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课件文言文全国通用_第1页
小升初语文课件文言文全国通用_第2页
小升初语文课件文言文全国通用_第3页
小升初语文课件文言文全国通用_第4页
小升初语文课件文言文全国通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yuèdú)指导及训练第一页,共41页。11本章(běnzhānɡ)知识点1、理解(lǐjiě)词语2、翻译(fānyì)句子3了解内容4、领悟文章的道理第二页,共41页。2一、课内文言文复习(fùxí)1.?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chēɡài),及日中/那么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第三页,共41页。3【词语解释】〔1〕游:游学,游历。〔2〕辩斗:辩论,争论。〔3〕故:原因,缘故。〔4〕以:以为,认为。〔5〕去:离。〔6〕日中:中午。〔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8〕及:到了。〔9〕那么:就。〔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盘:圆的盘子,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11〕为:是。〔12〕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tiānqì)很热。〔14〕决:裁决,判断。〔15〕孰:谁,哪个。〔16〕汝:你。第四页,共41页。4文言文解题技巧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tímù)。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第五页,共41页。52.?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yīxīn)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假设之矣。为是/其智弗假设与?曰:非/然/也。【词语解释】〔1〕弈:下棋〔2〕弈秋:秋,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3〕通国:全国。〔4〕之:的。〔5〕善:善于,擅长(6)使:让。(7)诲:教导。(8)其:其中(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10)虽:虽然。(11)之:指弈秋的教导。(12)鸿鹄:天鹅。(13)援:引,拉(14)缴:本课指带有丝绳的箭。〔读音(dúyīn):zhuó〕。(15)虽与之俱学,弗假设之矣。之:他,指前一个人。俱:一起。弗假设:不如。矣:了。(16)为:谓,说。(17)其:他,指后一个人。(18)与:吗。(19)曰:说。(20)非:不是。(21)然:这样。第六页,共41页。63.?杨氏之子?【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yángméi)。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词语解释】(1)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2)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zūnchēng)。(3)设:摆放,摆设。(4)甚:很。(5)诣:拜见。(6)未闻:没有听说过。(7)示:给……看。(8)惠:同“慧〞,智慧的意思。(9)乃:就;于是。(10)曰:说。第七页,共41页。74.?伯牙绝弦?【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假设/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yángyáng)兮/假设/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词语(cíyǔ)解释】〔1〕绝:断绝。〔2〕鼓:弹。〔3〕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4〕峨峨:高。〔5〕洋洋:广阔。〔6〕乃:于是、就。第八页,共41页。8二、文言实词文言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P130课内复习:?杨氏之子?甚:很。诣:拜见。乃:就,于是。?伯牙绝弦?绝:断绝。善:擅长,善于。洋洋:广阔(guǎngkuò)。?文言文两那么?弈:下棋。以:认为。及:到。孰:谁。汝:你。从课内几篇文章我们不难得出,掌握实词首先要明白以下问题:第九页,共41页。91.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fàngzhì)。〔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一直〔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7〕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两小儿辨日?第十页,共41页。102.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yìyì)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如:〔1〕表示第一人称(dìyīrénchēnɡ)“我〞:吾、余、予吾日三省吾身。〔2〕表示第二人称“你〞:汝、乃、尔、子、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3〕“走〞表示“跑〞;“行〞表示“走〞。兽见之皆走。兔走触株,折颈而死〔4〕“或〞表示“有的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与鸿毛。〔5〕“但〞表示“只〞。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

第十一页,共41页。113.正确(zhèngquè)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却不同。如: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先自度〔duó〕其足〞度:动词,测量。“吾忘持度dù!〞度:名词,尺码。又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第十二页,共41页。12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1)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zhèlǐ)是名词作动词“喂奶〞。(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以……为耻。第十三页,共41页。135.文言句式: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2.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3.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后置。4.“〔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句中省略(shěnglüè)主语“太行、王屋二山〞。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shěnglüè)句,省略(shěnglüè)主语愚公。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6.帝感其诚。被动句,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第十四页,共41页。14三、文言(wényán)虚词理解文言虚词(xūcí)是指那些在文言文中没有明确的实在意义,包括常用到的“之〞、“乎〞“者〞、“也〞、“矣〞、“其〞、“乃〞、“哉〞、“兮〞等虚词(xūcí)。而且作用很重要,学习文言文必须熟悉常见虚词(xūcí)的用法。“之〞通国之善弈者也〔助词,“的〞〕一人虽听之〔代词,指弈秋的教导〕思援弓缴而射之〔代词,指天鹅〕虽与之俱学,弗假设(jiǎshè)之矣〔代词,指前一个人〕第十五页,共41页。15其一人专心致志〔其:其中〕为是其智弗假设与〔其:他的〕及其日中(rìzhōng)如探汤〔其:太阳〕

