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题;

2.梳理诗意,分析诗人情感;

3.当堂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解读诗歌大意,分析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一)导语设计岳阳,(板书)这座城市你去过吗?(生:没有。)那么你曾在古诗文中,跟随古代文人墨客的脚步去过吗?(生思考、尝试回答。)岳阳风景秀丽,集名山、名水、名楼、名人、名文于一体。在唐朝的一个秋夜,月色柔美,微波不兴,刘禹锡写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生齐背。)月色下的洞庭湖是如此的朦胧秀美。而在另一位大诗人孟浩然的笔下,洞庭水则更有气势。他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湖水波涛汹涌几乎要把岳阳城撼动了。这两首诗重点都在洞庭湖,同学们想一想,站在哪个地方能更全面地领略洞庭美景呢?(生:岳阳楼!)没错,岳阳楼坐落洞庭湖畔,登临高处,下瞰洞庭,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对此有详细描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这里的前人,有刚才的孟浩然、刘禹锡,自然也少不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名作:《登岳阳楼》。(板书,补充完整课题、作者。)出示课题、学习目标结合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题;梳理诗意,分析诗人情感;背诵诗歌。备注、补充:以洞庭湖和岳阳楼相关的诗文引入课题。所选诗文是学生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学过的,学生能够跟随老师进行背诵。背诵过程中,跟随进度在PPT上出示诗歌内容,激活学生记忆。

二、知人论世(5分钟)(一)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杜甫离开夔州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他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提示性语言设计)我们曾学过杜甫的七律《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当时的杜甫已是年迈多病,饱受漂泊之苦。写下《登高》的第二年,他离开夔州一路漂泊到了岳阳,这位油尽灯枯的老者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当他拖着病体残躯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眺望浩瀚美景,又想起国难家愁,心中的无限感慨再也无法压抑,化为了这篇《登岳阳楼》。(二)诗人小传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诗史”,他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被人誉为“诗圣”。(提示性语言设计)诗人杜甫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这里有一组填空题,我们找同学快速完成。(提问两个学生。基于初中基础,学生应该可以答出大部分。)下面我们齐读一遍,加深印象!(学生大声齐读)出示PPT写作背景页,要求学生自由朗读,留下记忆,必要时可做提示。

三、诗歌内容学习(15分钟)(一)朗读诗歌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小组合作任务:用自己的话梳理诗歌大意(翻译诗歌)。(提示性语言设计)之前我们已经布置了预习任务,要求读熟这首诗。下面就看看大家读得怎么样,我随机抽查几位同学。(按照座次表随机抽查2-4位学生。)(点评朗读情况)下面,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这首诗,请大家面向黑板。(师起头,生齐读。)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任务——用自己的话梳理诗歌大意。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二)梳理文意1.首联:“昔闻”和“今上”体现了诗人什么心情?明确:昔闻:渴望向往已久今上:如愿以偿甚喜——首联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丽风光,心情十分喜悦。(提示性语言设计)请3组代表来翻译一下首联内容。(学生代表回答。)再思考这个问题:“昔闻”和“今上”体现了诗人什么心情?(如果我们把“楼”换成“人”,当你遇到一位仰慕已久的偶像,你冲上去握住他的手激动地说:“我早就想认识你了呀!”这种情况下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生:激动,喜悦。)没错,如果说“昔闻”二字体现的是渴望,说明诗人对洞庭盛景已经向往已久。那么当他终于登上了岳阳楼,自然会产生得偿所愿的激动心理——首联,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丽风光,心情十分喜悦。(板书:喜悦)2.颔联:颔联里,哪些字用的最好?读来有着怎样的感受?明确:一“坼”一“浮”,读来富于动感,雄浑辽阔,生动描绘了洞庭湖水波澜壮阔、雄伟奇丽的气象,表现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提示性语言设计)请4组代表翻译颔联。(学生代表回答。)那么请思考:颔联中那几个字用的好?(生:坼、浮。)那这两个字读起来有着怎样的感受呢?(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这种感觉,就干脆多读几遍,大声读。)有没有发现,当你读“坼”字的时候,是很有力度的。而乾坤意为日月,日月在湖面上浮起,怕不是整个天际都在洞庭湖上升起来了。这幅画面有什么特点?(生:很大。)所以我们用这样的词去概括:富于动感、雄浑辽阔。如此壮丽的美景展现在诗人眼前,他的心情自然是惊喜的、赞叹的,体现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板书:赞叹)3.颈联:明确:壮丽的湖景令人胸怀开阔,诗人激动感叹之余,却不由得想到自己孤寂凄凉的人生境遇。两处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诗人的痛苦之情。(提示性语言设计)请5组代表翻译颈联。(学生代表回答。)这一联内容很好理解,诗人愁苦的感情也呼之欲出。壮丽的湖景令人胸怀开阔,诗人激动感叹之余,却不由得想到自己孤寂凄凉的人生境遇。两处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诗人的痛苦之情。(板书:伤己)尾联:诗人因何流泪?明确:诗人凭轩老泪横流的,不仅有感于自已的凄苦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提示性语言设计)请6组代表翻译尾联。(学生代表回答。)请大家想想,诗人为什么会流泪呢?看到了向往已久的美景,他不应该很喜悦吗?(生:老、病、漂泊、战争,等。)虽然风景无比壮美,可一想到自己凄苦的身世,就不由得悲从中来。再想到战乱未平,国家多灾多难,心怀苍生的杜甫不禁流下了痛苦的泪水。(板书:忧国)完成了诗意的梳理,我们再次大声齐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师起头,生齐读。)及时关注学生讨论的情况,必要时可走近旁听,解决学生的问题。注意引导性用语要准确、简明。

