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路基修理规则_第1页
高速铁路路基修理规则_第2页
高速铁路路基修理规则_第3页
高速铁路路基修理规则_第4页
高速铁路路基修理规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G/GW120-2015高速铁路路基修理规则2015年1月前言路基是重要的行车设备。为保持高速铁路线路稳定,保证运输安全畅通,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高速铁路路基设备抵御灾害和适应高速运输的能力,做好高速铁路路基修理工作,满足线路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平顺性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则。本规则是在充分吸收高速铁路路基研究成果、国内外路基修理技术及既有线路基修理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铁道科学研究院,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北京、上海、郑州、成都等铁路局的大力支持。本规则共分七章、16个附件,阐述了高速铁路路基的主要结构和技术要求、路基维修组织、路基检查、路基维修、路基大修等内容,明确了相关要求。在执行本规则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作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有需要补充和完善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反馈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工务部(北京市复兴路1号0,邮政编码:100)8,4供4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则技术总负责人:康高亮、曾宪海、赵有明。本规则编制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本规则主要起草人:姚冬、张千里、郭胜、吴细水、朱瑞龙、刘丙强、王兴宁、张序谭、刘锋、路言杰、李中国、陈锋、高睿、张晓阳。本规则主要审查人:康高亮、曾宪海、赵有明、师新明、尤昌龙、彭泽仁、顾湘生、潘振华、王应铭、魏永幸、陈志新、赵继华、何志勇、寇东华、何赤忠、柏存更、刘芳。本规则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TOC\o"1-5"\h\z\o"CurrentDocument"第一章总则 1\o"CurrentDocument"第二章 技术标准 2\o"CurrentDocument"第一节 基本要求 2\o"CurrentDocument"第二节 路基沉降 3\o"CurrentDocument"第三节 路基面形状及宽度 3\o"CurrentDocument"第四节 基床 5\o"CurrentDocument"第五节 路堤 5\o"CurrentDocument"第七节 过渡段 6\o"CurrentDocument"第八节 地基处理 7\o"CurrentDocument"第九节支挡结构 8.\o"CurrentDocument"第十节 路基防护 9\o"CurrentDocument"第十一节路基防排水设施 1.\o"CurrentDocument"第十二节特殊地段路基 11.第三章 路基修理组织 1.第四章 路基检查 1.第一节 检查制度 1.3第二节 周期性检查 1.3第三节 专项检查 13.第四节 变形监测 14.第五节路基状态评定及病害分级 1.4第五章 路基维修 1.第一节 经常保养 1.第二节 综合维修 2.第六章 路基大修 2.第一节 大修工作内容 2.8第二节 计划编制 2.8第三节 设计文件 2.9第四节施工管理 3.0第五节验收交接 3.2第七章附则 4.1附件:1.路基检查记录簿 4..路基维修年度计划表 46..路基维修月工作量调查及计划表 47..路基维修作业工作日志 48..全年分季路基维修计划及完成表 49..路基维修验收证 52..路基设备状态评定扣分明细表 53..路基设备状态评定汇总表 54..路基保养质量评定记录表 55..路基大修工程申请表 6.1.工程变更通知单 6.4.隐蔽工程检查表 6.8.路基大修工程竣工验收证 6.6.路基病害登记簿 6.7.高速铁路路基检查保养主要机具配备表 70..本规则用词说明 7.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路基是重要的行车设备。为保持高速铁路线路稳定,保证运输安全畅通,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高速铁路路基(以下简称路基)设备抵御灾害和适应高速运输的能力,做好高速铁路路基修理工作,特制定本规则。第二条路基修理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重在检查,养修并重、综合治理”的原则,做到对路基病害治早、治小,防患于未然。