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慈母情深》一课,塑造了一位生活在中国六十年代的困难时期,依然支持孩子读书,崇尚文化的母亲的形象。教学此文的重点是聚焦“我”在母亲工作的地方看到的“意想不到”的镜头,感受这份深沉醇厚的母爱,学习作者是塑造人物的方法,并进行相关的语言实践。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重点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受母亲的形象。在阅读中初步领悟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并在语言实践中学会运用。2.感受母爱之深厚,学会关爱与感恩。3.拓展、推荐阅读梁晓声的小说《母亲》,进一步体会母亲的形象,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请你静静地读一下这段文字。屏显:由我的老母亲联想到千千万万的几乎一代人的母亲中,那些平凡的甚至可以认为是平庸的在社会最底层喘息着苍老了生命的女人们,对于他们的儿子,该都是些高贵的母亲吧?一个个写来,都是些充满了苦涩的温馨和坚忍之精神的故事吧?这是梁晓声在小说《母亲》中的一段充满深情的文字,透过这段文字,你最想用其中的哪个词语来形容作者那一代母亲的形象?梁晓声创作本篇小说的初衷就是——屏显:(齐读)“我想要用文字,为自己的,也是我这一代大多数人的母亲画一幅像。”这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像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慈母情深》,一起跟随作者的文字在我们的头脑中描绘慈母形象。(板书:慈母情深)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作者这一代人的母亲是深深烙印着时代背景色彩的形象,苦涩中的坚忍、乐观的精神是现代母亲所体味不到,更是现代的孩子们所不能理解的。先由梁晓声对自己这一代人母亲的角色定位入手,让学生感受更深层次的母爱的涵义,容易拉近学生对本课母亲形象的理解,并跟自己的母亲进行横向对比,在脑海中初步建构慈母形象。】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课文了吧?考考你们,预习得怎样?请看大屏幕:出示生字词:龟裂震耳欲聋脊背陷入忙碌攥着失魂落魄师检查生字词的认读,“龟裂”的“龟”多音字点拨,结合语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举象的方式理解“龟裂”这个词语意思;识记“攥”字字形,动作理解词语。生字词解决了,课文读得怎样?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效果,点拨重点,查漏补缺,针对文中的几个关键词进行随文解读。同时,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二、聚焦语言及其形式,感受慈母形象。1、聚焦“第一次”“从来没有”,感受故事的典型性。师:买书对于我们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小事,我想你们手头的课外书不下于几十本,那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件事来写呢?不知道大家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关注到“第一次”“从来没有”这样的字眼?请看大屏幕:屏显: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从这些加点的字眼里,你读出了什么?师:这样的具有纪念意义又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事就叫做“典型事例”。写作文,要选择典型的事例写具体。(板书:典型)【设计意图:学生对于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也就是文章“写了什么”很容易读懂,如果仅仅停留在读懂的层面,学生很难发现表达的秘密。从“为什么写”入手,将学生的阅读思维引向深入,学生就懂得了写作时的材料选择很重要,明确什么是可以写的,写什么能够吸引读者。】2、聚焦“意想不到”,感受令人震撼的母爱。师:同学们,长大往往就在一瞬间,正如梁晓声所言,“一个孩子开始体恤父母了,那就意味着他或者她开始长大成人了。”作者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源于“我”第一次走进母亲工作的地方,第一次看到工作中的母亲。那么,在母亲工作的地方,是哪些“意想不到”的镜头感动、触动了“我”呢?接下来,请大家细细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用波浪线画出这些同样触动你的语句。【设计意图:“我”第一次走进母亲工作的地方,看到的一个个镜头,出乎意料,正是这一个个的“意想不到”颠覆了“我”对母亲的认识,也真正让我学会关心母亲,体恤母亲。以“意想不到”为切入点研读文本,更加关注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同步,容易让学生披文入情,从“我”也是“学生自我”的角度来发现母亲,放大母亲的形象,感受这伟大的母爱。】师:同学们刚才读得非常用心,我想这几分钟的静读你一定有了跟刚才不一样的理解和感受。在刚才的巡视中,我发现有个别同学找到了这句话:屏显: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是谁找到这句话的?你为什么要画下这句话?一起读一读这句话。这句对母亲工作环境的描写中哪个字眼触动了你?(震耳欲聋)你的感觉非常敏锐!耳朵都要被震聋了,在这样的环境里,你愿意久留吗?你愿意久留吗?然而,母亲却要在这样的环境里,为了五个孩子的生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艰辛地劳动着。置身在这样的环境里,作者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设计意图: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虽然在小学阶段,不需要给学生讲解过多的文学常识,但是这一字数不多的环境描写,对于渲染情感具有极佳的效果。