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1页
福建省三明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2页
福建省三明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3页
福建省三明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4页
福建省三明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三明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1.自然选择有一定的方向性,这是由于()。

A.种群内部的作用,生物的压力对某些基因的作用不同

B.种群之间的作用,生物的压力对某些基因的作用不同

C.环境的作用,生物的压力对某些基因的作用不同

D.个体之间的作用,生物的压力对某些基因的作用不同

2.瞪羚为了不被猎豹捕食,其逃避能力不断增强,而猎豹为了捕到瞪羚,其捕猎能力也会相应提高,该现象属于()

A.他感作用B.协同进化C.竞争作用D.互利共生

3.可持续农业的目标是()。A.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减少多种经营

B.保证稳定持续增长的农业生产率

C.保持健康、协调的生态环境,有益于城市人民身体健康

D.合理利用、保护资源,特别是要保证土壤肥力得到快速的提高

4.种群内各个体在空间呈等距离分布,这种分布为()。A.均匀型分布B.随机型分布C.成群型分布D.成群随机分布

5.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A.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B.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最大C.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6.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种群表现出来的最大增长率称为()。A.内禀增长率B.瞬时增长率C.世代增长率D.周限增长率

7.人工栽种西瓜、果树等,常呈()。A.随机分布B.均匀分布C.集群分布D.三者都不是

8.下列生物种群,数量呈季节性消长的是()。

A.旅鼠B.海洋浮游生物C.北极狐D.蝗虫

9.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

D、旱生演替

10.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石油B.天然气C.水能D.煤

11.下列不属于碳循环途径的是()。A.陆地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

B.海洋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

C.陆地生物与海洋生物之间的碳素交换

D.化石燃料燃烧参与的碳循环

12.下列能导致某一种群呈指数增长的条件之一是()

A.多个种群共存B.种群对环境适应性强C.环境资源不受限制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13.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

A.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

B.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最大

C.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

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14.只有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中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种群的内分布型才会出现()

A.随机型B.均匀型C.成群型D.聚集型

15.种群平衡是指()

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

C、种群迁入和迁出相等

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16.欧洲的石楠群落演替属于()。A.世纪演替B.长期演替C.快速演替D.周期性演替

17.影响冬小麦春化的主导因子是()

A.光照

B.水分

C.温度

D.氧气

18.鸟类的存活曲线为()。

A.A型B.B型C.C型D.混合型

19.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

20.下列选项中是群落发育过程中良好发育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的是()。A.优势种B.亚优势种C.建群种D.伴生种

21.首次提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是()

A.林德曼B.海克尔C.奥德姆D.坦斯利

22.下列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结构最复杂的是()

A.热带雨林B.荒漠C.农田D.苔原

23.森林砍伐迹地从控制演替的主导因子看属于()。A.内因演替B.原生演替C.外因演替D.次生演替

24.生态系统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生产量P之比.即Pt/Pt-1称为营养级之间的()。

A.同化效率B.生产效率C.利用效率D.组织生长效率

25.水稻土属于()

A.潜育土B.泥炭土C.盐成土壤D.钙成土壤

26.下面关于草食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A.植物被草食动物的危害程度,因损害部位、植物发育阶段的不同而不同

B.植物不能移动逃逸,因而只能被动地遭受食草动物的危害

C.牧场过量放牧会破坏草场,而适当地放牧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D.有些植物为阻止食草动物的“捕食”会产生“防卫”反应,以减少自身的伤害

27.下列矿质营养元素中,属于植物所需的大量元素的是()。A.锌B.铝C.磷D.锰

28.按照能源的形成和来源,可分为()大类。A.二B.三C.四D.五

29.下列属于沉积型循环的元素或物质是

A.CB.NC.PD.H2O

30.与K对策生物相比,r对策生物一般()。A.出生率高、寿命较短B.生率低、寿命长C.出生率低、寿命较短D.出生率高、寿命长

二、填空题(20题)31.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______。

32.______是指单位面积内动物、植物等生物的总重量。

33.在某些地方,乔木常常都长成畸形,树干向背风方向弯曲,树冠向背风方向倾斜,形成所谓“旗形树”,这是受______的影响。

34.形成生物群落的经度地带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35.根据降水量的不同,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可以划分三个等雨量区,分别分布着不同的植被,这三个区是______、干旱区和荒漠区。

