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试题(网友回忆版)_第1页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试题(网友回忆版)_第2页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试题(网友回忆版)_第3页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试题(网友回忆版)_第4页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试题(网友回忆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试题(网友回忆版)[单选题]1.教(江南博哥)师设计“科普之光”专题阅读,围绕专题选择阅读篇目。下列适合的是()。A.茅以升《桥话》B.冯骥才《珍珠鸟》C.许地山《落花生》D.瞿秋白《一种云》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A项,知识性科普著作《桥话》兼具科学研究价值与文学审美价值,主要包括“桥记”“桥志”“桥史”“桥工”“桥典”“桥景”“桥名”“桥文”八章内容,故A项符合题意。B项,状物散文《珍珠鸟》是当代作家冯骥才于1984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描绘了在一丛绿意盎然、充满生气的吊篮里的一只鸟笼里,一只红嘴小精灵在快乐地飞来飞去的图景,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的爱的颂歌。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间接表达出信赖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准则这一寓意,故B项不符合题意,不当选。C项,叙事散文《落花生》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落花生》在写人记事中托物言志,借“落花生”写“落花生精神”,突出了“人要做有用的人”的主题,故C项不符合题意,不当选。D项,散文诗《一种云》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形象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对中国人民长期的、沉重的、血腥的压迫,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伟大斗争,艺术地再现了一个光明与黑暗进行殊死搏斗的时代,故D项不符合题意,不当选。A项作品相较于B、C、D三项作品,更适合选入“科普之光”专题。[单选题]2.学习选修课程“古代诗歌意象”,学生了解到很多意象具有“游子”的含义,大家纷纷举例。下列诗句不恰当的是()。A.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B.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李白《赠裴十四》)C.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白居易《答微之》)D.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王维《伊州歌》)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A项,诗人以“沙鸥”自比,即景自况,写尽人似沙鸥,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B项,诗人以“浮云”状写裴十四,揭示了品格磊落的人不容于世的真实生活。“飘若浮云且西去”,写裴十四即将西去,行踪飘忽不定;以飘若浮云状其人,也为裴十四涂上了灵异脱俗的光彩,与全诗诗意相吻合。C项,诗人以“浮萍”形容自己与微之,二人如同海上的浮萍,极写两人四处漂泊、相逢不易之态。D项,诗人以“归雁”寄书,既写出了女子对出征丈夫的挂念,又表达了征人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意象“归雁”在此处表“征人思乡”。故ABC三项诗句中的意象“沙鸥”“浮云”“浮萍”常用于羁旅行役诗中,均具有“游子”的含义。D项,“归雁”不具有“游子”的含义,根据题干要求,D项当选。[单选题]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下列教学行为体现了该要求的是()。A.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并翻译文言课文B.教师让学生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C.教师让学生学习并总结“之”的用法D.教师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文言课文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A项,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翻译文言课文,体现了引导学生在“读”与“译”的过程中体会文言课文和谐的音韵美,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要求。B项,文言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并不属于常见的古代汉语语法知识。C项,“之”字的实词、虚词意义与用法,属于常见的古代汉语语法知识。D项,教师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文言课文,体现了引导学生在“诵”与“写”的过程中熟读成诵、准确识记与书写的要求。ABD三项与题干“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要求不符,C项符合要求。[单选题]4.教师讲解文言文专题,要求学生梳理“宾语前置”句式。下列语句符合要求的是()。A.因击沛公于坐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C.请息交以绝游D.求人可使报秦者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是“宾语前置”句式,B项语句中宾语“之”前置,所以该句为宾语前置句,符合题干要求。A项,状语“于坐”后置,该句为状语后置句。C项,该句无特殊句式。D项,定语“可使报秦者”后置,该句为定语后置句。[单选题]5.在“魅力广告语”学习活动中,教师出示献血广告“但愿人长久,热血注心田”,请学生参照这个例子,化用诗歌名句仿写。下列符合要求的是()。A.献血献爱心,血浓情更浓B.以我热血,点燃他人生命之光C.鲜血诚可贵,助人价更高D.好人献上一滴血,病者除却万分忧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题干广告化用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ABD三项广告均未化用诗歌名句。C项,该广告化用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自由与爱情》中的名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单选题]6.