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浙江省浙北G2联盟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一部文学作品,在写作时,一边写,一边就有人阅读,并在旁边写上评语,犹如旧时在私塾中读诗写文,塾师给作文写评语一样,这种情况,在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而《红楼梦》却是如此,在创作的同时,就有评书的人随时评阅。“甲戌本”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的话,说明“甲戌”是“再评”。既是“再评”,自然有“初评”。“甲戌”是1754年,那么“初评”是哪一年呢?起码退回半年、一年,甚至两年,正是曹雪芹三十来岁的时候,也正是创作《红楼梦》的主要原稿时期。“乙卯本”“庚辰本”所记,都是“脂砚斋凡四阅评过”。也就是说自“甲戌”前一二年到“已卯”“庚辰”,这八九年间,“脂砚斋”评阅过四次。而这个时期,曹雪芹一定也一再修改自己的原稿,或者续写自己的作品。悬想曹雪芹当年写《红楼梦》时,虽然“举家食粥酒常赊”,日子不十分富裕,但一定颇得志同道合者切磋之乐。可惜全书没有写完,他就过早地去世了。
说是“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其实在当时也不只是脂砚斋一个人阅评,从最早就有别人参与阅评。“甲戌本”即有脂砚斋一条评语道:
余批重出。余阅此书偶有所得,即笔录之,非从首至尾阅过,复从首加批者,故偶有复处。且诸公之批,自是诸公眼界;脂斋之批,亦有脂斋取乐处。后每一阅,亦必有一语半言加于侧,故又有于前后照应之说等批。
从这段“脂评”中,可以看到两点主要的问题。一是“脂砚斋评阅”的方法,即随意看,随意批,看了一遍又一遍,批了一次又一次,他以此为“乐”,有前后照应的评语,也有前后重复的评语,或者自己后来否定自己从前的批语等等。因为是“偶有所得”的批语,就不同于反复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二是除他评阅之外,还有“诸公”即除他之外,还有别人也在阅读时加批,而且别人不是一人,是“诸公”,是好几人。据现在十几种传世的抄本看,在这些眉批、央批、旁批、总批等等纷繁的批语中,署名除“脂砚斋”外,还有“畸笏叟”“松斋”“梅溪”“常村”等人,在评语中还提到“堂村”“杏斋”“煦堂”等名字。这些评者的批语,虽然不少都署了名,但究竟是谁,和曹雪芹有什么关系,却都不得而知。但又有不少蛛丝马迹,供人猜想。作为研究考据的科学证据则不足,作为引起怀疑想入非非的因素则有余。这样就众说纷纭,十分热闹,莫衷一是了。
“脂砚斋”姓甚名谁,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与曹雪芹是什么关系,虽然不少人解说过,甚至说就是《红楼梦》故事中的史湘云等等,但都不足为凭,因为均无科学论证,大都是臆断之词。但有几点却可以肯定:
一是脂砚斋是极熟悉曹雪芹所写故事背景及曹雪芹家庭历史的人。至于是男是女、长辈平辈,是族人还是亲戚,都无法肯定。
二是死得也较早,在曹雪芹去世之后,不久也就去世了。有一条畸笏叟的批语证明此点。
批语云:
前批者寥寥。不数年,芹澳、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老朽一枚,宁不痛杀。
在“靖藏本”“庚辰本”第二十二回凤姐点戏一段均有此批。“畸笏叟”不少批语都注明“丁亥夏”,此批虽未注明“畸笏叟”,但据研究,肯定是“畸笏叟”的批。据研究者考证,“脂砚斋”早在甲申前已去世。“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即曹雪芹去世后,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脂砚斋”也去世了。“壬午”是乾隆二十七年,公历1762年,“丁亥”是乾隆三十年,公历1767年,前后差五年,“畸笏叟”还在批书。(摘自邓云乡《红楼梦导读•“脂评”简介》)材料二:
脂砚斋究竟是谁?