36.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又可称为______。

37.种群的分布状态及其形式,称为______或内分布型。

38.只有当昼夜长短接近于相等时才能开花的植物,是______日照植物。

39.林业上常用____________来表示林木层的盖度。

40.能量金字塔是指一段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______所同化的能量。

41.根据降水量的不同,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可以划分三个等雨量区,分别分布着不同的植被,这三个区是______、干旱区和荒漠区。

42.在大气上空的()能吸收过滤掉紫外辐射中最强的波段,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43.可见光中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利用的光辐射属于__________。

44.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占据相同的或相似的生态位的生物,通常称为______生物。

45.生态系统是个无______、非中心式的自我控制系统。

46.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______。

47.初级生产者中的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来自______。

48.固氮作用的途径有高能固氮、工业固氮和______。

49.简言之,生态系统=______+生物群体及其全部关系。

50.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称为______。

三、判断题(10题)51.莲藕的通气组织属于区域环境。[]

A.正确B.错误

52.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水分和土壤。()

A.否B.是

53.水生植物的通气组织不发达,叶片角质层厚。()

54.种群密度也可以看成是种群个体的数目。()

A.正确B.错误

55.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所以没有特殊的研究对象。[]

A.正确B.错误

56.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小是成熟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特征之一。()

57.植物对昼夜温度交替变化的反应称为物候节律。()

58.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是营养物质循环变慢。()

59.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所以没有特殊的研究对象。()

60.老虎种群的个体分布属于随机分布。()

四、简答题(5题)61.简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62.种群增长有哪几种类型?其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63.若按演替进程时间的长短划分,演替可分为哪几类?

64.简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转化遵循的定律。

65.简述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因素。

五、论述题(5题)66.论述磷循环的过程、主要特点及其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67.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68.试述生态农业的特点。

69.试论述生物的生态对策。

70.论述生态位的主要特征。

六、单选题(0题)71.逻辑斯谛曲线被划分为五个时期,其中哪个时期密度增长最快()

A.开始期B.加速期C.转折期D.减速期

参考答案

1.C

2.B

3.B

4.A

5.D

6.A

7.B

8.B解析:海洋浮游生物在温暖的春秋两季,大量繁殖生长;在环境过热或过冷的夏冬季节则明显减少,呈现季节性消长,故选B。

9.B

10.C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水电(能)、风能、太阳能等。

11.C

12.C

13.D

14.A

15.B

16.D

17.C

18.B

19.B

20.C生物群落中的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

21.D

22.A

23.C外因演替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其中人类砍伐森林、开垦草原等属于人为发生演替。

24.B

25.A

26.B

27.C

28.B1、按其形成和来源分类:(1)、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如: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生物能等.(2)、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如:核能、地热能.(3)、天体引力能,如:潮汐能.2、按开发利用状况分类:(1)、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2)、新能源,如:核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风能.3、按属性分类:(1)、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水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2)、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4、按转换传递过程分类:(1)、一次能源,直接来自自然界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核能、海洋能、生物能.(2)、二次能源,如:沼气、汽油、柴油、焦炭、煤气、蒸汽、火电、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波浪发电等.