第三条路基修理分为路基维修和路基大修。修理的基本任务是:(一)保持路基本体和防排水、支挡、防护等设备及附属设施的状态完好;(二)及时整治路基病害,预防病害的发展;(三)有计划地改善路基设备状态,保持路基整体稳定性。第四条铁路局依据总公司相关规定以及与合资铁路公司签订的委托运输管理协议,负责受委托范围内路基设备的修理,保持路基设备状态良好,符合相关技术标准要求。作为产权单位的合资铁路公司或铁路局,应保证路基修理费用的及时投入。第五条路基修理实行检、修分开,专业化管理,设备管理单位应设置路基管理、维修机构。第六条路基设备检查、监测是全面掌握设备状态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基础性工作。设备管理单位应执行各项检查制度,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持路基设备完好的技术状态。第七条设备管理单位应建立路基突发性病害的应急处置机制,配备应急处置所必须的机具、设备及材料等。第八条路基修理工作应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管理信息化。第九条路基修理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先进的检测和监测手段,积极推行机械化,不断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作业效率,保证作业质量。第十条路基修理应按规定配备相应的工作、生产、生活设施和设备。第十一条对置于路基结构物上的电缆沟、井、槽、电杆、机柱、箱盒、声屏障等设备,相关设备管理单位应加强检查,影响路基防排水及路基稳定时,必须及时处理。管线等结构物不应穿越无砟轨道路基。第十二条对沿线抽取地下水、采空、堆载、建(构)筑物施工、坡脚长期积水、设置鱼塘等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应加强检查和评估,路基出现异常变形时应果断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并组织对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和周边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其原因,及时安排整治。第十三条路基修理工作,除按本规则执行外,还应遵照《铁路安全管理条例》《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高速铁路工务安全规则》等相关规定。第十四条本规则适用于设计行车速度 /及以上的铁路(既有线提速线路除外), /以下仅运行动车组的铁路参照执行。各铁路局可在本规则的基础上制定补充规定或实施细则,并报总公司备案。第二章技术标准第一节基本要求第十五条路基设备主要包括路基本体及其基础、支挡防护和防排水设施等。路基设备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能抵抗列车荷载作用和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第十六条路基主体工程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边坡防护和路基排水设施结构设计使用年限60年。路基边坡防护、排水设施采用混凝土结构时使用年限应满足现行《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的要求。第十七条路基基床应能承受列车动荷载的长期作用和有效消除环境对下部本体的影响。表层填料应具有优良的级配、较高的密实度、强度及良好的水稳性。第十八条地基处理应满足稳定和沉降变形控制等要求。第十九条路基支挡防护工程应在荷载组合和环境作用下满足稳定性、坚固性和耐久性的要求。路基边坡防护应采用植物防护与工程防护相结合的措施,并兼顾景观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用地等要求。第二十条路基与桥台、横向结构物、隧道及路堤与路堑、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等连接处均应设置过渡段,实现刚度及变形沿线路纵向的均匀变化。第二十一条路基工程应符合防灾减灾要求,提高路基抵抗连续强降雨、洪水及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第二十二条电缆槽、电缆过轨、接触网支柱基础、声屏障基础及综合接地等相关工程,不得影响路基防排水系统、路基强度及稳定。第二十三条路基防排水设施设计降雨重现期为50年。路基排水设备应与桥涵、隧道、车站等排水设施衔接配合,做到排水系统完善,保持排水通畅,并与水土保持及农田水利设施的综合利用相结合。第二节路基沉降第二十四条无砟轨道路基沉降应符合线路平顺性、结构稳定性和扣件调整能力的要求。工后沉降不宜超过15mm;沉降比较均匀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符合式1的要求时,允许的工后沉降为30mm。