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实录】精读赏析课《长相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精读赏析课《长相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精读赏析课《长相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精读赏析课《长相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精读赏析课《长相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精读赏析”课读出韵味诵入意境——《长相思》精读赏析课教学设计课题:古诗词三首——《长相思》课型:精读赏析课课时:一课时【设计理念】: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丰富的思想、文化,记载着人类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学好古诗文对丰富学生的思想和提高古典文学素养的培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兴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新课标中古诗文分量的加重,使教材民族文化的气息更强,这就更加突出了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方智范教授说:"古诗词包括文言文的积累,我们不要仅仅把它看成一种语言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其实它也是思想、情感、形象多方面的积累,包括古人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些诗篇融入他们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的一种营养,我想是终生受用的。诵读的方法,可以形成一种积累的快速反应机制。在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中求之过剩,做过多的理性分析,这是应该避免的。”因此,本课的教学将围绕“诵读”展开,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读出美感。【教材分析】:《长相思》是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第一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本单元为“浓浓的乡情”专题,意在引领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而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情怀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学情分析】: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然而本班学生整体来讲感悟能力有限,浮于表面的东西学生能较容易地体会到,而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另外本班学生的整体诵读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没有朗读特别出众的学生,二、朗读时对情感的把握不够到位,三、超半数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不高,朗读技巧缺失。【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韵味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2.反复诵读“山一程,水一程”和“风一更,雪一更”,在情与景的融合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3.通过想象、诵读,感悟作者军旅之行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长。4.背诵、积累语言。【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山一程,水一程”和“风一更,雪一更”,在情与景的融合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难点】:通过想象、诵读,感悟作者军旅之行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长。【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自制教具【教学过程及意图】板块一:情境导入【2分钟】1.配乐诵读积累思乡诗句,入情入境。教师导语:远离故土时,一缕春风、一片落叶……都会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思乡的心弦。这种思念之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教师导语: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段风雪,感悟一份离情。【设计意图:配乐诵读思乡的诗句,能让学生迅速进入诵读诗词的状态,又能积少成多积累诗词。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为理解诗词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板块二:聚焦作者【2分钟】1.设身处地:如果你是侍卫中的一员,这样一路走来有何感受?2.教师导语:在康熙的身边有一位侍卫,他叫纳兰性德。他学识广博、诗词造诣深厚,被后人誉为“满清第一词人”。此次他以三品武官、一等侍卫的身份随皇帝东巡祭祖,他用细腻的笔触写下了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设计意图:对作者及写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理解词意打下基础。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引发学生的求知之心。】板块三:品读感悟【20分钟】一、读出语感1.请翻开课本106页(课件)把《长相思》仔细读2遍,注意读准字音,力争字正腔圆。2.读诗词,不但要读得准确,还应该读得有节奏,请再读2遍,注意停顿和轻重缓急。3.读诗词,不但要读得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韵味来。欣赏课件朗读。【设计意图:通过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词的语感。】4.其实要读好诗词,最重要的还是要读懂词意,体会作者情怀,再把自己的感悟读到字里行间去。(1)请大家结合插图,对照注释,再读这首词,想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2)根据导学提纲,在组内交流朗读理解。(3)我问你答,全班交流。【设计意图:读通是读懂的前提,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的感性体验,初读入情入境。组内“你问我答”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发言与倾听的机会。进而全班交流已读懂的内容,教师适时点拨,从而梳理出词的大意,感悟词情。同时,插图作为课文的一部分,应利用插图的直观性特点,引领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在景与情中力求达到融合,从而产生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二、读出情感(一)感悟“思”情1.孩子们,纳兰性德作为祭祖大军的一员,他必须——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作为正三品武官,他鞍前马后,必须——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作为皇上倚重的一等侍卫,他贴身护卫,寸步不离,必须——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2.【板书:山一程,水一程】山一程,水一程;山一程,水一程……在这一程又一程的重复中,你读出了什么?3.这样的行军苦累难捱【板书:行军苦】白天,将士们披荆斩棘,跋山涉水,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到了晚上安营扎寨,(课件:夜深千帐灯)。将士们该休息了,可是你听:(课件:寒风狂啸怒号,夹杂着雪花不住地呼啸,几乎掀翻了帐篷。风雪声中夹杂着阵阵马嘶,又或是狼嚎。)4.此事此景,纳兰性德夜不成寐,写下了这样的词句。(齐读下阕)【板书:风一更,雪一更】风一更,雪一更;风一更,雪一更……一更又一更的风雪声吵得纳兰性德【板书:梦不成】。5.山一程,水一程,程程行军苦;风一更,雪一更,更更梦不成。此【板书:事】此【板书:景】,把纳兰性德的内心袒露无余,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他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用一个字来说【板书:思】6.