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z马克思考试重点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二、三章是重点,教师说占75%-80%分数〕;题型:单项选择题(20*1);多项选择题(10*2);判断题(10*1);简答题〔4*5〕;材料分析题(1*15)论述题(1*15)考试形式:闭卷一、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P2-2、3);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开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从狭义上说,指马克思、恩格斯的根本观点、根本理论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根本观点、根本理论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开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开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根本组成局部。2.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P3-4)根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根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历的科学总结。根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根底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以及特征;(P14-4;P15-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的、科学的、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源自于它的实践性,同时它又要承受实践的检验,是真正科学的理论。〔书本找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科学性和革命性,实践性和阶级性。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5-2、3)(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提醒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承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开展。〔书本〕(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效劳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书本〕(3)马克思主义既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也具有高度的革命性,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根底,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表达,也指明了人类社会开展的总体趋势,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伟大旗帜。〔网上答案〕第一章1.哲学及其根本问题及其内容;(P29-2)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根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终究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马克思主义物质定义及其现代意义;(P31-1;P32-1)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现代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表达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表达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根底。3.意识的本质及特点;(P31-2)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4.运动与静止;(P33-1、2)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畴。静止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的绝对性表达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表达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P34-2、3、4、5)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局部。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向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开展的根底,集中表达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6.实践的含义、类型、特点;(P35-4;P36-2;P35-5)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类型:物质生存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特点: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7.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6-倒1、P37-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根本方式和标志的。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二、实践集中表达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三、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8.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P37-3;P38-4)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根底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根底,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实践有三种根本形式,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关系的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9.联系与开展;(P44-2、3;P45-4;P46-1、2、3)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开展,变化的趋势是开展。开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开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开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开展也是一个过程。联系和开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开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0.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开展的根本规律;(P47-2、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其一,对立统一规律提醒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开展的内在动力。其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根本*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畴的钥匙。其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1.同一性与斗争性;(P48-2、3)矛盾的两种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穿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别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异、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第二,在事物的矛盾中,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开展。12.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含义及关系;(P49-3、4;P50-2)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开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开展过程和开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书本含义)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书本和网上的结合〕(1)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2)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即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必然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只有特殊性、个性而没有普遍性、共性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的*围极其广阔和开展的无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特定情况下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另: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华。〔书本〕13.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指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网上)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书本P56-4〕14.质量互变原理、否认之否认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P51-2、4;P51-3、4)质量互变原理:①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②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③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围、幅度和限度。要掌握适度原则。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④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穿的,质量互变规律表达了事物开展的渐进展和飞跃性的统一。否认之否认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规律:前进性表达在:每一次否认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认的终点。曲折性表达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开展开辟道路。这说明事物的开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意义:否认之否认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开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认一切的形而上学否认观。15.辩证思维的根本方法以及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P57-2;P60-1)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根底和原则,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的深化和展开,二者的结合表达了人类思维方法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中的开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理论是的共同性,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16.规律的特点;(P40-2、3、4、5)①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②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③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④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1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应用;(P42-2、3、4)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根底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几点,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开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二章1.主体与客体;(P64-3、4)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开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开展和完善。2.实践和认识的关系;(P65-2、3、4;P66-2、3、4)实践是认识的根底,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开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效劳,随实践开展,并受实践检验的。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及特点;(P67-2;P68-2)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根底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和实践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特点: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开展过程,科学地提醒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4.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不同答复;(P67-4、6)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出是消极地、被动得反映和承受外界对象。5.认识运动的根本规律;(P72-1)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开展的总过程。6.真理的检验标准;〔p78-4、5;P79-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开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7.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P74-5;P75-1、2、3、4;P76-2〕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含义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缪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质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开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开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含义包括两个方面: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时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8.价值的含义及特点;(P81-2、3、4;P82-3、4)哲学上的“价值〞是提醒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9.价值评价;(P82-4、5;P83-1、2)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具有三个特点:①评价是以客观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②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③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10.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原则;〔问教师的〕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原则:价值原则和真理原则。第三章1.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P95-2)社会存在与社会的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P96-2、4;P98-3)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3.社会意识的独立性;(P99-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开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开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并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P104-1;P105-2、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开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意义:①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开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5.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P108-3、4;P109-2、5)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根底具有反作用。这一规律的实践意义:它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为我国当前正在进展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开展。