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防雷产品的技术原理及开展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重要领域〔邮电、广电、金融、电力、公路等〕防雷已经是热门话题,这是因为IT技术的普及导致了保护IT设备的防雷产品需求的高速增长。有需求就有供应正是市场经济的魅力所在,因此防雷产品市场兴旺兴旺,各种新品层出不穷,防雷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开展。但从事IT行业的技术人员对强电不是很熟悉,加上过去防雷是很冷僻的学科,系统介绍防雷技术及防雷产品的资料很少,这就给用户经济合理地选择防雷产品带来了困惑。一、防雷产品的变迁当人们知道雷是一种电现象后,对雷电的崇拜和恐惧就逐渐消失,并开始以科学的眼光来从新观察这一神奇的自然现象,希望能利用或控制雷电活动以造福人类。200多年前富兰克林率先在技术上向雷电发起了挑战,他创造的避雷针可能要算是最早的防雷产品,今天这一品名几乎已被所有的人知道。其实,富兰克林在创造避雷针时是以为金属避雷针的尖端放电作用可以综合雷云中的电荷,使雷云和大地间的电场降低到无法击穿空气的水平,从而防止了雷击的发生,所以当时的避雷针一定要求是尖的。但后来的研究说明:避雷针是无法防止雷击的发生的,它之所以能防止雷击是因为高高耸立的避雷针改变了大气电场,使得一定范围的雷云总是向避雷针放电,也就是说避雷针只是比它周围的其它物体更容易接闪雷电,避雷针被雷击中而其它物体受到保护,这就是避雷针的防雷原理。进一步的研究说明避雷针的接闪作用几乎只与其高度有关,而与其外形无关,就是说避雷针不一定是尖的。现在防雷技术领域统称这一类防雷装置为接闪器。电的普遍使用促进了防雷产品的开展,当高压输电网为千家万户提供动力和照明时,雷电也大量危害高压输变电设备。高压线架设高、距离长、穿越地形复杂,容易被雷击中。避雷针的保护范围缺乏以保护上千公里的输电线,因此避雷线作为保护高压线的新型接闪器就应运而生。在高压线获得保护后,与高压线连接的发、配电设备仍然被过电压损坏,人们发现这是由于“感应雷〞在作怪〔感应雷是因为直击雷放电而感应到附近的金属导体中的,感应雷可通过两种不同的感应方式侵入导体,一是静电感应:当雷云中的电荷积聚时,附近的导体也会感应上相反的电荷,当雷击放电时,雷云中的电荷迅速释放,而导体中原来被雷云电场束缚住的静电也会沿导体流动寻找释放通道,就会在电路中形成电脉冲。二是电磁感应:在雷云放电时,迅速变化的雷电流在其周围产生强大的瞬变电磁场,在其附近的导体中产生很高的感生电动势。研究说明:静电感应方式引起的浪涌数倍于电磁感应引起的浪涌。〕。雷电在高压线上感应起电涌,并沿导线传播到与之相连的发、配电设备,当这些设备的耐压较低时就会被感应雷损坏,为抑制导线中的电涌,人们创造了线路避雷器。早期的线路避雷器是开放的空气间隙。空气的击穿电压很高,约500kV/m,而当其被高电压击穿后就只有几十伏的低压了。利用空气的这一特性人们设计出了早期的线路避雷器,将一根导线的一端连在输电线上,另一根导线的一端接地,两根导线的另一端相隔一定距离构成空气间隙的两个电极,间隙距离确定了避雷器的击穿电压,击穿电压应略高于输电线的工作电压,这样当电路正常工作时,空气间隙相当于开路,不会影响线路的正常工作。当过电压侵入时,空气间隙被击穿,过电压被箝位到很低的水平,过电流也通过空气间隙泄放入地,实现了避雷器对线路的保护。开放间隙有太多的缺点,如击穿电压受环境影响大;空气放电会氧化电极;空气电弧形成后,需经过多个交流周期才能熄弧,这就可能造成避雷器故障或线路故障。以后研制出的气体放电管、管式避雷器、磁吹避雷器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这些毛病,但他们仍然是建立在气体放电的原理上。气体放电型避雷器的固有缺点:冲击击穿电压高;放电时延较长〔微秒级〕;残压波形陡峭〔dV/dt较大〕。这些缺点决定了气体放电型避雷器对敏感电气设备的保护能力不强。半导体技术的开展为我们提供了防雷新材料,比方稳压管,其伏—安特性是符合线路防雷要求的,只是其通过雷电流的能力弱,使得普通的稳压管不能直接用作避雷器。