一个思字,道不尽满腔思乡的情怀,这个思念家乡的人,跋山涉水——齐读上阕“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这个想念亲人的人,夜不能寐——齐读下阕“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7.此时难以入眠的纳兰性德在想什么?(想家)他在想“故园无此声”。他在想故园此时已是阳春三月,绝对不会有这样恼人的风雪声。8.故园不闻风雪声,故园此时……请你接着说下去。教师导语:好一幅故园春景图!听着账外的风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怎能不让人更加思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呢?让我们把这难奈的思念之情读到字里行间去!(配乐齐读)【设计意图:品味语言,就要从词句本身入手。抓住词眼“思”反复咀嚼、感悟,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感知整首诗的大意。在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并体会作者的强烈的思乡情怀。】(二)感悟“相思”情1.在这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思念故园的纳兰性德难以入眠,在宁静祥和的故园,也有人难以入眠。你觉得会是谁呢?2.是啊,这么多的人,因为纳兰性德的出征都难以入眠,都在盼望他早日回家。千言万语,道不尽相思离别情;万语千言,说不完相思离愁意。【板书:相思】3.带着这满满的相思,女生齐读。【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注重情感体验,入情入境,以情感人,读出情感。】(三)感悟“长相思”1.一路跋涉,一路风雪;一路行军苦,一路相思情。又是一个难眠的夜晚,纳兰性德走出营帐,独自面对满天繁星,情难自抑,写下了又一篇词作《如梦令》。2.请对照注释和译文朗读《如梦令》(出声朗读)。3.一事一景无不在述说着思乡之情。《如梦令》这首词描述的事和景是《长相思》中哪一句的真实写照?4.梦不成啊!思念家乡的纳兰性德梦不成,思念纳兰性德的亲人梦不成。征途有多长,相思就有多长;时间有多长,相思就有多长。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齐答“长相思”【板书: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齐答“长相思”。5.孩子们,我们把这浓浓的长相思诵读到字里行间去,一起背诵《长相思》。(课件配乐)【设计意图:古诗词的学习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拓宽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空间,适当引领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积累丰富的语言,进而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三、读出美感1.仔细观察词和诗在格式上有什么明显不同?2.词有不同的词牌,“长相思”和“如梦令”都是词牌。请你再仔细观察两首《长相思》,有什么发现?再比较一下《长相思》和《如梦令》,又有什么发现?是的,每种词牌,都对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规定。所以写词,又可以说是填词。3.其实,词最初被称为“曲子词”,因为它特别适合吟唱。想听听这首长相思的吟唱吗?4.这节课的最后,就让我们在悠扬的吟唱声中再一次感受这浓浓的思乡之情吧!【设计意图:通过情感诵读,师生共唱千古名曲,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读出美感。】板块四:推荐诵读1.纳兰性德祭祖路上的另一首词作《菩萨蛮》。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或者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板书设计】长相思事山一程,水一程行军苦,梦不成景风一更,雪一更立根“生本”创高效课堂——《长相思》精读赏析课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乃教学的起点,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保障。唯有做好学情分析,教学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才会有相应的对策和具体方法。于是在教学《长相思》精读赏析课之前,我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望闻问切”:望:本班共有32人,班级学习气氛浓厚,20名学生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5名学生聪明活泼,乐观好动,但不足的地方是学习比较浮躁。但也有7名同学厌倦学习,畏惧困难,或是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学习习惯不好,致使课堂学习积极度不高,学习基础薄弱,成绩不理想。25名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进心较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课前主动预习,上课积极动脑思考,主动发言,成绩较好。7名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课堂上是一种“你让我做我就做吧”的敷衍了事状态。只要老师一放松,他们就原地不动。闻:古典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多少代国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但是本班学生的整体诵读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没有朗读特别出众的学生,二、朗读时对情感的把握不够到位,三、超半数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不高,朗读技巧缺失。问:面对课堂互动,班中发言比较积极的只有六七名学生,发言一般的学生近一半,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很少发言,甚至从不发言。另外,本班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效率不是很高,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无从下手的状况,因而在相对时间里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很差,影响全班的集体交流。切: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然而本班学生整体来讲感悟能力有限,浮于表面的东西学生能较容易地体会到,而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这首词预计对于优等生而言,没有什么难度,学生应该能够流畅顺利地诵读,并能初步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对于中等生而言,他们在诵读上能够顺利地诵读下来,但对于情感的理解还是需要教师点拨指导;对出基础薄弱的这部分学生,他们诵读文本也可能遇到困难,需要教师加强帮助指导。处方:1.介绍背景,知词人。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词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2.自主学习,明词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本课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采用小组内“你问我答”方式交流讨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3.想象诵读,悟词情。在学生理解了词的大概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根据词句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作者情感地体验,体味出作者赋于诗的思想感情。4.拓展诵读,入词境。适时插入祭祖路上另一首词《如梦令》的拓展学习,进行相关联的引申,把诗词教活。深入剖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再进行教学,相信一定能引领学生将诗词知识向纵深开掘,提高文学素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长相思》精读赏析课效果分析课堂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既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尺码,又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有效的课堂练习,既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又能活跃课堂,提高课堂效果。本节精读赏析课中设计了导学提纲、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三个练习,现将习题的效果进行分析:精读赏析评测练习——《长相思》导学提纲填空:(1)

