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1.“堂贴”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四方之事”。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A.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 B.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C.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 D.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2.观察下图,图中变化反映出A.皇权独尊的确立 B.君主专制的加强C.中央集权的强化 D.三权分立的形成3.“(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C.有效的限制了皇权的滥用 D.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4.认为“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由门下当行驳正”的是A.汉高祖 B.光武帝 C.孝文帝 D.唐太宗5.“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中朝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制C.明朝内阁制度D.宋代的文官体制6.唐太宗统治时期,采取派遣一些地位较低的官吏取代三省首长。例如以杜淹为“参与朝政”、魏征为“参议得失”、刘泊为“参知政事”、崔仁师为“参知机务”等等。“参”是作为皇帝的临时差遣,派往三省主持工作,事毕仍回原职。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唐代A.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 B.政府的行政效率迅速提高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D.扩大了政权的开放程度7.“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评述的是A.两税法 B.租调制 C.均田制 D.租庸调制8.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度出现于A.先秦 B.西汉 C.曹魏 D.隋朝9.有学者指出“从汉朝到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下列选项能反映此材料观点的是A.魏晋九品中正制B.隋唐三省六部制C.元朝设立中书省D.清朝设立军机处10.汉代太学设置和隋唐以来科举制设置的社会影响极大,下面有关两者社会影响相同(似)点的表述正确的有①一定程度上改变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情形

②推动儒学的传播和发展③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④促进思想解放和学术自由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11.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有条件地迁移,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民)有了迁徙自由。宋代这一变化(

)A.体现了理学社会教化的加强 B.反映了中央集权趋于弱化C.顺应了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D.表明政府鼓励民众的迁移12.两宋科举考试不问家世,一旦录取,仕途优越,宰相90%以上系科举出身。两宋的皇子都不直接封王,通常先授防御使头衔,后逐渐升至亲王,亲王又不得世袭,朝会班序居于宰相之下,官属亦从简。这反映了此时A.官僚机构简洁高效 B.科举制冲击了宗法观念C.文官政治不断发展 D.奉行“重文轻武”政策13.孟浩然在《陪卢明府泛舟回作》中惋惜,“犹怜不才子,白首未登科”;白居易在《劝酒》中则讴歌了“春闱未了冬登科,九万抟风谁与继”。这两首唐诗共同反映了唐代的选官制度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八股取士14.对于古代中国的某一制度创新,美国人史皮尔曾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与这一制度直接相关的历史现象是A.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15.唐人杜佑指出,安史之乱以来“征敛多名,且无恒数,贪史横恣,因缘为奸”,他认为“建中新令,并入两税,恒额既立,加益莫由”。这说明A.两税法加剧了贪吏的横恣 B.两税法导致了安史之乱C.杜佑肯定了两税法的作用 D.两税法加强了皇帝权力16.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2)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逢迎权贵,徇私舞弊……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中正制。——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材料二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缓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摘编自傅乐成《隋唐五代史》材料三: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年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废除科举制。下表中所列因素供你决策时参考:朝廷尊崇儒家思想,以仁义礼孝等思想治天下和教育臣民科举以“四书五经”为主要考察范围,以八股文为样式全国有几百万人自儿童时代就开始学习科举技能,以此为人生目标近千年来,科举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新政”开始推行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堂,但招生困难(1)概述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其被取消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3)依据材料三所列因素,在是否废除科举制的问题上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参考答案:1.A2.B3.B4.D5.B6.C7.A8.B9.B10.D11.C12.C13.C14.D15.C16.(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2)说明: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3)作用:官僚政治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有利于稳定政体;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17.(1)内容:在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按九等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原因:权贵子弟在评定中占据优势,一些中正徇私舞弊,最终被权门所把持,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2)影响:选拔了很多人才(开元后,朝中名士由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或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巩固了统治(或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或加强中央集权);促进诗歌创作的繁荣(促进了文学的发展)。(3)以下三种决策及理由均同等赋分:决策之一:废除。当时的科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