教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运用典故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B.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C.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D.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A项,诗句的出句与对句分别化用了“庄周晓梦”“望帝啼鹃”的典故。B项,“塞上长城”化用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比“万里长城”的典故。C项,诗句意指琵琶女年老色衰后门前冷落,光顾者渐少,青春既逝便只能嫁给商人为妻。句中未运用典故。D项,“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的好友为司马氏所杀,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故友的怀念。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自己对受害战友王叔文等人的悼念;“烂柯人”化用晋人王质入山砍柴时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归家后方知已过百年的典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ABD三项都运用了典故,C项没有运用典故,根据题意,C项当选。[单选题]7.教学《选读》,教师设计了初级、中级、高级的分层作业供学生选择。下列对该做法的分析恰当的是()。A.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B.教师意在增加阅读训练强度C.教师重视学生学以致用D.教师追求作业设计新颖别致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初级、中级、高级的分层作业设计体现了教师对作业的层次性的追求,而非对流于表面的作业形式的追求。此类作业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与个体差异性,使学生有机会根据个人学习水平自主选择并完成作业。A项分析恰当,D项分析不恰当。该项作业设计并未体现对阅读训练的要求、对学习实践的重视。BC两项分析不恰当。[单选题]8.教学《前赤壁赋》,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下列不正确的是()。A.“壬戌”采用的是我国自古以来使用的干支纪年法B.“既望”是指阴历每月初二,“望”是指每月初一C.“美人”常被古人当成明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D.“赋”是一种古代文体,发展到宋代时叫“文赋”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ACD三项均正确。B项,阴历每月十五为“望”,每月十六为“既望”;阴历每月初一为“朔”,最后一天为“晦”。故B项说法错误,根据题意,当选。[单选题]9.学习“演讲辞”单元,教师组织学生举办演讲比赛,自主设计海报和请柬,制订活动流程和评价表。下列对该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创设了基于生活的学习情境B.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C.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活动平台D.重点是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演讲比赛、海报和请柬设计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基于学生日常生活的活动,所以创设了基于生活的学习情境。教师利用此类活动,组织学生在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即实践)的过程中,深入学习演讲辞,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活动平台,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而非评价能力。ABC三项说法正确,D项说法错误,根据题干要求,D项当选。[单选题]10.某教研组集体备课,教师围绕“教材使用”展开讨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教材的编排对我们设计教学方案很有帮助,但学情也不容忽视B.要严格按教材来教,不然大家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还不乱套了C.教材就是个材料,我们自己心里最有数,擅长教什么就教什么D.教材可以看看,真正教的时候,还要遵循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关于“教材使用”,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应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该要求重在强调三个方面内容:①教师不应严格甚至死板地依照教材教学;②教师不能完全脱离课本,按照个人教学喜好或教学经验教学;③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应充分考虑教材编排意图与学生实际情况。A项观点符合“用教材教”的要求,B项观点与要求①不符,CD两项与要求②不符。[单选题]11.阅读某教师的写作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设立“班级墙壁贴吧”,定期发布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帖,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发布。话题发布后,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之后,教师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请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贴在贴吧上,互相阅读、评论。学生发帖讨论持续一周后,教师组织课堂点评与总结,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作文。对上述教学案例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B.能够降低作文题目的难度C.有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D.