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县(市、区)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生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装...........................................订...........................................线...........................................县(市、区)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生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装...........................................订...........................................线...........................................考试范围:纲要上1-5课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1.西汉建立后,从刘邦称帝始,到汉武帝即位之初,中经惠、文、景三帝,大约六七十年间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这一做法()A.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反思了秦朝灭亡的教训C.反映了抑制王侯势力的意图D.缓和了统治集团的矛盾2.春秋时期,晋文公“通商宽农”,卫文公“通商惠工”。然而到了战国,抑商议兴,并在秦国率先得到实施。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政治制度的转型B.经济政策的转变C.百家争鸣的影响D.宗法观念的弱化3.20世纪20年代以前,我国曾一度兴起过黄帝部落来自古巴比伦之说。从20年代起,在坚持中国人种本土说的前提下逐渐形成了中国西北说和河南说等6种重要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起学者将考古学文化与黄帝部落文化对应,根据文化元素推断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中国原始社会文化与黄帝部落有关系。据此可知()A.黄帝部落发祥地的确证取决于考古学的进步B.黄帝为传说人物因此其部落也就不可能存在C.对黄帝部落发祥地的诸种论断仍需持较谨慎的态度D.考证古巴比伦与黄帝部落的关联是此项研究的关键4.西周时期,戎狄主要居于周朝西北部边境地带。春秋时期,戎狄中有不少分支已逐步分散地进入中原,与各诸侯国杂居,填充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很多空地。这一变化()A.加剧了边疆地区的民族矛盾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逐步确立C.导致了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D.促进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5.作为《诗经》中的精华,《国风》中的作品大多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如《魏风·硕鼠》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墉风·载驰》表达了许穆夫人为救国于危难而奔走呼号的爱国精神等。这表明《国风》()A.具有民本思想B.突出平民地位C.蕴含人文精神D.否定天命观念6.考古学者在中原龙山文化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发现墓地有一千多座,大型墓长3米上下、宽2米多,随葬品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等,数量可达一、二百件。但这种规格的墓葬不及墓葬总数的1%,由此可推断()A.社会生产与分工日趋精密细致B.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的交流C.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D.黄河流域已进入青铜文明7.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8.西洋人论述中国史的著作通常自商朝开篇,下列属于商朝史实的是()A.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B.统治晚期出现“国人暴动”C.采用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D.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度9.《汉书食货志》载,秦朝“收泰半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汉景帝“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这一变化说明了()A.秦朝赋税繁重造成社会生产力破坏B.黄老治国思想基本上取代了法家治国理念C.秦汉时期农耕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D.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紧密相关10.据考古发现,在西周王朝的成周地区(今河南洛阳)发掘了一批与殷人习俗相同的墓葬,其随葬品中,青铜礼器种类繁多,这说明()A.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周B.商周王朝存在文化传承C.西周加强对殷人的控制D.西周王朝社会等级明显11.古人对炎帝、黄帝的祭祀很早且延续不断。战国时秦国祭祀四帝:白帝、青帝、黄帝、赤帝(炎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托黄帝以明正朔,如北魏自称是黄帝之子昌意之后。这反映出,对炎、黄二帝的崇拜()A.保持了中原地区政治经济优势B.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C.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D.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12.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一带,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在遗址群内,相继发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清理出稻田遗迹。据此可知良渚文化()①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长江流域下游一带②遗址规模大,数量多,已经显示了社会等级③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④为研究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提供重要史料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皆言黄帝”。下表,这一时期,“百家皆言黄帝”旨在()孔子黄帝者……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始垂衣裳,作为黼黻(礼服)。治民以顺天地之纪……庄子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使百姓保持质朴本真之心)……商鞅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内行刀锯,外用甲兵,故时变也A.