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首届全国fmri技术中西医结合应用研究培训课件26fd zq_第1页
2013年首届全国fmri技术中西医结合应用研究培训课件26fd zq_第2页
2013年首届全国fmri技术中西医结合应用研究培训课件26fd zq_第3页
2013年首届全国fmri技术中西医结合应用研究培训课件26fd zq_第4页
2013年首届全国fmri技术中西医结合应用研究培训课件26fd zq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的影像学观察广安门医院放射科赵青罗马III(2006)对FD的诊断标准是指餐后出现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这4种症状至少1种),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证据对符合FD的时间规定是诊断前存在症状至少6个月,并且近3个月有症状FGID的罗马III诊断分类(成人)A.功能性食管病A1.功能性烧心A2.功能性食管源性胸痛A3.功能性吞咽困难A4.癔球症B.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病B1.功能性消化不良B2.功能性嗳气症B3.功能性恶心和呕吐症B4.成人反刍综合征C.功能性肠病C1.肠易激综合征C2.功能性腹胀C3.功能性便秘C4.功能性腹泻C5.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D.功能性腹痛综合征

E.胆囊和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E1.胆囊功能障碍E2.胆道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E3.胰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F.功能性肛门直肠病

F1.功能性大便失禁F2.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F3.功能性排便障碍罗马III(2006)对FD的分类临床上分为2个亚型: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distresssyndrome,PDS)上腹疼痛综合征(epigastricpainsyndrome,EPS)FD胃动力异常根据文献报道,约50%的FD患者出现胃动力紊乱,其中发生胃排空延迟的占FD患者的30%-50%左右。FD患者表现为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igratingmotercomlplex,MMC)III期出现次数减少或缺如。柯美云等在超声下观察到,FD组见到胃窦规律的收缩,但无论其收缩强度、排空周期或其排空速率均低于正常人组,且胃幽门十二指肠的协调运动降低,提示FD组的胃泵作用降低与胃收缩作用减弱、胃幽门十二指肠的协调活动降低密切相关。任曼等使用核素检查发现FD患者的MTB增宽,使食物在胃远端潴留,MTB可能是近端胃与远端胃的分界标志,起到“闸门”的作用。国外多个研究使用MRI探讨胃功能紊乱。FD的治疗FD的发病率根据国外报道达到1.5%to14.7%,国内报道达23.29%。FD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药物治疗FD方法较多但是疗效都不确切,并且药物有一定副作用,能够坚持长期服药的病人不多,容易造成治疗中断.FD因为没有器质性改变,属于功能失调,针灸对功能失调的调节效果较好,因此针灸治疗更具有优势.国内报道针刺治疗FD的有效率达70%-90%。2012年国外最新的研究说明针刺胃经治疗组对FD治疗的反应率达70.69%,较其他组(假针刺组及药物组)高.2010年7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针灸科专题门诊公开招募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简称FD)患者,根据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标准严格筛选FD患者17例,其中仅8例完成针刺完整疗程的治疗,并且完成所有检查,其他患者脱落或者无完整检查数据,因此我们仅对8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后对比。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其他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嗳气。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分级标准评分。0分:无症状;1分:症状轻度,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2分:症状中度,部分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3分:症状严重,不能忍受,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本组研究FD积分为各个消化不良症状积分之和。胃钡餐检查方法于检查当日早晨空腹,先抽取静脉血2ml用于检测胃泌素,然后口服温度37度~39度80%(w/v)硫酸钡悬液120ml,先于卧位旋转后观察胃粘膜情况,于胃周围粘贴5角硬币,将其直径作为对照,随后取站立前后位,以胃窦部为中心,应用PrestigeⅡ数字化胃肠机(美国GE公司)透视下录像1分钟,针刺太溪穴捻针1分钟后,再取站立前后位透视下录像1分钟。针刺治疗方案针刺系统治疗一个月主穴:足三里、太溪;配穴:足临泣、内关、神门针刺手法所有穴位,进针正指直刺,徐缓柔和,行提插捻转手法,频率在60-120次/分,以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同时伴随感觉传导而出现相关肌肉收缩及肢体抖动等反应为佳,感觉和反应发生3次,即刻出针;如果没有针感,则留针20-60min,再行手法,以患者能够达到的个体反应为度,不可过分强求针感。隔日1次,一周3-4次,连续治疗一个月。治疗后治疗前胃动力观察指标包括:1胃潴留高度(毫米)2中央横带宽度(毫米)3蠕动波频率(次/分)4胃窦蠕动波最大波幅(毫米)5胃窦蠕动波最大深度(毫米)6十二指肠胃返流情况7十二指肠蠕动波频率(次/分)检测指标A组(FD)B组(