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A项,题干教师设立形式新颖的“班级墙壁贴吧”,鼓励学生定期发布并在课堂上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互评作文,均能够调动学生在讨论与思考的过程中参与写作教学的积极性。故A项说法正确。B项,课堂讨论、思考练习、互相评价等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而非降低作文题目的客观难度。故B项说法错误。C项,师生发布话题帖,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讨论交流,有利于学生积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写作素材。故C项说法正确。D项,教师在学生自主讨论与表达的基础上,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故D项说法正确。根据题干要求,B项当选。[单选题]12.阅读某教师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研究论文(节选),按要求答题。“整本书阅读”的“整”具有“完整、整体”的意思,既包括对全书脉络的通盘把握,也包括对全书内容的周延思考;“本”是阅读的数量单位,既可以是独立的一本,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多本;“阅读”可以是深读、浅读,也可以是精读、泛读,还可以是课内读和课外读;阅读对象可以是文学作品、文化典籍,也可以是科学论著、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对象具有多样性,阅读的过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阅读的目的是养成阅读习惯、探索阅读方法、建构阅读经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对上述研究论文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整本书阅读的具体策略要与书籍类型逐一对应B.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可以任意组合多部经典作品C.整本书阅读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整体提升D.整本书阅读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多样的阅读方法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A项,整本书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故A项“整本书阅读的具体策略要与书籍类型逐一对应”分析错误。B项,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可以是独立的某一本书,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多本书,但并非“任意组合”的多部经典作品。故B项分析错误。C项,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是“养成阅读习惯、探索阅读方法、建构阅读经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即阅读能力获得整体提升。故C项分析正确。D项,探索、掌握多样的阅读方法是阅读目的之一,但并非“主要”目的。故D项分析错误。[单选题]13.阅读某高中语文考试题,按要求答题。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180字左右。对上述考试题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创设了基于学生生活体验的考查情境B.考查学生对经典作品比较阅读的能力C.考查学生对主要人物的深入理解情况D.考查学生对艺术形象再造想象的能力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A项,题干考试题中的雕像设计,是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雕像艺术知识为基础的。故A项“基于学生生活体验”说法正确。BC两项,考试题要求学生从四个人物中选取一个进行雕像设计,对特定情境下该人物的形象特点展开深入分析,并未涉及对四部作品的比较阅读。故B项“比较阅读”的说法错误,C项“对主要人物的深入理解”说法正确。D项,考试题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理解,充分发挥想象,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设计雕像,是对文学艺术形象的再造想象。故D项“再造想象”说法正确。[单选题]14.阅读某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材料,按要求答题。某教师想借助《说“木叶”》这篇课文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围绕节选的重点段落设计批判性阅读任务。课文节选内容如下: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围绕上述内容设计的相关批判性阅读任务,合适的是()。A.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B.勾画出体现诗歌语言特征的关键语句C.概括“木叶”与“落叶”的内涵差异D.评析作者论述“木叶”相关问题的思路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批判性阅读是一种在理智上主动参与和作者进行内在对话的阅读模式。批判性阅读不仅要求积极地去发现所阅读文本中的假定、关键词、理由、辨明、支持性的例证、类似的经验、含义、结论以及任何其他的结构性特征,更要对其加以准确而公允的解释和评估。A项,该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B项,该任务重点培养学生对课文浅层内容的常规理解能力;C项,该任务重点培养学生对课文涉及概念的对比、概括能力;D项,该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立足原文与作者的批判性阅读、思考、评析能力。故ABC三项任务设计不符合批判性阅读要求,D项任务属于批判性阅读任务。[单选题]15.阅读《沁园春·长沙》课后资料链接,按要求答题。某版教材把《沁园春·长沙》编入“文学阅读”单元,课后链接了如下资料。领字:词体术语,指用在词句之首起领起作用的字词。领字以一字为多,俗称“一字领”。“一字领”多用去声字和虚词,常用者如“又”“况”“正”“甚”“但”“纵”“便”“岂”“已”“怎”“恁”“只”“渐”“方”“莫”等。引导学生运用上述“课后链接资料”鉴赏诗词,下列教学活动不恰当的是()。A.进一步补充“领字”知识,要求学生记忆背诵B.抓住词中的“领字”,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悟C.围绕“领字”知识要求学生拓展学习其他诗词D.