早期的半导体避雷器是以碳化硅材料做成的阀式避雷器,它具有与稳压管相似的伏—安特性,但通过雷电流的能力很强。不过很快人们又发现了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变阻器〔MOV〕,其伏—安特性更好,并具有响应时间快、通流容量大等许多优点。因此,目前普遍采用MOV线路避雷器。随着通信的开展,又产生了许多用于通信线路的避雷器,由于受通信线路传输参数的约束,这一类避雷器要考虑电容和电感等影响传输参数的指标。但其防雷原理与MOV根本一致。二、现代防雷产品介绍现代防雷产品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四大类:1.接闪器避雷针是最早的接闪器,也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成熟的防直击雷装置。避雷带、避雷网、避雷线是避雷针的变形,其接闪原理是一致的。对避雷针的接闪原理的认识是有一个开展过程的,现在的滚球法理论比拟全面地解释了接闪器吸引雷电的各种现象,被国内外标准所采纳。滚球法理论认为:a.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如下图:半径为R的球与接闪器和地面相切绕接闪器滚动一周所形成的阴影区域即为接闪器的保护范围。R根据不同的防雷类别分别选为30米、45米、60米。b.在保护范围内并不是没有雷击,只是雷击能量较小,滚球半径R越小,进入保护范围的雷击能量也越小,也就是说接闪器的防雷效果越好。c.接闪器并非越高越好,超过60米的接闪器在技术上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理论上任何良好接地的金属物体都可以作为接闪器,因此随着经济的开展,人们对接闪器的外形提出了要求,希望能与漂亮的现代建筑协调,出现了一些形状各异,五彩缤纷的接闪器,但其防雷原理并没有改变。由于传统接闪器并没有消除雷击,而只是将雷电流引向自身,这样会带来地电位升高、侧击、雷电流电磁干扰等问题,虽然能采用其它技术手段解决,但人们总希望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产品,声称在进一步控制雷电方面取得了成果:a.消雷器消雷器是国内近年来有非常大影响的防雷产品。它是希望改变接闪器的材料和形状来产生电流综合雷云中的电荷,让雷云在消雷器的保护范围内无法建立起接闪所需的场强,以到达消雷的目的。由于消雷器所声称的效果完全满足了人们所希望的防雷效果,因此一段时间内消雷器风行国内市场。后来国内许多专家提出异议,认为消雷器的原理在技术上无法实现,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提出了大量例证,市售消雷器并不能真正消雷。由于两派观点都有国内知名防雷专家支持,所以消雷器在国内防雷学术界引起极大的争论,遗憾的是最后这些争论开展到超出了学术范畴,认为是专家的道德问题,有的居然提到了伪科学问题。结果谁也没被说服,争论最后以行政命令禁用消雷器而告终。在消雷器的繁荣时期,许多厂家也提供与消雷器相似原理的接闪器,名目繁多,有导体消雷器、半导体消雷器、大幅度降低接闪电流的特殊避雷针等。在各部发文禁用消雷器后,这些产品也销声匿迹,或改头换面。b.特殊避雷针还有一些避雷针成认自己接闪雷电,但其保护范围特别大,而且不会因为加装了避雷针而增大雷击概率。这一类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不大,没多少人去深究其技术原理的可行性。但在标准中规定任何接闪器都只能按滚球法校核保护范围。c.引下线一些厂家不在接闪器上作文章,却在引下线上采取措施,他们认为接闪器接闪时大量的雷电流通过引下线入地,会在周围的导体中产生感应雷,因此推出有屏蔽作用的引下线。必须指出:感应雷主要是由雷云的静电感应引起的,只屏蔽引下线作用并不大,而是要加强所有导线的屏蔽效果,才能削弱感应雷。其实,在国标?建筑物防雷设计标准?