四、主旨精析,链接高考(10分钟)(一)思考: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是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的常考题型,它有很多变式,但核心都是对诗人情感的考察。我们的做题思路是:①身世之情——结合写作背景,把握诗人情感大方向;②景中有情——重点分析写景诗句,一切景语皆情语;③诗中都是情——找出直接表达情感的字词,分析原因。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思路,来分析这首诗的情感。①身世之情。结合身世背景,不难发现,“悲伤”一定是这首诗的底色。他为年老孤苦而悲伤,为前路未卜而忧虑。这是我们从写作背景中找出来的答案。(板书:身世之苦)②景中有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有景必有情。分析写景句,登临岳阳楼的喜悦,对雄奇美景的赞叹,也是诗人自然产生的情感。(板书:登临之喜)③诗中都是情。再去找剩下的句子,其实也是抒情句了。找出直接体现感情的字词——“孤”。再找出诗人“孤苦凄凉”的原因?“亲朋无一字”“老病”“戎马”(也即战乱)。通过这样的分析,挖掘出深层的情感:对亲戚朋友的惦念,对自己孤老体弱的痛苦,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板书:国难之痛)最后,我们整理答案,归纳要点,生成分条的答案。请大家齐读一遍。(二)小结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写得意境阔大,情景交融,这是与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分不开的,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五、当堂背诵(3分钟)最后,请大家再次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完成背诵。

六、作业布置(2分钟)1.默写《登岳阳楼》;2.分析诗人情感,成条作答,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首联:喜悦情感梳理:颔联:赞叹①身世之苦颈联:伤己②登临之喜尾联:忧国③国难之痛

教学反思

我的公开课《登岳阳楼》上完了,一颗紧张的心也终于落在了实处。回顾刚刚结束的这堂课,深感自己还有诸多不足之处,于此逐一反思,有针对性地解决这堂课中出现的问题。争取下次走上讲台时,能向学生交出更为完善的答卷。

1.留给学生思考、表达的时间不足。前半节课提问较多,多是针对朗读、作者小传、诗句翻译等较为简单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也还算理想。但到了课堂的后半程,开始深入挖掘诗人的思想感情时,几乎没有针对个别学生的单独提问了,都是“老师问——集体答”的形式。这种形式固然能推进教学进度,学生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几近正确的答案,但忽略了学生会有走神的情况,无法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现在想想,这是对自己的教学不够自信的表现,我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简练,提示性语言不够精准,所以下意识担忧学生不能给出老师想要的答案,就不由自主地忽略了提问环节,变成了集体式的问答。

2.知人论世浅尝辄止,情感探讨不够深入。我想,这是一堂完整的课,但谈不上是一堂精彩的课。《登岳阳楼》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很能体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诗值得精讲、讲透。但我针对诗歌内容的讲解设计有些浅显,带领学生完成了诗句翻译、重点信息点拨之后就视为结束了,课后再回想,深感此举的不妥——没有让学生充分感知到其身世的孤苦凄凉,其胸襟的深沉博大,看似读懂却未曾深入体察,实在可惜。这也为我以后的备课敲响了警钟,课前应更全面地进行教学设计,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该深入探讨的问题不再“高高拿起,轻轻放下”,不能让“精心设计课堂”沦为一句空话。

当然,除了这些不足之处,我想这堂课也有一些可取的地方。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