29.C

30.Ar对策者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一般缺乏保护后代机制,竞争力强,但一般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一有机会就入侵新的栖息地,并通过高增长率而迅速繁殖。

31.还原功能还原功能

32.生物量

33.强风方向

34.降水

35.湿润区

36.生殖潜能

37.种群空间格局种群空间格局

38.中中

39.郁闭度

40.主导因子

41.湿润区

42.臭氧层臭氧层

43.生理有效辐射

44.生态等值生态等值

45.目标

46.生态因子生态因子

47.太阳(或太阳辐射)太阳(或太阳辐射)

48.生物固氮

49.生物群体环境生物群体环境

50.生态因子生态因子

51.B

52.N

53.N

54.B

55.B

56.Y

57.Y

58.Y

59.N生态学研究的对象视研究目的而定。

60.N种群的内分布型分为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老虎种群属集群分布,这种分布是最常见的分布型,是动植物对生理差异产生反应的结果,同时也是受气候和环境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生殖方式和社会行为的影响而形成的。

61.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

62.根据环境对种群的作用以及种群世代的重叠状况把种群增长划分三个类型:几何级数增长指数型增长(又称J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又称S增长)。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是指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限制种群的寿命只有一年且一年只有一个繁殖季节同时种群无年龄结构是个体彼此隔离的一种增长方式。在无限环境条件下有些生物可以连续进行繁殖没有特定的繁殖期在这种情况下种群的增长表现为指数形式。在实际情况下由于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和其他资源的限制因此增长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种根据环境对种群的作用以及种群世代的重叠状况,把种群增长划分三个类型:几何级数增长,指数型增长(又称J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又称S增长)。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是指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限制,种群的寿命只有一年,且一年只有一个繁殖季节,同时种群无年龄结构,是个体彼此隔离的一种增长方式。在无限环境条件下,有些生物可以连续进行繁殖,没有特定的繁殖期,在这种情况下,种群的增长表现为指数形式。在实际情况下,由于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和其他资源的限制,因此增长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种

6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转化严格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1)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其含义是:能量既不能消失也不能凭空产生。它只能以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2)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为能量衰变定律或能量逸散定律。它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转换、流动过程中总存在衰变、逸散的现象即总有一部分能量要从浓缩的有效形态变为可稀释的不能利用的形态。也就是说在一切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能量要失去做功能力而使能质(能的质量)下降。(1)快速演替。在短时间内(几年或几十年)发生的演替;(2)长期演替。在较长时间内(如几十年或几百年)发生的演替;(3)世纪演替。这种演替占有很长的地质时期。

6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转化,严格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1)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其含义是:能量既不能消失,也不能凭空产生。它只能以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2)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为能量衰变定律或能量逸散定律。它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转换、流动过程中总存在衰变、逸散的现象,即总有一部分能量要从浓缩的有效形态变为可稀释的不能利用的形态。也就是说,在一切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能量要失去做功能力而使能质(能的质量)下降。

65.(1)环境条件。影响初级生产力的环境因素除了日光外还有三个重要的物质因素(水、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和两个重要的环境调节因素(温度和氧气)。(2)生物群落的内在因素:①初级生产者;②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③初级生产量的分配状况;④初级生产量的消费状况;⑤群落中动物的影响。(3)补加能源的作用。(1)环境条件。影响初级生产力的环境因素除了日光外,还有三个重要的物质因素(水、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和两个重要的环境调节因素(温度和氧气)。(2)生物群落的内在因素:①初级生产者;②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③初级生产量的分配状况;④初级生产量的消费状况;⑤群落中动物的影响。(3)补加能源的作用。

66.(1)过程:①磷循环起源于岩石风化,终止于水中的沉积。②贮存于岩石中的磷通过人工开采和自然风化后,被植物吸收,沿着食物链传递,进行生物小循环;其中部分生物排泄物及残体所携带的磷离开生物小循环,进入环境。③同时,环境中的磷也通过地表径流携带,进入江河、海洋、进行地质大循环。(2)磷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圈;循环速度慢、时间长;是典型的沉积型循环。(3)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①当磷被大量开采和使用时,贮存于岩石圈中的磷被大量释放出来,进入土壤和水体,导致磷在水体和土壤中的过多积累。②同时,同于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磷肥,而植物对土壤中的磷利用率低,停留在土壤中的磷一部分随地表径流等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中磷的富集。③水体中过量的磷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贡献者,导致赤潮发生和蓝藻大暴发等。