请学生思考“领字”在本词中有什么表达效果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A项,“领字”知识属于教材中的补充扩展部分,不应要求学生记忆背诵,并且题干要求引导学生运用“领字”知识鉴赏诗词,教师应当合理运用“资料链接”等教材补充扩展内容,将其作为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突破相关教学重难点。A项中的教学活动只针对“领字”组织教学,错误。B项,该教学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朗读以及鉴赏能力。C项,该教学活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D项,该教学活动符合教学重难点要求。BCD三项都是针对“鉴赏诗词”设计的恰当可行的教学活动,故BCD三项均正确。根据题目要求,A项当选。[问答题]1.阅读《登高》教学实录片段,回答第16题。案例: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沉郁顿挫”的含义。“沉郁”应从内容情感角度来理解,“沉”就是“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就是“积”,指情感的含蓄、凝重、深沉。“沉郁”意味着思想博大深广、韵味深远,“顿挫”指音调、情感的起伏变化。这节课我们仅从情感变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鉴赏。从情感角度来看,“顿挫”是指情感跌宕起伏、郁结难舒、一唱三叹。师:下面我们读一读《登高》,试着感受“沉郁顿挫”这种风格,然后请谈一谈你从哪里读出了“沉郁顿挫”的意味。提示:(1)从秋景描绘和蕴含的情感中去读“沉郁”。(2)从诗人的情感变化中去读“顿挫”。表达要求:我认为(某联/句/字)给人(沉郁/顿挫)之感。因为这句写了_____景,抒了_____情,感情的变化是_____,给人_____的感受,所以_____。(生齐读,并自由讨论)师:下面请大家分享讨论的结果。生:我认为首联有“沉郁”之感。“风急”和“猿啸哀”表达了悲凉的气氛;“渚清”“沙白”这两种色调都很冷清,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悲凉之感。师:《沁园春·长沙》同样描写秋景,“层林尽染”就没有秋天的萧瑟之感。生:(点头)所以我认为首联给人一种“沉郁”的感觉。师:这位同学从“沉郁”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还有补充吗?生:我想重点说首联中的“鸟飞回”。我感觉“飞回”是鸟在疾风中飞舞、盘旋的意思,照一般理解,飞鸟在风很急的情况下要归巢,但它为什么不归巢而在天空中盘旋?这好像在暗示诗人的命运。他这个时候正在西南漂泊,而尾联中的“艰难”,说的就不仅是自身命运,还有国运。师:那么,这句秋景描写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生:沉郁。师:非常好,同学们还有补充吗?生:“万里悲秋常作客”,我觉得这一句是说诗人在秋天远离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指诗人年老、体弱多病,而且独自登高。师:这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呀?生:压抑、沉重。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本来是非常壮观的景象,但诗人在这里却写出了凄凉、茫然的感觉。说到“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来”,但没有说到“去”,是诗人不知自己的前途奔向何方,也不知国家的未来会怎么样;还有“无边落木萧萧下”,本来落叶已经够让人感到凄凉了,诗人再加上形容词“萧萧”,显得更加冷清。师:很好。“无边”和“不尽”给人的感觉非常壮阔,正像她说的这样,壮阔的景物让我们感觉无助。场景越壮阔,人就越显得渺小。她又抓住了“落木”这个意象,落叶已经给人带来凋零衰败的感觉,再加上“萧萧”的声音,更有一种空旷荒凉之感。这样,她把“沉郁”的特点说清楚了,如果在分析之后再明确结论就更好了。师:有没有同学感受到诗中的“顿挫”之意呢?生:“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说国运衰落和命运坎坷导致诗人头发都白了;“潦倒”是说失意的时候,诗人本想借酒消愁,可因年老体病不能喝酒,心中的忧郁无从排解。师:诗人郁结难舒,这是“顿挫”风格的一种体现。好,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音频,从缓慢的语速和低沉的音调里再去体会《登高》“沉郁顿挫”的特点。问题:(1)简述教师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过程及教学效果。(10分)(2)指出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10分)参考答案:(1)①教学过程a.明确含义。教师在正式讲解《登高》一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前,逐字逐词为学生明确“沉郁顿挫”的字面意义,然后引导学生品析诗歌中从哪里可以读出“沉郁顿挫”,并且给出相关的提示,具体从哪些地方着手,以及表达要求。在这个部分,体现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b.以问促思。教师安排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歌,并且自由讨论,接下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进行追问,在逐步深入的、具有引导性的提问中,对学生加以点拨,启发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从“沉郁”“顿挫”两个角度深入感知、体会、思考、理解本诗的风格。在这个部分,体现出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问题是学习的出发点,问题诱发求知欲,激起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欲望。教师的“问”既是对学生思考的有效引导,又是对学生回答的有效评价。c.听音悟情。教师安排学生一起听《登高》一诗的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在听读的同时,从语速、音调等方面感受诗作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作“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需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生自己通过分析感悟作品,得出对作品的独特理解,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一过程既向学生展示了规范的诗歌朗读形式,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歌风格的直观感受。②教学效果题干中教师在明确本课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讨论;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具体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会并理解教学内容。