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师联盟2023届高三9月质量检测(新教材老高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著名学者周谷城在谈到夏商两代部落国家的组织时说:“每一氏族可称为一国,许多氏族的联合,仍可称为一国”。而在西周,诸侯统治的国家叫国,卿大夫统治的国家叫家,“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这表明西周A.铲除了异姓贵族建立的封国B.早期国家形态走向了成熟C.消除了血缘关系的政治影响D.中央实现了直接管理地方2.老子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也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据此可知,两人都A.致力于维护平民阶层的利益B.促进了敬德保民意识的形成C.制约了君主集权观念的发展D.强调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3.著名学者杨宽指出,战国时期各国主要推行了三种制度:官吏的任用,一般采用俸禄制度;对于功臣的赏赐,已开始用黄金货币;建立了公文用玺(官印)和发兵用符(虎符)的制度。这说明,战国时期A.封建官僚制度初步形成B.已具备争霸战争的条件C.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转变D.政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4.下面是战国、汉武帝时期北部农牧界限示意图。造成战国与汉武帝时期北部农牧界限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国家统一的实现B.移民屯田的推广C.匈奴问题的缓和D.区域经济的变迁5.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成帝以后,“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统,选第大吏,所荐位高至九卿,所恶立退,任职重大”。这一变化A.体现出取士标准多样化B.表明刺史的监察权走向独立C.助推了地方势力的膨胀D.促使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6.曹操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据此可知,当时A.曹操选才不拘一格B.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被打破C.以官举士方式终结D.道德品质是曹魏选官主要标准7.唐高宗以后,最高统治者一方面通过“墨敕”“内降”等方式,绕开正规的颁诏程序,直接处理行政事务;另一方面,在三省制外设置大量的使职,使职“不缘曹司,特奉制敕”,并直接“入奏天阙”。这些措施的实施A.便于集体决策以减少失误B.使中央集权得到逐步加强C.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D.有利于分化事权加强皇权8.宋朝建立财政拨款、赋税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多种财政支持机制。除了财政拨款外,社会救济的稳定经费来源既有税收性收入,又有经营性收入。王安石变法则将“平准”“赈济”常平旧模式变成了“经营”性新常平机制。这体现了A.经济运行中注重市场成分B.财政调适对社会的能动性C.开源节流成财政主要手段D.封建经济保障能力的增强9.元代,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行省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等要接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这说明元代A.实现了对行省的有效监察B.行省权力大而不专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隐患D.官员素质大大提高10.明隆庆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史载其“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任专国柄者,由保(太监冯保)为之左右也”;而张(居正)、冯(保)二人“所以胶漆如一人者,仅以通慈圣(太后)一路耳”。这体现了当时A.内阁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B.中枢政务运作的制度化C.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D.内阁成为议行合一机构11.黄宗羲认为,明人讲学是“袭语录之糟粕,束书而从事于游谈”。他主张受业者“必先穷经”而后经术经世,又令读史,认为“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由此可知,黄宗羲A.抨击儒学的禅学化趋势B.精研史学以求明道C.主张重新解释儒学经典D.倡导求实经世学风12.有学者在谈到鸦片战争时说:“比鸦片问题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观念之间的不兼容;中国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冲突。”据此可知,鸦片战争A.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B.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C.是西方工业文明扩张的结果D.实质是中英之间的商业战争13.1853年,杨秀清在《谕英使文翰》中指出.“天下为一家,既无差别之分,焉有主从之分”。1861年12月,针对英国提出的凡是挂有英国国旗的船只“得自由航行江上,不得检查”等要求,幼赞王蒙时雍逐条驳斥并全部拒绝。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A.具有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B.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意识C.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D.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14.下表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由此可知,辛亥革命领导人评价毛泽东辛亥革命实际上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作用胡耀邦辛亥革命在近代史上第一次证明了中国的命运不是帝国主义所能任意支配的胡锦涛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A.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目标B.推动了中华民族空前团结C.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D.极大地解放了民众的思想15.1913年初,在国民党选举获胜后,孙中山指出:“本党今即得占优胜地位,第一应研究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又强调:“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可为我们模范”。