适应兼并争霸战争的需要B.阐述各自派别的治国理念C.促进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D.推动礼乐和谐社会的构建14.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A.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B.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C.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D.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15.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16.商人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制定历法,并将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因此,他们结合天象、历法和占卜,作为行事的依据。由此可见,商代()A.历法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B.观测天象是为了解自然C.占卜是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D.生活带有宗教神秘色彩17.《史记·五帝本纪》中将部落首领黄帝、颛顼、喾、尧、舜合列为五帝。颛顼为黄帝之孙,喾为黄帝之曾孙,尧为黄帝之玄孙,而舜也与黄帝有血缘关系。司马迁意在()A.强调中华文化同源共祖B.为宗法制度提供理论依据C.反映血缘政治源远流长D.适应集权政治的现实需要18.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黄帝经过汉代以后史籍和文学的塑造,在族统、政统等诸人文主要方面,成唯一提纲挚领、率先垂范之伟大人物形象,以后无论“王”、“臣”,皆自认为“黄帝子孙”。据此可知,黄帝形象的形成()A.说明血缘为宗法制度的核心B.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出现C.增进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D.推动形成各民族共同信仰的宗教19.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下列说法不能证明中国是远古人类重要起源地的是()A.女娲抟黄土作人,建构人类社会B.云南腊玛古猿禄丰、开远两种化石C.元谋人门齿化石和用火遗迹D.山顶洞人化石和少量石器20.《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秦始皇的这一举措意在()A.推行阴阳五行学说B.确立统治合法性依据C.树立皇帝独尊地位D.实行以德治国的策略21.学者许倬云认为“春秋之世,国家与社会逐渐分道扬镳,分道扬镳的前面一部分是封建秩序与宗法制度的分离,后面一部分则是封邦建国成了君主国家,最后变成了统一的大帝国。”下列有关“封建秩序与宗法分离”的结果表述正确的是()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墨家思想盛行B.礼崩乐坏,嫡长子继承制被完全破坏C.井田制彻底瓦解,各国纷纷变法图强D.诸侯争霸,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22.战国时期的公羊学派继承孟子的“用夏变夷”,创立了夷与夏可以互变的可变体系;儒家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万物生成变化的过程,创立了以“生命道德”为核心的宇宙观。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出现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B.形成对立转化的辩证体系C.思想同中求异的发展趋势D.文化多元一体的兼容特质23.在云梦秦简中,有许多律文涉及秦国官吏的任免、考核等。如《置吏律》篇,记载了当时官吏的基本要求: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据此可知,秦代()A.倡行儒家礼治B.重视官吏品行C.推崇军功爵制D.忽视官吏政绩24.《历史的终结》一书的作者福山指出,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先于欧洲1800年。“现代”是指()A.严密的法律体系B.精细化的基层管理C.理性化官僚体系D.大一统的儒家政治第II卷(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左传》材料二县大约于春秋中叶在楚国产生,当时楚灭掉其北部若干小国,将其改置为县,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虽用贵族担任,但却非世袭之职,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三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嫌过分。以后中华帝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封建体制的反动——逆潮流而动,但都没有好下场。——樊树志《国史概要》(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及其实施的目的。(4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在用人方式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的具体措施,并举一例说明秦以后“封建体制的反动”都“没有好下场”。(6分)26.秦汉时期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史记·吴王濞列传》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汉书》卷十四吴王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佗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馀年,以故能使其众。——《史记·吴王濞列传》材料二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汉书》卷十九诸侯独得食租税,夺之权。其后诸侯贫者或乘牛车也。——《史记·五宗世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分析其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景帝剥夺了诸侯的哪些权力。(4分)这一问题是怎样最终解决的?(4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提取材料中两项反映该时期历史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28.开发(12分)古籍中的“南越”“西瓯”“雒(骆)越”指今中国广东、广西、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汉称交州)。桂林庙岩考古发现当地先民是早期陶器的发明者,古苍梧族先民也与我国发明种植栽培稻密切相关。史书中记载越人巢居,多食海产;当地人断发纹身,契臂为盟,善使舟善水战,善铸铜器,其语言与汉语的单音成义完全不同。《商书·伊尹朝献》中载伊尹作“四方令”,记有岭南地区的方国实体。在秦实现国家统一的步伐中,岭南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参与了这一活动。自秦汉以来,中原人“避乱交州”出现过六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潮,推动了该地区“商旅平行,民无疾疫,田稼丰稔”的局面的形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岭南地区的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演进的关系。