67.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由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转变为能够任意改变自然的主宰者。人类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危害到了人类的自身生存。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学观点指导生产,规范人们的行为,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控制人口数量,可为其他生物留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并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在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的时候,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避免生态失衡带来的危害。在取用自然资源的时候,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并使可再生资源能持续利用,使不可再生资源能长久利用。要彻底摒弃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点。

68.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其主要特点是:(1)整体性。生态农业是一种整体性农业它的结构十分复杂具有层次多、目标多、联系多的特点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它按生态规律要求进行调控把农、林、牧、副、渔、工商、运输等各业组成综合经营体系整体发展。(2)层次性。生态农业有多级亚系统各个亚系统在功能上有差别:有的从事粮食生产有的从事蔬菜、水果、林木的生产也有的亚系统是综合性的。所有这些都为人类的食物生产开辟了多条途径可通过横向联系组成一个综合经营体。(3)地域性。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环境决定和影响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其主要特点是:(1)整体性。生态农业是一种整体性农业,它的结构十分复杂,具有层次多、目标多、联系多的特点,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它按生态规律要求进行调控,把农、林、牧、副、渔、工商、运输等各业组成综合经营体系,整体发展。(2)层次性。生态农业有多级亚系统,各个亚系统在功能上有差别:有的从事粮食生产,有的从事蔬菜、水果、林木的生产,也有的亚系统是综合性的。所有这些都为人类的食物生产开辟了多条途径,可通过横向联系,组成一个综合经营体。(3)地域性。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环境决定和影响

69.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称为生态对策。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每种生物都具有自独特的并且是相互联的生态特征。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r对策和k对策。r对策者生活的环境条件多变不可预测不确定;死亡率大为随机的非密度制约;群体密度随时间变化大无平衡点通常处在环境K值以下属于未饱和的生态系统有生态真空每年需生物重新定居;种内和中间竞争强弱不一一般较弱;寿命短通常不到一年;对子代投资小常缺乏抚育和保护机制;迁移能力强适于占领新的生境;能量较多的分配给繁殖器官;自然选择的最终结果是种群迅速发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称为生态对策。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每种生物都具有自独特的并且是相互联的生态特征。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r对策和k对策。r对策者生活的环境条件多变,不可预测,不确定;死亡率大,为随机的非密度制约;群体密度随时间变化大,无平衡点,通常处在环境K值以下,属于未饱和的生态系统,有生态真空,每年需生物重新定居;种内和中间竞争强弱不一,一般较弱;寿命短,通常不到一年;对子代投资小,常缺乏抚育和保护机制;迁移能力强,适于占领新的生境;能量较多的分配给繁殖器官;自然选择的最终结果是种群迅速发

70.生态位的主要特征是:(1)生态位的维数。从理论上讲影响生态位的因素很多生态位的维数应该是多维的。但一般把生态位的有效维数减少到3个即地点(空间)、食物(营养)和活动空间。(2)生态位的宽度。生态位宽度是一个生物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生态位越宽的物种其适应条件和范围就越大反之就越小。(3)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当两个生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一般情况重叠只是部分的。从理论上讲有重叠就有竞争但实际在自然界生态位常发生重叠但并不表生态位的主要特征是:(1)生态位的维数。从理论上讲,影响生态位的因素很多,生态位的维数应该是多维的。但一般把生态位的有效维数减少到3个,即地点(空间)、食物(营养)和活动空间。(2)生态位的宽度。生态位宽度是一个生物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生态位越宽的物种,其适应条件和范围就越大,反之就越小。(3)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当两个生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一般情况重叠只是部分的。从理论上讲,有重叠就有竞争,但实际在自然界,生态位常发生重叠,但并不表

71.C福建省三明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1.自然选择有一定的方向性,这是由于()。