而这一句描写是不容易被大多数学生发现的,如果让学生随意交流,不利于直接聚焦情感的渲染,因而由教师先入为主,通过对这一句话的品读,为下面的学习打好情感的基调。】是啊,第一次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母亲竟然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工作,竟然是这样的辛劳和不易。让我们潜下心来,静静地回味一下,在母亲工作的地方,“我”还看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镜头呢?屏显: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请你再来读一下这个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的母亲?师:此刻的“我”不能相信也不敢相信,这是我的母亲吗?作者在后面写道:“那时刻,我努力要回忆起一个年轻的母亲形象,然而竟回忆不起母亲她何时年轻过。”同学们,“我”的母亲年轻过吗?年轻的母亲哪里去了?【设计意图:抓住母亲这个特写镜头,通过补文的方式,进一步走进作者的内心,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深刻感受人物形象。】师:这组句子很特别,你发现了吗?再来看这组句子:屏显: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比较两组句子,你认为哪一句更符合我们平常的语言习惯。那么,请你们再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哪一个句子给你的感受更加深刻?为什么?师:是的,两个句子,意思没有改变,但是相同的意思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的效果却不尽相同。语言的魅力和张力就藏在这些语言密码里。这种写法叫做复沓。(板书:复沓)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复沓式的语句。我读三次“我的母亲”,其余的大家一起读。(师生转换次序,再来读这组句子。)师:作者一唱三叹,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我的母亲”,不仅加强了语势,抒发情感,也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不同的作者会用不同的语言密码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要想学好语文,就应该学会解读这样的密码。【设计意图: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能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点透这一秘密,学生就会使理解更上层楼,也会收获一个写作的技巧。长此以往的关注,就会训练学生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眼读课文写了什么,另一只眼读课文是怎么写出来的,有什么秘诀和奥妙。读写结合,得意得言又得法。】师:让我们继续寻找令“我”意想不到的镜头。屏显: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师: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什么是你意想不到的?哪个字眼给了你这样的感受?师:这是对母亲的一个连贯动作的描写,为什么要加上四个“立刻”呢?屏显:“母亲说完,又坐了下去,弯曲了背,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陷入了忙碌……”这样的表达不是更简练吗?自己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体会各自不同的味道。有想法了吗?哪句话给你更加急促和忙碌的感觉?师:四个“立刻”,又是同样的复沓,不仅使我们感受到了母亲的忙碌和辛苦,也给了我们诗一样的律动感。谁来读一下这个句子。注意四个“立刻”,我们一起来读。【设计意图:同样的复沓,在文中出现了两处,此处的四个“立刻”是对前面三个“我的母亲”的一种回归和呼应,也是对这一语言形式的再感悟和再认识,使得这一语言特色清晰地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师:同学们,为了要钱买书,“我”第一次走进母亲工作的地方,亲眼目睹了这令人意想不到的一个个镜头,我感到震惊,难过,内疚,“我”还怎能忍心张口要钱呢?母亲却——屏显: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生一起读。师:一元五角的书钱对我们来说不算什么,可对于一个月仅挣27元钱,却要养活6口之家的母亲却是不小的一个数目。这可能是一家人几天的伙食费,也足可以让母亲每天乘坐公共汽车,不用再为赶远路上班,连早饭都顾不上吃了……这一元五角的书钱仅仅是钱吗?说得好,母亲塞给儿子的是——慈母情深。(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由意想不到的挣钱不易到母亲的慷慨掏钱,这强大的反差,折射出来的是慈母情深,是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让学生静心思考母亲塞给“我”的钱象征着什么,实则是对母爱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三、同读共写,升华情感。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母亲工作的地方,回放那些触目惊心的镜头,描绘一幅伟大的慈母画像,品读这令人震撼的慈母情深。