《红楼梦》的批者“为作者之叔”和“书中宝玉乃雪芹叔辈”这两个消息,是裕瑞的批语中首先透露的。雪芹的好友明义和明琳,都是裕瑞的舅父,雪芹曾把《红楼梦》稿本送给明义看,明义题了二十首诗。雪芹有一次在明琳的“养石轩”高声谈笑,敦敏有诗记其事。裕瑞的消息既从其舅父处得来,应可信为真实。裕瑞批曰:
闻其所谓宝玉者,尚系指其叔辈某人,非自己写照也。所谓元、迎、探、惜者,隐寓“原应叹息”四字,皆诸姑辈也。
曹寅有一首诗题说“辛卯三月二十六日,闻珍儿殇,书此忍恸,兼示四侄,及西轩诸友三首。”这位“四侄”能作诗,他的伯父还居然与他唱和。这个“四侄”也不知其名,只知其字或号是“竹礀”。我们知道曹家这一辈的名字,如颙、颀、頫都从“页(頁)”字旁,则“竹礀”之名,亦必从“页”。鉴于曹家二代的名和字,皆从《书》《诗》成语而来。但“礀”字不见于经籍,始见于《玉篇》,据《正字通》乃“涧”之或体,则《卫风•考槃》是其出处无疑。诗云“考槃在涧,硕人之宽”,则竹礀或名“硕”,正与颙、颀、頫排行相同。
我们现在不妨推测一下:如果曹寅的四侄竹礀,名“硕”,那么他即是脂砚。因为:首先,“硕”字从“石”从“页”,“页”为颙、颀、頫各名的共同偏旁,也指出他们都是同辈,在《红楼梦》前部,宝玉的主要模特儿是曹硕(即脂砚斋),所以在第一回中,书中主角原来是一块“石头”;第五回《红楼梦引子》曲中的“情种”不是作者,而是“石头”。正是脂砚自己,坚持要称此书为“石头记”。其实,“砚”字从“石”从“见”,在篆文中,“页”“见”二字颇为相似。“脂砚”之“脂”,无疑是从宝玉前生在太虚幻境中的道号“赤瑕宫神瑛侍者”暗示而来,因为胭脂是红色,正与赤瑕相应。可见在“脂砚”这一笔名中,包含着他的真名“硕”,也暗示着书中主角“前生”的道号。曹竹礀十四五岁即能作上巳诗,其伯父曾和他的韵,也和小说中宝玉十三四岁即能作诗,大致相符。(摘编自吴世昌《红楼梦探源》)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就有多人对原稿随时阅览批注,曹雪芹也一定一再修改或续写作品。
B.《红楼梦》脂评本的评语有眉批、夹批、旁批、总批等多种形式,很多评点者在作批语的时候署了名。
C.学者对于“脂砚斋”身份的探究,都苦于缺少直接证据,且都流于主观臆断,无法形成确凿的共识。
D.可以确定的是,“脂砚斋”和“畸笏叟”是两个不同的人,他们都对《红楼梦》原稿做了大量的批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两则材料中都提到了“脂砚斋到底是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红学研究中至今未破解的重大谜题。
B.“脂砚斋”写评语相当谨慎,在阅读了别人的批语后,广泛采纳别人的意见综合作评,避免了重复。
C.探究“脂砚斋”的真实身份,要寻找大量资料,考查其来源出处,结合相关背景,进行科学论证。
D.两则材料都努力通过批者评语原文去发掘和“脂砚斋”有关的信息,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直接性。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脂砚斋可能叫曹硕”观点的一项是______
A.明义的外甥裕瑞透露了脂砚斋“为作者之叔”和“书中宝玉乃雪芹叔辈”这两个消息,应可信真实。
B.《诗经•卫风•考槃》中有“考槃在涧,硕人之宽”,而竹礀(涧)的名字可能是诗句中提到的“硕”。
C.“硕”字从“石”从“页”,“页”为曹家三子曹颙、曹颀、曹頫各名的共同偏旁,也指出他们都是同辈。
D.贾宝玉主要原型“脂砚斋”的“砚”字从“石”从“见”,而在篆文中,“页”和“见”二字颇为相似。4.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红楼梦》中提到宝玉三四岁时,元春曾教他认字、读书,脂砚斋在“其名分虽系姐弟,其情状有如母子”这句的行间朱批中说:“批书人领到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脂砚斋何以下此评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祖母死了,我就跟祖父学诗。因为祖父的屋子空着,我就闹着一定要睡在祖父那屋。
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念困了再睡去。
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
祖父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我也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都是些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只觉得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所以很高兴地跟着喊。我喊的声音,比祖父的声音更大。
我一念起诗来,我家的五间房都可以听见,祖父怕我喊坏了喉咙,常常警告着我说:“房盖被你抬走了。”
听了这笑话,我略微笑了一会工夫,过不了多久,就又喊起来了。
夜里也是照样地喊,母亲吓唬我,说再喊她要打我。
祖父也说:“没有你这样念诗的,你这不叫念诗,你这叫乱叫。”
但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每当祖父教我一个新诗,一开头我若听了不好听,我就说:“不学这个。”
祖父于是就换一个,换一个不好,我还是不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
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为明月送将来。”
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
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客人来了,祖父总是呼我念诗的,我就总喜念这一首。
那客人不知听懂了与否,只是点头说好。
就这样瞎念,到底不是久计。念了几十首之后,祖父开讲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祖父说,“这是说小时候离开了家到外边去,老了回来了。家乡的口音还没有改变,胡子可白了。”
我问祖父:“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
祖父说:“好比爷爷像你那么大离家,现在老了回来了,谁还认识呢?小孩子见了就招呼着说:你这个白胡老头,是从哪里来的?”