A.种群内部的作用,生物的压力对某些基因的作用不同

B.种群之间的作用,生物的压力对某些基因的作用不同

C.环境的作用,生物的压力对某些基因的作用不同

D.个体之间的作用,生物的压力对某些基因的作用不同

2.瞪羚为了不被猎豹捕食,其逃避能力不断增强,而猎豹为了捕到瞪羚,其捕猎能力也会相应提高,该现象属于()

A.他感作用B.协同进化C.竞争作用D.互利共生

3.可持续农业的目标是()。A.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减少多种经营

B.保证稳定持续增长的农业生产率

C.保持健康、协调的生态环境,有益于城市人民身体健康

D.合理利用、保护资源,特别是要保证土壤肥力得到快速的提高

4.种群内各个体在空间呈等距离分布,这种分布为()。A.均匀型分布B.随机型分布C.成群型分布D.成群随机分布

5.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A.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B.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最大C.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6.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种群表现出来的最大增长率称为()。A.内禀增长率B.瞬时增长率C.世代增长率D.周限增长率

7.人工栽种西瓜、果树等,常呈()。A.随机分布B.均匀分布C.集群分布D.三者都不是

8.下列生物种群,数量呈季节性消长的是()。

A.旅鼠B.海洋浮游生物C.北极狐D.蝗虫

9.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

D、旱生演替

10.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石油B.天然气C.水能D.煤

11.下列不属于碳循环途径的是()。A.陆地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

B.海洋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

C.陆地生物与海洋生物之间的碳素交换

D.化石燃料燃烧参与的碳循环

12.下列能导致某一种群呈指数增长的条件之一是()

A.多个种群共存B.种群对环境适应性强C.环境资源不受限制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13.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

A.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

B.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最大

C.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

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14.只有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中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种群的内分布型才会出现()

A.随机型B.均匀型C.成群型D.聚集型

15.种群平衡是指()

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

C、种群迁入和迁出相等

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16.欧洲的石楠群落演替属于()。A.世纪演替B.长期演替C.快速演替D.周期性演替

17.影响冬小麦春化的主导因子是()

A.光照

B.水分

C.温度

D.氧气

18.鸟类的存活曲线为()。

A.A型B.B型C.C型D.混合型

19.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

20.下列选项中是群落发育过程中良好发育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的是()。A.优势种B.亚优势种C.建群种D.伴生种

21.首次提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是()

A.林德曼B.海克尔C.奥德姆D.坦斯利

22.下列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结构最复杂的是()

A.热带雨林B.荒漠C.农田D.苔原

23.森林砍伐迹地从控制演替的主导因子看属于()。A.内因演替B.原生演替C.外因演替D.次生演替

24.生态系统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生产量P之比.即Pt/Pt-1称为营养级之间的()。

A.同化效率B.生产效率C.利用效率D.组织生长效率

25.水稻土属于()

A.潜育土B.泥炭土C.盐成土壤D.钙成土壤

26.下面关于草食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A.植物被草食动物的危害程度,因损害部位、植物发育阶段的不同而不同

B.植物不能移动逃逸,因而只能被动地遭受食草动物的危害

C.牧场过量放牧会破坏草场,而适当地放牧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D.有些植物为阻止食草动物的“捕食”会产生“防卫”反应,以减少自身的伤害

27.下列矿质营养元素中,属于植物所需的大量元素的是()。A.锌B.铝C.磷D.锰

28.按照能源的形成和来源,可分为()大类。A.二B.三C.四D.五

29.下列属于沉积型循环的元素或物质是

A.CB.NC.PD.H2O

30.与K对策生物相比,r对策生物一般()。A.出生率高、寿命较短B.生率低、寿命长C.出生率低、寿命较短D.出生率高、寿命长

二、填空题(20题)31.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______。

32.______是指单位面积内动物、植物等生物的总重量。

33.在某些地方,乔木常常都长成畸形,树干向背风方向弯曲,树冠向背风方向倾斜,形成所谓“旗形树”,这是受______的影响。

34.形成生物群落的经度地带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35.根据降水量的不同,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可以划分三个等雨量区,分别分布着不同的植被,这三个区是______、干旱区和荒漠区。