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BACDCCDDD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BBBADACAB题号21222324答案DDBC1.【答案】B【解析】“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是为了与民休息、休养生息,这是对秦朝暴政下滥用民力教训反思的结果,故选B项;加强中央集权是法家思想的体现,而无为而治属于道家主张,排除A项;抑制王侯势力是在汉武帝时期采用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意图,而不是无为而治治国方略的体现,排除C项;题干中的“无为而治”是关于统治集团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排除D项。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春秋时期诸侯重视商业的发展,而到了战国时期抑制商业发展的议论逐渐兴起,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图强,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促进本国小农经济发展,故选A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策由重视商业发展到重农抑商,而题目侧重考查这种转变出现的原因,故B是对材料的总结,排除B项;百家争鸣属于思想层面,推动了思想解放,与经济政策影响不大,排除C项;宗法观念是由于宗法制度而产生的观念,包括亲亲尊尊、忠孝观念、男尊女卑等,与材料中经济政策转变无关,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关于黄帝部落的发祥地有多种不同的观点:20世纪20年代以前是“来自古巴比伦”,从20世纪20年代起有“6种重要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起通过考古“根据文化元素推断……与黄帝部落有关系”,据此可知,对“黄帝部落发源地”这一学术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要想准确进行判断仍需要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故选C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根据考古学也仅仅是“根据文化元素推断……与黄帝部落有关系”,但也没有说“取决于考古学的进步”,排除A项;虽然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但是也不能就此断定黄帝部落就不存在,因为有的传说也有可能通过多种途径被证实,排除B项;既然黄帝的传说产生于中国,对于其部落的研究还应该以中国为中心进行考证,而不是古巴比伦,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据材料“春秋时期,戎狄中有不少分支已逐步分散地进入中原,与各诸侯国杂居,填充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很多空地”可知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并与各诸侯国长期杂居,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故选D项;材料中未体现边疆地区的矛盾,排除A项;小农经济确立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项;春秋时期是集权制度的形成时期,秦朝时期正式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5.【答案】C【解析】据材料“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奔走呼号的爱国精神”可知,这体现对人的尊严、价值的追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说明《国风》蕴含人文精神,故选C项;民本思想与“为救国于危难而奔走呼号的爱国精神”不符,排除A项;许穆夫人是卫昭伯与宣姜的女儿,许穆公的夫人,是贵族而不是平民,排除B项;西周时人发明天命观念,意在强调周人取得政权,合于天意,其统治具有绝对的正当性,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6.【答案】C【解析】据材料“这种规格的墓葬不及墓葬总数的1%”可知,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预示着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故选C项;材料描述的是原始社会出土的墓葬的情况,从中无法看出社会生产与分工状况如何,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所出土墓葬与其他区域文明的关系,无法体现不同文明区域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青铜器的出现,无法体现黄河流域是否已进入青铜文明,排除D项。7.【答案】D【解析】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刻画秦军的风采,形象地展示秦朝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的情况,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势,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故选D项;长城的修建采取因地制宜原则,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取得了协调一致的效果,排除A项;紫禁城许多建筑构件集实用性与装饰性于一体,如太和殿两侧及乾清门前的鎏金大铜缸,外表富丽精致,除了消防灭火的作用以外,还是一种很好的装饰品,排除B项;民本意识就是广大人民的根本的认知,是广大人民对事物判断的一致认知,材料不涉及,排除C项。8.【答案】D【解析】依所学,商朝在国家管理中推行内外制度,商王支配内外服,故选D项;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排除A项;西周时期,周厉王因为政暴虐,引发“国人暴动”,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出现,排除C项。9.【答案】D【解析】据材料“收泰半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可知秦朝征收重赋,百姓生活困苦,而材料“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则民人给家足”可知汉代轻徭薄赋,人民生活富足,可见赋税政策影响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故选D项;据材料“收泰半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可知秦朝征收重赋百姓生活困苦,而非生产力破坏,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取代法家治国理念,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赋税政策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排除C项。