我一听觉得不大好,赶快就问祖父:“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心里很恐惧。
祖父一听就笑了:“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
祖父说完,看我还是不很高兴,他又赶快说:“你不离家的,你哪里能够离家……快再念一首诗吧!念‘春眠不觉晓……’”我一念起“春眠不觉晓”来,又是满口的大叫,得意极了。完全高兴,什么都忘了。
但从此再读新诗,一定要先讲的,没有讲过的也要重讲。似乎那大嚷大叫的习惯稍稍好了一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首诗本来我也很喜欢的,黄梨是很好吃的。经祖父这一讲,说是两个鸟,于是不喜欢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祖父讲了我也不明白,但是我喜欢这首。因为其中有桃花。桃树一开了花不就结桃吗?桃子不是好吃吗?所以每念完这首诗,我就接着问祖父:“今年咱们的樱桃树开不开花?”
除了念诗之外,还很喜欢吃。
记得大门洞子东边那家是养猪的,一个大猪在前边走,一群小猪跟在后边。有一天一个小猪掉井了,人们用抬土的筐子把小猪从井吊了上来。吊上来,那小猪早已死了。祖父就说他要那小猪。祖父把那小猪抱到家里,用黄泥裹起来,放在灶坑里烧上了,烧好了给我吃。
我站在炕沿旁边,那整个的小猪,就摆在我的眼前。祖父把那小猪一撕开,立刻就冒了油,真香,我从来没有吃过那么香的东西,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第二次,又有一只鸭子掉井了,祖父也用黄泥包起来,烧上给我吃了。在祖父烧的时候,我也帮着忙,帮着祖父搅黄泥,一边喊着,一边叫着,好像拉拉队似的给祖父助兴。
鸭子比小猪更好吃,那肉是不怎样肥的。所以我最喜欢吃鸭子。
我吃,祖父在旁边看着,祖父不吃。等我吃完了,祖父才吃。他说我的牙齿小,怕我咬不动,先让我选嫩的吃,我吃剩的他才吃。
祖父看我每咽下去一口,他就点一下头,而且高兴地说:“这小东西真馋”或是“这小东西吃得真快”。
我的手满是油,随吃随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并不生气,只是说:“快蘸点盐吧,快蘸点韭菜花吧,空口吃不好,等会要反胃的……”
说着就捏几个盐粒放在我手上拿着的鸭子肉上。我一张嘴又进肚去了。
自此吃鸭子的印象非常之深,等了好久,鸭子再不掉到井里,我看井沿有一群鸭子,我拿了秫秆就往井里边赶。可是鸭子不进去,围着井口转,而呱呱地叫着。我就招呼了在旁边看热闹的小孩子,我说:“帮我赶哪!”
正在吵吵叫叫的时候,祖父奔到了,祖父说:“你在干什么?”
我说:“赶鸭子,鸭子掉井,捞出来好烧吃。”
祖父说:“不用赶了,爷爷抓个鸭子给你烧着。”
我不听他的话,我还是追在鸭子的后边跑着。
祖父上前来把我拦住了,抱在怀里,一面给我擦着汗一面说:“跟爷爷回家,抓个鸭子烧上。”我想:不掉井的鸭子,抓都抓不住,可怎么能规规矩矩贴起黄泥来让烧呢?于是我从祖父的身上往下挣扎着,喊着:“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
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表明祖父文学造诣深厚,也暗示出家庭的败落。
B.初读时,把“几度呼童扫不开”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主要是因为“我”以一种玩乐心态学诗,不认真对待。
C.从大喊乱叫着念诗,到“似乎那大嚷大叫的习惯稍稍好了一点”,表明“我”学诗的心态有了细微的变化。
D.“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我也要离家的吗?”等内容,表达出“我”对自己前途渺茫的忧伤。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盖被你抬走了”,祖父的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也表现了祖父风趣幽默的性格特点。
B.由“黄鹂”“桃花”想到“黄梨”“桃子”,既写出“我”喜欢这两首诗的原因,也与下文形成对比。
C.对吃烤小猪和烤鸭子过程的描述,细致入微,饶有趣味,表现了祖父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融入了作者的生活体验,语言生动,构思巧妙,产生了动人的艺术效果。8.“我”跟祖父学诗这部分的叙述很有层次,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9.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
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窃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存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
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僻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
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
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吴王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B.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C.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D.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师说》中“位卑则足羞”的“卑”字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窃为君恐。
②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14.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为什么?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又是什么原因?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浪淘沙令
王安石①
伊吕②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注】①王安石早立大志,要致君尧舜,这首词当作于作者任宰相之时。②伊吕:指伊尹与吕尚。伊尹名挚,因辅佐汤王灭夏而成为了商的开国功臣;吕尚姓姜,字子牙,晚年辅佐武王灭商,封侯于齐。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此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人生遭际和名垂千载的丰功伟业,并叹息君臣相遇之难,以抒发词人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