〔GB50057—94〕中,对金属引下线的规定就已采取了降低引下线电磁干扰的措施,如多根引下线的分流作用,均匀对称的布置在建筑物四周可相互抵消内部电磁场,利用建筑物的钢筋框架这个很好的屏蔽笼〔法拉第笼〕接闪引下雷电流等。因此,普通金属引下线的方法在技术经济上都是可行的。2.低压电源避雷器原邮电部的分析统计说明:通信站80%的雷击事故是由雷电波侵入电源线造成。因此,低压交流避雷器开展非常迅速,而以MOV材料为主的避雷器在市场上占有统治地位。MOV避雷器的生产厂家众多,其产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a.通流容量通流容量是避雷器所能耐受的最大雷电流〔8×20`μs〕。信息产业部标准?通信工程电源系统防雷技术规定?〔YD5078-98〕对电源避雷器的通流容量做出了规定,首级避雷器大于20千安。不过目前市场上避雷器通流容量有越做越大的趋势,通流容量大避雷器不容易被雷击损坏,耐受小雷电流冲击的次数增加,残压也略有降低,采取冗余并联技术的避雷器还提高了保护能力的可靠性。但是避雷器的损坏并不都是由于雷击造成。目前,有人提出检测避雷器应采用10X350微秒电流波,其理由是IEC1024和IEC1312等标准在描述雷电波时采用了10X350微秒波。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因为在IEC1312中对避雷器进行匹配计算时仍然采用8X20微秒电流波,在IEC1643?低压配电系统保护设备〔SPD〕——选用原理?中也采用8X20微秒波来作为检测避雷器〔SPD〕的主要电流波形。因此,不能说用8X20微秒波检测避雷器的通流容量是过时的,也不能说用8X20微秒波检测避雷器的通流容量就不符合国际标准。b.保护电路MOV避雷器的失效有短路和开路两种形式,强大的雷电流可能将避雷器击坏,形成开路故障,这时避雷器模块的外形往往会被破坏。避雷器也可能因时间长材料老化而动作电压下降,当动作电压下降到低于线路工作电压的水平时,避雷器通过交流电流增加,避雷器发热,最终会破坏MOV器件的非线性特性,导致避雷器局部短路烧毁。电源线路故障造成的工作电压升高也可能产生类似情况。避雷器的开路故障不影响电源供电,要检查动作电压才能发现,故避雷器需定期检查。避雷器的短路故障影响电源供电,发热严重时会烧毁导线,需要保护报警电路来确保供电平安,过去主要是在避雷器模块上串联保险丝,但保险丝既要保证雷电流通过又要在短路电流出现时熔断,在技术上实现起来较困难,特别是避雷器模块多是局部短路,短路时流过的电流并不大,但持续电流足以使主要用于泄放脉冲电流的避雷器严重发热。后来出现的温度断开装置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设定装置的断开温度来检测避雷器的部分短路,一旦避雷器发热装置自动断开,并给出光、电、声地报警信号。c.残压信息产业部标准?通信工程电源系统防雷技术规定?〔YD5078-98〕对各级避雷器的残压做出了具体要求,应该说标准要求的指标是很容易到达的,MOV避雷器的残压是其动作电压的2.5—3.5倍。直接并联的单级避雷器其残压差异并不大,降低残压的措施是降低动作电压和增大避雷器通流容量,但动作电压太低由于电源不稳造成的避雷器损坏就会增加。国外一些产品在进入中国市场初期,动作电压都很低,后来都大大提高了动作电压。可以通过两级避雷器来降低残压,如下图:雷电波入侵时避雷器1放电,产生的残压为V1;流过避雷器1的电流为I1;避雷器2放电的残压为V2,流过的电流为I2。这样就有:V2=V1-I2Z显然避雷器2的残压低于避雷器1的残压。有厂家提供两级防雷的避雷器,用于单相电源防雷,因单相供电的功率一般在5KW以下,线路电流不大,阻抗电感容易绕制。也有厂家提供三相的两级避雷器,因三相电源的功率可能很大,因此这种避雷器的体积大、价格高。在标准中要求在电源线上多级加装避雷器,其实也能实现降低残压的效果,只不过是利用了导线的自感做各级避雷器间的隔离阻抗电感。避雷器的残压只是避雷器的技术指标,真正加在设备上的过电压还要在残压的根底上加上避雷器与电源线、地线连接的两段导线电感产生的附加电压,因此正确的安装避雷器也是降低设备过电压的重要措施。d其它功能避雷器还可以根据用户需要提供雷击计数器、监控接口和不同的安装方式。