36.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又可称为______。

37.种群的分布状态及其形式,称为______或内分布型。

38.只有当昼夜长短接近于相等时才能开花的植物,是______日照植物。

39.林业上常用____________来表示林木层的盖度。

40.能量金字塔是指一段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______所同化的能量。

41.根据降水量的不同,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可以划分三个等雨量区,分别分布着不同的植被,这三个区是______、干旱区和荒漠区。

42.在大气上空的()能吸收过滤掉紫外辐射中最强的波段,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43.可见光中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利用的光辐射属于__________。

44.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占据相同的或相似的生态位的生物,通常称为______生物。

45.生态系统是个无______、非中心式的自我控制系统。

46.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______。

47.初级生产者中的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来自______。

48.固氮作用的途径有高能固氮、工业固氮和______。

49.简言之,生态系统=______+生物群体及其全部关系。

50.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称为______。

三、判断题(10题)51.莲藕的通气组织属于区域环境。[]

A.正确B.错误

52.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水分和土壤。()

A.否B.是

53.水生植物的通气组织不发达,叶片角质层厚。()

54.种群密度也可以看成是种群个体的数目。()

A.正确B.错误

55.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所以没有特殊的研究对象。[]

A.正确B.错误

56.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小是成熟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特征之一。()

57.植物对昼夜温度交替变化的反应称为物候节律。()

58.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是营养物质循环变慢。()

59.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所以没有特殊的研究对象。()

60.老虎种群的个体分布属于随机分布。()

四、简答题(5题)61.简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62.种群增长有哪几种类型?其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63.若按演替进程时间的长短划分,演替可分为哪几类?

64.简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转化遵循的定律。

65.简述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因素。

五、论述题(5题)66.论述磷循环的过程、主要特点及其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67.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68.试述生态农业的特点。

69.试论述生物的生态对策。

70.论述生态位的主要特征。

六、单选题(0题)71.逻辑斯谛曲线被划分为五个时期,其中哪个时期密度增长最快()

A.开始期B.加速期C.转折期D.减速期

参考答案

1.C

2.B

3.B

4.A

5.D

6.A

7.B

8.B解析:海洋浮游生物在温暖的春秋两季,大量繁殖生长;在环境过热或过冷的夏冬季节则明显减少,呈现季节性消长,故选B。

9.B

10.C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水电(能)、风能、太阳能等。

11.C

12.C

13.D

14.A

15.B

16.D

17.C

18.B

19.B

20.C生物群落中的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

21.D

22.A

23.C外因演替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其中人类砍伐森林、开垦草原等属于人为发生演替。

24.B

25.A

26.B

27.C

28.B1、按其形成和来源分类:(1)、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如: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生物能等.(2)、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如:核能、地热能.(3)、天体引力能,如:潮汐能.2、按开发利用状况分类:(1)、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2)、新能源,如:核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风能.3、按属性分类:(1)、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水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2)、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4、按转换传递过程分类:(1)、一次能源,直接来自自然界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核能、海洋能、生物能.(2)、二次能源,如:沼气、汽油、柴油、焦炭、煤气、蒸汽、火电、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波浪发电等.

29.C

30.Ar对策者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一般缺乏保护后代机制,竞争力强,但一般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一有机会就入侵新的栖息地,并通过高增长率而迅速繁殖。

31.还原功能还原功能

32.生物量

33.强风方向

34.降水

35.湿润区

36.生殖潜能

37.种群空间格局种群空间格局

38.中中

39.郁闭度

40.主导因子

41.湿润区

42.臭氧层臭氧层

43.生理有效辐射

44.生态等值生态等值

45.目标

46.生态因子生态因子

47.太阳(或太阳辐射)太阳(或太阳辐射)