凡小0.44 (式1)Rsh—竖曲线半径(m)、一设计最高速度(km/h)路基与桥梁、隧道或横向结构物交界处的工后沉降差不应大于5mm,不均匀沉降造成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第二十五条有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应符合表1要求。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 表设计行车速度(km/h)一般地段工后沉降(mm)桥台台尾过渡段工后沉降(mm)沉降速率(mm/年)200<150<80<40250<100<50<30300、350<50<30<20第二十六条当沉降超过限值时应根据监测结果,分析发展趋势,及时进行整治。第三节路基面形状及宽度第二十七条无砟轨道支承层(或底座)底部范围内路基面可水平设置,支承层(或底座)外侧路基面两侧设置不小于4%的横向排水坡。有砟轨道路基面形状应为三角形,由路基面中心向两侧设置不小于4%的横向排水坡。曲线加宽时,路基面

仍应保持三角形。第二十八条有砟轨道路基两侧的路肩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一)设计最高速度200km/h时,不应小于1.0m;(二)设计最高速度250km/h及以上时,双线不应小于14m,单线不应小于15m。第二十九条直线地段路基面宽度应符合表2的规定。路基面标准宽度 表轨道类型设计最高速度双线线间距路基面宽度(km/h)(m)单线(m)双线⑺)无砟轨道2504.68.613.23004.813.4350513.6有砟轨道2004.47.712.1(12.3)2504.68.813.43004.813.6350513.8注:括号内数字为硬质岩石路堑所需的宽度值。第三十条无砟轨道正线曲线地段路基面不应加宽,轨道结构和接触网支柱等设施的设置有特殊要求时,根据具体情况分析确定;有砟轨道正线曲线地段路基面应在曲线外侧按表3规定的加宽值加宽。曲线加宽值应在缓和曲线内渐变。有砟轨道曲线地段路基面加宽值 表设计最高速度(km/h)曲线半径R(m)路基外侧加宽值(m)200R>60000.26000>R>45000.34500>R>35000.43500>R>28000.5R<28000.6250R>100000.210000>R>70000.37000>R>50000.45000>R>40000.5R<40000.6300R>140000.214000>R>90000.39000>R>70000.47000>R>50000.5R<50000.6350R>120000.312000>R>90000.49000>R>60000.5R<60000.6第三十一条路基横断面应符合相关规定。第四节基床第三十二条路基基床由基床表层和基床底层构成。200km/h区段有砟轨道基床表层厚度为0.6m,基床底层厚度为1.9m;250km/h及以上区段基床表层厚度无砟轨道为0.4m,有砟轨道为0.7m,基床底层厚度为2.3m。第三十三条基床表层应采用级配砂砾石或级配碎石填筑,基床底层应采用A、B组填料或改良土。基床压实标准应符合相关要求规定。寒冷地区冻结影响范围填料应符合防冻胀要求。第三十四条路基基床应保持足够的刚度,其动态检测指标应符合表4的要求:路基动荷载和动变形评判值 表轨道类型有砟轨道无砟轨道动荷载(kPa)W0.4P.j<32.4动变形(mm)<1.0<0.22注:1.表中P.为静轴重(kN);2.有砟轨道动变形是指换算至ZK活载的动变形。第五节路堤第三十五条基床以下路堤宜选用A、B组填料和C组碎石、砾石类填料,其粒径级配应符合压实性能要求;当选用C组细粒土填料时,应根据填料性质进行改良。基床以下路堤压实标准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第三十六条路基的稳定安全系数考虑列车荷载作用时应不小于1.25。第三十七条受洪水或河流冲刷及受水浸泡的路堤部位,应采用水稳性好的渗水性材料填筑,并应放缓边坡坡率,设置边坡平台,加强边坡防护。第三十八条雨季滞水及排水不畅的低洼地段的浸水影响范围应以渗水性材料填筑,并采取排水疏导措施。第三十九条在高地下水位(地下水位距地表不大于0.5m)的黏性土地基上填筑路堤时,路堤底部应填筑渗水性材料。有条件时,宜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第四十条路堤边坡坡率可根据路基填料、路堤高度、地震力、基底地质条件、水文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第六节路堑第四十一条不易风化的硬质岩基床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铺设无砟轨道时,开挖至路基面并直接在开挖面上施做支承层或底座。(二)铺设有砟轨道时,开挖面由路基中心向两侧设4%的横向排水坡,其上填筑级配碎石。(三)开挖面上的松动岩石应予清除。开挖面不平整处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25的混凝土嵌补。第四十二条软质岩、强风化的硬质岩及土质基床应满足本规则第三十三条要求;基床范围内的地基应无地基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1.5MPa或地基基本承载力工<0.18MPa的土层。不能满足时,应进行加固处理。