B.此词上阕以“穷”“通”两字开篇,表达词人对伊尹和吕尚两位老人受到重用的赞美,并暗含了词人对更多士人不被发现、不被赏识、不被任用的命运的同情惋惜之情。
C.“风虎云龙”化用《易经》中“云从龙,风从虎”的典故,四字巧用比喻,以“风云”喻贤君,“龙虎”喻贤才,意为明君与贤臣合作有如云从龙、风从虎,建邦兴国。
D.整首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伊、吕的遭适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16.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兴王只在谈笑中”一句的作用。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非常自信,能让身处“摄乎大国之间,______,______”恶劣环境的一个中等诸侯国,在三年之内就有勇气并懂得礼仪。(2)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唐代杜牧《阿房宫赋》“______,非天下也”,宋代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3)“舟”这一意象很多时候承载着文人的惆怅与黯然,在唐诗宋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光潜先生在其《无言之美》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所居的这个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就“缺陷与完美”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食客们早已习惯了“中华美食甲天下”的尊荣,街边商厦
的小吃店的墙上往往喜欢挂一段上逾千年的传说——虽然食客大多也不会把这些动辄与乾隆、诸葛亮、秦始皇甚至是黄帝、女娲的故事当真,但换个视角将华夏五千年历史视为五千年美食史,似乎也不算太夸张。然而,历史真相往往令人感到意外。中国历史虽然
,但中华美食文化异常晚熟:“南食”“北食”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分野,土豆、玉米、番茄、辣椒等食材直到明代才传入中国,“四大菜系”直到清初才成型。诸如大盘鸡、螺蛳粉等为人们所
的小吃美食、菜肴菜式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诞生,而“菜系”作为一个专有词条,直到1992年才被收录到《中国烹饪辞典》中,如今“八大菜系”的说法又被“34菜系”所取代。
中华美食荣光背后,是其发展的漫漫长路。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动。中华美食美好、华丽、精致、坚韧、顽强、隐忍,中国美食文化古老悠远、厚积新成。五千年时光仿佛是一场漫长的蛰伏,为的只是在某一个时间,爆发出最绚烂的华章。食客们在
、推杯换盏之时其实不难发现,中国美食自古以来最不缺的,就是兼容并蓄的气度和能力。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林林总总源远流长津津乐道觥筹交错B.琳琅满目渊远流长津津有味杯盘狼籍C.林林总总源远流长津津有味杯盘狼籍D.琳琅满目渊远流长津津乐道觥筹交错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悟。
B.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动。
C.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悟。
D.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动。21.文中画横线句可以改写成“中华美食美好、华丽、精致、坚韧、顽强、隐忍,中国美食文化古老悠远、厚积新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ㅤㅤ4月24日上午,在江苏南京举行的2021年中国航天日启动暨中国航天大会开幕仪式上,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
ㅤㅤ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三皇五帝时的掌火之官。①
,与我国其他航天器命名思路一脉相承,例如嫦娥、墨子、悟空、北斗等。“祝融号”是中国第一辆火星车,是现代科技成果。②
,是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跨时空融合,体现着航天人的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彰显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ㅤㅤ从字面上来看,“祝”,表达了对人类踏进星辰大海的美好祝愿,“融”,体现融合、协作,表达中国人和平利用太空、增进人类福祉的格局和愿景。
ㅤㅤ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是我国行星际探测的首趟征途,计划一次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巡视”,这在国际航天界亦属创举。③
,寓意点燃我国行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不断超越。22.以下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本则新闻报道标题的一项是
A.中国航天日启动暨中国航天大会开幕
B.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
C.首辆火星车命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D.“祝融号”执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表达连贯。要求: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答案和解析1~5.【答案】C、B、A、、【解析】(1)C.“都流于主观臆断,无法形成确凿的共识”曲解文意。材料一说的是“大都是臆断之词”,不能认为“都流于主观臆断”;材料一也提到了“有几点却可以肯定”,说明还是有一些共识的,不能说“无法形成确凿的共识”。
故选C。
(2)B.“综合作评”无依据,材料一是“‘脂砚斋评阅’的方法,即随意看,随意批,看了一遍又一遍,批了一次又一次,他以此为‘乐’,有前后照应的评语,也有前后重复的评语,或者自己后来否定自己从前的批语等等”;“避免重复”与原文“也有前后重复”的评语不符。
故选B。
(3)A.只能证明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叔辈,不能得出姓名是什么的结论。
故选A。