1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西周王朝的成周地区(今河南洛阳)发掘了一批与殷人习俗相同的墓葬”可知,西周王朝的墓葬习俗与商王朝有相同之处,说明商周王朝存在文化传承,故选B项;据记载,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商周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成周地区的墓葬习俗与商朝有相同处,西周加强对殷人的控制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西周王朝社会等级明显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据材料“对炎帝、黄帝的祭祀很早且延续不断”“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托黄帝以明正朔”可知,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和谐共生形成的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故选C项;对于黄帝的祭祀,并非保持中原地区的优势,排除A项;少数民族对于黄帝的祭祀,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是思想上的认同,不是分裂走向统一,排除B项;汉族和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都崇拜炎、黄二帝,并非和而不同,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据材料“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一带”,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故①正确;据材料“已经发现了200多处”“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说明规模大,数量多,有社会等级,故②正确;良渚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重要遗址,对于研究起源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社会面貌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故③正确;据材料“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在遗址群内,相继发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清理出稻田遗迹”可以看出良渚文明在研究早期文明中的社会等级、手工业、城市、宗教、农业方面的重要价值,但没有材料说明良渚文明出现了禅让制的相关内容,无法研究禅让制,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13.【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材料内容可知,虽然孔子讲礼治、庄子讲自然、商鞅讲变革,三者在内容的表述上核心相差很大,但他们用黄帝作为阐述自身主张的依据,想要以华夏认同为基础为各自流派的思想梳理合法性,故选B项;材料中仅有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适应兼并争霸战争的需要,而其他两派代表旧势力的利益,以偏概全,排除A项;材料阐述了不同的主张,以黄帝为依据是华夏认同形成的结果而非原因,逻辑错误,排除C项;礼乐和谐社会只是孔子的主张,以偏概全,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纷纷展开变法,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以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故选B项;卿大夫掌握实权发生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制,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实现统一,排除A项;工商业的繁荣发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客观效果,并不是其主观目的,排除C项;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多推行县制,排除D项。15.【答案】A【解析】题干大意是:老子认为,没有了无为而治的道就要能依靠管理者的美好品德,若品德做不到完美就需要领导者有对他人的仁慈,领导者做不到仁慈就需要下属有忠实于事业和恩情的义气,下属没有忠诚义气就只好用行为规范来制约,而孔子认为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安身立命,要做到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二人生活在春秋时期,其主张都是对周礼的反思,看到了周礼对于维护统治的作用,故选A项;老子和孔子的主张都是认为周礼对于维护统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他们所述周礼是西周时期的,这并不能满足封建贵族在春秋时期追求富国强民、实现成就霸业理想的政治诉求,排除B项;二人的主张是面对社会动荡和诸侯争霸现实的积极回应,而并不是说要维护夏商周的制度,排除C项;老子和孔子的主张都有对周礼不同程度的认可,而当时的统治者恰恰是僭越礼乐制度的,所以其主张都没能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将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结合天象、历法和占卜,作为行事的依据”足以说明商代生活带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故选D项;历法的主要作用是了解天意,而非指导农业生产,排除A项;观测天象是为了了解天意,而非了解自然,排除B项;占卜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而非百姓生活,排除C项。17.【答案】A【解析】由题干“颛顼为黄帝之孙,喾为黄帝之曾孙,尧为黄帝之玄孙,而舜也与黄帝有血缘关系”可知,司马迁提到五帝都有血缘关系,大家的共同祖先是黄帝,因而是想强调中华文化同源同祖,故选A项;宗法制度是在商周时期才建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五帝时期还不存在国家,就谈不上是血缘政治,所以司马迁并不是强调血缘政治问题,排除C项;五帝时期尚不存在集权政治问题,排除D项。18.【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黄帝经过汉代以后史籍和文学的塑造,在族统、政统等诸人文主要方面,成唯一提纲挚领、率先垂范之伟大人物形象”可知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统一的祖先,有利于增进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故选C项;黄帝作为共同祖先的形象是汉代以后史籍和文学塑造的并不是真实的,故而不能说明血缘为核心,排除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出现是在秦朝,而黄帝形象是汉以后塑造的,排除B项;黄帝形象的形成是一种祖先认同并不是宗教信仰,排除D项。19.【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女娲抟黄土作人”是个神话传说,不能用以说明人类的起源地,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云南腊玛古猿禄丰、开远两种化石”反映的中国远古人类重要起源地是云南,与云南元谋人的史实符合,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元谋人门齿化石和用火遗迹”与史实云南元谋人古人类发源地一致,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山顶洞人化石和少量石器”与考古发现北京山顶洞人遗址符合,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0.