第四十三条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季节性冻土等特殊土基床,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挖除换填、隔水防渗、排水、防冻胀等措施,基床以下的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应在路基变形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封闭防水、排水或地基处理措施。第四十四条半填半挖路基挖方部分可通过换填调整与填方部分的强度及刚度差异,换填厚度宜根据填方部分高度及地基条件确定。第四十五条路堑应设置侧沟平台,平台宽度不宜小于1.0m。在土石分界处、透水和不透水层交界面处及路堑边坡高度较大时,应设置边坡平台,平台应具有足够宽度,并应符合路堑边坡稳定性要求,边坡平台上应做好防排水及加固措施。第四十六条路堑边坡形式和坡率应根据地层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条件、防排水措施等通过力学分析综合确定。第七节过渡段第四十七条路堤与桥台、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地道等)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结构和材料应符合相关规定。寒冷地区应充分考虑路堤与横向结构物接触区冻结影响范围填料的防冻。第四十八条路堤与硬质岩石路堑连接处,在路堑一侧顺原地面纵向开挖台阶,并应在路堤一侧设置过渡段。路堤与软质岩石或土质路堑连接处,应顺原地面纵向开挖台阶,其开挖部分填筑要求应与路堤相应位置相同。第四十九条土质、软质岩及强风化硬质岩路堑与隧道连接地段,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结构和材料应符合相关规定。第五十条无砟轨道与有砟轨道连接处路基应设置过渡段,并符合轨道形式过渡要求。第五十一条两桥之间、桥隧之间及两隧之间的短路基宜采取适宜措施,平顺过渡。第五十二条对过渡段维护应重视差异沉降,做好过渡段排水系统的衔接与检查,及时疏通横向和纵向排水,避免出现冲蚀、掏空等病害。第八节地基处理第五十三条地基处理主要包括换填、冲击碾压、强夯(置换)等浅层处理方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水泥土搅拌桩、旋喷桩、灰土挤密桩、夯实水泥土、砂石桩等复合地基处理方法以及桩网(筏)、桩板等结构。第五十四条地基应满足路基稳定和沉降变形控制的要求,并应满足《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10106)的规定。构筑物分界处、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及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连接处,应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过渡措施,减小不均匀沉降。第五十五条换填法适用于浅层软弱或不均匀地基的处理,可采用砂砾石、碎石、灰土和加筋等垫层进行换填。冲击碾压适用于浅层碎石土、卵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处理。强夯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和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和软塑、流塑的黏性土等地基处理。第五十六条水泥粉煤灰碎石桩适用于处理黏性土、粉土、砂土和已自重固结的素填土等地基,桩端持力层选择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水泥搅拌桩适用于处理正常固结的淤泥、淤泥质土、粉土、饱和黄土、素填土、黏性土以及无流动地下水的饱和松散砂土等地基。旋喷桩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黏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黄土及人工填土等地基加固及防渗处理。灰土挤密桩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第五十七条桩网(筏)结构由桩(群)、桩帽及加筋垫层(钢筋混凝土板)组成,可以用于基础变形控制严格的软弱地基加固。桩板结构由钢筋混凝土桩、托梁和承载板,或钢筋混凝土桩和承载板组成,可用于基础变形控制严格的深厚软弱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桥隧间短路基过渡段、岔区路基及既有路基加固、岩溶及采空区地基处理等。第五十八条桩板结构维护时应检查是否存在桩间土沉降、冲蚀等导致的板下脱空、结构动力性能恶化、板的开裂和钢筋锈蚀断裂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置。第九节支挡结构第五十九条路基支挡结构主要包括重力式挡土墙、短卸荷板式挡土墙、悬臂式和扶壁式挡土墙、锚杆挡土墙、锚定板挡土墙、加筋土挡土墙、土钉墙、抗滑桩、桩板式挡土墙和预应力锚索等。