(4)材料一第一段“一部文学作品,在写作时,一边写,一边就有人阅读,并在旁边写上评语,犹如旧时在私塾中读诗写文,塾师给作文写评语一样,这种情况,在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而《红楼梦》却是如此,在创作的同时,就有评书的人随时评阅”,接着分析“脂评”,得出两点结论,“一是‘脂砚斋评阅’的方法,即随意看,随意批……也有前后重复的评语,或者自己后来否定自己从前的批语等等”“二是除他评阅之外,还有‘诸公’即除他之外,还有别人也在阅读时加批,而且别人不是一人,是‘诸公’,是好几人”。由此概括出:首先提出了《红楼梦》是边创作边批阅的,而且是多人参与了批阅;接着分析“‘脂砚斋’姓甚名谁,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得出两点结论“一是脂砚斋是极熟悉曹雪芹所写故事背景及曹雪芹家庭历史的人。至于是男是女、长辈平辈,是族人还是亲戚,都无法肯定。二是死得也较早,在曹雪芹去世之后,不久也就去世了。有一条畸笏叟的批语证明此点”。由此概括出:然后聚焦到“脂砚斋姓甚名谁的问题”,指出脂砚斋身份目前可以确定的两点。
(5)首先分析宝玉和元春的关系和情感,题目中说“宝玉三四岁时,元春曾教他认字、读书”,脂砚斋说“名分虽系姐弟,其情状有如母子”,可见宝玉和其姐元春感情深厚;再分析脂砚斋的话“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可见脂砚斋与亡姐同样感情深厚;再分析为何脂砚斋为何“批至此,竟放声大哭”,是因为脂砚斋是宝玉的原型,元春的原型和脂砚斋有姐弟名分;而《红楼梦》中“宝玉三四岁时,元春曾教他认字、读书”的有关元春姐弟的相关情节,勾起了脂砚斋相关经历的回忆,“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对亡姐充满了伤痛之情。
答案:
(1)C
(2)B
(3)A
(4)①首先提出了《红楼梦》是边创作边批阅的,而且是多人参与了批阅;②然后聚焦到“脂砚斋姓甚名谁的问题”,指出脂砚斋身份目前可以确定的两点。
(5)因为脂砚斋是宝玉的原型,元春的原型和脂砚斋有姐弟名分;因为《红楼梦》中的元春姐弟的相关情节,勾起了脂砚斋相关经历的回忆,对亡姐充满了伤痛之情。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点论据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行文思路的理解与分析。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就是理清文章的层次脉络,分段逐层概括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筛选原文内容,进而概括作答。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6~9.【答案】C、B、、【解析】(1)A.“表明祖父文学造诣深厚,也暗示出家庭的败落”分析有误。祖父教我的诗内容较简单,并不能看出祖父文学造诣深厚,文中只说祖母去世了,并不能表明家庭的败落。
B.“不认真对待”分析有误。文中说“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可见,孩子不懂诗的内容,把字读成音近字或同音字很正常,这并不能表明“我”不认真对待学诗这件事。
C.正确。
D.“表达出‘我’对自己前途渺茫的忧伤”分析有误。“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我也要离家的吗”等内容,表达出“我”的不想离家的心思和对离家的担心。
故选C。
(2)B.“与下文形成对比”分析有误。由“黄鹂”“桃花”想到“黄梨”“桃子”,内容上写出“我”喜欢这两首诗的原因,结构上自然过渡到下文写“吃”。
故选B。
(3)根据“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客人来了,祖父总是呼我念诗的,我就总喜念这一首。那客人不知听懂了与否,只是点头说好”分析,先是念诗背诗,口头传诵,大声念诗,培养兴趣,在客人面前背诗。
根据“就这样瞎念,到底不是久计。念了几十首之后,祖父开讲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祖父说,‘这是说小时候离开了家到外边去,老了回来了。家乡的口音还没有改变,胡子可白了。’我问祖父:‘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祖父说:‘好比爷爷像你那么大离家,现在老了回来了,谁还认识呢?小孩子见了就招呼着说:你这个白胡老头,是从哪里来的’”分析,然后是讲解诗歌,对念过的诗歌进行讲解和讨论。
根据“从此再读新诗,一定要先讲的,没有讲过的也要重讲”分析,最后是先讲后读,再讲新的诗歌时,先讲解再读诗。
(4)由“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分析,这是孩子惟妙的心理细节,体现了儿童的单纯可爱的性格特点。
由“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这两个问,是孩子语言中的细节描写,透露了儿童不想离家的心思和对自己将来可能离家的担心。
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祖父讲了我也不明白,但是我喜欢这首。因为其中有桃花。桃树一开了花不就结桃吗?桃子不是好吃吗”可知,“我”因“桃子”好吃而喜欢“人面桃花相映红”那首诗,体现出儿童对吃感兴趣的典型心理。
由“不掉井的鸭子,抓都抓不住,可怎么能规规矩矩贴起黄泥来让烧呢”分析,这样的想法是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体现儿童的单纯可爱。
答案:
(1)C
(2)B
(3)①念诗背诗:口头传诵,大声念诗,培养兴趣,在客人面前背诗。②讲解诗歌:对念过的诗歌进行讲解和讨论。③先讲后读:再讲新的诗歌时,先讲解再读诗。
(4)①“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体现了儿童的单纯可爱。②“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透露了儿童的心思和担心。③“我”因“桃子”好吃而喜欢“人面桃花相映红”那首诗,体现出儿童的心理。④“不掉井的鸭子,抓都抓不住,可怎么能规规矩矩贴起黄泥来让烧呢?”是儿童的思维方式,体现儿童的单纯。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内容叙述层次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层次。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细节描写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要求找出细节描写,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0~14.【答案】D、B、C、、【解析】(1)句意: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我们尚且感到羞耻。现在鲁国是我们的祖国,我的坟墓也要筑在这里。现在齐国要讨伐它,我们难道不应该出去阻止一下吗?