【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秦始皇推行“终始五德学说”,周是火,秦是水,水能灭火,这是自然规律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的这些做法是为其统治赋予合法性,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阴阳五行学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而题干所说的是顺应自然规律,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皇帝独尊是指皇帝与其他人不一样,而题干指的秦取代周是顺应自然规律,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推行法家政策,以德治国策略与秦始皇的治国策略不符,排除D项。21.【答案】D【解析】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诸侯不断擅自分封、争霸,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故选D项;“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墨家思想盛行”属于思想层面,而材料问的是政治层面,排除A项;“嫡长子继承制被完全破坏”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井田制瓦解,各国变法图强”属于经济层面,而材料问的是政治层面,排除C项。2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创立了夷与夏可以互变的可变体系……创立了以‘生命道德’为核心的宇宙观”可知公羊学派和儒家用文化进行华夷区分,突破了以种族划分民族的不可变性,消除了华夷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反映了战国时期文化多元一体的兼容特质,故选D项;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思想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与材料所述主旨华夷关系不符,排除A项;道家思想形成对立转化的辩证体系,与材料主体“公羊学派和儒家”无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创立了夷与夏可以互变的可变体系……创立了以‘生命道德’为核心的宇宙观”可知用文化进行华夷区分,突破了以种族划分民族的不可变性,体现了思想同中求同的发展趋势,排除C项。23.【答案】B【解析】秦代官吏的基本要求是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说明当时政府重视官吏的品德与言行,故选B项;秦代倡行的是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礼治,排除A项;题干提到的是秦代对官吏的要求,而不是选拔官员的制度,排除C项;题干提到的是对官吏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而不是关于官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排除D项。24.【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可知,秦汉建立的国家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强大的国家能力指的是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的运行依靠的是理性化的官僚体系,故选C项;秦汉时期法律是我国法律建设的早期阶段,其法律内容主要包含罪名、刑法等方面,尚无系统严密的分类,故形成严密的法律体系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秦汉时期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时期,秦汉时期基层治理依靠乡、亭、里、什伍组织,相互监督,且秦汉时期基层管理属于新旧制度的过渡时期,没有形成精细化的基层管理,排除B项;秦朝时期焚书坑儒,法家思想是治国思想,因此D项不符合秦朝的实际情况,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25.【答案】(1)制度: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4分)(2)从世袭到国君任免。(4分)(3)措施: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郡县制。举例: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或“导致了七国叛乱”)。(6分)(说明:学生若能答出其他事例,只要与史实相符,说明恰当,亦可得分)【解析】(1)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是分封制。第二小问目的,结合所学从维护统治的角度分析。(2)据材料二“但却非世袭之职,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可知从世袭到国君任免。(3)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三“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结合所学可知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郡县制。第二小问举例,需要结合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进行分析,突出分封诸侯威胁中央集权,最终导致七国之乱。26.【答案】(1)制度:郡国并行制。(2分)影响:积极作用:适应了西汉初年政权基础不稳固的形势需要,有利于巩固政权;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并调动各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2分)消极作用:随着势力强大,王国成为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2分)(2)剥夺的权力:剥夺了诸侯的行政权;剥夺诸侯任免官吏的权力;剥夺了诸侯收税的经济特权。(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最终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4分)【解析】(1)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大封同姓”可得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郡国并行制的评价可得积极作用:适应了西汉初年政权基础不稳固的形势需要,有利于巩固政权;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并调动各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消极作用:随着势力强大,王国成为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2)第一小问剥夺的权力,结合材料二“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诸侯独得食租税,夺之权”可得剥夺了诸侯的行政权;剥夺诸侯任免官吏的权力;剥夺了诸侯收税的经济特权。第二小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