3.通信线路避雷器通信线路避雷器的技术要求较高,因为除了满足防雷技术要求外,还须保证传输指标符合要求。加上与通信线路相连的设备耐压很低,对防雷器件的残压要求严格,因此在选择防雷器件时较困难,目前常用的防雷器件的相关性能如下表所示:参数-----放电管-----MOV----TVS电容-----很小--------大----较小残压------高---------中-----低通流容量---大---------大-----小响应速度---慢---------快----很快理想的通信线路防雷器件应是电容小、残压低、通流大、响应快。显然表中的器件都不理想,放电管几乎可以用于所有的通信频率,但其防雷能力较弱;MOV电容较大,只适用于音频传输,TVS耐雷电流的能力较弱只能起辅助保护作用。不同的防雷器件在电流波的冲击下其残压波形也不同,如下图。根据残压波形的特点,可将避雷器分为开关型和限压型,也可以将两种复合在一起,扬长避短。解决的方法是采用不同器件组合成两级避雷器,其原理图与电源的两级避雷器同。只是第一级用放电管,中间隔离阻抗用电阻或PTC,第二级用TVS,这样可以发挥各器件之所长。这种避雷器大约可到几十MHZ的频率。更高频率的避雷器就主要是采用放电管了,如移动和寻呼的天馈线避雷器,否那么很难满足传输要求。也有产品采用高通滤波器的原理,因雷电波的能量频谱集中在几千赫兹到几百千赫兹之间,相对于天线的频率很低,滤波器容易制作。最简单的电路是在高频芯线上并联一个小磁芯电感,就可以构成高通滤波的避雷器。对于点频通信天线也可采用四分之一波长的短路线构成带通滤波器,防雷效果更好,但这两种方法都会将天馈线上传送的直流短路,其应用范围有限。4.接地装置接地是防雷的根底,标准规定的接地方法是采用金属型材铺设水平或垂直地极,在腐蚀强烈的地区可以采用镀锌和加大金属型材的截面积的方法抗腐,也可以采用非金属导体做地极,如石墨地极和硅酸盐水泥地极。更合理的方法是利用现代建筑的根底钢筋做地极,有事半功倍之效。由于过去对防雷认识的局限性,片面强调降低接地电阻的重要性,导致一些厂家推出各种接地产品,声称能降低地电阻。如降阻剂、高分子地极、非金属地极等。其实就防雷的角度讲,对接地电阻的认识已有变化,对地网的布置形式的要求较高,对阻值要求放松,在GB50057--94中只强调了各种建筑的地网形式,而没有阻值要求,这是由于在等电位原理的防雷理论中,地网只是一个总的电位基准点,并不是绝对的零电位点。要求地网形状是为了等电位的需要,而要求阻值就不符合逻辑了,当然在条件许可时,获得低的接地电阻总没有什么错。另外供电和通信对接地电阻有要求,那已超出防雷技术的范围。接地电阻主要受土壤电阻率和地极与土壤接触电阻有关,在构成地网时与形状和地极数量也有关系,降阻剂和各种接地极无非是改善地极与土壤的接触电阻或接触面积。但土壤电阻率起决定作用,其它的都较易改变,如果土壤电阻率太高就只有工程浩大的换土或改进土壤的方法才能有效,其它方法都难以凑效。防雷是一个老话题,但仍在不断开展中,应该说现在尚无万试万灵的产品。防雷技术还有许多待探索的东西,目前雷云起电的机理还不清楚,雷电感应的定量研究也很薄弱,因此防雷产品也在开展中,一些防雷产品所声称的新效果,需以科学的态度在实践中检验,在理论上开展完善。由于雷电本身是小概率事件,需要大量长期的统计分析才能得到有益的结果,这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过压保护原理本报告向初次涉足过压保护者介绍其根本原理。要保护电气和电子系统重要的是在电磁兼容性保护区内设置一套包容全部有源导线在内的完整的电位补偿系统。过压保护装置中放电器元件的物理特性在实际应用中既有优点,亦有缺点,因此采用多和元件组合的保护电路运用得更为广泛。
近年来使用人员和保险公司要求在电气和电子设备中安装过压放电器和雷击电流放电器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其原因是由过电压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多,而一代接一代的电器和设备却越来越敏感。
根据这种市场需求,在过去七到十年间有许多公司加强了对过压保护的研究,因而有大量过压保护产品系列的问世。