“诸侯有相伐者”是定语后置句,“有相伐者”是“诸侯”的后置定语,意思是“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做下一句的状语,“者”后断开;“尚耻之”省略主语“我们”,其前应断开,排除AB;
“今鲁父母之邦也”是判断句,“鲁”是判断句的主语,符合“……,……也”的结构特点,“鲁”后断开,排除C。
故选D。
(2)A.“四方之志”的“四方”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泛指天下。“四方之志”指志向远大。
B.“意思相同”错误。保存/问候,探望。句意:我的坟墓也要筑(或保存)在这里/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意思不同。
C.“僻”都指地处偏远。句意:这是偏僻简陋的小国/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
D.“位卑则足羞”的“卑”,地位低。句意:不要讨厌俯首低眉、用谦卑恭敬的话去奉承吴国/(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
故选B。
(3)C.“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错误,文中“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意思是“吴国的精锐之师和宝器仪仗,先在齐国受到损伤,后又在晋国消耗殆尽”,可见吴国是在攻打齐晋两国的过程中消耗兵力,并非齐晋同时出兵会击败吴军。
故选C。
(4)①“万乘”“千乘”,万辆战车,千辆战车;“私”,占有;“窃”,私下里;“为”,替;“恐”,担忧。译文: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却与吴国争强,我私下里替您担忧。
②“则……也”,判断句;“以”,用;“余兵”,剩下的部队;“临”,攻伐。译文:如果他打仗却打不胜,那就是您的福分。如果他打仗胜利了,一定会用剩下的部队去攻打晋国。
(5)第一问:
如材料二中说“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可见诸侯相伐,不符合孔子的主张,孔子主张为“为国以礼”,礼乐教化,反对武力征伐;鲁国是孔子的父母之邦,鲁国即将遭遇战争,是弟子们“义”的行为,也是受到孔子“仁”思想的影响。
第二问:
如材料一中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可见颜渊的特点在“德行”;“政事:冉有,季路”,可见子路“季路”的特长是“政事”;“言语:宰我,子贡”,可见子贡的特长在“言语”。
由此可知,子贡擅长言辞,这符合出使的要求,孔子根据他们的才能因材施教,并人尽其才。同时材料一提到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孔子的答语中提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见子贡请教学业之时曾涉及过出使之事。
答案:
(1)D
(2)B
(2)C
(3)①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却与吴国争强,我私下里替您担忧。
②如果他打仗却打不胜,那就是您的福分。如果他打仗胜利了,一定会用剩下的部队去攻打晋国。
(4)第一问:
①诸侯相伐,不符合孔子的主张,孔子主张为“为国以礼”,礼乐教化,反对武力征伐;
②鲁国是孔子的父母之邦,鲁国即将遭遇战争,是弟子们“义”的行为,也是受到孔子“仁”思想的影响。
第二问:
①子贡善于言辞,颜渊、子路长处不在此;
②出使四方诸侯之事,在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的过程中曾涉及过。
③孔子因材施教,并人尽其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称得上‘士’呢?”孔子说:“能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不辜负君主的委托,这就可以称作‘士’了。”
材料二:
从前,陈成恒担任齐简公的国相,他想作乱篡位自立,但心中惧怕齐国的世族鲍、晏两家,所以就调动他们两家的军队去进攻鲁国。鲁哀公十分担心,孔子也非常忧虑,于是召集门生弟子,对他们说:“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我们尚且感到羞耻。现在鲁国是我们的祖国,我的坟墓也要筑在这里。现在齐国要讨伐它,我们难道不应该出去阻止一下吗?”颜渊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不同意;子路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也不同意;子贡请求出去阻止,孔子同意了。
子贡向南拜见吴王,对吴王说:“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而与吴国争强,我深深为您担忧。况且营救鲁国,可以显示大王的威名;讨伐齐国,可以获得大利。义在保存鲁国,勇在侵损强大的秦国威势超过晋国,那么成就霸王之业就不必怀疑了。”吴王说:“您等我讨伐完越国然后听您的。”子贡说:“不可,您攻打越国回来,齐国也就占有了鲁国。再说大王如果担心越国,臣请求向东参见越王,命令他出兵跟从您。这样您就使越国空虚(让越国没有力量背后偷袭),而名义上是率领诸侯一起讨伐。”吴王非常高兴,于是派子贡到越国去。
子贡东行来拜见越王,越王问道:“这是偏僻简陋的小国。现在先生竟然亲自到这里来!”子贡说:“现在吴王既然有讨伐齐国的愿望,君王就应该不惜贵重的器物,把它们献给吴国,以迎合吴王之心;不要讨厌俯首低眉、用谦卑恭敬的话去奉承吴国,应该故意抬高行礼的等级,那么吴王就一定会去攻打齐国了!如果吴国不能战胜齐国,那就是君王的福分;假如吴国战胜了齐国,必定又会乘胜调兵去对付晋国。我请求北行去拜见晋君,劝说晋君,使晋、越两国共同进攻吴国!吴国的精锐之师和宝器仪仗,先在齐国受到损伤,后又在晋国消耗殆尽,那么君王可以利用吴国这疲败之际,一定能消灭吴国了!”越王非常高兴。
吴王夫差果然调集九个郡的军队,与齐军大战于艾陵,把齐军打得大败,吴国部署兵力没有撤回,果真又与晋军在黄池相遇。吴国晋国争为强者,晋军发动攻击,大败吴军。
越王勾践得到这个情报,渡江袭击吴国,杀死夫差和其丞相。所以说子贡一出国游说,就使鲁国安宁,齐国混乱,灭掉了吴国,使晋国强大而使越国称霸,确实如此。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15~16.【答案】C、【解析】(1)C.“以‘风云’喻贤君,‘龙虎’喻贤才”错误,应该是“以‘风云’喻贤才,‘龙虎’喻贤君”。故选:C。
(2)①“汤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经点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够遇合,那就会出现“风虎云龙”的局面。伊、吕有真实的本领,果然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这样,才真正称得起是人才。承接上句写商汤王、周武王起用贤臣,贤臣与君主合作无间,为后句写诗人对其的赞美做铺垫。