第六十条支挡结构的荷载计算及构造要求应符合《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第六十一条重力式支挡结构高度,路堤墙不宜大于6m,路肩墙不宜大于8m。重力式挡土墙应采用混凝土浇筑,墙背反滤层宜采用袋装砂夹卵砾石或反滤土工合成材料。维护时应检查是否有墙体倾斜变形、整体位移、局部鼓出、墙面裂缝、分缝错位、地基下陷、排水孔堵塞、墙背掏空等问题。第六十二条抗滑桩的设置应使滑坡体的稳定系数达到规定的安全值;保证滑坡体不越过桩顶或从桩间滑动;不产生新的深层滑动。维护时应注意坡面是否存在深部及桩顶以上的坡体变形迹象,桩体是否存在裂缝,锚杆(锚索)、锚具是否锈蚀,滑坡体的地质及水文条件与设计使用条件的变化情况。第六十三条悬臂式和扶壁式挡土墙不宜在不良地质地段或设计地震峰值加速度0.2g及以上的地区采用。悬臂式挡土墙高度不宜大于6m,墙顶宽度不应小于0.2m。维护与重力式挡土墙基本相同。第六十四条桩板式挡土墙适用于路堤、路堑及滑坡等特殊路基的支挡。桩应锚固在稳定地层中,桩的截面尺寸不宜小于1.25m,截面形式可采用矩形或T形。维护时应检查墙面是否出现倾斜变形、墙顶桩土脱开、挡土板间渗水、桩及挡土板裂缝、嵌固段受冲刷等情况。第六十五条预应力锚索由锚固段、自由段和锚头三部分构成,锚头由垫墩、钢垫板和锚具组成。锚固段应置于稳定岩土层内,应做好防腐措施。预应力锚索注浆水泥应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维护时应检查锚头是否完整、垫板锈蚀、垫墩是否开裂、有无锚具失效及预应力丧失等情况。第六十六条锚杆挡土墙适用于一般地区岩质路堑地段,可选用肋柱式、板肋式、无肋柱式或格构式等结构形式。可采用单级或多级,每级墙高不宜大于8m,总墙高不宜大于18m。维护要求与桩板式挡土墙和预应力锚索基本相同。第六十七条加筋土挡土墙的单级高度不宜大于10m,当墙高大于10m时应作特殊设计。维护时应检查是否出现墙面鼓出、墙顶下陷等变形及墙面冲刷等病害现象。第六十八条短卸荷板式挡土墙一般应用于地基承载力较高地区,墙高宜为6〜12m上、下墙高度比例宜为4:6。卸荷板顶面高度处墙体内应设置一排向墙外坡度不小于4%的泄水孔。维护要求与重力式挡土墙基本相同。第六十九条一般地区锚定板挡土墙墙高不应大于10m。单级墙的高度不宜大于6m,双级墙的总高度不宜大于10m。维护要求与锚杆挡土墙基本相同。第七十条土钉墙适用于一般地区土质及破碎软弱岩质路堑地段。土质边坡土钉墙总高度不应大于10m,岩质边坡土钉墙总高度不应大于18m。维护时应检查墙面是否开裂、土钉锚杆是否锈蚀、坡面是否存在变形。第七十一条U形结构主要由边墙和底板构成凹形封闭结构,一般用于地势平坦或低洼段的路堑和低矮路堤,避免地下水对路基的影响。维护时应检查墙面是否存在开裂及异常变形,是否存在整体上浮变形,边墙、底板、伸缩缝和沉降缝是否渗漏水等。第十节路基防护第七十二条路基坡面防护工程主要有植物防护、喷护、骨架护坡、预制空心块护坡、锚杆(索)框架梁、孔窗护坡(墙)等类型。路基冲刷防护工程主要有植物防护、干砌和浆砌片石护坡、混凝土护坡、抛石、石笼、大型砌块和浸水挡土墙等类型。第七十三条路堤及土质和风化软质岩路堑边坡应采用工程防护与植被防护相结合的形式,宜选用带截水缘骨架或锚杆(索)框架梁内植被护坡。骨架护坡间距不宜大于3m,应嵌入坡面0.4〜0.6m,一般应带截水槽,并确保坡面排水畅通。坡面防护预制空心块内宜采用客土植草或喷播植草,满铺边坡坡面时应设混凝土或浆砌片石镶边。路基坡面防护结构应紧贴密实坡面,并加强基础处理和圬工质量控制,保证防护结构自身稳定。基础与其他结构连接时应整体施工。植物防护宜采用灌草结合、灌木优先的原则对边坡进行防护。第七十四条软质岩、强风化的硬质岩路堑应根据岩体结构、结构面产状、风化程度、地下水及气候条件等确定边坡防护措施,可采用喷混植生、锚杆框架梁内客土植生等措施防护。当边坡岩体破碎、节理发育、边坡较高时可在锚杆框架梁内打设锚杆挂钢绳网防护。第七十五条节理较发育硬质岩路堑边坡及陡峭山体宜采用主动或被动柔性网防护。第七十六条锚杆框架混凝土梁应平顺美观,横梁应按照相关要求设置伸缩缝。土质和软质岩边坡的框架梁必须嵌入坡面,梁底应平整密实,坡面排水畅通;框架梁应设带截水缘的镶边并一体浇筑。较完整的硬质岩路堑边坡应采用嵌补及锚杆框架梁防护。第七十七条冲刷防护应充分考虑水位、流向、流速、流量和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稳定状态及河流冲刷等地质、水文条件的影响。冲刷结构应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且具有反滤功能。第七十八条地下水发育的路基边坡防护,尤其是膨胀土路堑边坡宜结合边坡防护增设支撑渗沟、深层排水等措施,加强地下水排泄。维护时应检查是否有支撑渗沟表面纵向开裂、外鼓变形、排水畅通等情况。第七十九条边坡防护结构维护时,应检查防护结构的稳定和变形、框架梁结构开裂、露筋、钢筋锈蚀、锚杆防腐,挡水缘完整性,框架梁和骨架底部及周边的冲刷,植被发育状况,坡面土体溜坍及覆土的冲蚀,排水系统渗漏或堵塞等问题。第十一节路基防排水设施第八十条路基排水设施包括地表排水设备和地下排水设备。地表排水设备主要包括侧沟、天沟、吊沟、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