6.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人们的主体选择性;(P112-1、2、3)①社会开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开展的根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根底、*围和可能性空间。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7.社会开展的动力因素;(P114-1)社会根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技革命等;8.社会根本矛盾;(P114-2标题)社会根本矛盾是社会开展的根本动力,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开展的根本动力。9.阶级斗争;(P116-4)阶级斗争是社会根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开展的直接动力。10.社会革命;(P120-4)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根本矛盾的锋利化。11.社会改革;(P122-2、3、4)社会改革是推动社会开展的又一重要动力,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开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稳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改革在社会开展中的作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根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开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社会开展离不开改革。12、科技革命;(P123-3;P124-2标题;P126-3加标题)①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②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开展的强大杠杆。③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即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13.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开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局部。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网上〕唯物史观包括以下几个内容: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②社会根本矛盾运动;③阶级斗争与改革;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网上与书本第三章标题的总结〕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如下原则: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开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129-倒1;P130)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P131)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在社会历史开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⑤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14.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P133-3)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第四章1.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P153-3、4、5;P154-2)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根底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①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②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③深化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2.私有制根底上的商品经济的根本矛盾;(P150-4)私有制根底上的商品经济的根本矛盾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这也是商品生产者具有两重性决定的,商品生产劳动既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其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其私人性质是由产生资料私有制存在造成的。〕3.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P170-4)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4.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联系和区别;(P160-3;P169-5;)〔以下全部都是网上的,书本找不到〕两者的联系:〔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它们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2〕在预付资本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大小与剩余价值量成正比,剩余价值量越大,利润率越高。而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上下,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两者的区别的简答:①表现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②二者在量上有差异。由于预付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从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因此,利润率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程度。③剩余价值率清楚地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解释得详细点〕:其次,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无酬劳动与有酬劳动的比率。剩余价值率越高,工人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多,受剥削程度越深;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的自我增殖程度,一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自我增殖,使资本关系神秘化了。〔2〕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随着资本主义的开展,资本家不断地采用新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第五章1.垄断形成的原因、垄断的实质;(P185-3)原因:①当生产集中开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②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③剧烈的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防止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展操纵和控制。〔垄断的实质建议根据原因和它的含义自己总结,书本找不到,下面的应该是网上答案,而且问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跟题目不一样,不过可以看一下来总结。〕实质: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维护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的利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2.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P186-3;P187-1、2)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一种垄断资本。或者说:是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通过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家集团。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主要形式;(P189-2;P190-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开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主要形式:①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如国有企业。②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资本的再生产过程。④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4.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和实质;(P195-1、2)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开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开展到帝国主义,出现了五个特征:第一,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第二,在金融资本的根底上形成金融寡头统治。第三,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第四,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第五,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4分)
这些特征集中表达了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帝国主义国家为获取垄断利润、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而引起的。5.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与实质;(P200-P203小标题;P206-3、4)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构造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开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根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6.资本主义开展的历史趋势;(P210-4)从人类社会开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开展的根本趋势。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①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②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第六章1.马克思的“两大发现〞.(P218-2)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2.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以及特征.〔P232-3;P233-P23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开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特征:①解放和开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兴旺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②建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到达共同富裕。③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老分配〞制度。④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并稳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专政,开展社会主义**政治,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3.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P236-P238〕①生产力开展状况的制约;②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开展状况的制约;③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开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立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辛的过程。4.社会主义开展道路的多样性;(P239-P241)(一)社会主义开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①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开展状况和社会开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开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②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开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③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开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开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二)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开展道路①探索社会主义开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②探索社会主义开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③探索社会主义开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第七章1.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P259-P264的小标题)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开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2.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P270-4;P271-1〕两个必然:“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防止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或“两个不可防止〞〕。两个绝不: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他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绪论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根本理论、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根本理论、根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开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根本理论、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根底和实践根底〔B〕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5.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开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6.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A.合理内核B.根本内核C.精华D.核心7.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8.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A.以实践为根底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1.学习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多项选择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局部是〔BCD〕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根底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3.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ABC〕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4.空想社会主义的最出色的代表是〔ABC〕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5.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奉献是〔CD〕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6.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ABCD〕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致力于实现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开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7.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开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辨析题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但凡代表*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B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A第一章单项选择题1.