正常人)统计量P值胃泌素(cpm)25.08±5.8847.65±20.21-3.45(校正t)0.0063胃中间横带宽度(毫米)29.38±5.5519.30±3.855.06(t)<0.0001蠕动波频率(次/分)2.65±0.483.11±0.133.7199(秩和)0.0002蠕动波最大宽度(毫米)20.89±6.7319.44±3.300.75(校正t)0.4609蠕动波最大深度(毫米)11.37±5.018.84±4.75-1.0295(秩和)0.3033蠕动波通过时间(秒)23.47±3.8619.41±0.934.14(校正t)0.0006FD组与正常人组胃泌素及胃钡餐动态摄影数据测量对比结果FD患者与正常人对比,胃泌素、胃中间横带宽度、胃蠕动波频率、胃蠕动波通过时间呈显著差异,P<0.01。胃蠕动波最大宽度与最大深度无差异。FD患者与正常人组对比,胃潴留液FD组17例中有12例有潴留液,占70.6%,正常人组均无空腹潴留液。FD患者组潴留液高度均值为44.49,健康人组均为0。8例FD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评分对比评价指标n基线治疗1月后差值改善率统计量P值餐后饱胀89.75±1.751.63±2.138.13±2.0383.38%13.25(t)<0.0001早饱感89.75±2.710.75±2.129.00±2.8392.31%13.02(t)<0.0001上腹疼痛76.71±2.430.71±1.256.00±1.9189.42%11.32(t)<0.0001上腹灼烧感56.60±2.190.00±0.006.60±2.19100.00%9.00(t)<0.0001主症总积分829.5±7.253.00±4.2826.5±5.7689.83%8.29(t)0.00028例FD患者治疗前后胃泌素及胃钡餐动态摄影数据对比检测指标治疗前(n=8)治疗一月后(n=8)健康人n=10治疗前后对比P值胃泌素25.93±5.9044.40±6.2647.65±20.210.0002胃中间横带宽度30.16±3.6426.51±5.1919.30±3.850.0212蠕动波频率2.49±0.643.11±0.143.11±0.130.0078蠕动波最大宽度23.95±5.7719.83±3.3719.44±3.300.0989蠕动波最大深度11.87±6.7311.00±2.368.84±4.750.7422胃泌素24.25±4.9519.75±2.0519.41±0.930.01808例FD患者一个月治疗前后改善情况折线图临床总体评分改变胃蠕动波频率改变胃中间横带改变胃泌素改变讨论1胃动力以往报道:电针足三里穴能使紊乱的胃电及胃运动趋于正常,对胃电及胃运动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针刺足三里穴可使过缓的胃电图主频上升,使亢进的胃运动降低,能使病理状态下的胃电及胃运动趋于正常。本次钡餐胃动力钡餐研究,8例FD患者针刺治疗一个月后其中6例空腹胃潴留液消失,间接反应了胃排空能力增强,而发现正常人组均未见空腹胃潴留液。针刺1个月,8例FD患者胃蠕动波频率明显加快,单个蠕动波通过时间变短,本研究十二指肠收缩频率加快,3例具有十二指肠胃逆流的FD病例于针刺治疗1个月后逆流全部消失,本研究发现的针刺后各项指标的改善与胃排空的改善、胃电的增强相一致。胃蠕动波的最大宽度和深度组间无显著差异,与以往报道针刺可使胃蠕动波幅度增大有不同之处,我们考虑,针刺治疗可能仅对FD患者的蠕动波频率及速度进行了调节,对蠕动波幅度尚无明显调节作用,这与以往报道不同,一种可能是我们的研究标本量太小,尚不能获得完善的统计数据。讨论2MTB(胃中间横带)FD组胃中间横带宽度较正常人增宽,这与严祥等人发现FD患者的MTB增宽,使食物在胃远端潴留相符。胃中间横带(MTB)是近端胃与远端胃的分界标志,与食物在胃内的运转和排空有关,起到类似闸门的作用。对于MTB而言,其在胃运动中的作用还不清楚。有一些学者提出MTB对胃排空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其仅仅是胃生理状况下的存在形式。本组8例FD患者针刺治疗前后胃中央横带宽度有统计学差异,FD组MTR宽度较正常人组显著增宽,针刺治疗一个月后发现MTR宽度显著缩窄,虽未达到正常人水平,但有接近正常人水平的趋势。讨论3脑肠肽胃泌素(Gastrin)是脑肠肽的一种,1905年英国学者JohnEdkins从胃粘膜内提出出一种能刺激胃酸分泌的肽类激素称作胃泌素。周吕等多项研究表明,向下丘脑的VMH、下丘脑LH微量注入胃泌素均可增强胃运动,延髓中缝核、迷走运动背核以及侧脑室内注入胃泌素均能引起胃运动增强效应。说明下丘脑胃泌素兴奋胃肌运动的作用是通过延髓迷走反射的通路实现的。根据文献报道,胃泌素可增加胃的慢波节律,使胃窦的收缩加强。本次研究发现FD患者组较正常人组胃泌素水平明显减低,而针刺治疗可使其水平升高,这与以往FD相关报道类似。结论:本研究8例FD患者针刺治疗一个月后胃泌素水平显著提高,与正常人组接近,我们考虑针刺治疗FD可能是通过调整脑-肠轴的各个环节,整合中枢及外周效应,最终作用于终末效应靶器官—提高FD患者胃十二指肠动力及血清胃泌素水平,使胃肠功能得以恢复。讨论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