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激发;学生逐步理解了“沉郁顿挫”的含义,深化了对关键词句的认知,体会了诗作风格特点,掌握了诗歌学习的有效方法。本课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达成了既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并且能够在对比分析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然而,教师在指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中,仅从浅层的词意、语速、音调等方面做了切入,缺乏对诗人生平经历的介绍,对于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并没有高效反馈,未做到“知人论世”,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未能有效达成。(2)①优点:教学评价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题干教师给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后,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积极自由地表达并给学生以思路指导,发挥了教师评价的激励功能与引导功能。例如:学生在回答“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的感受时,有效切入对“沉郁”的理解,教师以“非常好”的肯定性评价鼓励学生;在学生分析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用词特点后,教师以更进一步的具体讲解以及“她把‘沉郁’的特点说清楚了,如果在分析之后再明确结论就更好了”的评价说明,有效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与表达的方法,推进了课堂教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上教师的行为值得肯定。②缺点:教学评价未体现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重视。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在给予学生评价的时候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表现,满足不同发展需求。但题干中的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一味地侧重于学生对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过于重视对课堂教学节奏的控制;但是当学生阅读出不同的结果时,教师没有适时地展开,错过了恰当的引导时机。例如:在学生感悟出“鸟飞回”似乎在“暗示诗人的命运”时,教师未能及时对这一课堂生成资源进行利用,展开“知人论世”教学,教师答非所问,继续按照原定思路,从“沉郁顿挫”的角度询问学生感受,错过了最佳评价引导时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教学评价缺乏有效性,因而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思维的展开,也未能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问答题]2.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回答第17~18题。案例: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虫鸣①去年十一月时,闲来无事,恰逢雪天,便与父母一同前往陶然亭赏雪。不想在花鸟鱼虫市场门口竟听到了清脆的虫鸣,让这漫天飞舞的雪花霎时都变得温暖起来。我连忙快走几步,发现原来是一位大姐在卖蝈蝈。闲聊了几句,这位大姐竟然还记得我爸,说在我五六岁的时候他就带着我来买过,没想到十几年后她依然卖,而我们也依然来买。②听到这儿,我也渐渐想起来,除了蝈蝈声,还有其他虫鸣也响彻我的童年。小时候我常去郊区的姨妈家玩,草丛里的蚂蚱、蟋蟀就成了我最好的玩伴。捉一只蚂蚱,把它的腿绑住,或是放两只蟋蟀,看它们鼓动着翅膀示威进攻;头顶树上的蝉扯着嗓子嘶鸣,我在各种知道的、不知道的虫鸣声中流连忘返。那时候的整个夏天是虫鸣织成的一张网,被笼罩在我的记忆上。③而我又有多久没有听到虫鸣了呢?小学毕业以后,我就很少再去那里了。记忆中的虫鸣,全凭在大姐这儿买的蝈蝈顽强地延续了下来。每逢秋天,我在家中趴在桌子上看玻璃罐里的它们对抗,听它们发出或清亮或撕哑的声音,才觉得找回了一些夏天的感觉。在我的眼里,虫鸣是夏天的符号,而在其他人眼中,又变得不一样。或是寒蝉凄切,带来秋天的萧瑟;或是惊蛰初鸣,带来春天的生机。但无论怎样,它总归会引发人们的暇思,给生活带来一些味道。④一位老人说,没有秋虫的秋天是没有味道的。我已不知是过于单调的生活恶杀了虫鸣,还是虫鸣的消逝使生活变得苍白无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懂得的越多,听到的虫鸣就越少,夏天的蝉鸣变得无力,秋虫的低吟变得稀疏,钢筋水泥代表的理性充斥了生活,我愈是清醒,愈是迷茫,生活似乎也要随之融进一碗寡淡的白汤。⑤但好在蝈蝈还在,我付钱买了两只,期盼着能借由它们的叫声重回一场热烈的夏天。转身离开时瞥到了花鸟鱼虫市场要拆迁的通知,忍不住心中黯然:这里也消失的话,我又要到何处找寻虫鸣呢?⑥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虫鸣……我不敢想,却又不得不去想。问题:<17>.从第③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②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8分)<18>.指出该作文的一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2分)参考答案:<17>.(1)错别字:第③段中,“撕哑”的“撕”应改为“嘶”,“暇思”的“暇”应改为“遐”;第④段中,“恶杀”的“恶”应改为“扼”。(第③段两个错别字中写出任意一个即可)(2)病句:那时候的整个夏天是虫鸣织成的一张网,被笼罩在我的记忆上。上述病句介词滥用,应改为:那时候的整个夏天是虫鸣织成的一张网,笼罩在我的记忆上。<18>.优点:(1)语言质朴,亲切感人文章是一篇散文,语言描写上,该习作语言朴实自然,亲切感人,以“我”和卖蝈蝈的大姐闲聊开头,生活气息浓厚;细节描写生动具体,“看它们鼓动着翅膀示威进攻”,写出了蟋蟀的可爱形态;采用插叙的记叙方式讲述自己与小虫的故事,将眼前的淡淡忧伤和过去童年的欢乐形成对比;叙事中富有哲理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懂得的越多,听到的蝉鸣就越少,夏天的蝉鸣变得无力,秋虫的低吟变得稀疏,钢筋水泥代表的理性充斥了生活”等语句值得深思和品味。