由此可知,孙中山思想的转变A.是基于政党政治遭到失败的现实考虑B.说明其阶级立场发生转变C.体现其调整革命目标以适应时局变化D.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6.下表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论述。据此可知,他们都人物重要论述陈独秀一面抛弃“天经地义”“自古如斯”旧观念,一面综合前代及当代贤哲和我们自己所想的,创造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的新观念,树立新时代的精神李大钊我确信这两种(新旧)思潮,都是人群进化所必要的,缺一不可胡适今日的学术思想有两大源头:一是汉学家传给我们的古书;一是西洋的新旧学说A.肯定了传统道德原则的可取性B.以民主科学精神推动思想进步C.主张政治革命与思想启蒙并重D.力求推陈出新创造时代新文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丝绸之路似一条传输纽带,将汉唐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播至西方;同时,将沿途的物产、文化、习俗和宗教带入了都城长安,影响着汉唐民族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西方国家的动植物、幻术、乐器等随着商人或各国使者积聚长安,在丝绸之路运行的两千多年间,各朝君主一直不停地寻觅波斯马,西域王国也经常奉送波斯马给中国。汉朝派遣军队在西域发展农业,将坎儿井技术和井渠技术带入西域,并发展到更远的国家,中国的印刷品技术沿着丝路传入西域地区为西方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中西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汉唐文化的繁荣。——摘编自杜玉粉《汉唐宏观历史视阈下的丝绸之路解析》材料二公元第一个一千年里,中华文化创立了华夏文化圈,文言文、儒家思想、家族与政治伦理、太学与科举制度、统一货币、土地制度与税制等在整个东亚与部分东南亚地区一体化。公元第二个一千年里,中华文化转动世界,不仅启发了西方的现代化,而且准备了东亚现代化的文化资源。在第三个一千年开始的时候迎来了伟大的复兴,并昭示了西方模式之外的世界现代化的另一种模式。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一个多元发展、相互作用的系统进程。——摘编自周宁《探寻世界文明的中华文化资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的原因。(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在少数民族居住的新疆、蒙古、青海地区,清朝诸位皇帝大都针对民族地区特点进行了有所区分的立法。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开始,向蒙古颁布了应遵守的法律制度。顺治年间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条例。之后在康、雍、乾年间多次进行修订,修订后的《蒙古律例》分官衔、户口、差徭、朝贡、会盟、行军、边境哨卡、盗贼等十二卷,共二百零九条。在蒙古部众中建旗佐,严格划分各部落之间的界限,以防止各旗间的联合。清政府还从法律上禁止蒙汉两族之间自由往来,不许蒙汉通婚,不准内地汉人到蒙地从事农耕,蒙古王公不得延请内地书吏等。清代将国家立法推及边疆地区,形成了国家法和边疆民族习惯法并存的二元结构。清代边疆民族立法之举措使得清中央政府以法律为手段保障边疆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服悦。1875~1878年,左宗棠进军新疆时,当地民众夹道欢迎,清军在当地军民的帮助下驱逐了阿古柏,收复了伊犁失地。——摘编自王志强《有清一代西北边疆民族立法措施评析》材料二清朝的“盛世边疆”仍然存在着古代历史条件局限下所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矛盾。边疆内部及其中原内地之间仍然存在着历史上形成的深刻隔阂,各区域社会形态差异较大,难以在经济、文化层面形成紧密的整体,维系国家统一主要依靠统治阶级的政治共识。19世纪以后,清朝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和意愿必然逐渐低落。无论是为防止已经内部化的边疆矛盾再度激化,抑或是为杜绝外部新的边疆矛盾产生,清政府采取的都是以“不变”求“稳定”的安全策略。战争动乱及五口通商对东南沿海社会、经济秩序的冲击,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其所引起的连锁反应迅速传遍全国,新旧矛盾交织的边疆地区,成为列强觊觎的薄弱环节。中国边疆被完全卷入列强的全球地缘竞争之中,“宗藩体系”土崩瓦解,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呈现出从全面包围,到逐次剥离,直至豆蔻瓜分的态势。——摘编自李皛《全球化视角下的晚清边疆危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边疆立法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历史的真伪与史料的价值材料一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二十日,康有为知晓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意识到国家危亡在即,于是组织“公车上书”。随后,在松筠庵聚集十八省共一千二百余举人,共商上书拒和之事。康有为以为“士气可用”,以“一昼二夜”写就“万言书”,一千两百余名举人签名。此书“遍传都下,士气愤涌”。四月八日,康有为等至都察院请其代为呈递。但都察院以议和已经“用宝”(光绪帝已经批准)为由,决绝了此次上书。——摘编自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材料二2005年茅海建发表《“公车上书”考证补》,以更加丰富翔实的档案史料和细密精致的推理论证,将以上论点进一步坐实。据作者统计,其中,举人们有1500余人次单独上书,135人次参与了官员们组织的上书。从这些上书的分析中,作者认为上书拒和的主力并非进京应试的举人,而是各级官吏,反对拒和者却寥寥无几。作者认为有两个“公车上书”:“一是由政治高层发动、京官组织的上书,其数量多达31件,签名的举人多达1555人次,且上书已达御前;一是由康有为组织的18行省举人联名上书,那是一次流产的政治事件。”——摘编自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1)分别指出材料一、二对“公车上书”的看法,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6分)(2)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简析材料一、二的史学价值。(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840~1945年中国近代工业平均中心变动轨迹(平均中心:通过计算研究区域内所有工业分布的平均坐标而得出。)——摘编自刘静等《中国近代城市工业时空演变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1840~1945年)中国工业发展(整体或任选其中一个阶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九师联盟2023届高三9月质量检测(新教材老高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节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BDABCADDBCDCBCAD1.B考查先秦政治。