②云跟随着龙出现,风跟随着虎出现,突出了词人对圣明君主的渴求,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么,在谈笑之间就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
③词人看到了国家兴盛的关键所在,他们与成汤和周武王偶然相遇,明君与贤臣合作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到几千年后的今天,没有谁能与他们一争高下。“兴王”是词人“以史托今”的理性思考,既强调了君主开创基业的重要性,也强调了臣子辅佐君王的重要性,振聋发聩。
答案:
(1)C
(2)①承接上句写商汤王、周武王起用贤臣,贤臣与君主合作无间,为后句写诗人对其的赞美做铺垫。
②突出了词人对圣明君主的渴求,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么,在谈笑之间就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
③以史托今,既强调了君主开创基业的重要性,也强调了臣子辅佐君王的重要性,振聋发聩。
译文:
伊尹和吕尚两位老人,困窘和顺利的境遇全都经历过了。他俩一位是钓鱼翁,一位是佣工。如果两位英雄遇没有遇到英明的君主,最终也只能老死于山野之中。
他们与成汤和周武王偶然相遇,明君与贤臣合作有如云从龙、风从虎,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到现几千年后的今天,没有谁能与他们一争高下!
赏析:
此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人生遭际和名垂千载的丰功伟业,并叹息君臣相遇之难,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全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蕴含作者称赞明君之情,布局巧妙,令人回味无穷。
起句“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从穷、通两个方面落笔,写伊尹、吕尚前后遭际的变化。伊尹,原名挚;尹,是他后来所担任的官职。传说他是伊水旁的一个弃婴,以“伊为氏,曾佣耕于莘(《孟子•万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莘,古国名,其地在今河南开封附近),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他作为陪嫁而随着归属于商,后来得到汤王的重用,才有了作为。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传说他直到晚年还是因顿不堪,只得垂钓于渭水之滨,一次,恰值周文王出猎,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辅文王,继佐武王,终于成就了灭商兴周之大业。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困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所以说他们“历遍穷通”;吕尚显达的时候,年岁已老了,所以称作“衰翁”。
封建时代的士人由穷到通,总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侥幸成分,也就是说,能够由穷到通的毕竟是少数,此并言“伊吕两衰翁”,伊尹佐汤时年老下否,书无明文,此是连类而及。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若使当时身不遇”。作者颇有自许之意。“若使”即假如。当伊、吕为耕佣、钓叟之时,假如不遇商汤、周文,则英雄终将老死岩壑。伊、吕是值得庆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运却是大可惋惜的,因为那些人没有被发现、被赏识、被任用机会,他们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没了的英雄。
下片,“汤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经点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够遇合,那就会出现“风虎云龙”的局面。《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对人作而万物睹。”意思是说,云跟随着龙出现,风跟随着虎出现,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么,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伊、吕有真实的本领,果然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这样,才真正称得起是人才。因这这是问题的实质之所在,所以“兴王”一句在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
结尾,也是对这一句的引申,说伊、吕不仅功盖当世,至今超越千载,也没有人能够与之匹敌。在歌颂伊、吕的不朽功业的背后,伊、吕的遭适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词句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前后语境,联系整首词的内容进行分析。
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
17.【答案】【小题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小题2】族秦者秦也,弊在赂秦【小题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解析】故答案为:
(1)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重点字:馑)
(2)族秦者秦也
弊在赂秦(重点字:赂)
(3)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重点字:孤)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论语》理解性默写: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论语》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强调尊重他人意愿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8.【答案】残缺之美