(2)内容紧凑,言简义丰内容情感上,该习作围绕题目“虫鸣”展开叙述,内容紧凑,详略得当,作者用拙朴的语言回忆往事,由此写到虫鸣并在淡淡的回忆色彩中流露出作者对于虫鸣的怀念;文章过渡自然,在第三段以问句起始,又将回忆拉回现实,在对现实的语言描绘中表达作者对虫鸣逝去的哀伤;叙事和抒情中夹杂着议论,以小见大,以虫鸣的消失写出了秋天味道的消失、生活乐趣的减少和当代社会钢筋水泥充斥下情感的缺失与迷茫;习作结尾恰到好处,于转折之处点题,“虫鸣”已不单是“虫鸣”,“如果……”的假设性语句有了更多的内涵,使文章显得言简义丰。(答出以上任意一个优点即可)[问答题]3.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第19~21题。曹操《短歌行》原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②,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③。周公吐哺④,天下归心。【注】①青青子衿: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②呦呦鹿鸣:出自《诗经·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里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是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吐哺,吐出嘴里含着的食物。课文介绍该篇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另外两首诗为《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其一)。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并序》。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体诗、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班级人数50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问题:<19>.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20>.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21>.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研讨与练习】。(25分)【研讨与练习】在清晰地认识到“人生苦短”之后,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参考答案:<19>.(1)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a.了解作家曹操的基本情况以及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背景,理解诗歌中涉及的文学典故。b.朗读课文,体会节奏和韵味,理解诗歌内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能够背诵全诗。②过程与方法a.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b.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并学会运用用典、比喻、比兴等诗歌表达技巧。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及其珍惜时间、积极进取的精神。教育学生要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2)设计依据综合以下几方面内容设计了以上三维教学目标。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高中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②单元教学要求该课文选自某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本单元内容为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单元说明”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时,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因此,《短歌行》一诗的教学应注意诗歌所表现的艺术特色、思想内容以及诗歌所运用了的表达技巧,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③课文内容在本篇课文中,作者求贤若渴,希望人才都来投靠自己,因此,《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抒发了诗人所坚持的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蕴含了极强的珍惜时间、积极进取的精神。<20>.《短歌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片段设计(1)“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之“忧”学生自由诵读后,小组讨论探究:全诗当中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为何而“忧”?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时光易逝、贤才难得、功业未就。①时光易逝学生再读诗歌,思考:“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这四句诗只是对自己说的吗?其中有没有包含作者对他人的期望呢?明确:既包含了自己的人生抱负,也在巧妙提醒人们珍惜时间,有所作为。②贤才难得课件出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标注“子衿”的出处及含义)追问:作者引用这两句诗有什么用意?小组讨论,明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再次研读,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鹿鸣”起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自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教师追问:诗人在这儿仍然为“贤才难得”而“忧”,是否同诗歌的第二节内容重复?明确:反复咏叹正是为了强调内容,加深情感。诗人在这里不单单是为贤才难得而忧,他还有更深的忧虑。③功业未就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诗中写眼前已是高朋满座,曹操理应满心喜悦,为何还会如此忧愁?“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又有何深刻含义?小组合作探究,派代表发言。明确:曹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