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016)上册课件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_第1页
2017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016)上册课件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_第2页
2017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016)上册课件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_第3页
2017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016)上册课件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_第4页
2017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016)上册课件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016)上册课件第六单元(dānyuán)-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一页,共17页。

秋词(其一)刘禹锡的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白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发奋进取的豪情(háoqíng)和豁达乐观的情怀。第二页,共17页。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hòulái)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代表作品有?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登长安风云楼遥赠乐天?等。第三页,共17页。

(2015·湖北黄冈模拟)古诗阅读。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jìliáo),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第四页,共17页。

1.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比照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jìnxíng)比照来表现的。2.结合具体形象简要说说最后两句诗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提示:此题属主观题,可从虽遭遇人生坎坷,仍要不屈不挠,具备奋斗精神这个角度阐述。第五页,共17页。

夜雨寄北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hénán)沁阳)人。唐代诗人。其诗有的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黑暗,有的托古咏史以讽时政。其“无题〞诗也多有所寄寓。代表诗作有?锦瑟??无题??夜雨寄北??乐游原??安定城楼?等。著有?李义山诗集?。第六页,共17页。

(2015·甘肃平凉模拟)古诗阅读(yuèdú)。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第七页,共17页。

1.解释以下诗句中加点的字。(1)何当共剪西窗烛(2)却话巴山夜雨时

2.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妻子相见的无奈(wúnài)。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妻子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何时(héshí),何日再D第八页,共17页。

3.?夜雨寄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君问归期未有(wèiyǒu)期,巴山夜雨涨秋池4.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第九页,共17页。

十一月四日风雨(fēngyǔ)大作(其二)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shōufù)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第十页,共17页。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jūnshì)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辉,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第十一页,共17页。

(2015·山东济南模拟)阅读古诗,答复(dáfù)以下问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第十二页,共17页。

1.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qíngjǐng)的描绘,又象征,全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的愿望

南宋王朝(wángcháo)岌岌可危,摇摇欲坠收复失地、统一祖国2.这首诗中“僵〞“孤村〞点明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诗人“不自哀〞的原因是什么(shénme)?“僵〞“孤村〞点明了诗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处境。“不自哀〞的原因是诗人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决不移。如意娱乐ruyipingtaiguanwang煵搴敤第十三页,共17页。

潼关公元1882年秋,少年谭嗣同从湖南故土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谭嗣同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fēngcǎi)。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第十四页,共17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