形的经验是依赖外部事物的。坏情形的经验则不同,它恰恰是在没有外部事物时发生的,因而不是依赖外部事物的。析取论吸收了这样的前理论直觉,认为好坏情形中经验的不同是本性的不同。因此,知觉经验并不是一个种类:它或者是好的,或者是坏的。析取论由此得名。我们还可以从内容的角度来理解析取论。对意向论者来说,真实知觉是依赖外部事物的,也就是说,知觉经验的内容是由事物及其性质本身而不是用以指示那些事物或性质的概念组成的。这样的内容,称其为罗素式内容。之所以冠以罗素的名号,是因为罗素曾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单称词项只对它所在的句子所表达的命题贡献它的指称。(19)这意味着,包含单称词项的命题是由单称词项的指称和谓词所表达的性质组成的。例如,“济南很干燥”这句话所表达的命题是由济南这个地方和干燥这一性质组成的。罗素式内容是世界中的事实。如果一个心理状态具有罗素式内容,那就肯定存在那个心理状态所表征的那个事实。这样的状态,我们说它是“事实性状态”(factivestate)。(20)麦克道尔式析取论认为,好情形中的知觉经验是事实性状态。(21)“在我们未被误导的那个经验中,我们接受的是‘事物如此这般’。‘事物如此这般’既是那个经验的内容……也是一个可感的事实,即可感世界的一个方面……[它们]之间没有本体论上的间隙。”(22)相反,在坏情形中,知觉经验是纯粹显相(mereappearance),并不具有罗素式内容。因此,好情形与坏情形中知觉经验的内容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决定了它们传达给信念的东西是不同的。在好情形中,知觉经验传达给信念的是“情况就是p”。在坏情形中,知觉经验传达给信念是“情况像是p,但实际上并非p”。所以,好坏两种知觉经验并非像共同种类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具有相同的辩护效力,相反,它们的知识论地位是截然不同的。麦克道尔式析取论蕴涵了新独断论。根据麦克道尔式析取论,好坏两种情形中,知觉经验所传达给知觉信念的内容是不同的。假设认知者S在坏的知觉经验E(B)的基础上形成了知觉信念p。这种情况下,E(B)传达给信念p的是“情况像是p,但实际上并非p”,信念p并没有从E(B)那里获得辩护,从而S也没有从E(B)那里获得知觉知识。在好情形中,S的知觉经验E(G)传达给信念p的是“情况就是p”。“情况就是p”排除了~p,所以信念p肯定为真。在此意义上,我们说E(G)构成了对信念p的“排除了错误(falsehood-excluding)的辩护”(23)。“排除了错误的辩护”足以保证认知者所获得的是知觉知识。因此,在好情形中,经验辩护是充分的。而这正好是新独断论的独特标志。所以,麦克道尔式析取论就是新独断论,可称其为MND。麦克道尔本人也承认,可以将他的观点称为独断论。在一篇与布兰顿(RobertBrandom)商榷的文章中,他明确地说:“独断论,布兰顿说我拒斥的四个论点中的一个,正是我所捍卫的。”(24)仿照PND的刻画方式,我们可以把MND概括为如下三个论题:(1)经验辩护的直接性原则:当你的知觉向你呈现出情况是p时,你对相信p具有一种不预设或不依赖于你对其他任何事情的辩护的辩护,你可以在论证中(即使是扩充性论证)引用它。具有这种对于相信p的辩护,你只需具有呈现出情况是p的经验就可以了,而无需进一步的觉知、反思或背景信念。(2)经验辩护的不可击败原则:如果一个知觉信念p得到了E(G)的辩护,那么它就是不可击败的——它不可能被新获得的证据击败。(3)经验辩护的充分性原则:你通过仅仅具有情况是p的经验而获得的辩护足以给你情况是p的知识。与PND的表述相比,可击败原则被换成了不可击败原则,直接性原则与充分性原则中的“情况像是p”被换成了“情况是p”。这种替换是拒斥共同种类假设的结果。新的直接性原则与充分性原则同样可体现新独断论。不可击败原则使得MND可以避开困扰PND的可击败性悖论。根据不可击败原则,“S知道p”蕴涵了“S相信p”得到了“排除了错误的辩护”,它不可能被新证据击败。因此,可击败性悖论中的(4)是对的。(1)和(2)单独地看都是可能的,但合在一起不可能都对。假设(1)是对的,鉴于知道蕴涵了“排除了错误的辩护”,它不可能被击败,所以(2)实际上是不可能的。S在t2时刻所获得的证据其实是不好的证据,它让S觉得(2)是对的,但实际上并不对。假设(2)是对的,然则t1时刻的证据就未能给予不可击败的辩护。按照MND,S实际上并未获得知识,所以(1)不成立。在t1时刻,S只是觉得自己知道p,实则不然。所以,在MND看来,可击败性悖论根本就不成立。四、两组分知识论我已经说明了MND是一种新独断论。下面我将论证,可以在MND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新型的两组分知识论。我将说明,两组分知识论为解决“盖梯尔问题”(Gettierproblem)带来了新的希望。此外,我还会对一些可能的重要批评进行回应,以保卫所取得的成果。我所说的两组分知识论是这样一种理论,即知觉知识是得到辩护的知觉信念。我认为,可以这样从MND推导出两组分知识论:(1S)认知者S的知觉经验E(G)为他的知觉信念提供了“排除了错误的辩护”,这足以让他获得知觉知识。(2N)只有当知觉经验为知觉信念提供了“排除了错误的辩护”,认知者才具有知觉知识。因此,(3C)S具有知觉知识p,当且仅当其知觉信念p得到了E(G)的辩护。其中,(1S)是MND的主张,给定MND自然就有(1S)。(2N)是需要说明的。