“其〞“也〞“矣〞“善哉,峨峨兮/假设/泰山!哉:语气词,表示(biǎoshì)感慨。兮:语气词,相当于“啊〞。“哉〞“兮〞虽与之俱学,弗假设(jiǎshè)之矣。矣:了。而/日中时/远也。“也〞:语气词。孔子/不能决也。第十六页,共41页。16“者〞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者:的乃/破琴/绝弦。乃/呼儿出。乃:就;于是(yúshì)。“乃〞“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乎:语气词吗孰为汝多知(通“智〞)乎?第十七页,共41页。17四、文言文翻译(fānyì)的原那么有二点:1.要忠于原文。2.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fúhé)现代汉语语法标准。五、文言文翻译(fānyì)的方法。文言文翻译(fānyì)的根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十八页,共41页。181、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luòshí);其缺乏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2、意译: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第十九页,共41页。19句子(jùzi)翻译题“遵照〞:遵照原文语气、语义和习惯。2.四个步骤①审。审清句中语法要点,找准采分点。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zhòngyào)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句子,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第二十页,共41页。20②切。将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逐一解释。③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释出的词义连缀成句。④抄。在逐一查对原句语法要点全部落实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纸上。在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zìjì)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标准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第二十一页,共41页。213.文言(wényán)句子翻译六字歌诀:

留、对、换、调、补、删

第二十二页,共41页。22“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tōngyòng)的词,皆保存不动。如:山、石、高、远等。第二十三页,共41页。23对:即对译法。对应直译(zhíyì),逐字落实。不遗漏,也不能多余。〔尽可能对应原文,根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即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误区点拨:绝少有不译的字词。特别是副、介、连三大虚词,翻译时常出现漏译的现象第二十四页,共41页。24“换〞:即替换法。对那些(nàxiē)词义已经开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比方:古今异义的词,词类活用词,通假字等都要相应的替换。〕,第二十五页,共41页。25“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jùshì)的语序调准为正常语序。第二十六页,共41页。26“补〞:即补出省略内容。比方主语、宾语和介词“于〞等。〔译出补足局部后用括号标示。需要注意的是,增补(zēngbǔ)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不要画蛇添足了。)第二十七页,共41页。27“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发语词、衬词、虚词删去。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qiánzhì)的,不翻译。

第二十八页,共41页。28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谨慎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保存不译;遇有省略,补充整齐。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重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tōngdá)完美,翻译完毕。文言文翻译(fānyì)顺口溜第二十九页,共41页。29总的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保存(bǎocún)对译替换调序增补删除〔留、对、换、调、补、删〕翻译原那么(nàme):字字落实,文从句顺。〔信、达、雅〕小结(xiǎojié)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第三十页,共41页。30【典型(diǎnxíng)例题】〔一〕约不可失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qǐkě)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虞人:掌管山泽的官。罢:停止,取消。1.解释(jiěshì)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2)是日,饮酒乐,天雨(

)(3)公将焉之(

)(4)岂可不一会期哉(

)第三十一页,共41页。31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且焉置土石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4.这那么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品德(pǐndé)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十二页,共41页。32〔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bóhǎi)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bóhǎi)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假设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第三十三页,共41页。33注释:方——指面积。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河阳——黄河北岸。且——副词,将近。惩〔chéng〕——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迂〔yū〕——曲折、绕远。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献疑——提出疑问。以——凭借(píngjiè)。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损:——削减。曾〔céng〕——副词,可译为“连……也……〞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丘——土堆。置——安放。且——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

第三十四页,共41页。34荷〔hè〕——扛的意思。夫——成年男子。箕畚〔jī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孀〔shuāng〕——孀妻,寡妇。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龀(chèn)——儿童换牙齿。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叟〔sǒu〕——老头。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其——在“如……何〞前面(qiánmian)加强反问语气。一毛——一草一木。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匮〔kuì〕——竭尽的意思。苦——愁。亡〔wú〕以应——没有话来答复亡,通“无〞。帝——神话中的天帝。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负——背。厝〔cuò〕——同“措〞,放置。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第三十五页,共41页。35文章理解: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fúbǐ)。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开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人物分析愚公:目光长远,以开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智叟:目光短浅,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困难采取冷漠逃避。第三十六页,共41页。36铁杵磨成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dúshū)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词语注解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世传:事实代代相传。媪:年老的妇女。铁杵:铁棍.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杵:棒木追去:离开。逢:碰上。方:正在。氏:姓…的人。卒业:完成学业太白感其意-------李白被她的行为感动。第三十七页,共41页。37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被她的行为感动,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释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zhǐyào)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重视生活中的细节,那将影响你的一生。第三十八页,共41页。381、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你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得慢,而是你努力的不够多。2、孤单一人的时间使自己变得优秀,给来的人一个惊喜,也给自己一个好的交代。3、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还击的故事,所以有什么理由不努力!4、心中没有过分的贪求,自然苦就少。口里不说多余的话,自然祸就少。腹内的食物能减少,自然病就少。思绪中没有过分欲,自然忧就少。大悲是无泪的,同样大悟无言。缘来尽量要惜,缘尽就放。人生本来就空,对人家笑笑,对自己笑笑,笑着看天下,看日出日落,花谢花开,岂不自在,哪里来的尘埃!5、心情就像衣服,脏了就拿去洗洗,晒晒,阳光自然就会蔓延开来。阳光那么好,何必自寻烦恼,过好每一个当下,一万个美丽的未来抵不过一个温暖的现在。6、无论你正遭遇着什么,你都要从落魄中站起来重振旗鼓,要继续保持热忱,要继续保持微笑,就像从未受伤过一样。7、生命的美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