“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母亲竟然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生接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在震耳欲聋的噪声下,在灰尘弥漫的昏暗角落里,“我”看到了那极其疲惫的母亲:生接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我”一直不知道母亲的工作是如此艰辛,她为撑起整个家争分夺秒地工作,透支着自己的生命:生接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即使生活再艰难,即使要遭受再多的艰辛,母亲也毫不吝啬地满足儿子读书的愿望:生接读——“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设计理念: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回放再现“我”在母亲工作的地方所看到的触目惊心的场景,再一次感受母爱的无私、伟大,同时也将这些富有特色的语言深深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为下面的仿写表达做好铺垫。】师:正是那一天“我”在母亲工作的地方见到的这一幕幕意想不到的镜头,使“我”看到了疲惫的、辛劳的、苍老的母亲,也给了作者这样的刻骨铭心:(出示梁晓声《母亲》中的语言。)屏显:15岁那一年,我到母亲为养活我们而挣钱的那个地方的一幕幕情形,从此以后,经常浮现在我脑际,竟使我对类似缝纫机的一切声音和一切近于褪色的颜色产生极度的敏感。——节选自梁晓声的《母亲》师:也正是这样的刻骨铭心使我在那一天、那一刻学会了体恤母亲,学会了长大!当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水果罐头时,当我听着母亲拿着水果罐头欣慰地责备我时,当我拿着母亲又凑够的一元五角钱买来我的第一本长篇小说的时候,“我”有多少心里话要对母亲说,有多少情要向母亲倾诉!屏显:当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水果罐头时,当我听着母亲拿着水果头欣慰地责备我时,当我拿着母亲又凑够的一元五角钱买来我的第一本长篇小说的时候,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对母亲说:师:同学们,拿出你的笔,写下你的内心独白,运用复沓的方式,至少用上三个母亲,表达出你对母亲的深情。【设计理念:由朗读中的情感铺垫到情感的抒发,水到渠成地实现了从读到写的自然过渡,学生表达的欲望被激发。同时写的设计还关注到文本语言“复沓”这一特色,要求学生用上至少三个“母亲”,使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达到完美的契合。学生的语言就是在这样的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四、推荐阅读,延伸感悟。师:读着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感动着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我们共同长大了。这就是作家梁晓声。本篇课文节选自他的小说《母亲》,这位平凡而又高贵的母亲是那个时代母亲的缩影,她的慈爱和无私也是你的我的母亲的生命写照。将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出示梁晓声简介,推荐阅读小说《母亲》。【设计理念:课上的学习只是开启阅读的一个新的启程,好的阅读课应当在潜心会文的同时,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欲望,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使文本能够成为链接课内与课外的桥梁,让学生通过这座桥梁由文本的“此岸”抵达更具魅力的“彼岸”,从而获得更多的智慧。】板书设计:慈母情深镜头典型要钱买书细节复沓《慈母情深》——学情分析本课根据梁晓声的小说《母亲》节选改编而成,从文体分析,这应该算是小说节选。对于小说的学习,四年级下学期学生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但是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属于叙事类的文体,对一类型的文章学生接触不少,因而抛却文体,不去涉及太多的文学类的常识,学生对于这一课内容的理解应该是轻车熟路,很容易驾驭。那么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就可以蜻蜓点水般的稍作处理,重点应当放在学生对这一小说题材的初步感悟上。小说往往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典型的环境描写,在教学中,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引领学生感受情节的转折,感受母亲的形象,通过朗读和想象,领悟“复沓”这一修辞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对于五四学制的学生来说,四年级下学期就已经步入了高年级学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前期的语文学习实践中已经学会品味作品语言,体会作者情感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学会寻找语言实证,并产生个人体验,也具有强烈的表达愿望,学习习惯也基本成型。然而,本课的时代背景正值六十年代初国家困难时期,日常生活用品都是配给制,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一元五角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由于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如何让学生走进那个年代,需要教师适时补充相关的资料背景,原作品中的相关语段便是很好的拓展资源,既可以弥补改编后文本的不足,又能够加深学生的感知和理解,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情感的共鸣。