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C〕A.是否成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成认阶级斗争性C.是否成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成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畴的定义是通过〔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开展的规律是〔C〕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开展的根本环节6.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忙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7.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8.唯物辩证法的否认之否认规律提醒了事物开展的〔A〕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构造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9.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0.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A.否认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11.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二、多项选择题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BC〕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画饼不能充饥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BC〕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4.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根底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5.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ABC〕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开展的根底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6.以下选项中,表达开展的实质的有〔BCD〕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7.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开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开展的因素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开展的根本趋势8.以下工作方法表达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ABC〕A.“抓典型〞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C.“一切经过实验〞D.“欲擒故纵〞9.以下思想表达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ABCD〕A.“一分为二〞B.“和二为一〞C.“万物莫不有对〞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0.以下格言中或成语中,表达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D〕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毁于蚁穴11.“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ABC〕A.它对否认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C.它否认了肯定与否认的对立统一关系D.它否认了事物开展的曲折性12.割裂事物开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BD〕A.激变论B.直线论C.庸俗进化论D.循环论13.“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BD〕A.整体依赖于局部B.局部依赖于整体C.整体是局部之和D.脱离了整体的局部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14.“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则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CD〕A.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B.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淆,是相对主义的观点C.既成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成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D.说明事物开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三、辨析题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B2.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B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A4.运动和开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B5.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根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B6.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B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践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的客体是〔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体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意识和实践*围的客观事物3.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4.“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说明〔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开展C.实践是认识的开展动力D.科学实践是科学的目的5.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历,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历。7.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历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C〕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历论是错误的B.经历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C.唯理论和经历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历论都是完全错误8.“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围内才有意义〞是〔B〕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9.“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的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的客观标准10.“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B〕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11.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A.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B.经历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12.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C〕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形式的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13.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强调〔D〕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B.人们获得感性经历至关重要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人们在认识事物要有理性的指导14.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异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异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说明〔C〕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15.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16.实践根底上的理论创新,是〔C〕A.决定了社会开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量C.社会开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兴旺的最终源泉二、多项选择题1.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C.通过反响和调节,是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成认〔BD〕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开展的辨证统一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根底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ABCD〕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5.“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BD〕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6.“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BCD〕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上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上认识的高级阶段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7.“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CD〕A.理论脱离实际B.经历论C.教条主义D.唯理论8.以下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ABC〕A.生而知之〔孔子〕B.不虑而知〔孟子〕C.不行而知〔老子〕D.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9.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辨证过程是〔CD〕A.从间接经历到直接经历的转化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的往复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开展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ABCD〕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1.十月的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历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BC〕A.社会主义建立不需要任何纲领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开展社会主义理论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历代替理论12列宁说:“只要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个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BC〕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意义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13.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有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屡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ABCD〕A.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D.认识是一个过程14.以下观点表达真理和价值辨证关系的有〔ABCD〕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B.遵循真理的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的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15.价值的客观性在于〔BCD〕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B.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C.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16.以下说法正确的有〔CD〕A.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唯一的B.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C.主体构造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D.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围和条件17.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决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根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BCD〕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主义,而是行动的指南B.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C.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D.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18.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辨证的统一,表现在(BCD)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B.认识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三.辨析题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B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认B3.但凡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的反映。B4.