“榆关”指(),“那畔”的意思是(),“千帐灯”的意思是()。(2)“聒碎”的意思是(),“梦不成”的意思是(

),“故园”指(

)。

【评测结果】:1.能够正确填写空白,并且没有错别字的有30人,占全班人数的93.75%。2.“千帐灯”没有填写的有2人,占全班人数的6.25%。【测评结果分析】:此题的设计在注释的基础上略深入了一些,由字到词,为后面连句成篇打下基础。讨论:(1)“山”“水”是具体指哪一座山,哪一条河吗?(2)“更”是古时候的时间单位,一更等于现在的2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可以理解为风刮了两小时,雪下了两小时吗?【评测结果】:1.能够回答“不是”的人数为32人,达到100%。2.能够补充回答为什么不是的人数为25人,占全班人数的78.13%。【评测结果分析】: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此题的设计意在架起学生诵读理解与深层情感理解之间的桥梁。小组内你问我答,不能回答为什么的学生也能在倾听中得到提升。理解:3.逐句说说理解,并连句成篇。4.你从字里行间读到了作者何种感情?【评测结果】:1.能够通顺地表述自己的理解的,达到100%。2.能够通顺并且加上合理想象地表述自己的理解的,达到78.13%。【评测结果分析】: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小组交流的形式能够确保每个学生的参与。精读赏析评测练习——《长相思》拓展阅读如梦令①万帐穹庐人醉②,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③。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④。注释:①如梦令: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今名。②穹庐:圆形的毡帐。③归梦二句:言家乡远隔狼河,归梦不成。纵然做得归梦,河声彻夜,又把梦搅醒。狼河:白狼河,即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④解道:知道。译文:千万顶行军毡帐之中,将士们酣歌豪饮,酩酊大醉,满天繁星摇曳,那星空仿佛摇摇欲坠。狼河阻隔,回家的梦,被那河水滔滔之声搅的粉碎。闭上眼睛,让梦境延续吧,我知道,梦醒之时,更加百无聊赖。思考批注:1.写了什么事?什么景?你觉得哪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2.这首词描述的事和景是《长相思》中哪一句的真实写照?【评测结果】:能够流利朗读结合注释和译文能够理解能够与《长相思》对应100%93.75%100%【评测结果分析】:寻找拓展基点,实现能力迁移,引导拓展阅读纳兰性德祭祖路上的另一首词作,两相映照,加深了对《长相思》的理解,促进了古诗词的积累。精读赏析评测练习——《长相思》课后延伸推荐诵读:1.纳兰性德祭祖路上的另一首词作《菩萨蛮》。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或者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评测结果】:能够朗读理解《菩萨蛮》搜集思乡诗词或歌曲3首以内(含3首)搜集思乡诗词或歌曲3首以上100%100%93.75%【评测结果分析】: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此项练习的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因此在第二天语文课上进行统计交流时得到以上数据,练习效果甚佳。深入研读教材,提高教学实效——《长相思》精读赏析课教材分析研读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同时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前提。研读教材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育教学的质量。为此,我在上课前对《长相思》进行了深入研读:高屋建瓴观文本:《长相思》是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第一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本单元为“浓浓的乡情”专题,意在引领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一起入选本单元的还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张籍的《秋思》,以及陈慧瑛的《梅花魂》、琦君的《桂花雨》、谢冰莹的《小桥流水人家》。学习本组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思乡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语言积累。《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而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情怀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这首词在表达上与李清照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芭蕉》)有异曲同工之妙。将这三首诗词放在本单元的开篇,意在: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基于文本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字正腔圆、有韵味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反复诵读“山一程,水一程”和“风一更,雪一更”,在情与景的融合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3.通过想象、诵读,感悟作者军旅之行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长。

