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木叶”林
庚林
庚林庚(1910—2006),字静希,福建福州人。历任清华大学助教,厦门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楚辞和唐诗的研究中卓有建树。对唐诗作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盛唐气象: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以后明清诗论家常把雄壮、浑厚二者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
少年精神:少年精神是中国文学最好的精神,它唤醒了一大批的文学青年。就是对社会的批判,对灵魂的追寻,敢于说“不”,敢于否定父辈,敢于发出赤子之音,少年的天真的声音足以感动无数人。《楚辞》是中国文学最宝贵的源头,其间体现少年精神的作品俯拾皆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洒脱、杜甫“一览众山小”的气度,表现出的年少轻狂,以及儒家的规矩、道家的神游气魄,无不诠释着少年精神。解
题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学论文);“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本文要讨论的核心话题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第7段:“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速读课文(1-2段)1.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本段有什么作用?2.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理出第2段说“木叶”的线索1.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本段有什么作用?“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作用:引述诗人们使用“木叶”的例子,突出了“木叶”是诗人钟爱的形象,引起下文对“木叶”特征的分析,为全文定下了一个富于文采的基调。2.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理出第2段说“木叶”的线索就是“树叶”。线索:既然“木叶”就是树叶,作者就先说树,再说叶,接着说树和叶的结合“木叶”,最后是“木叶”的发展“落木”(树----叶----木叶----落木)速读课文(4-6段)1.在4-6段阐释中,“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2.理出第5段“诗歌语言暗示性”的思路3.理出第6段“木的第二艺术特征”的思路4.总结梳理:从课文看,“木”与“树”有什么不同?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1.在4-6段阐释中,“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2.理出第5段“诗歌语言暗示性”的思路特点:概念的影子和潜在的力量。比如:木与树,树与叶。就势指出木叶异于树叶,引出下文论述“木”的第二个暗示性。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3.理出第6段“木的第二艺术特征”的思路承上启下:“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与“叶”,颜色相近“木”的特征,透着黄色,干燥而不是湿润,具备暗示性“木叶”也具备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着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例子)“落木”与“木叶”的区别4.填写下表,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
意象场合外形颜色质感意味联想(落)
木
(叶)树(叶)4.填写下表,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
意象场合外形颜色质感意味联想(落)木(叶)秋风叶落脱尽叶子
黄色微黄干燥空阔疏朗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有悲情)树(叶)春夏之交
枝叶繁茂碧绿(叶)褐绿(干)柔软饱满绵密
密密层层浓阴满地(无悲情)
把握文章结构思路合作探究1.“木叶”和“落木”又有什么区别呢?2.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有什么好处?“木叶”和“落木”又有什么区别呢?
明确:“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从表达情感的角度来讲,“落木”比“木叶”更深沉、更浓烈。标题却拟为《说“木叶”》,有什么好处?1.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2.标题为“说木叶”,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着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3.以“木叶”具有暗示性的独特角度,来阐释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主题
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富于暗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第一:努力探究文学的规律性。既有理论意识、宏观意识为主线,又不脱离具体文本,善用归纳、辨析法。第二:善于卖关子。不直接抛出观点,有出色的问题意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意愿。第三:真切而富有个人特色的体验。既有诗人,又是学者,有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又有丰厚的古典文学素养,将比较复杂的文学鉴赏问题解说得形象生动、清楚明晰,引用大量例证,进行大量对比。作为一篇文学论文,本文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知识性、思想性强,说理由小见大,层层深入,行文活泼自由,富有文采,其特点:迁移练笔
课文中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诗句进行比较、辨析、归纳、玩味,值得我们借鉴。请你学习文中引用大量诗词名句的写法,以“菊花”为话题(或自选话题),恰当地使用一些引文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片段。迁移练笔
参考示例:苏轼赞誉菊花“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写出了菊花清雅浓艳的姿态;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则彻底将菊作为生命的汁液啜饮,写出了菊的极致气韵;李商隐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点染出菊的婀娜婉转、绰约柔姿;而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暧昧已是对菊由衷的青睐了。学习任务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理解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2.学会通过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的方法。了解文艺理论性文章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3.提升鉴赏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象。第2段,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其关键在于“木”字。第4段,“木”的第一特征: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
整体把握整体把握第5段,“木”有第一特征的原因(有暗示性)第6段,“木”第二特征:暗示微黄与干燥,有清秋的气息第7段,总结。艺术领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心律不齐医学科普
- 初识教育技术
- 初中成语运用专项训练
- 食道癌常见症状分析与护理规范
- 艺术与表演训练
- 小学生的修辞方法
- 介绍一个企业的
- 防火消防安全课件大纲
- 南大就业协议书
- 2025-2026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二英语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课件
- 2025年新闻记者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 DB61-T 5080-2023 轻质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及板材应用技术规程
- 2024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 GB/T 22484-2025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规范
- 2025年浙江输血竞赛考试题库
- 2.3寸草心(课件)-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上册
- 精神科进修结束汇报
- 移动模架管理办法
- 企业考试相关管理办法
- 农村三资管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