说明如下:首先,由新独断论可知,只有知觉经验才能辩护知觉信念。如果承认可靠性、“安全性”(safety)这样的非经验要素可以起辩护作用,那就等于否定了经验辩护的充分性原则,从而也就否定了新独断论。所以,新独断论已经将辩护的候选者限定在经验之中。其次,新独断论将知觉经验理解为意向状态,将经验辩护理解为内容的转交,这意味着,辩护的候选者只能是经验内容。而按MND,只有罗素式内容才能起辩护作用。罗素式内容就是事实p,有它就有事实p,所以,它所提供的辩护必定是“排除了错误的辩护”。因此,由MND可推出(2N)。(2N)结合(1S)就可推出(3C)。我已经从MND中推导出了两组分知识论。下面我将说明,两组分知识论为解决盖梯尔问题带来了新希望。让我们设想如下情形:假设S走进一个光线条件良好的房间,看见前面不远处有一只杯子,于是他相信这个房间有一只杯子。实际上,S所看到的杯子只不过是一台计算机产生的全息照片。这台计算机通过性能可靠的传感器与一只藏在完全不透光的帘子后面的杯子相连,产生它的全息照片。但S并不知道这些情况。直觉告诉我们,S在这种情形中并不具有知觉知识。然而,S的信念是真的,并且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证据支持,那么,为什么说他不具有知识呢?传统的三组分知识论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即使是后盖梯尔知识论也好不到哪里去。以可靠主义为例。在这个例子中,从传感器到计算机再到S的知觉,整个过程都是可靠的。因此,可靠主义并不能排除这类盖梯尔情形。但两组分知识论处理起来却很轻松。两组分知识论认为,上述情形中,S的信念并未得到了辩护。由于实际存在的那个杯子不在S的视线之中,S并未看到它,因此,S的经验并不具备罗素式内容,它并不能辩护信念。两组分知识论的去盖梯尔化解释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就拿上面那个例子来说,很多人,当然包括普赖尔,认为S的信念得到了辩护,因为S的知觉经验给了他证据支持。看一下所谓“新缸中脑假设”,问题就更清楚了。设想有一个神通广大的精灵,他能制造出某个认知者S的缸中脑复制品S′,假设S在t时刻基于他的事实性经验相信p,那么,S相信p得到辩护的程度与最新复制出的S′相信p得到辩护的程度相同吗?(25)大部分哲学都回答说是。例如,德雷斯克(FredDretske)就认为,由于S′的信念和我们的一样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基于与S用以确认他的信念的证据相同的证据去相信p的,所以,S′和我们一样有权去相信p。(26)不得不承认,S′拥有信念p的确有合理之处。例如,S和S′尽到了同样的认知义务,也负起了同样的认知责任。两组分知识论并不反对这些看法,但它认为那些因素与经验辩护无关。对经验辩护来说,唯一相关的是知觉经验的内容。如果认为S和S′的知觉经验具有相同的内容,那么,他们的信念得到辩护的程度就是相同的。可是S和S′的知觉经验的内容并不相同:前者是罗素式内容,后者却是纯粹显相。由于S和S′所拥有的证据基础是不同的,所以他们的知识论境况是不同的。对于一般化的盖梯尔情形,两组分知识论同样可以处理。以盖梯尔的例子为例(27)。史密斯为什么并不知道那个得到工作的人口袋有十个硬币?两组分知识论的回答是,史密斯的信念或者为假,或者没有得到辩护。史密斯所拥有的证据,如果是事实性的话,那它的内容必定涉及了琼斯(因为罗素式命题由事物及其性质本身构成)。假如史密斯在事实性证据的基础上形成了信念“那个得到工作的人口袋有十个硬币”,那么,“那个得到工作的人”指的就是琼斯。现在琼斯并未获得工作,所以史密斯的信念是假的。另一方面,假如史密斯所拥有的证据并不是事实性的,那么,在他的信念中“那个得到工作的人”就可以指那个事实上得到工作的人,即史密斯他自己。但这样一来,他的信念就没有得到辩护,因为他没有事实性的证据。由此可见,两组分知识论可以很好地处理一般化的盖梯尔问题。两组分知识论拥有与众不同的去盖梯尔化效能,这得益于它对辩护的独特理解。在传统知识论中,辩护与真分别代表了两股不同的力量:其中一股是来自心灵的内生力量,另一股是来自世界的外生力量。当这两股力量完全融合时知识就产生了。可是,假如我们认知者的知觉经验即使没有向知觉信念传达事实性的内容也仍然能够辩护信念的话,就等于承认了辩护与真有可能会错开。由此就产生了盖梯尔问题。后来的知识论以解决盖梯尔问题为己任,它们想尽了各种方法想把辩护与真重新对接上。但这注定是项希望渺茫的工作。既然已经错开,又如何能够对接上呢?两组分知识论拒绝做徒劳的工作,它从一开始就坚持真与辩护是不可分离的。在“排除了错误的辩护”中,真与辩护已经融为一体了,因此不存在分离的问题。至此,我阐明了MND的三大好处。第一,解决了经验辩护问题;第二,避开PND的问题;第三,它所蕴涵的两组分知识论为解决盖梯尔问题带来了新希望。问题是,这些好处真能兑现吗?MND会不会和PND一样,只是做了一些虚假的承诺?这个担心并非多余。因为MND的所有好处都依赖于析取的经验概念,依赖于它对E(G)与E(B)作出的本体论上的区分。但是,如果本体论上的区分不能在知识论层面得到确认的话,那么好处将无法兑现。于是就有这样的质疑:在E(G)与E(B)主观上不可分辨的情况下,认知者又如何知道他当下的经验是E(G)而不是E(B)呢?(28)如果认知者做不到这一点,那么E(G)与E(B)的区分对他来说就是无意义的,从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