其次,文本的细节——也就是“我”在母亲工作的地方看到的一个个“意想不到”的镜头,很容易被每天生活在蜜罐里的学生所漠视,他们往往忽视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感动,对父母的深情常感到“理所当然”。这种不同时代人的情感反差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学会发现母爱,并感恩母爱。《慈母情深》——效果分析练习一:对于课文中两次出现的“复沓”式的语言,我采用对比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发现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会产生不同的言语效果,以此来唤醒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关注,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从课堂效果来看,在看似随意的对话和不着痕迹的引导中,学生在“读”中不止步于理解文本内容,他们能够逐渐发现作者的写作密码,通过反复的品读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并逐步获取、积淀写作的方法,学会了用两只眼睛学语文:一只眼读课文写了什么,另一只眼读课文是怎么写出来的,有什么秘诀和奥秘。练习二:练习二是一个典型的“随文练笔”式的读写结合训练,旨在通过练笔促进言语形式和写作方法的迁移,加深对课文内容与思想意蕴的理解,从而达到以读促写的效果。读写结合的主要涵义是指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感受作者的有效表达方式和方法,并在自己有感而发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运用,这样才能使学生“不吐不快”。我在课文结束的时候,也正是学生情感到达巅峰制高点之时设计练笔,要学生写下此刻“我”要对母亲说的心里话,表达我对母亲的深情,由读到写,水到渠成。此时的言语实践,没有脱离课文的语境,既可以深化文本理解与言语感悟,又升华文本主题。学生在短短5分钟的时间内,将内心的悔恨、心疼、愧疚、决心表达了出来,在慈母深情的滋润下,在这无言的教诲中,学生们跟文中的“我”共同长大了。《慈母情深》——教材分析《慈母情深》是鲁教版(五四学制)2001课标版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作者通过描写母亲“辛苦地挣钱,毫不犹豫地塞钱”等感人画面,通过朴素而又平实的语言,道出一份人间真情,让读者体会到了深沉的慈母情怀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歌颂母爱主题的文章很多,正如梁晓声所言:“父母总是这样——将为难留给自己,将快乐给予自己的孩子。”他运用小说的表现技巧,用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活在中国六十年代的困难时期,依然支持孩子读书,崇尚文化的母亲的画像,在朴素的字里行间,母爱之深厚跃然纸上。从文本特色的角度来思考,本篇文章的情节转折以及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学习的重点所在。“我”第一次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第一次见到母亲如此的辛劳,第一次感受到母亲的瘦小、疲惫和苍老,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这无数个第一次见证的镜头,颠覆了“我”长期以来对母亲的认识,也是文章的情节转折所在。因而,抓住母亲的几个特写镜头,在品味语言中感受母爱的深沉与伟大,也就抓住了整个故事的精髓,这是文章的情感主线。同时,母亲形象的塑造通过富有特色的复沓的言语形式,将其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我们面前,是那样的深刻,那样的触目惊心。学生对于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也就是文章“写了什么”很容易读懂,如果仅仅停留在读懂的层面,学生很难发现表达的秘密。从“为什么写”入手,将学生的阅读思维引向深入,真正实现语言能力的习得。因而,从语文特征的角度来思考,在语文意识烛照下的教学,还应当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那么本课的教学中,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份深厚的母爱,以及如何塑造母亲这一人物形象就应当成为语言训练的焦点所在,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间在一课时之内完成。因为小说也是属于叙事类的文体,学生对叙事类的文章接触的最多,在内容的把握上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教学时,我决定在内容分析和理解上进行大胆的舍弃,而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感受母亲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变读的材料为写的依据,设计随堂练笔,巩固本课语言形式方面给学生的启示,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慈母情深》——随课测评练习练习一: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①这两段话都运用________的修辞方法,通过对母亲的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突出了母亲工作_。②上面的两段话分别连用三个“我的母亲”和四个“立刻”,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了不起的母亲形象,这种在句群或句中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的表现形式叫做“复沓”。