48.生物固氮

49.生物群体环境生物群体环境

50.生态因子生态因子

51.B

52.N

53.N

54.B

55.B

56.Y

57.Y

58.Y

59.N生态学研究的对象视研究目的而定。

60.N种群的内分布型分为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老虎种群属集群分布,这种分布是最常见的分布型,是动植物对生理差异产生反应的结果,同时也是受气候和环境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生殖方式和社会行为的影响而形成的。

61.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

62.根据环境对种群的作用以及种群世代的重叠状况把种群增长划分三个类型:几何级数增长指数型增长(又称J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又称S增长)。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是指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限制种群的寿命只有一年且一年只有一个繁殖季节同时种群无年龄结构是个体彼此隔离的一种增长方式。在无限环境条件下有些生物可以连续进行繁殖没有特定的繁殖期在这种情况下种群的增长表现为指数形式。在实际情况下由于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和其他资源的限制因此增长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种根据环境对种群的作用以及种群世代的重叠状况,把种群增长划分三个类型:几何级数增长,指数型增长(又称J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又称S增长)。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是指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限制,种群的寿命只有一年,且一年只有一个繁殖季节,同时种群无年龄结构,是个体彼此隔离的一种增长方式。在无限环境条件下,有些生物可以连续进行繁殖,没有特定的繁殖期,在这种情况下,种群的增长表现为指数形式。在实际情况下,由于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和其他资源的限制,因此增长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种

6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转化严格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1)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其含义是:能量既不能消失也不能凭空产生。它只能以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2)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为能量衰变定律或能量逸散定律。它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转换、流动过程中总存在衰变、逸散的现象即总有一部分能量要从浓缩的有效形态变为可稀释的不能利用的形态。也就是说在一切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能量要失去做功能力而使能质(能的质量)下降。(1)快速演替。在短时间内(几年或几十年)发生的演替;(2)长期演替。在较长时间内(如几十年或几百年)发生的演替;(3)世纪演替。这种演替占有很长的地质时期。

6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转化,严格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1)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其含义是:能量既不能消失,也不能凭空产生。它只能以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2)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为能量衰变定律或能量逸散定律。它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转换、流动过程中总存在衰变、逸散的现象,即总有一部分能量要从浓缩的有效形态变为可稀释的不能利用的形态。也就是说,在一切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能量要失去做功能力而使能质(能的质量)下降。

65.(1)环境条件。影响初级生产力的环境因素除了日光外还有三个重要的物质因素(水、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和两个重要的环境调节因素(温度和氧气)。(2)生物群落的内在因素:①初级生产者;②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③初级生产量的分配状况;④初级生产量的消费状况;⑤群落中动物的影响。(3)补加能源的作用。(1)环境条件。影响初级生产力的环境因素除了日光外,还有三个重要的物质因素(水、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和两个重要的环境调节因素(温度和氧气)。(2)生物群落的内在因素:①初级生产者;②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③初级生产量的分配状况;④初级生产量的消费状况;⑤群落中动物的影响。(3)补加能源的作用。

66.(1)过程:①磷循环起源于岩石风化,终止于水中的沉积。②贮存于岩石中的磷通过人工开采和自然风化后,被植物吸收,沿着食物链传递,进行生物小循环;其中部分生物排泄物及残体所携带的磷离开生物小循环,进入环境。③同时,环境中的磷也通过地表径流携带,进入江河、海洋、进行地质大循环。(2)磷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圈;循环速度慢、时间长;是典型的沉积型循环。(3)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①当磷被大量开采和使用时,贮存于岩石圈中的磷被大量释放出来,进入土壤和水体,导致磷在水体和土壤中的过多积累。②同时,同于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磷肥,而植物对土壤中的磷利用率低,停留在土壤中的磷一部分随地表径流等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中磷的富集。③水体中过量的磷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贡献者,导致赤潮发生和蓝藻大暴发等。

67.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由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转变为能够任意改变自然的主宰者。人类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危害到了人类的自身生存。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学观点指导生产,规范人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