材料通过对商周国家概念的演变及从商朝到西周天子与诸侯之间日益形成鲜明的等级秩序,反映出西周时期早期国家形态走向了成熟,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铲除了异姓贵族,故排除A项;西周强调血缘关系,故排除C项;中央实现直接管理地方始于郡县制的实行,故排除D项。2.D考查先秦思想。材料核心内涵是老子、孔子都认为君主当以民为本,意在强调在国家治理中要以民为本,故D项正确。老子和孔子站在君主立场上旨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故排除A项;敬德保民思想体现商周鼎革之际天命观的演变,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老子、孔子对君民关系的认识,在尊君基础上重视民生,没有涉及君主集权思想,故排除C项。3.A考查战国时期官僚制度初步形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俸禄制度背景下,形成了“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制度,这样就形成了国君对各级官吏可以随时任免,随时选拔的局面;而对功臣开始用黄金货币进行赏赐,意味着天子不必采用分封土地的办法,这对于废除分封制来说,是起着推动作用的;而公文用玺制度的推行,使大权集中到国君手中。总之,这些新制度的创立,使得一整套官僚机构能够层层控制,集中权力于国君手中,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且战国时期诸侯之间战争主要是兼并战争,春秋时期是争霸性质的战争,故排除;“社会结构”指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故排除C项;政治统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指的是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故排除D项。4.B考查战国至秦汉经济的发展。由战国时期到汉武帝时期中国北方农牧业分界线的变化示意图及其图例可知,汉武帝时期与战国时期相比,农牧业分界线向北推移了很多,这是由于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取得胜利,夺取了被匈奴占领的北方地区,然后为加强对北部边疆的统治,移民实边,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传播到北部边疆地区,从而使得农牧分界线北移,故B项正确。国家统一是需要从治理的制度考虑,而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农牧分界线的移动问题,与之无必然关联,故排除A项;边患危机的解决是农牧业分界线向北推移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必然原因,其必然原因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向北推广,故排除C项;区域经济的变迁是材料所述的现象,不是原因,故排除D项。5.C考查汉代刺史制度。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起到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同时有荐举人才的权力,而汉末成帝时的刺史逐渐有了治吏权,十三个监察州事实上已经成为凌驾于郡之上的行政单位,而刺史也由监察人员变为地方的军政长官。这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等人都曾担任过各自势力范围的刺史与州牧,故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汉朝刺史权力在不断扩大,与取士标准的多样化无关,故排除A项;刺史在设置之初作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员,以“六条问事”为标准,行使监察权力,却在后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越权干预行政,最后直接异化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官员,但这与刺史的监察权走向独立不符,故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6.A考查曹操选拔人才的标准。根据材料可知,曹操选拔人才不论出身贵贱和名声高低,他主张根据其实际才能予以任用,有功则赏,不念旧恶,故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导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但当时这一制度尚未建立、完备,B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历朝历代除主流选官制度外,仍然存在恩荫等选官方式,故排除C项;D项所述为察举制,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7.D考查唐朝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唐高宗以后……在三省制外,设置大量的使职,使职‘不缘曹司,特奉制敕’,并直接‘入奏天阙’”可知,这些措施实施的目的在于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有利于集体决策减少失误,而高宗以后的措施不利于集体决策减少失误,故排除A项;中央集权涉及削弱地方,加强中央,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中国古代在君主专制的官僚体制下任何举措都无法绝对保障吏治的清明与高效,故排除C项。8.D考查宋朝经济。结合材料中“多种财政支持机制”“‘经营’性新常平机制”等信息可知,北宋政府处理财政收入和保障体系有多元手段,这增加了财政收入,说明封建经济保障能力在不断提升,故D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故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对财政政策的影响,故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财政政策的比较,故排除C项。9.B考查元代行省制。根据材料“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等要接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基本保证了行省辖区的地方官吏受辖于国家、效忠于朝廷,使其权力基本上保持在大而不专的范围内,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元代中央限制行省的人事权,不是强调元代的监察制度,故排除A项;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元代官员素质大大提高,故排除D项。10.C考查明朝内阁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书对张居正的记载说明如果不是凭借慈圣太后和冯保所代表的皇权,张居正根本不可能实现对明朝中枢权力的操控。由此可见,明朝的内阁客观上强化了君主的权力,故C项正确。