运用复沓,可以加强语势,抒发强烈的情感。仔细品读第一段话,从三个“我的母亲”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品读第二句话,四个“立刻”在这里是否重复?能否换成“立刻”的同义词?为什么?练习二:读写结合训练同学们,当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水果罐头时,当我听着母亲拿着水果罐头欣慰地责备我时,当我拿着母亲又凑够的一元五角钱买来我的第一本长篇小说的时候,“我”有多少心里话要对母亲说,有多少情要向母亲倾诉!写下你的内心独白,运用复沓的方式,至少用上三个母亲,表达出你对母亲的深情。当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水果罐头时,当我听着母亲拿着水果头欣慰地责备我时,当我拿着母亲又凑够的一元五角钱买来我的第一本长篇小说的时候,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对母亲说:阅读,指向表达的华丽转变——《慈母情深》课后反思《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节选自梁晓声的小说《母亲》,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歌颂母爱主题的文章。在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并没有急于着手备课,而是静下心来,将梁晓声的《母亲》这部小说细细地研读了三遍。写母亲的文章数不胜数,相同主题下的不同事件的描述和不同母亲形象的描绘都是在平凡中的小事中,在特定的环境里折射出人性的光环。学生读过很多这方面的文章,仍然采用惯常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梳理事件,理清文章脉络,交流自己感悟深刻的语句,势必流于俗套,既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的拓展,也不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深入发展,更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不断提升。如何找准学习的基点,挖掘课程的新意,带领学生进行一场不同寻常的阅读历程,是我在备课时急于想要突破的瓶颈。在前期的课程构思和对教材、学生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我决定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一个大的取舍,对于学生一读就懂的课文内容的理解方面淡化处理,将教学的重点指向引领学生感悟母亲形象的同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将内容的学习和语言形式的发现完美融合,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一、找准学习起点,领悟写作方法。任何一篇文章的学习都有其特定的逻辑起点:从学习的主体学生这一角度来看,学生的言语习得规律以及现有的语言发展水平是课堂学习的基础和出发点;从课程观来考量,年段目标落实、本篇教材所承担的训练任务都是达成有效学习活动的关键。综合以上几个因素,我在备课的过程中权衡分析,考虑到处于迈向高年级段的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品味作品语言,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也能够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学会寻找语言实证,产生个人体验,并具有强烈的表达愿望。在这样的能力基础上,学生对于这一课内容的理解应该是轻车熟路,很容易驾驭。那么学习的“起点”就要向前迈进一步,基于此,我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大胆的取舍,抛却以往叙事类文章抓住事件研读的方式,而是将文体教学意识放在首位,从小说的三个要素——环境、人物、情节着手,找寻作者刻画人物的重点细节描写,在研读的过程中指向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让“写作方法的领悟”作为课堂的重心,从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立体感知人物形象,丰满人物个性。显然,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整堂课看起来灵动而不失稳重,细腻而不失大气。语言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是相互依存的,如果脱离了语言的情境和意蕴,单单让学生发现形式上的奥妙,势必削弱语文的人文性,凸显其工具性。所以想要达到二者的完美融合,就要不着痕迹,在言语的感悟中关注形式,在关注形式的同时体味语言的魅力。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整堂课正是因为有了对这一鲜明人物形象的感悟这条线索,以“透过镜头你看到了怎样的母亲”这一问题的统整,巧妙地规避了此弊端,很好地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二、挖掘资源补文,丰满人物形象。本文节选自小说《母亲》,作者用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活在中国六十年代的困难时期,依然支持孩子读书,崇尚文化的母亲的画像。小说时代背景正值六十年代初国家困难时期,“一元五角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由于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为了让学生走进那个年代,我在教学的多处环节的设计中适时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将作者原汁原味的语言植入课堂,既弥补改编后文本的不足,又能够加深学生的感知和理解,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情感的共鸣。