4.背诵、积累语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山一程,水一程”和“风一更,雪一更”,在情与景的融合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难点:通过想象、诵读,感悟作者军旅之行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长。本课的教学包括《泊船瓜洲》和《秋思》诗的精读赏析课和《长相思》词的精读赏析课,分2课时完成对文本的品读、理解和感悟提升。文本资源夯实基础:《长相思》是词牌名,又名《长相思令》、《吴山青》、《山渐青》等。整首词共36个字(不含词牌和标点),上下阕各18字。文字虽简约,意味却大有嚼头。“山一程,水一程”,以互文笔法延拓空间;“风一更,雪一更”,亦以互文之笔绵亘时间。全词意境在时空的变动格局中形成。“山一程,水一程——水一程,山一程——山一程,水一程——水一程,山一程……”顿时就听见了“行行复行行”这一句的沉重旋律。“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从“夜深千丈灯”的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课外资源提升助力:为了提高学生对诗词的诵读理解,我还精心选择了有助于学生理解感悟的课外资源:展播视频《康熙祭祖》。这段视频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将学生带入情境。不止于此,为了增强学生对作者思乡之情的理解感悟,我精心选取了纳兰性德随同皇帝祭祖路上的另一首思乡之作《如梦令》。“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长相思啊,长相思,征途有多长,相思就有多长;长相思啊,长相思,时间有多长,相思就有多长。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于读中悟,赋予语文课堂以力度和深度,使学生得到扎实的语言训练,语文课堂教学就更有实效。练习时空,让我神思飞扬精读赏析评测练习——《长相思》导学提纲1.填空:(1)