内阁的性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服务的内侍机构,故排除A项;中枢政务运作的制度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11.D考查明末清初的儒家思想。材料核心思想是黄宗羲要求读书、穷经,然后经世致用,故D项正确。A项是对明人讲学流弊的解释,属于片面解读,故排除;“读史……无以证斯理之变化”就是要读史书以求明儒家思想的真谛,B项是片面解读,故排除;穷经是要回到先秦诸子思想元典,但是材料核心是重新解释儒学经典的目的是经世致用,故排除C项。12.C考查鸦片战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显然只是战争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战争由禁烟触发,而根本上讲就是西方工业文明扩张的结果,故C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表述是对鸦片战争性质的错误解读,故排除。13.B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材料中杨秀清提出的“不分主从”充分体现了对外政策中的独立自主,幼赞王驳斥并全部拒绝英国提出的无理要求,体现了太平天国很看重主权问题,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依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并未形成近代外交理念,故排除C项;太平天国领导人是农民阶级代表,不能代表先进阶级的思想,故排除D项。14.C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根据表格信息“反对帝国主义的作用”“证明了中国的命运”和“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可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强调辛亥革命在反侵略、挽救中国命运以及中华民族发展方面的作用,这表明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C项正确。“明确了”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抗日战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故排除B项;极大地解放了民众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15.A考查民国初期的政治。依据材料,孙中山的政治设想经历了从欧美的政党政治向苏俄以党治国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由于现实政党政治的失败,故A项正确。孙中山依然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阶级属性不变,故排除B项;材料所述不涉及革命目标,且孙中山的革命目标始终都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排除C项;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故排除D项。16.D考查新文化运动。材料核心信息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旗手们”都主张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并与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创作新文化以推动社会进步,故D项正确。材料中表达了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但A项是对材料信息片面的解读,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治革命,故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14分)(1)特点:以官方交流为主;交流具有双向性;中国对外传播以器物传播、实体文化为主(丝绸、瓷器、茶叶、铁器、冶铁、技术等);异域民族的艺术与思想深刻影响中国。(6分,任答三点即可)(2)原因:农耕文明发达;大一统国家政局相对稳定;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世界;丝绸之路的开通;包容开放的民族心态和社会心态等。(8分)18.(14分)(1)特点:中央集权与因族制宜、因俗立法相结合;形成国家法和边疆民族习惯法并存的二元结构。(2分)积极影响:使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以法律手段保障了边疆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对边疆原有落后的社会制度产生一定冲击;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司法管辖,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为治理多民族国家积累了可贵的法制经验。消极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湖南株洲茶陵县总工会工人文化宫建设项目专业技术人员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河北保定市定兴县国有公司领导人员招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2025年专用X射线机项目建议书
- 2025湖北恩施来凤县星熠文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招聘财务人员的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5辽宁能源控股集团所属能源投资集团拟聘人员模拟试卷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南平武夷山市公安局公开招聘铁骑女性警务辅助人员6人模拟试卷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昆明市盘龙职业高级中学烹饪教师招聘(1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年船用推进电机项目建议书
- 2025年黄骅市市级机关公开遴选考试真题
- 2025北京化工大学化办公室(中心)招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江浙皖高中(县中)发展共同体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技术试题(含答案)
- 2025贵州盐业(集团)遵义有限责任公司招聘15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EMS供应商对比方案报告
- 神奇的加密术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数学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北师大版2024
- 《现代施工工程机械》课件(共十四章)
- 价格波动对利润影响分析-洞察及研究
- 金属圆锯机操作安全规程标准版
- 广西检测协会试题(钢结构检测综合)判断题(1-375)
- 医院感染判定标准与流程
- 我的祖国音乐教学课件
- 中医学课件幻灯片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