我们爱圆月,也爱残月,因为圆月残月本是同一个月亮。残月在经历一个个凄风冷雨的轮回之后终于孕育出圆月,虽然圆满的时间很短暂,有谁能够否认这也是一种美呢?月圆为美,月缺亦美!人生的缺陷与苦难就如残月之美。残缺,于失意中抗争,于苦难中奋进,于逆境中孜孜不倦地创新,这更是一种无与伦比之美。
残缺也是一种美,虽不如火树银花那样璀璨夺目,却亦是一种高洁的独奏,余音绕梁。乔布斯的命运,让许多人羡慕不已,可谁又能想得到,正是因为残缺,他的人生才会如此美丽。因为家庭的残缺,他不得不辍学,自己钻研学问;因为公司的残缺,他不得不创新来发现商机;因为身体上的残缺,他不得不珍惜光阴来书写辉煌。残缺,造就了乔布斯。正如那个苹果,残缺不全,却给人以震撼之美,因为残缺的人是最美好的苹果,却被上帝多咬了一口,从而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思索与考量。
残缺也是一种美,虽不如阳春白雪一般高雅无瑕,却亦是一段诗意盎然的旅程,平仄悠扬。季羡林说:“每个人都期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人一东西件是完美的,所以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人生。”这也正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十年劳改,严重的摧残了季羡林的身心,从学师沦为阶下囚,使他从巅峰落到谷底。但他在残缺中探索,在黑暗的岁月里,他失去了自由,然而他却用笔墨唤醒了沉睡的灵魂。正是由于残缺,正是由于磨难,他才得以锻炼,促使升华自己的学术思想成为人生的思想,成为一代人对后人的警示,成为历史中不屈于命运抗争的楷模,成为真正的人生大师。
美满之美,美得光鲜夺目,众所周知。
残缺之美,美得低调含蓄,常被遗忘。
水初静,风过,吹皱一池春水。花本艳,雨下,零落成泥碾作尘。风本无心,雨本无形,却带来了缺陷之美。残缺的美,想必是在地坛中冥思的史铁生,用残缺书写美丽,或者是在琴声中升华的贝多芬,用残缺奏响的绝唱!孙子膑脚,却写出了兵法;霍金身残,却探索出宇宙最深处的奥妙;邰丽华视力不好,千手观音却令世人刮目相看……
怀想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一切,无不说明:残缺也是一种美!
人生多姿,有很多美丽。但残缺,必然是一脉悠悠岁月,一份缕缕年华,一段美妙绝伦的笛声,平平仄仄不断。
我们爱那轮圆月,在寂静中独行,月光燃起片片希望的绿叶,燃起跃动的灵魂,照亮古人与今人。而今日,我只听到了来自苍穹的洪钟之声:残月,亦是一种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写作时首先要分析材料的含义。本材料的话题核心为“残缺与完美”,立意行文,“残缺”与“完美”二者不可偏废,应注重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
“我们所居的这个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朱光潜先生给出了具体的解释,世界的美满是因为“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在此,考生可以思考:如果这个世界是完美的,一切都是我们想要的那个样子,我们无须任何的努力便可轻易得到我们想要的一切,那么其结果会是怎样?——世界的单调乏味,人生的了无意义,昨天、今天、明天的毫无区别……如此,作为有着独立精神、自由意志的人,其主体性又将如何彰显?
反之,如果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处处存在着缺陷,人所想要的一切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甚至通过努力也未必能够得到,那么人生就会充满着“希望的机会”和“想象的田地”,作为主体性的人之价值就会彰显出来。由此可见,残缺,让世界充满不完美,但同时也给予了人一种“可能性”: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可能性”!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在此,我们不妨试想一下:朱光潜先生的话带给我们考生一个主要的启示就是:不要只看到“人生的残缺”(当下的困难),更要看到人生的“希望”和世界的“完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该发挥我们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投入到时代洪流中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建功立业!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缺陷也是一种美。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即缺陷并不妨碍美的铸就;然后围绕中心论点,可以列举卓别林、霍金、中国达人秀冠军刘伟等例子分别论证即使有缺陷,睿智从容、坚定刚毅、不屈不挠都是一种美;最后结合现实总结升华,不必抱怨命运的不公,付出总会有收获。缺陷,并不妨碍完美与伟大的造就;缺陷,也是一种别样的美。
参考立意:
1.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2.缺陷,也是一种美。
3.追求完美,悦纳缺陷。
4.追求完美,适应缺陷。
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序数课件教学课件
- 《线条的艺术表现力》课件-2025-2026学年人美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
- 巡察课件教学课件
- 输煤运行安全培训管理课件
- 输液泵的课件
- 创新型离婚财产分割与子女监护权协议范本
- 农业生产抵账协议范本
- 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合同策划与社区和谐
- 旅游度假区承包经营合作协议范本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墙体拆除与地下空间开发合同
- GB/T 2930.8-2017草种子检验规程水分测定
- 勘察设计工作大纲
- GB/T 17188-1997农业灌溉设备滴灌管技术规范和试验方法
- 关于国有集团公司采购管理办法【五篇】
- 2022年资阳市雁江区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2 第2课时 基本不等式的综合应用(课件)高一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 帮助卧床老年人使用便器排便课件
- 【高考英语精品专题】必修1 Unit 1 Life Choices-高考英语-一轮总复习备考方略课件PPT(新教材北师大版)
-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概论(刘行芳)-课件
- 医学放射卫生相关法律法规ppt培训课件
-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