但是能满足包括从具有当代技术水平的能传导10/350us脉冲电流的雷击电流放电器;用于二次配电的可插式过压放电器;电器电源保护装置直到电源滤波器所有技术要求的产品系列却是极为少见的。
同样这种产品系列应该包括用于所有电路,即除电源外,还应包括用于测量、控制、调节技术电路和电子数据处理传输电路以及适用于无线和有线通讯的放电器,以便客户使用。
简单而草率地把放电器装在各种线路中并不意味着最优的过压保护。只有正确安装才能使放电器到达预期效果。电位补偿系统
放电器正常发挥效用的前提是将过压而引起的电流以最短的途径通过电位补偿系统接地。因此,建立一个合格的电位补偿系统至关重要。在安装电位补偿系统时,应使相互间必须进行信息交换的电路和电子设备与电位补偿系统的导线连接保持最短距离。
根据感应定理,电感量越大,瞬变电流在电路中产生的电压越高;U=L·di/dt电感量主要和导线长度有关,而和导线截面关系不大,因此,应使导线尽可能地短。多条导线的并联连接可显著地降低电位补偿系统的电感量。为了将这两条付诸实践,理论上可以把应与电位补偿装置连在一起的所有电路和设备连在同一块金属板上。基于金属板的设想在补装电位补偿系统时可采用线状、星状或网状结构。设计新的设备时原那么上应只采用网状电位补偿装置。将有源线路引入电位补偿装置瞬变电压或瞬变电流意味着其存在时间仅为微秒或毫微秒。
过压保护的根本原理是,在瞬态过电压存在的极短时间内,在被保护区域内的所有导电部件之间建立起一个等电位。这种导电部件也包括电路中的有源导线。人们需要响应速度快于微秒的元件,对于静电放电甚至快于毫微秒。这种元件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间隔内,将非常强大直到高达数倍于十千安的电流导出。在预期的雷击情况下按10/350us脉冲计算,电流高达50千安。通过完备的电位补偿装置,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一个等电位岛,这个等电位岛对于远处的电位差甚至可高达数十万伏。重要的是,在需要保护的区域内,所有导电部件都可认为具有接近相等或绝对相等的电位,因而不存在显著的电位差。放电器的安装及其作用
过压放电器元件从响应特性来看,有软硬之分。
属于硬响应特性的放电元件有气体放电管和放电间隙型放电器,二者要么是基于斩弧技术〔Arc-Chopping〕的角型火花隙,要么是同轴放电火花隙。属于软响应特性的放电元件有压敏电阻和抑制二极管。所有这些元件的区别在于放电能力,响应特性以及剩余电压。由于这些元件各有其优缺点,人们将其组合成特殊保护电路,以扬长避短。
闪电电流和闪电后续电流需要放电性能极强的放电器。为了将闪电电流通过电位补偿系统导入接地装置,建议使用根据斩弧技术带角型火花隙的雷击电流放电器。只有用它才能传导大于50千安的10/350us脉冲电流而且可以实现自动灭弧,这种产品的应用的额定电压可达400伏。此外这种放电器当短路电流达4千安时,不会引起额定电流为125安的保险丝熔断。
由于这些良好的参数的组合,使得在保护区域内安装的仪器和设备的不间断工作特性得以大大提高。特别要指出的是,这里不仅取决于幅值很高的电流可以进行处理,更重要的是脉冲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者必须同时考虑。因此,虽然角型火花隙也能够输导最高达100千安的电流,但以其脉冲形式为缩短的〔8/80us〕。这种脉冲是冲击电流脉冲,1992年10月以前作为开发雷击电流放电器的根底。
尽管雷击电流放电器放电能力很好,但总有其缺点:其剩余电压高达2.5至3.5千伏。因此,在整体安装雷击电流放电器时,应与其它的放电器组合使用。
为了将强电流从数据处理电路以及测量、控制和调节技术电路中传导出,可使用气体放电管,常规的气体放电管可以在试验脉冲8/20us情况下,将10千安的电流传导出。在这种信息线路中预期不会出现更为强大的放电电流,因为所接入导线的截面相对较小,通常也不再能承载较大的瞬态电流。
气体放电管的响应时间在毫微秒范围中段,虽已应用于电信设备数十年,却不光是优点。