如在学习伊始阶段,学生对作者这一代人深深烙印着时代背景色彩的母亲形象难以理解,我首先出示梁晓声在小说《母亲》结尾中的一段话,由梁晓声对自己这一代人母亲的角色定位入手,拉近学生对本课母亲形象的理解,并跟自己的母亲进行横向对比,在脑海中初步建构慈母形象。在作者第一次走进母亲工作的地方,亲眼所见母亲工作的环境和劳动形象,让作者难以置信,意想不到,这样的刻骨铭心才会让作者在一瞬间长大。因而,在学习了一个个“意想不到”的镜头之后,我适时补充了梁晓声多年后对这一场景的回忆:“以至于对一切类似缝纫机的一切声音和一切近于褪色的颜色产生极度的敏感。”通过作者小说中的语言,展示其内心的情感,是学生对母亲这一形象的感知更加丰满和立体。三、激活学生情感,释放表达欲望。学生的思想进步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不是凭空得来的,也不是靠教师的灌输就能够实现,而是靠他们自己在语言文字的比较、实践、积累中得到提高。教师要有语用意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以读导写”,让学生的思想与精神得到陶冶和升华;“以写促读”,让学生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当然,读写结合的要义是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感受作者的有效表达方式和方法,并在自己有感而发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运用。如果将读写结合变成“读一段,得一法,仿一法,写一段”的模式,则不仅破坏了阅读的整体性,也将写作变成了一个形式上的模仿,而不是基于学生的“不吐不快”的需求,也势必引发学生反感。为了使表达建立在“我想要表达”的基础之上,我在课文学习的最后,通过富有深情的语言渲染气氛,引领学生读好文章中的几个感人至深的镜头,学生在朗读中铺垫情感基调,再适时引出读写结合的练习,在学生到达情感巅峰制高点时,水到渠成地实现了从读到写的自然过渡,学生表达的欲望被激发。同时写的设计还关注到文本语言“复沓”这一特色,要求学生用上至少三个“母亲”,使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达到完美的契合。学生的语言就是在这样的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教学从来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同时又是一门不断超越的艺术。在这堂课之前,我进行了数次教学思路的修改,一次比一次更加成熟,一次比一次更接近自己想要的目标。虽经数番打磨,仍觉有诸多败笔:比如语文教学需要抓住重点,重锤敲打关键词句语段,但是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要立足整体,正确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的教学对整体的把握不够,尤其过分考虑揣摩语言的形式,导致教学呈现出一个个片段,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牵引,版块痕迹过重。另外,课堂上学生的自主阅读和静思揣摩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自我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责任书9篇
- 网络货运平台合作经营协议
- 员工绩效评估标准体系工具
- 2025广东汕尾市陆河县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招募15人(第三批)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新)
- 2025年陕西师范大学校医院招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员工隐秘保护制度承诺函6篇
- 2025海南三亚市第二人民医院第一次(考核)招聘员额制工作人员(第12号)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江苏苏州科技大学招聘46人(第一批)模拟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贵州黔东南州天柱县拟聘用服务期满特岗教师李健为事业单位人员模拟试卷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贵州习水县招聘城镇公益性岗位19人(4月)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福建福州长乐机场海关辅助人员公开招聘10人笔试带答案详解
- 医院法律知识培训课件
- 山东颐养健康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2026届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463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国家电投广西核电社会招聘笔试题库
- 纺织行业工人安全培训课件
- 【高考真题】陕西、山西、宁夏、青海2025年高考历史真题(含解析)
- 宣威课件教学课件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
- 2025年浙江高考真题化学试题(解析版)
- 2025年河南淯水新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招聘17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GB/T 42125.13-2025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3部分:实验室用热原子化和离子化的原子光谱仪的特殊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