“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A第三章单项选择题人类社会历史开展的决定力量是〔A〕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同社会存在开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开展具有不平衡性3、“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提醒了〔D〕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开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4、社会形态是〔B〕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开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5、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开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A、生产力的开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6、社会革命根源于〔D〕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根本矛盾的锋利化7、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开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8、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A、唯心主义观点B、折中主义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9、理解人类社会开展的钥匙是〔C〕A、阶级斗争史B、思想开展史C、劳动开展史D、文化开展史10、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A、思想*畴B、经济*畴C、政治*畴D、文化*畴1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表达者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开展规律12、历史上出色人物的产生〔C〕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包括〔ABC〕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C、经济关系D、全部社会关系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BCD〕A、它的开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开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开展上的不平衡性C、它的开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3、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ABCD〕A、生产力的开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开展时,是不会灭亡的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D〕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也决定生产关系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开展5、上层建筑对经济根底的能动作用在于〔ABC〕A、它为自己的经济根底效劳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根底的形成稳固和开展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根底的对立物D、它决定自己所效劳的经济根底的性质6、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AB〕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体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7、“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则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B〕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8、“历史不过是追求者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说明〔AB〕A、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的思想开展史9、“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旨可以改变历史开展的方向,这观点〔ACD〕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10、历史开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CD〕A、历史开展无论规律可循B、历史开展是无法认识的C、历史开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局部三、辨析题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B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A科学技术开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B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B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B第四章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B〕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D〕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3、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根本规律是〔A〕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说明〔B〕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置消费者而言的C、商品所者有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6、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D〕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7、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C〕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8、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D〕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9、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B〕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C、它具有计量单位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10、资本集中的方式是〔C〕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C、竞争和信用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11、资本主义地租是〔B〕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缺乏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13、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局部〔D〕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14、最鲜明表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A〕A、政治职能B、经济职能C、社会职能D、对外交往职能15、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B〕A、民法B、宪法C、刑法D、行政法16、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D〕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二、多项选择题1、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CD〕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根底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根底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CD〕A、个别劳动B、社会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3、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表达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根本的职能是〔AB〕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4、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ACD〕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价值的交换价值的矛盾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5、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说明〔ABCD〕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产品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ACD〕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D、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7、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认,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BCD〕A、商品交换都是按照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原则进展的B、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C、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D、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根底的8、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ABD〕A、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了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C、农业劳动已成为物质生产劳动的根本形式D、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增加而活劳动的比重相对减少了9、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BC〕A、劳动生产率成正比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1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ABCD〕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B、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D、创造出剩余价值11、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ABD〕A、进一步提醒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D、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根底12、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CD〕A、本钱B、工资C、利润D、利息1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ABCD〕A、都表达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14、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较表达出来的特点是〔CD〕A、创造新的使用价值B、创造新的价值C、工人的资本家监视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D、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15、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ABD〕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B、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C、平均利润率的形成D、利润率的下降趋势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旺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说明〔BCD〕A、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B、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D、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17、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是由〔CD〕A、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决定的B、社会再生产的形式决定的C、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D、竞争规律决定的18、以下现象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是〔CD〕A、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B、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C、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D、资本主义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19、资本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减少,表现为〔BC〕A、原有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追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增加,相对量减少B、原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出现机器排挤工人C、原有资本和追加资本有机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增加,相对量减少D、原有资本和追加资本有机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增加。20、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有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因为〔BCD〕A、工资被看作是全部劳动的报酬B、工人一般在提供了劳动之后,资本家才付工资C、工资依劳动时间长短而不同D、工资依劳动效率上下而不同21、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总是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直接后果是〔BCD〕A、个别资本增长B、对劳动力需求减少C、生产资料优先增长D、平均利润率下降22、资本主义根本矛盾主要表现在〔ABD〕A、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B、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23、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的两个根本方面是〔BC〕A、立法司法只能B、对内职能C、对外职能D、行政职能24、与奴隶制、封建制国国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CD〕A、政治上对多数人实行**,对少数人实行专政B、代表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C、政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正义平等D、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25、资本主义法制的根本原则有〔ABD〕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主权在民C、人们当家作主D、分权制衡26、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很大作用,包括〔ABCD〕A、代表资产阶级执掌政权,对政府施加影响、控制仪会B、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C、操纵选举D、控制群众团体和舆论宣传27、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的积极作用有〔ABCD〕A、批判封建主义和**神学B、启发民众进展资产阶级革命C、保证资产阶级的胜利D、为资产阶级建立国家提供理论依据28、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是〔CD〕A、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B、集中地表达了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精华C、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根底效劳的D、是资产阶级意识的集中表达三、辨析题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B2、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B3、利用价值规律内生产的价值量。不管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B4、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B5、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A6、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A7、资本创造利润〔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获得工资。B8、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效劳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润为内容的。B9、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表达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A1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效劳的。A第五章一、单项选择题1.二次世界大战后,兴旺资本主义国家的开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意味着(A)A.兴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职能B.国家垄断资本掌控经济生活C.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D.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开展,从根本上说是〔D〕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局机关分工方案模板(3篇)
- 2025年保密教育线上培训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案件警示教育考试题题库(含答案)
- 2025年国家安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三)
- 名牌商标管理办法
- 员工名牌管理办法
- 售后投资管理办法
- 商品标价管理办法
- 商户下架管理办法
- 商超薪酬管理办法
- 火电厂运行管理
- 销售人员人才画像
- 泵站安全鉴定规程(SL 316-2015)
- 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 投标方案(完整技术标)
- 职校中式烹饪赛题(国赛)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电梯维保重点难点分析
- 《英语大字典》word版
-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培训课件
- HY/T 150-2013海水中有机碳的测定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 GA/T 486-2015城市道路单向交通组织原则
- GA/T 2000.21-2014公安信息代码第21部分:人口管理死亡原因代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