缺点之一是与时间相关的点火性能。上升时间长的瞬态电流使得保护电平会到达与气体放电器额定电压相应的水平。特别快的瞬态电流会在一点与点火特征曲线会合,此点的电压是气体放电管额定电压的十倍。另一个缺点是,电压大于12伏和电流大于100毫安时会产生电源后续电流,这种电源后续电流只有在预置保险丝熔断的情况下才能消除,其结果是电路中断。
压敏电阻其功能相当于很多与串联和并联在一起的双向抑制二极管。工作原理如同与电压相关的电阻。电压超过规定电压,压敏电阻可以导电;电压低于规定电压,压敏电阻那么不导电。这样压敏电阻可起到很好电压限位作用。压敏电阻工作极为迅速,响应时间在毫微秒范围下段。
电源上常用的压敏电阻可输导极限可达40千安8/20us脉冲的电流。因而很适合做电源第二级放电器。但作为雷击电流放电器那么不适宜。国际电子技术委员会IEC1024-1文献中记载,要处理脉冲为10/350us的电荷量,相当于8/20us脉冲情况下电荷量的200倍。Q(10/350)us=200×Q(8/20)us从这条公式可以看出,不仅要注意放电电流的幅度,而且一定要注意脉冲形式,这是至关重要的。
压敏电阻的缺点是易老化和电容较高,老化是指压敏电阻内的二极管元件被击穿。由于大多数情况下pn-结过载时会造成短路,依其负载的频繁程度,压敏电阻开始吸引泄漏电流,泄漏电流会在敏感的测试电路中引起测量数据误差,同时,特别是在额定电压高的电路中,会造成强烈发热。
压敏电阻的电容高,使它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在信号传输线路中使用。电容和导线电感形成一个低通电路,会使信号极大地衰减。但频率大约在30千赫以下的衰减可以忽略不计。
抑制二极管的优点是可以把剩余电压限制到非常小的范围并能迅速作出反响。响应时间可达微微秒范围。抑制二极管用作过压保护缺点是吸收能量的能力太小。额定电压范围大于60伏时,使用抑制二极管只有在特别情况下才有意义。额定电压为230伏和110伏的电源不适宜使用抑制二极管。在这种情况下的放电能力,按8/20us脉冲计,只有几十安培。电流强度超过此数,抑制二极管会短路,这意味着保险丝熔断和电路断开。包含单个保护元件或者组合保护电路,又按安装技术条件而集成一体的组合件〔导轨安装式、电源插座式、适配器〕称作放电器。
几乎在所有情况下的过压保护,至少应分成两级。如电源,各个只包含一级保护的放电器,可安装在不同的位置,同一放电器中也可能包含多级保护。为了到达有效的过压保护,人们将需要保护的范围,按不同的电磁兼容性分区,这个保护范围,包括从闪电保护区0,过压保护区1至3,直到干扰电压保护区具有更高的序号。
设置电磁兼容性保护区0到3,是为了防止因高能耦合而损坏设备。而序号更高的电磁兼容性保护那么为防止信息失真和信息丧失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设备托管合同模板
- 2025携手合作合同
- 数字化绩效管理举措
- 2025资产管理合同托管协议范本
- 预算岗试用期述职报告
- 探寻先辈足迹践行美德精神
- 以唐僧为管理者谈管理
- 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员工
- 2020-2025年监理工程师之土木建筑监理案例分析押题练习试题B卷含答案
- 2025华夏银行外币住宅抵押贷款合同范本
- 搅拌器计算完整版
-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员金属结构继续教育考题-答案(完整版)
- 单片机原理接口技术课后习题答案李朝青
- 出租汽车、网约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证申请表
- GM/T 0047-2016安全电子签章密码检测规范
- GB/T 27689-2011无动力类游乐设施儿童滑梯
- GB/T 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 危险化学品生产相关法律法规
- 《汽车维护与保养》课件
- 中级无机化学答案版
- 道路绿化工程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