“榆关”指(),“那畔”的意思是(),“千帐灯”的意思是()。(2)“聒碎”的意思是(),“梦不成”的意思是(

),“故园”指(

)。

2.讨论:(1)“山”“水”是具体指哪一座山,哪一条河吗?(2)“更”是古时候的时间单位,一更等于现在的2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可以理解为风刮了两小时,雪下了两小时吗?3.逐句说说理解,并连句成篇。4.你从字里行间读到了作者何种感情?设计意图:读通是读懂的前提,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的感性体验,初读入情入境。组内“你问我答”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发言与倾听的机会。进而全班交流已读懂的内容,教师适时点拨,从而梳理出词的大意,感悟词情。阅读时空,让我神思飞扬精读赏析评测练习——《长相思》拓展阅读如梦令①万帐穹庐人醉②,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③。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④。注释:①如梦令: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今名。②穹庐:圆形的毡帐。③归梦二句:言家乡远隔狼河,归梦不成。纵然做得归梦,河声彻夜,又把梦搅醒。狼河:白狼河,即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④解道:知道。译文:千万顶行军毡帐之中,将士们酣歌豪饮,酩酊大醉,满天繁星摇曳,那星空仿佛摇摇欲坠。狼河阻隔,回家的梦,被那河水滔滔之声搅的粉碎。闭上眼睛,让梦境延续吧,我知道,梦醒之时,更加百无聊赖。思考批注:1.写了什么事?什么景?你觉得哪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2.这首词描述的事和景是《长相思》中哪一句的真实写照?设计意图:寻找拓展基点,实现能力迁移,引导拓展阅读纳兰性德祭祖路上的另一首词作,两相映照,加深对《长相思》的理解,促进古诗词的积累。阅读时空,让我神思飞扬精读赏析评测练习——《长相思》课后延伸推荐诵读:1.纳兰性德祭祖路上的另一首词作《菩萨蛮》。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或者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设计意图:寻找拓展基点,实现能力迁移,推荐课后继续阅读纳兰性德祭祖路上的另一首词作《菩萨蛮》,增加古诗词的积累,从而达到“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能力。书声朗朗,绽放古诗词教学——《长相思》课后反思《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千百年来,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瀚如星海的优秀诗词。这些诗词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词,它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生动形象、含蓄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成为人类精神营养丰富的滋补品。《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纵观整节课的教学,能做到以“读”为本,探寻诗词韵味之美;以“思——相思——长相思”为线索,触摸作者细腻内心。整堂课的训练聚焦在“诵读”上,通过层层推进的诵读,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教学活动过程分成四大板块:(一)播放视频、情境导入;(二)资料链接、聚焦作者;(三)反复诵读、品读感悟;(四)拓展延伸、推荐诵读;这四大板块的学习安排循序渐进,诵读形式丰富多彩。书声朗朗,如缕缕春风,让课堂充满灵性,更让我找到了古诗词教学的方向!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课上,我既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教学中,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思念亲人,想到亲人也在思念自己的感情读出来。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深化情感。想象诵读,感悟情感: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不过,诗歌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只有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词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一一浮现于脑海中,再现逼真的情景,加上学生自己平日对生活的感性的体验,那么此时学生眼前的画面就不单是视觉的画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绪,他的脑海中就会增加许多诗词中并未提到的物象。至此,学生才可以说进入了诗词的意境。一旦进入意境,那么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会不言而喻,学生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在《琵琶曲》和声情并茂的导语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学生们通过想象,体会纳兰性德的“行军苦”和“梦不成”。通过想象,感悟着此时故园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景与事的交融,使学生进入了《长相思》的意境,思乡之情不言而喻。比较诵读,激活思维:“有比较才有鉴别”,利用比较阅读法设计古诗词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易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本课将纳兰性德祭祖路上的另一首词《如梦令》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尝试用课内学到的诵读方法去鉴赏新的作品,再将两首词所描写的景与事相互映照,加深对思乡之情的理解感悟。聚焦诵读,淡化讲解:学诗词仅靠朗读是不够的,还要注意结合诗词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经历遭遇。但如果过全过细的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遥远的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使学生难以自拔。我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将“祭祖”用30秒的视频呈现,将作者简介聚焦在“满清第一词人”这样,在学生课前搜集了很多相关资料之后,一个小小的、简单的介绍反而引发了学生探究本课的浓厚兴趣。另外,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词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本课在“理解词意”环节,我没有要求学生字字疏通,句句领会,只要求把大体意思说明就可以。反思本课教学,学生的进步给我无限欣喜。我引导学生从诵读中培养语感、感悟情感。本课的教学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观念的提升与定位,那就是古诗词教学有了方向: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方式定义我的古诗词课堂教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前行,让古诗词教学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